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10109107 | 102300 | -- | 查看 椴木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简昌村 |
简昌村位于门头沟区清水镇,距离镇政府15公里,属于深山区,全村村域面积15.6平方公里,山场面积4761亩,以林地(杨树、桦树、杏树等)为主。全村人口94人,37户,劳动力43人,养山就业5人,灌水员1人,退耕还林地60亩。
交通: 从地铁苹果园站乘坐892公交车在简昌路口下车,步行40分钟即到。 主导产业: 村庄的主导产业主要是优质核桃和杏仁。 联系方式: 61826134 |
艾峪村 |
艾峪,清水镇辖村。位于镇域西南,村落呈三角形分布,面积2平方公里。有路可通往百花山林场和109国道。有村民53户,120口人,韩、李姓居多(韩姓17户,李姓10户),耕地215亩。该村地处山间峡谷地带,属中山地貌,海拔930米,土壤为山地棕壤,植被有白桦、山杨、绣线菊等。
主导产业: 村民主要收入是核桃和杏仁 交通: 从地铁苹果园站乘坐892公交车在艾峪村口下车,步行20分钟即到。 联系方式: 61826362 |
梁家铺村 |
梁家铺村距离109国道南1公里处,地处百花山脚下,全村131户,254人,常住人口167人,属于百花山的南大门。
交通: 从地铁苹果园站乘坐892公交车可以直接到达梁家铺村。 主导产业: 养殖业、建筑业、农业及旅游服务业 联系方式: 6182606413716861012(张先生) |
李家庄村 |
李家庄村隶属于门头沟区清水镇,距镇政府9公里,属于西部深山区,全村村域面积12000余亩,耕地面积400余亩,以林地为主。全村人口380人。村内基础设施完善,有休闲广场、大礼堂、健身场等等民生设施,另外村内街坊路全部硬化,安全饮水工程铺设管道到每一家,污水处理工程铺设管道、户厕改造、节能灯等均已完成。
交通: 从地铁苹果园站乘坐892公交车可以直接达到李家庄村。 主导产业: 村内支柱产业为林果业、养殖业、及附属产业,全村有果园200多亩,一个养鸡场正在完善之中。 联系方式: 61828234 |
洪水峪村 |
洪水峪村位于门头沟区清水镇,距109国道7.5公里达么沟内。洪水峪村全村人口总计600人,农业户数210户,农业人口480人,居民户数60户,居民人口约120人,青壮年劳动力260多人。村民经过规划现居住比较集中,现主要集中居住在大队部、杨家沟、苇子地。
洪水峪村在2010年将村内煤矿关闭,现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期,主要以发展养殖业、种植业以及民俗旅游业为导向,此外洪水峪村有丰富的果木资源,特产主要由核桃、杏仁、野生海棠。目前正在开发利用。 我村党支部有党员总计50人,村民代表20人对我村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村委会每年通过生态林看护、治安巡逻队、看水员、村内村庄建设等方式解决村内闲散人员的就业问题,基本做到家家有活干、家家有收入。 得益于村村通工程,现在我村交通极为便利。从城区乘坐苹果园至洪水峪的929支可以直达我村,全程约3小时,或者驾车沿109国道往河北方向前行约80公里,到达达摩口后沿洪达路上行约9公里即可到达我村,全程约2小时。 联系电话 洪水峪村委会6182912461829241 |
黄安村 |
黄安村,清水镇辖村,位于镇域西南,有路通109国道。聚落面积1.25平方公里,呈东西向菱形分布。有46户,110人,耕地47.3亩。该村地处低山地貌,海拔725米,黄土层较厚。土壤为山地淋溶褐土,制备多山杏及荆棘灌丛。村民均为汉族,户主姓氏16个,杜姓最多。
主导产业: 村民主要收入是核桃和杏仁,有农家乐,部分村民靠民俗旅游接待获得收入。 交通: 从地铁苹果园站乘坐892公交车在黄安村口下车,步行30分钟即到。 联系方式: 61826042 |
龙王村 |
龙王村,清水镇辖村,位于镇域西南,有路通往109国道。聚落呈集团状,建在龙王沟南侧一座灰石岭上,面积1万平方米。有村民48户,125人,耕地66亩。该村地处中山地貌,海拔718米。土壤为山地林溶褐土,植被为荆棘杂丛,以白桦、山杨为主。
主导产业: 村民主要收入是核桃和杏仁,部分村民外出打工挣钱。 交通: 从地铁苹果园站乘坐892公交车在龙王村口下车,步行30分钟即到。 联系方式: 61826157 |
黄塔村 |
黄塔村海拔900米,全村158户,268人,全村面积0.6平方公里,村地面积9900亩。
村内有古槐1棵,据传说是明朝年代的古树。还有有2棵古松,1棵盘龙松,在龙王庙院内,另外1棵在村外的山上。 水源是从百花山山脉岩石缝里边留下来的,经化验,这些水都是特别好的山泉水。水质没有水垢,村民常年用它饮用、洗衣、浇灌、牲畜饮水、洗澡。这里的山泉水滋润了本地区的百姓生活,养育了这儿祖祖辈辈的劳动人民,这儿的村民大都生长到70-95岁之间,80多岁的老人有很多,可以称得上是老年长寿村。 村中有一座塔,古村名因塔而得名,有一座龙王庙,有1棵古槐。据古人传说,村中之所以水调雨顺、村民平安,是因村中有塔和庙的存在,才使得百姓在这里繁衍生息,可谓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方便。单从气候方面来看,京城是找不到的。如此,以为黄塔地区确实是北京人夏季避暑的好去处。春天,绿草萌生,万物复苏,山上也五颜六色的,仿佛有人刻意泼洒的色料。桃花、杏花开时,满山遍野,尽收眼底的是那无尽的桃红。花落时,飞飞扬扬,遍洒花瓣,浪漫无尽。夏季,满目青山,山连山。雨季,小溪在山谷间蜿蜒、綿续。秋季,果实累累,村民忙收果,商贩忙收获,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村中山菜、野菜品种很多,最主要的是,这里的村民是那么的朴实、淳朴、实在,让人感觉很温暖,足以让人流连忘返。 地理位置 黄塔村是京西门头沟区清水镇32个自然村中唯一一个到百花山、百草畔必经之村。 主导产业 村民收入主要以大杏扁、核桃等干果为主。 交通状况 乘892路公交车,到黄塔村下,每天来回四趟。 自驾游从门头沟出发,大概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联系方式 黄塔村委会:61826046 |
