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内蒙古 >>鄂尔多斯 >> 准格尔旗 >> 十二连城乡 >> 蓿亥图村

蓿亥图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蓿亥图村谷歌卫星地图)


蓿亥图村简介

  一、基本情况
  蓿亥图村位于十二连城中部,总面积28平方公里,辖13个生产合作社,现有人口1776人,345户。其中少数民族128人,党员33名。耕地6000亩,草牧场面积6745亩,牲畜总数6640头(只)。全村主要以玉米、西瓜种植、肉羊养殖为主要产业。
  二、发展思路及远景规划
  十一五”时期,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全市“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战略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立足资源优势,强化基础建设,创新工作机制,提升产业层次。通过统一规划小城镇和公路服务区,大力发展现代农区畜牧业、特色种植业,建设以服务业和优势农牧产业为支撑的新农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50622201 014300 -- 查看 蓿亥图村谷歌卫星地图

蓿亥图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蓿亥图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蓿亥图村

  一、基本情况   蓿亥图村位于十二连城中部,总面积28平方公里,辖13个生产合作社,现有人口1776人,345户。其中少数民族128人,党员33名。耕地6000亩,草牧场面积6745亩,牲畜总数6640头(只)。全村主要以玉米、西瓜种植、肉羊养殖为主要产业。   二、发展思路及远景规划   十一五”时期,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全市“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战略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立足资源优势,强化基础建设,创新工作机制,提升产业层次。通过统一规划小城镇和公路服务区,大力发展现代农区畜牧业、特色种植业,建设以服务业和优势农牧产业为支撑的新农村。      

蛮汉壕村

  一、基本情况   蛮汉壕村位于十二连城乡中部,为库布其沙漠北部边缘。总面积86平方公里,辖10个生产合作社。现有人口837人,263户。耕地6000亩,草牧场面积38000亩,牲畜总数5520头(只)。全村主要以玉米、西瓜种植和肉羊、绒山羊养殖为主要产业。   二、发展思路及远景规划   “十一五”,以“-”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全市“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战略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立足资源优势,强化基础建设,创新工作机制,提升产业层次。依托水、地、林沙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林沙产业,并大力发展现代农区畜牧业、特色种植业,建设优势农牧产业和林沙为支撑的新农村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   

广太昌村

  一、基本情况    广太昌村位于十二连城乡中部,库布其沙漠北部边缘。全村总面积87平方公里,辖9个生产合作社。现有人口1109人,340户。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5人,党员27人。现有耕地4500亩,草牧场面积47450亩,牲畜总数15510头(只)。   二、发展思路及远景规划   “十一五”,以“-”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全市“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战略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立足资源优势,强化基础建设,创新工作机制,提升产业层次。依托水、地、林沙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林沙产业,并大力发展现代农区畜牧业、特色种植业,建设优势农牧产业和林沙为支撑的新农村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   

康布尔村

  一、基本情况   康布尔村位于十二连城乡西端,地理位置为黄河冲积平原。总面积18.2平方公里,辖8个生产合作社。现有人口1180人,361户。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75人,党员24名。耕地4900亩,草牧场面积21800亩,牲畜总数5745头(只)。全村主要以玉米、西瓜种植和肉羊、奶牛养殖为主要产业。      二、发展思路及远景规划   “十一五”时期,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全市“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战略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立足资源优势,强化基础建设,创新工作机制,提升产业层次,着力打造北部沿河现代高效农牧业园区,建设以现代农牧业产业为支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卅顷地村

  一、基本情况   卅顷地村位于十二连城乡最西端,与达旗吉格斯太乡接壤,地理为黄河冲积平原,境内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总面积27平方公里,辖12个生产合作社。现有人口2185人,650户。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4人,党员48名。耕地14900亩,草牧场面积1500亩,牲畜总数12220头(只)。全村主要以玉米、西瓜种植和肉羊养殖为主要产业。   二、发展思路及远景规划   “十一五”时期,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全市“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战略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立足资源优势,强化基础建设,创新工作机制,提升产业层次,着力打造北部沿河现代高效农牧业园区,建设以现代农牧业产业为支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兴胜店村

