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滨社区
湖滨社区位于秣陵街道西北部,东至双龙大道与胜太社区相邻,南与殷巷社区隔牛首河相望,西至利源路与太平社区相邻,北与东山街道岔路社区隔秦淮河相望。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商业街胜太路贯穿社区社区东西,向东不足3公里即到江宁区政府,南距街道驻地秣陵镇约14公里,西距禄口机场路翠屏山道口3公里,北距南京主城区4公里。辖区面积4.74平方公里,总户数2547户(其中:商品房小区住户1045户,失地安置房屋住户1502户)总人口7451人 (其中:商品房小区人口3367人,失地居民4084人),总劳力3908人(其中:商品房小区劳力1604人,失地居民劳力2304人),已就业3829人(其中:商品房小区已就业1600人,失地居民已就业2229人)。全社区下辖有26个商品房住宅区(湖滨公寓、胜泰新寓、金轮第一城、枫情国度、银江苑、世界村、百家湖西园、百家湖别墅、静月花园、水竹苑、宁翔公寓、宁湖园、百家湖花园、文化名园、管委会住宅、佳湖绿岛、中国人家、苏源颐和美地东园、上元住宅、宝色钛业住宅、农业银行住宅、水月秦淮、南瑞住宅、威尼斯别墅、米兰城、沁湖景岸)。社区办公室设在胜太路86号(湖滨公寓旁),社区环境优美,经济繁荣、人气旺盛,有企业事业单位120家,江宁开发区璀璨明珠—百家湖凤凰台就在社区内。
[沿革及主要领导]
由原湖滨社区和学府社区,于2007年3月份合并而成。1958年成立东山人民公社时,陈墟与前进合并,名为前进大队。1962年,殷巷人民公社成立时,前进大队与陈墟大队分开。前进大队属岔路乡管辖,陈墟大队属殷巷乡管辖。1995年江宁开发区成立后,陈墟村委会复划归东山镇管辖。江宁县人民政府江宁政复(1995)17号批复称:“同意将殷巷乡陈墟村村委会及其所属区域划归东山镇人民政府管辖。”2001年12月撤销陈墟村委会改为湖滨社区,撤销前进村委会改为学府社区,均属百家湖街道管辖,2006年6月划属秣陵街道。
[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
湖滨社区原大队(村)地域属丘陵山区,半山半圩,易涝易旱。南半部分是圩田:有同心圩、张家圩、里圩子、汪家圩、墩塘圩,圩堤大埂临牛首山河;西北部分靠山,有虎头山、将军山、翠屏山、韩府山、马山。旧时每逢旱季,丘陵山区田块依靠人工用五六道水车翻水浇灌,圩田遇到多雨年份,常常受涝被淹。民国时大多靠种田为生,少数人靠帮工、租田度日。由于当时圩堤单薄,无机械设备,大多靠望天收,一般年成亩产不到200公斤。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易涝易旱问题,加宽提高牛首山河圩堤,1958年下半年修筑康后、井头、朱家营、史家坝4座水库。1971年后在墩塘圩新建汪家山抗排两用电站、何未灌溉站、杨成抗排两用电站、杨成二道灌溉站、墩塘灌溉站、高湖灌溉站、前进电站、朱家营电站。开挖从康后水库经过前坟、墩塘队到牛首河,从排塘队经过魏家到牛首河,从赖石到高湖的撇水排洪沟;新建从汪家山电站至何未电站、从大庄机台至虎头山脚下、从杨成灌溉站到赖石队的抗旱渠道,基本解决抗旱排涝问题。1995年平均亩产500公斤,基本保障人民群众生活。
工业、副业相继起步,不断发展。1964年新建前进黄砂厂、陈墟黄砂厂,1968年组建陈墟林业队、前进林业队,1972年组建陈墟建筑队,1978年兴办前进铸造厂,1979年利用非耕地种植茶树,建成陈墟茶场、前进茶场;1984年新建宁如砖瓦厂。截止1995年,两村工业产值合计达300万元,可支配收入30万元。
1992年江宁县兴办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1995年将殷巷乡陈墟村、东山镇胜利、池田、太平、石马、前进村列为开发区域,划归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工作局管辖。当时陈墟村土地面积为7707.61亩,其中水田2229亩、旱地1038.17亩、自留地269亩、园林地1919.14亩、非耕地532.99亩、水面993.81亩;企业及居民点731.5亩。前进村总面积为6544亩,其中耕地2183亩、水面820亩、园林等非耕地、工矿居民点3541亩。
1998年为发展村经济发展,在开发区工委、管委会关心下,分别划拨陈墟53亩、前进47亩土地用于发展工业。到2000年陈墟村建设工业园标准厂房、办公楼7000平方米,2002年10月又建成标厂、办公楼3734平方米。前进村1998年起分别建设标厂、办公楼16000平方米。截止2006年,湖滨社区工业产值30000万元,利税1160万元。可支配收入190万元;学府工业产值24000万元,利税930万元,可支配收入230万元。
[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
陈墟教育事业发展比较早,解放前陈路桥有私塾先生1人(沈新旺)。解放后校舍搬到余福四合院内,有学生约100人教师4人。1974年校址搬至大队部附近,新建校舍15间,教师7人,学生170人左右,同年学校办起校办厂,加工钢丝刷。1975年陈墟新建校舍8间,单办初中班,教师5人,中学生90人。1985年小学附设幼儿园,有幼儿教师3人。前进小学创办于1983年,有教师12人学生180人,幼儿教师4人幼儿40人。1979年殷巷公社在其林大队创办其林联中,即撤销陈墟初中班。并入其林联中,陈墟小学1997年因开发需要被拆迁,重建于前进坟山与石前队之间,1999年开发区在太平新寓兴建翠屏山小学,撤销陈墟小学、前进小学、石马小学及太平小学,原陈墟、前进世居居民大多安置在太平新寓,就读于翠屏山小学十分方便,幼儿则入太平新寓内翠屏山幼儿园。安置在胜利新寓的原居民,小学生在百家湖小学就读,幼儿入百家湖幼儿园,中学则在庄排路百家湖中学。现各学校、幼儿园环境优美、设备齐全,都被列为省级、市级示范学校(园)。
陈墟村从1964年建立医疗站,时有房屋两间,由人民公社下派1名擅长儿科的医生(陈宏灿),配增赤脚医生1人,邻近大队小儿疾病都来此就诊。前进村1965年成立医疗站有医生2人,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合作医疗,扩建村医疗站,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随着村级经济不断地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提高。2001年起对世居居民男60周岁、女55周岁给予生活补助,标准为男60周岁、女55周岁至70周岁,每月补助70元/人;71周岁至80周岁,每月补助90元/人;81周岁至90周岁,每月补助110元/元;91周岁以上,每月补助150元/人。全年老年人生活补助费总计达61万元。2005年进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成立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使4685名社区原居民变成新股民,通过年终分红增加社区居民资产性收入,每年分红总数达80万元。2006年社区人均纯收入8090元。全社区自来水普及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99%,百户家庭电话(含移动电话)拥有268部,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41台。2007年社区被省政府列为省级绿色社区创建示范点。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20115002 | 210000 | -- | 查看 湖滨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东旺社区 |
东旺社区 东旺社区位于秣陵街道秣陵集镇之东。东面与火炬村相邻,南与建东村以东河为界,西部与秣陵集镇相连,北与双金社区毗邻。向南不足10公里即到禄口机场,北距江宁区政府驻地东山镇约19公里。社区总面积6.26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2882亩,总户数1455户,总人口4158人,总劳动力2350人,已就业1880人,全社区下辖7个居民小组。(三里湾居民小组、西后郭居民小组、东后郭居民小组、殷家岗居民小组、蒲神庙居民小组、东长村居民小组、桥北居民小组。)社区驻地殷家岗居民小组,距秣陵集镇0.5公里。 1958年9月成立秣陵人民公司时,改东旺高级社为东旺大队,同年10月东旺大队、火炬大队、后圩大队合并成为新的东旺大队。1960年上半年撤销原东旺大队,分设为东旺大队、火炬大队、后圩大队。1983年,东旺大队改设为东旺村委会。2002年,改东旺村委会为东旺社区。 |
吉山社区 |
吉山社区地处谷里街道东南部,秣陵街道西北面,由原小张村与吉山村合并而成,东至东大山和秣陵党家,南至霞辉庙社区和元山社区,西至谷里双塘社区,北至东善社区和祖堂社区,吉山社区总面积9.6平方公里,社区现有工作人员10人,社区共有27个居民小组,社区居民总户数1298户,总人口3442人,社区有党员126名。社区经济薄弱缺乏造血功能,稳定收入不足30万元,从2003年至今已拆迁15个居民小组,目前已入住小区6个小组,人数 670 ,在外过渡9个小组,人数1179。江苏软件园吉山基地,江苏文化产业园在本社区境内。 |
童前社区 |
童前社区组建于2003年11月份,2001年3月份有童桥村和前盛村合并为童前社区,社区地处江宁区谷里街道办事处东部、东接禄口机场高速公路,西至老宁丹路,南接东善桥林场管理区,北接江宁开发区主干道将军路,总面积为7.38平方公里,社区现有居民小组27个(其中石家组于2004年已撤组),27个居民小组已全部拆迁,除山边、山坎、童桥、三个小组房屋没有安置外,其他24个居民小组全部安置在东虹花苑小区内,社区现有人口总户数1335户,总人口3352人,其中劳动力年龄段(男16-59周岁以上,女16-54周岁以上)为2268人,养老年龄段(男60周岁以上,女55周岁以上)为719人,未成年(未满16周岁)365人;社区现有干部10名,居民小组长9名,党员163名,其中:正式党员159名,预备党员4名。 2011年社区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为28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3877元。我社区从2004年开始对本社区居民的子女考入高中、大专、本科的分别奖励1000元、1500元、2000元,社区居民去世补助安葬费500元;社区每年都对本社区的困难户给予照顾,2011年共发放各类困难补助计288500元。 2012年我社区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人员1685人,社区对每名参保人员按照老年人(男60周岁以上,女55周岁以上)每人补助70元,其他年龄段人员每人补助5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2012年共发放合疗补助款94000余元。 至今年7月1日止,我社区共有低保户17户,32人,五保户5人,优抚1人,持证残疾人90人,享受重残补助25人,目前涉及9人因领取失业金,需办理停发重残补助金。 社区现有办公室620平方米(地点在东虹花苑70幢),社区内有卫生室、警务室、计生服务室、民事纠纷调解室、电教室、党员活动室和党员活动中心户室,劳动保障服务站、文化活动中心650平方米(地点在东虹花苑29幢,含阅览室多功能)内设健身室、乒乓球、图书室、阅览室、电教室、室外蓝球场地等的活动项目。现有居民健身点7个,橱窗和公示栏7个,组建了“石锁之友”协会。 社区近几年分别被江苏省授予“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 “江苏省绿色社区”、南京市授予“南京市老年教育先进社区”,南京市“示范社区”、“民主法治社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称号,被江宁区授予“科普示范基地”、“平安江宁建设先进村(社区)”、“村务公开示范社区”、“劳动力就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
