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西村位于锡山区锡北镇镇区西侧,由原泾西、杜村、曹庄三村合并组建成立。新成立的泾西村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锡港线和规划中的锡沙线贯穿全境。全村现有总面积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500亩。下辖53个村民小组,现有常住人口5400人,外来人口5200人。
全村一、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机械、轻纺等工业支持产业和产业集群以及茶叶、蔬菜、特种水产等农业产业。全村现设工业小区6个,工业企业67家。2005年度全村实现工业开票销售22065万元,利税1665万元,村级收入285万元。
村级股份合作制日益规范,全村目前有14个村民小组共2012人已成为泾西村股份合作社股民,2005年度全村共分配股利56.79万元。
近几年来,全村的社会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全村98%以上的村民喝上了太湖水,黑色化道路实现村村通。泾西、杜村片已被列为省级文明卫生村,并已通过了复查,长效管理机制已完善制订。全村社会治安稳定,2005年,在镇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了村级联防中队,做到专人负责,民间纠纷及时排解,全村社会形势和谐稳定。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20205105 | 214000 | -- | 查看 泾西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张泾社区 |
张泾社区位于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张泾市镇,辖区总面积2.8平方公里,户籍居民1505户,总人口3527人,外来人口2800多人。 近二年来,社区党总支紧紧围绕“建好一个班子、带好两支队伍、发挥三个作用”的党建工作目标,努力建设一流的社区、创建一流环境、开展一流的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先后获得了江苏省民主与法治示范社区居委、无锡市堡垒党总支、无锡市示范社区居委、无锡市残疾人工作五星级先进集体、无锡市科普进社区示范居委、锡山区五个好基层党组织组织、锡山区文明单位、锡山区计划生育示范社区居委、锡山区计划生育先进协会锡山区人民调解先进集体、锡山区安全社区居委、锡山区环境整治达标居委、锡山区爱国卫生单位、锡北镇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系列荣誉称号。 张泾社区居委作为无锡市集镇社区居委建设的亮点,将按照“-”的要求,充分发挥社区居委的功能。努力拓展社区服务阵地,为居民生活提供便民利民服务。努力拓展社区教育活动阵地,提高社区居民文明素质。努力拓展社区文化体育活动阵地,着力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努力建立社区治安联防阵地,构筑社区治安防范体系。努力营造良好居住环境,美化绿化居住小区。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张泾社区居委真正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环境优美、治安良好、居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示范社区。 |
八士社区 |
八士社区居委所辖原八士镇市镇地段,周边接壤八士、新坝、联新等村,斗山花园、华夏星辰住宅区紧靠左右,锡沙线、八文线、长八路穿境而过。社区现有人口2472人,1470多个居民户,下设8个居民小组,外业暂住人口1000多人,居民中60岁以上老人563人,育龄妇女702人,残疾人16人,享受低保户待遇17人,居委辖区面积约2.2平方公里,居委办公室在八文路与振新路交汇处。 八士社区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民风淳朴,文明和谐。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居委班子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热诚为民,服务争先,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不断提高,争先创优,踏实工作,为提高居民自治意识,强化社区各项服务,整治环境,搞好治安,繁荣社区经济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几年来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特别在环境综治,调委会,扶贫帮困,老龄工作,为民办实事等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多次获得区、镇有关部门的一致好评。 |
斗山花苑社区 |
斗山花苑社区:东临八士港,南邻振新路,西邻新锡沙线,北邻京沪高铁,地处镇中心。占地面积500多亩,建筑约45万平米,住户3400户,居民9000余人。居民来自原双桥、芙蓉、联新、劲丰、新坝等村的拆迁户。 |
