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北京市 >>门头沟区 >> 斋堂镇 >> 龙门口村

龙门口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龙门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龙门口村简介

  龙门口村现在是于1983级1993年并入了拆迁小村大安村、石河村、刘家峪村,东大台村,由这些村共同组成新龙门口,位于斋堂镇北部19公里处。村域面积25.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714亩。

  主要物产为核桃和大枣,主要产业为大型养殖柴鸡基地。
  龙门口村四面环山,沟深而峡,最著名的是一线天。村落集中分布在山坡平台之上,略呈方形。村中有解放初期建造的民房也有近来建的新型住宅,村内一条水泥硬化路绕村而上,道路两旁种植各种花草,五彩缤纷,香气扑鼻。村的周围还有植被上千种,四季常青。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10109106 102300 -- 查看 龙门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龙门口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龙门口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斋堂小城镇社区

  斋堂小城镇社区:位于斋堂镇政府所在地。
  

牛战村

  牛战村位于白虎头村的上方现有人口400人,105户,均为汉族,牛站村有80户人家300多口人、有耕地250,民宅500余间,整个村落分四条主街道,上道、下道、北头、西坡、注解;以杨树沟为中心呈十字形向东西南北四方延伸,全村现存25个旧宅院共计262间房屋保留完好,是村中的精华,
  现有经济有200亩杏板基地.
   牛战村与灵水村、马栏村、杨家峪村、杨家村、沿河口村、沿河城村、新兴村、向阳口村、青龙涧村、桑峪村、双石头村、王龙口村、爨底下村、西斋堂村、高铺村、张家村、吕家村、龙门口村、东斋堂村、法城村、黄岭西村、火村村、军响村、林字台村、东胡林村、柏峪村、白虎头村、斋堂小城镇社区、西胡林村相邻。
  

灵水村

灵水村
灵水村
灵水村
  灵水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境内,距京城78公里,距109国道4公里。四周群山环绕。海拔430米,村落面积6.4万平方米,士地分布在村落四周山坡,农业经济生产为杂粮,干果以核桃著名。
  灵水先人以“风水”理论择地建村,定“四神砂”而立玄武(龟形)为村形。整个村庄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围合封闭,附阴抱阳,藏风聚气,东进西收,前罩抓鬏山,后靠莲花山,依山泉而建,水绕村而流,构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体现着灵水先人选址建村的“人的本体文化”。是先人留下的一份乡村建筑的历史文化遗产。
  灵水村灵泉禅寺“始于汉时”,是北京最早的寺庙。现存明代弘治年代重修的门楼。(原貌保存度为90%)有娘娘庙、火龙王庙、文昌阁及魁星楼大小共17座庙宇。村域外还有建于元代的一座天主教堂。在山野郊外的小山村中,佛教、道教、儒教、天主教各自独领-,和睦相融,碰撞交流,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灵水宗教文化。

