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安庆市 >> 太湖县 >> 寺前镇 >> 中河村

中河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中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中河村简介

  中河村位于寺前镇东部,由原中河、詹岭、牌柳和西岭等村于2005年合并而成。现辖10个村民组,29个自然村落,560户,2288人。全村现有党员96人,设立0中河村总支委员会,辖詹岭、牌柳、中河三个党支部。全村总面积21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16800多亩,耕地面积960多亩。中河村区位优势明显,距太湖县城仅20公里,东与晋熙镇交界,北与潜山县毗邻,南抵中国花亭湖风景名胜区。中河村交通便利,赤百公路(054县道)穿境而过,牌柳公路、詹岭公路贯通全村10个村民组。中河村环境优美,背依大山,面临花亭湖,森林覆盖率达85%,花百崖、龙潭冲、凉亭崖、李明寨等大小瀑布遍布全村。中河村物产丰富,农业以粮、油为主,养殖业以猪、鸡为主,林业以松杉、毛竹为主,盛产木材、毛竹、茶叶、瓜蒌、板栗等农特产品。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0825104 246000 -- 查看 中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中河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中河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洪畈村

  洪畈村位于长江流域的中国花亭湖风景名胜区之滨,是已故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先生的故里。该村属革命老区、山区、库区、贫困地区。赤百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背依大山,面临花亭湖,环境优美。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光热丰富,无霜期长,既无北方的严寒,又无南国的酷暑。森林覆盖率达85%,农业以粮油为主,林业以松杉、毛竹、板栗等经果林为主,养殖业以猪、牛、鸡、鱼为主,工副业以农产品加工,特别以名茶制作为主。   洪畈村距县城40公里,镇区3公里,由原来的洪畈、童畈两村合并成为现在的洪畈村,全村11个村民小组,26个自然村庄。全村556户,1987人,两委成员5人,党员70人。村内山场面积1185亩,耕地950亩,茶叶1500亩,板栗850亩。村内主要有村级道路3.5公里。到目前为止,仍有3个自然村民组未通公路。共有当家塘36座,1000人已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还仍有600人未能解决饮水困难问题。现有茶叶加工厂3个,年养殖生猪200头以上农户15户,茶叶种植面积在10亩以上的农户有30户,村级集体林场面积有500亩,茶园300亩。全村每外年出务工人员有600人以上。从事农业生产的80%来源于40岁以上中年人。水稻种植由原来的早、晚种植,现基本全部种植为中稻。粗放型经济和随大流种植、养殖占90%比重,农业生产还是一家一户传统小农式经营,规模小、效益低。   

玉泉村

  寺前镇玉泉村位于寺前镇的西北部,面积8.5平方公里。东与马龙、义安两村交界,西与汤泉乡赵河村接壤,南临美丽的花亭湖畔,北与安仓村毗邻,是一个山、库区为一体的山村。   全村总人口1030人,267户,管辖七个村民小组,党员45人,村民代表20人。全村耕地316亩,水田275亩,旱地41亩,山场5464亩,主要农业产品有水稻、大豆、油菜、棉花,盛产板栗、茶叶、毛竹、松杉。   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成员4人,平均年龄45岁。办公设备齐全,安装了互联网络、先锋网电视网络系统、数字移动电影设备,有村级图书室,专人负责管理,及时借阅。近年来,完成村级公路硬化10公里,组级道路扩建7公里,出境路口3个。东接寺马公路,西连汤泉码头路及安仓村级公路,交通方便。维修当家塘2口,建设人饮水井3座,解决了500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曾多次荣获县、镇表彰。   村级完全小学一所,单小一所,教育设施齐全。教职员工6人,在校学生56人,学校设有食堂、篮球场、乒乓球桌,有远程电视教学设备及图书室,为地方教育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村级卫生室一个,乡村医生两名,村级卫生室在2009年改建经上级部门验收合格,统一实行新农合网络门诊报销,日门诊达10人次左右,为村民解决了看病的难题。   村级企业一个,黄岭茶厂,茶园面积250亩,制茶机械二套,盛产名茶有谷尖、禅茶、绿茶等,畅销全国市场。   村内有移动公司通信塔一座,电信公司通信塔一座,有线电视县级网络覆盖全村,通讯方便,村民文化娱乐生活十分丰富。   村内自然景观丰富,沿花亭湖有“响水崖瀑布石刻”、“水泊凉亭”,有“打鼓石”、“雷打石”、“道人石”、“鸡公石”、“轿子石”、“人头石”,在黑松岭有“百花洞”、“九莲台”,另有一座六百年历史的“玉泉庵”座落在本村与马龙村交界处,玉泉村因此而得名。有花亭湖水面300亩,是旅游、垂钓休闲的好地方。   

