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江苏省 >>无锡 >> 江阴市 >> 新桥镇 >> 黄河村

黄河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黄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黄河村简介

  黄河村地处新桥镇西郊(2002年初新桥镇区域规划调整时,由原黄河、水潭两村合并组成,因村西侧有黄河浜而命名),东以华家大河为界与新桥村、圩里村为邻,南为圩里村,西接郁桥村,西南隔泰清河与长泾镇刘桥村相望,北连何巷村。全村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下辖黄河一村、黄河二村、孙家庄、柴门、王家巷、中房、戴家湾等8个自然村、27个村民小组、716户、2540人,村民以王、郁、孙、顾、陆等姓氏为主。
  黄河村旧时与郁桥村同属马嘶二保,因村南部地势较低,多圩田,常遭水灾,王家巷俗称“水潭头”。建国初属郁桥乡黄河村、水潭村。农业合作化时期为郁桥乡第十一社、第三社。并乡后,为华士人民公社一工区、一大队,原水潭村与圩里村振新村合并为华士人民公社二工区、二大队。1961年9月新桥人民公社建立时为黄河大队、水稻大队,1983年10月改大队为村。2002年3月合并为黄河村。
  黄河村工业经济发展较快。1971年始办江阴县第一家弹簧厂。1990年之后办起了针织绒厂、服装厂。本世纪初在工业集中区办起多家毛纺、化纤、针织绒、石化机械等企业。目前,全村共拥有企业17家。随着新桥镇“三集中”建设全面推进,在西环路与华家大河之间已建成黄河一村、黄河二村等居民小区,黄河社区睦邻中心已正式建成投用。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黄河村“两委”班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不断加强村级工业经济建设,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先后获得“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森林村”、“无锡市绿色家园示范村”、“江阴市文明村”等多项荣誉称号。2012年全村开票销售收入53007万元,人均收入30510元。
  *数据来源于江阴市综合信息管理服务系统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20281109 214000 -- 查看 黄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黄河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黄河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黄河社区

  黄河社区:地处新桥镇西,辖区面积0.8平方公里,由黄河社区、水景公园、民乐广场三大板块组成。建筑面积28万平米,住户2080户,人口6800人。  

康定社区

  康定社区:辖区范围东至东环路、南至南环路、西至蔡港河、北至新郁东路,总面积1.1平方公里,管辖新都苑一村、新都苑二村、雷下一期、雷下二期四个小区,共有80幢楼房,居民1726户、人口6000多人。  

绿园社区

  绿园社区:辖区内有新桥花园、康宁小区、六保新村等小区,面积1.3平方公里,常住户数2156户,人口8139人。  

镇中社区

  镇中社区:位于新桥镇政府东侧。  

新桥社区

  新桥村位于新桥镇集镇区,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商贸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村域面积约2.26平方公里,全村共24个村民小组、910 户、人口3730人,其中户籍人口3305人,是一个充满现代气息小城镇中的新农村。新桥村现有党员83名,两套班子成员 6 名。自1998年起,新桥村率先实行住宅集中,建有振新新村农民集中居住点,新村绿化面积达50%。   近年来,新桥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努力探索发展经济新路子,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水平,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三个文明”建设得到同步协调发展,村民民主法制观念不断提高,村级民主管理进一步加强。随着村级经济的不断壮大,新桥村每年投入40多万元于惠民福利事业,健全了老年活动中心,建立了一支业余老年文体队伍,确保全村老年人实现了“老有所乐、老有所做、老有所养”的目标。同时,新桥村还建立了一支由专人负责的保洁队伍,确保了全村环境卫生不断提升。   新桥村经济繁荣、人文荟萃,在江苏省振新实业公司等企业的支撑下,处处呈现着生机活力,新桥村先后获得江阴市、无锡市、江苏省“生态村”, “文明村”、“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先进村”的桂冠,连续获得镇政府授予的“环境创优先进集体”、“绿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数据来源于江阴市综合信息管理服务系统  