  灵水村形成于辽金时代,不仅村落古老庞大,辽、金、元、明、清时的古民居多,而且过去民间所信仰的诸神尽有,所以多古庙遗址。村里还有很多古树名木,浓浓的绿荫,庇护着勃勃的生机,汩汩的清泉溪流滋润着这座古老的山村。
  解放后灵水村以农为主、农林副多种经营路。80年代灵水村依靠煤炭,大力兴办小煤窑,采煤业一度成为村域经济的主导产业;90年灵水村根据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政策,煤窑业停产关闭。2000年灵水村以遗存的丰厚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产业,以“京西灵水举人村”的名义,举办金榜秋粥节,开拓旅游产业。
   灵水村为门头沟区军响乡辖村,位于乡域的西北部,东南距区政府驻地32.5公里,距乡政府驻地3公里。
   灵水村是一座千年古村,最晚到辽代,灵水村就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了。这个村子最兴旺时是在清末民初,当时村中居民有360户,人丁2000人。当时灵水村的经济相当繁荣,买卖商号有十几家,其中最有名的有八家,号称“八大堂”,有三元堂、大清号、荣德泰、全义兴、全义号、三义隆、德盛堂和济善堂。这些铺号大多是经营农副产品的,在当地收购核桃、杏仁、大枣、红杏等干鲜果品,用牲口驮到北京、天津等地区贩卖,再运回生活日用百货,在当地出售。
   灵水村居民以刘、谭两大姓为主,其中刘家由于在清康熙年间出了一位官到山西汾州知府的刘懋恒,因而保留下了一些关于刘氏家庭的文资料。刘懋恒生于明崇祯四年,其上有十三代,远祖为刘守密、刘守庆兄弟,但都没有做过官,刘懋恒之后的排辈字序为师、振、开、环、如、韩、集、长。第九辈为村里的83岁的刘长荣老人,现仍健在。“长”字辈与刘姓的另一支“增”字辈同辈,以下又有天、丰、成、德四辈,以此来计算,刘姓在灵水村居住已有27代了。
   1937年8月25日,-卫立煌部在髻山与日寇进行了一场大战,当时十师的师部就设在灵水村。在0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灵水村人民为抗日军队送军粮、运弹药、抬伤员,积极支援他们抗击日寇。
   1938年平西抗日根据地在斋堂川建立,灵水村的谭朝兴和田正森加入0,使灵水村有了第一批0员。此后党组织不断扩大,灵水村设立了八路军后方医院和0修械所,百姓们为八路军做军鞋、军装、送公粮,支援抗战。村中参加八路军的有数十人,其中肖克司令员的警卫员刘天银,宛平县民主政府教育科长谭久 ,著名的《王家山小调》的词作者之王世福都是灵水村人,这首歌曲控诉了日军火烧王家山的暴行,激励人民报仇雪恨,打击日寇,曲调悲凉哀婉,歌词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厚,在当时起到了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一直传唱到今。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灵水村有20多名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解放战争时,这里是解放门头沟的后方基地,1947年进行了土地改革,1950年建立互助组,1951年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被誉为“京西一枝花”的谭怀才多次被评为北京市农业劳动模范。灵水村实行农林副多种经营,现在由于作为灵水村主业之一的小煤窑关闭,对灵水村的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灵水村历史悠久,古迹众多,物产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深入挖掘文化底蕴,把人杰地灵的灵水村展现给世人,让人们领略这里秀美观自然风光,观赏文物古迹,探寻文化品味,品尝佳果美食,使人们在休闲旅游之中得到更多美的享受,为人们提供一处古风趣韵的农家乐园。
  

马栏村

  马栏村位于109国道83公里处的南边,村域面积 13.68平方公里。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200米,村落面积19277.5亩,其中耕地面积652亩。
  主要产业:过去以种植业,养殖业和煤炭业为主,现在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主要物产:玉米、谷子、杂粮、果树主要是核桃、山杏、梨等为主,
  这里不仅是一处古老的村落,也是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司令部所在地。这是封尘已久的抗战旧址,但是在马栏村村民的保护和爱护下,挺进军司令部和其他一些抗战时期的团部旧址等都保存完好。1997年,马栏村全体村民捐款,修缮旧址房屋,村民纷纷送来萧克将军等使用过的文物和用具,建起了全国第一个村级抗战陈列馆,也是北京市第一家由农民集资建立的陈列馆。在马栏村还出现了很多让人不能遗忘的历史名人:例如萧克和白乙化等。
  挺进军司令部旧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馆展览面积100平方米,分4个展室,展出实物103件、图片175件、沙盘1座。第一展室陈列内容为冀热察挺进军成立前后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的过程;第二展室陈列内容为挺进军战斗历程,重点反映挺进军粉碎日寇十路围剿,实现“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的战略意图;第三展室陈列内容为马栏村抗战斗争史,展示马栏村人民在抗战时期进行游击战、破袭战、地雷战的史实;第四展室恢复司令部旧址原貌,以陈列八仙桌、太师椅、档案柜、文件柜等实物为主。院内西北角有一座当时的防空洞。
  目前村已开发成红色旅游专业村,以村民集资建成的以挺进军司令部为主要展览内容的展室向人们展示,斋堂川的抗战历史、村的历史渊源、村名的来历等
  