  一、基本情况   兴胜店村位于十二连城乡西部沿河,地理为黄河冲积平原,境内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总面积13平方公里,辖4个生产合作社。现有人口988人,312户。其中少数民族55人,党员25名。耕地3500亩,草牧草面积1530亩,牲畜总数4702头(只)。全村主要以玉米、西瓜种植和肉羊、奶牛养殖为主要产业。   二、发展思路及远景规划   “十一五”时期,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全市“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战略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立足资源优势,强化基础建设,创新工作机制,提升产业层次,着力打造北部沿河现代高效农牧业园区,建设以现代农牧业产业为支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董三尧村

  一、基本情况   董三尧村位于十二连城乡西部沿河,地理为黄河冲积平原,境内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总面积14平方公里,辖6个生产合作社。现有人口1268人,358户。其中少数民族53人,党员27名。耕地7000亩,牲畜总数2700头(只)。全村主要以玉米、西瓜种植和肉羊、奶牛养殖为主要产业。   二、发展思路及远景规划   “十一五”时期,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全市“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战略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立足资源优势,强化基础建设,创新工作机制,提升产业层次,着力打造北部沿河现代高效农牧业园区,建设以现代农牧业产业为支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杨子华村

  一、基本情况   杨子华村位于十二连城乡西部沿河,地理为黄河冲积平原,境内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总面积13平方公里,辖6个生产合作社。现有人口819人,355户。其中少数民族102人,党员18人。耕地2000亩,草牧场面积9620亩,牲畜总数6610头(只)。全村主要以玉米、西瓜种植、水产、肉羊、奶牛养殖为主要产业。   二、发展思路及远景规划   “十一五”时期,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全市“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战略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立足资源优势,强化基础建设,创新工作机制,提升产业层次,着力打造北部沿河现代高效农牧业园区,建设以现代农牧业产业为支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西柴登村

  一、基本情况   西柴登村位于十二城乡西南部,库布其水沙漠北部边缘。总面积92平方公里,辖8个生产合作社。现有人口890人,256户。其中少数民族242人,党员25名。耕地7000亩,草牧场面积46200亩,牲畜总数8800头(只)。全村主要以玉米、西瓜种植和肉羊、绒山羊养殖为主要产业。   二、发展思路及远景规划   “十一五”,以“-”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全市“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战略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立足资源优势,强化基础建设,创新工作机制,提升产业层次。依托水、地、林沙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林沙产业,并大力发展现代农区畜牧业、特色种植业,建设优势农牧产业和林沙为支撑的新农村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   

东不拉村

  一、基本情况   东不拉村位于十二连城乡中部,总面积26平方公里,辖11个生产合作社,现有人口1345人,355户。其中少数民族119人,党员27名。耕地6000亩,草牧场面积4555亩,牲畜总数头5830头(只)。全村主要以玉米、西瓜种植、肉羊养殖为主要产业。   二、发展思路及远景规划   以“-”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发展主导产业,以低收入人口为扶贫对象,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提高科技含量,把扶贫开发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劳动转移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养殖业小区建设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经济生态型农牧业相结合,通过大力发展有产业支撑和市场竞争力的养殖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种草、种树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户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尽快脱贫致富,推动全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五家尧村

