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峪村概况
六峪村位于五台县门限石乡东面,东临小驼梁自然风景区,境内沟壑纵横,山多坡广,土地支离破碎,土壤十分贫瘠,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穷山村,已被上级定为移民村。全村总面积4500亩,总户数30户,总人口79人,全部为农业人口,有男女劳力40个,耕种着35亩耕地。全村主要经济收入靠耕种土地,所有耕地中90﹪以上是二坡地,常年粮食产量3.95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500公斤,人均纯收入1000元。主要种植作物是山药、玉米等杂粮。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村民勇于开拓,不甘落后,村民医保率达100%,新型农保参保率达100%,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全力配合上级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准备脱贫致富。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922203 | 034000 | -- | 查看 六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闫家凹村 |
闫家凹村简介 闫家凹村位于清水河沿岸,全村共146户、509口人,其中党员31名,村里有1所小学共14间房,村委活动室7间,村级卫生室2间,全村土地面积共733.31亩。土肥水秀,别具风情,是村民们科学种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农作物以玉米、山药为主,兼以小杂粮。 这里的村民勤劳朴实,热情好客,他们在这片热土上挥汗耕耘,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幸福生活而辛苦劳动,节假日又自发地组织文体活动,如春节期间自编自演文娱节目,来自相邻乡村的村民朋友,纷纷前来聚会交流,载歌载舞,热情讴歌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热闹非凡,表现出新农村的精神风貌。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村民勇于开拓,不甘落后,已从一个单一从事农业种植生产村发展成以劳动力转移为主的二、三产业并进的经济富裕村,全村劳动力转移人员达 450 人,通过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2010年人均纯收入2360元。 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各项工作的创新,在全体村干部努力和广大村民的支持下,在上级组织的鼓励和鞭策下,闫家凹村将百尽竿头,朝着更高目标奋进。 |
兰芝山村 |
兰芝山村简介 兰芝山全村共16户、42口人,其中4名党员,因地势非常偏僻,交通极其不便,已被上级视为移民村,现仅有四口人长期居住,土地面积共288亩,农作物以玉米、山药为主,兼以小杂粮。 |
横岭村 |
横岭村简介 横岭村位于清水河沿岸,全村总人口738人,总户数193户,党员38名,劳动人口410,土地面积719.8亩,明德小学屹立于村边,全校师生约300余人。 近年来横岭村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二、三产业。不断加强劳动力转移力度,增加农民收入和集体资产的积累,为新农村建设打好坚实物质基础。 在村庄整治工作中,突出把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拆、清、建、栽、刷、管”等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环境综合整治中的主体作用,尊重民意、集中民智,达到引导民力、让民共享的效果。目前村庄环境焕然一新,呈现出“路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新景象。 大力推进社会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村民医保率达100%,新型农保参保率达100%。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村组建了“农民文艺宣传队”,演员为本村村民,节目是自编、自导、自演。宣传队除本村正常演出外,还利用节假日在全乡巡回演出,主要宣传廉政文化、法律法规、计划生育、尊老爱幼等内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台上是农民演,台下是农民看,演出者在演出中学法懂法,观看者在轻松愉快、正反较比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成立了农家书屋,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读书的方便和乐趣;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发展迅猛,通过健身场地建设,让农民切身感受到,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不断深化文明户评选活动,通过典型引导、制度规范、考评激励、环境熏陶、广大农民的文明意识增强了,人际关系和谐了。横岭村始终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为实现“务实抓转型,全面达小康”再作新贡献。 |
三峪村 |
三峪村简介 三峪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现居住50户共196口人,村里有15名党员,土地面积178亩,农作物以玉米、山药、谷子为主。2010年底人均统计收入2000元。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村民勇于开拓,不甘落后,村民医保率达100%,新型农保参保率达100%。部分村民门前铺垫了水泥路,人居环境优美,人民群众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