杨家峪村

  杨家峪村位于镇政府东南三十里大寒岭西北麓
  地域面积 7.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565 村占地 1.2万平米
  主要物产为核桃、红杏、山杏
  村内高谷深,四周环山,高山多被灌木荆棘和野草覆盖。沟谷中多植杨树、柳树、榆树等乔木,高达数丈。村东大寒岭把关;村北髽髻山护卫;村上龙凤二松镇守;村下玉玺峰守门。
  村内所植树木以香椿树具多,因此,清明时节处处弥漫着淡淡的清香。村东、村北多植洋槐,槐花盛开的季节,蝶舞蜂忙。阳历六月底、七月初正是大红杏采摘的季节。饱满成熟的大红杏令人馋涎欲滴,到了秋季,东北部群山一片金黄,而西南部峰岭因为遍生黄芦,而如霞如火,连绵不断。古松、古槐、古庙、古建,使杨家峪堪称是原生态古山村的精品。
  

杨家村

  杨家村距109国道76.1公里处向南8公里,至区政府约70公里,距镇政府15公里,位于张家村西侧聚落在沟谷之间的一条山梁台地上,海拔700米。
  村域面积10138亩,其中耕地156.5亩,主要物产为核桃、杏、蜂蜜,粮食有玉米、谷子、杂粮;主要特产为红杏,杨家台开发红杏基地近100亩
  杨家村三面环山,东有杨家峪,吕家村,髽鬏山,大寒岭关城,南有张家村,南岭百亩草甸,西边是西岭千亩村湾,在西南杨树台至燕湖向北形成一条小山脉,整个村落依山势呈带状分布于沟谷之间。山梁台上海拔约630米,北面出口正对金牛护山,下边是70年代修建的两岔口水库,真可谓是枕山环水称人心。村里自南向北是一条主街,村中向西头有一棵古槐,被列为市一级保护树木,约有五百岁,一直为我村座镇,使我们安静的繁衍生息,即使在炎热的夏季,气候非常凉爽,真是避暑胜地也。
  

沿河口村

  沿河口村始建于明万历13年,位于镇政府东北,距镇政府15公里,109国道14公里永定河右岸
  地域面积1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0亩,林地面积100亩。主要产业为农业何林果业。主要物产为核桃、杏核、大枣、柿子。
  沿河口村四面环山,沿黄公路从村中穿过,地处石岩沟,刘家峪沟交汇处,东临永定河。有敌台三座。
  

沿河城村

  沿河城村在区政府西北35公里、斋堂镇政府东北15公里,永定河南岸。海拔高度384米。
  地域面积为8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26亩,林地面积 6000亩,草场3000亩,水域面积1351.35亩。主要物产为苹果、核桃。
  河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明代修建的山地军事古城一直保留到现在,这在长城历史上直到现在保留最为完整的古城,
  

新兴村

  新兴村是1990年由本镇蔡家岭、灵岳寺、东北山和西北山四村搬迁合并、重新组建的村落。村子位于斋堂镇政府东北约一公里的骆驼鞍。村西是斋堂镇九龙头千亩苹果园;村东近临灵桂川古道、古河道;斋堂至王家山的柏油路从村东侧路过,然后向西北蜿蜒而上。北侧向上一公里是原西北山村旧址,一直向北沿灵桂川古道行进三公里即唐朝贞观年间修建的灵岳寺古刹;村南紧邻角楼家属区和东斋堂居民区。
  全村现有231户,515人,耕地602亩。村落地处中山坡地,海拔436米;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饮用水源为人工机井;村内主导产业从原来的种地、养畜和开采煤炭(但早已停业采煤)为主,转变为以生态涵养、护林防火和发展旅游为主业;物产有玉米、谷子、核桃、杏仁、蜂蜜待。
  