东善桥社区 |
东善桥社区地处原东善桥集镇,东邻童前社区、南面和吉山社区相连、西面是祖堂社区、北面和秣陵街道牛首社区接壤,东周路和宁丹路、绕越公路穿境而过。社区面积约7.04平方公里,常住居民1706户,人口3955人,共13个居民小组。社区自2003年因开发建设,现已拆迁465户,涉及10个居民小组,已在东虹花苑安置分房346户,486套, 社区已有3个居民小组因征地而拆组,涉及416人,因征地代劳306人。2006年因区划调整,由原东善社区和原东虹社区合并后,简称为东善桥社区,社区党总支拥有6个支部,现有党员127名,社区拥有老年学校,图书阅览室,法律援助,劳动保障站,文艺演出队,小区山水资源十分充足,气候宜人。 社区东面紧连台资工业园,南面建有软件园、林科院生态植物园,园内载种了各种花草、名贵树木,整个园区周边四季芳香。西面是建设多年的宏觉寺、祖堂山疗养院是生态旅游度假区,度假区内山水秀丽,鸟语花香,环境优美,是旅游、度假、休闲、观光的绝佳圣地。 |
胜家桥社区 |
胜家桥社区位于江宁开发区南部,秣陵街道西面,东靠宁丹路公路,南是南京龙山生态园,西处白鹭湖旅游度假区,北接银杏湖大道,整个社区自然条件独特,山水秀丽,依山旁水,气候宜人,社区有十四个自然村,常住户568户,人口1679人,总支部党员66人,总占地面积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58亩,山林面积1060亩,水面880亩。 |
祖堂社区 |
祖堂社区座落在谷里街道东部,南与吉山铁矿相靠,西与谷里箭塘社区相靠,北靠祖堂山、弘觉寺、南唐二陵,东接东善桥集镇。全社区现有人口1796人,社区辖区面积7.8平方公里,总户数768户,共有12个居民小组,街道因300亩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建设需要,对6个村组共计289户居民进行整体拆迁,共计764人;因绕越公路项目及晨光火攻307工程建设需要,对4个村组内165户居民进行征地拆迁,共计393人。截止目前,我社区剩余6个居民小组314户居民未被拆迁,共计639人。2011年,社区拥有固定资产1280万,村级可支配收入达到了400多万元,完成税收368万,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15000元。先后获得“省级生态村”、“省级民主法治社区”、“市级百强村” 、“区级文明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 |
元山社区 |
元山社区是涉农社区,地处谷里街道东南边,属丘陵山区,银杏湖大道穿境而过,2006年8月由元山、三合两个社区整合而成,面积约12.8平方公里,现有在册田亩3428亩,山林面积3263亩,下辖28个村民小组,常住户1312户,人口3226人。2002年至今,因板霞路建设拓宽,危房提前过渡,省招标中心征地共涉及24个居民小组拆迁,已拆迁302户,805人,(其中3个居民小组整体拆迁)征地代劳60人,另去年银杏湖征地代劳56人,今年失地代劳1383人。 社区现有在职人员11人,两委成员6人。社区党(总)支共有党员117人,正式党员113名,预备党员4名,成立了四个二级党支部。2011年社区可支配收入406万元,其中固定收入56万元。 目前我社区有14个自然村共25个居民小组1010户居民未拆迁居住在原地,有302户居民已拆迁,拆迁居民中已安置268户在东善桥集镇的东虹花苑,剩余34户未分房安置,在过渡。社区共有五保户17人,低保户35户71人,已婚育龄妇女692人。 |
胜太社区 |
胜太社区 胜太社区位于秣陵街道北部,东、北隔秦淮河与东山街道中前、外港、翻身、骆村社区相望,南边隔牛首山河与钱庄、殷巷社区为邻、西边沿双龙大道与湖滨社区相靠。社区总面积约4.3平方公里,1992年江宁开发区开发前共有耕地3878亩,自然村16个。开发后,村庄全部拆迁,土地全部平整。1678户5014人集中住在胜利新寓、龙池新寓、胜利新村三个复建小区。劳动力3444人,已就业3141人,胜利新寓内还住有太平、前进、陈墟、牛首、红光等5个大队部分居民,社区内还有亲水湾、金王府、同曦鸣城、21世纪现代城等房地产公司,以及中外企业爱立信、百事可乐、西门子、菲尼克斯、通用磨坊、国电南自、航天晨光等,现在社区总共有13102人,社区居委会办公室,设在庄排路39号胜利新寓31幢201室、204室,301室。距秣陵集镇约14公里。 由原胜太社区、原龙池社区于2007年3月组合成立。1958年东山人民公社成立,将原属殷巷的胜利高级社、灯塔高级社改称胜利大队、池田大队,文革中池田大队曾改名为红卫大队。政社分设后改称胜利大队改称胜利村,池田大队改称池田村,1985年岔路乡从东山镇分出单列,两村同属岔路乡管辖。 1990年,原河定桥居委会(包括江宁化肥厂、河定桥粮库、江宁化工即原酒厂、江宁木材公司)与胜利行政村合并成立胜太社区。1995年,胜太社区、池田村同属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辖。2002年,池田村改称龙池社区,并与胜太社区同时划入百家湖街道。2006年3月,百家湖街道并入秣陵街道、胜太社区、龙池社区同属秣陵街道。2007年4月,胜太社区与龙池社区合并成立新的胜太社区。 开发后原下辖的16个自然村村庄全部拆迁,土地全部平整开发,现村民集中住在胜利新寓、龙池新寓、胜利新村3个复建小区。 |
长山社区 |
长山社区 长山社区位于秣陵街道西北部,东、西、南面与谷里街道童前社区相邻,西至将军大道,北至诚信大道。社区境内宁丹公路贯穿东西,南距街道驻地秣陵集镇9公里,北距区政府驻地东山镇约6公里。社区总面积4.64平方公里,总户数603户,总人口2760人,总劳动力1480人,社区下辖5个片22个小组,分别是红卫、大果园、中坝、小果园、长塘、立新、汪子、赵塘、林塘、高桥、五星、一心、中心、增产、向阳、东塘、团结、双丰、同心、戴家、中盛、安平,社区驻地殷巷新寓27幢101室。 1958年9月成立东善人民公社时,改长山高级社为长山大队,1983年撤销长山大队改称为长山村委会。2002年6月长山村划归百家湖街道,改名为长山社区。2006年3月长山社区随百家湖街道并入秣陵街道。 |
秦淮社区 |
秦淮社区位于秣陵街道最北端,东至江宁开发区利源北路,西至韩府山脚下,南至胜太西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宁分校,北与雨花区隔秦淮新河接壤。向南20公里即到禄口机场。东距江宁区政府驻地东山镇约0.5公里。社区总面积3.63平方公里,总户数671户,总人口1944人。总劳力1191人,已就业1087人。社区驻地秦淮西路86号,距秣陵集镇约18公里。 1958年东山人民公社成立,将原前进高级社改名为前进大队。1964年前进大队分为前进大队和石马大队。1969年起石马大队又改称先锋大队。1982年乡镇体制改革,实行政社分设,先锋大队又改称石马村委会。1985年岔路乡成立,石马属岔路乡管辖。 2002年区划调整后属百家湖街道,石马村委会改名为秦淮社区居民委员会。2006年3月百家湖街道并入秣陵街道,秦淮社区属秣陵街道管辖。 |
西旺社区 |
西旺社区 西旺社区位于秣陵关古镇西南部,紧靠街道驻地。东隔九里河与东旺社区相邻;南与周里村接壤;西南处凤凰山脚下;西部以秣陵新河为界,与家园社区隔河相望,北与双金社这以堤埂为界。向南约五公里即到禄口机场,北距江宁区政府驻地约15公里。西旺社区总面积8.99平方公里。由于开发,大部分地区厂房林立,道路纵横。现有耕地面积2988.85亩,水面960亩。总户数1995户。总人口5084,其中住集镇小区905户2368人。住农村1090户3994人。总劳力2964人,已就业2481人。 由原西旺社区、桥南社区于2007年3月合并而成。成为社区之前分别为西旺村、桥南村。桥南村由公社化时期同名大队、合作化时期同名高级社沿袭而来。1958年10月,原桥北高级社、白糖高级社、双基高级社、金村高级社合并组建成西旺大队(0支书聂良金)。1960年上半年,西旺大队划分为双基大队(0支书张和琪)和西旺大队(0支书朱道维)。1962年双基大队又划分成金村大队和双基大队。1983年,西旺大队、桥南大队分别改设为西旺村委会和桥南村委会。2004年,村改为同名社区。 原下辖15个自然村:太平村、前晋村、后晋村、西圩村、新跃村、正方新区、小山姚、小刘村、俞家村、大刘村、埠里村、章茅草、大体巷、南关口、桥南大街。社区驻地埠里村。 |
家园社区 |
家园社区 家园社区位于秣陵街道西北部,东至宁溧路、云台河,南至正方大道,北至阳山河,西与谷里街道接壤。境内有清水亭大道,将军大道贯穿南北,南距禄口机场12公里,北距江宁区政府驻地东山镇约10公里。社区总面积8.43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4786.863亩,水面1911.6亩,总户数1315户,总人口4356人,总劳力2995人。其中,已就业劳力2755人,全社区下辖9个自然村(赵家楼、张家园、周家杆、白塘、林场、上新丰、东新丰、胡家、后圩),分为36个村民小组,社区驻地秣陵正方大道13号,距秣陵集镇不足1公里。 [沿革及主要领导] 家园社区是由原家园社区、原新丰社区于2007年3月合并而成,沿用家园社区名。1958年9月,秣陵人民公社成立初,将家园高级社,新丰高级社分别改为同名大队。同年10月,家园、新丰、高塘3个大队合并,成立秣陵公社先锋大队。1961年下半年,先锋大队分开重设家园大队,新丰大队、高塘大队。1983年,秣陵公社改称秣陵乡,家园大队改称家园村委会,新丰大队改称新丰村委会。 2003年征地拆迁后,同年10月家园村委会改称家园社区,新丰村委会改称新丰社区。2006年新的秣陵街道成立,保留以上两个社区。2007年3月,两社区合并成为新的家园社区。 1980年,原新丰大队第一、第二生产队划出,成立秣陵公社林场。2000年7月,林场及农户重新划归新丰村委会。2003年拆迁后,2005年6月村民被安置于秣陵欣旺花苑小区,首期领房1716套(大、中、小套型)。 [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 家园村属典型丘陵地区,境内岗峦起伏,4000多亩农田分布于一山、两圩、九冲、一滩之中。其中最大的赵家冲有农田1000多亩。旧时岗田、山田,多为望天收;圩田,滩田不怕旱但极易受涝。多数旱涝保收好田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清朝末年,东新丰自然村魏家华官居翰林,在魏家村有住房一处,良田几处,总耕种面积3000余亩。