齐家庄村 |
齐家庄村现有人口679人,其中农业户口534人,非农业户口145人,劳动力375人,总面积22平方公里。现有养山就业(护林员)116人,管水员6人。
地理位置: 齐家庄村位于门头沟区清水镇西部,109国道沿线上。 交通: 从地铁苹果园站乘坐892公交车可以直接达到齐家庄村。 主导产业: 1、 主要是产核桃和杏仁; 2、 有土地1022亩,退耕还林地830亩,全体村民主要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有连涧沟和胡村沟两个养殖小区; 3、 有20多户养肉鸡,上半年出售柴鸡13万只; 4、 有养羊户9户,共养羊2300只,羊绒收入30万元。 联系方式: 61827870 |
江水河村 |
江水河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坐落于灵山风景区内,海拔1400米,全村总面积1.3万亩,共有91户,人口189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北京“小西藏”之称。村内有市级旅游接待户35户,区级民俗旅游户7户,接待床位1400个,接待餐位数千余个。可供游人游览的景点:灵山主峰、九龙洼、原始森林、天然草甸、索道、滑索、骑马游览、季节性采摘野果、牦牛观赏。同时可以举办篝火晚会。
江水河村位于灵山景区中心,是北京最高居民点。这里天高云淡,山色秀美,足不出户即可饱览秀丽山色,真可谓“推窗观山景,凭栏望远峰”。区域内集断层山、褶皱山为一体,奇峰峻俏、花卉无垠。这里不仅有北京最大的云杉古树、地势最高的寺庙、最长的高空索道,而且有北京唯一饲养牦牛的牧场,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拥有北京最大的高山草甸和独特的风土人情、民俗语言。 |
洪水口村 |
洪水口村是北京市西部最偏远的深山村,位于灵山脚下,距离北京城区120多公里。村域面积22.3平方公里,耕地176亩,全村85户,258人,其中党员33名。
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目标要求,充分发挥党支部在推动科学发展中的领导、服务和保障作用,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全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底村集体总收入1310万元,农民人均股金分红3600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1483元提高到11300元,比全镇平均水平高出3000多元,每年以近1000元的速度递增。2008年我们村被评为京郊最优美的乡村。2004年10月2日,于广云作为北京市农村基层干部的代表,受到-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主导产业:旅游业 交通状况: 从地铁苹果园站乘坐892公家车可以直接到达洪水口村。 联系电话 于广云书记:13910205891 |
椴木沟村 |
椴木沟村现有人口110户,201人,全部为汉族,其中农业人口,162人,非农业人口39人。我村现有党员35名,其中女党员9名,有4名建国前老党员。我村主导产业为林业和第三产业,2010年农民收入达6100元。
椴木沟村分为椴木沟新村和老椴木沟村两部分,两地相距路程约为35公里。 椴木沟新村位于109国道90公里处,路南,据北京城区约为80公里,占地约为40亩,东、南、西三面环山。新村属于搬迁村,1996年集体建房,样式、大小基本一样,房屋坐西朝东,1997年入住。我村村委会在此。新村有几处家庭式小作坊,生产粉条、豆腐、炸糕、酱菜等,其中我村生产的粉条十分有名。 老椴木沟村在门头沟区最西北,灵山脚下,老村面积约为27000多亩,老村分为4个居住区,分别为棋盘堰、北台、九山、寺上。其中北台居住人口最多。老村属于深山区,林木覆盖率达70%以上,有部分原始森林。经过2010年整地,村现有耕地面积约为400亩,退耕还林50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经济树种以核桃、红杏、黄岑等为主;蔬菜有土豆、豆角、南瓜、山韭菜、野菜等。 老椴木沟村被灵山、龙门涧、黄草梁,三个旅游景区所包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村内山清水秀,有大小泉眼不计其数。近年来随着背包游的兴起,老椴木沟村成为了背包游的不错景点。 椴木沟新村交通十分便利,通过清水的892路公交车几乎都从村口通过,老村没有直达的公交车。 联系电话 010—60855514 |
杜家庄村 |
一、杜家庄村概况