向阳口村

  向阳口村地处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东北深山区,在永定河北岸。东面与雁翅镇大村交界,南边与东岭村交界,西面与古城沿河城村相邻,北面是数十里深山至万里长城与河北省交界。该村是历史自然生成的古老小村落。明朝时期由韩、蔡两姓组成起名叫兴业口村,后叫杏叶口。1949年建国后称为向阳口村。90年代白羊石虎村合并到向阳口村。
  村内地域广阔,总面积为55208亩,其中灌木林54807亩,粮田401亩,林地为3805亩,湿地54807亩,水域面积21平方公里,村落海拔350米。
  向阳口村自然环境优美,有山、有河、有湖泊,村南紧靠永定河,珍珠湖上游。湖内有丰富的水产资源,有各种鱼虾,贝类。由于依靠珍珠湖水面开展旅游观光,提高村民收入。
  该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背靠大将军山,南临永定河。对岸为珍珠山庄,顺水下游为著名风景区珍珠湖。景点有杏花村、亚洲第一桥、小三峡等。
  

青龙涧村

  青龙涧村,位于斋堂镇政府对面,距109国道83公里处往南200米,属于镇中心区域。村域面1.3平方公里,
  村落坐南朝北,相对集中。背靠南山风景秀丽,秋季满山红叶,面对九龙头下斋堂川中心区域,眼界开阔,交通便利。
  

桑峪村

  桑峪村位于109国道北侧1.2公里处,距北京城75公里,地域总面积7.2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042亩,林地约7200亩,水域1400亩,湿地650亩。
  桑峪村地处海拔高度为360米,东经114度,北纬40度,该村历来以农耕、林果产品为主,农作物以苇、麻各种蔬菜、瓜果类为著名;粮食作物有稻、玉米、麦、谷、薯类、豆类、杂粮等;林果类以核桃、杏扁、红枣、苹果、葡萄、鲜杏、桃、海棠、山楂、柿子、黑枣等干鲜果品为多。
  桑峪村四面环山,北面以山地梯田为主,东部地势平坦成盆地形,南面有清水河流过。由于天然地貌形成的山地沟峪纵横、坡度陡长,万于年来各条沟峪洪水冲积原生古黄土层,於积成下游东部地带的良田沃土千百亩,是古斋堂川东部的富庶之乡,为古桑峪村农耕狩猎、植桑种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桑峪村北部大金牛山脉由西向东延伸横卧,连绵起伏数十几里,山峦叠嶂,巍峨雄浑,是古村的天然屏障;西部是灵水村的莲花山,风景秀丽,登高俯视,莲花盛开、花瓣四展,南北各有花蕾一朵,俗称南北桃山,含苞欲放,形态逼真;村前钟楼岭与莲花山南部桃山相连,由此向东斜卧,像一条巨龙蜿蜒起伏至军响崖头,龙头直插清水河畔,钟楼岭顶峰相传曾建有钟鼓楼,是战国时期燕国兵士守卫边关的军事设施;村前有城子台遗址,应与钟楼岭钟楼同期修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族入侵的见证;南望十几里外大南岭苍翠连绵,与百花山、老龙窝主峰一脉相承,终年绿茵便山、层林尽染、松杉漫谷、山峦叠翠、郁郁葱葱,一年四季充满着浓墨般的诗情画意。
  桑峪村东南2公里处便是塔岭沟群峰,峰高谷深,古道窄小凶险,古清水河湍急汹涌,千回百转,劈山切岭直下东南,于青白口村注入永定河,自古以来就是京城西出塞外大漠的途径斋堂的必经之路,也是军家必争之地这里是天然的古战场,特别是在抗战时期八路军在这里抗击日军发生著名的塔岭沟战斗,这里故有咽喉锁钥之称,高耸入云的尖峰怪石林立,峭壁悬崖,构成一幅独特秀丽的景色,形成许多神秘的自然景观,如大石门、金钢腿、石鹰、骆驼石、旱船等,山底山腰分布有十多处石洞、石塘,人们感叹着大自然赋于人类的神奇世界,欣赏着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杰作,也流传着许多悠久、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
  桑峪村不仅自然环境优美,而且生态涵养丰富,格局合理,山地、良田分布广泛均匀,在整个村域范围内有山、有水,五行不缺,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桑峪村民创造了繁衍生息的、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让勤劳、朴实、智慧的桑峪村人创造和发展了人类文明,传承和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蕰,沿袭着古朴的民风民俗,使这方水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双石头村