苏圩村

  苏圩村位于江阴市东、新桥镇北,南至白支港与苏市村为界、西至蔡港河与华士镇龙河村隔河相望,东和北分别与张家港市杨舍镇旺家庄、包基村接壤。境内澄杨路、新杨路和樟林大道越境而过,市公交201路、张家港班车和张家港市6路公交均经过苏圩村。全村区域面积1.31平方公里,下辖苏家圩、水渠里、冯门、善家基、赵家店、小四房、北下庄、新住基等8个自然村庄共10个村民小组、401户、1396人。    苏圩村旧时属马嘶镇(乡),民国中期属苏墅乡,后又并入马嘶乡。1949年10月境内分属苏墅乡二村、三村、四村。农业合作化时期,成立塘士东亚四社,后与苏墅东亚三社合并为塘丰十社。1958年10月人民公社成立后,为塘士人民公社八工区。1961年新桥人民公社成立后,以大队所在地苏家圩定名,后为苏圩大队,1983年改为苏圩村。    苏圩村村办企业从上世纪60年代筑土窑烧砖瓦开始,先后办起预制构件厂、小水泥厂、化纤织造厂、针织厂等,1987年,全年工业总产值250. 7万元,年末固定资产72.5万元,人均分配1033.27元,列乡之首。进入90年代,在澄杨路旁边又先后建起新桥汽修厂、新桥加油站和液化气站。现村内主要工业企业有毛纺织厂、涂料厂、木箱厂等。    自2000年初新桥镇实施“三集中”建设后,全村共有200户、667人拆迁安置到绿园、黄河等社区。目前,全村经济主要以农业和三产服务业为主,村内主要企业有液化站、加油站和小商品商贸城。2011年,全村工商业开票销售收入55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991 元。近年来,苏圩村党支部、村委始终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社会和谐、幸福苏圩为己任,先后获得“江苏省卫生村”、“绿化合格村”、“无锡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管理民主示范村”、“民主法治村”、“绿色家园示范村”等荣誉。   *数据来源于江阴市综合信息管理服务系统  

苏墅村

  苏市村位于新桥镇东北,距镇区4公里,东与张家港市杨舍镇接壤,南邻马嘶村,西以蔡港河为界与华墅镇大河村为邻,北连苏圩村。村域水陆交通便捷,樟林大道、新杨路贯穿全村,有蔡港河与白子港。全村区域面积1.88平方公里,下辖苏墅桥、杨巷头、沿河、南下庄、黄家巷、沈庄、包家巷、后巷路、关爷堂、夹泾湾、缪家巷、沿东巷等16个村民小组、620户、2243人,有外来人口1200余人。苏市村现有党员45名,其中村两委有党员5名。村服务中心面积3000㎡,建筑面积1800㎡,设有农资超市、日用品超市、医疗卫生室、计生服务室、康复中心、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村民电教室、民事调解室、村民代表议事室、警务室、健身广场、农贸市场、人口学校等。   据光绪四年(1878年)编纂出版的《江阴日志》记载:“苏墅桥,白龙山南,万历间土坼得碣‘东坡别业’,故名。顺治五年陶尚虞及子孚尹重建,桥成,遂作粥赈饥,时呼活人桥。”清末(1910年)陶玉庭创设澄苏学堂,民国时改为马嘶乡第六小学(苏墅小学前身)。1920年苏墅桥设澄东耶稣会堂。由于苏墅桥地处沙洲通道,又是三乡会聚之地,行旅往来,街贯东西,有早、中两市,粮食市场颇为兴旺,以茶馆酒肆为多,有“苏墅活人桥到了不肯跑”之说。1949年10月建苏墅乡,村境属苏墅乡二、三村。农业合作化时期先后成立互助组、农业合作社。1957年并入塘市乡后称东亚三社,后与苏圩村合并成塘丰九社。成立人民公社后,又称塘士人民公社八工区、八大队。1961年9月新桥人民公社成立后称苏市大队,1983年10月改为苏市村。1977年陶新公路把老街分为东西二段,1999年新建苏市农贸市场。   苏市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烧窑生产砖瓦为主。村办企业起步较早,1969年开办铁屑厂,后相继办起弹簧厂、标牌厂、塑料制品厂、化工铁粉厂、布厂、色织厂,1979年在黄家巷建立工厂区,90年代以后又办起了毛纺织厂、幕墙玻璃厂。   近年来,苏市村本着以“方便群众,服务群众,帮助群众,教育群众”为宗旨,着力营造村文化氛围,精心打造村生态环境,不断提高村民生活质量。至2011年,全村开票销售收入2.19亿元,人均收入25630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村服务中心的功能将不断扩充,服务项目将不断增加,成为真正的“农民之家”。   *数据来源于江阴市综合信息管理服务系统  

