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安庆市 >> 宿松县 >> 千岭乡 >> 千岭村

千岭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千岭村谷歌卫星地图)


千岭村简介

  千岭村南临龙湖湖畔,北接宿复公路,向义公路贯穿全村。东与木梓村交界,西与平岗村接壤,北与雨福村相处,南与九庙、张庙村连片,村委会座落在历史悠久、人口集中的千岗岭小集镇上。
   全村面积5.94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2240.6亩,801户,3218人,分布在9个自然村庄和1个小集镇上。
   解放以来,千岭村广大群众在中国0的英明领导下,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村党支部带领全村干群,发扬革命加拼命的大无畏精神,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广大群众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衣不遮体、食不裹腹的辛酸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千岭村广大党员干部遵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和-同志“-”重要思想指示精神,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改革的步伐越迈越快,效益越来越高。2001年支村两委抓住世行二期加灌工程项目契机,投入资金近百万元,新建二级电灌站1处,使1000余亩水田60天不下雨也能保收,并在汪屋新建100余亩1处田成方、树成行、沟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田园式水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淘汰旧品种,更新新品种,科技兴农新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粮棉增产幅度年年有提高。
   全村现在正在开展“三个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作出新贡献。全村80%农户安装电话,20%村民拥有手机,有线电视辐射全村,全村楼房林立,到处呈现祥和新景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现有1所完小和1所单小,学校有60多年的历史,几经迁址重建,如今由上海市静安区教委捐助希望工程款20万元,建成了1幢上下2层共18间的教学大楼,村里又配套近10万元,修造了1条长300米的砂石路连接向义油路,师生进出安全方便,并新建了10多间配套生活用房。几十年来,为各级各类学校输送了一批批合格新生,结出了丰硕成果,博士生、研究生、大学生及专科生已占全村人口的1%左右,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振兴中华、创建和谐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是千岭村人民的骄傲。社会在前进,明天的千岭将会更加美好。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0826203 246000 -- 查看 千岭村谷歌卫星地图

千岭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千岭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新前村

  新前村原为石龙大队,原新前乡驻地。东临杨湖、龙湖,三面环水。全村面积4.78平方公里,有710户,3042人,21个村民小组。可耕面积2900余亩,属丘陵地区,主产稻谷、棉花。因水利条件较差,从1990年起通过国家扶贫和群众集资,重点攻克水利难关,扩大兴建水利设施,现有大型机站1座,小型提水站6座,可灌溉面积达2000余亩。    近几年来,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兴建了2处新居民点,群众集资20余万元,整修村级公路,确保晴雨通车,于1998年通过群众集资23万元,兴建小学教学楼1幢,在群众集资和国家扶贫的基础上,又于2003年兴建了综合楼1幢,改善了学校环境和教学条件。    新前村支部1995、1996年被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1998年被县委评为“先进村党支部”;1999年被县委组织部评为“五个好”村党支部;2000年被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1989年至2004年先后16次受到区、乡表彰。    2004年5月,与尹屋村合并为新前村。    [尹屋村]全村现有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36人,全村面积2.04平方公里,拥有1270亩耕地。民国期间属石龙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初期叫大村选区。1954年加入辉煌社,叫第五大队。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与青龙合并叫第五营。 1961年撤营后,成立尹屋大队,大队部设在尹屋队。1968年再次与青龙大队合并改称永红大队,大队部设在黄龙队。1971年3月与青龙大队分开,又叫尹屋大队,大队部设在尹屋队的上屋山。1984年大队改称尹屋村。    1978~2002年粮食总产量14832吨,棉花总产量900吨,油粮总产量247.2吨,生猪12000头,大牲畜存栏100头,家禽180000羽,四旁植树2300株。2002年在新屋、老屋实行退耕还林60亩。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180元增加到2002年的1200元,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    全村先后建立了3座提灌站,各类机动车9辆。完全小学1所(成立于1964年),在校学生1978年为87人,2002年为11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3%。改造学校危房270平方米。有高压电线路2.5公里,变电台2座。    自1976年开始推广农业杂交水稻至2002年,95%以上水稻田亩产由原来的20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以上。1985年开始推广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特别是棉花优良品种推广后,亩产获得了200公斤以上的好收成。    2004年5月,与新前村合并为新前村。  

