张吴村地处河津市东北隅,北依吕梁山与乡宁县相望,东接稷山县。全村共620户,2200口人,党员62人,11个居民小组。60岁以上老人261人,五保户5人,低保户59户。养殖户16家。主导产业是农业,以小麦、玉米、豆类为主。村民收入主要是务工收入,目前外出务工人数700余人,临街开商店50余家。张吴村地势从东北至西南,由山地、丘陵、平原三部分组成,水源丰富,交通便利,稷西路、张柴路贯穿东西南北。张吴村以农畜业为主,全村共有土地4000余亩,人均土地1.6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7786元。
2012年,新一届支村委带领全村人民,实现了道路硬化、合作医疗、新农保全覆盖,改造了支村委办公楼,新建了村民文化活动场所,硬化了小学校园,大大方便了群众生活。同时,配合上级开展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引黄渠扬水站配套工程,修建了引黄支渠,为农业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力争十二五末人均纯收入实现翻番。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82101 | 044000 | -- | 查看 张吴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北张吴村 |
北张吴村位于河津市东北角吕梁山脉下,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土地面积1500多亩,其中企业占地900多亩,耕地面积500多亩。全村有4个居民小组,200户,820口人,劳动力以工为主,以农为副,其中在周边企业上班300余人,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党员11人。村子虽然不大,但村子周边厂矿林立,企业众多,村民生活富裕,经济活跃。 2012年,新一届支村委班子上任以来,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基础设施,投资40余万元修建的水库及管路;;对学校锅炉进行了养护和更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每人补助30元;对部分管灌渠道进行了重新安装;对村西电路进行了改造,加了一台变压器,改变了全村电压低的问题。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682元。 |
旭红村 |
旭红村地处僧楼镇东北部,吕梁山以南,稷西公路从村南横穿而过,交通便利,地理优越。全村占地面积220万平方米,其中耕地1195亩,企业占地638亩,其中发鑫集团占地370亩,太工天成占地43亩,宏达集团占地13亩,晋联煤焦有限公司占地35亩,忠管耐火厂占地10亩,其它停产企业占地167亩。全村现有5个村民小组,552户, 2055口人。其中男劳力530人,女劳力450人,农业从业人员510人,工业从业人员320人,第三产业32人,外出务工36人;0员51人,其中男46人,女5人;60岁以上老年人217人。村民主要收入以周边企业打工为主,2012年人均收入6691元。畜牧业生产情况为:共有养殖户11户,其中养猪6户,385头;养鸡5户,14800只;养羊2户,110只。 2012年,投资三十四万元新增巷道硬化860米、校园硬化3800平方米,实现街巷硬化全覆盖;投资六万元修建主巷道下水道450米;投资三万元为天涧建便民桥一座,解决了涧北、东湾村民去集市购物行路难问题。 |
忠信村 |
忠信村地处僧楼镇北片,与人民、旭红三村合称南午芹。现有居民480户,计2530余人,分为7个居民组,党员51人。我村是河津唯一一个以革命烈士名字命名的村。忠信村自古民风淳朴、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改革开放以来建康集团的迅猛崛起,并积极的发挥了龙头作用,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广泛吸收村民就业,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因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村内企业受到严重冲击,企业更名为鑫星实业。现村民收入主要靠在周边企业打工为主。目前,我村有五保户7人,贫困户80余户,残疾人70余人全村养鸡10户,存栏23000只;养猪3户,存栏135头。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787元。 2012年投资20万元建一个规模养鸡场,带动了村民养鸡的积极性;环卫车辆正常运行,确保巷道干净卫生;完成了村北地1200米的引黄工程,解决了农业基础设施的根本问题,方便了村民浇地;硬化巷道2公里达到了巷道硬化全覆盖。 |