马嘶村

  马嘶村位于新桥镇东北,东接张家港市杨舍镇,南与六保村接壤,西隔蔡港河与何巷村和华市镇大河村相邻,北靠苏市村。境内华塘河横贯东西,陶新路、新杨路南北贯穿。2002年新桥镇区规划调整时,马嘶村、周江村合并为现在的马嘶村。目前全村总面积3.2平方公里,有马嘶桥、严郁庄、南何家桥、北何家桥、东戴巷、西戴巷、赵家圩、王家、大巷上、杨园圩、周江巷、三家村、岳庄、陶东庄、青龙头等11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815户,常住人口3078人,外来暂住人口1500人。   马嘶村旧时为马嘶镇(乡)头保。1927年前后,中国0领导农-动时,曾是江阴县委的活动据点。1949年10月,设区分乡时,归属苏墅乡,原马嘶村为苏墅乡第一村,原周江村为新桥乡周江村(东北部属栖桢乡)。在农业合作化时期,强胜金领导的互助组、农业合作社作为先进典型闻名四乡。1957年并乡后,原马嘶村为塘市东亚二社,周江村为东亚七社,与东亚六社(六保村)合并为塘丰十社。1958年10月人民公社成立后,先后称塘市人民公社七工区、七大队。1961年9月建新桥人民公社后分别称马嘶大队、周江大队。1982年恢复原名。1983年10月改为马嘶村、周江村,2002年3月两村合并。   村西跨蔡港河马嘶桥,相传因苏东坡在此惊马而闻名。明代由吴姓筑石桥,清初陶孚尹重修。1974年建造砖瓦厂时,以水泥双曲拱桥代之,后企业发展需要,又拆除并在原址南建造钢筋混凝土大桥。旧时马嘶桥建有四所章姓仓房。   上世纪60年代,马嘶村在华塘河边筑土窑烧砖瓦。进入70年代,“五小”企业开始起步,办起纸盒厂、玻纤厂、眼镜厂等。改革开放后又办起纺机配件厂、针织厂、羊毛衫厂、砖瓦厂。进入本世纪,规模企业强力化纤厂落户马嘶村。目前,村辖区内有大中小企业10家,2012年度全村实现工业产值12亿元,销售11亿元,上缴税费2830万元,村可支配收入225万元,人均收入2.35万元。   *数据来源于江阴市综合信息管理服务系统  