清水镇杜家庄位于京西的灵山脚下,南是百花山,北是龙门涧,都是门头沟区的旅游胜地,杜家庄四面环山,山村呈现出一个船型,村的南山称南坨,早在五十年代就被国家选址,准备在这里筹建观看天像的天文台,这里是最佳的观测地点,但由于国家政策变化而未能建成。在村内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宋、邓支队会师地旧址,可开展革命爱国主义教育。 柔肠峡谷的碰水沟四周群山连绵,奇峰峻岭,沟谷纵横,山势嵯峨,山高林密,满山遍野原始灌木林形成天然绿色屏障。各种动植物种类繁多,山场资源极其丰富,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山魂沃土自古以来杜家庄就是一块风水宝地,世代相传养育了勤劳的杜家庄人民。 土地 杜家庄村拥有总面积27600亩,其中,林地12500亩,荒山面积8600亩,退耕还林面积1345亩,其他面积5155亩。 二、地理位置 杜家庄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109国道一百公里处。 三、交通 “背包游”者在苹果园地铁站乘坐929支线公共汽车到杜家庄村下车,然后右转步行即可到达。“自驾游”者走阜石路或莲石路到门头沟,再沿109国道至杜家庄村。杜家庄村位于109国道边。 四、主导产业 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谷等;经济作物以核桃、杏仁、黄岑茶、等为主;蔬菜有土豆、豇豆、豆角、黄瓜、辣椒、韭菜、油麦菜等;林果业以杏树、核桃树居多。 村东建有彩丰源农副产品中心,主要生产,干果、野山珍、核桃、杏仁、山野菜、土特产、果仁油、精制杂粮、各种山茶叶 五、八路军宋邓支队会师地旧址 1938年3月,由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组成第一支队,支队政委邓华奉命率第三大队由河北涞源挺进平西,进驻斋堂川,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这支部队经过扩编,成为晋察冀第六支队,通常称为邓华支队或邓支队。同年5月,由八路军第120师组建雁北支队,由第716团团长宋时轮任支队长,通常称为宋支队。当时宋支队由雁北进入河北省,从蔚县桃花堡进入平西,在杜家庄村与邓支队会师,邓华和宋时轮曾住在村中一座两进的大四合院内,这就是著名的“八路军宋邓支队会师地旧址”的由来。 该村建于1921年的老宅,其整个建筑非常精良,坚固无比,风格也采用了中西合璧式,为两进四合院。门楼为七级石阶,门楣上雕刻有造型精美“西洋钟”,建筑均为硬山皮条脊,板瓦合瓦,门窗用青砖发券,在厢房的门窗的上部墙上还雕有龙头装饰,造型精美。我们行走在院落中的青石径,沿石阶层层登高,为那峥嵘岁月中的热情与豪迈所打动。 六、联系电话 杜家庄村联系电话 61827412 |
达摩庄村 |
达摩庄村
所属乡镇:清水镇 海拔:700米 无霜期:200天 所在方位:距109国道4公里,清水镇东南方向。 地域面积:总面积3566.4亩,其中林地172亩。 现有户数:120户,其中农业户85户,非农业户35户 现有人口:241人,其中农民197人,居民44人,劳动力117人 水源状况:村中常年溪水潺潺,自来水入户,饮用水充足 基础设施:公共健身场所,老年活动中心,文化活动站,达么庄村综合服务中心各一处。 党建情况:党员数量30人,占总人口的12.5%。 主导产业:主要以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村内大力发展金丝小枣,薄皮核桃的生产加工项目,今年又成功引进了黑木耳养殖,村内养鸡,养蜂也正不断发展壮大。 联系人:兰先生 联系方式:61829201 13426314646 |
八亩堰村 |
“北京市民俗旅游专业村”、“门头沟最美丽的山村”八亩堰村位于风景如画的京西边陲门头沟区清水镇西南、国家级自然森林保护区百花山脚下,是前往百花山风景区的必经之地,也是百花山地区唯一的民俗旅游村,村址海拔752米,依山傍水,群山环绕,有清水河(永定河清水段)支流划村而过,山地土壤为淋溶褐土,植被涉及110科、480属、1100种,动物种类约有170种,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斑羚、褐马鸡、勺鸡、黑鹳、金雕等,市级保护动物50余种。
八亩堰村户籍人口108人,共34户,自2000年开始发展旅游业,开辟了“百花谷”自然风景区,建有仿古的四合院式宾馆“八亩堰山庄”,村内现有的28户农家乐民俗旅游经营户中市级民俗户已达10户,全村日接待能力500人,自产多种山区特色纯天然饮食和土特产品,农家乐及宾馆备有高中低各档客房,还可满足进修培训、商务会议、团体活动等需求,是融入大自然、体验新农村、畅叙情怀、休憩身心的理想之地。 村集体先后荣获“清水镇产业结构调整先进集体”、“清水镇旅游开发先进村”、“清水镇民俗旅游先进集体”、“门头沟区民俗旅游发展先进村”、“门头沟最美丽的山村”、“市级民俗旅游专业村”、“京郊山区发展先进村”等各级称号。 乘车及行车路线 自驾路线:阜石路、莲石路进入109国道(京拉路),98.5公里处左转进入百花山路,前行8公里即到八亩堰村 公交线路:一线地铁苹果园站西行200米乘坐公交892路(原929支线)八亩堰村下车 联系电话 13811796167 |
黄安坨村 |
一、基本情况