  十二连城乡五家尧村是自治区、市、旗三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全村总面积97平方公里,包括6个行政村、41个合作社,总人口7817人,实际居住人口5600人。有耕地6万亩,全部为水浇地。近年来,在市委“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战略指引下,准格尔旗提出在沿河优化发展区优先发展高效农牧业,2007年确定五家尧地区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五家尧村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按照“以资源定产业、以产业定就业、以就业定人口、以人口定社区”的总体思路,创造了以“三化”、“四转变”为特征的“五家尧模式”。三化:种植规模化、养殖园区化、居住社区化。四转变: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生活方式、管理方式的转变。围绕“三化”、“四转变”,带动了农村土地的再次革命、生产资料的优化组合、流通渠道的集中调剂、农民收入的多元推动、公共服务的统一配给、基层党建的二次强化。一是生产方式的转变。即通过土地整理整合、设施配套,实现由小田变大田、由传统劳动变机械化作业、由零散养殖变园区化养殖、由无关联生产变为循环利用。资源利用率提高了77%,劳动生产率提高了60%,集约化土地增加了2亩。在产业发展上,以发展绿色循环产业为目标,种植一些反季节油桃、草莓、蔬菜和花卉等农副新产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在6万亩耕地中,规划建设设施农业1万亩,已完成7000亩;经济作物种植完成1万亩;大田规模化种植饲料玉米4万亩,实现了品种统一、联户经营。按照6万亩土地测算,规划建设15万只羊单位的规模化养殖基地。同时,配套建设了沼气站、有机肥料厂、有机饮料加工厂,实现种植业秸杆经过有机饲料厂加工进入养殖业,养殖业粪便进入沼气站,沼渣沼液经过有机肥料厂加工进入设施农业及大田规模种植,沼气为居民生活供气,形成一条相对封闭的循环产业链。二是经营方式的转变。即通过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实现由家庭经营变为公司、合作社经营,由自主生产创收变为土地外包、劳务打工、入股分红等多重增收,由玉米等传统作物为主变为水果、花卉等高端作物为主,由农户销售变为物流配送,由无对接养殖变为订单式种养殖。先后引进内蒙古蒙绿有机农业开发公司等13家企业,当地农民自发联合组织成立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协会)13个,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产业发展基础。自2006年以来,五家尧新村共流转土地22678亩,其中设施农业7000亩,其他用地3400亩(微藻项目1400亩,畜牧业养殖2000亩),规模化种植12278亩,流转农户924户3015人。土地规模经营累计完成10万亩,其中五家尧新村5万亩。2010年全旗建成设施农业7333亩,其中五家尧新村2000亩。建成规模养殖园区8处,其中五家尧子2处。同时,配套建设了农畜产品物流园,总占地面积800亩,总建筑面积18.9万平方米,总投资4.3亿元,建成后将成为十二连城及周边地区最大的农畜产品加工、物流及经济交流中心。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总投资2亿元,现正在做工程后期完善和投入使用准备工作。五家尧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5276元提高到2010年的19320元,收入来源从2006年的主要以种养殖生产性收入为主,转变到了2010年的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80%以上。三是生活方式的转变。即通过宅基地换楼房,实现农民进社区,配套公共服务,创造了与城镇居民基本相当的整洁、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鼓励农民放弃宅基地换楼房,集中社区化生活。小区一期工程建设391户、45159万平方米、投资2.3亿元,现入住登记手续已全部办理,共210户居民搬迁入住,剩余部分正在装修中;目前,五家尧精品移民小区二期工程规划设计、征地工作已完成,正在进行拆迁工作。同时,积极完善小区服务功能,配套建设了幼儿园、小学、卫生院、社区、文体活动室、物业管理中心、农民培训服务中心、敬老院、商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四是管理方式的转变。即通过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建立联合党支部,实现村企共建,共同谋划新村发展,共同开展新村建设。整合党建资源、社区资源和企业资源,以村民自治的方式,六个村支部和企业支部联合成立五家尧农村社区党总支,总支委员会由六个村支部书记、部分村主任、部分乡镇干部、企业合作社负责人等13名委员组成,共同谋划新村发展、管理新村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四权四制”政策,并采取“四议三公开两监督一满意”做法,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农村一线。2006年五家尧新村建设以来,累计投入资金6.632亿元,其中设施农业2.485亿元、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1.847亿元、小区建设2.3亿元。     

召梁村

  一、基本情况   召梁村位于十二连城乡中部,为库布其沙漠北部边缘。总面积22平方公里,辖6个生产合作社,现有人口680人,251户。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1人,党员19名。耕地4000亩,草牧场面积15500亩,牲畜总数6000头(只)。全村主要以玉米、西瓜种植、肉羊养殖为主要产业。   二、发展思路及远景规划   “十一五”时期,召梁村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全市“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战略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立足资源优势,强化基础建设,创新工作机制,提升产业层次。大力发展现代农区畜牧业、特色种植业,建设以优势农牧产业为支撑的新农村。   

黑圪劳湾村

  一、基本情况   黑圪涝湾村位于十二连城乡东部沿河。总面积24.6平方公里,辖5个生产合作社,现有人口975人,318户。其中少数民族89人,党员17名。耕地4500亩,草牧场面积20100亩,牲畜总数4467头(只)。境内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拥有丰富的黄河、湿地草原、沙漠等旅游资源。发展水产养殖和生态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二、发展思路及远景规划   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全市“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战略要求,按照全乡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十一五”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总目标,立足地区资源优势,建设水产品养殖基地,依托黄河、湿地草原、沙漠等旅游资源,打造生态观光农业休闲渡假旅游景区。形成以水产养殖和旅游产业为支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格局。   