七峪村 |
七峪村概况 七峪村地处山区,交通极其不便,已被上级定为移民村。现居住18户、共46口人,村里有1名党员,全村主要经济收入靠耕种土地,土地面积88亩,农作物以玉米、山药、谷子为主,人均收入只有1200元,群众生活还比较贫困,还有待于下一步开拓更宽的创收门道,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村民勇于开拓,不甘落后,村民医保率达100%,新型农保参保率达100%。 |
六峪村 |
六峪村概况 六峪村位于五台县门限石乡东面,东临小驼梁自然风景区,境内沟壑纵横,山多坡广,土地支离破碎,土壤十分贫瘠,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穷山村,已被上级定为移民村。全村总面积4500亩,总户数30户,总人口79人,全部为农业人口,有男女劳力40个,耕种着35亩耕地。全村主要经济收入靠耕种土地,所有耕地中90﹪以上是二坡地,常年粮食产量3.95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500公斤,人均纯收入1000元。主要种植作物是山药、玉米等杂粮。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村民勇于开拓,不甘落后,村民医保率达100%,新型农保参保率达100%,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全力配合上级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准备脱贫致富。 |
正家峪村 |
正家峪村概况 正家峪村位于五台县门限石乡东面,东临小驼梁自然风景区,境内沟壑纵横,山多坡广,土地支离破碎,土壤十分贫瘠,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穷山村,已被上级定为移民村。全村总面积5087亩,总户数30户,总人口87人,全部为农业人口,有男女劳力50个,耕种着87亩耕地。所有耕地中90﹪以上是二坡地,人均占有粮食300公斤,主要种植作物是山药、玉米等杂粮,人均纯收入1000元,群众生活还比较贫困,还有待于下一步开拓更宽的创收门道,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村民勇于开拓,不甘落后,村民医保率达100%,新型农保参保率达100%。 |
长江塘村 |
门限石乡长江塘村位于五台县东北部,清水河畔,忻阜高速公路路经此地。此地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全村有150户,总人口525人,拥有劳力200人,其中男劳力130人,全村耕地面积660亩。2009年,全村农村经济收入170万元,人均收入1800元。近年来,在村支部、村委领导干部的带领下。全体村民团结一致,努力发展生产使长江塘村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等快速发展。 一、农业生产,全面发展 长江塘村660亩耕地,高产植物玉米,种植530亩,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100亩,这两大植物,实行“四统一”服务,村委组织专人,统一调配优种、肥料,统一机耕,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组织销售,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2009年平均亩产达到1600斤,亩收入1280元。在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农民种植优质核桃树1200棵,苹果树200棵,梨树180棵,落叶松50亩。除从事农业、种植、经济林发展以外,村里积极发展规模养羊户两户,绒山羊存栏达到1000余只。在此基础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全村外出从事服务业、建筑业人数达80人,总收入90万元。 二、村政发展,日新月异 在二OO九年换届以来,两委班子,同心协力,团结一致,硬化宽3米,长1260米的街道,硬化村中心文化广场650平方米,总投入8.5万元,彻底改变了过去坑坑洼洼的石头路,有力改善村民出行难,打场晒粮难问题,也使文化生活红红火火。重修学校厕所三间,硬化校园700平方米,总投资四万元,改善了学校环境。新增标准化农田200亩,拓宽田间路三公里,新修水渠800米,新增水浇地100余亩。使农业生产更好更快的发展。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搞好村容村貌建设。在村边建成一条600米的绿化带,种植花卉,垂柳150株,油松120株。 长江塘村村支部、村委决心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在积极发展生产的同时,注重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确保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力争把长江塘村建设成为清水河流域的新农村示范村。 |
黑石沟掌村 |
黑石沟掌村简介 黑石沟掌村共76户、220人,其中党员19名,新建村级卫生室占3间房,土地面积337亩,农作物以玉米、山药为主,兼以小杂粮。 近年来,全体村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刻苦工作,不断进取,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环境卫生整洁优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在村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共-建了占地5间房的学校,争取上级资金29万元硬化了通村路3.44公里村庄建设焕然一新。 |
广银沟村 |