黄安坨村位于京西著名山峰百花山腰,隶属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距109国道15公里。村落总面积10.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045米,年平均气温偏低,地势高敞,视野开阔。全村耕地面积830亩,共151户,264人,劳动力总数170人,其中外出打工人数55人。全村现有党员39名,其中女党员11名。“两委”班子成员共四人。 黄安坨村有着辽阔优美的森林资源和文化资源,为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百花山下第一村。1955年毛主席为黄安坨村“远景规划”做了批示,这一批示一直激励着黄安坨村几代人奋发图强,艰苦奋斗。 二、经济发展现状 1、旅游业发展。黄安坨村2010年投资50万元修建了黄安坨村门楼,发展民俗旅游户30多户,成功申请为北京市“民俗旅游村”。引进了北京黄安坨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百花山农庄有限公司,这两个企业可同时提供150人同时饮食就宿,并配有高标准化的住宿、洗浴设施。2010年全年全村接待游客达1000人次,旅游收入达十多万元。下一步计划借-,主席广场的修扩建等优势资源,建设红色旅游基地,对旅游业发展将有很大的促进。 2、基础产业的发展。黄安坨村耕地资源相对较丰富,黑木耳种植也已初具规模,并申请了有机食品认证,已打开了市场通道,2010年销售木耳4500公斤,实现销售收入90多万元。同时,正在进行循环经济试验,实现产品提升。除在黄安坨建有种植基地外,另在达么庄等地已建立了种植基地,真正带动了清水镇的发展。目前建有200亩的寒地新优果树(香果),品种共计11种,每年从7月至10月不间断的可以向市场供应,2010年销售鲜果12万多斤,实现收入30多万元;另建有“特种山野猪”养殖场一个,2011年销售商品猪80头,实现收入20多万元,目前存栏200多头, 三、招商引资情况 2011年,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积极进行招商引资。 1、北京雅枫集团拟在我村建设北京雅枫山地运动项目,签署了《清水镇黄安坨山地运动项目合作框架协议》,项目已落地。 2、中国华电光伏项目正在洽谈中,华电集团目前已在村内安装了太阳能测试仪器,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测试结果如果可行,即可进行协议签订。 黄安坨村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必定吸引着大量投资者向这儿靠近。 如今,黄安坨村正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种养殖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道路,积极进行招商引资。村庄生态环境也不断改善,被评为了“首都绿色村庄”和“北京市生态文明村”。一个崭新的山村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黄安坨村联系电话 010-61826324 |
上清水村 |
清水镇上清水村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西端,109国道沿线。全村占地面积34911.3亩,其中耕地481.3亩,山场面积34230亩。全村住户689户,人口1289人,其中农户416户,农业人口805人,全村有劳动力628人。其中低收入户163户,普通户130户,低保30户,伤残户3户。党员116人,村代表50人,党小组5个。
地理位置 上清水村坐落于门头沟区清水镇的西端,。位于109国道93公里处,可沿109国道蜿蜒而至,地势结构以山区为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诗中的风景安详而又温馨,而上清水村就是这样一个有着诗中般风景的历史古村落。风景多姿多彩而又变化多样,走在乡间的小路之上,古香古韵中又不失蓬勃朝气。目前正处于清水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型期,发展绿色生态涵养区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方向。 主导产业 1.食用菌项目 上清水村食用菌种植产业5年来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已初现规模,分别建设有大西库食用菌生产基地和田寺涧草菇生产基地,占地面积分别为10亩和100亩。 大西库食用菌生产基地现有杏鲍菇养菇棚5栋,占地6000平米,每栋养菇棚有9间菇房,共有菇房45间,其中已两栋投入生产;每栋养菇棚产值可达21000元,年产值可达30余万元,实现利润13万元。 田寺涧草菇生产基地,建造草菇房171间,建棚50亩,绿化、硬化面积50亩,现已投入生产使用的60间,预计实现产值48万元,预计实现利润19.2万元。食用菌项目年可实现利润32.2万元。 2.为加速产业结构调整,解决今后广大农民增收和就业问题,投资150多万元建成“枸杞”种植基地210亩,但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经济效益不明显,计划建成集“观光、采摘、旅游、食用”为一体的“枸杞”种植观光园。 交通状况 由苹果园地铁站可换乘892路公交车,即可到达门头沟区上清水村。 联系方式 上清水村委会联系电话 010-60855070 |
张家庄村 |
一、概况