人民村 |
人民村辖居民小组8个,耕地总面积800余亩;农作物面积800余亩。现有人口800余户4080人,其中常驻人口800户4080人,外来人口200人,有住房4000余间。境内有工厂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家。自古以人文积厚、民风淳朴、村风文明、人心思进、商贾云集、经济繁荣,素有集贸大镇、文明古镇之称。阳光华泰公司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广泛吸收村民就业,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广大村民生活宽裕、安居乐业。宁太奎同志担任书记、村委主任以来投巨资办大事、倡文明、重教育、抓卫生、保环境,始终瞄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目标不放松。 2012年,人民小学通过特色学校验收,为创建“书香校园”提供物质基础;对后场千年古槐进行了保护修缮,为人民村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新建两栋住宅楼,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明年6月交付使用;对主供暖管道进行了升级改造使冬季采暖零排放。 |
李家堡村 |
李家堡村是僧楼镇政府的所在地,也是反映僧楼镇政治经济文化的窗口。全村共有610户2250人(含住村非农业户口150人)耕地面积2150亩,纯属农业村、村民自主创业、靠种植、养殖、打工为主。共设8个居民小组,分三个自然点,堡子、庙合、寨里。共有党员57名,分8个党小组,其中女党员8名。2012年人均纯收入5720元。全村共有养猪户14户,存栏880头;重型机械和搞运输15家,在街门店15家,农民除种好责任田外,主要在周边企业打工。 2012年,栽植核桃树600亩,为一村一品奠定了基础;投资近200万元安装下水道主管道5000余米,支管道6000余米,使全村巷道有了畅通的排水系统;黄河提水末级渠系配套、防渗渠道3000米,为农业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定的基础;硬化街巷道26公里,并对小学操场,村内广场和两所文化广场进行了硬化,并开通硬化了李侯公路。 |
马家堡村 |
马家堡村位于僧楼镇中心所在地,全村共有七个居民组,人口2160人,土地面积2750亩,其中耕地面积2350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5390元。全村支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党员62人,有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砖厂两个。农业条件较好,水利设施便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导产业。养殖业丰富,全村养猪23户,现存栏400余头,养鸡4户,存栏3000余只,养牛3户,存栏200余头。2012年,规划并顺利实施了幼儿园取暖工程,安装了暖气管道、锅炉等基础设施,解决了幼儿的取暖问题。启动僧楼大街拓宽改造工程,已完成拆迁工作,目前正在紧张施工。 |
刘家堡村 |
刘家堡村位于僧楼镇的南边,现有人口1800余人 ,六个居民小组,党员39人,共有土地1950亩(其中可用耕地1520亩,林地350亩,企业占地60亩)。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务工、种植和养殖收入,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320元。务工形式主要有在周边企业上班、跑运输和外出打工等;本村常年在企业务工的100余人,大车司机有25人,年人均收入3—4万元。农业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还有部分种植豆类、花生油葵等经济作物,但都没有形成规模;畜牧业主要以养殖鸡、羊为主,全部实行圈养。 2012年,巷道硬化8公里,实现巷道硬化全覆盖,达到户户通水泥路;投资20万元,对休闲广场地基进行了硬化,安装健身器材,现已投入使用;投资10万元,购回冬青10000余株,对校园内外全部进行绿化;投资15万元,更换了一个大负荷变压器,满足了村民用电要求。 |
侯家庄村 |
