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村 白鹿村地处店前镇东南部,中华禅宗始祖二祖慧可修行、传经之地—司空山的脚下,距离镇区4.5 公里,与太湖县牛镇羊河村毗邻,面积11.9平方公里。全村356户,1410人,其中党员16人(60岁以上7人,50岁以上7人,35岁以下2人,女党员2人),劳动力人口822人,常年外出务工270多人。村民组18个,现有水田410亩,旱地157亩,山场12100亩。2006年人均纯收入2100元,2008年人均纯收入2800元。目前,村基础设施建设良好,产业结构调整初具规模,基本实现组组通路,有线电视、电话普及率达95%以上,村小学配套工程齐全。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0828101 | 246000 | -- | 查看 白鹿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银河村 |
银河村 银河村由原李坳村、三星村、朝阳村三村合并而成,全村辖29个村民组,524户,2048人,总面积42.5平方公里. 一、项目建设情况 1、2004年、2005年共发展高标准无性系茶园146亩,完成总投资16.1万元,其中利用发展资金8.1万元,政府配套3万元,群众自筹资金5万元。 2、养殖业实施了“养母送仔”项目,共扶持7户贫困户饲养母猪,已送仔猪42头,很好地解决了贫困户因无钱买仔猪的实际难题。 3、完成了通村道路改造。银河村通村路属原来的县乡道路(徐银路),由于年久失修,路面破损较大,面对这一关系到群众生产生活难题,结合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对约9公里的通村路进行了全线整修,并落实了专人维护。 4、水利工程。整修了叶坪、包家、枫树、朝阳、横排、李坳共六处水利水毁工程,实际解决灌溉面积约680余亩。 5、人畜饮水工程。新建了老虎提灌站,解决了四个组1200余人的饮水难问题。 6、村部建设,在原三星村址,新建一座村级化办公楼,添置了办公设备,改善了办公条件。 7、茶厂建设。通过利用发展资金与王太平同志按股份制购置新型精制茶叶机械,新建茶叶加工厂一座,解决了深山区群众茶叶和制作不便问题。 8、贫困户危改工程。全村共实施了14户特困户危房改造工程。目前,已全面完工,并搬进新居。 9、全村享受二免一补政策的学生有172人,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达95%以上,使群众在大病医治上得到了保障,农民短期培训达300人次,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大有提高,全村外出务人数有600余人,年创纯工资性收入300万元,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100元,人均增收310元。 二、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 (一)主要经验 1、尊重农户意愿,引导群众树立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 扶贫开发性项目,首先要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基础上,通过技术培训指导农户发展生产,引导行业协会发挥群众智慧,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方面要明确整村推进扶贫政策主要是帮助贫困户如何脱贫,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整村推进项目安排,选择适合于贫困户的项目,然后登记造册,印制项目脱贫卡片。同时,要正确引导群众树立市场意识和抗风险意识,在项目安排上尽量上一些“短、平、快”项目,如养猪、种草等;积极引导他们树立市场意识和锻炼他们随风险的能力,给予科技支持和技术辅导培训,最后最大程度地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彻底改变过去发展经济一手由政府操办的做法。 2、科学制定好项目发展规划 镇村各级扶贫开发规划,是指导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编制过程中,重点把握“四性”,即扶贫对象的准确性,群众参与的广泛性,项目选择的科学性,示范项目的推动性,在尊重群众的意愿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追求整体效益最大化。 (二)存在问题 1、公共项目,如水利工程、村组道路等基础设施较落后,投入资金,缺口较大,欠帐较多,而乡镇村一级财政压力大。 2、劳动力培训方式,有待改变,要适合新农村建设需要,应将劳务输出培训与农村急需人才培训相结合,将集中学习与直接到农户家中指导相结合。 