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吕梁 >> 方山县 >> 马坊镇 >> 高明村

高明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高明村谷歌卫星地图)


高明村简介

  高明村位于马坊镇以北5公里处,全村共有人口314人,112户,耕地2107亩,大畜140头,农民收入以农业、养殖场业为主,2007年人均收入达1200元。
  近年来,高明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实施基础建设项目,安装了自来水,架通了电线、进行了农网改造,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新修了进村公路,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1128102 033000 -- 查看 高明村谷歌卫星地图

高明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高明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树林则村

  树林则村位于马坊镇以北3公里处,北川河畔,209国道从村前穿过,分旧村、新村两片,下辖小温家沟一个自然村。全村共有人口601人,党员20人,土地2200亩,退耕还林601亩,大畜170多头。    树林则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是明代大臣张九叙的故地,人称"宰相村"。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我抗日军民在此设伏痛击敌人,取得了1945年春季攻势的首战胜利。    在新的历史时期,树林则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紧紧围绕农村建设这一目标,加大基础实施建设,2003年在县计委的帮助下,投资20多万元修建树林则大桥,解决村民出行;2004年村委筹资8万多元硬化进村公路;2007年投资5万元新修党员活动室巨处。为弘扬传统文化,投资5万多元修复古迹。   

吴家沟村

  吴家沟村位于马坊镇以东12公里处,紧靠209国道,下辖吴家沟新村、旧村、刁家沟、老池沟四个自然村。总面积130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1680亩,林地面积5000余亩,全村共有157户,大畜120余头。村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为主。    多年来,在镇党委、政府、驻村扶贫工作队以及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吴家沟村党支部、村委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目标,加大基础实施建设,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1998年刁家沟、老池沟两个山庄窝铺仍余户,198人整体搬迁至209国道旁的吴家沟新村。1997年至1998年改造了800余亩低产田。2004年设施了人畜引水工程。2005年设施了农网改造工程和梗化五条巷道,总长420米。2007年被万山县扶贫开发领导组列为整村推进村,投资50万,扶持脱毒种薯种植1000亩,打深井一口、修过水桥二座。   

陈家湾村

  陈家湾村位于马坊镇东北部,宝塔山脚下,开府公路横贯全村,交通便利,全村共有400余人,耕地2000余亩。    近年来,陈家湾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以"-"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村民的衣食住行条件大为改善,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事业明显进步,村容村貌日益变化,显示出了村民生活富裕、安康,村风和谐淳朴,村务管理民主,干群关系融洽的喜人景象。2007年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2005年、2006年、2007年连续被吕梁市委评为"五星级农村党支部"。    近三年来,0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使四十户村民居住上宽敞明亮的地方。    2、投资十二万元,硬化道路二公里。    3、在河滩修筑拦河坝300米,集体、个人投资近二十万元.    4、用向上级要一点,村委报一点,村务捎一点的办法,淤滩垫地150亩,仅此项,年人均增收入300元之多。    5、引进外资700万元,建起了恒源选矿厂,使全村剩余劳力进厂工作。    6、村民可以同时收视30套电视节目,进一步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7、学校、医疗,人畜吃水等项目进行了改造。四十多名孤寡残疾人享受到农村养老低保。   

王家湾村

  王家湾村位于开府沟中段,距开府村5公里。开神公路横贯全村,交通便利,背靠雄伟的宝塔山,青山绿水,景色宜人。全村共有人口314人。土地4200亩,其中耕地1860亩,大畜200多头。农民收入以农业、养殖业为主,2007年人均纯收入达2000元。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王家湾村党支部积极进取,依托本地矿藏资源丰富的优势,不断改善人居环境,2002年投资3万多元完成引水工程,安装自来了水,解决全村人畜吃水。2003年,投资3万多元进行农网改造,投资2万多元开通有线电视,联系移动公司开通了移动电话,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丰富了群众文化。2007年引进宝塔山非金属有限公司,为本村经济发展注入了蓬勃的活力。   

磨地湾村

  磨地湾村位于开府沟中段,距开府6公里。前靠雄伟的宝塔山,开神公路从村前穿过,青山绿水,景色宜人。下辖杜家沟、温家沟两个自然村。全村共有156户,508口人,土地2200多亩,拍卖四荒800亩,大畜300多头。农民收入以农业、养殖业为主,2007年人均纯收入达2000元。   近来年,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磨地湾村党支部积极进取,结合村情,调整黄牛养殖为龙送的畜牧结构,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先后投资5万多元,完成一处引水工程,解决人畜吃水。与移动公司修建铁塔,安装移动电话。近三年来,有50多户住进了新居,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   