民国期间,张家园村首富赵士银,拥有赵家冲土地面积300余亩。当时绝大多数农民靠帮工、租田为生,有一小部分农民以养蚕、木机抽丝纺织为生(蚕丝粗加工业)。新中国成立后,集体经济不断壮大。1961年为解决抗旱排涝问题,原新丰大队建造一座大型排灌站。1977年由家园、新丰大队合造一座元丰电站,解决家园村抗旱面积达1000多亩,解决新丰村排涝面积达500余亩,后又陆续修建白塘二道站、胜利圩排涝站、高白塘翻水站等8座机站。1996年底,家园村为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解决村民抛荒责任田现象,率先实行两田分离制。即:每人六分口粮田,剩余面积实行农田规模经营,村与县种子站签约,成为江宁县水稻良种繁育基地,面积1000余亩。 在此同时,村投资近300万元进行大规模土地平整,实行全村土地条田化,道路沙石化,沟渠硬质化,平整土地1000余亩;填塘、沟、坝扩大土地面积96亩;修建田间沙石道路3000余米,兴建硬质渠8000余米;购置大型农田机械设备洋马收割机、菲亚特联合收割机等。经过系列农田改造,良种繁育亩产达650公斤。村委会自2001年以来,数年免收本村村民责任田税费,村劳动力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在外务工,农户家庭收入大为增加。 随着农业的快速有序发展,村工业也是蒸蒸日上。1978年家园大队创办了耐火砖厂、标牌厂; 1982年家园大队防腐筑炉公司成立,同年创办村钢窗厂(改发展为正方集团成镇办企业);1985年防腐保温工程公司成立,创办新丰溶剂厂,解决大部分村民就业问题,同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促进农业协调发展,家园村于1992年开发正方渔场。水面面积120余亩,又开发大白塘渔场面积100余亩。 [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 新中国建立后,当时原家园有张家园小学、白塘小学。原新丰学生大部分去葛塘寺小学就读。张家园小学、白塘小学和葛塘寺小学都属于当时的元塘辅导区。1959年各大队自办小学,1964年各大队小学先后由初小发展成完小。1977年大队对学校进行修建扩建,家园小学建房14间,有学生220人;新丰小学建房16间,有学生180人。1993年家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545平方米,有小学生171人,教师10人,其中公办7人,自用3人。新丰小学校舍建筑面积460平方米,有小学生175人,教师10人,其中公办6人,民办2人,自用2人。静龙山小学校舍建筑面积120平方米,有小学生12人公办教师1名。1993年家园幼儿园校舍建筑面积48平方米,有幼儿75人,2个班级,教师2人。新丰幼儿园校舍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幼儿84人,2个班级,教师2人。2002年下半年新丰小学撤销,学生并入秣陵中心小学。2003年上半年家园小学撤销,学生并入秣陵中心小学。家园大队医务室初创于1969年,当时有2间卫生室,2名赤脚医生。1991年村卫生室搬迁到裘家山,村委会划给房屋约80平方米。1995年村委会办公楼翻新,划出8间约150平方米作为村卫生室;1998年选派1人到县卫校学习专业知识;村集体每年拿出数万元资金贴补医疗站,当时医疗信誉和环境较好,临近村的村民有病也到医疗站输液,基本做到村民小病不到镇卫生院。 2003年拆迁后,2005年6月村民被安置于秣陵欣旺花苑小区,首期领房1716套(大、中、小套型)。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98%。电视普及率100%;百户家庭拥有电话(含移动电话)212部、家庭电脑拥有量25台。社区有文化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房屋共230平方米。另有户外篮球场、老年健身休闲广场。通过干部“双带”和劳保站推荐,社区年解决居民就业450人以上。 社区于2007年被江宁区人民政府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全年社区引进项目3个;税源引进33万元;扶持创业典型2个,鼓励居民自主创业;促进劳动力就业年完成218人;帮扶低收入农户计划54户;免费送电影进社区8场;社区居民购买电脑达250台;成立3支业余文体团队。在经济发展方面,社区新建5000平方米的门面房,提高“三产经济”贡献份额;新建两幢6000平方米标准厂房,增强社区“房东经济”发展后劲。自1993年至2001年,家园社区连续多年被南京市统计局评为全市“百强村”。此外还获得过多种荣誉。 |
双金社区 |
双金社区 双金社区位于秣陵街道中部。东濒秦淮河,北与东南社区隔洋山河相望,西邻家园社区,南靠东旺社区并与西旺社区以白沟为界。社区境内有宁铜路、苏源大道和老省道贯穿南北。南距禄口机场10公里,北距江宁区人民政府所在地东山镇12公里。社区总面积为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00亩,水面1800亩,总户数1848户、5370人,总劳力3060人,其中金村、蔡家花园、陶巷、竹园、坝头、窑上、刘家七个自然村约580户,共1442人于2003年3月拆迁,现已安居在秣陵街道欣旺花苑小区内,过上城市化生活,社区在原后圩村部和欣旺花苑原物业管理处分设办公地点。后圩村办公点位于后圩农场场部,临近老宁溧公路边。距秣陵集镇约2公里。 [沿革及主要领导] 由原秣陵街道首次区划调整而得名。2001年2月,由原双基村和原金村村合并而成,取原村名第一个字组成今名。2007年3月,将后圩村划归双金社区管辖,仍沿用双金之名。1958年成立秣陵人民公社时,分别称为双基大队、金村大队、后圩大队。同年10月将双基、金村大队全部、西旺村后晋、西圩自然村和白塘大队,合并成立西旺大队。1960年下半年,将原西旺大队分为双基和西旺两个大队。1962年,双基大队又分为双基、金村两个大队。2001年双基和金村合并改名双金社区。 2007年3月双金与后圩合并改称双金社区至今。 1958年10月,后圩曾与火炬、东旺合并为东旺大队。1960年上半年,将东旺大队分开设为火炬大队、东旺大队、后圩大队。1982年又改后圩大队为后圩村委会,直至并入双金社区。 下辖11个居民小组26个自然村。原自然村村名为:小碾、刘家村、前村、袁家巷、祁家村、新圩、洋桥、范家角、范家村、小祁家、中村、西村、南社、驴子头、老虎社、双基础街、严公渡、大路街、金村、蔡家花园、元塘、陶巷、竹园、坝头、窑上、刘家。 [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 1954年,后圩的一位在旧社会身受三座大山压迫的农村妇女魏秀华,积极响应毛主席号召,率先成立魏秀华互助组,继而又发展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农业合作化道路上创造出辉煌业绩,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大会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双金社区除金村有部分丘陵,其余均为圩田,易旱易涝,为确保旱涝无忧,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陆续建有郭家桥、徐府圩、严圣圩、涵头村、中干沟、陶巷、竹园、孙家山、甘蔗塘、粽子圩、金村大站共大小11座电力排灌站,为粮食年年丰收创造了条件。在农业学大塞的热潮中,一场农田基本建设— —格田成方的硬仗在双金社区范围内全面展开,原双基共格田成方800余亩,原金村400余亩,原后圩1000余亩,全部按3亩一块成形,同时,一条条机耕路纵横于田野中,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供很大方便。“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在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理念指导下,社区工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多年来,经过资源整合产品开发,社区企业已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向新的更远大的目标前进!原双基村办企业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全秣陵村办企业中的一朵奇葩,1973年—1998年,双基大队办起了汽车配件厂、双基音箱厂、双基纸箱厂,年总产值高达120万元。全年纯利润达14万之多。当时双基大队广大村民享受不要钱(不付钱):①合作医疗不要钱;②社员用电不要钱;③社员理发不要钱;④粮食加工不要钱;⑤小孩上学(小学)不要钱;⑥拖拉机打田不要钱;⑦栽一亩田双季稻100斤化肥不要钱;⑧社员卖粮费不要钱;⑨农田排灌不要钱;⑩行政管理费不要钱。大大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受到本村及至邻村村民们的交口称赞。同时,后圩、金村的村办厂也蓬勃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 双金社区教育事业起步较早。解放初期后圩创办龙王庙小学,有教师4人、学生80余人,校长为刘真。1959年该小学搬迁并改名为后圩小学,内设幼儿园。双基大队创办双基初级小学,有教师1人、学生40余人,1959年改名为双基学校。金村在解放初期有玄武庙小学、陶巷小学。玄武庙小学当时为辅导区小学,学生100余人,校长赵松泉,1959年更名金村小学并内设幼儿园。陶巷小学有学生30余人,校长杨冰涛,1958年并入玄武庙小学。2001年在创建现代化教育乡镇时,实现一镇一校,后圩小学、金村小学、双基小学撤并到秣陵中心小学。双金社区内仅保留双基幼儿园、后圩幼儿园,有幼儿教师各1人。1969年有后圩、双基、金村三个医疗保健站,共有赤脚医生6人。2007年为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水平,方便群众看病,由街道政府投资,新建双金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站。该站建有一座两层共10间424平方米房屋,服务功能齐全、设备较为先进。社区居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为100%,基本实现“病有所医”,应保尽保。 [文物古迹]文物古迹有后圩龙王庙建于清光绪16年(公园1980年),位于原后圩大队祁家自然村东,分前后两进,12间,塑有龙王像,规模宏大,香火兴盛。据传说,旧时本段秦淮河常发生翻船溺水事故,由船家集资,建庙宇,以祭祀龙王。新中国建立后曾改为龙王庙小学,学校搬迁后又作为生产队仓库,“文革”中该庙被严重毁坏,2001年村民集资重修,现仍存。 |
牛首社区 |