马龙村

  马龙村位于寺前镇西北部,东临义安村,西与天华镇接壤,南临花亭湖,北与玉泉村相邻。全村总人口1700余人,9个村民组,486户。耕地面积315亩,人均0.19亩;山场面积9778.5亩,人均5.75亩。其中经济林1700亩,板栗850亩,柑桔350亩,茶叶400亩。全村共有党员67人,其中女党员11人,结构合理,分布均匀。村两委班子成员4名,其中女成员1名。   村内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湖光山色,森林植被,东临义安村,南与花亭湖水域连接,北与玉泉村相依,即是山区又是库区。“黄腊尖”海拔443米,位于该村境内,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秋,刘、邓大军支队在该村的马龙组、黄腊组驻扎半月有余。名胜古迹有玉泉组的玉泉庵遗址,塔林康熙三十一年碑刻,风景树一棵直径为1.5米。马龙组有名人狄仁杰遗址。小冲组、桃花岛、赵朴初公德碑、桃花组佛教遗址、安定禅寺、风景山峰、黄胡楼凸、罗汉献肚、双凤朝北斗,岭上组风景树一棵直径1.5米,松树一棵直径为1米。全镇最大的桂花树座落在该村红旗组,直径1米,高度15米,树龄200余年。   基础设施方面:   1、组级公路。全村9个村民组,从05年至08年三年内全部修通土石路20余公里,在09年硬化路面3公里。   2、“三通”方面。全村通电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仅80%,电话安装率达90%。   3、人畜饮水工程全村达60%以上,社会服务有07年建村级服务大楼一幢,占地面积280平方米;08年建村级服务站一所;09年建小学教学楼一幢。茶场三处,年产干茶1.5吨。   发展经济方面:广泛采取扶持项目为支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稳步实施,团结和带领马龙人民打造生态的、环保的、富裕的、和谐的马龙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乔木寨村

  乔木寨村是2005年4月份在撤村并村过程中由原刘冲、许河二村合并组建而成。地处寺前北大门,是连接安庆市正待实行三山两水旅游开发的黄合通道——寺横公路、寺五公路的中转站,境内乔木寨海拔达700余米,是佛图寺景区的一个急待开发的旅游景点,香炉石、青蛙石、轿子石、纹帽石、幔头石、老虎石、双龙庵、朝阳庵等景点独具特色,风光秀丽,曾始建于太平天国时期的乔木寨见证历史,相传至今,而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的“青峰岭五壮士”又成为当今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随着花亭湖旅游风景区开发步伐的加快,乔木寨的旅游开发效应必将随之日益凸现。   全村26个村民小组,638户,2315人,居该镇人口第三大村,境内2430公顷,距镇区10公里,属该镇面积第一大村,北与替山五庙乡水吼镇及岳西田头乡毗邻。目前村两委共5人,下设刘冲、许河、茶叶协会三个支部,党员51人,村民代表45人,全村山场2.3万亩,水田1016亩,旱地60亩,茶叶、蚕桑、板栗为主导产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日益加强,村级集体经济逐步发展壮大,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底由2009年底2600余元增加到3000余元。   近几年来,村两委充分立足实践“-”、争先优创、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扶贫攻坚和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500多万元,新建学校,改建校貌,新建村部,新办茶厂,新修公路、桥梁,新修水堰、沟渠,新增电话装机,逐步解决了广大群众行路难、通信难、就学难、吃水难等一系列难题,极大改善了本村比较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调整农业产车结构,正确引导示范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大力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创业,不断促进农民的增产增收,不断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计划生育、综合管理、扶贫助学、文明建设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不断进步。至今本村一直被评为“全县民主法治示范村”,村党支部被镇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笑看山河添秀色,展望农村换新颜。一个平安、和谐、文明发展的乔木寨正充满着盎然生机、蒸蒸日上、心齐气顺、人和业兴。   

