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江苏省 >>南京 >> 江宁区 >> 湖熟街道 >> 河南社区

河南社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河南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河南社区简介

  河南社区:社区办公地址位于湖熟小学南侧。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20115008 210000 025 查看 河南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河南社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河南社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尚桥社区

  尚桥社区:社区办公地址位于龙都派出所西侧。  

徐慕社区

  徐慕社区由原徐慕村和双释村整合而成,地处江宁区湖熟街道周岗集镇东南部。东接句容市郭庄镇,南至二干河,西临周岗社区,北连绿杨社区,区域面积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160亩,水面约2300亩,地势南高北低,属半山半圩。社区辖11个自然村32个村民小组1483户人口4258人,残疾人110人,低保人群63户90人,各类群众组织10个,社区志愿者173人,社区工作人员30人,是一个农业型社区,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业,境内有南京涛威机械厂、南京飞金属拉丝厂、等4家企业。   近年来,社区在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和村民自治工作,强化组织建设,深化村民自治,完善各项民主管理机制,充分调动民间组织和共建单位的积极性,参与社区工作。从社区实际出发,立足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根本,进一步发展社区经济,投入资金,新建文体活动中心、室外健身点等服务场所,依托社区阵地建设,落实老年生活补金、社会救助、居民养老等惠民措施,为群众提供丰富文化活动和各类社区服务。   

和进社区

  和进社区:社区办公地址位于和进村。  

三界社区

  三界社区位于湖熟街道的东南面,地处百米圩腹地,南方与郭庄镇接壤,北靠句容河,东面是丹桂社区,西面是河南社区。社区面积4.2平方公里,管辖11个村庄,总人口2050人。社区水网密布、沟渠纵横,耕地3300亩,无工业企业,属纯农社区。2012年实现可支配收入突破300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6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实现15980元,增长12%。社区先后获得省生态村、省绿化新村、省三星级康居示范村、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和市卫生村等荣誉。   自2010年以来,三界社区在湖熟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按照“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的原则,紧抓美丽乡村建设机遇,大打生态旅游牌,走出了一条发展之美、生活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的乡村建设之路。   生态美:种植各类树木1000多棵,铺植草坪1万平方米,村庄绿化整治率达到90%。结合村庄整治,对周边河塘进行清淤处理。截止到2013年4月,累计投资金145万元,完成河塘清淤共计260亩,清淤28.9万立方米,疏竣河道1.8公里,对水面的漂浮物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清理,确保水面清洁。建立并完善了组收集、村转运、街处理的垃圾处理体制。目前,社区建设标准垃圾房15个,摆放各类垃圾桶51个,配备保洁员11名,实行全天保洁,实现了垃圾收集全覆盖。社区先后在7个村建成污水集中处理体系。新建污水处理厂7座,铺设管网5.1公里,直接受益人口1447人。   形态美:按照国家级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和省委省政府“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社区将11个自然村分成了三类:一类为整洁村,二类为出新村,三类为提档村,即对11个自然村全部进行清脏处理(即清理草堆、猪圈、粪坑等)。在此基础上,将部分自然条件比较好的村进行出新改造。同时,根据财力对部分重点村,按照星级示范村进行提档升级。到目前为止,已完成11个村清脏、3个村出新、两个村庄提档升级建设。共清理猪圈305个,粪坑392个,各类乱堆乱放现象761处,出新墙面10万平方米。社区坚持以生态化、林网化作为标准,进行机耕路取直、完善补绿工作。截至目前,三界社区共计修机耕路3000米,补种树木500余棵,大大提升了农业耕作条件和环境。   素质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社区非常注重社会公共事业建设。全社区实现了水、电、有线电视、电话、硬化道路、宽带网络的六配套,太阳能路灯,便民超市,指路牌,公共厕所等各项便民设施配套到位。社区在大诚达、小诚达分别建立了室外活动场所、村民休闲广场,大诚达的张氏宗祠被改造成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社区成立了老年文艺队、象棋协会、书画协会等多个文艺团体,组织文化下乡、医疗下乡、计划生育检查等大型便民活动,大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生活美:社区坚持走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社区经济发展方式,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2年,社区先后组织四次共计90多人次的再就业培训,帮助创业4人,再就业5人,劳动力转移45人,就业证办理68人;今年社区农保应参保人数513人,实参保人数513人,参保率达100%。同时,五保供养、大病救助、困难助学等工作全年支出9万多元。社区多方争取三农项目,增加对老百姓的经济补偿力度。2012年,仅以社区争取到的水稻、小麦农业示范方的建设,就直接、间接补贴农户8万多元。   和谐美:社区党支部始终坚持,以班子建设强核心,以党员队伍建设带全面。着力在班子中营造民主氛围,坚持重大决策两委会讨论决定,重要工作两村干部会商议通过。同时,强调服务意识,尽可能在工作的完成上广泛听取群众意见。2012年社区创建了警务室,组成了治安志愿者队伍,初步构建了干部+干警的治安防范和矛盾处置新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切实将矛盾消化在萌芽状态,给社区群众一个安全、和谐的治安环境。  

