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运城 >> 河津市 >> 柴家乡 >> 丁家村

丁家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丁家村谷歌卫星地图)


丁家村简介

  丁家村地处汾河以南,位于柴家乡政府东侧,人口830人,耕地面积一千余亩,是个典型的纯农业村。地里位置独特,交通四通八达,环境优美,西靠万苍路,北靠闻苍路,村东有一条三级循环路,串村有一条东西柴蔡路,土地肥沃,地面坪展,水利条件优越,适宜发展粮、果等农业。村主导产业:一是养猪业,二是枣果业,三是工程打桩队200人,有打桩队12台,四是蘑菇产业,四项主导产业为龙头发展链条带动村级经济发展,人均收入6600余元,在2009年被定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882201 044000 -- 查看 丁家村谷歌卫星地图

丁家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丁家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苍底村

  一、苍底村的概况    苍底村距河津市中心5公里,南靠凤崖北望麟岛,西毗黄河,东邻209国道,全村2000多口人,1900亩耕地,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勤劳朴素的苍底人民用辛勤和汗水使这里的经济不断发展变化。    苍底村名的的由来,据说在战国进期魏国为了还有一段历史故事。据御强秦的侵略和吞弃,虚张声势,在黄河沿线建了数个里面装满沙土,表皮放些粮食的粮仓,以示国力强盛,威慑秦国不要轻举妄动,最北端的粮仓叫仓头,最南端的粮仓叫仓底,村名由此而来,后因“苍龙”“苍天”是人们心中强大的信物,把“仓”改为“苍”,故而叫苍底村。    解放前,汾河湾“曲”不断泛滥,可以说“十年九不收”,年年遭水患,水土流失,土壤脊薄年景好,亩产也不过一二百斤,所以生活因苦,民不聊生。    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改以来,经过对汾河的裁湾取直,河坝的修理,使汾河的危害得到了根治,在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下,科学种田,发展生产、机械、水利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基本做到了两季庄旱涝保收,亩产翻了几番,人均收入6000多元,人们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二、苍底的现状    苍底没有什么企业、是一个纯农业村,根据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生”的十二条方针,支村委一班人引导村民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发展多种经营,村民的经济收入大大提高。    1、众2006年开始,打响了建设新农村的战役搬建了一架坡,填平了两条沟,造地一百余亩,目前建成居民住宅五层楼房四座,水、电、暖配套设施齐全,部分村民已迁新居,住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干净的楼房,建筑面积两万平方米,解决了村民住房难的问题。同时建设了三个游乐活动广场,栽植树森花卉50余种,有供运动的篮球场,供休闲活动的健身器材,大大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数和生活质量。    2、为了提高种植经济效益,指导村民加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首先建设了花卉苗木基地由原来的50亩现已发展到200余亩。另外同,由于土地少、西瓜不能连年种植、指导村民采用西瓜南瓜嫁接的方示,使每年的西瓜种植面积都在200亩以上,仅此两项就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3、2008年在市各部门关心支持下,乡党委、政府鼓励引导下,开始了现代化日光蔬菜大棚建设,建成了占地一百余亩的24个大棚乳瓜、小西红柿、黄瓜、垃圾、辣椒、茄子等无公害蔬菜现已上市,供不应求,疏入可观。    三、今年的工作重点    根据全年市政府、乡党委的工作安排和部署今后如何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1、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再建大棚50个,鼓励动员组织解决建一个蔬菜合作社。    2、狠拆落实安全教育,从干部到群众、从教师到学生、从讲安全、人人抓安全,做到万无一失。    3、做到村容整洁,常抓不懈,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要分工明确有人负责,天天清扫,按时检查,造成了个良好文明和谐的生活环境。    4、加强新农村居民住宅区和村中道路两旁树木花卉的管护。    相信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苍底村支村委一班人将带领勤劳、智慧的苍底人民、不断开拓进取,为苍底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共同努力!   