门限石乡广银沟村地处五台山脚下,清水河上游,全村共65户,236口人,男女劳力120人,耕种着354亩土地,农作物以玉米、土豆为主,兼种小杂粮。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元,广银沟村境内山多坡广、森林茂密,碧水长流,最宜山水坝滩区综合治理,农林牧副业集体开发。 一、改善生活环境、促进农民增收 2009年是广银沟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里程碑。在县、乡两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银沟村支部村委立足实际,着眼全局,认真贯彻践行科学发展观及县委李书记2009年初提出的“三五战略”,着力打造“科学发展、创新发展、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形象,本年度本届村委在新农村建设中抢抓机遇、倾情奋战,首先推进村容整洁,对人畜实行分离,土建投资110万元,平整场地120亩,新增牛舍76间,办公室5间140平方米,医疗室、卫生室、防疫室、干草棚500平方米,青储室1800立方米。基本上建成了一个标准化的养殖小区,彻底改变了人畜混居,禽畜混养的落后状况,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了农民增收,养殖小区投入使用后,预计每年人均增收6000多元。 二、科学种田、增产增收 广银沟村传统的种植产业为玉米、土豆,尤其是本村的气候及土壤很适合土豆的生长。为此,村委着手抓这一产业,实行统一调配优种、肥料,统一耕种,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组织销售的“四统一”服务,使广银沟村的土豆作业达到高产、高效,亩产达到2100公斤以上,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扬和奖励。 三、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畜牧业 广银沟村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是山多坡广,草肥水美,以牛羊优势产业为主导,以加快产业化发展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直是村支委、村委的工作重点。现在广银沟村有养羊专业户两户,饲养优种养560只。2007年村委购买优种牛65头,无偿交付村民使用。现平均每户养牛达到三头,全村的牛羊销售总额14万元。 广银沟村支部、村委决心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积极发展生产的同时,注重村容村貌的改善,确保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力争把广银沟村建设成为清水河流域的新农村示范村。 |
西梁村 |
西梁村简介 西梁村位于门限石乡西山梁,山峦起伏,气候凉爽,牧草丰富水源充足, 全村共37户、88口人,其中7名党员,村级卫生室占地60平方米,配乡村医生1人,土地面积150亩,2010年人均收入为1800元。 党的-把农村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新世纪牧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计划把发展生态畜牧做为西梁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养牛业的传统产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
下门限石村 |
下门限石村简介 下门限石村位于清水河沿岸,全村总面积5608亩,总户数104户,总人口370人,其中党员20名,另有小学学校占五间房、师生约40余人,一所村级卫生室占三间房,配乡村医生1名,办公室3间房,全村耕地面积185亩,主要种植作物是山药、玉米等杂粮,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元。 近年来下门限石村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二、三产业。不断加强劳动力转移力度,增加农民收入和集体资产的积累,为新农村建设打好坚实物质基础。 在村庄整治工作中,突出把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拆、清、建、栽、刷、管”等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环境综合整治中的主体作用,尊重民意、集中民智,达到引导民力、让民共享的效果。目前村庄环境焕然一新,呈现出“路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新景象。 大力推进社会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村民医保率达100%,新型农保参保率达100%。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村组建了“农民文艺宣传队”,演员为本村村民,节目是自编、自导、自演。宣传队除本村正常演出外,还利用节假日在全乡巡回演出,主要宣传廉政文化、法律法规、计划生育、尊老爱幼等内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台上是农民演,台下是农民看,演出者在演出中学法懂法,观看者在轻松愉快、正反较比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不断深化文明户评选活动,通过典型引导、制度规范、考评激励、环境熏陶、广大农民的文明意识增强了,人际关系和谐了。下门限石村始终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为实现“务实抓转型,全面达小康”再作新贡献。 |
上门限石村 |