三、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设想 1、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就是以小康村、文明村、和谐村为目标,以农业产业特色化、道路房屋整改化、村风民俗文明化、团结互助和谐化为途径进一步整合资源挖掘潜力,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努力形成群众广泛参与,全社会共同支持,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重点发展农村四化,要基本达到户均1人以上从事非农产业。 ①以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培育特色高效产业为重点的农村工业化; ②以实行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产加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为主的农业产业化; ③以建设美观适用、环境优美、人畜分居为主的住房新型化。通过整村推进,努力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和谐的“四化”新农村。 2、坚持以民为本,规划先行。 要立足农村实际,促进产业发展,时刻尊重民意,关注民生,反映民情,顺应民心,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配套的政策措施,统筹发展,整体推进。 (1)要坚持把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特色化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三大动力源泉。制定好产业规划,把发展生产作为建设的首要任务。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搞好粮食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广泛开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创建活动,按照“一个产业,一个思路,一套实用技术。一套扶持措施”的办法,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扶持和发展产业协会等新经济组织,最大限度地把农民组织起来,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协会的服务带动功能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促进新技术、新品种推广。 新时期新阶段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任重道远,在前期实施过程中,我们虽然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但我们的工作与项目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深感责任重大,压力重大,因此我必须齐心协力,扎实苦干,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各项建设,为加快发展,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添砖加瓦,贡献各自力量。 (2)把“建新宅,扩道路”作为推进扶贫开发的重点,切实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搞好村民规划和乡村道路建设规划,按照“节水、节地、节材、节能”原则,科学地设计新型住宅,让农民住房既有城市品味,又具乡村风格。 (3)发展“文、教、卫、体”社会事业,综合提高村民素质,人人争做“文明人”。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义务教育完成率100%,村村有卫生室,解决群众就医难;村村通广播,户户有电视。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开展“亿万农民健身运动”。 (4)按照“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发展”的原则,引导村民自治,按自治原则,落实“一事一议”、“专事专议”的制度,把公共的事落到实处。 |
河西村 |
店前镇河西村从事蚕桑生产从70年代末至今有近30年的历史。当初由村现有集体桑园为龙头。在政府及农技部门的扶持及技术辅导下,渐步发展,桑园及养蚕覆盖全村34个居民组。现有旱地及可开垦的荒山滩涂几乎全部得到利用。满山遍野到处是绿色的桑园,全村共有新老桑园1740亩,全村共570户农户,从事蚕桑生产的农户有近500户,年饲养蚕种近3000张,年产鲜茧25吨,产值今年过达300万元。全村蚕桑收入人均1200元,户均近5000元,户年收入在万元以上的有近100户。 蚕桑生产,重在起步。我村从开始栽桑到至今小蚕共育率始终是100%,养好小蚕一半收。村两委始终紧抓小蚕共育室的技术及规范,抓好了小蚕共育室的技术这一关,这就意味着只要蚕种不出问题,首先就保证了农户养蚕的成功。我村现有小蚕共育室12座,有着一大批经验丰富、理论和实践都过硬的小蚕饲养技术队伍。