千岭村

  千岭村南临龙湖湖畔,北接宿复公路,向义公路贯穿全村。东与木梓村交界,西与平岗村接壤,北与雨福村相处,南与九庙、张庙村连片,村委会座落在历史悠久、人口集中的千岗岭小集镇上。    全村面积5.94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2240.6亩,801户,3218人,分布在9个自然村庄和1个小集镇上。    解放以来,千岭村广大群众在中国0的英明领导下,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村党支部带领全村干群,发扬革命加拼命的大无畏精神,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广大群众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衣不遮体、食不裹腹的辛酸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千岭村广大党员干部遵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和-同志“-”重要思想指示精神,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改革的步伐越迈越快,效益越来越高。2001年支村两委抓住世行二期加灌工程项目契机,投入资金近百万元,新建二级电灌站1处,使1000余亩水田60天不下雨也能保收,并在汪屋新建100余亩1处田成方、树成行、沟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田园式水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淘汰旧品种,更新新品种,科技兴农新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粮棉增产幅度年年有提高。    全村现在正在开展“三个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作出新贡献。全村80%农户安装电话,20%村民拥有手机,有线电视辐射全村,全村楼房林立,到处呈现祥和新景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现有1所完小和1所单小,学校有60多年的历史,几经迁址重建,如今由上海市静安区教委捐助希望工程款20万元,建成了1幢上下2层共18间的教学大楼,村里又配套近10万元,修造了1条长300米的砂石路连接向义油路,师生进出安全方便,并新建了10多间配套生活用房。几十年来,为各级各类学校输送了一批批合格新生,结出了丰硕成果,博士生、研究生、大学生及专科生已占全村人口的1%左右,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振兴中华、创建和谐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是千岭村人民的骄傲。社会在前进,明天的千岭将会更加美好。  