上门限石村情况简介 门限石乡上门限石村,地处清水河东岸,门限石乡政府所在地,全村共有220户,825口人,党员共58名,劳力362个,耕地678亩,全村主要经济收入靠耕种土地,人均收入只有3200元,群众生活还比较贫困,还有待于下一步开拓更宽的创收门道,增加农民收入。 过去几年中,支部、村委一班人团结一道,搞了大量基础实施建设,主要有:1、新建教学楼一幢,宿舍楼一幢,大大改善了学校办公与住宿条件,同时,全部铺设暖气,改变了过去学生生火炉的现状,使教师、学生在安全卫生的环境里工作学习;2、硬化街道5.2公里,共计投资25万元;3、建设村文化活动中心,村小学搬到教学楼后,原来的校舍弃用,我们共同商议,经过多方争取,筹集资金,将小学改造成村文化活动室,给群众创造了好的休闲娱乐场所;4、建设村党员活动室,2007年,通过争取,建成一个高标准的党员活动室。5、为方便群众,修建了红白理事会,为群众的婚丧嫁娶提供场所,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今后三年完成以下工作:1、村里还有1.5公里通村街道没有硬化,预计在今明年完成;2、多年来,吃水靠部队,一直没有自己的自来水,群众吃水受部队控制,经常断水,为此,准备修自己的自来水,采用深井提水,筑塔供水,解决全村群众吃水问题;3、架设路灯,计划今年完成;4、修建垃圾倾倒池,计划在全村比较集中的,不影响美观的地方修建垃圾池,改变群众乱倒垃圾的坏习惯,从而改变村容村貌。 |
狐峪口村 |
狐峪口村简介 狐峪口村位于清水河沿岸,全村共176户、571人,其中有党员人数18人,土地面积512亩,农作物以玉米、山药为主,兼以小杂粮。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元。 近年来狐峪口村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二、三产业。不断加强劳动力转移力度,增加农民收入和集体资产的积累,为新农村建设打好坚实物质基础。 在村庄整治工作中,突出把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拆、清、建、栽、刷、管”等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环境综合整治中的主体作用,尊重民意、集中民智,达到引导民力、让民共享的效果。目前村庄环境焕然一新,呈现出“路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新景象。 大力推进社会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村民医保率达100%,新型农保参保率达100%。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村组建了“农民文艺宣传队”,演员为本村村民,节目是自编、自导、自演。宣传队除本村正常演出外,还利用节假日在全乡巡回演出,主要宣传廉政文化、法律法规、计划生育、尊老爱幼等内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台上是农民演,台下是农民看,演出者在演出中学法懂法,观看者在轻松愉快、正反较比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成立了农家书屋,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读书的方便和乐趣;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发展迅猛,通过健身场地建设,让农民切身感受到,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不断深化文明户评选活动,通过典型引导、制度规范、考评激励、环境熏陶、广大农民的文明意识增强了,人际关系和谐了。狐峪口村始终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为实现“务实抓转型,全面达小康”再作新贡献。 |
化桥村 |
化桥村简介 化桥村位于清水河沿岸,全村共146户、509口人,其中党员20名,另有小学学校占五间房、师生约40余人,一所村级卫生室占三间房,配乡村医生1名,办公室3间房,理事会房屋9间,土地面积512亩,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元。 近年来化桥村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二、三产业。不断加强劳动力转移力度,增加农民收入和集体资产的积累,为新农村建设打好坚实物质基础。 在村庄整治工作中,突出把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拆、清、建、栽、刷、管”等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环境综合整治中的主体作用,尊重民意、集中民智,达到引导民力、让民共享的效果。目前村庄环境焕然一新,呈现出“路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新景象。 大力推进社会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村民医保率达100%,新型农保参保率达100%。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村组建了“农民文艺宣传队”,演员为本村村民,节目是自编、自导、自演。宣传队除本村正常演出外,还利用节假日在全乡巡回演出,主要宣传廉政文化、法律法规、计划生育、尊老爱幼等内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台上是农民演,台下是农民看,演出者在演出中学法懂法,观看者在轻松愉快、正反较比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不断深化文明户评选活动,通过典型引导、制度规范、考评激励、环境熏陶、广大农民的文明意识增强了,人际关系和谐了。化桥村始终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为实现“务实抓转型,全面达小康”再作新贡献。 |
后水沟村 |