  双石头村位于镇城西北沟内,东距镇府4公里。从109国道58.4公里处下公路北行至村。双石头村北邻川底下,西接黄岭西,南与青龙涧相接,东靠蔡家岭。地处狭沟偏坡之上,村落分布于河沟两旁,海拔524米,村域面积5.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6亩,村落占地4.5万平方米。
  

王龙口村

  据109国道80公里处往北斋堂—沿河路12公里处,距永定河边边塞古迹沿河城仅2.5公里。村域面积6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29.5亩,地域边界多以分水岭为界,于邻村隔山相望,遥相呼应。主要物产有玉米、谷子、豆类等杂粮,主要特产为核桃、大枣、杏、桃、李子和苹果等。
  王龙口村自然环境优美,四季如画。
  

爨底下村

  爨(cuan)底下村位于京西山区深山峡谷中,更名川底下村。整个村庄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坐落在北侧缓坡之上,依山而建,高低错落,线条清晰,紫石和青石铺就的小径曲折迴绕,颇具江南风格,又有世外桃源之感。
  山村的建筑分上下两层、高低错落的村落似古城堡,又似山城,被称为北京地区的“布达拉宫”。它既有北京城内四合院的风韵,又有山村小巷的风光。川底下村和附近的斋堂、马栏都是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时期,该村有70多名青年参加了革命,其中34人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献身。
  川底下村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金蟾望月、威虎镇山、神龟啸天、蝙蝠献福、一线天、花仙池、老龙窝、牛头山、九柏九十阵、京西古道遗址等。至今川底下村墙上还保留着清朝时的治家格言、照壁题字,以及抗美援朝、0各个历史时期的标语。
   爨底下村建筑风格独具特色,房屋建筑整体布局合理,主次分明,端庄典雅,石雕、木雕、砖雕精美细腻。记者还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由于村落依山而建,村房小,建房比较集中,户与户之间距离小,房邻房,为避免邻里矛盾,在建筑设计上,村里应用了很多巧妙的设计。细小到每户的后房沿上,都设计了水道,下雨时雨水流回前面的自家院子中,再经门前的水道排出,这样就不会阴湿邻居家的墙壁。巧妙的避免了因自然条件局限而产生邻里矛盾,营造了和谐的氛围。院落中还设有猫道、狗道。游人与猫狗和谐共处,各行其道。
  

西斋堂村

  西斋堂村位于109国道83.5公里北侧50米处,地域总面积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48亩,林地500亩,耕地全部是旱地。
  主要物产为玉米、谷子,盛产煤炭。主要特产为画眉石。西斋堂村出产画眉石,是别的地方所没有的。
  

高铺村

  高铺村:位于斋堂镇东北4公里处。
  

张家村

  煤窝张家村位于百花山的山脉东北边,村域面积4.5平方公里聚落呈长方形延山坡分布,南北长650米东西宽50米面积3.25万平方米均为汉族,村子中的山场属于桑峪村所有早年有桑峪村人落户建村所以村中的姓氏的以张姓为主,所以叫张家村,后来又枣沟的张姓也前来落户,村内的张家分为几支.现村有136户460多人村海拔650米,历史上村内的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另有核桃红杏等干鲜果品,另外村的地下煤层储量丰富近代煤的产量年产30万吨,村内经济发达,领导有创新意识,集体经济发展强大,最早被评为小康村,我国著名诗人张志民就出生在这里该村文化底蕴丰厚历史上就又戏曲班子,是当地儒家思想,最为浓厚的村庄.,过山岭有通往宝地洼.瞧煤涧的古道.
  张家村133户,432人,均为汉族,距109国道6.5公里,海拔650公尺,地域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4亩,水域面积10亩,地域处于贫水区,历史以来这里就是产煤村年产量几十万吨是经济相当强的村庄,当前煤窖全部关闭。除去煤炭、这里主要特产有核桃,山杏,香椿,土豆,小米等。
  

