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石村地处姚河乡西南部,东与沈桥村接壤,西与头陀镇交界,南与龙王村接壤,北与舒城查湾乡大马村交界,27个居民组通路,村部座落在距青姚线1.5公里处,交通便利。
全村辖28个居民组,404户,1699人,党员35名,预备党员3名,积极分子2名。全村总面积13.2平方公里,山场面积14880亩,经济林4100亩,松、杉、阔叶林地10780亩,耕地1525亩。农产品收入人均1000元,务工人均收入800元,其它收入人均200元;村集体经济,有村林场2个,茶厂1个,年收入15000元。全村有茭白1400亩、茶园2000亩,在管山还有一片宋代皇宫贡茶茶园。
马石村自然地貌为山地,村境内主要河流2条,总长约10公里,平均海拔650米,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雨量充足,植被好。自然资源有石灰石约300亩,蜂窝石约10亩,都属地下矿盐。风景资源,最具有特点的有梅岭大峡谷、梅岭石道,天然石伞、龙井河天险瀑布、管山自然墓基、龙井河天然溶洞等风光。
全村设有2个村庄建设集中点布局,年搬迁到集中点建房的有10-15户,新建的村庄总体配套设施及周边环境齐全、良好。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0828208 | 246000 | -- | 查看 马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梯岭村 |
梯岭村位于姚河乡中部,面积9.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00米,山场面积8083亩,全村12个村民组,279户,1083人,男女劳动力518人,现已实现了组组通路、电话、有线电视,户户通电。95%农户用上清洁卫生水,于1996年命名为首批小康村,2000年被命名为小康明星村。 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平均年龄44岁,大专学历1人,高中专学历3人,初中学历1人,两委成员均为交叉任职,村党支部现有党员20人,高中以上学历7人,40岁以下6人,女党员5人。 梯岭村地处深山,山势陡峻,经济资源丰富,现拥有集体企业2个(林场、茶厂),私营企业20多个(卫生香厂、粮食加工厂、经销店);林业经营面积4500亩,活木蓄积量1.2万立方;茶园1340亩,人均1.2亩;板栗、银杏、杜仲1350亩,人均1.3亩;耕地844亩(水田657亩),人均0.8亩。2006年集体经济收入达11.8万元,全村人均收入3650元。 为更好、更快地发展村级经济,村两委计划新建电站一座,抓好原有经济林培育管理,提高茶叶制作技术,拓宽茶叶销售渠道,壮大劳务经济队伍,实现年年劳务经济收入150万元,进一步扩大和巩固集体和私营企业,提高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力争到2008年集体收入达15万元,群众人均收入达4000元。 |
马石村 |
马石村地处姚河乡西南部,东与沈桥村接壤,西与头陀镇交界,南与龙王村接壤,北与舒城查湾乡大马村交界,27个居民组通路,村部座落在距青姚线1.5公里处,交通便利。 全村辖28个居民组,404户,1699人,党员35名,预备党员3名,积极分子2名。全村总面积13.2平方公里,山场面积14880亩,经济林4100亩,松、杉、阔叶林地10780亩,耕地1525亩。农产品收入人均1000元,务工人均收入800元,其它收入人均200元;村集体经济,有村林场2个,茶厂1个,年收入15000元。全村有茭白1400亩、茶园2000亩,在管山还有一片宋代皇宫贡茶茶园。 马石村自然地貌为山地,村境内主要河流2条,总长约10公里,平均海拔650米,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雨量充足,植被好。自然资源有石灰石约300亩,蜂窝石约10亩,都属地下矿盐。风景资源,最具有特点的有梅岭大峡谷、梅岭石道,天然石伞、龙井河天险瀑布、管山自然墓基、龙井河天然溶洞等风光。 全村设有2个村庄建设集中点布局,年搬迁到集中点建房的有10-15户,新建的村庄总体配套设施及周边环境齐全、良好。 |
香炉村 |
香炉村地处岳西县姚河乡东北部,2004年6月由原香炉、黄树、龙岩三村撤并而成,辖24个村民组,375户,1422人。105国道穿境而过,距乡政府5公里,村地貌为“两峡沟”,平均海拔540米。全村总面积16.17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1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78亩,森林覆盖率80%以上,生态环境保护良好。 香炉村水利资源丰富,境内有黄树、香炉、太平三座电站,总装机容量2660千瓦。 茶叶、板栗、卫生香为我村的主要产业。 香炉村是“岳西翠兰”的源产地之一,全村实有茶园面积3072亩,其中集体有竹山、龙王凸、板湾三个集体茶山。我村现有香炉、竹山、黄树三座茶厂,生产的“岳西翠兰”系列产品首获04年芜湖茶博会金奖,05、06年度安庆茶博会金奖。07年产干茶15吨,产值280万元以上,茶叶收入为我村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 香炉村属第四批“整村推进”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整体比较贫困。 香炉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香炉村支部有正式党员34人,预备党员3人,其中女党员4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1人。 香炉村重点工程建设情况 “村村通”工程黄树段水泥路,总里程6.036公里,总投资120万元,其中群众自筹35万元,村集体支持5万元。2006年11月动工,预计2007年6月底全面峻工。 香炉村新农村建设情况 一、大力发展茶叶经济 茶叶是香炉村的传统优势产业,为了做大做强茶产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首先,加大无公害茶园基地建设,引导茶厂增施有机肥,禁用农药、化肥,对中低产茶园进行改造,加强茶园的管理,争取5年内香炉村所有的茶园都能实现无公害化生产。 