神堂沟村

  神堂沟村是马坊镇开府沟最远的一个行政村,距开府村8公里。东北与岚县一山相隔,东南与娄烦县夹山为邻。背靠风景秀丽的皇姑山,新开通的开府到娄烦京家岔的沙级公路直通娄烦县寺头矿区。全村菜有87户,330口人,党员13人,共有土地980亩,实现退耕还林607亩,大畜150多头。农民收入以农业、养殖业为主,2007年人均纯收入达1800元,神堂沟党支部在2007年被方山县委评为“四星级农村党支部” 。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神堂沟村党支部积极进取,依托本地矿藏资源丰富的优势,为断改善人居环境,2000年投资90多万元完成饮水工程,安装自来水,解决全村人畜吃水。2003年投资3万多元进行农网改造,投资2万多元开通有线电视,联系移动公司开通了移动电话,2005年引进一家选矿厂。    风景秀丽、资源丰富的神堂沟村不仅是旅游假的避暑胜地,也是投资办厂的理想场所,即将开通的太佳高速公路通过全村,这将会给美丽的神堂沟带来无限的希望。   

赤坚岭村

  被誉为方山县“北大门”的赤坚岭村是马坊镇最北端的一个行政村/距马坊镇16公里,与岚县敦厚村为邻,交通便利。下辖贾家沟、世佛沟两个自然村,全村共有1040多人,共有土地6230亩,大畜130多头,2007年人均收入达1800元。   赤坚岭是方山、岚县交通的咽喉之道,也是历代的军事要地。南北朝时,北魏宰相高欢大破尔朱兆于此。抗日战争时期,续范亭跃马赤坚岭,发动晋西反顽战争,粉碎了阎锡山“晋西事变”的阴谋。    赤坚岭村是一个革命老区,早在1938年就建立了党支部,曾涌现出康润斌、康通宝等革命干部。1956至1958年为赤坚岭乡党委所在地。    近年来,赤坚岭村党支部、村委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目标, 加大基础实施建设,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1999年投资20多万元安装自来水,解决全村人畜吃水。2001年争取资金20多万元,修建希望学校一处,改善山区教学环境。2004年投资6万元新铺水泥路1公里。投资6万元修筑护河坝210米。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投资7万元修建戏台,文化宣传栏。开通有线电视、电话。2007年投资20多万元开通到世佛沟、贾家沟一级沙路3公里,方便了自然村群众的出行。    赤坚岭村党支部多次评为农村先进支部,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连续四年评为“四星级农村党支部”。.   

西沟村

     西沟村位于马坊镇以北18公里处,北川河上游,全村共有人口327人,84户,耕地1740亩,大畜156头,农民收入以农业、养殖业为主,2007年人均收入达1000元。    近年来,西沟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积极实施基础建设目,安装了自来水,架通了电线,进行了农网改造,新修了进村公路,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以土豆、红芸豆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以发展黄牛养殖为龙头的畜牧结构,农民收入逐年增加。   

辉回村

  辉回村位于马坊镇西23公里处,北川河源头,下辖麻地渠一个自然村。共有342人,88户,耕地1986亩,林地3700多亩,2007年人均收入1200多元。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辉回村支部、村委积极进取,不断改善人居环境,2004年投资2万多元完成引水工程,安装自来水,解决全村人畜吃水。2006年与电信部门联系安装电话40部,提高群众生活质量。2006年铺设进村二级沙路5公里,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油房沟村

  油房沟村位于北川河上游西岸,距马坊镇11公里,与开府村隔河相望。全村共有人口382人,土地2560亩,耕地1096亩,林地5600亩,大畜130多头。2007年人均收入达1700多元。近年来,油房沟村党支部积极进取,结合村情,调整产业结构,形成的了以土豆、红芸豆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以发展黄牛养殖为龙头的畜牧结构,农民收入逐年增加。2006年投资2万元多元,完成进村沙路205公里,方便群众出行。2007年投资6万多元修建一处引水工程,安装自来水,解决人畜吃水,又投资5万多元新修党员活动基地一处,并定期举行活动。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完成移民283人,进一步提高村民的居住环境。   

落辉村

  落辉村位于马坊镇西北13公里处,下辖后落辉,前落辉两个自然村,共有人口288人,88户,耕地1695亩,大畜145头,农民收入以农业、养殖业为主,2007年人均收入达1200元。    近年来,落辉村结合村情,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以土豆、红芸豆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以发展黄牛养殖为龙头的畜牧结构,农民收入逐年增加。铺设进村二级沙路2公里,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2003年实施移民工程,有21户村民迁到了移民新村,住进了新居。   