侯家庄村位于东张路与稷西路交汇处,交通便利。全村人口2488人,6个居民组。全村耕地1292.06亩,党员46人,享受低保53户。全村养车户5户12辆车,养殖户共14户,养猪9户589头,养鸡3户10000只,养兔1家300只。全村居民在宏达、太兴、发鑫打工共计131名,男工81名,女工50名。临街商店2家。在外务工人员25人,其余均务农。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379元。 2012年,投资250 万元,硬化街巷9.42公里,完成了巷道硬化全覆盖;投资7万余元,修建引黄渠道,使全村98%土地实现黄河水灌溉;投资100万元,完成公益堂后期工程建设,目前已投入使用;投资50万元,完成环村南路的硬化,亮化,绿化;高标准硬化侯李路(侯家庄与李家堡之间);筹资5万元扶持教育事业(村小学危房改造,对教师的补助,对12年入学大学生奖励)。 |
尹村村 |
尹村现有人口4300人,党员82人,耕地1950亩,其中企业占地200余亩。养殖户6家,养鸡5家21500只;养猪7家300头。主导产业是农业,以小麦、玉米、豆类为主,小麦亩产500斤,玉米亩产600-700斤。村民收入主要是务工收入,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551元。十二五发展目标为:一、解决人畜吃水问题;二、再建一座扬水站,让所有耕地都能得到水浇灌,使小麦亩产达到800-1000斤,玉米亩产达到1000-1200斤,增加农民收入,使人均收入达到6500元;三、巷道硬化全覆盖,达到户通。 2012年,完成硬化巷道28公里,达到全覆盖,实现户户通;新增引黄斗渠3600米,方便了群众浇地;小闫渠、李家渠修复工程已于九月份完工并投入使用,使太涧洪水变害为利。 |
北方平村 |
北方平村十三个居民组,6070人,1560户,党总支共有党员121名,粮田3790亩,企业占地694亩。全村自来水入户,农网已改造,有10台100千伏安变压器;农田水利建设打深井4眼,(另外企业有深井6眼)防渗渠道15000余米,全部农田都能浇上黄河水;投资1300余万元新建中小学、幼儿园三所现代化学校;建设文化活动中心9座,红白事秩序祥和、节俭;硬化巷道23公里;绿化村道、巷道、环村林带15公里,绿化荒山植苗65000株;程控电话、光缆电视、文化舞台、健身广场、沼气地38个,亮化巷道3000余米;二十年来屡次荣获运城市、河津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精神文明村、民主法治示范村、道路建设先进村、教育先进村、计划生育先进村等荣誉。全村种养殖事业发展较快,种养殖户46家,各类专业户72户。农业实施配方施肥、秋田硬茬播种,机械收割秸秆还田。北方平村两委班子高度团结,教育、交通、文化中心、绿化、硬化已成为北方平的特色名片,文化体育事业活跃,已成为河津市篮球村。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041元。 重修被洪水冲毁防渗渠道450米,修补支渠2000米,动土3700方,共投资8.6万元;村庄绿化栽冬青22000株,核桃树1000株,补栽村带400株,长兴岭枣树2000株,总投资7.8万元;投资11万元,使22000米大巷全部亮化;修缮中小学、幼儿园校舍、校园硬化更新、防渗及舞台修缮,投资98400元;9处文化中心广场上健身器材34件套,总件达54件套,价值达6万元。;新上篮球架两幅,上灯光球场两个,新建球场一个,开支3.8万元;装修图书室30平米,开支2.6万元,全村图书室达2个;投资4万元,新建第二所便民连锁店;自来水管网维修,水库清沙、水泵电机更新4.5万元;太涧3200米、天涧600米堤埝加固投资11万元;文化中心修缮投资22.65万元;新上扬水站一处,总投资32万元。 |
北午芹村 |
北午芹村地处吕梁山脚下,位于僧楼镇北部,资源丰富,厂矿林立,经济活跃,政通人和,全村8个居民小组,850户,3885口人,980亩林地,560亩耕地,全村劳动力以工为主,以农为副,支村委干部11人,党员73人。村集体收入主要是企业占地及集体土地承包收入,主导产业是以工为主,全村共有永鑫集团、理成集团、银河水泥有限公司、永鑫水泥有限公司、高铝耐焦公司五大龙头企业,还有大小耐火厂、石料厂、煤灰砖厂12个。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小麦平均亩产500斤,玉米平均亩产900斤,每亩年纯收入800余元。全村实现巷道硬化全覆盖,达到户户通。 2012年,在支村委班子带领下,大力改善基础设施为广大村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完成全村巷道硬化;高标准硬化环村路,并铺设路沿石和排水渠道,改善了群众出行条件;完成幸福住宅小区1号2号楼扫尾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完成了教学楼扫尾工程及设施配套、幼儿园改扩建、初中餐厅改建工程,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 |
张吴村 |