北原村

  山西省河津市柴家乡北原村,地处河津市区正南五公里汾河南岸。国土面积6480亩,耕地面积5000余亩,人口4200余人,十七个居民小组。建有小学一所,在校生400余人,示范幼儿园一座,在校幼儿园150余人,是河津市十大村庄之一。    北原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土地肥沃,村庄始建于公元前春秋战国时期。《1975年本村出土青铜器文物30多件,现存市博物馆可鉴》,村内原建有大小寺院、庙宇二十七处,舞台八个,村周围城墙围绕,开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几经历史苍桑,现已荡存无几,仅有东城门一座。   北原村址南依翠岭九条沟汇合处,处于圆形土小山之上好似珠形,被誉为九龙嬉珠,北临汾河长流水,风景优美,山青水秀。村西209国道,南北贯通,村北有万苍公路横贯东西,两座汾河大桥可将市区接连乡级公路穿林而过,村中有汽车运输户数十家,交通十分便利,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改革开放以后,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农业为主导,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科学种田,现建有蔬菜大棚17个,栽种各类果树100余亩,近几年又绿化造林100亩共计1000株。建有养猪场3个,养牛场1个,养羊场3个,共有牲畜200头。工付业方面,现建有纺织厂1座,面粉厂1座,制板厂1座,砖场3座,肉食品加工厂1座,共解决230个劳力的就业打工问题,年产值在100万元,全村人均年收入1000元。1997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千万元村,2002年又被省文化厅授誉农村文化大院村。展望未来,干部群众信心百倍,再接再励奔小康,北原明天更美好。   

吴村村

  吴村系山西省河津市柴家乡,位于河津南7公里处,离209国道2公里,东临北张村、樊家峪村,西接北原村,北临汾河。全村现有人口4300余人,耕地面积5500亩,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   1998年以来,全村投资1000多万元搞农业综开发投资100多万元,解决了广大村民的饮水问题,投资100多万元硬化了村内巷道,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一座高标准、高质量的教学大楼,整理了村容村貌为建设新农村打下了基础,使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落到了实处,干群关系更加融洽,未来几年吴村新农村建设步伐会迈的更快,文明和谐富裕的小康吴村将会早日实现。   

樊家峪村

  柴家乡樊家峪位于汾河南畔,万苍公路东西横穿,交通便利,全村2076口人,耕地面积3480亩,属纯农业村,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下,以蔬菜大棚为主导产业,现初具规模,支村委坚持以主导产业为龙头,种养兼并,带动村民经济增收,现已建成占地300余亩的蔬菜大棚、养猪500余头、鸡1万余只存栏数,采用以养殖促种植,以养殖带动经济发展,使全村面貌日新月异,和谐平安。   樊家峪村与苍底村、北原村、吴村村、北张村、夏村村、山王村、柴家村、丁家村、下牛村、庄头村、上市村相邻。  