金桥社区

  江宁区湖熟街道金桥社区位于句容河白米圩区,毗邻湖熟集镇,2006年由金桥、颜庄两村合并而来,区域面积4.87平方公里。目前总人口2356人,常住户826户,居民以农业人口为主。社区现有街道管干部7名,其中:由大学生村官1名,村管干部10名。金桥社区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有党员79名,社区建有占地60亩的金桥工业园。 2012年实现可支配收入超过400 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超1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实现16000元,增长15%。社区先后荣获省生态村、市“文明社区”、市“绿色社区”、市综合实力百强村、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区市容环境卫生整治先进单位等荣誉。    近几年以来,金桥社区在湖熟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按照“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的原则,紧抓全省美好城乡建设机遇,大打生态旅游牌,走出了一条发展之美、生活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的乡村建设之路。   形态美:在沿湖龙路生态湿地廊道打造中,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对村内房屋进行立面改造,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其中:(1)、铺草坪8540㎡,(2)、栽风景村1120株,(3)、拆除猪圈137个、粪坑86座、灰堆327个、杂房540㎡,(4)、按装路灯75盏,(5)、修建道路(灰色化)3.2千米,(6)、外墙出新18.17万平方米(7)、清淤5.92立方,(8)、新建垃圾房11座,(9)、新建公厕2座(9)、停车场及会车道1650㎡,(10)、新建休闲产广场2个,(11)、购置键身器材2套等。   生态美:全面完成“村组保洁、社区清运、街道转运”的垃圾处理模式,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全村无害化户厕普及率、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均达100%。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生态保护机制逐步得到完善。制定完整规范的自然生态保护措施,确保环保排放达标。按照雨污分流,专门投资260多万元建设了污水管网和日处理能力60吨的污水处理厂,对村内污水实行集中收集、达标排放。   素质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社区非常注重社会公共事业建设。全村实现了水、电、有线电视、电话、硬化道路、宽带网络的六配套,太阳能路灯,便民超市,指路牌,公共厕所等各项便民设施配套到位。社区成立了老年腰鼓队、秧歌队、书画协会等多个文艺团体,每周开展内容各有特色的群众文娱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   生活美:社区坚持走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社区经济发展方式,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实现土地流转2200亩,建成高效设施农业基地,蔬菜种植和水产养植1550亩,葡萄种植450亩,花卉种植200亩,实现亩均年纯收入12000元,重点打造姚家村乡村旅游特色村,培育了3家农家乐品牌。全村经营方式已由传统农业向第三产业转变,农民向经营户转变,通过一系列工作带动农民创业,加快社区三产发展。   和谐美:强化社区党员干部队伍管理,在社区专职党员中设立党员示范岗,全面接受群众监督。建立党员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党员帮扶制度。把解决社区居民生活实际问题和社区发展建设中的问题纳入到社区党建工作中来,结合“三争一创”活动,深入群众内部,为群众办实事,扩大社区党组织的影响力和渗透力。2010年以来,收到需要服务和帮助的信息165多条,实际解决近130条,其中包括帮助救助老党员应连生3多万元,其他救助困难户20多万元,修理弥雾机38台次,修理冰霜、电视机各12台次,以及修理摩托车、电瓶车100多次,油菜、小麦防病治虫以及水稻育秧技育指导防病治虫80多次上门服务。   环境变美了,生活富裕了,金桥老百姓也高兴了,金桥社区,一个村容整洁,民风淳朴,村风文明的幸福乐居乡村,如一朵金花,在春天来临时,美丽绽放。   