牛首社区 牛首社区位于秣陵街道北面、牛首山脚下,东至将军大道,与太平社区相邻,与青源社区隔牛首山河相望,南至诚信大道,与长山社区为邻,西与谷里街道东善社区接壤,北至瑞景文华小区北围墙与南京市雨花台区高家库村相接。社区境内宁丹公路贯穿南北,佛城路横贯东西。南距禄口机场18公里,北距江宁区政府驻地约8公里。社区办公地点在利源南路55号牛首工业园内,南距街道驻地秣陵集镇12公里。区域内有了统宝光电,中电光伏,复地朗香,华瑞工业园,江南青年城,山水华门,瑞景文化,西铁电子等十余家企业,开发小区及河海大学分校。社区总面积10.23平方公里,总户数为1200户,总人口为3420人,社区内总劳力1908人,已就业14010人。 [沿革及主要领导] 由原水阁村民委员会于2004年8月20日改名成立。1996年之前一直隶属于江宁县东善桥镇,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5年成立牛首山文化佛教城(也就是牛首山风景区),1996年将水阁划入该风景区,隶属江宁开发区农村工作局管理。1998年江宁区政府将水阁村划入江宁区东山镇管辖,2002年划归江宁区百家湖街道。2004年6月改水阁村为牛首社区。2006年3月新一轮区划调整中,随百家湖街道划为秣陵街道辖区。 下辖马家、官塘、赵库、庙塘、水阁、菜塘、西汪、新民、印长、印塘、碾坊、阴墅、阮家、颜圣、高家庄、史家井、陈家花园、凹子、青年(五贵村)、西家善20个自然村。 [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 旧时水阁村民靠种田、帮工、打猎为生,生活水平很低。新中国成立后,村民吃饱穿暖,到勤劳致富,再到建设小康,生活质量逐步提高。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以后,通过上级扶持及自身努力,建造翻水机站,大兴水利,同时开荒造田、格田成方,不断改善自然条件。1994年水阁村投入近100万元,在新民组马场处修建一座大型秦淮河引水高架灌溉渠。埋设4米深地下进水涵管近1000米,引水高架凹槽最高达6米以上,省、市、区三级水利部门检验认可,彻底缓解境内10个自然村的农田灌溉问题。 农业发展带动工副业迅速兴起。1964年水阁村创办水阁大队林业队,利用闲置荒山种植桑树,利用水面养鱼,蚕茧和成鱼都获得丰产。1965年大队投入资金创办小窑。1974年以后又相继创办水阁沙厂、采石场、机耕队、建筑队、塑料厂、涂料厂、石粉厂。1986年,南京市环卫处征用该村姚凌山1200亩土地,作为垃圾填埋厂,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也有村民竟利用有机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喂猪,发展副业生产。同年水阁村经济收入已达到110万元。1989年与南京市殡葬管理处合作,利用200亩荒山联营创办南京市隐龙山墓园。同年南京市中级法院征用本村废弃采石厂20亩作为市中级法院的法场。 1991年以后,村办工业大步前进。经市场调研投入资金创办隐龙山砖瓦厂、预制厂、自来水厂。1992年全村可支配收入达320万元。2001年江宁开发区扶持村级经济发展,划拨58亩土地作为水阁工业园区(即现在的牛首工业园),资金投入3520万元,兴建标准厂房9幢,宿舍楼一幢,共计28500平方米。2005年社区投入500万元,在太平花苑东侧兴建了一座三层4800平方米的商贸楼。 2006年牛首经济已步入全新发展阶段,以墓园经济、标厂经济为抓手,着重强抓三产发展,发展商贸经济,2006年社区可支配收入达654.2万元。2006年社区人均收入8600元。是1980年人均收入不足400元的20多倍。原居村民因开发全部搬入太平花苑小区,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以上,拥有私人小轿车、面包车等126辆,拥有私人挖机、推土机等26台(其中挖机17台)。每百户电话拥有218(含移动电话)、电脑40多台,有线电视入户率100%。1995年以来,水阁村多次被评获为南京市综合实力百强村。至2006年底成为秣陵街道首富社区。近几年分别获得百家湖街道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秣陵街道双创有功单位,无刑事案件社区,三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江宁区文明社区,江宁区“十五”期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江宁区老龄工作先进集体,江宁区先进党支部,南京市综合实力百强村,江宁区党风廉政建设进社区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 水阁村历史上贫穷落后,旧社会没有学校。1950年由全村人民集资出稻草、木料,盖起4间土墙草屋,建起水阁第一所小学。当时由江宁县第三区区政府派来1名教师,办起一个复式班小学,有学生30多名,1958年后发展为初级小学,有2个班2名教师,50多学生。1968年为普及小学教育,办起水阁大队第二所学校:史家井小学。该校有1个复式班1位教师,30多个学生。1970年又在水阁大队中心点附近新建20间校舍,建起水阁大队完小。1975年开设戴帽子初中,当时全校有小学10个班320人,中学2个班65人,教师19人。该小学还附设幼儿园2个班,幼儿教师3人,入园幼儿45人。1978年初中并入东善农业中学。1997年大队投资130多万元,翻建成全县一流的三层教学大楼,添制12台投影仪、15套现代化办公桌椅、12张多功能讲台,更换120套课桌凳,给幼儿园添制床和课桌凳及大型玩具。全校有10个班级,教职工18人,学生420人;附设幼儿园2个班幼儿48人。2002年该小学拆迁,学生和教师并入翠屏山小学。 1991年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开始实施,村民参保率较很低。后随着思想观念转变,每年参保率都在80%以上。2007年全面推广新型合作医疗,社区居民参保人数3351人,参保率达98%。2006年社区为解决一些因病致贫困难户,出台大病救助办法。即以人为单位,凡生病治疗费用全年累计超过5000元以上者,最低给予500元救助,最高将给予万元困难补助。1967年,水阁大队用林业队蚕房1大间作为医疗站,有经过培训的赤脚医生3人,1969年又从知青中留用1人。1977年大队新盖三层大楼,医疗站搬入大楼一层二间约100平米方内,医务人员3人,可收诊一般常见病人。2000年6月在新小学校门口建一座面积为130平方米村卫生院,医务人员发展到5人。2002年改称为东善桥卫生院水阁分院。2004年卫生院搬入太平花苑,改为秣陵街道牛首社区卫生服务站,有医务人员7人。 2006年牛首社区被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在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下,实行系列惠民政策。从股份制、老年生活费发放到合作医疗配比结算,承担居民小区的物业费用等,使居民物质生活大大提高。1992年投入90万元为20个自然村安装自来水;1993年开始每年投入37万元免去全村农户两金一费;1996年投入85万元安装有线电视。2002年社区大拆迁时,为方便上学学生交通问题,社区租用两辆大客,免费接送学生上学;同时对社区老、病、死者给予免费便用大客两趟并给予400元补助金。2001年针对“老有所养”问题,社区拿出30万元对男60、女55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老年人生活费,即女55,男60每月40元,70岁以上60元,80岁以上80元,90岁以上100元。随着社区经济总量逐年增加,近年对老年生活费同时逐年提高。至2007年,社区拿出62万元,提高老年人生活费补助标准:女55、男60每月为70元,70岁以上90元,80岁以上110元,90岁以上为150元。 据2007年统计资料显示:百户电脑拥有量达35%,合作医疗、低保、五保人员保障实现全覆盖,儿童入学率、中学升学率、有线电视普及率均符合创建要求。刑事案件发案率为零,社区居民全部入住复建小区。小区环境均符合创建工作要求,社区居民管理制度健全,社务公开率为100%。重大事务均由居民代表参与决策,民主管理工作达到示范村标准,社区居民对社务公开及民主管理均反映良好,满意率在95%以上。社区建立图书阅览室、健身室,成立老年大学、关心下一代协会、钓鱼协会、红十字协会等,每年组织放映12场电影,各项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文物遗存] 将军山古墓。将军山,相传明代葬有七十二位将军而得名。山南麓葬有朱元璋义子、黔宁王沐英将军墓。1959年春沫英墓被发现,出土一批精美文物,为沐英和元配夫人冯氏、续弦耿氏合葬之墓。近几十年来,又相继发现五六处沐英后人的墓葬。2002年10月,沐英家族群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另有陈家花园民间传说为反元义写首领北汉王陈友谅的后花园。当初陈友谅原打算在此建造行宫,因战争日紧、资金缺少和而告吹。原址还存有金池小鱼塘(养鱼的人)、温家山(用土堆的一个假山),皆因拆迁而不复存在。 |
湖滨社区 |
湖滨社区 湖滨社区位于秣陵街道西北部,东至双龙大道与胜太社区相邻,南与殷巷社区隔牛首河相望,西至利源路与太平社区相邻,北与东山街道岔路社区隔秦淮河相望。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商业街胜太路贯穿社区社区东西,向东不足3公里即到江宁区政府,南距街道驻地秣陵镇约14公里,西距禄口机场路翠屏山道口3公里,北距南京主城区4公里。辖区面积4.74平方公里,总户数2547户(其中:商品房小区住户1045户,失地安置房屋住户1502户)总人口7451人 (其中:商品房小区人口3367人,失地居民4084人),总劳力3908人(其中:商品房小区劳力1604人,失地居民劳力2304人),已就业3829人(其中:商品房小区已就业1600人,失地居民已就业2229人)。全社区下辖有26个商品房住宅区(湖滨公寓、胜泰新寓、金轮第一城、枫情国度、银江苑、世界村、百家湖西园、百家湖别墅、静月花园、水竹苑、宁翔公寓、宁湖园、百家湖花园、文化名园、管委会住宅、佳湖绿岛、中国人家、苏源颐和美地东园、上元住宅、宝色钛业住宅、农业银行住宅、水月秦淮、南瑞住宅、威尼斯别墅、米兰城、沁湖景岸)。社区办公室设在胜太路86号(湖滨公寓旁),社区环境优美,经济繁荣、人气旺盛,有企业事业单位120家,江宁开发区璀璨明珠—百家湖凤凰台就在社区内。 [沿革及主要领导] 由原湖滨社区和学府社区,于2007年3月份合并而成。1958年成立东山人民公社时,陈墟与前进合并,名为前进大队。1962年,殷巷人民公社成立时,前进大队与陈墟大队分开。前进大队属岔路乡管辖,陈墟大队属殷巷乡管辖。1995年江宁开发区成立后,陈墟村委会复划归东山镇管辖。江宁县人民政府江宁政复(1995)17号批复称:“同意将殷巷乡陈墟村村委会及其所属区域划归东山镇人民政府管辖。”2001年12月撤销陈墟村委会改为湖滨社区,撤销前进村委会改为学府社区,均属百家湖街道管辖,2006年6月划属秣陵街道。 [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 湖滨社区原大队(村)地域属丘陵山区,半山半圩,易涝易旱。南半部分是圩田:有同心圩、张家圩、里圩子、汪家圩、墩塘圩,圩堤大埂临牛首山河;西北部分靠山,有虎头山、将军山、翠屏山、韩府山、马山。旧时每逢旱季,丘陵山区田块依靠人工用五六道水车翻水浇灌,圩田遇到多雨年份,常常受涝被淹。民国时大多靠种田为生,少数人靠帮工、租田度日。