寨门村 |
寨门村位于锡北镇北部,与江阴长泾祝塘接界,西接斗山农业生态园,华张线公路穿过全村。全村人口5012人,共有34个自然村,境内有黄玫山、夹山、泉山和斗山生态园区。现有土地面积10240亩,其中耕地面积4888亩,2005年全村实现生产总值2.8亿元,其中第三产业1040万元。现有企业47家,实现利税2100万元,外贸供货额8600万元,人均收入6410元。村上有小集镇,共有几十家大小商店,有102年历史的寨门小学(前身是严氏私立经正学堂)、幼儿园、医疗服务站2个。 寨门村历史悠久。自汉高士严子陵先生之后世于元末至正年间由浙江散居移来后,这里就形成严姓为主的村庄。明代,这里就有商店、工场、茶馆等一条老街。清代,建造了严子陵先生祠堂(现为市级文保单位)。1926年又建造了新街。改革开放以来,又建造了寨门南街。农历三月初三为寨门传统节场。 寨门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早在大革命时期,这里曾是无锡的一个农村革0据地。1925年冬,杭果人、严朴等人到这里开展农-动。1926年12月,锡北地区最早的党支部—一0寨门教员支部就在经正学堂内成立,书记为严寿鹤(1927年8月任怀上区委书记)。抗战时期,寨门是锡北县委、锡北行署、新四军活动中心,设过区,建过镇。王若飞、叶飞、谭震林、谭启龙、王必成、包厚昌等领导人曾在这里进行革命活动。寨门有严朴等10多位革命烈士。1996年村里建立寨门烈士纪念馆。2003年修建了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 寨门村文化开发较早,教育比较发达,村上很早就有私塾多处。清末,严氏在无锡城内办了“严氏试馆”,供严氏后代应试食宿之用。寨门学子用功勤读,屡中举人和秀才。光绪28年(1902年),这里创办了严氏私立经正学堂(严家饲堂),严氏后代免费入学,也便利外姓人入学。由此,该村早就普及初等教育,村里人读书风盛,出了不少人才,其中大中小学教师更多。据统计,自清末至今全村有教师近300人,平均每2户中就有一名教师,寨门街上家家有教师,成了全国有名的“教师村”。 寨门较有影响的名人有:严紫卿、严朴、严重儒、严寿鹤、严慰冰、严昭、严尧卿、严家熹、严学熙、严烈等。古迹有寨门严子陵先生祠,严氏私立经正学堂旧址,200年树龄的古树名木—一桂花树。 寨门村农业生产以水稻、茶叶、苗木、花卉为主。村内有中外合资企业5家,有限责任公司14家;私营企业28家;驾训处1家。主要生产:各类松香甘油脂、聚醋酸乙烯脂、高碳醇氢催化剂、印染助剂、服装机械、摩托车配件、磁化电机转子、手套、铜管、血压计、钢丝绳、铜管机械等。 寨门村是省级卫生村、市级文明村、安全文明村。 |
新明村 |
新明村地处锡北镇东南,南以胶山为界,北倚锡北运河,东邻本镇周家阁村,西连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张公路在境内穿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村域总面积6.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00亩,其中粮田面积4150亩。全村总人口4632人。 村内有工业企业28家,涉及电力电缆、纺织、摩配、电镀、锻造、锁业等多个制造加工行业。其中有无锡市华夏电力电缆有限公司、无锡市正达油箱制造有限公司、无锡市山峰镀锌厂、无锡市鑫鑫锁业有限公司等超千万规模企业4家。2005年全村实现工业开票销售1.5亿元。 新明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起步较早、力度大。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全村形成了茶叶、水产养殖、花卉苗木、果树、蔬菜等多个产业链,产业结构调整总面积达1550亩。胶山牌太湖翠竹、碧螺春茶叶声名在外,太湖翠竹荣获江苏省陆羽杯金奖;旗峰“泉山蟹”鲜美可口、风味独特,名扬长三角地区,深受消费者欢迎;500亩市属精细蔬菜园区设施先进,管理规范。 近几年,为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积极为民办实事、做好事:硬化村级道路8万多平方米,按装路灯100多盏,建造村级商贸中心1个、农贸市场2个。 村内有社区医疗服务站1个,诊所1个,老年活动室3家,社区联防中队1个。 村级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村“三个文明”建设。村连年被评为锡山区社会综合治理先进村、计划生育模范村、老龄活动先进村。 |
周家阁村 |
周家阁村简介 周家阁村位于锡北镇东南部,南临东胶山,东与东港镇相邻,北与镇区相结合。县道张安线纵跨本村,锡北运河跨境而过,三条9米宽的主干村道沟通全村,水陆交通便捷。村域面积5000亩,其中耕地面积3230亩,总人口3525人,共有40个自然村巷。 村级经济发展步伐较快,现在企业17家,2005年实现工业开票销售9500万元,实现利税876万元。村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三个文明建设和社会公共事业建设成效显著,村连续多年获锡山区文明村、综合治理文明村、计划生育示范村等荣誉。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村级道路全部为水泥路面,道路主干线绿树成荫。全村共建有垃圾箱105只。村内设有老年活动室、医疗室、党员活动室。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拥有洋马联合收割机8台,中拖12台。 主要企业有:无锡雄风摩托有限公司、无锡市万豪冷轧钢带有限公司、无锡市张泾球墨铸铁有限公司、无锡长盛塑化有限公司、无锡长盛粘合剂厂、无锡天成钢格板有限公司、无锡鑫润工业炉有限公司、无锡市恒天铁芯有限公司、无锡市万鑫金属制品厂。 |