吕家村

  吕家村地处门头沟区斋堂镇东南部,距离斋堂镇政府15公里左右,109国道军响下车往南9公里即可。林域面积4万平方公里。
  因这里地下煤层储量丰富而盛产煤炭,曾经以煤窝村命名,后以姓氏更名为吕家村,西山大道从这里路过,这里历史上有出名的三义号旅店接待来往的客人,这里的路直通大寒岭关城,是通往沙城大漠的必经之路,至今还保留有很长的古道,1937年卫立煌将军在髽鬏山抗击日寇,当时的战地医院就建在这里,大寒岭关城的东侧历史上建有毗卢寺抗日战争时被日军烧毁现存遗址.
  主要物产为核桃、杏仁、小米、荆花蜂蜜、土豆等产品。
  吕家村四周环山景色迷人,夏日凉爽,山上有较多山花、野菜、山茶。冬季白雪松绿。海拔750米,山上由较多的山花,野菜,山茶等,9月份可上山采蘑菇榛子,冬季白雪松绿,早年村中有条小溪,东西之间有石桥,现保存完好无损。
  

龙门口村

  龙门口村现在是于1983级1993年并入了拆迁小村大安村、石河村、刘家峪村,东大台村,由这些村共同组成新龙门口,位于斋堂镇北部19公里处。村域面积25.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714亩。
  主要物产为核桃和大枣,主要产业为大型养殖柴鸡基地。
  龙门口村四面环山,沟深而峡,最著名的是一线天。村落集中分布在山坡平台之上,略呈方形。村中有解放初期建造的民房也有近来建的新型住宅,村内一条水泥硬化路绕村而上,道路两旁种植各种花草,五彩缤纷,香气扑鼻。村的周围还有植被上千种,四季常青。
  

东斋堂村

  东斋堂村位于门头沟西北部。东北为高铺,东南邻火村。当年外地进香者常在村中食宿,故名斋堂。后村落扩大分成东西两部分,该村在东,遂名东斋堂。
  辽代已成村。这里依山傍水,自然条件优越。村北有建于唐贞观年间的灵岳寺,当年香火极盛。1979年,该村北发现一座辽代墓葬,墓室顶部及四壁均有色彩艳丽的各种彩绘,画面精细华美,顶部还写有“斋堂”、“东堂”四字。
  明代为保障军事通道,于万历年间在此处建斋堂城,驻扎军队。城呈正方形,边长一公里。清嘉庆六年(1801),清水河泛滥斋堂,南部城墙及城内一条街道被水冲走。现尚存部分城墙遗迹,额题“廊清”仍清晰可见。此遗迹与辽代墓葬均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村内斋堂中学院内有1946年建成的“宛平县人民领先年抗战为国牺牲烈士纪念碑”。碑高近八米,上刻着抗日烈士的英名。
  

法城村

  法城村距109国道70.9公里处2公里,东至区政府55.5公里,西北距镇政府10公里。现有人口40户80人。村域面积为6.98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积200亩法城村主要以生态旅游为发展方向,养蜂业为主体,盛产蜂蜜、核桃、杏仁、柴鸡蛋、红果、玉米、谷子,其中最为突出的特产为优质无污染的荆条蜜,散养的柴鸡蛋。
  法城村四面环山,海拔450米,植被茂盛,均有上千种,村前长流水,前罩髽髻山村落成长方形,从外向内延伸,有天然氧吧之誉;是避暑纳凉的好地方。村上有一座水库,有鱼有虾,依山傍水,景-人。
  

黄岭西村

  黄岭西村,曾是斋堂镇的重点产煤村之一,煤炭开采业是村中的主导产业。黄岭西幽静自然、物产丰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有诸多的文物古迹和传说故事,发展利用空间非常广阔,现已开发以回归记忆、体验民俗生活为内容的古山村旅游项目。
  黄岭西村具有500年的建村历史。黄岭西一村三涧,现有138户、370人,村落面积6万平方米,村域面积9.74平方公里,黄岭西村曾是斋堂镇的重点产煤村之一,煤炭开采业是村中的主导产业。2000年贯彻国务院关闭乡镇小煤矿精神,黄岭西村关闭了村里所有煤矿。紧依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爨底下村,与民俗旅游村柏峪村、双石头村同属斋堂西北沟旅游带,六村一望之隔。斋堂镇政府重组爨柏线六村资源,-式发展沟峪特色经济的旅游大环境已初步形成。黄岭西作为爨柏线的组成部分,立足实际,率先发展,挖掘整理文化资源,发展生活体验游。
  黄岭西村抓住发展沟峪经济的重组契机,紧紧把握旅游发展趋势,突出独具特色的地质、村落、民俗、宗教、商旅、军事文化,打造高品位的生活体验游,发展涵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农业主题公园、户外运动、创意产业、红色旅游等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经济。
  