杨柳湖社区

  杨柳村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距南京约四十公里)杨柳村地处外秦淮河平原,全村居民1348人,村庄依山傍水,北靠马场山,前临杨柳湖,富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杨柳村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村庄一个个自成体系的独立宅院又名为“堂”,各堂的名称是:翼圣堂、翼经堂、四本堂、树德堂、思承堂、礼和堂、酌雅堂、安雅堂、崇厚堂、序乐堂、居易堂、天乐堂、映雪堂、祖耀堂、文光堂。原来的宅院之间闾巷,全部以青石板铺路,条石为阶。古时有“青石墁地石门楼,走进杨柳不沾泥”说法,是一条洁净的“青石街”。当年,红军就把这作为根据地。   1982年10月,南京市通过文物普查。在江宁县杨柳村发现了一组古建筑群。-物专业工作者陪同古建及考古专家前往现场考察研究,定为清代的古建群体。这一建筑群有36个宅院,其规模之大,建造之精巧,为南京地区所罕见。   杨柳村古建筑群位于南京市南郊江宁县龙都乡西北,距龙都镇约3公里,距南京城约40公里。这里地处秦淮河平原,整个村子为一东西长,南北窄的狭长村落。全村居住着316户,1348人,全部住房面积计38,016平方米。村舍大都依山傍水而筑,背依马场山;前临碧波荡漾的杨柳湖,富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村里人说,杨柳村是个“砚台地”,前面的杨柳湖就是“砚池”。   杨柳村分中杨柳、前杨柳和后杨柳三个自然村,按照时代顺序排列,中杨柳最早,大约建于明代早、中期;其次是前杨柳,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后杨柳则为清代咸丰以后所建。清咸丰年间,中杨柳村已毁于兵火,只有前杨柳村的36座宅院组成古建筑群得以保存。这一组古建筑群自明万历至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历时二百余年。这里的一个个自成体系的独立宅院,又名之为“堂”。各堂的名称是:翼圣堂、四本堂、树德堂、恩承堂、礼和堂、酌雅堂、安雅堂、思贻堂、敦本堂、崇厚堂、近思堂、敦裕堂、序乐堂、居易堂、天乐堂、映雪堂、祖耀堂、思齐堂、翼经堂、敦朴堂、慎德堂、省乐堂、铭馨堂、安裕堂、敦门堂、安乐堂、三槐堂、忠诚堂、圣德堂、光文堂,还有朱、刘、时、赵四个姓氏的宗祠及王氏住宅等。原来宅院之间闾巷相连,全部以青石板铺路,条石为阶,杨柳村人说,“青石墁地石门楼,走进杨柳不沾泥”,是一条洁净的“青石街”。杨柳村的古建筑群,不少宅院己被拆毁,现存比较完整的有17个宅院,共37进,366间房屋,建筑面积11160平方米。这些古建筑物的门楼雕刻,一般保存完好。其中比较好的13个门楼的题额为:“旋马遗规”、“遵循韦训”、“出耕入读”、“居安由正”、“斯道常由”、“由斯直步”、“斯道坦然”、“缓步凝思”、“行仁履义”等,均为楷书砖雕,四周饰以人物、花卉等精美图案,富有浓厚的明、清建筑风格。这些雕刻砖石门楼,纹式精美,刻工细致,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才能。   杨柳村明、清建筑群,继承了我国古代的建筑传统,并有所创造和发展,雕砖石门楼、青石铺路是其特点之一。这一建筑群结构周密严谨,均为座北朝南的多进穿堂式高墙深院。一般为三进、四进、五进,最多的“翼圣堂”是“七进,十八道门槛”。其规模格局大体保存传统风格,在中轴线上建门厅、轿厅及住房,并在左右纵轴线上,布置有客厅、书房、次要住房和厨房、杂屋等做法,成为中、左、右三组纵列的院落群体。后部住房大都为二层建筑,楼上宛转相通,它和江南其它地方的建筑结构基本相似,但又有其独到之处。一般采用穿斗式木构架或斗式与抬梁式的混合结构。外围砌较薄的空斗墙。厅堂内部根据不同需要,用隔扇、屏门等自由分隔,上部天花除采用“望砖”之外,还做成各种形式的“轩”,精巧美观,富于变化。并在梁架上饰有精美的图案雕刻,梁栋均不施彩绘,素雅明净。在各个群体之间,有前后相通的“备弄”(即通道或夹道),既可起防火作用,又便于巡逻。有的宅院后面还设有“更楼”。   为减少暑热的辐射,宅院采取东西横长的平面,围以高墙,还在院墙上开漏窗,以及在房屋前后开窗的办法,以利通风、采光。客厅和书房前,砌台叠石,作为花圃,加以点缀,构成幽雅、娴静的庭院。有些宅院还在宅左右或后部建造花园,整个布局井然有序。   杨柳村古建筑群的建筑设计师和建筑工匠已不可考。