高明村

  高明村位于马坊镇以北5公里处,全村共有人口314人,112户,耕地2107亩,大畜140头,农民收入以农业、养殖场业为主,2007年人均收入达1200元。   近年来,高明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实施基础建设项目,安装了自来水,架通了电线、进行了农网改造,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新修了进村公路,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麻峪村

  麻峪村位于北川河上游西岸,距马坊镇15公里,潺潺的麻峪沟河水从村前流过,每年春夏,家家门前绿草如茵,彩蝶飞舞。全村共有95户,382口人,党员18人,土地2840亩,退耕还林340亩,林地2840亩,大畜156头;2007年人均收入达1800多   几。    麻峪村是一个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在革命烈士杨步月的带领下,本村青年20多人积极参加·革命,有许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麻峪伏击战就在村后的麻峪梁上打响。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麻峪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目标,加大基础实施建设,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2002年投资1万多元开通自来水,解决全村人畜吃水。2005年投资15万元硬化进村水泥路1650米。联系电信部门,开通了有线电视,移动电话,进行了农网改造,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丰富了群众文化。   

红崖湾村

  红崖湾村位于马坊镇以北7公里处,北川河西岸,下辖店则上,西会湾两个自然村,共有人口443人,125户,耕地2049亩,退耕还林970亩,大畜176头,2007年人均收入1200元。    近年来,红崖湾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积极实施基础建设项目,2002年在县水利局的帮助下投资11万元新修学校,2004年投资14万安装了自来水,2005年投资12万元硬化进村水泥路1.5公里。开通了有线电视,移动电话,进行了农网改造,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呈现出村民生活富裕安康,村风和谐淳朴,村务管理民主,干群关系融洽,村容整洁优美的喜人景象,多次受到镇党委、政府的表彰,2004年红崖湾村被方山县委评为"四星级农村党支部"。2005年、2006年两次被评为"五星级农村党支部"。   

条则焉村

  条则焉村位于马坊镇北部15公里处,紧靠307国道,全村共有人口199人,66户,耕地1445亩,林地6000亩,大畜164头,2007年人均收入1200元。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条则焉村党支部、村委积极进取,不断改善人居环境,2004年安装自来水,解决全村人畜吃水。2004年投资5万多元硬化进村水泥路1公里,实现户户通砖路,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2005年与电信部门联系安装电话13部,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   

代坡村

  代坡村位于马坊镇西北部,距马坊镇政府所在地20多公里,地处兴县、临县、方山县的交界地带,地理环境特殊,交通困难。下辖青杨木沟、畔畔渠两个自然村,全村共有62户,228口人,耕地面积839亩,林地9000多亩,大畜88头,96%农户参加医保。    抗日战争时期,代坡村是方山县委、方山一区区委所在地,被誉为方山县红色革0据地,涌现出民兵英雄林金栓(在代坡与敌战斗中壮烈牺牲)、苏海玉(原柳林县委书记)、郝生光(原中阳县劳动局局长)、李广务(原青海省劳动厅副厅长)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我县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近几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代坡村党支部、村委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于1995年集体筹集资金新建学校一处。1998年在县水利部门的支持下投资5·8万元,解决全村人畜饮水工程。2001年投资2,2万元开通了有线电视,移动电话16部,进行了农网改造,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2008年在县扶贫办的艾持下,进行移民搬迁工程,修建村民住房57套,预计在明年将迁居移民新村。   

四皓村

  四皓村位于马坊镇东南2.5公里处,与马坊村相邻,紧靠104省道,辖兴隆湾一个自然村,幅员面积12590亩,全村有176户,649口人,有503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有耕地1753亩,林地4230亩,已实现退耕还林150亩。交通便利,104省道从村前穿过。2007年全村人均收入1200元。    四皓村风景秀丽,人才辈出。在抗日战争年代有许多英雄儿女舍身杀敌,保家卫国,曾先后涌现出司栓弟、雏怀忠、雒廷芝等党的革命干部。    近年来,四皓村党支部、村委会团结全村群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社会生义新农村为目标,全村经济和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2年投资2万元新挖水井2眼,群众投工投料修建水塔一座,解决了人畜吃水问题。2004年投资7万元硬化进村水泥路700米,先后投资65万元完成垫地4000亩,修筑河坝600米,整村推进发展黄牛改良。2004年通过多方筹集资金50万元,新修四皓明德小学一座,改善了周边五个自然村小学生的上学条件。2006年修建村级网络文化站一处,党员活动基地一处,并定期举行活动。支部、村委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在全村实行村务公开,两委班子团结一致,廉洁自律,按制度办事,受到群众的好评。2005年四皓村被马坊镇评为先进集体。2006年修建村级网络文化站一处,党员活动基地一处,并定期举行活动。   支部、村委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在全村实行村务公开,两委班子团结一致,廉洁自律,按制度办事,受到群众的好评。2005年四皓村被马坊镇评为先进集体。   