由于当时圩堤单薄,无机械设备,大多靠望天收,一般年成亩产不到200公斤。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易涝易旱问题,加宽提高牛首山河圩堤,1958年下半年修筑康后、井头、朱家营、史家坝4座水库。1971年后在墩塘圩新建汪家山抗排两用电站、何未灌溉站、杨成抗排两用电站、杨成二道灌溉站、墩塘灌溉站、高湖灌溉站、前进电站、朱家营电站。开挖从康后水库经过前坟、墩塘队到牛首河,从排塘队经过魏家到牛首河,从赖石到高湖的撇水排洪沟;新建从汪家山电站至何未电站、从大庄机台至虎头山脚下、从杨成灌溉站到赖石队的抗旱渠道,基本解决抗旱排涝问题。1995年平均亩产500公斤,基本保障人民群众生活。 工业、副业相继起步,不断发展。1964年新建前进黄砂厂、陈墟黄砂厂,1968年组建陈墟林业队、前进林业队,1972年组建陈墟建筑队,1978年兴办前进铸造厂,1979年利用非耕地种植茶树,建成陈墟茶场、前进茶场;1984年新建宁如砖瓦厂。截止1995年,两村工业产值合计达300万元,可支配收入30万元。 1992年江宁县兴办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1995年将殷巷乡陈墟村、东山镇胜利、池田、太平、石马、前进村列为开发区域,划归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工作局管辖。当时陈墟村土地面积为7707.61亩,其中水田2229亩、旱地1038.17亩、自留地269亩、园林地1919.14亩、非耕地532.99亩、水面993.81亩;企业及居民点731.5亩。前进村总面积为6544亩,其中耕地2183亩、水面820亩、园林等非耕地、工矿居民点3541亩。 1998年为发展村经济发展,在开发区工委、管委会关心下,分别划拨陈墟53亩、前进47亩土地用于发展工业。到2000年陈墟村建设工业园标准厂房、办公楼7000平方米,2002年10月又建成标厂、办公楼3734平方米。前进村1998年起分别建设标厂、办公楼16000平方米。截止2006年,湖滨社区工业产值30000万元,利税1160万元。可支配收入190万元;学府工业产值24000万元,利税930万元,可支配收入230万元。 [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 陈墟教育事业发展比较早,解放前陈路桥有私塾先生1人(沈新旺)。解放后校舍搬到余福四合院内,有学生约100人教师4人。1974年校址搬至大队部附近,新建校舍15间,教师7人,学生170人左右,同年学校办起校办厂,加工钢丝刷。1975年陈墟新建校舍8间,单办初中班,教师5人,中学生90人。1985年小学附设幼儿园,有幼儿教师3人。前进小学创办于1983年,有教师12人学生180人,幼儿教师4人幼儿40人。1979年殷巷公社在其林大队创办其林联中,即撤销陈墟初中班。并入其林联中,陈墟小学1997年因开发需要被拆迁,重建于前进坟山与石前队之间,1999年开发区在太平新寓兴建翠屏山小学,撤销陈墟小学、前进小学、石马小学及太平小学,原陈墟、前进世居居民大多安置在太平新寓,就读于翠屏山小学十分方便,幼儿则入太平新寓内翠屏山幼儿园。安置在胜利新寓的原居民,小学生在百家湖小学就读,幼儿入百家湖幼儿园,中学则在庄排路百家湖中学。现各学校、幼儿园环境优美、设备齐全,都被列为省级、市级示范学校(园)。 陈墟村从1964年建立医疗站,时有房屋两间,由人民公社下派1名擅长儿科的医生(陈宏灿),配增赤脚医生1人,邻近大队小儿疾病都来此就诊。前进村1965年成立医疗站有医生2人,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合作医疗,扩建村医疗站,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随着村级经济不断地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提高。2001年起对世居居民男60周岁、女55周岁给予生活补助,标准为男60周岁、女55周岁至70周岁,每月补助70元/人;71周岁至80周岁,每月补助90元/人;81周岁至90周岁,每月补助110元/元;91周岁以上,每月补助150元/人。全年老年人生活补助费总计达61万元。2005年进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成立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使4685名社区原居民变成新股民,通过年终分红增加社区居民资产性收入,每年分红总数达80万元。2006年社区人均纯收入8090元。全社区自来水普及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99%,百户家庭电话(含移动电话)拥有268部,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41台。2007年社区被省政府列为省级绿色社区创建示范点。 |
下墟社区 |
下墟社区 下墟社区地处秣陵街道腹地,东临秦淮河,南至吉印大道,西至宁溧路与殷巷社区毗邻,北濒牛首山河。距江宁区政府2.5公里。社区区域总面积8.8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5500亩,水面1450亩。总户数1364户,人口5044人,总劳力2099人,已就业1449人。全社区下辖11个自然村(石家垾、马家头、仙家庄、木头桥、刘家垾、东头村、西头村、陈家、姚家、余家、下墟),分为36个居民小组。社区驻地殷巷新寓H区,距秣陵街道驻地秣陵镇约7公里。 [沿革及主要领导] 由2007年3月之前的钱庄社区与下墟社区合并而设置。1958年9月人民公社前,下墟大队(原下墟社区前身)与渡桥大队(原东南社区前身)合称大马墩三分支;前庄大队(原钱庄社区前身)与殷巷大队(原殷巷社区前身)合称大马墩一分支。1962年,殷巷人民公社成立后,各自分离出来,分别成立下墟大队、前庄大队。1983年政社分设,分别改称下墟村委会、前庄村委会。随着整体开发,2002年4月分别改名为下墟社区、钱庄社区。2007年3月秣陵街道村级区划调整中,下墟社区、钱庄社区合并称下墟社区。 [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 社区属大马墩圩区,地势低洼,平均海拔高程约7米,而秦淮河、牛首山河圩堤堤项高程达海拔11米。境内水域面积较大,有一横沟、二横沟、三横沟、一纵沟,纵横交错,沟塘渠洼遍布境内,水系繁杂,怕涝不怕旱,属易耕种的平原地带,是典型的“鱼米之乡”。旧时生产力水平较低,区域内村落规模小,人口数量少,村民大多靠租田过日子,再加上水害天灾,粮食产量很低。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大规模建设农田水利,格田成方,沟渠配套,开挖3条横沟2条纵沟,兴建马木桥、坝水庙、姚家3座排灌站。1972年秦淮河拓宽动用刘家渡、木头桥、姚家自然村部分农田,1979年江宁县小龙湾水利大会战在本境进行,1991年对牛首山河河堤进行加固。这些水利建设工程,对农业丰产稳产发挥积极作用。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农民种田积极性空前高涨。境内农作物以水稻、油菜、小麦、大麦为主。20世纪70年代实行水稻双三制种植,粮食亩产过千斤;对油菜实行黄籽改黑籽、点播改移栽等改革,亩产超过250公斤,下墟及整个殷巷公社成为当时油菜高产典型。旱谷有大豆、玉米、山芋,经济作物有桑蚕和杞柳。 村办工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从1980年起先后建有8家企业和2家建筑工程队。 |
殷巷社区 |
殷巷社区 殷巷社区(村)位于秣陵街道中部偏北,东与下墟社区相邻以宁溧公路为界,南与东南社区相邻以吉印大道为界,西与青源社区相邻,北与湖滨社区隔牛首山河相望。境内双龙大道贯穿南北,诚信大道纵横东西。向南不足20公里即到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北距江宁区政府驻地东山不足7公里。社区总面积5.1平方公里,总户数1652户,总人口5319人,总劳力2849人,已就业2421人。全社区下辖9个自然村(殷巷街上、西庄、小巷、桃园、张庄、铺南、铺北、马村、亭子口),分为35个村民小组。社区驻地殷巷集镇,距秣陵集镇不足8公里。 [沿革及主要领导] 由原九龙、殷巷两个社区于2007年3月底合并而成。殷巷社区是前殷巷乡政府、前百家湖街道驻地。1958年东山人民公社成立,铺岗、殷巷两个高级社改名为铺岗、殷巷大队。1962年,殷巷从东山公社分出单独成立殷巷人民公社,铺岗大队、殷巷大队属殷巷公社管辖。1983年,殷巷人民公社改称殷巷乡,铺岗、殷巷两个大队改称铺岗村委会、殷巷村委会。 2002年初百家湖街道成立,铺岗村、殷巷村属百家湖街道管辖;同年4月为适应城市化进程需要,铺岗村改称九龙社区、殷巷村改称殷巷社区。2006年3月,九龙社区、殷巷社区属秣陵街道管辖。2007年3月,九龙社区与殷巷社区合并成为新的殷巷社区。 [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 殷巷社区地处大马墩圩区。境内除崔家山、张庄少部份小丘陵外,3800多亩田都是圩田。旧时因圩堤单薄,水系混乱,粮油产量极低。干旱年成张庄村自然村120亩岗田要四五道水车翻水灌溉。故有俗语说:“有女不嫁张庄村,扁担头上放路灯,车断两条黄瓜腿,笃断多少茅草根。”新中国建立后大兴水利,新挖三横沟、二纵沟,平整土地500多亩,新建林塘、段塘、亮斗门机电排灌站,基本做到旱涝保收,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20世纪70年代,殷巷公社实行油菜种植“黄籽改黑籽、点播改移栽、田间揉籽改场头堆脱”三改措施,殷巷大队油菜单产多年处于全乡领先地位,其中小殷巷二队近百亩油菜,1979年亩产创280公斤新高。 1991年殷巷村首家企业殷巷五金锻造厂成立,此后又相继成立殷巷铸钢五金厂、殷巷第二标牌厂、南京求精厂等。进入90年代,随着江宁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殷巷的工业发展进入全新时期,通过招商引资已成功引入顺明管道(南京)制品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入驻殷巷工业园。(见附表) 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 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开展迅速。到2006年社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率达98%,自来水入户率达100%,家家通上有线电视,电话安装率达90%,400多户拥有私家轿车;现有电动自行车1300辆,摩托车860辆。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加强,社区成立了老年学校老年人腰鼓队及殷巷石锁队。其中石锁队在当地小有名气,参加民间赛事活动多次取得好成绩。据老人们讲,社区境内曾有江南第一名刹清水亭大庙,又名宏灵寺,远近闻名。该庙有殿堂房屋九十九间半,每年三月十五慕名香客络绎不绝,可惜被毁于日寇侵华时的战火。 |