巨合滩村

  一、基本情况   巨合滩村位于十二连城乡东部沿河。总面积24平方公里,辖7个生产合作社,人口1451人,375户。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1人,党员27名。耕地3743亩,草牧场面积8700亩,牲畜总数3800头(只)。境内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拥有丰富的黄河、湿地草原、沙漠等旅游资源。发展水产养殖和生态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二、发展思路及远景规划   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全市“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战略要求,按照全乡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十一五”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总目标,立足地区资源优势,建设水产品养殖基地,依托黄河、湿地草原、沙漠等旅游资源,打造巨合滩生态观光农业休闲渡假旅游景区。形成以水产养殖和旅游产业为支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格局。   

天顺圪梁村

  一、基本情况   天顺圪梁村位于十二连城乡东部沿河。总面积18平方公里,辖6个生产合作社,人口893人,223户。其中少数民族112人。党员12人。现有耕地4300亩,牲畜总数6543头(只)。草牧场面积21594亩。全村主要以玉米、籽瓜种植,水产、肉羊养殖为主要产业。      二、发展思路及远景规划    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全市“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战略要求,按照全乡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十一五”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总目标,立足地区资源优势,建设水产、肉羊养殖基地,依托黄河、湿地草原等旅游资源,形成以水产养殖和旅游产业为支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格局。      

柴登村

  一、基本情况   柴登村位于十二连城乡中部,库布其沙漠北部边缘,境内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是乡政府所在地,也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为124平方公里,辖9个生产合作社,现有耕地8200亩。大小牲畜9190头(只)。现有人口1461人,410户,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32人。现有党员30名。全村主要以玉米、西瓜种植,肉羊、奶牛养殖为主要产业。      二、发展思路与远景规划   “十一五”时期,以柴登镇区为中心,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全市“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战略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立足资源优势,强化基础建设,创新工作机制,提升产业层次。依托柴登镇区现有基础,通过统一规划小城镇和公路服务区,大力发展现代农区畜牧业、特色种植业,建设以服务业和优势农牧产业为支撑的新农村。   

二道拐村

  一、基本情况    二道拐村位于十二连城乡东部沿河。总面积24平方公里,辖8个生产合作社,现有人口1117人,   371户。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0人,党员32人。总耕地10581亩,草牧场18230亩,牲畜总头数6416头   (只)。全村主要以玉米种植、水产养殖为主要产业。       二、发展思路及远景规划   以“-”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发展主导产业,以低收入人口为扶贫对象,集中人力、   物力、财力,提高科技含量,把扶贫开发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劳动转移相结合,扶贫开发   与养殖业小区建设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经济生态型农牧业相结合,通过大力发展有产业支撑和市场竞   争力的养殖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种草、种树及   其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户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尽快脱贫致富,推动全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   展。   

脑包湾村

  一、基本情况    脑包湾村位于十二连城乡东部沿河,总面积23.05平方公里,辖10个生产合作社,现有人口1586人,591户。其中少数民族185人,党员38人。总耕地8220亩,牲畜总头数15200头(只)。草牧场面积30450亩。全村境内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有着得天独厚的农牧业发展条件,黄河从西向东流经,依次经过五个社的耕地,可适当发展水浇地,种植青贮玉米、饲料玉米及紫花苜蓿优质牧草种植,为养殖业提供优质饲草料,发展现代畜牧业具有优势条件。   二、发展思路及远景规划   以“-”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发展主导产业,以低收入人口为扶贫对象,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提高科技含量,把扶贫开发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劳动转移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养殖业小区建设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经济生态型农牧业相结合,通过大力发展有产业支撑和市场竞争力的养殖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种草、种树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贫困户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尽快脱贫致富,推动全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西不拉村

  一、基本情况   西不拉村位于十二连城中部,总面积20平方公里,现有人口957人,302户。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8人,党员36名。耕地2200亩,草牧场面积20420亩,牲畜总数4650头(只)。全村主要以玉米、西瓜种植、水产、肉羊养殖为主要产业。   二、发展思路及远景规划   以“-”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发展主导产业,以低收入人口为扶贫对象,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提高科技含量,通过大力发展有产业支撑和市场竞争力的养殖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种草、种树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户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尽快脱贫致富,推动全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蓿亥图村特产大全




蓿亥图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