后水沟村简介 后水沟村位于清水河上游,全村共13户、54口人,其中党员3名,2010年新建村级卫生室占地60平方米,配乡村医生1名。全村土地面积120亩,农作物以玉米、山药为主,兼以小杂粮,2010年人均收入2000元。 近年来,后水村民在-精神的指引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刻苦工作,不断进取,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环境卫生整洁优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各户门前铺垫了水泥路,生活富裕,人民群众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村庄建设焕然一新。 |
黑石沟口村 |
黑石沟口简介 黑石沟口共39户、150口人,其中党员14名,新建村级卫生室占4间房,配备乡村医生一名,全村土地面积230亩,农作物以玉米、山药为主,兼以小杂粮。 近年来,在-精神的指引下全体村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刻苦工作,不断进取,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环境卫生整洁优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在村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共-建了大蓄水池,争取上级资金实施饮水灌溉项目,并且垫地70亩,修通村路2公里,村庄建设焕然一新。 |
钱沟村 |
钱沟村简介 钱沟村位于五台县门限石乡三岔沟,全村共34户、119口人,其中有6名党员,土地面积共259.5亩,农作物以玉米、山药为主,兼以小杂粮,村内山多坡广,适宜发展畜牧业。2010年底人均统计收入2000元。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村民勇于开拓,不甘落后,去年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买牛41头养殖,村民医保率达100%,新型农保参保率达100%。门前铺垫了水泥路,人居环境优美,生活富裕,人民群众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
侯家庄村 |
侯家庄村简介 侯家庄村共17户、350口人,其中24名党员,土地面积949亩,农作物以玉米、山药为主,兼以小杂粮。近年来,在-精神的指引下全村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刻苦工作,不断进取,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环境卫生整洁优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在村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已筑起护村坝1000米;并修建了一座大蓄水池,主管道3000米,可浇地面积300亩;安装路灯24盏、硬化街道1800米,硬化大、小巷约1500米,村庄建设焕然一新。 |
张老沟村 |
张老沟村简介 张老沟村三面环山,气候宜人,空气清新,交通便利,全村共47户、151口人,其中16名党员,土地面积260亩,09年新建一处慈善养老院,工程占地6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00平方米,总投资50多万元,其中:五台山碧山寺释义笑师傅筹集资金40多万元,乡争取市民政局拨款10万元。工程于今年3月份开工,8月份主体完工,9月26日在张老沟敬老院举行落成典礼。 该敬老院与其他敬老院的区别是,它是慈善性质的,入住孤寡老人免费吃住,并有专人负责看护。这无疑解决了我乡经济困难的孤寡老人的养老问题,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老人入住慈善养老院是修身养性、养老养病的绝佳选择。 |
上王庄村 |
上王庄村简介 上王庄全村共72户、221口人,其中有12名党员,村委会占5间房,村里有泵水房一间。现有一所小学占36间房,全校师生共150余人。2010年新建村级卫生室占4间房,并配有乡村医生一名。全村土地面积228亩,土肥水秀,别具风情,是村民们科学种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这里的村民勤劳朴实,热情好客,他们在这片热土上挥汗耕耘,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幸福生活而辛苦劳动,节假日又自发地组织文体活动,如春节期间自编自演文娱节目,来自相邻乡村的村民朋友,纷纷前来聚会交流,载歌载舞,热情讴歌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热闹非凡,表现出新农村的精神风貌。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村民勇于开拓,不甘落后,已从一个单一从事农业种植生产村发展成以劳动力转移为主的二、三产业并进的经济富裕村,全村劳动力转移人员达100人,通过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2010年人均纯收入2360元。 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各项工作的创新,在全体村干部努力和广大村民的支持下,在上级组织的鼓励和鞭策下,上王庄村将百尽竿头,朝着更高目标奋进。 |
马铺沟村 |
马铺沟村简介 马铺沟村位于门限石乡东沟,全村37户,113口人,其中党员8名,土地面积171亩,农作物以玉米、山药为主,兼以小杂粮。2010年底人均统计收入2000元。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村民勇于开拓,不甘落后,村民医保率达100%,新型农保参保率达100%。门前铺垫了水泥路。人居环境优美,生活富裕,人民群众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
瓦房村 |