火村村

  火村位于斋堂镇东南2.5公里,距109国道1公里,处南山沟1公里就到火村村从109国道柏油路经火村一直通北京双龙峡风景区。现有人口234户,614人(含90年代柏峪台村搬迁到这村)地域总面积22002亩,其中村落面积240亩,林地面积4566亩,灌木面积12453亩,果园869亩。主要产业种植业,矿泉水厂,旅游业主要物产红杏、核桃、煤、杏核,大枣,桃等。主要特产火村红杏(名优产品,并已注册)
  如今,该村有红杏总面积500亩,一般年产10万公斤。每年阳历7月初红杏成熟,各地前来釆摘的人络绎不绝。红杏外形黄中透红,香甜适口,肉不沾核,核仁甘甜,馈赠亲友,无不称赞。
  火村三面环山、一面向川,风景秀丽,已辟出双龙峡景区。村域自然景观分东西两村,中间三座小桥把两村相连,群山环抱是革命老区民风淳朴,在东村内可看到建于乾隆年间的过街楼两座,古槐4棵,不知年代挖的两眼古井和建于50年代的礼堂。从村里往山里行,绕过小山经过红杏林核桃林就到了由村民集资办起的北京双龙峡景区,山峡长15公里,老龙窝主峰海拔1646米,山泉水处海拔960米,景区入口处海拔480米,景区全长5公里,在景区入口处可乘坐小火车到景区内,可看到两个塘坝可蓄水一万多立方米。自然形成的25米以上的瀑布两个。
  

军响村

  军响村现有人口242户719人。海拔350米,地域总面积15000亩,其中耕地557亩林地面积12370亩。当前的支柱产业为林果业和运输业。主要产业为富士苹果和大杏扁。
  

林字台村

  林字台村距斋堂镇镇政府所在地东北15公里,北距永定河南岸4公里。109国道81公里处转入沿(沿河城)高(高铺)公路,行10公里。有929长途汽车经过本村。
  村域面积由王龙口、石河、林字台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总面积为6.248平方公里。村落沿沟谷两侧呈带状分布,聚落面积0.5平方米。其中耕地60亩。
  该村传统作物以玉米为主,近年村里发展的红提葡萄远近闻名,并打出了“林字台红提”的名牌。
  林字台地处海拔500米的沟谷,两侧高山耸立。土壤为山地淋溶褐土,植被覆盖率较高,以荆条灌丛为主,有少量山杏、核桃。聚落四旁有人工培育的杨柳槐椿等树,沟侧新植的杨树长势良好,直冲云际。林字台沟,南高北低,沟水北流与刘家峪沟汇合后入永定河。
  

东胡林村

  东胡林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早在一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在这里,辽代时称“胡家林村”,后逐渐发展,明代分东、西二村,此村居东,称为东胡林村。清代同治年间又称“东护驾林村”,现名东胡林。东胡林地处清水河北侧,依山傍水,景色秀丽。1937年,日寇侵华,-高级将领卫立煌曾在此指挥了髽髻山战役。在东胡林村里,有一个最著名的遗址--“东胡林人遗址”。1985年,门头沟区政府公布东胡林遗址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北京市政府公布东胡林遗址为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清水河中游东胡林村西黄土台地上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出土了3具人体骨架,被考古学界命名为“东胡林人遗址”。东胡林人遗址是继“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旧石器文化遗址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又因为发现于东胡林村,故被命名为“东胡林人”遗址。东胡林人遗址位于东胡林村西侧黄土台地上,这处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距今约1万年。
  交通
  在苹果园地铗站乘坐929路支线公共汽车在109国道77公里处下车,在109国道旁北侧、步行即可到达东胡林村。驾车走阜石路或莲石路到门头沟,再沿109国道到77公里处向右转即可到达东胡林村。
  