庄则上村

  庄则上村位于马坊镇东北5公里处,与四皓村为邻,依山傍水,下辖水峪、泉则沟两个自然村,共有人口336人,114户,耕地1866亩,林地22000多亩,大畜253头,农、林、牧并举,泉则沟有丰富的马牙石矿,2007年人均收入1400元。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庄则上村党支部、村委积极进取,依托本地矿藏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农村经济。1996年投资2万多元完成引水工程,安装自来水,解决全村人畜吃水。2005年投资3万多元进行农网改造,开通有线电视,安装电话,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2006年铺设进村二级沙路3公里,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2008年实现移民42户。   

窑上村

  窑上村位于马坊镇以北2.5公里处,北川河西岸,与马坊村隔河为邻,紧靠209国道,交通便利,信息发达。下辖水神沟、塔则沟、武家湾等自然村,共有210户,825口人,耕地2468亩,其中退耕还林856亩。97%的村民参加了合作医疗。2007年人均入1230多元。2007年被评为"四星级农村党支部"。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窑上村党支部、村委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目标,发展农村经济,积极改善村容村貌,尤其在马窑大桥开通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的便利,更给全村注入了新的活力。2000年在支部、村委的组织下,新修水井,引进自来水,解决全村人畜吃水。2004年投资16.5万元,铺设进村水泥路600米,油路1000米,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2008年改造马窑大桥至水神沟进村公路2公里;投资6万元新修一处标准化支部建设阵地,并定期举行活动。   

温家庄村

  温家庄村位于马坊镇东南20华里处,下辖秦家崖一个自然村,与娄烦县隔山为邻,背靠矿藏丰富的尖山铁矿,面对风景秀丽的五龙山,104省道从村中穿过,交通便利。总面积70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3000多亩,共有人口1200人。    温家庄村是一个革命老区,早在1938年就建立了党支部,曾涌现出赵子文、杜有亮、刘志胜、杜润则等革命干部和英雄儿女。1956至1958年为温家庄乡党委所在地。    多年来,在镇党委、政府、驻村扶贫工作队以及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温家庄村党支部、村委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目标,加大基础实施建设,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在省政法委扶贫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投资30余万元修建占地2100   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的寄宿制小学一所。在镇政府的帮助下,投资12万元为学校安装了锅炉、开通了暖气、硬化了校园,大大改善了教学条件。2005年该村积极争取资金,新建水井2个,50吨的畜水池1个,完成了4500米的引水开渠工程,总投资16万元,解决了全村156户人家的人畜吃水困难的问题。投资1.5万元硬化进村公路1公里。与吕梁移动公司联系,修起了移动铁塔,村里有108户安装了有线移动电话,改善了通讯条件,方便了群众。2007年,中低产田改造垫地200亩,新增土地50亩,疏通河渠500米。先后建起了三个选矿厂,四个养殖场,解决全村100多人的就业。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200元提高到1800元。    温家庄村党支部多次被马坊镇党委评为农村先进基层党支部。2005年、2006年、2007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四星级农村党支部"。   

杨家坪村

  杨家坪村位于马坊沟中段,距马坊镇20公里,下辖杨家沟、神沟两个自然村,共有86户,353口人,土地1148亩,林地3800亩,大畜140多头。农民收入以农业、养殖业为主,2007年人均收入达2000元。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杨家坪村被晋中地委、吕梁地委评为农业学大寨"红旗大队",时任支部书记杨建有同志当选为晋中、吕梁地委候补委员,方山县委常委。    改革开放以来,杨家坪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不断开拓进取,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以土豆、红丢豆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以发展黄牛养殖为龙头的畜牧结构;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先后投资3万多元,完成"一处引水工程,解决人畜吃水。与移动公司联系修建铁塔,安装移动电话。平整土地2000多亩,2004年实施移民工程有50户村民迁到了马坊移民新村,住进了新居。   