孙岭村

  孙岭村位于千岭乡南,向义公路末端,东隔小赛湖与汪岭村相望,西临龙湖,北与青龙村为邻,南与义乡村接壤,南北狭长地带呈“生姜垒”状。辖17个村民小组,493户,1943人,耕地面积1235亩,地域范围2.25平方公里,驻地孙家岭,距乡政府10公里。    解放初,孙岭设乡,1958年与义乡社合并为营。1961年与义乡分开,名为孙岭大队。1984年改大队为村。全村属丘陵地区,居民以农业为主,少量渔业。1987~1993年主产优秀白蜡晾晒烟。当地人多地少,劳力丰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剩余劳力外出务工经商且逐年向城镇转移,经济发展较快。    全村1987年居民住户通电,2000年国家投资农网改造更新,建变电台2座,共80千伏安;自建小型农用电力灌溉站11处,共116.5千瓦。    1998~1999年水灾,内涝超历史,孙岭与义乡交界处“三关塘”陆路交通中断3个月。当年开仓借粮172500公斤;居民住房开始低房高迁,移民建镇点2处,建筑面积达2400平方米。2000~2003年平均每年有7%的居民由土砖瓦房高迁新建成钢混结构楼房。2002年村部危房改造为楼房。黑白、彩电入户99%,闭路电视2003年全面开通。70%居民生活已饮用卫生水。    有个体经商经销点8处,村级卫生所1个,兽医专业人员2人,有小学1所。    1994年计税面积1236亩,2000年税改费计税面积调整为1235亩。    村境内的横路洲、毛于畈和蒋家庄占地面积1200亩,可耕种面积主产水稻。2001年,由宿松县长江实业有限公司桂金德承包退耕还林。    西湖圩面积40亩,当地村民与村承包耕种,大坝外圩1200亩,由千岭乡政府与汇口镇政府续签10年合同,即自2003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止,所有权归村。    黄雀畈耕地面积200亩,1997年乡政府开发黄雀畈协议为:所有权归村组不变,经营权归乡,按亩分红。    村内有一古庙——“龙王亩”。    全村共50名正式党员,其中男性46人,女性4人。1985~2004年共发展新党员11名,其中女性2名。    2000年县委组织部授予孙岭村支部为“五个好”村党支部。    2004年5月,由青龙、孙岭、义乡村合并为孙岭村,驻地孙家岭。    [青龙村]位于向义公路西侧,东至小赛湖畔,西临龙湖之滨,北与尹屋、汪岭村接壤,南与孙岭村为邻,呈椭圆状,面积2.16平方公里。村部设在林场,距乡政府8.5公里。境内有宿松十景之一的浮笠洲、铁门闩卧牛山(铁锁链耕牛)等景点。现有人口1491人,共365户,分布在6个自然村庄,12个村民小组。共有耕地面积1306亩,其中水田360亩、旱地946亩;山场面积600余亩,其中林场面积200余亩。    青龙村的前身为青龙大队,因村内有青龙嘴而得名。建村以来,1962~1963年、1965~1970年,曾与尹屋村两次合并,时称永红大队。1970年以后,与尹屋村分开,成立青龙大队。村有青龙小学1所,校址在石家大屋,卫生室1所。1980年实行责任制,从那时起,区域划分一直延续至2004年5月。    青龙村属丘陵地区,黄土地,土地贫瘠。中间高、两边低,水利条件差,东西临湖,易涝易旱。农民“农”、“渔”兼业,“农”产水稻、棉花、油菜、花生、红芋、小麦等,“渔”以捕捞为主。1987~1991年还栽过白蜡烟叶。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丰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剩余劳力除少数在家搞养殖办企业外,其余都以外出务工经商为业。    现在村民住宅有两层楼房140多幢,程控电话120多部,手机200多部,摩托车50多部,电视普及率100%,其中彩电户占80%,还有许多人家购买了冰箱、洗衣机等高档电器。现在村里有医疗卫生室3所,农用运输车6部,客运三轮车15部,客运出租车6部,小型运货车5部。全村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100%,初中普及率达98%,还有大部分青年上了高中,每年至少有3~4人考入到大、中专院校。    2004年5月,青龙村与义乡、孙岭村合并为孙岭村。    [义乡村]位于千岭乡最南端,俗名义乡嘴,三面环水,一面着陆,面积2.31平方公里,辖18个村民小组,现有542户,2154人口,1140亩耕地,其中水田490亩、旱地650亩。历来以种植业为主、兼营渔业。主产油菜籽、小麦、稻谷、棉花等。水产品有鱼、虾、贝、蟹等。解放前,几乎年年 上旱下涝,有种无收,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当时有首民谣:“义乡义乡,象块生姜,易旱易涝,十年九荒。”解放后,兴修了水利,挑筑了圩堤,基本上解决了旱涝保收问题。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义乡人民遵照党的改革开放、强国富民政策,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奋发图强,使各项事业迅猛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如今,很多农户购买了运输、农用、客运等各种车辆,家家户户使用电灯、电话,村内居民楼房年年增加,摩托车、彩电进入了大多数百姓家。    2004年5月,与青龙、孙岭村合并为孙岭村。  

张庙村

  [砂坡村]位于千岭乡南面,南临龙湖北岸尾梢。共12个村民小组,面积2.62平方公里。2003年,全村548户,2207人。村委会驻地新屋组边。属丘陵地区,境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335亩,其中水田780亩、旱地555亩。山场800亩,水面2000亩,林业用地152亩。盛产水稻、棉花、油菜等,还产鱼、虾、蟹等水产品。    砂坡小学师生近3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村有卫生室、医务人员5人,基本实现了初级医疗卫生保健工作标准;有线电视转播塔1座,覆盖全村及周边20个村民小组;二级电灌站1个,有效灌溉面积800亩;村级砂石公路3公里,向义公路贯穿全村,交通便利。1986年4月,全村干群自筹资金15万元安装50千伏安变台1座,解决了全村照明和农副产品加工用电问题。    1994年,又自筹资金11万元新建砂坡小学教学楼,同年村投资10万元新建砂坡村养殖场。    1996年群众投资20万元新建狗迹湾1000亩大圩。    2001年8月投资18万元重建砂坡小学教学楼。    2002年村投资3万元扩建砂坡村级公路。    现在村内楼房林立,户占有率达50%以上,高档电器、高档家具,户占有率达85%以上;摩托车、小车,户占有率达30%以上;固定电话户占有率达90%以上。95%以上农户有存款,大部分村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1997年7月,砂坡村被市委、市政府认定为“小康村”;1999年砂坡村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明星村”。    2004年5月,砂坡村与雁翎村合并为张庙村。  