泾西村 |
泾西村位于锡山区锡北镇镇区西侧,由原泾西、杜村、曹庄三村合并组建成立。新成立的泾西村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锡港线和规划中的锡沙线贯穿全境。全村现有总面积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500亩。下辖53个村民小组,现有常住人口5400人,外来人口5200人。 全村一、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机械、轻纺等工业支持产业和产业集群以及茶叶、蔬菜、特种水产等农业产业。全村现设工业小区6个,工业企业67家。2005年度全村实现工业开票销售22065万元,利税1665万元,村级收入285万元。 村级股份合作制日益规范,全村目前有14个村民小组共2012人已成为泾西村股份合作社股民,2005年度全村共分配股利56.79万元。 近几年来,全村的社会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全村98%以上的村民喝上了太湖水,黑色化道路实现村村通。泾西、杜村片已被列为省级文明卫生村,并已通过了复查,长效管理机制已完善制订。全村社会治安稳定,2005年,在镇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了村级联防中队,做到专人负责,民间纠纷及时排解,全村社会形势和谐稳定。 |
春风村 |
春风村位于无锡北外,东依郁郁葱葱的斗山(生态开发区),西临碧波荡漾的崇村白荡。连接无锡和江阴的祝文八公路贯通全村,华东地区最大的电力工程五十万伏变电所座落在该村。该村下辖13个自然村,总人口3280人,总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45亩。 在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调整产业结构的新形势下,春风村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以斗山为依托,“太湖翠竹”茶叶为导向,调整种植茶树700亩,充分利用沿公路、沿山优势,开发桃树为主的瓜果种植面积100多亩。座落在斗山北麓的天成牧业现有奶牛600多头。 春风村现有注册工业企业22家,2005年实现工业销售4508万元,利税402万元,依托江阴这块针纺织服装基地,春风村积极发展配套企业,2006年又新办一家外贸出口服装企业,预计出口销售2000万元。目前全村已有20多家企业和个体工业户,配套针织服饰,鑫国服饰等骨干企业迅速崛起。 在发展经济、富民强村的同时,春风村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13个自然村,村村通了有线电视,建有两个老年活动室,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为提高素质教育,村委协调吸纳民间资本,投资建造了一个高标准幼儿园,使全村100多名幼儿能接受良好的启蒙教育,全村道路硬化已全部到位,村村通了太湖水(安装率已达95%),2005年投资13万元,新建了春风诊所。 春风村诚邀社会各界的竭诚合作,共创春风村“和谐、美好”的未来。 |
光明村 |
光明村位于锡北镇东北部,东接东港镇,北与江阴河塘交界,锡北运河、锡东大道、华张公路、锡张公路贯穿全村。全村总面积7.6平方公里,总人口4301人,下辖25个村民小组。2005年全村完成工业开票销售3.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6900元。 工业是光明的支柱产业。全村现有企业33家,拥有华胜机械、澳丰洗毛、普天铁芯、科锋化工、悦丰化工、金月矽钢片等6家超过千万企业,形成了以摩配、机械、化工、毛纺等较为齐全的行业结构。近几年来,工业销售一直名列全镇之首。 光明村竭诚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前来考察指导与投资合作,共创美好的未来。 |
新坝村 |
新坝村地处锡北镇八士市镇结合部,东依杜村村,南临锡北运河和锡山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与本镇劲丰村连接,三面环河,锡沙公路横贯其中,团结路、长八路纵横本村,八士中心小学和八士幼儿园坐落村内,水陆交通方便,地理位置显要,投资环境优越。 全村总面积4264.9亩,现有总户数798户,总人口2673个,暂住人口1600人,下辖17个自然村,25个村民小组。 全村现有工业企业38家,在建新办企业4家,其中500万产销以上的企业2家(境内镇办私营企业10家),村有私营企业占地150亩,已开发征用土地150亩,合计300亩,主要产品结构有:轻纺、机械、特种交通设施、钢结构、电机、有色铸件、鞋底、眼镜、电子原器件、钢带、服装、五金等、种类齐全,结构合理,骨干企业有宏昌五金电器厂、东英电子有限公司、先进物资有限公司、新达交通设施厂、吉梁纺织品有限公司等,2005年全村工业开票7850万元,利税581万元。 新坝村是省级卫生村、锡山区文明示范村、无锡市交通安全村、无锡市生态村。 |