北张村

  河东故地,古耿新域,文明薪火,累代传承。北张村地处柴家乡中部,北依汾水,南迎飞风,地灵人杰,人文厚积。现有人口中3300多人,耕地面积4480余亩,自2007年以来,人均年收入达4900元左右,人们生活达小康水平,被确定为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由于地理环境优越,省直属628粮库落户北张,为我村再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北张村是一个纯农业村,种植业和养殖业是本村的主要产业。种植业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经济林以苹果、桃、杏为主,种植面积比例7:3。养殖业以畜养产蛋鸡、生猪为主,现全村共有养鸡专业户10家,产蛋鸡存栏2.8万只,每年创收利润30余万元;养猪专业户8家,生猪存栏2000头,每年创收利润50余万元。同时,在传统种植、养殖的基础上,我们邀请专家、引进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以科学推进产业发展,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模式,为农业创收再辟蹊径。在农业生产闲暇之余,我们组织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鼓励农民走出去,合理调整我村的产业结构,积极为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增收、创收。   近年来,党支部、村委会紧紧围绕-理论、“-”主要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科教兴村战略,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努力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坚持两个文明建设同时抓,不断深化民主管理机制,全方位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群策群力、全民参与,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为出发点,从小事做起、从群众身边做起,不断强化干部职能机制,加强学习管理,不断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为创建和谐、文明新村奠定基石。2002年,为解决本村学生奔波劳碌之苦,本着扎根黄土,志存高远,以农为本,科教兴农的原则,粮食厅高志信厅长躬身询问,亲历其事,多方筹集资金200余万元,建成了一起高起点、高标准、高目标的现代化初中,解决了本村及邻村学生上学难、上学远的问题。2003——2005年,村委会投资150万元,硬化了本村南北六条大巷,东西三条大巷,完成了“井”字形的巷道规划;以村委会出资、村民自行施工的方式,相继完成了全村各条小巷道的硬化工程;同时,在村委的组织、领导,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对全村的主巷道进行了全面绿化、靓化,极大地改善了本村的巷道环境。2006年,村委会组织全体村民对南坡荒地进行了大力整修,共动用土石两万立方米左右,铺筑了田间道路,安装了灌溉系统,使昔日荒坡变成了水浇地,为我村新增耕地一千余亩。2007年,通过面向全社会招标的方式,村委会集资50余万元,新建了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并购进各类图书两万余册,征订报纸十余种、30多份,并安装了各类体育健身器材,使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成为了全体村民学习、娱乐、健身的最佳场所,为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及本村精神文明建设,开拓村民视野,拓宽致富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村委会投资10余万元,对北张小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美化了校园环境,提升了办学品位,为我村的基础教育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2011年,我们又硬化了剩余巷道。   到目前为止,北张村规划合理、巷道平整、基础设施健全,彻底治理了“脏乱差”的环境,形成了硬化、绿化、靓化一体化的整体布局。于此同时,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在党的惠民、富民政策扶持下,继续坚持群众参与、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务求实效的原则,以人均年收入7000元为目标,在科学种植、科学养殖的基础上,拓宽农业产业结构,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今后的工作中,北张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将一如既往地贯彻执行党的各项富民政策,认真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开拓创新,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扎实工作,将构建和谐新北张落实到实处,团结奋进,为把北张村建设成为文明、进步、富裕的现代化新农村而不懈努力!   

夏村村

  夏村位于河津市的边沿地带,南和万荣县西张村和上阳村交界,东和北于山王村接壤,西和北张村为邻,地理座标为北纬35度,东径112度左右,是一个具有历史远久的自然村,历史上山王建都称耿国时期,夏村是通往耿国的唯一关口,号称:古耿阳关“,村的四周曾建造各种庙宇多达30余座。被历代毁于一旦,现仅存明代创始建筑于青代道光13年重修的古老舞台一座。现有3个居民小组,1100余口人,其中党员27名,耕地面积3400余亩,其中水地1600余亩,分别分布在九沟十八岔二十四个干圪塔上,地理条件纯属丘陵山坡地带。 历任各层领导班子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带领村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在贫脊的土地上,战天斗地与64年曾获得山西省农业生产先进单位光荣称号,并光荣出席山西省农业生产先进单位的表彰大会。70年代兴修水利新打深井5眼,自筹资金创建自来水库一座,使全村村民用上了自来水。90年代修筑宽7米,厚20公分的混泥土通村道路1.5公里,彻底解决了农副产品外运难的局面。2008年创建教学楼一座,硬化村巷道3000余米。    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开展,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构造稳定的和谐社会,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搞活多种经营,全村在原红富士品种的基础上更新换代相继发展成早熟,品质好,口味佳的美八、伏锦、花冠等特早熟优良品种共计150余亩,年产优质商品苹果15万斤,曾运销河南、福建、湖南一带。各种早、中、晚熟的桃树100亩(如桃王、大九宝、晚九宝、盘桃、五月鲜、雨花露等年产鲜桃30万斤左右。杏树以红合保、金太阳、红锋为主100亩年产商品杏20万斤。酸甜各具风味的石榴50亩年产2万斤,并利用野生的酸枣嫁接的梨枣、冬枣、晋枣等优良品种1万株,年产鲜枣20万斤。    葡萄是我村的支柱产业,共有种植面积400余亩,其中江雅品种200亩,该品种具有成熟早的特点,一般在7月份可上市,经济价值极高,它具有颗粒大而紧凑,色泽黑红艳丽,口味酸甜适中,晶莹透明,并具有降低血压、生津利尿祛湿等作用,药用价值甚高。维多利亚品种,含糖量高,颗粒系马奶形的黄绿色,粒大而透明,味道极甜,属早熟品种,经济价值高,早丰产、病害少是目前发展的绿色食品之一。胡太八号品种,属中熟品种,颗粒特大而紧凑,色泽黑红色,口味酸甜适中,产量大而稳,生果力强,病害少,生长旺盛。根系发大,好管理易丰产。全村年产商品80—100万斤,运销河南、兰州、河北一带。    养殖业方面,全村其养殖产蛋鸡15000余只,年产鲜蛋54000斤,曾运销河南、三门峡、铝厂一带。养羊500余只,就地销售。养牛100余头,作为繁殖和供应当地的肉食。养猪200余头。    另外兼种各种蔬菜,小棚复盖南瓜30余亩,小葱苗50亩,小棚复盖西红柿50亩等。    医药科技方面,有生活面瘫的特色专科俗称歪嘴疯治疗李培英在祖传外敷膏药的基础上,探讨研究出液体外“敷搽剂”面瘫水仲是面瘫前一周的最佳治疗期,能使恢复速度大有提高。    新一届团结奋斗的领导班子,在三中全会的精神鼓舞下,在各级领导的具体指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继续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促进村民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彻底改变农村农业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继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研发搞活多种经营,组织经济合作体,走规模生产,合作经营之路并积极探索土地集约利用的长效机制,大力实施土地整理项目,进一步促进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为农民增收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早日实现生活水平达小康而努力奋斗。   