佛图寺村

  佛图寺村位于寺前镇东北部五公里处,全村七个村民小组,1902人,水田30公顷,旱地5公顷,主要经济支柱产业:生姜、茶叶、板栗、生猪。全村总面积5.68平方公里,村内旅游资源丰富,仁和寨、佛图寺、西云庵三处形成旅游黄金三角点,与花亭湖风景区连接,形成天然的旅游路线。由于地理位置独特,奇山、异石、珍贵树种、珍稀动物比比皆是,吸引了众多旅客前来观光度假。   佛图寺村现有主持日常工作人员4人,全村设总支部一个,下设分支部三个,党员56人,其中女党员5人。   200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850元,五保28人,低保127人,贫困人口550人。村级集体经济5万元。   佛图寺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2011年度村两委一班人继续发扬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积极地为民办事,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使全村的各项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西河村

  西河村由原西岭、环山、郭岭、叶家四村合并,方圆22平方公里,位于美丽的花亭湖后稍,距镇政府15公里,距县城27公里。东邻中河村,南邻罗溪村,西邻佛图寺、乔木寨村,北与潜山县横冲村接壤,赤北线临村而过。   西河村两委工作人员5人,其中女干部1人。全村辖11个村民组,598户,2178人,党员84人,其中女党员18人。完小1所,在校教师6人,在校学生79人。村卫生室1所,村医4人。   西河物产资源丰富,盛产毛竹、松杉、冬笋、茶叶(包括白茶)、生姜、油茶、野葛粉等。西河绿茶尤为出名,畅销县内外,中药材产茯苓、天麻、瓜蒌等,是著名的土特产之乡。   西河交通方便,境内村、组公路累计全长24公里,其中水泥硬化14.1公里。西河属山库区村,全村山场18226亩,水田1126亩。境内小型水库7座,其中姜家组的胜利水库容水10万立方米,灌溉100余亩。西河村主要河流有环山河,环山河主河道全长5公里,起源于西岭,河道平均宽度约10米,水流平缓,途中接纳洪宕河、斯家河、兴家冲河、叶家河等支流,沿河两岸均有村民居住,河上共有公路桥3座,其中包括羊马堰桥、西河桥、人行桥5座,两岸居民出入方便。   西河环境优美,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自然景点有白石拦河、反手印、骆驼峰、打虎包、阎王街、许家寨、插花崖瀑布、凉亭崖瀑布瓦窑崖瀑布、龙谭瀑布等。   西河地域辽阔,山场较多,极有开发潜力。现有浙-年王有发在西河投资开发山场400余亩,主营白茶、淡竹;有本村青年叶姜华、叶水平投资开发山场400余亩,主营油茶,兼营白茶。   西河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安居乐业,团结奋进,共建美好家园。但西河因属山库区村,与其他兄弟村的发展还有一定差距,与发达地区村更不能相提并论。西河的未来有望上级领导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更需村两委团结拼搏和全村村民共同努力,我相信西河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   