柏峪村

  柏峪村位于斋堂镇西北部,距镇政府12公里,距109国道85公里处11公里,海拔高度为825米,村域总面积为3.28万亩,共有170户412人。
  主要植物以乔木为主,属于原始次生林,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谷子、豆类、亚温带作物。柏峪扁仁口味纯正,果实饱满,远近闻名。生产柏峪扁已经成为主要产业。
  大自然造就斋堂谷地与西山,深厚的底蕴,45亿年以前,(强烈的地质变化,华北地区下沉为海,形成沉积岩、白云岩、沙页岩,距今1.5亿年时京西全部升为陆地,按着燕山运动,清水尖、百花山、岩浆出,埋藏了丰富的煤炭资源,元古植物形成煤层,而柏峪高山草甸黄草梁则成为白云岩为主的山体,顶部形成了十里坪,再加上明代修建的长城和天津关口,形成了少见的古朴壮观的风景线。
  柏峪既成为交通古道要塞,由于军户的长期居住,逐渐形成了柏峪村。
  柏峪村有独特的燕歌戏、山梆子、蹦蹦戏以及民间小调,共有剧目50多个,小调若干,并有大小庙宇十余座。
  柏峪村境内的黄草梁已成为知名度越来越大景点,游客日益增多,农家乐接待户逐步规范增加。500亩杏扁地被列入标准化示范基地,成为村中基础产业,村子周边得到绿化,村集体经济,村容环境,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改观,优美的环境,丰富的文化内涵,众多的文物,美丽的自然风光,古老的民居,尤其是古朴的山区民俗民风,构成京西古道上一个集观光、旅游、住宿、就餐、渡假、休闲、民俗娱乐和革命传统教育于一体的旅游渡假村。
  

白虎头村

  白虎头村座落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是通向沿河城及河北省沙城古道的必经之路。现在的高沿(高铺——沿河城)公路就是顺原来的古道而修。公路的2.5公里至4公里之间有三个自然村:王家、宋家、郝家,同属白虎头行政村。
  白虎头现有74户、共185口人,其中劳动力70人。现有耕地面积400亩,林地面积160亩,除白虎头沟栏河大坝下有部分大堰平地,其余是梯田或山坡地。
  白户口村文物及遗址丰富,不仅有上百年古树,还有许多明末清初年代民宅。
  1942年12月12日日伪汉0勾结日寇对王家山村进行围剿,发生震惊中外的“王家山惨案”事件。王家山村在1978年由白虎头村管辖,村民全部迁到白虎头村。“双十二”惨案纪念碑即王家山惨案纪念碑位于斋堂镇王家山村西一块巨石上。1977年9月,0王家山大队支部委员会和王家山大队革委会立碑。纪念碑坐东朝西,长方形,全水刷石,高2米,宽1米,厚0.53米。底座长1.75米,宽1.30米,高0.13米。碑顶呈亭形。纪念碑正面中间,竖刻“双十二惨案纪念碑”八个大字,背面竖刻碑文。
  

西胡林村

  西胡林村位于斋堂镇东北部,东北距东胡林村仅一公里,西北邻高铺村。该村历史较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该地区就有人类居住。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条件,当地百姓的生活较为富裕,建的宅院自然也华丽精美。而在民宅建筑中,门楼的古朴庄重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本人因工作原因,对该村的门楼进行了调查。这些精美的门楼就像一座座近乎完美的工艺品,入院之前给人一种庄重华美之感。
  该村共有保存完好的明清门楼8处,门口大部分开在东面和南面。有的人家不仅有大门口,旁边还设有二门口。
  传统民居是京西文化底蕴的象征,门楼是一家一户的门脸儿,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通过门楼的样式、结构特点,可以了解该户人家的经济状况。
  


龙门口村特产大全



    暂无数据


龙门口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