其次,整合资源,培育龙头企业,对香炉冲、竹山、黄树茶厂进行整合,资源共享。通过QS认证,积极申报安庆市著名商标,参加大型茶博会的评比活动,在合肥、安庆等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网点,争取实现网上销售,开展“农家乐”采茶旅游活动的探索,加大茶叶文化宣传力度,提高茶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 最后,积极成立香炉村茶叶专业合作社,争取2010年实现人均茶叶收入2000元,产值300万元以上,成为名符其实的茶叶专业村。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铺筑好黄树段水泥路,争取镇静自若5公里的香炉段水泥路和黄树至香炉的循环路,发送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坚持规划和示范引导,搞好菜畈、耳山、江园、茶园等组的茶叶村集中点的建设。 香炉村项目库建设 1、香炉村无公害茶园建设项目; 2、姚河乡香炉村标准化茶厂建设项目; 3、姚河乡龙王凸渡假村建设项目; 4、姚河乡香炉村公路建设项目; 5、姚河乡香炉村新农村集中点项目。 |
龙王村 |
龙王村地处岳西东北部姚河乡,全村现辖有上湾、下湾、火岭、杨湾、柿树、西河、龙王、长湾、潘山、田畈、阴排、阳排、河口、油河14个村民组,住户199户,全村占地面积19.8平方公里, 人口838人。现有耕地面积739.9亩(水田498.9亩、旱地241亩);山场面积28142亩(林业用地24659亩、非农业用地3483亩)。 目前全村境内两条交通主干村级公路全长8公里连串8个村民组其中杨马路与本乡马石村沟通并连接青姚线,全村500人受益,全村除河口组外其余13个村民组组组通公路。全村早在85年通电,并与2005年全部完成了农电网改造。截止2006年底全村现有199户中已装程控电话173部,通话率已达87%。农户装有简易自来水。 全村近年来已有57户已新盖钢混结构新楼房,占全村总户数28.5%。全村现有五保10户11人,特困12户69人,占全村总户数16.5%,占全村总人口9.5%。全村辖区内现有小学2所,目前在校学生31名(杨湾小学在校学生14名,龙王小学在校学生17名,两校均是一个复式班,各有教师1名。 村目前有企业4个,其中:装机容量200千瓦水电站1座、村办林场和与乡林业站联办林场各1个(经营面积2700余亩)、村茶厂1个(集体幼林茶园一片50亩,茶厂年销售产值4万元左右)。到2006年底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2500元,略超过全县人均收入水平。 |
沈桥村 |
沈桥村位于安徽省岳西县姚河乡西南部,是舒城、岳西、霍山交界处。东为本乡香炉村、南为马石村、北为梯岭村,西与舒城县晓天镇(原查湾乡)接壤。1992年撤区并乡前为沈桥乡所在地。2005年由原沈桥、皂河、邱山三村合并而成。村部坐落在全村中点地点青姚线公路上,东北距乡政府9公里。总面积11平方公里,辖26个村民组,456户,1881人(农业人口1819人)。均为汉族。现有茶叶1000亩,茭白800亩,绿化苗木基地200亩。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3200元。村班子成员7人,平均年龄43.3岁,党员总数54人。 沈桥村是典型的深山区,境内峰峦起伏,千峰竞秀,万壑争流。风光旖旎,景致宜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4.8℃,降水约为1907mm,无霜期212天。 沈桥村具有典型的大别山地形地貌,平均海拔650米,山多田少,山场面积9700亩,全村耕地1476亩;人均耕地0.81亩。青姚公路横贯6个组,沈邱、沈皂两条村级公路纵穿全境,已实现组组通路和通电话。 沈桥物产资源丰富。已发现植物种类1000余种,其中树木600余种。大别山五针松、杜鹃是独特物种。药材数百种。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茭白、油茶、油洞、三桠、板栗、猕猴桃等。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尤其以长尾雉、猫头鹰为稀有。已探明的矿产有3种,其中以花岗岩贮量最在,品质最好。 景观主要为山山水水。北面的“九龙潭”在县内久负盛名,南门山与采眉尖南北对峙,相映成趣。沈桥是革命老区,是红军根据地之一,山山水水留下了革命前辈的足迹,被誉为“红军之家”。 |
姚河村 |
姚河村是未进行撤并的自然独立村。位于岳西北大门,与舒城县晓天镇连界,系姚河乡政府所在村。姚河因自然地貌两山夹一河而得名。它东西窄,南北长,105国道顺河道由北向南穿过,青姚县级公路以姚河为起点,向西北经头陀镇至青天乡,交通比较便利。本村为中心区,平均海拔380米,土层较厚而且肥沃。气候温暖,光照充足,有利于经济作物栽培和林木的生长。全村共有土地面积1.3万亩,其中山场面积1.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5%,森林资源按林种比例分别为经济林7506亩,占总林地约67%。其中板栗7056亩,茶叶1200亩。另外,松杉杂阔为主的乔木林3129亩,灌木林380亩,竹林96亩,村内原有耕地841.5亩,旱地基本上都实施退耕还林,用作板栗套茶叶。现在经济林――板栗人均2亩,茶叶0.5亩,是县内名副其实的板栗专业村。 全村共有18个村民组,370户,1396人,村内劳动资源760人,外出务工人员近400人(含季节性务工),全村主要经济来源于板栗、茶叶和务工,板栗收入约占村民收入的20%,茶叶收入约占村民收入的40%,务工收入占村民收入的25%。二、三产业(交通运输服务、卫生香加工等)收入约占村民收入的15%,2009年度,全村人均收入2750元。 姚河村党支部现有0正式党员37名(含预备党员),积极分子1名。其中3 5岁以下党员6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名,女党员6名。村“两委”成员共7人,村党支部、村委会成员完全交叉任职。团、妇、兵等各种配套组织健全,相关制度完善。 村“两委”以昂扬奋进的姿态,按照乡党委政府的要求,发展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迈进。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