在农技部门的经常性管理及不断更新的技术辅导下,引领着我村蚕桑技术的健康发展。已基本形成以农技部门及村委会为领导,小蚕共育室为主体,养蚕大户为骨干的蚕桑生产技术推广体系。 发展蚕桑,改变了单纯的粮食生产经济效益无法与时代接轨的问题。特别是旱地每年种值的山芋、豆类及芝麻等作物,无法创造经济效益的问题。同时发展蚕桑也有效地改善了山林生态环境。每年春伐的桑枝,几乎可以做为一年的燃料。现在每年冬闲也看不到成群结对的砍柴人群了,山场植被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年青力壮的劳力都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妇女成为养蚕的主力。这样也充分利用了留守在家的劳幼力,创造了几乎与打工同等的经济效益。 该村村民对栽桑养蚕有着很高的积极性。每到养蚕季节,村头地角几乎到处都是讨论和学习养蚕技术的课堂。大家互相学习栽桑养蚕技术,探讨着如何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每季蚕到五龄期,所有农户几乎都谢绝宴请和走访,到处是匆忙而又兴高采烈地采桑养蚕的身影。一到蚕茧交售之际,处处都是操着外地口音的收茧老板,随处都能听到讨价还价和如何进一步提高茧质产量的声音,那真是生机勃勃、繁荣有序。 蚕桑作为河西村的主导产业,牵动着家家户户。首先农技部门购进优良对口、适宜本地饲养的蚕品种是实现高产稳产的前提。蚕种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建议政府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管理,确保生产安全、稳产高产、农民增收。优良无污染的自然环境是实现增产创收的必备条件。建议政府及环保部门一定要密切关注有关工业废气的排放,使我们蚕农能养放心蚕。 新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养蚕模式的改变也是当前面临的难题。陈旧的养蚕模式及技术根本无法适应今天的市场和环境。如何提高单位面积的养蚕数量及单位同量桑叶的产茧量、同一工时的养蚕量等都是需要我们去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省工省力降低成本,提高桑园、蚕室、蚕具的利用率都是需要引进技术和思维的。希望农技部门牵头,政府领导,小蚕共育室带头共同努力来完成这一系列改革。 店前是气温偏高的地区,河西村更是属典型的小盆地气候,加之土地沙质水分蒸发快,保水保肥能力差,所以我村基本是春伐桑园。桑叶从春到秋都是旺盛生长,不间断。因此我们迫切要求在蚕季布局上,不能强拉我们和来榜、温泉、菖蒲等地同步。我们村养蚕专业户较多,那样的布局不能使我们充分利用桑园、蚕室、蚕具及自己的劳动力。恳请政府有关部门切合实际,因地制宜,让我们选择适合我们自己的养蚕布局。况且这一布局我们已经使用了近30年,这种四季饲养的布局是很适合我村实际的。 要提高茧质才能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当前制约我们提高茧质的关键主要是蔟具。辛辛苦苦养出了健壮的大的大蚕,没有优良的蔟具,茧质就无法提高,借鉴外地经验,要改良的蔟具,要么是市场驱使;要么收购商投入;要么政府相关部门干预,扶持。要市场驱合,蚕农是要会出沉重的代价,且时间漫长,要收购商投入我村收购来路复杂,且并无较大的龙头企业,要想收购商投入近期是不可能的。因此特要求政府相关单位干预扶持,改良蔟具,提高茧质,为农民增收办实事。 我村鲜茧乎全部外销,象我们这样大的鲜茧市场,全部外销在周边地区实属罕见。蚕农辛辛苦苦养出的茧子,经常受到收茧贩子的压价收购。因为本地没有较规模的收购商,零星的蚕茧只能忍受他们的压价收购。这样又驱使蚕农过早采茧以抢价格。破坏了茧质,如此恶性循环。受害的最终还是本地蚕农。因此鼓励有实力的农户建灶烘茧,使产业增值,也能有效地解除山边地带蚕农的后顾之忧。同时要求政府有关部门给予资金借贷,在本村建造部分茧灶,让有实力的农户参加到蚕茧销售这一有利于本地发展的行业中去。 桑园的老化及桑品种的落后,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同等面积的优良品种桑叶,在同等管理的条件下能产出老化桑园3倍的桑叶产量。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栽植的桑园,按理论上讲,早就该更新换代了,那样的桑园产叶量低叶质差,采桑用工多,养蚕营养差。要是茧价有波动那样的老桑园就根本无利润可言了。渐步改造旧桑园,更新良桑新品种势在必行。经村委会研究决定,今冬明春尽力改造老桑园200亩,发展良种新桑园400亩。鼓励有一定实力,有经济头脑的农户建茧灶10座。开展蚕桑技术培训活动。使我们村所有村民都懂桑,爱桑。着力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具有极强市场适应能力的蚕桑大村。 |
中心村 |