据调查现有宅院均为朱氏家族所有。朱氏后裔说,前杨柳村的36个宅院仅是整个杨柳村的一部分,绝大部分是清康、乾时代所建造。“翼圣堂”和“四本堂”’建于康熙年间;今龙都中学所在的“树德堂”、“恩承堂”和“礼和堂”3个宅院是乾隆年间朱侯昌所建。   杨柳村造房所用的石料,多出自苏州和南京青龙山,木料从江西湖广运来。当时为运输建筑材料方便,还专门开挖了一条从秦淮河到村内数里长的“运河”。位于秦淮河畔竹丝岗,有一处名叫“野埠头”的水陆码头,据说就是当年为建房运输材料的专用码头。砖瓦等材料则是就地取材,在马场山建窑烧制。   如今,杨柳村的主要住户有朱、刘、时、赵四大姓,因后来朱氏家道中落,宅院由后裔典卖、转让或招赘改变了户主,我们查阅了《朱氏宗谱》的支谱,又多次和村中耆老和基层干部座谈。按《朱氏宗谱》“四本堂”支谱载:朱家世居南渡(一般认为是溧阳南渡),始祖朱明由南渡卜居句容新昌桥陡门口。六世祖朱武公(1503~1562年)尚居住在陡门口。明万历七年(1579年,七世祖朱孔阳(1537~1613年),才从句容陡门口迁居今江宁县龙都乡杨柳村。朱家住在杨柳村已有四百多年,子孙繁衍已有十五代。   关于杨柳村的形成,有不少传说,传说之一是:朱孔阳兄弟二人父母早亡,以做小生意为生,哥哥已有家小,弟弟尚未婚配,因住屋狭小,朱孔阳要将房子让给弟弟,自己一家出外谋生。而弟弟要哥哥留在家,他一人出去闯,二人争执不下,由族中人调处,族长在二人手掌心上各写一个字,叫他们回去再看。二人回到家中,张开手心一看,哥哥手心上写的是“去”,弟弟手心写的是“留”。于是,朱孔阳带着家小,挑起杂货担,走村串户。有一天,来到杨柳湖畔,突然杂货担的绳子断了,他们停下来,在湖边做饭。饭后,朱孔阳妻子去湖边洗碗,不慎碗又掉进湖里。为此,朱孔阳长叹一声说;“天留我也”。这样,朱氏就在杨柳湖边落了户。据《朱氏宗谱》中反映,杨柳村名一度称为“留杨村”或“杨留村”。朱氏二十代孙朱星洲说:“过去一年一度‘晒谱’时,我在家谱中看到,我们朱氏的始祖是宋代经学家朱熹。”相传宋代朱熹(即朱柏庐),曾到方山脚下的南垾村(距杨柳村十里)访友,主人正在午睡。他随手提笔写了一首诗:“庭前梧桐百尺,门外河流通江,我来南垾访友,主人高卧东床。”诗写好后,放在主人桌上,没有叫醒主人,就走了。主人醒来,一看诗笺,知道是朱老夫子来访,急忙出门追赶,客人已经远去,两人只能挥手告别。当年朱熹和主人挥手的地方,现仍名叫“朱子岗”。   朱氏家族先后于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间五次修谱,同治、光绪还有续谱。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已散失。现仅存部份支谱和续谱。从所剩不多的谱牒中,仍能说明朱氏家族由朱孔阳以后,尤其在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是一个“书香门第”、“仕宦世家”,为南京地区的大家族。朱氏不少人在清朝做过朝官,出过翰林、进士、举人,以及财务大臣等。还有几位女子也都是“太学生”。村子里原来还保存有一块乾隆御赐“翰林学士”稀年(七十岁)的横匾。乾隆皇帝于丁丑年(1757年)春下江南时,曾专门为这位“翰林”题诗一首:   石甃淙云乱,何从问来脉?   摩沙几千载,涤荡金光泽。澄澈不更崖,虽难金毛碧。鸿渐真识味,高风缅畴昔。   诗碑虽不存,其后人仍保存有碑的拓片。村前原有“圣旨”石牌坊,又有林则徐所题的四个大字,均已荡然。村前原来还有文峰石塔,后因遭雷击,留下半截,正挡住秦淮河的落日,成了杨柳村的一景,称为“半塔斜阳”。   前杨柳的古建筑之所以能在战乱中较完整的保存下来,还有一段传闻。据说当时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部驻扎在杨柳村,村下有个小姐嫁与“王爷”(据朱氏后裔朱政恭说这位“王爷”就是李秀成)作了“王妃”。因为有太平军保护,所以,前杨柳村建筑保存了下来。   杨柳村古建筑群,古朴而典雅。建筑设计独具匠心,是江南地区典型的民宅建筑。它的存在对研究杨柳村的村史和探索朱氏家族的发迹史,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实物依据,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研究明、清时代江南地区建筑史具有一定的价值。杨柳村古建筑群,已正式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关部门正在加强保护和维修。  信息来源:金华市旅游局  