中河村

  中河村位于寺前镇东部,由原中河、詹岭、牌柳和西岭等村于2005年合并而成。现辖10个村民组,29个自然村落,560户,2288人。全村现有党员96人,设立0中河村总支委员会,辖詹岭、牌柳、中河三个党支部。全村总面积21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16800多亩,耕地面积960多亩。中河村区位优势明显,距太湖县城仅20公里,东与晋熙镇交界,北与潜山县毗邻,南抵中国花亭湖风景名胜区。中河村交通便利,赤百公路(054县道)穿境而过,牌柳公路、詹岭公路贯通全村10个村民组。中河村环境优美,背依大山,面临花亭湖,森林覆盖率达85%,花百崖、龙潭冲、凉亭崖、李明寨等大小瀑布遍布全村。中河村物产丰富,农业以粮、油为主,养殖业以猪、鸡为主,林业以松杉、毛竹为主,盛产木材、毛竹、茶叶、瓜蒌、板栗等农特产品。   

王畈村

  王畈村位于寺前镇之北,东与林冲村毗邻,西与安仓村及汤泉乡吴岭村相依,南与镇区相连,北靠佛图寺村,由原王畈村和平阳村合并而成。全村总面积11平方公里,948户,3262人,山场11730亩,耕地1470亩,辖14个村民组,原王畈村均分布在王畈河流域、寺佛公路两侧,地势较平坦,人口相对集中,原平阳村属典型山区,素有“名叫平阳河,出门上下都爬坡”之称。   王畈村境内森林资源主要是松、杉、杂木及毛竹,现有经果林板栗700余亩,茶叶500余亩,养殖业主要以生猪为主。村内自然景色优美,闻名全县的“夫妻树”座落在平阳村水口,枫株连襟环抱,胸围4m,高20m,树龄约200年。建于宋代的“秋潭寺”很有旅游开发价值,寺内朝香者络绎不绝,寺旁有黄龙洞、神龟鳖石、龙鲤鳅潭、神仙柜、永兴桥、汤家寨等景点,最高山峰“鸡笼尖”海拔716.1m,属王畈村最高山峰。   村内建有“寺前中心小学”一所,阳河单小一所,教职工14人,学生190人,拥有教学楼三幢,建筑面积1100㎡,乃山区一流小学。村两委成员七人,县组织部定编六人,聘请一人,2007年新建村部办公楼,建筑面积300余平方米。   

罗溪村

  罗溪村位于长江河流域的中国花亭湖风景名胜区之滨,位于太湖县城之北,地处寺前镇东部,距县城27公里,赤百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地形为东低西高走势,背依大山,面临花亭湖,环境优美。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光热丰富,无霜期长,既无北方的严寒,又无南国的酷暑。村内土地总面积1051公顷,山场8610亩,居民点用地约10公顷,未利用地约100公顷。全村辖区11个村民小组,556户,2200余人。   全村共有党员83人,其中女党员18人,结构合理,分布均匀。村两委班子成员6名,其中女成员1名。   村内有完全小学一所,单小一所,在校学生230余人,无一名辍学儿童。有村级卫生室3家,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既有湖光山色的“朝阳岛”、“钓鱼台”、“乔岭口瀑布”、明太祖朱元璋赐匾的“明封总社”遗址,又有千重碧绿的海拔557米的“天灯凸”、羊角岩,还有供革命传统教育的“汪岩烈士亭”,更有可改善林种结构,建设生态园的千亩林地。农业以粮油为主;林业以松杉、毛竹、茶叶、食用菌、药材和板栗、柑桔、经果林为主;养殖业以猪、鸡、鸭为主。现正在依托中国花亭湖风景名胜区开发契机,发展生态旅游。   