木梓村

  木梓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村小集镇,曾是木梓乡(公社)机关所在地。如今,宿松县千岭乡中心学校座落在此。   木梓村地处千岭乡东部,宿复公路纵贯全村。北滨大赛湖梢,东与日新、中心两村接壤,西与千岭村相邻,南与九庙村隔河相望,全村总面积3.78平方公里。    全村下辖16个村民小组,共470户,1879人,耕地面积1786亩,其中水田751亩、旱地1035亩、山林场100亩。   1990年,建起了1座电灌站,国家投资40万元,直接灌溉面积1200亩。    1998年,依靠群众集资,对木梓辅小的危房进行了全面改造,建起了1幢教学大楼,造价18.4万元。2004年又新建1幢综合楼,共投资18万元,其中群众集资10万元,国拨8万元。通过5年的艰辛努力,消除了学校危房。    近两年来,实施了移民建镇规划,全村共移民27户,并带动非移民建房33户,计60户,总投资420万元,其中国拨40.5万元,群众自投379.5万元,在宿复线两旁建成了1条500米长的街道。    从2000年起,村以宿复路为起点,修通了通往全村16个村民小组的砂石公路,全长10余公里,总投资6万元。    2000年,由国家拨款,村负责规划,个人承办,成立了木梓电信所,并安装了1000门程控电话,总投资300万元,覆盖邻近4个村。    2001年,由村负责,采取群众集资、个人投资、上级给设备三结合的形式,建起了有线电视台,总投资10万元,用户近30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64%。    2004年5月,与日新村合并为木梓村。   

雨福村

  雨福村位于千岭乡东北部,东临大赛湖,南连木梓、千岭村,西接宿(松)复(兴)公路,宿复公路贯穿余坝、围坝、安田、叶屋四个村民小组,北与九姑乡九姑、杨茂、国赛村接壤,水陆交通较为便利。    雨福村,原名九姑公社红雨大队,1984年更名为九姑乡雨福村,2004年5月划入千岭乡。雨福村属沿湖丘陵地区,三面临水,境内22个村民小组,707户居民,人口3028人。总区域面积5.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07亩,其中水田面积926亩, 旱地面积1781亩;山场面积104亩,林地面积126亩;水面面积690亩,其中可养殖水面410亩,滩涂面积210亩。自1978年雨福村由粮区改为棉产区以来,境内盛产棉花、稻谷、油菜、小麦、芝麻、薯类等农作物。    70年代以来,雨福村先后修建了全长2.8公里的村级主干渠,欧家大塘等15口大型当家塘;1994年投资28万元建起村级机站,2002年又分别建起两座小机站。目前,全村88%的田地灌溉水利网络已基本形成。    进入90年代以来,雨福村依托交通便捷、靠近街道的优势,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更新观念,拓宽就业渠道,鼓励诚信守法经营,创建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目前全村批发、零售业已达50余户,从业人员100多人,经营户人均纯收入均超过3000元,并涌现出象孙礼兵这样年销售额超过100万元的经营大户;窑厂自1992年建成投产后,年产值超过100万元,同时可解决40~50人的就业问题;以刘春和、刘海和为首的鞭炮加工户每年可解决100多名群众的就业压力;刘卫中等的中型以上客货运输车辆达20辆,微型客运车、轿车共5辆,目前车辆仍在快速增加;刘三水的建筑施工队每年可解决100余人就业;目前批发零售业、建筑安装业、鞭炮加工业已成为雨福村第二、三产业的支柱产业。    2002年全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达846人,人均纯收入在4000元以上。总投资逾40万元的雨福新街建设工程正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与之配套的停车场、农贸市场、下水道、路灯等工程也在施工之中。    1997年投资20万元的村小学教学楼的竣工,结束了学校有危房的历史。村标准化医疗室能保证本村群众小病不出村;全村固定电话用户逾290户,移动电话逾900部,有线电视用户逾150户,彩电拥有量逾400台,摩托车拥有量逾250辆,楼房住户逾500户。    雨福支村两委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内强素质、外树形象,领导全村群众正朝着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奋进。  