太平社区 |
太平社区 太平社区位于秣陵街道北部。东至利源路大道、百家湖,南至牛首山河,西靠翠屏山,将军山、牛首山,北临雨花区。社区境内将军大道纵贯南北,秦淮路、胜太路、天元路横穿东西。东距江宁区政府驻地约4公里。南达禄口机场约15公里。1992年之前,境内岗峦水泽相间,村落阡陌交错,成片开发已使这里成为高楼林立,环境优美,街市繁华,交通便捷的新兴城区。社区居委会于2002年六月成立。社区总面积10.8平方平方公里,原辖八个自然村(即红庙村、大邵村、邓家村、湖堰村、腰二村、小二 村、黄茂岗村、石柱村)。社区原世居民总户数961户,人口3228人,总劳动力1890人,已就业1649人。0社区党委下设6个支部,有党员145人,有街道管干部15人。太平社区是进入城市化发展较早的社区之一,于2000年迈入城市化发展快轨道,按照“三集中”的要求,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在一个小区——太平花苑内。小区是江宁区最具有典型的拆迁型农民复建小区,小区内太平、湖滨、牛首三个社区居民集中居住于此,居住人口达2.6万人,总占地475亩,建筑面积达47.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近13万平方米,绿化率达40%,拥有安置房111幢,4625套。小区内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有省级示范小学翠屏山小学,省级示范园——翠屏山幼儿园,有全区唯一一家省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及老年活动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休闲点等便民服务实施。小区周边还配有各类超市、居民休闲广场和农贸市场等,是一 个具有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居住区,2005年社区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全国首批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先进社区”,同年荣获“科普示范基地”称号。 2006年社区先后被江宁区委、南京市委评为“十佳富民社区”和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区级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示范点。社区驻地通淮街18号,距秣陵集镇15公里。 [沿革及主要领导] 土地改革后不之,当地农民建立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当时属殷巷乡。1958年9月,东山人民公社成立,改太平高级社为太平大队。1983年,太平大队改称太平村委会。1985年岔路乡成立,太平村委会属岔路乡。2001年,太平村委会复归东山镇管辖。2002年,太平村委会划归为百家湖街道,改村为社区。2006年3月,百家湖街道并入秣陵街道,太平社区属新的秣陵街道。 原辖红庙、大邵、邓家、湖堰、腰二、小二、黄茂岗、石柱8个自然村。社区驻地通淮街18号,距秣陵集镇15公里。 |
东南社区 |
东南社区 东南社区位于秣陵街道中部,东至秦淮河,西与谷里街道童桥社区接壤,北至吉印大道,南至阳山河。社区境内有数十条公路,贯穿东西南北。社区北距东山镇12公里左右,南距秣陵街道驻地秣陵集镇7公里。东南社区总面积9.56平方公里,总户数1565户,总人口3630人,总劳动力2084人,已就业1866人,全社区原下辖12个自然村(朱村、小朱村、燕湖、小燕湖、鄂村、渡桥、周村、小周村、王家边、仁家边、周家汉、外水),分为29个村民小组。2001年因开发征地拆迁的需要,全部被征地拆迁完毕。现东南社区驻地殷巷新寓内,社区办公地址在殷巷新寓143幢101室、173幢101室。 [沿革及主要领导] 2007年3月东南社区与燕湖社区合并成立新的东南社区。1958年东山人民公社成立,将原渡桥高级社、其林高级社称为渡桥大队、其林大队。1962年殷巷公社成立,渡桥大队、其林大队属殷巷公社,同时其林大队改名朱村大队。1982年大队更名为村委会。2002年朱村改称燕湖社区,渡桥村改称东南社区,同属百家湖街道管理。 |
青源社区 |
青源社区 青源社区位于秣陵街道北部。东至苏源大道,西至水阁路,南至吉印大道,北至牛首山河。境内苏源大道、将军大道南北纵行,诚信大道、吉印大道东西横向,4条主干公路呈“井”字状在境内交叉,另机场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向南15公里即到禄口机场。北距江宁区政府驻地东山镇约8公里。社区居民全部住在殷巷新寓内,总户数1404户,总人口3935人,其中男1919人,女2016人,分布于20个居民小组。 [沿革及主要领导] 1958年东山人民公社成立,五库高级社、其林高级社改称五库大队、其林大队。1962年殷巷人民公社成立,五库、其林大队同属殷巷公社。1983年殷巷公社改为殷巷乡,五库、其林分别改称五库村委会、其林村委会。2002年4月百家湖街道成立,五库村改称青源社区,其林村改称其林社区。2007年3月两社区合并,成立新的青源社区,属秣陵街道管理。 |
周里社区 |
近年来周里社区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契机,,紧扣“发展、村美、民富、人和”四大主题,拼搏奋进,以现代农业为主体,以昂扬的精神、创新的举措、务实的作风,全力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康居新村。正逐步把周里村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农业示范村;建成经济发展、结构合理的经济强村;建成环境优美、功能齐全、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典范村。先后获得了“南京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而位于周里社区最北端的“省三星级康居示范村---周里长塘村”正是周里社区多个自然村中的典范。 一、精心打造、旧貌换新颜 开阔的柏油马路顺着一湾清澈的池塘,在村庄里延伸开来,水岸边矗立着一座座粉刷一新的白色小楼,花草树木整齐地分布在道路两边,水边的休闲平台和路边的黛瓦门楼将村庄点缀的更加迷人,而池塘边不时传来的老人们在水边的浣洗声传递着长塘村民更多幸福的气息…… 年初,车子从123省道驶过长塘村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杂乱无章,堆放成山的废品,还有参差不齐的柴草堆、沙石堆,有时还能闻到一股股浑浊的气味。长塘村位于秣陵街道周里社区,紧邻123省道,宁铜路、老省道及秣陵街道新建的农业观光走廊呈三角之势沿村而过,故长塘村又被称为周里“长三角”。其距离南京市中心仅半小时左右车程,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是周里乃至秣陵街道的窗口。全村面积约350亩,有农户40多户。正是这样一个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的窗口村庄,多年来吸引了大量拾荒者,形成了多个废品收购点,导致该村垃圾遍布、水体浑浊、道路狭窄,是周里社区十多个自然村里,村庄环境较为脏乱的一个。 而长塘今天的改变,得益于省政府的“美好城乡建设行动”,这像一股春风吹进了周里,得益于上级部门特别是秣陵街道的大力支持,这像一股清泉流进了长塘。今年五月周里社区结合街道“建设美丽乡村”及村庄环境整治工程的总体部署,最终决定将长塘自然村,按照“江苏省三星级康居示范村”的标准整治和打造。实现村庄污水管网全覆盖,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增设了移动式垃圾房及垃圾箱,铺设沥青路、青砖路、水泥路实现道路全部硬化,建设生态停车场、居民健身广场、水边休闲平台等公共配套设施,对全村20000多平方米的房屋实施了建筑风貌整治,在全村的各主要道口安装了近20盏太阳能路灯,同步实施了绿化美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 如今的长塘村,旧貌换新颜,一个建筑风格别致,基础设施配套,农村田园风光和现代城市气息兼备的特色村庄呈现在人们眼前。基本达到了布局合理、道路通畅、设施配套、环境宜居、特色鲜明的康居示范标准。 二、民俗文化及历史底蕴 关于长塘,坊间一直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长塘村有陈、刘两大姓。清朝道光年间长塘出了个大官,让陈姓名躁一方。 某天,陈老爷坐堂审案,当得知犯人姓夏,家住马甫时,心中一楞,随即追问哪里的马甫。案犯告知是江宁府马甫时,老爷略皱眉头,当即宣布退堂。回到家中,老爷在堂屋来回不停走动,心中默念“马甫长塘、长塘马甫,相距五里路,何不网开一面搭救一下老乡呢?想到这里,老爷决定将犯人放回家中。次日升堂,陈老爷惊堂木一拍,大声喝道:“大胆刁民、行窍犯案,今发配流放到冷饭墩(正在当时的江宁地界)。宣判结束,陈老爷还密派心腹打了一条乌金脚镣,吩咐差人将其双脚镣拷起来,押解到冷饭墩。 晓行夜宿,一行三人走了多日来到秣陵关地界,便自行离去。犯人窃喜于是抄小路,很快就回到家中,取下脚镣,认为是不祥之物,将它扔进菜地的茅厕内。 多年后,陈老爷告老还乡,一天,他突然想起马甫罪犯一事,于是找到犯人家中,一番寒喧,夏家人对陈老爷感恩之情不绝于口。当得知脚镣被扔进茅厕里后,老爷拍掌大笑,说:“呆瓜呀呆瓜,这是我叫人用乌金打制的,给你回家用来购田建屋的。”夏家人听后,十分惭愧,随即捞起冲去粪水,后来拿去当了买了田,建了房,过上富庶的日子。而且陈老爷心善,回家后,将为官时所得奉禄不断接济乡邻,使长塘村民均能安居乐业,长塘村民行善乐施,助人为乐的传统也就这么一直流传下来。而这一美谈也一直流传至今,被后人津津乐道。 |
火炬村 |