中心村 中心村位于司空山北麓,距店前镇镇区5公里,距岳西县城65公里。面积15.14平方公里,耕地1903.6亩,山场和林地18037.85亩,其中村级林场3000亩。全村现有36个村民组,750户,总人口2983人,党员75人,其中女性党员8人。2013年度在册贫困户510户1680人,其中五保户154人,低保户152人。中心村是县级中心村庄示范点、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村,2013年省级美好乡村建设重点村、安庆市生态村。 中心村以茶叶、生姜、茯苓、天麻药材为主导产业,建筑劳务经济是全村群众增收的主要来源。司空山北山坐落于我村境内,既有奇松怪石,又有丰厚的禅宗文化底蕴,旅游资源丰富,景点较多,极具开发价值。 目前,中心村庄基础设施功能齐全,基本形成了以中心大道和211省道,村部至袁屋等三条主干道和上畈、袁屋、新屋四条支路的三纵四横的村庄格局。目前已有300户在示范区建房居住,新建了全县唯一的日供水1500吨,投资45万元的村级供水站一座,解决了示范点及周边农户的饮水安全,环境污染得到了治理。两条主干道旁安装了垃圾桶160只,垃圾池6个,清理河道500米,安装新型节能路灯70盏。新建了宽10米,全长720米中心大道水泥路。各住户门前铺设彩砖4000平方米,新建绿化池100个。占地2000平方米的村民活动中心和广场正在建设中。 |
徐良村 |
徐良村位于店前镇西北部,司空山北麓,距镇区8公里。北与白帽镇接壤,西与冶溪镇毗邻,东与河图镇相连,处于318国道旁。37个村民组,785户,2970人,党员62名,总面积23平方公里,山场面积18088亩,耕地面积3050亩。现有茶园292亩,桑园259亩。村内有小学一所,标准化村卫生室一所,个私企业3家,个体工商户13户,本地特产生条加工作坊82家。黄牛养殖大户1户,土黑猪养殖规模户11户。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00元。 |
天台村 |
天台村 天台村位于店前镇东面,距镇政府3公里,全村辖10个村民组228户889人,总面积17平方公里,耕地489亩,山场面积18500亩,平均海拔60米,是店前镇典型的高寒深山村,水店路横穿天台村。村内风光秀美,风景如画。 一、党组织情况:天台村现有正式党员19名,预备党员1名,学习考察对象2名。党支部书记蒋同光,男,汉族,1963年出生,大专文化;副书记程常奇,男,汉族,1963年生;支委陈得兵。支部制订了党员活动制度、支部工作制度等规章制度,坚持每月开展一次党员活动,每季度集中学习一次,每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坚持年终民主评议党员。 二、群众组织:新一届天台村委会于2004年12月选举产生, 主任程常奇,副主任蒋同光,委员汪业芳,平均年龄38岁,大专文化一名,高中文化2人。天台村委会下设调解委员会,主任汪常会,委员吴浩华、殷立中;天台村计生服务室主任汪业芳;,天台村为民办事全程代理点代理员汪业芳;拥军优属领导小组组长蒋同光,成员程常委、汪业芳;天台村计划生育协会会长蒋同光;天台村民兵营营长程常奇;天台村妇代会主任汪业芳;共青团天台支部书记陈得兵;天台村茶叶协会会长程常委,副会长蒋同光。 三、本地特产:(一)高山茶园500亩,从2003年到2006年新发展高标准茶园120亩,合计600多亩。茶叶清嫩,香纯可口,年产干茶1000公斤;(二)小竹笋,天然野生小竹林500多亩,盛产小竹笋每年2000公斤;(三)高山薇菜,满山遍野,营养可口,均是现代人渴求的绿色食品。 四、旅游资源:村内交通便利,实现了组组通机耕路。由于山高沟深,故有很多的旅游景点,如曹河组的滴水岩瀑布、黑河组的黑河龙潭、天台组的天台庵、程湾组的红岩万丈岩。还有天竹组的竹林面积达2000亩、针叶林面积400亩,许多外地游客至此,赞不绝口,留连往返。 五、矿产资源:①白石组的石英矿藏量百万方;②花岗石开采量有上亿立方米,等待开发,欢迎各地客商前来投资开发。 |
前河村 |
前河村地处岳西县店前镇正东方向,店水线穿村而过,境内山青水秀,景色宜人,环境优美,离镇区15公里,距县城70公里,全村30个村民组,546户,2159人,村党支部党员74人,总面积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23.19亩;山场面积32240亩;集体经济有茶厂1个、油坊1个;茶园50亩;林场200亩;盛产茶叶、板栗、毛竹、中药的经济作物,拥有丰富的石英石、木材、矿泉水资源。境内有羊河、前河、后河3条主要河流。 |
后河村 |
后河村地处店前镇北部,距离镇区18公里,与河图镇、田头乡接壤,面积18平方公里。全村275户,1100人,其中党员19人(60岁以上1人,50岁以上3人,35岁以下5人,女党员2人),劳动力人口560人,常年外出务工220多人。村民组13个,现有水田330亩,旱地66亩,山场18650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2800元。目前,村基础设施建设良好,产业结构调整初具规模,以地栽香菇、灵芝为主的农业经济作物面积达到9.6公顷。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有线电视、电话普及率达95%以上。 |
司空村 |
司空村地处店前镇西南部,距离镇区2公里,与冶溪镇、接壤,面积9平方公里。全村591户,2496人,其中党员34人(60岁以上10人,50岁以上11人,35岁以下4人,女党员7人),劳动力人口1350人,常年外出务工800多人。村民组30个,现有水田1200亩,旱地452亩,山场9294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3200元。目前,村基础设施建设良好,产业结构调整初具规模,以地茶叶、蚕桑、生姜为主的农业经济作物面积达到40公顷。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有线电视、电话普及率达98%。 |