六保村

  六保村位于江阴市新桥镇东郊,东与张家港市杨舍镇丁家河头村接壤,南连新桥村、雷下村,西隔蔡港河与新桥村为邻,北接马嘶村,沿江高速公路横贯全村。全村面积0.68平方公里,下辖六保里、周庄圩、赵家堂、冯家堂、屈家圩、黄家堂、大蔡降巷、六保新村等8个村民小组、328户、1226人,其中外来人口287人。村民以陶、张、赵、蔡等姓氏为主。   六保村旧时与马嘶桥同属马嘶镇(乡)头保,民国时期设区分乡时为马嘶乡第六保,1949年10月成立新桥乡时建六保村。1957年并乡后,称为塘士乡东亚六社,后与马嘶(东亚二社)、周江(东亚七社)合并为塘丰十社。1961年9月,成立新桥人民公社时称为六保大队。“0”时期改为红旗大队,1982年复原名,1983年10月复称六保村至今。   六保村工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上世纪80年代村办企业有农修厂、并线厂、服装厂、制烤厂等。上世纪90年代,在农修厂基础上成立石油化工设备厂,后搬迁至镇工业集中区。江苏焱鑫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1月,现有员工1000余名、科技人员300余名,属江阴市百强企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11.4876亿元、利税5187万元。   近年来,六保村“两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现代化新农村为目标,改善投资环境,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全村工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富裕安康,村风民风纯朴向上,“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得到了上级组织的充分肯定。2011年,全村开票销售收入115000万元,人均收入26227元。先后获得省“和谐村”、“卫生村”、“四星级卫生村”、“生态村”、“民主法治示范村”;无锡市“幸福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老龄工作示范村”;江阴市“一星级村”、“二星级村”;镇“优秀党支部”、“环境卫生创优先进集体”、“民政工作先进集体”、“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先进集体”、“工业经济保持前三名”等荣誉。   *数据来源于江阴市综合信息管理服务系统  

何巷村

  何巷村地处新桥镇西北,东隔蔡港河与马嘶村为邻,西、北面接华士镇大河村、龙南村和华益村,南接新桥村、黄河村、郁桥村。全村总面积1.66平方公里,下辖季巷、卞巷上、朱家基、陈巷、何巷、南庄、强巷等10个村民小组、570户、1980人,村民以陶、朱、强等姓氏为主。随着新桥镇“三集中”建设全面推进,目前何巷村村域已成为阳光集团总部及主厂区所在地,大部分村民已搬迁住进镇区农民安置小区。    何巷村明朝时属清化乡。清代时村南部为华士镇华东头保,北部为三保。民国中期时属龙南乡。建国后为龙南乡二村、三村。龙南乡并入郁桥乡后,改为郁桥乡第六社,并乡后为华墅乡第六社。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时,又与今华士大河、龙南合并为三工区、三大队。1961年9月成立新桥人民公社时称为南庄大队。“0”期间,更名为红星大队。1982年改为何巷大队。1983年10月改为何巷村至今。    上世纪60年代,村办企业仅有华塘河边的筑土窑烧砖瓦。70年代建成电灌站、粮食和饲料加工厂。改革开放后,办起了毛织厂、开花厂、毛腈回纺厂、预制构件厂等企业。1995年创办宝力轻钢,现江苏宝力重工有限公司已发展为制造轻钢房屋和轧制H型轻钢的大企业。    近年来,何巷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乡村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并重,村级经济平均每年以15%的增长率增长。至2011年末,全村开票销售收入50683万元,人均收入25003元。全村绿化覆盖率达40%、道路绿化率达100%、河道绿化率达95%。同时,以何巷上、陈巷上为重点,在保留原有房屋的基础上建设成新农市民居住中心,专为外来务工人员居住。该中心制定了长效管理机制,严格落实好各项规章制度,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高。    目前,何巷村村群众干部关系融洽,村民生活宽裕,党政领导班子以人为本,管理民主、廉洁奉公,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村里无群访、越访等事件,多次被评为“江阴市文明村”,2008年被评为“无锡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9年又建成江苏省生态村,全村呈现了“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的新农村形象。   *数据来源于江阴市综合信息管理服务系统  