张家庄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西边,109国道旁。全村有221户,总人口399人,其中,农业人口292人,非农户人口107人,有劳动力207人,全村公益林面积15578亩。 张家庄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保存有多处建筑古朴,明清风格的完整四合院,如王会忠院,王会中是戏班大班主。该座四合院正房五间,坐北朝南。清水脊,蝎尾,阴阳合瓦,门前长条青石质五踏。东西边各有两间小耳房。东西厢房各三间,清水硬山蝎尾合瓦,门前二踏石阶。倒座四间,其中东边一间开为门楼。倒座西侧有小耳房一间,卷棚顶。东厢房南墙有靠山影壁,影壁心写一“福”字。门楼内东侧过廊墙壁上有墨画山水,上题:“红叶绿水碧溪桥,清风秋气满山腰。”西侧也有墨色山水画,上题:“偶来松林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尔知年。”门楼下出一对鼓形门墩,六级踏步,长条青石砌就。并建有古戏台1座,清龙寺一处,龙王庙一处。街巷整齐,古树参天,民风淳朴,景色超然,有新建兴隆文化活动中心1座。 二、地理位置 清水镇张家庄村地处灵山脚下109国道旁,北至齐家庄,东南至杜家庄,西至河北省涞水县庄里乡,距北京市区103公里,自驾车沿109国道可直接到达,892路公交车也可直达。由村向北15公里通往灵山,向南20公里通往百花山风景区,向西25公里通往野三坡自然风景区。 三、主导产业 我村一林业为主,种植杏树、核桃树,为加快经济发展,成立“张家庄村养殖专业合作社”,建养殖肉鸡小区一座,分12棚,建五角陶塞特羊场一座,建柴鸡养殖小区一座。为了充分利用现有土地,退耕还林1441亩。 四、交通状况 张家庄村地处109国道旁,距市区103公里,交通便利,自驾车沿109国道可直接到达,892路公交车也可直达。 五、联系方式 张家庄村委会:010-61827407 |
燕家台村 |
燕家台村隶属于门头沟区清水镇,距镇政府10公里,属于西部深山区,全村村域面积26.4平方公里,以林地为主。燕家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有古老独特的峡谷龙门涧,有历史文化遗址张仙洞,是一个自然风景优美、文化韵味独特的山村。
全村人口618人,村内支柱产业为林果业、养殖业、旅游及附属产业,全村有果园1000多亩,特种养殖场一个,有农家乐20多家,年人均收入达到7000元,是北京市第一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村内基础设施完善,有公园、汽车站、太阳能浴室、综合服务中心、大礼堂、健身场等等民生设施,另外村内街坊路全部硬化,安全饮水工程铺设管道7800米,污水处理工程铺设管道5600米,户厕改造300多户,村东涧口至西涧口公路两侧种树1000余棵,安装太阳能路灯110盏。 |
小龙门村 |
小龙门村位于109国道边上,总面积17.2平方公里,山场面积1.2万亩,现有村民135户,235人,其中农业户口94户,187人,非农业41户,48人,农村劳动力112人,全部就业。有管护员37人,水管员和保洁员3人,党员32人。村内大街绿化美化6000平方米。村民年人均收入6606元。
交通: 从地铁苹果园站乘坐892公交车可以直达小龙门村。 主导产业: 本村现有优质核桃300亩,杏120亩,村集体有旅游接待一处,村里有民俗旅游接待户5户;建有养鸡大棚;交通运输业收;商饮业收入40万元;服务业收入 联系方式:61827568 |
下清水村 |
一、区位
下清水村为门头沟区清水镇所辖行政村,位于清水镇东部,距门头沟新城75公里,109国道边,村庄西邻上清水村,东接斋堂镇,南靠西达摩和达摩庄村。现在的上、下清水村在辽代同属清水村,在明代拆分为上、下清水两村。所在的清水镇是清水河的起源地。下清水村南北均为山地,中部为清水河,村庄沿清水河北侧分布清水村所在的清水镇有大量的旅游景点,其中最重要的有4个:灵山自然保护区、百花山自然保护区、龙门涧风景区、小龙门风景区。 二、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下清水村地处门头沟西部山区,整个地貌以山为主,属于太行山系。下清水村山场广阔,海拔高度在480-1000米。东部河套海拔较低,西部高山海拔较高。 2.气候资源 下清水村属于中纬度大陆东岸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全年无霜期约100-180天,年平均气温9℃左右,积温2300-2800度,受地形影响,东部河套和西部高山节期相差20天左右,昼夜温差较大。 3.水文资源 年内平均降水集中在7-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最大降水强度在7月份,年均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村内有清水河流过。 4.土壤条件 下清水村的土壤主要是碳酸盐褐土,主要由清水河洪水所携带的砂石等物沉积而成,适合多种林木的生长。该村的杏林和葫芦等经济作物都适合该种土壤。 5.植被类型 该村的植被类型多种多样,有以栎属、椴属、白腊树属、槭属、杨属等落叶乔木树种占优势的落叶阔叶林和以油松、侧柏占优势的温性针叶林20种类型。 6.土地利用情况 山多地少,土地稀缺,村域用地以林地为主,占村域范围的91%以上。 种植业 目前,总的果园种植面积为540.3亩,其中大杏扁种植面积468.3亩,棚子台果园72亩种着葡萄、桃子等。另外,村里还有将近20亩的土地用于葫芦种植。 养殖业 根据清水镇党委的“生态建镇、旅游强镇、林牧富镇”的发展思路,全镇打破传统养羊业,逐步向养殖业发展,建设示范养殖小区,发展肉鸡养殖。依托北京华都肉鸡公司,采用“政府搭台、龙头企业带动、养殖协会运作、农户饲养”的运作模式,提供从供雏、防疫、饲料、成鸡收购的一条龙服务。 下清水村部分村民响应镇的发展思路,在镇村的扶持下,建造养殖大棚,开始利用新技术养殖肉鸡,现共有10户村民修建了7个大棚,年均收入10万元/棚,已产生经济效益。村里还扶持6户村民养殖食用菌。 (二)工业 养殖业在清水镇的较快发展,受到了市区两级政府的重视,市区领导提出了加速肉鸡养殖业的产业化发展。清水镇政府在市区政府的关怀下,于2005年筹集资金1030万元,新建四个养殖基地和一个鸡粪处理厂,而该鸡粪处理厂就在下清水村。