张吴村地处河津市东北隅,北依吕梁山与乡宁县相望,东接稷山县。全村共620户,2200口人,党员62人,11个居民小组。60岁以上老人261人,五保户5人,低保户59户。养殖户16家。主导产业是农业,以小麦、玉米、豆类为主。村民收入主要是务工收入,目前外出务工人数700余人,临街开商店50余家。张吴村地势从东北至西南,由山地、丘陵、平原三部分组成,水源丰富,交通便利,稷西路、张柴路贯穿东西南北。张吴村以农畜业为主,全村共有土地4000余亩,人均土地1.6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7786元。 2012年,新一届支村委带领全村人民,实现了道路硬化、合作医疗、新农保全覆盖,改造了支村委办公楼,新建了村民文化活动场所,硬化了小学校园,大大方便了群众生活。同时,配合上级开展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引黄渠扬水站配套工程,修建了引黄支渠,为农业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力争十二五末人均纯收入实现翻番。 |
史家窑村 |
史家窑村地处河津市东北角吕梁山脉下,与稷山化峪口相邻,全村90余户,380口人,60岁以上老人50人,低保户12人,五保户3人。养殖户6家,养羊4家,存栏350只;养猪3家,存栏150头;全村主导产业是农业。外出务工人数80人。全村土地面积790亩,其中722亩为林地。全村产业目前以小规模养殖和林地为主。农民人均收入相对偏低,但不存在缺粮户,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290元。总体来说,全村人口稀少,收入偏低。全村劳动力大多在周边企业上班,支村委干部5人,党员14人。 2012年,完成双季槐种植、嫁接800余亩;现成活率在90%以上;投资240万元的扬水站建成后,配套支渠已修建1500余米,使村里靠天吃饭的旱地变成了水地,增加了作物产量,提高了群众收入。 |
琵琶垣村 |
琵琶垣村位于僧楼镇东北部,全村共有人口718人,共203户,分为琵琶垣和柳壕两个自然村,3个居民小组,党员27人,耕地715亩,其中企业占地400余亩。村民主要在附近企业上班。村里有养猪户3家, 养羊3家。主导产业是农业,以小麦、玉米、豆类为主。小麦亩产150斤,玉米亩产200-300斤,村民收入主要是务工收入。 新一届支村委班子上任以来,降低农民负担,增加群众收入,全村干群同心,一心发展经济,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先后硬化巷道7.5千米,实现街巷硬化全覆盖,达到户户通,解决群众出行问题。 2012年村里集中力量加强对环境卫生工作的整治力度,解决卫生死角问题,努力保持良好卫生环境;对全村困难户、低保户进行了摸底,发放补助资金,积极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投资4万余元给群众上交医疗保险。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84元。 |
闫家洞村 |
闫家洞村位于僧楼镇东北部,土地面积1501亩,其中耕地750亩,林地150亩,企业占550亩,房屋占149亩;总人口678人,其中党员17人,60岁以上老人105人,低保户12户,残疾人26人。闫家洞是一个纯农业村,村集体收入主要是靠企业占地管理费2万余元。村民收入主要有:一是种地收入,二是养殖户5家,养羊300只,三是有200人在宏达打工,四是有100余人在外从事第三产业。村公益基础设施方面,全村大小巷7.2公里,已全部硬化;农村便民商店经营总面积50平方米;文化体育场所1个,面积2000平方米;村民全部免费用上自来水;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全村750亩全部为旱地。 2012年,村里多方筹集资金,投资10万元完善后沟泉引水改造工程;重新布置了党员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同时治理全村环境卫生,解决卫生死角问题,努力保持良好卫生环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330元。 |
贺家巷村 |
贺家巷村地处僧楼镇东北部,南临艳掌村,北依南午芹,东与小张村隔沟相望,东张路自村西而过,全村共有840口人,5个居民组,有党员23人,土地面积850亩,其中林地100亩,果园20亩,沟地20亩;所有耕地全部实现黄河水浇灌。村里有浅层水井3眼,能保证井周围百余亩地浇灌。主导产业为种植业和养殖业,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是典型的农业村。村民收入以种植、养殖、和企业上班为主。 2012年,多方筹集资金修补公房房顶,为村民提供良好的红白事环境;修补黄河渠道,方便群众浇地;修建灯光球场,给群众提供锻炼、娱乐场所;修补巷道500余米;配合农网改造,解决电压低的问题。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948元。 |