圩里村

  圩里村位于新桥镇南部(2002年3月由原圩里村、民主村合并而成),东临蔡港河,东、北两面为新桥村,南濒张家港河与顾山镇东歧村相望,西接黄河村。全村总面积1.98平方公里,现有谈家堂、聂家堂、周家堂、李家堂、曹家堂、陈家堂、向阳巷、横河岸、小徐巷里、徐巷里、东桥头、木排上、三甸湾等13自然个村,25个村民小组、805户、2978人,其中党员72名。圩里村属典型江南水乡,四面环水,内多河浜,地势偏低,耕地绝大数为圩田,因而得名。   原圩里村旧时属马嘶乡第四保。1927年前后,0长泾区委书记刘振寰烈士把圩里村南部作为革命基地。建国后为郁桥乡圩里村,农业合作化时期为郁桥乡第七社,并乡改为华士乡第四社。1958年10成立人民公社后与原振新村、水潭村合并为华士人民公社二工区,后改为二大队。1961年9月新桥人民公社成立时称圩里大队,1983年10复称圩里村。原民主村清代前属东顺乡,清代属长泾镇第十二保,民国时先后属长泾乡、东籁乡。建国后为东籁民主村。1957年9月划入北漍,与胜利村合并为北漍乡十七社。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时为北漍人民公社四工区四大队。1961年底新桥人民公社后称民主大队,1983年复称。   近年来,圩里村全面落实新桥镇政府“三集中”建设规划,共有450多户人家相继拆迁安置建,建有海澜国际马术俱乐部、桃园山庄大酒店(五星级)、神龙生态园,全村绿化率达85%以上。先后被江苏省评为“卫生村”、“生态村”、“康居示范村” 、“民主法制示范村;被无锡市评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农村旅游特色村”、“绿化模范村”;被江阴市评为“文明村”、“十大美丽村庄”、“绿色小村庄”、“农村旅游定点单位。   *数据来源于江阴市综合信息管理服务系统  

雷下村

  雷下村地处新桥镇东南,西邻新桥村,南隔张家港河与顾山镇东岐村相望,东南与顾山镇新风村相接,东北与张家港市杨舍镇河头村为邻,北接六保村。村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00亩。现有大张家巷、小张家巷、高家巷、朱家堂、旺家庄、缪家堂、雷下、新老潘岸上、白荡桥等10个自然村,村民以张、许、赵等姓为主。截止 2011年末,全村共有15个村民小组、503户、1788人。   雷下村,1949年10月建新桥乡时被称为和平村;农业合作化时期成立东亚九社;1957年并乡后改称塘丰十四社;1958年10月与原新桥村合并后,称为塘墅人民公社六工区六大队;1961年9月新桥人民公社成立后,设立雷下大队;“0”时,改称东方红大队;1982年恢复原名,翌年10月改称雷下村。   雷下东岳庙,初见于明代。庙内神像等设施经解放初期破除封建迷信运动后,仅剩房屋建筑。后办起和平小学(雷下小学),庙前古银杏与大殿毁于1968年、1995年4月在原址重建;1998年、2000年又两次扩建。2003年改称东岳寺。2011年再次进行大规模改造,成为新桥镇及周边地区重要的佛教集中活动场所。   雷下村历来以种植粮食为主,南片为圩田,旧时多水灾。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开河筑圩,平田整地,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张家港河边20世纪70年代建起公社种子场,90年代后又改为养殖场。1999年与新桥村合作筑成“新雷圩”。进入21世纪后,调整农业结构,建成华明绿化和海馨园艺,率先成为无锡市的花卉苗木种植村。目前大部分耕地流转为作为苗木种植用地。   村办企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先后创办并线厂、针织厂、电器厂、钮扣厂、毛纺厂、毛条厂、彩钢厂。2000年后开始涉足三产,开发房地产,建成新隆宾馆、加油站、汽修厂,两边店铺连城一条街,成为新桥东大门的一道亮丽风景线。2011年,全村开票销售收入1.36亿元,人均收入25916元。   *数据来源于江阴市综合信息管理服务系统  