2006年该鸡粪处理厂建成,开始处理鸡粪并生产优质有机肥,从而实现了种养业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商业、旅游服务业 下清水村是清水镇镇政府所在地,镇区是全镇经济文化的中心,受到镇区经济强有力的带动,该村的商业有了较大发展;同时,下清水村又处于全镇旅游交通的节点上,是周围有名景点的必经之地,受周围景点的带动,商业和旅游服务业比较发达。该村约有30户村民利用自己宅基地沿109国道开设店面从事商业、和旅游服务业,年经济收入约有705万。 (四)旅游业 下清水村虽然有着较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根据市区“生态涵养区”的发展定位,下清水村未来产业调整的重点就是走特色农业种植和生态观光相结合的旅游业发展路线。 (五)联系方式 村委会电话:60855140 村党支部书记王宝俊电话:13716218501 村主任王国川电话:13716218502 |
西达摩村 |
西达摩村的村域面积是10.95平方公里,全部是山地,海拔500米至650米,落差较大。全村人口125人,耕地260亩,退耕还林地104亩,荒坡地、旱地多。西达摩村最大的优势是:村内的河流常年不断流。
地理位置: 西达摩村地处北京西部深山区,坐落在京西旅游圣地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东北侧山脚下,距离镇政府5公里。南邻洪水峪村,西邻田寺村,东邻达摩庄村。 交通: 西达摩村距离109国道4公里,从地铁苹果园站乘坐892公交车在西达摩村口下车,步行1.5公里即到。 联系方式: 61829184 |
梁家庄村 |
梁家庄村位于门头沟区清水镇龙门涧风景区南部,全村188户,516人,劳动力300人,党员54人。全村土地387亩,全部是退耕还礼地,种植杏树。村里有115亩果园,以梨树种植为主。山场面积18165亩,北靠李家庄村,南靠上清水村,西靠台上村。
交通: 从地铁苹果园站乘坐892公交车到达梁家庄路口即到。 主导产业: 梁家庄村主要是靠种植业,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村民外出打工挣钱。 联系方式: 61828034 |
天河水村 |
天河水村于1986年由老村搬迁到现居住地109国道107公里处。全村有人口136人共65户,其中非农业19户25人,在劳动年龄内劳动力80人,80岁以上老人7人,低保户5户8人,领取老年人社会保险金人员32人。
全村所有山场土地全部在老村,有山场6007亩,土地222亩。土地已全部还林,97年全部确权承包给村民,村集体没有留机动地。林权制度已改完按股分配共享权人133人及126.8股。村民代表共9人。 主导产业: 村集体无收入及利润,全村主要产业在农户从事养殖、运输、服务行业。 交通: 从地铁苹果园站乘坐892公交车可以直达天河水村。 联系电话 61827726 |
张家铺村 |
门头沟区清水镇张家铺村位于北京西郊百花山脚下,西邻河北省的涞水县,距离北京城区约95公里,距门头沟城区约两个半小时车程,是地处门头沟区深山区的村庄,交通出行主要以892支线公交车为主。全村有76户,人口184人,劳动力113人,全部退耕还林380亩,有山场10014亩。两委班子由5人组成,有党员34名。在文明生态村创建过程中,我村坚持以落实门头沟区生态涵养区定位为发展主线,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为主导产业,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群众满意、得实惠为标准,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我们有信心把张家铺村的明天建设的更加美好。
联系电话 13146481628 联系人:田永国 |
胜利村 |
胜利村位于首都北京的西北方向。她被群山怀抱,溪水环绕,109国道穿村而过。放眼望去,这里有著名的千古名山—灵山,从山脚眺望,连绵的山峦,高耸起伏,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图景;站在山上俯视群山,那无边无际的草甸子铺满山川;特别是那犹如盘山金链的小道蜿蜿蜒蜒地一直伸向远方。大自然的这些造化既显示出灵山的巍峨和雄壮,又昭示了灵山的深邃和神运。大山的脚下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她既是游览灵山的必经之路,也是游人小憩的极好去处。多少年来,巍峨的灵山默默地见证了这个小山村的变迁,潺潺的清水河勾勒出这个小山村的历史画卷。
地理位置 胜利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西侧,紧靠109国道。 主导产业 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土豆等;经济作物以核桃为主;蔬菜有豇豆、豆角、黄瓜、辣椒、韭菜、油麦菜等;林果业以核桃树居多。 现在村民搞自主养殖的居多,主要养殖肉鸡,年收入约20万左右。 交通 胜利村紧邻109国道,现有地铁苹果园西至双塘涧村的892线公交车。如今胜利村的村民可以方便地坐892到门头沟及市区。 联系电话 胜利村委会:010-61827414 |
双涧子村 |
双涧子村位于门头沟区清水镇百花山西部,坐北朝南,全村41户,90人,劳动力46人,党员13人。全村土地101亩,全部是退耕还礼地,种植杏树。山场面积4800亩,东靠张家铺村,西靠公涧铺,山上主要树种有杨花木、木材树。
交通: 从地铁苹果园站乘坐892公交车到达双涧子村路口,步行1公里即到。 主导产业: 主要是产核桃和杏仁 联系方式: 61826106 |
双塘涧村 |
一、地理位置