李家湾村

  李家湾村位于马坊镇东南6公里处,紧靠104省道,交通便利,全村共有人口258人,69户,耕地1650亩,林地7850亩,大畜106头,2007年人均收入1200元。   近年来,李家湾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目标,加大基础实施建设,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2004年抓住吕梁市公路建设年的大好机遇,硬化进村水泥路450米,方便了村民的出行。2005年投资8万多元修建引水工程,为全村居民安装自来水,解决人畜吃水。垫地278亩。与此同时,李家湾村党支部积极引进外资,以工带农,解决农村劳动力,2004年引进两家选矿厂,2008年又引进一家,为发展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2005年、2006年、2007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四星级农村党支部"。   

赤街村

  赤街村位于马坊镇东5公里处,依山傍水,104省道从村前穿过,交通便利,全村共有人口412人,108户,土地1240亩,其中退耕还林450亩,2007年人均收入1400元。"   近年来,赤街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党支部,村委认真履行-重要思想,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目标,加大基础实施建设,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1994年率先全镇自筹资金修建引水工程,为全村108户居民安装自来水,解决人畜吃水,受到镇党委政府的表扬。2004年在县公路段的资助下,铺设进村油路200多米,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前进中的赤街村党支部、村委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实行村务公开,积极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两委班子团结一致,廉洁自律,按制度办事,受到群众的好评。多次被马坊镇评为先进集体。   

龙泉村

  龙泉村地处马坊镇东3公里处,104省道从村前穿过,交通十分便利,地理条件优越。全村共有90户,372口人,耕地600多亩,集体林地150亩,退耕还林613.8亩。2007年人均收入达到1700元左右,比2005年增长7%,粮食总产量己超445万斤,比去年增长15.5%。    近年来,龙泉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发展农村经济,积极改善村容村貌,2003年村里投资3万元安装了自来水,2005年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垫地20亩,2006年投资1.5万元复古迹一处,2007年村委再次投资1.15万元装修党支部阵地建设,成立农村网络文化站,开通了宽带。同年争取外资8万元对退耕还林地再次补种,成活率达到95%以上,实行全封闭式管理。20竹年在全镇评比大会上,龙泉村委荣获全镇造林工程第一名,综合评比第三名。   现在的龙泉村,村民的衣食住行条件大为改善,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事业明显进步,村容村貌日益变化,显示出了村民生活富裕、安康,村风和谐淳朴,村务管理民主,干群关系融洽的喜人景象。   

周家沟村

  周家沟村位于马坊镇东南面的赫赫崖山脚下,东与娄烦县一山相隔,是马坊镇东南面最远的一个行政村,地处林地,群山环绕,风景秀丽,矿藏丰富,有储量丰富的磁铁矿,下辖马坊湾、小岔湾两个自然村,全村共有161户,744口人,土地1920多宙,林地2000多   亩。2007年人均收入达到1400元。    独特的地理,使这个地处探山的村庄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我党的红色交通线,在地下党组织和民兵的组织下安全护送过-等党的高级干部。建国后,周家沟村人民积极开展群众0国卫生运动,成为全县第一个卫生村,事迹参加了晋中卫生展览。治贫先治愚,发   展基础教育一直是历任领导执政为民的头等工作,1992年周家沟自筹资金新建学校一所,时任支书马兰锁同志被万山县人民政府授予办学楷模。近年来,周家沟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积极发展,锐意进取,投资10万元修建自来水工程,解决全村人畜吃水。投资20万元开通进村沙铺公路2000米,与电信公司配合,开通了有线电话、无线电话,有线电视,实现了与外界的信息联系。加强支部建设,现发展党员44人,2007年投资5万元新建党员活动中心。每年投资1万多元用于发展学校。2008年引进一家石英石开发公司进驻本村。   

同堡村

  同堡村位于马坊镇以北15公里处,全村共有人口135人,47户,耕地1304亩,林地1450亩,农民收入以农业、养殖业为主,2007年人均收入达1000元。   近年来,同堡村结合村情,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以土豆、红芸豆为圭导产业的农业,以发展黄牛养殖为龙头酌畜牧结构,农民收入逐年增加,2000年投资3万多元完成一处引水工程,解决人畜吃水,与电信部门联系安装电话,15部,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   

里其村

  里其村位于马坊镇以北7公里处,209国道右侧,交通便利。与红崖湾村隔河相望、下辖曲里沟一个自然村,全村共有82户,人口326人,土地1460亩,大畜60多头,农民收入以农业、养殖业为主,2007年人均收入达1200元。    近年来,里其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积极实施基础建设项目,安装了自来水,架通了电线,进行了农网改造,新修了进村公路。1997年规划 了移民新村,先后有32户村民盖起了新房,住进了新居,2001年在有到水利局工作队的帮助下平整土地500多亩。2007年投资了4万元新建党员活动室一处,建起了农村网络文化站,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多次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表扬。   


高明村特产大全




高明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