黄河村

  黄河村地处新桥镇西郊(2002年初新桥镇区域规划调整时,由原黄河、水潭两村合并组成,因村西侧有黄河浜而命名),东以华家大河为界与新桥村、圩里村为邻,南为圩里村,西接郁桥村,西南隔泰清河与长泾镇刘桥村相望,北连何巷村。全村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下辖黄河一村、黄河二村、孙家庄、柴门、王家巷、中房、戴家湾等8个自然村、27个村民小组、716户、2540人,村民以王、郁、孙、顾、陆等姓氏为主。   黄河村旧时与郁桥村同属马嘶二保,因村南部地势较低,多圩田,常遭水灾,王家巷俗称“水潭头”。建国初属郁桥乡黄河村、水潭村。农业合作化时期为郁桥乡第十一社、第三社。并乡后,为华士人民公社一工区、一大队,原水潭村与圩里村振新村合并为华士人民公社二工区、二大队。1961年9月新桥人民公社建立时为黄河大队、水稻大队,1983年10月改大队为村。2002年3月合并为黄河村。   黄河村工业经济发展较快。1971年始办江阴县第一家弹簧厂。1990年之后办起了针织绒厂、服装厂。本世纪初在工业集中区办起多家毛纺、化纤、针织绒、石化机械等企业。目前,全村共拥有企业17家。随着新桥镇“三集中”建设全面推进,在西环路与华家大河之间已建成黄河一村、黄河二村等居民小区,黄河社区睦邻中心已正式建成投用。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黄河村“两委”班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不断加强村级工业经济建设,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先后获得“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森林村”、“无锡市绿色家园示范村”、“江阴市文明村”等多项荣誉称号。2012年全村开票销售收入53007万元,人均收入30510元。   *数据来源于江阴市综合信息管理服务系统  

郁桥村

  郁桥村位于新桥镇西南,东紧邻黄河村,西以泰清河为界与华士镇勤丰村、六合村、洪年村为邻,南部以张家港河为界与长泾镇刘桥村相邻,北接华士镇华益村。境内沿江高速穿村而过,新郁路与华士红郁路相连。全村总面积2.08平方公里,下辖郁家桥、河北、庄桥、南房巷、网船头、赵家巷、徐家圩、马巷上、长港巷、花露巷、河西等11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720户、2520人。村民以郁、孙、陆、石、钱等姓氏为主。   郁家桥宋元时称谷舍里。元末明初郁姓自常熟市迁入。明代嘉靖年间由郁芹、郁藻建顺湖、应塘两桥,时称郁家桥,相沿成地名。清末举人郁漱之于1905年在关帝庙创设自求学堂,后改称马嘶乡第二小学(郁桥小学前身)。郁桥旧时为马嘶乡第二保,1929年~1937年期间曾为乡公所驻地。抗战胜利后从马嘶乡划出建郁桥乡,翌年又并入马嘶乡。1949年10月划建郁桥乡,成立郁桥村。合作化运动中陆翰章组建的红光农业社闻名全县,后扩建为郁桥乡第一社。1957年并乡后改为华士乡第一社。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后,先后称华市人民公社一工区、一大队。1961年9月成立新桥人民公社后称郁桥大队。1983年复称郁桥村。村文物古迹有列入市重点文物保护的500余年古银杏。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乡办企业开始起步,郁桥村办起了回纺厂、纺丝厂、水泥厂。80年代办起了毛纺厂。现有私企7家,2011年全村实现工业产值9500万元、开票销售9500万元。全村开票总收入1.17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达15200元。全村农田基本建设100%实现林网化,有比较完美的生态环境。近几年来,郁桥村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绿化示范村、江苏省卫生村、江阴市文明村、江阴市森林村、江阴市计划生育工作示范村等多种荣誉,目前,该村正在朝着建设新时期新农村的目标努力奋进。   *数据来源于江阴市综合信息管理服务系统  


黄河村特产大全




黄河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