杨胜村 |
杨胜村位于店前镇西部,中华禅宗第一山司空山脚下,店前镇镇区,距岳西县县城70公里。211省道穿村而过,距太湖县花亭湖40公里,距竹坪318国道15公里。杨胜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45亩,山场和林地面积1782亩),辖19个村名组,508户,总人口2108人。其中,五保户31人,贫困户427人,低保户78户,重点优抚对象3人。2008年进行了村“两委”换届,选出村“两委”班子6人,支委3人,村委4人,其中一人交叉任职。全村现有党员36人(其中女党员5人,流动党员3人),村名代表40人。 |
店前村 |
店前村 店前村位于中华禅宗第一山——司空山脚下,由店前、河东两村合并而成,全村辖32个村民组,783户,3280人,总面积9.3平方公里,东与天台村相连,西与司空村接壤,南至司空河,北与中心村大岗分水,耕地面积979.9亩,其中水田面积779.9亩,旱地面积200.5亩,山地面积7850亩。店前村是店前镇驻地村,距岳西县城70公里。全村2条村级路,32个村民组,公路、水电、通讯、有线电视覆盖各村民组。基层组织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不断进步,被县委组织部命名为农村党员、干部实践煅炼基地。 基层组织情况: 党支部:本届支部委员于2011年8月选举产生,-章晓,1983年2月出生,大学文化,2010年教育局选派干部;书记程岳宏,1958年5月出生,高中文化;副书记程振焰,高中文化;副书记汪刘群,2009年9月省委组织部选聘大学生村官,1986年9月出生,大学本科;委员余永求、程建策、李秀山,年龄平均在四十岁左右,计生专干余徐华。初中以上文化以上。正式党员59名(其中女党员13名),预备党员2名。 村民委员会:本届村委会为第八届,于2011年8月依法通过组合制选举产生。主任程岳宏,高中文化。副主任程建策,大专文化。委员王佑华、余徐华、李秀山年龄均在四十岁左右,初中以上文化,年富力强。店前村下辖32个村民组,村民代表52名。 村务公开监督组:组长刘国华,成员陈春龙、程常怀。 配套组织:计划生育主任和妇联主任余徐华。民兵营长和会计王佑华。团书记和文书程建策,副书记汪刘群。治保、调解主任程岳宏。 主要产业: 农业:经果林生产主要品种板栗、黄桃、黄花梨,2006年初成立店前村经果产业协会,39户村民加入了协会组织,现巳发展各类果树400多亩。2008年新发展中华寿桃110亩,茶叶生产,巳建高标准150亩2005年成立了茶叶协会发展会员126人,创建了店前村名茶加工厂。高山蔬菜生产。发展大棚种植10亩、生姜50多亩。蚕桑生产,现有桑树500亩,年养蚕150张。中药材生产以天麻、伏苓为主,其它药材有零星种植。养殖生产主要以养猪、牛、羊为主,5头以上规模养殖40多户,狮子口水库养鱼巳成规模。传统食品生产主要有佛圣豆粑、店前霜果、司空雪糕等。粮食生产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山芋等。 工业:域内工业主要有农机铸造、化工、建筑、建筑材料加工、服装加工、农产品加工等。农机铸厂已有10多年历史,其生产产品不断更新,市场领域日益扩大,滚筒、铁犁等传统产品以其坚实的质量基础和良好的信誉广销全国各地。邦玉铁红厂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度以申报县级规模企业。 服务行业:从事商贸、酒店、宾馆第服务行业人数达到223人,规模服务实体有20多家,年均创收达300万元以上。为我镇的城镇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劳务经济:长期外出务工群众达1000余人,从事建筑、制造、服务等行业人员年人均收入8000多元。劳务经济的发展,为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注入了不竭活力。 社会事业: 民政工作:全村贫困人口825人,其中“五保户”46人,绝对贫困户46户149人,低收入户160户630人,残疾人80人,通过这几年扶贫攻坚,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有所改变,但总体上仍然贫困。 |
白鹿村 |
白鹿村 白鹿村地处店前镇东南部,中华禅宗始祖二祖慧可修行、传经之地—司空山的脚下,距离镇区4.5 公里,与太湖县牛镇羊河村毗邻,面积11.9平方公里。全村356户,1410人,其中党员16人(60岁以上7人,50岁以上7人,35岁以下2人,女党员2人),劳动力人口822人,常年外出务工270多人。村民组18个,现有水田410亩,旱地157亩,山场12100亩。2006年人均纯收入2100元,2008年人均纯收入2800元。目前,村基础设施建设良好,产业结构调整初具规模,基本实现组组通路,有线电视、电话普及率达95%以上,村小学配套工程齐全。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