山王村

  柴家乡山王村位于河津市东南方,“古耿名都”所在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南连万荣北阳堡,北临黄村汾河滩,东接柴家新农村,西邻北张村东崖,闻苍路、万苍路横穿而过,人流车往,全村6个居民小组,2300多口人,其中党员44名,耕地面积2833亩,地形复杂,沟坡纵横,水地面积2400亩,是一个纯农业村。   过去的年代,在党的领导下,山王人民勤劳苦干部,战天斗地,创造了不少奇迹,夺得了粮棉高产,给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赢得了上级部门多次表彰。    改革开放后,山王人民信心百倍,与时俱进,在党的-精神鼓舞下,认真学习-理论,践行-,坚持科学发展观,村两委班子成员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村民千方百计办实事、办好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几年来,学校告别危房,建起了1200平方米教学楼,为搞活经济,方便群众,成立了农贸市场、告别行路难,共硬化大小巷道7公里,使村1100余米主巷达到硬化、亮化、绿化、今年又彻底解决了巷道污水乱流现象,完成了主巷道排水沟工程。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加大农业设施的投资,全村10眼机井做到了不误农时,及时维修,保障了村民浇地不受任何影响。与此同时结合本村实情,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在南坡发展经济林的基础上,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倡导村民大力发展以养猪业为主的养殖业,为村民提供场所、协调资金,保障水、电、路三通,筹建万头养殖基地。   

柴家村

  柴家村位于汾河南畔,柴家乡中部,乡政府所在地,卫生院、敬老院、银行、供销社等各项社会单位俱全,交通便利,生活方便,更是一个人杰地灵的文化村,村有2030人,405户,耕地2870亩,属纯农业村,村设有一个小型文化广场,供村民健身娱乐之用,在文化广场对面有一个大戏台,此地在每月的三、十三、二十三是村民的主要-场所,摊位已上百,涉及各种蔬菜水果、小吃、服装鞋帽等,吸引着附近村民来此赶集,已初具百贷市场规模。在支村委一班人的带领和规划下,柴家村的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成效。   

丁家村

  丁家村地处汾河以南,位于柴家乡政府东侧,人口830人,耕地面积一千余亩,是个典型的纯农业村。地里位置独特,交通四通八达,环境优美,西靠万苍路,北靠闻苍路,村东有一条三级循环路,串村有一条东西柴蔡路,土地肥沃,地面坪展,水利条件优越,适宜发展粮、果等农业。村主导产业:一是养猪业,二是枣果业,三是工程打桩队200人,有打桩队12台,四是蘑菇产业,四项主导产业为龙头发展链条带动村级经济发展,人均收入6600余元,在2009年被定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  