塔镇村

  塔镇村位于花亭湖寺前河、罗溪河两河之间,是寺前镇东南边最边远村,背靠大山,南为沿湖丘林,属典型的半岛村庄,距大坝码头5公里、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村内湖叉纵横,植被成荫,山青水秀。全村现有人口1500多人,分金湾、罗庙、中心、塔镇、李河、新化、吕冲、联合八个村民小组,480余户散居在全村湖汊边的各个半岛之上。全村总面积8.3平方公里,人均可耕田地0.2亩,多经生产面积2000多亩,农民人均收入近4000余元,主要收益来源于外出务工、板栗、蚕桑、棉花等种植业和网箱养殖业。全村现有党员69人,设有总支委员会,下分设罗庙支部、塔镇支部和蚕桑支部三个,村两委班子四人,村部座落在湖边的旅游点农家乐接待处,建筑面积220平方米,村内有两所小学,分别建筑于九八年和二OO三年,在校学生60余人。村级企业有成立于一九九九年的以帮助村民销售为目的的合股制蚕茧收购加工站和二OO六年成立的以垂钓为中心的水产养殖库汊。   现在的塔镇村是二OO五年撤村并村由原塔镇、罗庙和童畈四村民小组合并而成,建村时公路无一寸,办公无场所,通讯多盲区,电力极不足,电视无信号,村民饮水难,可谓是交通闭塞、信息不通、村民生存状况极差。并村后村两委下定决心,果断行事,针对存在的诸多问题,一步步作出规划,多方筹措资金。在二OO五年底建成了以旅游农家乐接待点的村综合办公场所,并在同年底对全村公路进行勘查,作出了将全村公路直达各组的决定,并动工修建。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在全村村民的共同支持下,全村基本完成了23公里村级公路,桥涵百处,工程总投资160余万元。二00八年经多方争取,四处联系,建成了移动通讯机站和供电增容、增站,全村现有变电房四个,有效改善了电力不足的问题。周边村都是水泥路,塔镇的路是晴通雨不通的泥水路,二00九年村两委再次作出决定,结合“村村通”工程修建水泥路,结合移民后扶项目建设砂石路,同时结合土地置换政策搬迁交通不便偏居农户进-屋规划,结合人饮工程和后扶政策实施解决村民饮水难的问题,用了短短的两年时间,新修水泥道路8公里、沙石路面近5公里,搬迁散居农户进行规划20余户,全村打机井5口,机站5处来解决农户饮用水,使90%以上的农户吃上了放心、清亮的自来水。二O一O年,全村发放电视接收器300多台,让全村农户都看上了清晰的电视。两年来全村各项工程总投入近400万元,争取资金近300万元,现在的塔镇公路建设任务虽仍很繁重,但已初步达到了水陆交通方便,基本解决了村民电力、电信、电视、饮用水存在的一切问题。现今的塔镇楼房一座座拔地而起,,年增速很快,电脑已进农家,现今的塔镇村民精神面貌大有改观,生存条件大有改善,村民和谐共处,安居乐业。   历年来,村两委兢兢业业,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村群众,克服重重困难,彻底改变了塔镇村的落后状况。二OO五年被县委授予“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同年被安庆市环境保护局授予“生态示范村”称号,二00六年被太湖县社会治理委员会授予“平安村”,县司法局、县民政局、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太湖县民主法治示范村”,二OO九年镇党委、政府授予“基层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土地置换建设先进村”,二O一O年镇党委、政府授予“综合目标管理先进村和计划生育先进村”。诸多荣誉,并非光环,是对现今塔镇村基本情况的真实反映,也是塔镇人民建设新农村的奋斗过程的见证。   