艳掌村 |
艳掌村位于僧楼镇东南一公里处,现有6个居民小组,1694人,党员34名,耕地2680亩,其中沟地1000亩,养殖户18家,农业是该村主导产业,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有少量的豆类和薯类,种植结构单一。小麦平均单产500斤,玉米900斤,每亩年纯收入800元左右。全村养猪15户,14户为散养,1户达到规模养殖,存栏150头。养羊3户,存栏90只左右,均为零星散养。建有高标准文化活动中心一座,占地10亩,建筑面积1000平米; 小学一所,占地6.5亩,建筑面积1000余平米。 2012年,投资160余万元完成村巷道硬化8公里,实现了户户通;投资40余万元对村主巷道进行了绿化,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投资2.8万余元,对村深井进行维修、改造,解决村民吃水、浇地问题;投资180余万元,对村老化线路进行改造,解决村民浇地、生活、照明用电不足难题。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753元。 |
小张村 |
小张村位于河津市东北域,吕梁山南麓,东临瓜峪沟天涧,北依稷西公路,地理优越,得天独厚,村域历史悠久,厚德流长,史传早在明洪武年间,小张村永宁堡千家有零,可谓河津之大村,目前小张村共有600余户,2500余口人,耕地3200亩,全村工农业产值达30亿元。近年来,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投资100余万元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及村委办公楼,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投资50余万元修黄灌渠5000余米,保证2700余亩耕地得到及时浇灌,增加农作物产量,增加了村民收入;投资50余万元,硬化巷道4000余米,方便群众出行;投资30余万元,为全村800余户村民安装自来水,结束了群众饮用浅层咸水的历史,使全体村民吃上甘甜的自来水。 2012年,投资200余万元,硬化村巷道14公里,方便了群众出行;改造村农网,新增变压器6台,并改造全村老化线路,解决了用电高峰期电压低的问题;新建扬水站使村里1千余亩旱地能浇上黄河水;大力进行环境整治,动用铲车50余次群众100多人使村里整体环境大幅提升。 |
北王村 |
北王村位于河津市东北角,全村有1800口人,3550.38亩土地,其中耕地3012亩。村绿化面积329.14亩,荒沟209.24亩,是一个纯农业村。2008年投资143余万元,建设了文化活动中心,解决了村办公、老年活动、党员活动等活动场所。同年投资100余万元完成黄河防渗渠道12580米。使全村95%以上的土地用上黄河水,旱涝保收。通过多年的努力,彻底改变了北王的落后面貌。由一个矛盾多的村变成了一个相对和谐稳定的村,由一个有史以来没有见过水、靠天吃饭、种葫芦打瓜的村,变成了一个旱涝保收的先进村。 2012年,投资13.28万元对学校的场地进行了硬化;投资了88.9万元,对全村的主巷道两侧、大队门前、进村路两边、学校门前进行了硬化;修防渗渠道6500米,总投资39万;;平整土地500亩、修田间路5千米,打深井2眼,总投资163万元;村南修一条710米,断面60厘米排水渠,投资7.045万元。;种药材200亩,投资5万元;发展一村一品,增加农民收入,3月份栽植核桃树700亩,今冬栽植1300亩,总投资92.3万元;硬化北王-北王堡路,全长1.2公里,总投资45万元。 |
北王堡村 |
北王堡村地处僧楼镇东南方向,三面环沟,北接北王村,东与贺家庄村隔沟相望,全村共有163户,800口人,农村户口740人,在外工作人员60人,其中党员人数21人,男17人,女4人。低保6户13口人,五保1户。土地面积共1200亩,其中耕地面积1000亩,房屋建筑面积200亩。主导产业为种植业和养殖业,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本村共有养殖户12户,养鸡1户3000只;养猪6户174只;养羊5户248只。只有一家企业---天宇能源,以生产型煤为主。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21元。 2012年,投资20余万元新种植核桃五百余亩,共计16000棵;投资3万余元,对在工程中损坏的路面进行重新硬化;对果园乡间作业路约5000米进行了路面硬化,方便群众劳作;;投资3万5千元,对全村进行绿化。 |
郭庄村 |