八士村 |
八士村位于锡港路与八文路交界处,东与新坝村相望,南与八士市镇相连,西与长安相邻,北与联新村相接,属镇村结合部的行政村。全村共有17个自然村,1010户,总人口3530人,现有工业集中区2个,个私企业21家,职工人数180人左右。规模以上企业2家,主要产品为铁铸件。2005年动工在建的标准厂房和综合楼面积1万平方米,八文路、锡港路纵横贯穿全村,交通便利,是所有投资者的首选之地。 |
联新村 |
联新村位于锡北镇中西部,东与新坝村隔河相望、南与八士市镇相连、西与惠山区长东村相邻、北与劲丰村相接,属镇村结合部的行政村。全村共有15个自然村737户,总人口2641人,现有个私企业22家。主要产品有棉纶线、铜材、电炉、电子、机械等。2005年完成工业开票销售10025万元。八文路、长八线纵横贯穿全村境内,方村港沿村东、北边缘经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是所有投资者的理想所在。 |
劲丰村 |
劲丰村位于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中西部,总面积4平方公里,12个自然村,808户,粮田2385亩,人口2810人,为锡山区文明村。 劲丰村建成250亩蔬菜园,千头猪场1个,养鸭场3个,水产养殖场5个。工业总产值7900万元,年销售7700万元,上交税费310万元,主要以电镀为支柱产业。新建工业园区180亩。 全村基础设施较完善,实现了村村通有线电视,巷巷通柏油路(主道上安装路灯),家家饮上太湖水,建有村老年活动室和卫生服务站。全村乡风文明,建立了“家庭馨美,邻里和睦美,尊老爱幼美”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
斗山村 |
斗山村位于无锡的东北部,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与江阴市相接壤,交通便捷,团结路、八文路由无锡直通斗山。斗山村因背靠斗山而得名,斗山村不仅自然环境优美宜人,而且以舜帝为旗帜的炎黄文化和以三块古生态保护碑为载体的古生态文明,具有极高的旅游品味和价值,再加上优越的区位条件,使斗山村具备开发建设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斗山村总面积5平方公里,处在斗夹山之间,现有人口3300人,下辖34个村民小组。全村可耕地面积2500亩,其中粮田1500亩,茶树田面积750亩,苗木面积170亩,桃树、枣树面积80亩。村内河流密布,交织成网。斗山村现有工业企业20家,2005年度完成工业开票销售收入2900万元,完成利税245万元。村内的斗东茶场和斗星茶场种植面积超300亩,成为本村农副业产业的龙头企业,极大的调动了村民劳动致富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户的收入。这里是名茶“太湖翠竹”的原产地,“斗东”“斗星”牌太湖翠竹茶以清香、味纯、色美连续获得“中茶杯”“陆羽杯”名优茶评比特奖、金奖,受到各界朋友的青睐。 目前我村的工业企业主要以茶叶、针织服装、轻工五金企业为主,无大型厂矿企业,这些企业都不产生“三废”,使得村内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空气清新宜人。相传“斗山湾湾十里长,山美水美茶果香”。斗山村地形平坦,地质条件优良,村落相对稀疏,且交通条件优越,有利于生态旅游农业的开发。于2005年底斗山农业生态园已被省农林厅批准为省级农业生态园区。斗山村的全部区域都在该生态园区的一期开发之中,现在斗山生态园区的建设已经启动,位于村内的斗夹南路已开工建设。 斗山村不但生态环境优美,而且历史文化优久。相传西汉时期,斗山就建有三青寺,公元十五年新建了斗山寺,1861年斗山寺毁于战火建造了玉皇殿。1997年始累计投资2000多万新建的斗山禅寺气势雄伟,成为苏南地区最有吸引力的宗教寺庙,每年吸引来自上海、苏南、苏北的游人和香客达到15—20万人。相传4000多年前,舜帝生长并躬耕于斗山。至今仍有“舜帝躬耕处、避雨石、钉耙印”等遗迹,有“舜柯天子坐龙庭,天下百姓享太平”之传说。人们为了感谢舜的恩德,在斗山为舜帝立庙塑像,建立舜帝殿(庙)。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世代尊敬、爱戴和怀念舜帝,将有可能成为中国同胞拜仰先祖的胜地。清朝康熙八年、十年和嘉庆十六年分别在斗山立过《禁约碑》、《放生池碑》、《永禁碑》,目前这三块碑存放在我村的水墩庵内。这三块碑经十几位权威专家鉴定,均为清代原碑,贾兰坡院士叹之为国宝。这三块生态保护碑被誉为“中华生态保护第一碑”。这三块碑的内容、要点、含义各具特色,与舜帝倡导的“天人合一、万物共荣”精神共同组成了古生态文化体系,凝聚着深刻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在人类环保史上具有非同寻常的世界意义,且符合当前“生态热”的潮流,为将斗山建成现代生态教育的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位于村内的锡北革命历史纪念馆,汇集了锡北地区自大革命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斗争史迹,现已成为青少年德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斗山人民将继续以“-”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建成经济繁荣,生态优美,社会和谐,村民生活富裕的新斗山村而不懈奋斗。同时全村人民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保护好生态环境,充分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全村的文化建设,使秀美山水散发出古老而更迷人的文化醇香。 |