火炬村 火炬村位于秣陵街道中东部,东面隔秦淮河与湖熟街道光明社区、秦淮社区相望,南面隔东河鱼场与建东村靠近,西面以中干沟毛家沟,中埂分界与东旺社区接壤,北面以大北沟分界与双金社区相邻。距秣陵集镇约三公里。距江宁区政府所在地东山镇18公里。村总面积4.47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3556.9亩,水面1200亩,总户数950户,总人口2878人,总劳力1615人,已就业975人,全社区(村)下辖15个自然村落即:高家庄、奚家村、王家坝、牌坊村、谢家角、韦家湾、后张村、前张村、周家村、夏家村、司马庄、程家墩、佘家村、涵头村、王家村,共分为20个村民小组。 [沿革及主要领导] 新中国建立初,火炬村属四区(又称禄口区)仁孝乡管辖。时仁孝乡管辖东旺大圩内20多个自然村,圩内自然村邻近分组成为十个大村。其中一、二、三村为现今东旺社区,四、五、六、七村为现今火炬村,八、九、十村为现今双金社区原后圩村。 1954年2月起,村内开始组织生产互助组,各互助组规模大小不等。村民魏秀华(女)率先发起组织初级生产合作社,后被江宁县人民政府选派到苏联参观,回来后将初级社定名为火炬初级合作社。除并入东旺大队2年多外,历经-、“0”、政社分设、撤乡设镇,火炬村名一直延用至今。 1955年下半年村村都组成初级社,几个月后的1956年2月,由四、五、六、七四个村即15个自然村组成高级社,取名火炬高级社,时任社长魏秀华、主任张家银。 1958年9月成立秣陵人民公社,同年10月份以东旺圩组成东旺大队,包括火炬大队、后圩大队,由陈秀华任0东旺大队支部书记。1960年上半年,原东旺分开设为三个大队,即火炬大队、后圩大队、东旺大队。1989年至今,火炬大队改名为火炬村委会。 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 火炬村属东旺圩圩区,地势平坦低洼,整个大圩呈锅底状,而火炬村正处于锅底,因此每逢大雨就内涝,新中国建立前后常因排水矛盾而纠纷不断。为不让高处水向低处流,每逢大水年成,火炬农户自动组织起来,日夜看守坝堤,防止高处村民放水下淹。由于来水面积较大,防不胜防,低洼田块常常颗粒无收,当地有俗语说“有女不嫁东旺圩,三年淹两回”。正常年份,村民生活以种田为主,辅以捕鱼、采菱、挖藕、帮工,还有的做纺机、织缎布,靠瓦木工手艺吃饭。为解决排涝问题,1958年与东旺大队合作,建起东旺电灌站,开挖4公里灌溉渠道。由于水道长,地势低,火炬大队排灌问题没有真正解决。1966年火炬大队在周家村建成有五台套设备的排涝站和涵头村灌溉站, 1972年秣陵公社在韦家湾村建立北沟排涝站,次年在司马庄村建设三角河排涝站,从根本上解决农田排涝灌溉问题。与此同时,本大队格田成方2100多亩,自然条件大为改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1982年粮食总产达325万斤,亩产约千斤。火炬村成为秣陵公社“产粮大户”。 火炬村渔业生产历史悠久,宋代即成为养鱼大湖的天禧圩,当时年产鲜鱼十万斤,明代起曾垄断南京南门一带鱼市。近几年火炬村副业生产有较大的发展,因靠秦淮河又有天禧圩鱼场,加上新挖200多亩鱼池,养殖条件较好,鲜鱼活虾远近闻名。随着农业发展,村办工业紧紧跟上。1971年火炬大队办起锉刀厂、板车队、建筑队,1972年创办弹簧厂,工业年产值达50万元左右,利润约8万元。1985年办起网线厂、铸造厂,年末工业产值达100万元,利润约12万元。1992年建起粮食加工厂,年产值30万元左右,效益逐年增加。 [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 火炬村教育事业发展较早,民国时期有张公渡小学(初级班),教师1人,学生约40人,教室为后张祠堂,学生自带桌椅。高家庄有私塾一所,张先生为首任,梅兆强先生继任至解放,学生35人,教室为借用私人民房,桌椅学生自带。新中国建立后张公渡初小有学生约50人,政府配置课桌椅,司马庄初小教室为李明山家房屋,老师方宗勤,学生约45人,政府配置课桌椅。随着人口增长,学龄儿童越来越多,1972年村出资翻建教室8间,新建4间,设有5、6年级高小班(张公渡初小2个班,司马庄初小2个班,高家庄1—2年级复式1个班,谢家角5—6年级复式1个班),增加民办教师4名,添置新的课桌椅。1974年在谢家角高小班基础上,新建24间教室,把初小班集中到一起,名称改为火炬小学。该小学1-6年级设有8个班,一个幼儿园,有公办、民办、幼儿老师共11名,入学人数达400人。 1969年村办起村医疗站,有赤脚医生2名。2002年扩改为火炬卫生室,有街道卫生院下派医生2名,一般常见病都能诊治,服务态度较好, 2006年全村参加合作医疗人数达1570人。1997年建起村自来水厂,农户用上自来水。工农副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据统计, 1986年村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2006年人均收入达6800元,翻了10多倍。2006年全村人均住房面积30多平方米,拥有私人大小汽车30辆,摩托车980辆,电话手机1600部,有线电视540户,空调、太阳能热水器逐渐普及。 [文化遗存] 庙宇有司马庄龙王庙、前张小红庙(0被毁),祠堂有前张祠堂和后张祠堂(前张祠堂1958年为火炬副业队所用,后张祠堂解放后用为学校,此处1972年同时翻建仍做副业队办公室和教室)。前张祠堂有着较久历史,张姓人口众多,张氏家谱完整无缺,共有八卷,序一卷张氏家谱百忍堂,始祖武将出身,嘉靖年间自古豫州迁入张公渡,流传16世400余年。该张氏为唐太宗四海五姓之一,谱中记有已故人员名单和坟址,记有16字辈份和祠堂产业。如土地收租,帐目开支等现完整无损。后张氏也是“四海大姓”之一。始于元朝末年,思敬堂,由河南归德县张家坝迁入张公渡,流传24代,该谱保管完整。境内有古桥一座,即张公渡大桥。桥位于后张村和龙都秦淮南庄村之间,跨越秦淮河。1968年被船撞倒,1970年移址新建司马庄大桥(现名为友谊桥)。村内天禧圩起源于宋朝天禧(北宋真宗年号,1017—1021年)年间,相传宋真宗坐船巡视江南秦淮,船经过涵头村,娘娘不慎将玉玺掉入河中,皇帝诏令州府,派民工挑土圈圩,从韦家村、牌坊村、涵头村、周家村等圈出圩埂,将水车干,找出玉玺,后将此圩定名为天禧圩。天禧圩现有人造湖面积670亩,水质清澈纯净,湖内有三个小岛,白鹭比翼,环境优美。圩内所产鱼虾质优体大,味鲜肉嫩。 |
凤凰村 |
凤凰村 凤凰村委会位于秣陵街道西南部,东与西旺社区、周里村为邻,南与禄口街道山塘村相连,西与横溪街道接壤,北隔正方西路与家园社区相望。境内将军大道、禄口机场高速公路贯穿南北,云台山河自然地把本社区(村)分为凤凰与高塘两部份。南距禄口国际机场6公里,北距江宁区政府驻地东山镇约18公里。社区(村)总面积1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71亩,水面620亩。总户数1745户,总人口4954人,总劳力3231人,已就业3065人。全社区(村)下辖16个自然村(黄村、富村、章山王、新农村、前山凹、十房、黄山圩、芦塘沿、中村、前村、西岗、梁家庄、东葛塘、西葛塘、葛塘寺、北葛村),分为14个村民小组。村部驻地章山王自然村,距秣陵集镇约2公里。 [沿革及主要领导] 由原高塘社区、原凤凰村于2007年3月整合而成,整合后沿用“凤凰”村名。 1958年9月成立秣陵人民公社时,改十房高级社为凤凰大队,改高塘高级社为高塘大队。1960年上半年桥南大队有部分村并入凤凰大队,同时高塘、新丰、家园大队合并,更名为先锋大队。1960年以后原桥南大队部分村落划出,先锋大队又拆开分设为高塘、新丰、家园3个大队。1982年秣陵公社政社分设建立秣陵乡政府,凤凰大队改名为凤凰村委会,高塘大队改名为高塘村委会。1989年秣陵撤乡建镇,凤凰,高塘村仍袭旧制。2004年秣陵镇更名为秣陵街道,高塘村改为高塘社区委员会,凤凰村仍为村委会。 [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 本村为丘陵地区,境内有静龙山、龙吉山、罩笼山、牛山、扁担山、癞痢山、凤凰山等,其中以凤凰山最为著名。山上树木成荫,郁郁葱葱。云台山河把本村分为凤凰、高塘两部分。高塘片地处秦淮河上游,素有“山水头,潮水尾”之称,2000多亩分布于11个小圩、8个冲田中,地形复杂,易旱易涝。大旱之年只能从远处挑水浇灌,几天大雨即山洪倾泻,圩区一片汪洋。凤凰片地处凤凰山脚下,冲田、岗田、滩田、圩田参杂分布,易旱易涝,多灾低产。日寇侵华时期,掠夺凤凰山铁矿资源,周围百姓深受其害。民国时村民大多靠帮工、租田为生。据土改资料显示,高塘村芦塘自然村100余人口,农户自家竟没有1分土地,全靠帮工、打柴、捕鱼为生。西葛塘自然村2户富人占有200亩土地,占全村土地近90%。凤凰村前山凹、后山凹、黄山圩3个自然村,蜿蜒于凤凰山脚2.5公里长的地带,由于云台山河经常决堤破圩,素有“五里三村,耙子草篮不离身”之说,意指百姓常年身背草篮,靠耙柴维持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土地改革、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农田水利建设大为改观。1961年后为解决抗旱排涝问题,凤凰大队陆续建起10多座电力排灌站,受益面积达2000多亩;高塘大队建起9座电力排灌站,受益面积达2200亩,辖区内基本旱涝保收,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在农业基本稳产高产的同时,村办工、副业迅速发展,1986年底凤凰村已办有采石、采矿、红砂、弹簧、粉末涂料、砂石6个村办企业,年工业总产值达106.65万元,利润9.42万元。凤凰村还充分利用罩笼山、牛山、扁担山、癞痢山、凤凰山等山地资源发展林业、果园和竹林,已有700多亩用材林,30亩桃树林、20亩竹林。高塘村有用材林700多亩、茶叶18亩、果树30多亩。该村还办起农机厂、铸造厂、化工厂、皮毛厂、预制厂、家具厂,1986年工业产值123万元,比上年增加23万元,固定资产40万元。 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据资料显示:1986年全村人均收入不足500元,2006年人均达7000多元。全村累计新建房屋75000平方米,人均50平方米。拥有私人汽车33辆,摩托车868辆,固定电话616户,手机2080部,有线电视入户104户。2003年因江宁经济开发区建设需要,原高塘社区6个自然村被征地拆迁,涉及1625人,2006年已全部入住复建小区欣旺花苑。 2006年凤凰村建设1条水泥主干道凤凰路。北起宁溧公路,南至黄村自然村,路面宽8米长为3公里。2007年修建东起埠头村,西到黄山圩自然村1.5公里水泥路。实现自然村之间村村皆通水泥路面,总里程约12公里。2007年上半年在章山王自然村兴建凤凰山生态农业休闲园,该园占地200亩,主要经营养猪、蔬菜种植。在黄村自然村兴建园林苗木基地。高塘村在1978年兴建桃园、1981年兴建茶园基础上扩大经营,现桃园达50亩茶园60余亩,桃子品种较多,收益颇丰,亩产值约1000多元;茶叶有雨花、翠罗等品种,年总产值10余万元。社区还对原有老企业加强监管和服务。龙凤砖瓦厂、红砂场、高塘机械厂、南京诚信机械厂等逐步做大,经济效益增加,使农村多余劳动力增添就业机会,增加村民收入。 [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 凤凰村教育事业起步较早。民国初葛塘寺自然村办有一所私塾。1946年日本投降后,秣陵设立保(村)国民学校,葛塘寺,富村大王庙各有一所复式班学校。新中国建立后,富村小学属小里辅导区,葛塘寺小学属元塘辅导区。1975年,凤凰大队在富村建起28间校舍,招收8个班200多名学生,办成为附设初中新凤凰小学。1983年初中从小学分离到联中。2002年凤凰小学撤并到秣陵中心小学。现只保留一所幼儿班,有幼儿教师1人,幼儿32人。1984年,高塘大队投资4万元新建校舍29间,其中楼房10间,设8个班,有270多名学生。2003年高塘小学撤并到秣陵中心小学,现保留一所幼儿园,有教师1人,幼儿30人。1959年,秣陵公社农业中学搬迁到凤凰大队王家祠堂。当时有3个班,8名教师,2名工友,1962年农业中学撤销。 1969年凤凰、高塘两个大队建立医疗站,实行合作医疗制度。每年每人交医疗费1元,生产队按社员人数补助1元,作为合作医疗经费。社员看病只交挂号费,不交医疗费,集体医疗不足部分,由大队集体开支。当时凤凰、高塘各有2间卫生室、2名赤脚医生。2006年,凤凰医疗站并入周里社区卫生服务站。由于自然村大部拆迁,高塘医疗站于2003年撤销。2006年,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数3851人,参保率为100%。