竹墩村

  竹墩村地处千岭乡的南端,东连二姑畈、大赛湖,南望洲头乡乌池村,西邻汪岭村,北与中心村接壤。宿复公路贯穿全村,竹墩公路大桥座落此地,大桥旁是各种水产品的交易场所。村南面的长河将龙湖和大官湖连接在一起,是宿松水上的重要交通要道。    古渡竹墩是黄湖、龙湖的交汇处,又是鲜鱼交易市场,日均交易量约25吨。    2003年末,全村面积3.96平方公里,18个村民组小组,516户,2160人,总耕地面积2032亩,其中水田377.8亩,旱地1654.2亩。    竹墩村是一个农业村,少数户利用农闲季节兼营渔业。主要农作物是水稻、棉花、油菜、小麦等,棉花历年来种植面积均有1300多亩,是全村主要的经济作物。    1967年,国家支援抽水机1台,全村群众集资,兴建二姑畈提水站,解决600亩农田抗旱问题,此站至今还在使用。以后,各村民组相继共建小型提水站16座。    竹墩村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竹墩小学两次迁址,最后一次迁至方湾清明嘴。1998年建22间两层教学楼1幢,总造价18.75万元。    2000年,村部建3间两层办公楼1幢,总造价8万元。    2004年5月,与中心村合并为竹墩村。       [中心村]地处宿复线中段,西起20公里700米处,东到22公里800米处,南临杨赛湖,北至大赛湖,面积为3.04平方公里。    2003年,中心村有9个自然村,有15个村民小组、320户,现有人口1310人。   在1984年前为中心大队,1969年下半年与当时的方湾大队合并,成立竹墩大队。1972年两大队再次分开。当时村部设在高岭生产队,到1985年移至放牛岭。    中心村虽人口少,地贫田薄,却人杰地灵。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先后涌现出大批人才。到目前为止,已有正局职干部3人,副局职2人,处职干部1人,副教授2人,部队营职干部2人。    由村民集资15.8万元于1999年建成16间2层的教学大楼,并且建了院墙,平整了篮球场,挖了水井。2003年,又集资求援,将原有的6间教学用房再次改建,使学校师生彻底告别了危房。2004年又新建了1口20余米深的水井,使师生的饮用水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目前有6个年级160余名师生,自80年代以来共有就读和已毕业的大专院校学生达20余人。    2004年5月与竹墩村合并为竹墩村。   