双塘涧村位于清水镇西部109国道100公里处与灵山公路的交汇,是通往灵山景区的必经之路和连接河北省涞水、涿鹿、怀来三县的重要节点。村落地处低山谷地,呈矩形,坐北向南,依山傍水,群山环绕。土壤为山地淋溶褐土,植被为荆棘灌丛。 二、村名由来 双塘涧因村址位于两山间的谷地,村东西两山各有一“石塘”而得名。村庄山色秀丽,紧邻著名的灵山景区,灵山路从村庄经过。村中心区面积150亩,已实现绿化面积100亩,林木覆盖率是60%。 三、人口 全村现有村民215户,613口人,男女青壮劳动力170余人。村经济总收入646万,人均收入7000元; 四、主导产业 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谷等;经济作物以核桃、杏仁、葡萄、黄岑茶、胡椒等为主;蔬菜有土豆、豇豆、豆角、黄瓜、辣椒、韭菜、油麦菜等;林果业以杏树、核桃树居多。 五、交通 双塘涧村毗邻109国道,原先村民只有土路出行,很不方便。目前有地铁苹果园西至双塘涧村的892公交车经过。如今双塘涧的村民可以方便地坐892支到门头沟及北京市区。 六、旅游资源与文化古迹 1、双塘涧村依托灵山景区,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每年来此地旅游人数达数万人。 2、村大台观光园目前已经全部开放,合理规划,种有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大面积的杏、核桃可供游人采摘。 3、山上有獾、野兔、松鼠、野猪等野生动物资源。 4、夏季,荆籽花花朵漫山,村民在此养蜂,酿制蜂蜜。秋季黄花遍地红叶漫漫,煞是喜人。 七、联系电话 双塘涧村委会:010-61827334 |
塔河村 |
塔河村隶属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位于镇南沟百花山脚下,地处109国道旁边,距北京城区90公里,交通方便。本村占地约13348亩,农业耕地224亩,全村共有236户,总人口437人。
塔河村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1000多米,均为山地。这里是一个山清水秀十分优美的山村,五一以后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季节,这里如同一个花的世界,河道里的山泉水一年四季长流不息,村民淳朴、善良、热情、好客,是旅游休闲最美的地方。 水库位于塔河村的上村头,有2860米的水面,水库里的鱼鲜嫩可口,味道鲜美,没有任何污染。水库四面各种果木树绿色成荫,每当果子成熟的时候,如核桃、大红杏、李子、大枣各种果品应有尽有,游客可以尽情的采摘。塔河村是一个大山会说话,大树会招手、水会唱歌的美丽小山村。 联系电话 61826148 |
台上村 |
一、地理位置
梁庄台上村位于门头沟区清水镇,109国道95公里处向北5公里,海拔700米。村落地处低山谷地,呈矩形,坐北向南,依山傍水,群山环绕。土壤为山地淋溶褐土,植被为荆棘灌丛。辖区面积为5平方公里,现有90户,200口人。 二、村名由来 梁庄台上村,俗称“台浮”,很早以前当地雨水充沛经常有水患发生,因此人们多选择高台居住。梁家台东西长650米,南北长1100米.高度仅次于燕家台村。据史书记载先有梁庄台上村,后又梁庄台下村。 三、主导产业 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谷等;经济作物以核桃、杏仁、葡萄、黄岑茶、胡椒等为主;蔬菜有土豆、豇豆、豆角、黄瓜、辣椒、韭菜、油麦菜等;林果业以杏树、核桃树居多尤其是薄皮核桃是我村重点发展项目之一。 村南占地50亩建有千群养蜂场一座,培育树苗、花卉10万余株总投资500多万元。 村西南200米处建有规模性养殖场一座,到目前为止年出栏商品猪3000头。总投资200多万元 四、交通 台上村距离109国道5公里,距苹果园开往燕家台的929客车站仅500米。 五、旅游资源与文化古迹 1、台上村依托天然的谷地地理资源,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村西的南、北虎头山自然形成多处洞穴有两处洞穴可容纳200多人,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躲避日寇的扫荡我抗日军民常在洞穴内居住。山上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四个植被类型,多个森林群落。植物种类涉及110科、480属、1100种;动物种类有170种。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有斑羚、褐马鸡、勺鸡、黑鹳、金雕、山羊等。市级保护动物50余种。山地植被种类繁多,以黄栌、荆条、酸枣、灌丛为主。近年来在保护开发及可持续发展基本方针的感召下,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古老的风土人情和村民们善良、淳厚、热情、好客的品质,慕名而来的游客上千人。 2、有元代赵君墓碑,记载赵姓祖籍天水郡(今甘肃天水一带):有清代过街门楼一座,通宽4.6米,进深5米,保存完好;有清初观音庵一座,坐北朝南,现存大殿三间,面阔8.1米,进深5.72米,正殿东有种楼一间,石碑尚存于门头沟区文化局。有清代四合院四处保存完好。 3、台上村有自己的秧歌队、文艺演出队。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几年来发展的有声有色,队员们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自我,教育他人,为建设和谐、文明、有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7、联系电话 田寺村委会:010-61828074 书记:梁兴文13716356218 村长:梁兴旺13520686681 |