桥冲村

  桥冲村是一个位于寺前镇北部的山区村,东南邻蔡河,西接黄岗,北与许河交界。全村总面积为7.35公里,海拔400余米,辖7个村民小组,500余户,1800余人,耕地面积802亩,人均0.44亩;山场6881亩,人均3.8亩。主要姓氏有高、李、蔡、徐、刘、胡、王、周、章等。境内有完小一所,教学点一个,在校学生130人,教师6人,设有医疗卫生室1个,各类商店13家。   自然风景有“美人石”、“紫藤”、“古松”、“古枫”、“古株树”、“旧祠堂”、“五层楼”、“仙人岩”、“轿子石”、“鲤鱼石”、“古凉亭”、“神人潭”、“观音插花”、“狮象把山口”、“古银杏”、“砂帽石”等座落在该村境内。有著名山峰“鸡龙尖”,海拔716米,城包海拔616米。桥冲村因地势险要,在解放战争时期,时任县委书记吴克万、县长李英等领导曾在这里开展过革命活动。村内物产甚为丰富,山间盛产松、杉、毛竹,农户栽有板栗、茶叶,并种植不少药材,如枣皮、丹参、沙参、菖蒲杜仲等,尤其是石英矿、石至石、黑云母较为多见。   多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下派书记章正同志的带领下,桥冲经济和社会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新增修通了5.1公里村村通水泥路面,新建的村级卫生室验收达标,极大地改善了村部和村级办公条件。农民人均收入持续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同时,我们也清楚:如何发展,如何加快发展仍是我村面临的首要难题。主要困难如下:   1、发展能力依然不强。全村上下思发展,想发展的愿望和要求十分迫切,氛围十分浓厚,但如何发展?如何快速发展?思路却不是非常明确。村没有规模经济,贷款十分困难,仅仅依靠争取项目和资金又显得有心无力,杯水车薪。资金不足和欠缺是制约我村发展的瓶颈。   2、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我村基础设施工作,特别是公路建设网络虽已初具规模,二十三个自然村庄公路全部衔接,但有些村庄因桥涵未完善,尚未正式通车。   3、经济产业依然落后。种植业没有特色主导产业。由于耕地少,水稻、油菜种植以自给自足为主。板栗、茶叶种植零星分散,大多粗放经营,没有形成规模,没有成长为主导特色产业。产业化发展滞后,畜禽养殖业发展不足,规模不大,带动力不强。   4、农民收入依然很低。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是3436元,寺前镇是2600多元,而桥冲村不足2000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即外出务工收入占50%左右,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包括各种惠农补贴、农村低保、库区后扶等占25%,而家庭经营收入只占20%。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起步之年,也是我党建党90周年,我们将以创先争优活动和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配全配好村两委班子。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直各部门的关心扶持下,我们将带领全村人民同心同德、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迎难而上。以更加谦虚的作风,更加扎实的工作,为建设新桥冲而继续奋斗!   

义安村

  义安村座落在长江河流域的中国花亭湖风景名胜区之滨,位于寺前镇西南部,花亭湖北岸,距县城47公里,距镇区6.5公里,赤马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东与安仓村交界,南抵花亭湖,西与马龙村接壤,北与玉泉、安仓村相邻。背依大山,面临花亭湖,环境优美。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光热丰富,无霜期长,四季分明。   村内土地总面积950公顷,居民点用地约10公顷。全村辖区10个村民小组,610户,2193余人,由原毕岭、西冲两个村合并,全村总面积约9.4平方公里,有耕地600余亩,山场面积9200亩,已开发种植经果林2500余亩。森林覆盖率85%。农业以粮油、棉为主;林业以松杉、毛竹、茶叶和板栗、柑桔、经果林为主;养殖业以猪、鸡、鸭为主;工副业以农产品加工,现正在依托中国花亭湖风景名胜区开发契机,发展生态旅游。   全村境内有村级公路8公里,组级道路20余公里,组组通公路,90%农户通路、水路直抵花亭湖大坝,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我村属丘陵地貌,海拔不超过200米,气候温和,适宜多经果树栽培,盛产板栗、柑桔、枇杷、茶叶及松、杉、杂木等林产品。   我村自然景观有西冲绿色茶园200亩;相传通潜山的天然溶洞—百花洞,洞内面积有几百平方米;还有唐代宰相狄仁杰病逝于我地,后人建有狄公亭纪念;西冲渔场拦网养鱼,是游人垂钓的好去处。   