河南社区

  河南社区:社区办公地址位于湖熟小学南侧。  

双新社区

  双新社区:社区办公地址位于新光村。  

龙都社区

  龙都社区:位于江宁区东南部,龙都是民国“报业巨子”史量才的故里。它有一处完好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群,被南京人称为“小九十九间半”的“朱家大院”,始建于明代,经过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先后改建并遗存下来。辖内有史量才故居等古迹。  

湖熟社区

  湖熟社区:社区办公地址位于灵顺南路。  

新农社区

  新农社区:社区办公地址位于秦禄大道东侧。  

河北社区

  河北社区:社区办公地址位于湖熟中学东北4公里处。  

耀华社区

  耀华社区:社区办公地址位于耀华村。  

新跃社区

  新跃社区:社区办公地址位于新跃村。  

东阳社区

  东阳社区:社区办公地址位于龙都中学北侧。  

周岗社区

  周岗社区:社区办公地址位于周岗中学南侧。  

绿杨村

  绿杨村:村委办公地址位于绿东路。  

丹桂村

  丹桂村:村委办公地址位于句容河南侧。  

晶明村

  晶明村:村委办公地址位于南京多肉植物园西侧。  

万安村

  万安村:村委办公地址位于龙葛路。  

钱家村

  钱家村:村委办公地址位于钱农路。  

和平村

  和平村:村委办公地址位于周岗社区西侧2公里处。  


河南社区特产大全




河南社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