20世纪60年代东葛塘、梁家庄、北葛寺、黄山圩等6个自然村接通凤凰山铁矿自来水。2001年,全社区(村)全部接通了自来水。2004年对全村农户厕所进行改造、建造10多座垃圾房。 [文化娱乐活动] 凤凰村文艺宣传活动颇有名气。1953年热爱文艺的章山王自然村青年自发成立庐剧团,演出大型古装剧《西厢记》、《梁山泊与祝英台》、《陈世美不认前妻》、《小姑贤》等。每逢冬闲或逢年过节,剧团都在本村或被邀到他乡演出,演出时十里八乡扶老携幼前来观看。1968-1969年,凤凰、高塘大队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凤凰大队宣传队排演革命现代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滨》,有灯光布景,常到周边大队演出。高塘大队宣传队排演歌舞、快板、相声、小合唱等节目,也常到周边演出。起源于章山王、十房自然村的章山王马灯,历史悠久,名声远扬。王氏祖先于清初创作马灯,24匹马分成两队,按照108种阵式(套路)表演,变化多端,生动精采。至新中国建立初尚流传24种阵式。有五朵金花、金蛇脱壳、罗丝揭顶、满天星、一字长蛇、双绞丝、单绞丝等。场面壮观,目不暇接,观者众多。1958年、1983年、1984年曾排练演出,1984年参加江宁县民间文艺会演获得好评。1964-1970年,凤凰大队章山王村建起灯光球场,成立篮球队,与附近各企业单位、周边乡镇篮球队经常开展比赛、表演,切磋球艺,在当地小有名气。 [文物遗存] 凤凰村历史悠久,文物古迹颇多,但历经沧桑,保留下来的寥寥无几。葛塘寺:位于高塘村葛塘寺自然村北面。据传说,三国吴时道教思想家、炼丹术家、天文气象家葛玄,就诞生在寺旁的葛仙湖(又名葛塘)附近,后人在此建寺表示对他的崇敬。原寺规模较大,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清光绪13年(1887年)重修。重修后有房舍、殿宇20间、分前后2进。前殿正中名大沙门,后为僧房。东殿为弥勒佛殿,西殿为娘娘殿,塑蚕沙娘娘、送子娘娘、雷公、牛王金像。后殿正殿已毁,东殿塑有三清大佛、地藏王、观音等。西殿分炎帝殿、文太师殿、四大金刚殿。庭院内遍植天竹、牡丹等花木,寺门前有一株3人合抱大的古银杏树。1958年-中,大部分殿宇被拆毁。马家楼房:建于清光绪25年(1899年),位于凤凰村富村自然村。据传: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大帅曾国藩收留本地一马姓少年为马夫,后因镇压平定太平天国起义有功曾国藩升为总督,保举这位马姓马夫升为淮安守备。为光耀门庭,马守备在家乡为其叔父马老利修建这座府宅。马家楼房为3进2层楼,共约房20余间,建造历经3年。楼房内描龙绣凤,雕塑画栋,富丽堂皇。新中国建立初期因火灾大部被烧毁,今所存前进、中进因多年失修,也面目全非。但仅存的木桩、门楣上,依稀可见八仙过海、麒麟送子等走兽花卉等雕刻图案。 |
周里村 |
周里村 周里村位于街道南部,东与禄口街道马铺社区隔秦淮河相望,南与禄口街道陆岗社区以杨桥为界,西隔南旺圩沟与凤凰村相邻,北与西旺社区章茅草自然村接壤。社区(村)境内宁溧公路贯穿南北,向南不足5公里即到禄口机场。北距江宁区政府驻地东山镇约20公里。社区(村)总面积5.12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3400亩,水面640亩。总户数1291户,总人口3628人,总劳力2356人,已就业1569人,全社区(村)下辖15个自然村(杨家桥、流塘、王家、杆边、毛家、丁家、蒋家、三板桥、八角、大里、叶家、文岗、东里、后里、小里),分为11个村民小组。社区(村)驻地杆边自然村,距秣陵集镇不足2公里。 [沿革及主要领导] 由周桥村、小里村和大里村于2001年2月合并而成,取三个村的“周”和“里”为村名。1958年9月成立秣陵人民公社前,分别为周桥高级社、小里高级社;公社化时改名为周桥大队和小里大队,同年10月两大队合并为“卫星大队”。1962年撤销“卫星大队”,分设周桥大队、小里大队和大里大队。 [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 社区地型为鱼背型,东面、西面是圩区,中间龙脊部分是岗田。西面圩区100多亩分布在大、小和尚圩,曹家圩等几个小圩内,东边圩田属常熟圩的一部分。每逢旱季,龙脊上的岗田都要依靠人工用五六道水车翻水浇灌。当地流传俗语说:“宁愿在家饿的啃瓢,不到大里村盘潮”,可见抗旱的艰难。而东西两边的圩田,多雨年份,极易受涝。民国时期,大多数人靠帮工、租田为生。据土改资料显示,叶家自然村4户富户有田190亩,占全村240亩的80%,毛家自然村有90余人为无田佃户。当时,再加上水利失修,自然灾害频发,平均亩产不到150公斤。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不断提高。1958年下半年,为解决抗旱问题,公社组织力量兴建了元湖机站,开通了引水直沟,把秦淮河水送到龙脊的岗子田。后又陆续修建了艾岗机站、八角村机站,彻底解决了岗田的灌溉问题。1978年又与当时的凤凰大队合建了三板桥机站,保证了边远岗田的浇灌问题,又解决西部圩田的排涝问题。在大兴水利的同时,又围滩造田100多亩、格田成方800多亩。自然条件的改善,粮食产量大幅上升,其中小里大队1983年总产100.2万斤,亩产近千斤,成为秣陵公社的先进典型。 随着农业的发展,工业也紧紧跟上。1973年小里大队首先创办了小里弹簧厂。1975年兴办了周桥印刷厂、周桥油面加工厂。1980年又创办了周桥石棉瓦厂、小里制笔厂、小里车木厂、大里铸造厂、大里复合肥厂等,据当时的小里大队统计,1987年小里大队工业产值90万元。进入90年代,周里的工业发展进入全新时期,2002年创办的立宇机械厂年产值达80万元,全村总收入88万元。 社区的副业生产有悠久传统。其中小里村农闲时编织的鱼网在秣陵、禄口等地小有名气。当地妇女选用上等苎麻,手工拧成线,再用纺车合成鱼网线。然后手工精心编织成线网、拖网、巴兜子、探网、围网等十余个品种。由于小里鱼网用料讲究,做工精细,织成的鱼网质量上乘,很受渔人欢迎。直到现在还有少数妇女仍在从事这项家庭副业。近年来,社区的副业生产发展迅速,宁溧公路边的草莓,流塘、杨家桥自然村的蔬菜在秣陵地区都很有名。 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资料显示:该社区1986年人均收入不足500元(479元),而到了2006年,人均收入6168元,翻了12倍之多。 收入的增加,人们物质生活上了新档次。到2006年,全社区新建住房192680平方米,人均53平方米。拥有私人汽车47辆(不包括农用车),摩托车623辆,固定电话510户,手机1069部,有线电视入户519户。 [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 周里社区教育事业发展较早。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当时小里村即设有小里小学,有学生20人。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国民政府推行国民教育,当时小里小学即是保国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秣陵地区学校经调整、合并、扩建、兴办划分为4个辅导区。小里辅导区是其中之一,并设有高小。1987年周桥小学有学生143人,教师5人,校舍12间。小里小学有学生132人,教师6人,校舍13间。1985年小学附设幼儿园。周桥幼儿园有幼儿60人,教师2人;小里幼儿园有幼儿42人,教师2人;大里单设幼儿班,有幼儿18人,教师1人。1983年公社在大里创办了大里联中,当时有学生170人,教师11人,1988年联中停办。 2001年年周桥小学撤销,学生并入秣陵中心小学。2006年小里小学撤销,学生并入秣陵小学。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开展迅速。到2006年社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数1752人,自来水入户773户,修建村级公路13.5公里,建垃圾池7座,改厕760间,改猪圈841间。该社区2006年被列为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向实现城市化目标迈进。 周里村卫生服务站初创于1969年。当时有赤脚医生一人。1985年大队拨出紧临学校两间平房建立周桥卫生室,医务人员2人。1996年大队新建4间约120平方米楼房,成立周桥医疗站。2006年改称为秣陵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周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成为街道卫生院的分部,工作人员发展到4人。周里卫生服务中心站是秣陵街道卫生院下属的4个卫生服务中心站之一,他们服务周到、及时,收费合理,对感冒发烧、小伤小病诊治有较丰富经验,因此,附近的凤凰、建东、西旺等社区的病人都愿来此就诊。就连临近的禄口,也有人慕名而来。2000年区政协参观团曾来此站参观。2005年省卫生厅检查儿童防疫情况也把该站作为重点来此检查,均获好评。2006年下半年,由区政府投资兴建的、一幢面积830平方米的卫生服务中心大楼已封顶,内设化验室、心电图室、B超室、注射室、资料室等科室,2007年底已投入使用。 2006年周里村被江宁区政府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目前已建成420亩以旅游、观光、休闲为主的高效农业示范方,平整了400亩土地中的一半作为村级工业园。建成8米宽、1.5公里长的村庄主干道,一条宽6米、长2公里的柏油框架路也已完工。改造了4.9公里的自然村之间的小路为灰色化道路。源湖自然村至东里自然村之间的1.5万平方米绿化点已全部完工。拆除破旧危房957平方米、新建2座公厕。新农村建设正在井然有序地推进。 |
建东村 |
建东村 建东村位于秣陵街道南部,东隔溧水河与原龙都乡相望,南隔溧水河与禄口街道马铺社区相邻,西部与周里村毗连,北临东旺社区。总户数710户,总人口2940人。耕地3910亩。下辖9个自然村(陈家、殷家、后社、大路、前张、大东头、小东头、楼房、大垾)。 [沿革及主要领导] 1958年秣陵人民公社成立,改建农高级社为建农大队,改东垾高级社为东垾大队。1982年秣陵公社改为秣陵乡,东垾大队改为东垾村,建农大队改为建农村。2001年2月,建农村与东垾合并,更名为建东村。2004年秣陵镇改为秣陵街道,建东村依旧为村。 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 该村属常热圩圩田区。旧时十年九涝,人民生活贫困。许多民房依圩堤而建,低矮简陋。新中国建立后,1958年秣陵公社投资兴建元湖机站,1983年建杨塘机站,秣陵新河开通后又建三角河机站,彻底解除全村排涝问题,粮食产量连续上升。为解决原东垾大队交通闭塞问题,1971年全村人挑土筑埂,建成一条1500米长、5米宽乡村大道,连接原建农大队公路,可直通公社驻地秣陵镇。 1978年,建农大队首创铸造厂,后该厂迁址秣陵镇,发展成为“南京铸造总厂”。1985年后又创办五金厂、食品厂、皮毛厂、皮鞋厂,1986年产值达140万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