毛坝村

  毛坝村以村委会所在地毛坝街而得名,地域南北走向,近似长方形,占地面积3.09平方公里。北倚黎冲,东连平岗,西接金川,南抱坪岭。2003年,全村365户,1556人,8个自然村庄。耕地面积1419亩,其中水田983亩、旱地436亩、山场650亩、林场20亩。水田以产稻谷为主,旱地则种植棉花、油菜、小麦、山芋、芝麻、花生及豆类等作物,山场大部分为人工造植的幼松林。    毛坝小街在没有宿复公路时,是洲地及赤岸、义乡的人们往来县城的必经之路,他们多在此歇脚投宿。曾有初中、完小各1所,商店食品站各一个,还有粮站、临时收粮点。昔日小有名气,乃至小乡、公社均以“毛坝”命名。    今天的毛坝街,虽没有昔日的繁华,但全村村民素质逐步提高,连年来涌现出受县级表彰的“五好家庭”有4户,尊老爱幼,遵纪守法成为新的社会风尚。村党支部在2002年荣膺县级“五好支部”。全村每年有700多人外出务工,他们用自己辛劳的汗水,换回成千上万的资金。村卫生室医疗防保有声有色,挖井建塔,改水改厕,蔚然成风,村民们结束了千百年吃塘堰不洁水的历史。全村在1987年通电的基础上,又于2000年进行了农村电网改造,增加了电容,降低了电价,群众得到了实惠。现在电灯、电话、手机、彩电、洗衣机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及家用电器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全村现有农用运输车近20辆,而毛坝街私家车就有4部,品牌各异的摩托更是不计其数。座落在毛坝街东的毛坝小学于2000年在乡村两级的支持下,集资兴建了教学大楼。    位于毛坝街头的“梅王庙”,由当地村民自筹资金,于2002年在旧址上对古庙进行了重建、扩建,供奉着汉室忠臣“烈侯梅王”。    2004年5月,坪岭、金川、毛坝组建成新毛坝村,驻地在原金川村村部。    [金川村]位于龙湖之滨的金川,东邻毛坝,南至龙湖圩,西连五里乡杨树村,北接雷向公路,面积4.6平方公里,下辖15个村民小组,现有居民451户,人口1831人。全村耕地面积2055亩,其中水田面积1625亩,旱地430亩,以生产水稻、棉花、油菜等农产品为主。山林572亩,主要树木为马尾松。水面1205亩,其中当家塘占760亩。    1968年与毛坝、坪岭大队合并,命名为前进大队;1971年前进大队解体,又恢复原名团结大队;1976年因村部座落在金屋组旁,而更名为金川村。1997~2002年,实施了移民建镇工程,建成了响堂机站、11口当家塘,新建了金川小学教学楼,完成了农网改造和通向县、乡两条主要乡村公路。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人均收入为1500元。    2004年5月,与坪岭、毛坝村合并为毛坝村。    [坪岭村]位于龙湖之滨,下辖12个村民小组,面积3.94平方公里。现有居民411户,人口1681人。耕地1427亩,其中水田944亩,旱地483亩,主要农作物为水稻、花生、山芋等。    坪岭村历史上曾是“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渔家村落。解放以后,坪岭人民围湖造田,逐步达到人均占耕地面积2亩,粮食产量大增。60年代一穷二白的坪岭村全省闻名,是龙湖之滨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1998年至2001年间,先后建起了王屋排灌站、村完小教学大楼、6个村民小组的脚荒反围、2800亩养殖基地,完成了农电网改造和通往县、乡两条主要乡村公路建设。    1993年人均收入630元,2004年人均收入1700元。    现在坪岭村居民楼年年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坪岭人民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早日实现小康目标而奋斗。    2004年5月,金川、坪岭、毛坝三村合并为毛坝村。  

汪岭村

  汪岭村位于千岭乡东南隅,三面环水,一面着陆,同义乡、新前村毗邻,与竹墩和洲头乡乌池村隔河相望,形同带状。全村共25个村民小组,现有717户、2905人,面积4.95平方公里,从事农业生产人口居多。杨赛湖、小赛湖是汪岭左膀右臂,成为与邻村的天然分界线,长河古道如白练经村前流过,柴方水便,素有鱼米之乡美称。    汪岭原名赤岸,因境内旱地多属红壤而得名。后因村内有小集镇名“快活岭”,岭上又是汪姓人居住,故而谓之“汪岭”。汪岭盛产粮、棉,加之河湖堰汊又多,是林牧副渔业共同发展的好地方。    汪岭民风淳朴,村内姓氏较多,有着和睦相处的良好传统美德。    汪岭公路贯穿全村。水陆交通非常便利,使本地农副产品得以畅销。长河水道碧波荡漾,这不仅是给汪岭这块赤地增添了活力,也是千岭乡东南隅的天然屏障,湖内水草丰盈,堤岸绿荫掩映、丰富的水产品鲜美可口,随要随有,十分方便。夏季,湖内荷花清香四溢。秋季,莲子、菱角、芡实成熟。    村前赤岸边古庙1座(经县宗教科批准),庙内所供奉神灵,传说是唐代李密李公大王。庙里香火四季不断。   汪岭虽小,但人才辈出。历史上既有受皇封的司氏翰林人家,又有敕封府的地方汪氏法官。现有任县级领导的(科、局级)多人,大学毕业生遍布全国,他们有的成为企业家,有的是公司白领。汪岭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连年人均收入按20%递增。电话、有线电视基本普及。   