瓦房村简介 瓦房村位于门限石乡里片,全村共30户、85口人,其中党员3名,土地面积152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2000元。 近年来,瓦房村民在-精神的指引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刻苦工作,不断进取,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环境卫生整洁优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道德素质不断提高,村民门前铺上了水泥路,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整个村庄建设焕然一新。 |
三岔村 |
三岔村基本情况 三岔村位于五台县门限石乡东面,东临小驼梁自然风景区,境内沟壑纵横,山多坡广,土地支离破碎,土壤十分贫瘠,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穷山村。 全村总面积5817亩,总户数80户,总人口237人,全部为农业人口,其中党员18名,共有男女劳力108个,耕种280亩地。所有耕地中90﹪以上是二坡地,而且土地贫瘠,耕作层薄,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常年粮食产量10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人均纯收入950元。2010年新建村级卫生室占3间房,并配备1名乡村医生。主要种植作物是山药、玉米等杂粮。自然条件差,自然灾害多,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 三岔村是一个地上无副业、地下无矿产资源的、以农为主的小村庄,虽然这里坡广沟多,但农民有丰富的种植经验,发展种植业有巨大潜力。 |
边家湾村 |
边家湾村简介 边家湾村位于清水河沿岸,全村共146户、509口人,其中党员31名,村里有1所小学共14间房,村委活动室7间,村级卫生室2间,全村土地面积共733.31亩。土肥水秀,别具风情,是村民们科学种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农作物以玉米、山药为主,兼以小杂粮。 全体村民勤劳朴实,热情好客,他们在这片热土上挥汗耕耘,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幸福生活而辛苦劳动,节假日又自发地组织文体活动,载歌载舞,热情讴歌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热闹非凡,表现出新农村的精神风貌。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村民勇于开拓,不甘落后,已从一个单一从事农业种植生产村发展成以劳动力转移为主的二、三产业并进的经济富裕村,全村劳动力转移人员达 450 人,通过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2010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 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各项工作的创新,在全体村干部努力和广大村民的支持下,在上级组织的鼓励和鞭策下,边家湾村将百尽竿头,朝着更高目标奋进。 |
桃花界村 |
桃花界村简介 桃花界村位于门限石乡三岔沟,全村共37户、95口人,其中党员11名,有村级卫生室占四间房,配一名乡村医生。土地面积约260亩,农作物以玉米、山药为主,兼以小杂粮。2010年底人均统计收入2000元。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村民勇于开拓,不甘落后,在各级领导的特别关注和支持下,村支部、村委一班人立足实际,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为主攻目标,经专家考察论证,大力发展以仁用杏、核桃树为主的经济林种植,是调整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同时广大村民要求种植仁用杏、核桃树的积极性很高。村民医保率达100%,新型农保参保率达100%,部分村民门前铺垫了水泥路,人居环境优美,生活富裕,人民群众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
瓦窑沟村 |
瓦窑沟村简介 瓦垚坡村位于五台县门限石乡东面,东临小驼梁自然风景区,境内沟壑纵横,山多坡广,土地支离破碎,土壤十分贫瘠,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穷山村。全村共37户、88口人,其中9名党员,土地面积173亩,农作物以玉米、山药为主,兼以小杂粮。2010年人均纯收入2500 元。 近年来,瓦窑沟村民在-精神的指引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刻苦工作,不断进取,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环境卫生整洁优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庄建设焕然一新。 |
三角城村 |
三角城村简介 三角城村位于五台县门限石乡东面,东临小驼梁自然风景区,境内沟壑纵横,山多坡广,土地支离破碎,土壤十分贫瘠,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穷山村。全村共17户、43人,其中党员3名,新建村级卫生室占三间房,并配备乡村医生1名。土地面积共101.5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2000元。 近年来,三角城村民在-精神的指引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刻苦工作,不断进取,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环境卫生整洁优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庄建设焕然一新。 |