上达么村 |
上达么村,地处清水镇东南端,坐落在灵山脚下、清水河畔,海拔1000多米,交通不便。全村102户,其中农户80户,非农户22户,全村总人口191人,其中农民164人,居民27人。全村总面积6339.9亩,其中林地面积5669.6亩,退耕还林面积112.4亩,没有耕地面积。
村上边原有一个龙王庙,庙前有一段影壁,-“上达摩村”。那是至今上达么村保留最早的村名标志。上达么村原以生产煤炭为主,但也以极为美丽的自然景色著称。这里山峰嵯峨,幽壑万丈,生长的大量苍松、油松、落叶松和翠柏等植被,形成了一道美丽的绿色带。 在村子周围有山泉、重罗石、庙痷梁、老龙窝、日本炮楼旧址等20多处自然景观;拥有薄皮核桃、樱桃、榛子、金丝小枣、板栗、红果等多种特色美味林果;党参、柴胡、黄芩等多种纯天然珍贵药材;有袍子、野鹿、野羊、野兔、野鸡等多种国家保护动物,还有山鸡、松鼠、蛇等一些小动物。 上达么村以前是以煤炭开发为主,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开发,现在由于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煤矿已全部关闭,准备开发旅游资源,现在我村正在开展木耳菌养殖项目。丰富的自然条件和保护完好的生态环境必将使上达么村成为集旅游、休闲、避暑于一身的好地方。 村委会电话:61829047 |
田寺村 |
一、地理位置
田寺村位于门头沟区清水镇,109国道95.5公里处向西南6公里,海拔640米。村落地处低山谷地,呈矩形,坐北向南,依山傍水,群山环绕。土壤为山地淋溶褐土,植被为荆棘灌丛。上村头有大头梁,大头梁上有柏树嘴。大头梁根有泉水宅,泉水宅看上去就像一个砚台和两只毛笔。村南是龙山横亘,这里有圣泉岩、文昌庙、万年冰和水库。村落总面积13303亩,土地确权确地的358亩,退耕还林242.8亩,山场面积12945亩。 二、村名由来 田寺村南有座“福田寺”,村子由此得名。古人云:“没有福田寺,盖不上百花山”,今人讲:“先有福田寺,后有田寺村”。正是这一山一寺,在京西历史上流下了一个永久的记号:清水镇“田寺”村。古福田寺虽不知它建自何年何月,颓废于哪朝那代,而由“福田寺”定格为田寺村,却是一个漫长过程,成为它生存繁衍的痕迹。 三、主导产业 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谷等;经济作物以核桃、杏仁、葡萄、黄岑茶、胡椒等为主;蔬菜有土豆、豇豆、豆角、黄瓜、辣椒、韭菜、油麦菜等;林果业以杏树、核桃树居多。 村桑榆台建有狍鹿养殖场一座,养殖狍子40余只、梅花鹿150余只、马鹿50余只、野鸡500余只、羊200余只;2011年正在投资115万元兴建肉牛养殖基地,年底完工。 四、交通 田寺村距离109国道6公里,2008年12月28日,开通了地铁苹果园西至田寺村的929支线公交车。如今田寺的村民可以方便地坐929支到门头沟及市区。 2010年9月一座京郊长途客运站已经矗立在田寺村委会的西边,目前已经完成主体工程的施工和内部装修,年底交付使用。 五、旅游资源与文化古迹 1、田寺村依托天然的谷地地理资源,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田寺沟西沟发源于百花山,泉水常年不断,上游大坝高30米,形成了一座水库,库水飞泻,形成瀑布,冬天更有冰瀑奇观出现。由于水库周围无人居住,所以水库无污染。水库里有鱼、天然水藻等。 2、田寺沟下游目前已经全部开辟为梯田,合理规划,种有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大面积的杏、核桃可供游人采摘。 3、山上有獾、野兔、松鼠、野猪等野生动物资源。 4、夏季,荆籽花花朵漫山,村民在此养蜂,酿制蜂蜜。 5、田寺沟在夏季常出现云雾景观,可与黄山云海相媲美。日出和晚霞同样壮观。 6、田寺村后山上有胜泉岩庙宇一座(当地人成为“田寺石塘”),历史悠久。金朝章宗皇帝上百花山上香,路过田寺石塘,赐匾幅“胜泉施地”。寺院有东侧禅房三间、西侧禅房二间、南房两间、北有九间配套房间、讲经堂、佛堂地面、院墙、山门及院落。石堂中供有文殊菩萨像。上世纪九十年代佛教协会对此寺院进行了翻新,增加了数尊佛像,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每年都有国内外游人来此参观。 7、田寺的山梆子戏很有名,已有200年的历史了。田寺梆子是原斋堂地区最纯正的山梆子,清朝后期戏唱得最为红火。民国时期一直到解放后,村内都有戏班演唱。唱的剧目有:《过江》、《双官诰》、《桃花魁》、《苏武牧羊》、《大登殿》、《采桑》、《王大娘锔缸》、《小女婿》、《小二黑结婚》、《红管家》等。当时田寺梆子不出村唱,本村也不请外村人来田寺唱戏,所以保持了田寺村自己的独特风格。曲调分上、中、下、平,与各村流传的山梆子戏都不同。 8、田寺抗日高小:1939年春和秋,宛平县政府分别组办了马栏教师培训班和清水教师培训班,为平西抗日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39年9月1日,成立“宛平县抗日高级小学”,1939年9月3日,抗日高小开学典礼在田寺村举行,教室分别设在今天杜巨林院的南屋和北屋、刘增声院的南屋和北屋,食堂设在今天王文英居住的房屋,住宿设在今天的张俊芬家。后来人们习惯称“抗日高小”为“田寺抗高”。“田寺抗高”被誉为是平西抗日干部的摇篮(著名歌手田震的父亲田建华等就毕业于田寺抗日高小)。 六、联系电话 田寺村委会:010-60855144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