东房桥村 |
东房桥村位于斗山西麓,东面紧靠八文公路,南面过西庄港与八士联新村、新堰桥镇长东村相邻,西面过百妥桥和惠山区堰桥镇古庄村相连,北面有一个350亩水面的崇村白荡,荡北为祝文镇。整个村庄一面绕山三面环水,是适应多种经营的好地方。 全村交通十分便捷。一条宽八米长千余米的水泥大道相接八文路贯穿整个村庄,既方便了广大村民,又为吸引外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全村山明水秀、人杰地灵,地理环境优美,大小河流星罗棋布,共有人口2600人,下辖八个自然村,土地面积2200亩,其中耕地面积1800亩,粮食年产量达1350吨,实现利税577万元,全村工农业总产值二亿元,其中第三产业1960万元,全村共有大小企业24家,主要有毛纺、染色、纺织、服装、精细化工等,其中夏利达漂染厂规模较大,全厂占地100亩,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现有职工450名,投资800万建造了一个污水处理池,引进了一流的先进设备,目前该厂生产蒸蒸日上,年产值16000万元,实现利税520万,为该村的骨干企业。 东房桥村原来只是单一的生产粮食,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农副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淡水养鱼(包括精养)、千头种鸭场、奶牛场、花卉苗木、蔬菜、桃园、养虾、养鳖全面发展,其中350亩的崇村荡自然养鱼为东房桥村的一大特色,水源优良,未经任何污染,因此生产的鱼虾特别肥美,深受广大食客的喜爱,年产鲜鱼25吨,千头种鸭场又是该村的一大特色,利用西白荡边窑场的狭地建造了一个种鸭场,年产种蛋一万只。 现在东房桥村的所有村民安居乐业,收入逐年增多,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人均收入7200元,全村有两个老年活动室,其中西片活动室已被评为五星级活动室,老人们可在这里欢度晚年,看书读报、健身锻炼、下棋聊天、打打小麻将。一个卫生室,村民们如有一寒二热,可就地就诊,测量血压,方便了群众。全村各个自然村修建了垃圾箱,形成一个人人讲卫生的生活习惯。 东房桥村也是个人才辈出的好地方,较有影响的如本村西宅的原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李浩泉同志,少将军衔,88年他领导组织了快反系统改革,曾获军队科技三等奖,94年他又领导组织研制了炮兵高炮夜间快反系统,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全军推广。又如后辛巷的辛一心,是全国著名的船舶科学家,中国现代船舶设计、建造、教学和科研的奠基人之一。 在村北的崇村荡出口处有一座古桥——崇村桥(又名承先桥)是该村的一大古迹,建造于明朝,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此桥是整个石结构环洞桥,桥洞是用金山石凿成的环行桥洞,桥面用青石作石级,中央一块大青石,两旁用青石制成的石墩作栏杆,路人可在此休息,观赏大自然的风光,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到此一游,写下了不朽著作。此桥结构精美牢固,经过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桥身巍然不动,但此桥已不适应时代步伐,为保护此桥,又在桥西造了一座水泥大桥。 |
泾新村 |
泾新村地处锡北镇中心,与镇区相邻。宽敞的大运河蜿蜒淌过她的身旁,锡沙公路锡东大道穿境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地理环境优势明显,是锡北镇工业开发的中心。全村占地4.8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500亩,有39个村 民小组,1055户,总人口 3886人。 泾新村全体班子人员,紧紧把握市场脉博,始终牢记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带领全体村民齐心协力,抢抓机遇,大胆开拓,大力发展以工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工补农,以农促工,两业齐飞,有力地推动了泾新村的经济发展和杜会各项事业的进步。全村现己落户各类企业53家,标准厂房2万平方米。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7100万元,税总额1437万元。 泾新村将以优惠的投资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一流的服务意识,竭诚欢迎各界有识之土、国际友人、私营企业主前来泾新村投资、开发、落户,同乘世纪长风,共创美好前程。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