郭庄村位于僧楼镇东南部,东临稷山县的位林村,南边与赵家庄乡的垣上村隔沟相望,三面环沟,交通闭塞。全村有1750人,耕地面积4000亩,其沟地1000亩,是一个纯农业村。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上任以来,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投资60万元新打机井两眼,投资近30万元修引黄渠4000米,保证全村所有耕地都能得到及时浇灌,提高作物产量,增加了村民收入。硬化巷道11千米,达到街巷硬化全覆盖,实现户户通,解决了村民出行问题。投资40余万元,新建了300余平方的村委办公场所及200平方的老年活动中心,投资15万元硬化广场,安装健身器材,方便群众锻炼健身,丰富群众文化娱乐活动。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947元。 2012年,投资40余万元,硬化巷道2公里,实现全覆盖;投资4万余元,增压地埋水管1500米,扩浇耕地150亩;投资80余万元,更换人畜吃水管道11公里,解决了人需吃水问题,并且全村免费用水;投资5万元,增加250千伏变压器一台,解决了村用电紧张问题;成立向科养羊合作社,为农民致富指引一条道路;投资20余万元,为元宵节表演定做一个鼓车;投资4万余元,组织一个婚庆锣鼓队;投资5万余元聘请运城蒲剧团到村进行演出,这是26年来第一次演出,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
贺家庄村 |
贺家庄村地处我市东北角,与稷山相邻,侯禹高速从村南而过,自古经济发达,文化进步,贤才辈出,素有“小绛州”之称,现有人口1863口人,3843亩耕地,机井5台,黄河支渠横穿南北,近年来,在新一届支村委带领下,大办实事好事,努力改善基础设施状况,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修黄河支渠一万三千余米,能保证三千余亩耕地浇上黄河水,增加作物产量,增加群众收入;投资80余万元,修建村文化活动中心及村委会办公场所,建筑面积300余平方米,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新修硬化村西西沟大坡连接张柴路,方便群众出行;全村街巷全部硬化,实现户户通。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664元。 |
张家堡村 |
张家堡村历史悠久,人情醇厚,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地处稷西公路的要塞,吕梁山出入咽喉。全村共360户1470口人,6个居民组,党员40名,耕地2800余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全村60周岁以上人口165人,享受低保25户,五保8户。2012年人均纯收入6204元。村集体收入主要是企业占地及集体土地承包收入,每年3万余元。主导产业是农业,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小麦平均亩产500斤,玉米平均亩产900斤,每亩年纯收入800余元,有少量药材、桃树种植。全村除沟地600亩浇不上水外,其余全部能够浇灌。养殖方面现有养殖户28家,其中8家养鸡场规模较大,存栏35500只;养猪3户,存栏142头;养羊4户130只。种养殖之外,村民主要收入是务工,在附近企业长期务工的有200人,经营商店的有9人。 2012年,硬化巷道2.5公里,达到全覆盖,实现户户通水泥路;修黄河灌溉支渠3200余米,方便群众浇灌,增加农作物产量,增加群众收入。 |
南方平村 |
南方平村地处僧楼镇南端,资源丰富,厂矿林立,经济活跃,政通人和,全村7个居民小组,736户,3020口人,400亩林地,4213亩耕地,大小企业11个,全村劳动力以工为主,以农为副,支村委干部8人,党员67人。南方平村有养殖户12户,其中养鸡1户,存栏7000只;养猪9户,存栏400头;养羊2户,存栏101只。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083元。 2012年,投资30万元完成了南方平至樊家庄通村路780米;投资10万元,对扬水站因洪水造成的设备损坏进行了修复改造,使1000多亩农田及时得到了灌溉;投资15万元完成了学校硬化面积4000平米;投资10万元,建设校园围墙;投资10万元更换了学校的旧桌椅,配齐了办公用品,安装了防盗门窗;投资5万元购置安装了9台空调,改造了用电线路,解决了师生的取暖问题;完成巷道硬化工程18公里;投资20万元,组织了春节、元宵的社火、文体活动,重阳节给老年人发放了纪念礼品,组织了两场戏剧演出,对全村环境卫生进行了多次大整治。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