安仓村

  一、基本情况   安仓村位于寺前镇西部,距镇两公里,东邻王畈、其林村,南抵花亭湖,西与义安村交界,北与汤泉乡金湾村接壤。赤北公路、赤马公路贯穿村内,水陆交通方便。全村总面积9.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66.6亩,人均0.27亩,山场9174亩,人均3.8亩,由原安仓村、杨家村、黄岭组5个组合并而成,辖12个村民小组,675户,2400人,劳动力870人,全村有完全小学1所,教师9人,在校学生120人。全村党员46人,其中女党员4人,35岁以下党员4人,规范化卫生室一所,村医4人。各类商店12家,油坊2家,水泥制品厂4家,村级茶园2个,茶叶加工厂1个,年产名茶800公斤,茶叶远销全国各地,于1973年兴建库容30万方水库一座,125千瓦水电站1个,年发电量15万度,中型采石场1个,专业生猪养殖场3个。   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加工业及外出务工为主。   二、自然资源   根据本村耕地少,山场多,主要种植水稻、棉花、瓜篓、林地种植板栗、茶叶、油茶、柑桔、蚕桑等,全村现已发展板栗500亩,茶叶500亩,油茶200亩,柑桔10亩,蚕桑120亩,中药材50亩。   三、基础设施   截止2010年底,全村已铺设3.5米水泥路6.9公里,基本实现了组组通路、户户通电,90%户通有线电视,85%户通电话,50%农户饮用自流水。全村有80户农户安装了沼气,近200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58%的农户建起楼房。我村已建教学楼、村部大楼及规范化卫生室。   全村共拥有交通运输船3只,营运小客车2辆,农用运输车10辆,摩托车400辆。   四、经济情况   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32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80万元,畜牧业收入20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92万元,外出务工收入2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元。   五、发展思路   村两委决定在新的一年里,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两委成员和党员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团结带领党员和群众努力提高全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坚持学习不放松、清正廉洁,坚持四议两公开制度,表彰先进树新风,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实行民主管理,接受群众监督,继续开展好“双培双带”活动,经常开展科技培训,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做好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多方面工作,使全村各项工作在全镇争创前茅。   

其林村

  其林村是寺前镇政府所在地,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南与洪畈村为界,北与林冲、王畈村接壤,西临花亭湖。我村因传说有麒麟到此,因而得名,现一般简写为其林。    全村总面积1.46平方公里,耕地94.5亩,山场1311亩,原有十个村民小组,现合并为其林、路畈、月形三个大组,271户,851人,党员42人,在校大学生16人。现有村办完小一所,砖混教学楼一幢,占地400多平方米,教职工13人,学生243人,教育教学成绩名列全镇前茅;村址座落在寺前街龙华路,建筑面积450平方米;2009年在环城路新建了429平方米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和村卫生室;景点有赵朴初文化公园、廨院寺、双凤尖、石矶头等,这里山川秀美,民风淳朴,村两委班子结构优化,精诚团结,区位优势明显,水、陆交通便捷,陆路至县城40公里,乘车1个小时即可到达;水路乘快艇到大坝仅需15分钟。    近年来,镇区建设飞速发展,旅游事业红红火火,我村面貌日新月异,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随着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库区移民后扶项目示范村双轮驱动,镇、村共建新模式大力推进,其林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林冲村

  林冲村位于X054县道39km,距寺前镇1km,与其林村相毗邻,赵朴初文化公园建于林冲村原新建组老房及土地上,为林冲的西大门,东以新安岗烈士陵园为屏障,北面“双凤尖”与南面凤凰山遥遥相对,相映成趣,山峰最高点海拔1000m,最低为400m,土地结构状况从最低处向上排列为农田、旱地、山地与林地。   全村由原林冲与黄合两村合并,原林冲呈东西走向,由一条水泥道与一条顺道河流蜿蜒贯穿整个村庄,黄合水泥路由林冲路分支连接原黄合的村落。   全村为9个合并村民组,总户数402户,总人口1318人,其中贫困户35户,83人,低收入人口122户415人,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户35户,83人,贫困建档的低收入122户,415人,全村劳动力946人,其中男劳动力496人,女劳动力450人,劳动力最高文化为高中占24人,初中占143人,小学占260人,外出务工人数287人。   全村总面积约4km2,耕地440亩,旱地山地80亩,林地8656亩,林地中板栗350亩,茶园400亩,其中新植面积200亩,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要产品。   林冲村两委成员5人,其中支委3人,村委3人,交叉任职2人,是一个团结、战斗力与凝聚力都很强的班子。   


中河村特产大全




中河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