下牛村

  柴家乡下牛村位于河津市柴家乡最东边,南接万荣县,东接稷山县,总面积二千八百多亩,人口2023人,党员43名。本村大部分土地为沟坡地,农民收入来源以种植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为主,耕地面积1800亩,经济林木240亩,退耕还林地120亩。有机井11眼,居民饮水塔2座。   下牛村与苍底村、北原村、吴村村、樊家峪村、北张村、夏村村、山王村、柴家村、丁家村、庄头村、上市村相邻。  

庄头村

  庄头村位于柴家乡东部,下辖11个居民组920户4000口人,其中党员81人,耕地面积5800余亩,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坚持抓经济、促文明、图发展、谋富强,促进了全村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围绕乡党委政府确定的“东粮西菜南鲜果”的战略目标,我们结合村情实际,克服重重困难,先后投资300余万元,完成了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使5000余亩中低产田得到了改造。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依托优势,形成了以“民间管乐和建筑打桩”为核心的主导产业。此两大产业,每年可转移全村剩余劳动力1000余人,直接增加村民收入千余万元;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规模养殖户已达15户,全村每年蛋、鸡出售超过百万元,纯利润达70余万。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本村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并在信息搜集传递、科学技术培训、新品种引进推广、农产品销售等方面为群众提供全程服务。同时抢抓一切机遇,积极招商引资,并多方筹集资金,最大限度地减免村级债务。并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之要求,再接再厉,再创新高,为早日实现全村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   

上市村

  上市村隶属山西省河津市柴家乡,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农业兴盛的自然村庄。人杰地灵,民风纯朴,村内外以毛笔(砖砌),始建于元未明初的舞台及关帝届三大古建筑物为代表的景观象征了上市村的文化发达古来已久,自清未举人丁长命以来,到六、七拾年代更是人才倍出,先后有一百多大专院校的上市籍学生,为祖国的各行各业奉献着自己的才能。   市村有着勤劳善良、积极向上的优良传统,六十年代未父辈们曾打涵洞、挖水渠、筑管道,靠肩挑车拉,兴修出一条5—8米高,长达6.5公里的干渠,挖出一方方五六拾米、深达20多米的扬水坑,硬是把五公里外的汾河水经过穿地洞,翻山越岭分四级引上高原,灌溉千余亩良田。当时的老愚公和铁姑娘战斗队开荒沟、铺荒坡,平田整地闻名省内外。山西报以《一个山村的巨变》为题,在头版头条报道了上市人民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并被授予为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村,涌现出一批劳动模范及先进人物。丁怀生同志参加了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老愚公战斗队长丁建祥和国家领导人一起登上天安门参加了全国的五一庆祝活动。   上市村地理环境特殊,三面环沟,东临稷山,南接万荣,素有小台湾之称,七十年代曾属高原干旱,交通不变,广种薄收的贫困村,“九沟十八岔外加二十四个小疙瘩”,形象地描绘了村里的沟坡及丘岭地,这些年不少已闲置甚至荒芜,上市村村域面积达8000多亩,村庄占地800亩,现有耕地3200亩,我们还有约4000亩非耕地面积有待于开发,支村委一班人发扬父辈的坚苦奋斗精神,计划以坚持绿地环保,平衡自然生态为总指,齐心协力开发荒沟荒坡。已带领群众修路、架线、并配套好一面深井,使南大沟实现了水、电、路三通,育上了优种桐树苗,计划发展2000余亩自然生态林,并在环村环沟带也进行生态绿化,让荒沟荒坡披上绿装,告别水土流失。再平田造地两千多亩,推广种养结合的生太农业,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进一步结合养殖业,发展瓜果、蔬菜、中药材及保护地设施农业,精心打造人文景观,生态景观,努力使上市成为集生态、设施和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区。   如今闻苍路横穿村南,东至稷运一级公路,西至二零九国道,经国家支持和村民共同努力,又经农业综合开发,现三千亩平地渠管配套,方田林网,旱涝保收,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耕条件优越,发展前景广阔,村内舞台以东建设布局基本合理,目前上市干群一心一意谋发展,挖堀农业潜力,增加耕地面积,让上市村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丁家村特产大全




丁家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