砖庙村 |
砖庙村简介 砖庙村位于门限石乡三岔沟,全村共64户、175口人,其中党员13名,新建村级卫生室3间,配乡村医生1名,土地面积302亩,农作物以玉米、山药为主,兼以小杂粮。2010年底人均统计收入2000元。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村民勇于开拓,不甘落后,村民医保率达100%,新型农保参保率达100%。部分村民门前铺垫了水泥路,人居环境优美,生活富裕,人民群众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
烟煤洞村 |
烟煤洞村简介 烟煤洞全村共22户、62口人,其中党员5名,土地面积133.6亩,农作物以玉米、薯类为主。村边山多坡广,适宜养殖,2010年人均收入1500元。 近年来,全体村民在-精神的指引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刻苦工作,不断进取,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环境卫生整洁优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庄建设焕然一新。在党的号召下2009年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上级已拨付资金6.5万元,现买牛30头养殖。 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各项工作的创新,在全体村干部努力和广大村民的支持下,在上级组织的鼓励和鞭策下,刘铺沟村将百尽竿头,朝着更高目标奋进。 |
石板沟村 |
石板沟村简介 石板沟村位于门限石乡三岔沟,全村共52户、152口人,其中13名党员,村里有村级卫生室占4间房,配乡村医生1人,土地面积共180亩,农作物以玉米、山药为主,兼以小杂粮。 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乡政府引进河北省著名十佳企业“太和集团”来门限石落户。拟在石板沟小驼梁区兴建一座集旅游、观光、避暑为一体的综合型度假村——五台山度假村,该项目占地150亩(大部分为荒坡),首期工程预投资2个亿,由河北省太和集团开发承建,目前已通过选址,项目规划和设计等前期工作,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已就绪,名称为五台县信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现正办理土地、城建等有关手续。项目的顺利实施将会给晋冀两省的旅游开发开辟一片广阔的天地,届时一个田园的、自然的、人文的、现代化的五台度假村将展现于世人面前。在大幅度提升我乡经济水平的同时,还可解决大量人员的就业问题,惠及当地百姓。 |
石瓮村 |
石瓮村简介 石瓮村位于五台县门限石乡东面,东临小驼梁自然风景区,境内沟壑纵横,山多坡广,土地支离破碎,土壤十分贫瘠,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穷山村。全村总面积3040亩,总户数12户,总人口26人,全部为农业人口,有男女劳力13个,耕种着26亩耕地。所有耕地中90﹪以上是二坡地,常年粮食产量0.65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50公斤,人均纯收入1000元。主要种植作物是山药、玉米等杂粮。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村民勇于开拓,不甘落后,逐渐从一个单一从事农业种植生产村发展成以劳动力转移为主的村庄,全村劳动力转移人员达 10人,通过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2010年人均纯收入1040元。 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各项工作的创新,在全体村干部努力和广大村民的支持下,在上级组织的鼓励和鞭策下,石瓮村将百尽竿头,朝着更高目标奋进。 |
小岔村 |
小岔村简介 小岔村位于门限石乡里片,全村年共18户、70口人,其中党员3名,新建村级卫生室3间,并配备一名乡村医生。土地面积140亩,农作物以玉米、山药为主,兼以小杂粮,2010年人均纯收入2000元。 近年来,小岔村民在-精神的指引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刻苦工作,不断进取,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环境卫生整洁优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道德素质不断提高,村民门前铺上了水泥路,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整个村庄建设焕然一新。 |
刘铺沟村 |
刘铺沟村简介 刘铺沟村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全村共54户、146口人,其中党员11名,有一处50平方米村级卫生室,配乡村医生1人,土地面积共300亩,耕地面积246亩。农作物以玉米、山药为主,兼以小杂粮,人均收入2000元。 近年来,在-精神的指引下解放思想,村支部书记带领全村人民开拓创新,刻苦工作,不断进取,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环境卫生整洁优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村庄建设焕然一新。 2009年响应党的号召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上级拨款10万元,现已买200只山羊养殖。 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各项工作的创新,十二五规划的到来,在上级组织的鼓励和鞭策下,在全体村干部努力和广大村民的支持下,刘铺沟村将百尽竿头,朝着更高目标奋进。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