九庙村

  九庙村地处千岭乡的中南部,解放初叫枫树乡金岭村,1958年名为木梓公社九庙大队,0时期改叫反修大队,1978年恢复九庙大队,1984年更名为木梓乡九庙村,1992年并为千岭乡九庙村。    2003年,全村17个村民小组,563户,2120人。全村面积4.0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120.67亩,其中水田1086.95亩、旱地1033.72亩,山场面积为300亩,水面400亩。    九庙村是一个农业村,主要的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山芋、小麦等。    1998年经上级有关单位许可,由石秀斌发起,兴办了“九庙鞭炮厂”,从事花炮、鞭炮生产,至今效益很好。    1999年7月,国家和集体共投资22.4万元,新建九庙小学教学楼。    2001年,上级政府投资和群众集资,改建了文嘴机站,使1500亩水稻田旱涝保收。  

平岗村

  平岗村座落在向阳岭集镇,南临龙湖,北靠宿复交通干线,西北与毛坝、五里相邻,面积9.7平方公里。全村有28个村民小组,827户,3386人,耕地面积3193.4亩,其中水田2078亩,旱地1115.4亩。山场650亩。    平岗村属于丘陵地带,盛产水稻、棉花、小麦、花生、芝麻等农产品。    平岗村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境内有2处名胜古迹,那就是“报恩寺”和“汪洋庙”。“汪洋庙”始建于元朝;“报恩寺”据传始建于唐朝贞观12年,气势恢宏壮观,香火鼎盛。这两所寺院分别于公元1967、1958年被毁,又于1993、1995年经县宗教科批准重建。特别是报恩寺,建筑古朴典雅,造型精美,“清明节”前后,前往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    平岗村人杰地灵,60年代曾出现了一位可歌可泣的革命烈士——柴留执。    平岗村的经济发展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立足农业,1995年逐组完善第二轮土地承包责任制,种好水稻、棉花,提供农技咨询服务,做到优质高产,注重经济效益;扶持个体企业,办好窑厂、预制厂、煤球厂,大力开发粘士资源和人力资源;提倡年轻人和能工巧匠外出务工,扩大经济资源范围,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多达1100多人,务工收入已成为本村一项主要的经济来源。    1998年春,集资14万元修建了向坪、村部两条村级公路。    1998年8月,投资11万元,兴建了竹峦、花屋两所小学,现在全村适龄儿童100%入学。全村具有博士学位的2人,具有硕士学位的9人,有大中专毕业和大中专就读生共130人。    2000年秋,集资10万元,争取国家投资40万元,用4个月时间,对全村供电设施进行了整改。现在供电正常安全,大部分村民们购置了电冰箱、大型彩电,部分家庭还安装了空调。    全村已安装固定电话410部,移动电话207部。    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已有79%的村民住进了新居,人均住房面积达48平方米。年人均纯收入达1400元,全部解决了温饱,约有10%的家庭达到了小康水平。    平岗村变化的标志性工程——移民建镇工程。2002年10月,平岗村依靠国家政策优势,投资42万元,搬迁居民68户,于年底开通了长320米,宽28米的龙湖路中段街道。    2002年11月,又投资19万元,在街道中段建成了6间两层的村委会办公大楼。改革开放中的平岗村,前程将会更加灿烂美好!    2011年标准化的平岗村村部建设完成,全村建立了村民活动休闲中心。  


千岭村特产大全




千岭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