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安庆市 >> 桐城市 >> 青草镇 >> 吉庆社区

吉庆社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吉庆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吉庆社区简介

  青草镇吉庆居委会位于镇区西部,与潜山县源潭镇永济村以中河相隔。全居总面积2.5平方公里,总人口2050人,下辖立新、白树、小街、河湾、中心、黄元、东圩、上湾、下湾、新建、集贤、大场等12个居民组。党总支下设两个党支部,即种植业党支部,工商业党支部。共有党员101名。2009年居委会集体收入7.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218元。
  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是历史上的鱼米之乡,南北两边各有一条大沙河穿境而过,大沙河的常年流水源自著名的大别山,不仅滋润着广阔的农田,也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了充足而清洁的水源。此处盛产稻米,是“青草香”大米的原料产地。还种有多种农作物,如棉花、冬小麦、大豆、芝麻等几十种农产品,适宜当地的水果产品亦丰富多彩,如桃、李、杏、枣、梨、枇杷、板栗等等。
   全居国土绿化率60%以上,人居环境优雅,空气质量优良,无污染工业。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增大,这里的人居环境将为更多人向往。境内有中心卫生院、辅导小学、幼儿园、桐城第十一中学。
  这里商贸发达,素有“小上海”之称,除华联超市外,大小批发部和商店星罗棋布。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人居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生活质量发生了巨大变化。吉庆居委会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努力打造成一流的文明社区,为广大居民以及外来投资者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0881106 246000 -- 查看 吉庆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吉庆社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吉庆社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同兴社区

  同兴居委会位于素称“小上海”、“小安庆”的文明古镇——青草镇镇区的南部,占地面积4.2平方公里,居民人口5896人,村党总支下设二个党支部,共有党员96名,是青草镇政府机关所在地,是青草镇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网络、科技发展中心。    政务新区,商贸集市、工业集中区、农民工创业园皆座落于境内。北依青草大沙河,南邻潜山、怀宁以中河相隔,中河桥相连。东西、南北分别有茅青公路、桐潜路穿境,交通四通八达。是“青草香大米”、“青草香菜”、“青草干泥鳅”、“青草麻丰糕”的生产地,是劳保卫生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    辖区人居环境,生态质量优良,已建成“花园小区”、“广场小区”、“政务新区”、“白云小区”、“幸福里商居楼”等住宅小区。境内还有“桐城市十一中”“青草辅导小学等教育园区。辖区商贸发达,企业众多,有“苏果超市”“华联超市”、供电公司、供水公司 、花蕾实业、大力刷业,星火纺织,耐特五金等规模企业。    居委会辖三个街道居民组,七个失地就业居民组,九个农业种植居民组。近几年随着镇区建设发展加快,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拓展空间,使人们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居民收入逐年攀高。    同兴居委会在青草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居委会基层建设民主化,社会管理多元化,邻里关系和谐化,居民环境生态化,切实解决广大居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形成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局面。    居委会两委恭候境内外有识志士光临考察,投资兴业,共创美好未来。   

吉庆社区

  青草镇吉庆居委会位于镇区西部,与潜山县源潭镇永济村以中河相隔。全居总面积2.5平方公里,总人口2050人,下辖立新、白树、小街、河湾、中心、黄元、东圩、上湾、下湾、新建、集贤、大场等12个居民组。党总支下设两个党支部,即种植业党支部,工商业党支部。共有党员101名。2009年居委会集体收入7.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218元。   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是历史上的鱼米之乡,南北两边各有一条大沙河穿境而过,大沙河的常年流水源自著名的大别山,不仅滋润着广阔的农田,也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了充足而清洁的水源。此处盛产稻米,是“青草香”大米的原料产地。还种有多种农作物,如棉花、冬小麦、大豆、芝麻等几十种农产品,适宜当地的水果产品亦丰富多彩,如桃、李、杏、枣、梨、枇杷、板栗等等。    全居国土绿化率60%以上,人居环境优雅,空气质量优良,无污染工业。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增大,这里的人居环境将为更多人向往。境内有中心卫生院、辅导小学、幼儿园、桐城第十一中学。   这里商贸发达,素有“小上海”之称,除华联超市外,大小批发部和商店星罗棋布。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人居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生活质量发生了巨大变化。吉庆居委会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努力打造成一流的文明社区,为广大居民以及外来投资者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江岭村

  江岭村地处青草镇西北部,现有村民组39个,人口4368人,其中纯山区人口960人,总面积15.7km2,党总支下设5个党支部,129名党员,山场面积1100公顷。    2009年集体收入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80元;规模企业有轮窑厂、联运公司、凯驰公司、宏大制刷厂,饮食业有六家饭店;种植业有无性茶园个体300亩,村集体50亩,板栗160亩,蚕桑300亩,香菇生产80万棒,产值208万元;养殖业有肉鸭厂一座,年产量20万只,肉鸡厂两座年产量25万只,生猪养殖厂年产量500头,黄鳝饲养基地、联户8家,产值80万元。“一村一品”绿色食品无公害水稻基地4500亩,是“青草香”大米的重要生产基地。    村内有一所幼儿园,两所完小,一所附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建有村级标准卫生站一所。2006年建标准化村部大楼878m2,建农民休闲广场2480m2,4条主干道架设路灯23盏。内设多功能健身器材、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篮球场,建国家饮水安全工程自来水厂一座,中心村庄建设已初具规模,达到了硬化、美化、净化、绿化、亮化。   境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三道岩幽谷飞瀑,王屋寺遗址墓塔群,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代清官江臬之墓,妇孺皆知;距今近4000年历史的商周遗址狮形山和超国标的优质矿泉水柚木井,区位优越,开发利用价值高,发展前景广阔。   2006年被列为首批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四年来分别荣获:安庆市生态示范村、安庆市先进集体、桐城市先进示范村、青草镇目标综合考评一等奖、安徽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村、桐城市先进党总支。   

夏星村

  青草镇夏星村位于青草大沙河南岸,与怀宁县、潜山县接壤。全村36个村民组,1332户,总人口4589人,可耕地面积5900多亩,总面积约10.15平方公里。该村党总支部下设两个支部,10个党小组,共有0员164名(其中预备党员4名)。村两委成员7人,分工明确,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健全。2007年列为桐城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夏星村工业企业发达,商贸活跃,目前全村大小企业达70多家。主要产品有工业刷、民用刷、卫生劳保床具床上用品、木雕工艺、电器配件、医疗器械、泡沫模具、塑料塑钢制品、水泥建材等,特别是异形刷出口到亚太地区,早在七十年代,该村享有制刷之乡之美誉。    农业以水稻为主,是青草香优质米生产基地,油桃种植,养殖三大特色经济。土地流转是一大亮点,该村于2003年将土地集中开发种植300亩韩国油桃,成立了三星果业协会。年产油桃300多万斤。2008年又将2000多亩土地整体流转,组建了安徽凤鸣农业循环经济开发有限公司,走种植、养殖、加工一条龙路子,受到中央、省、市领导赞许。土地流转成为缓解“三农”问题的成功做法。    我村民风淳朴,学风盛行。目前,全村拥有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达400多人,有像何义在美国为国增光的留学生,有像陈久如、费文斌、葛贤志在部队将军以上供职军人。有像罗发青等在中国华能集团等企业界知名企业家,有像李凤鸣、李新友、汪春明、何炜、何炳南、游桂林、彭春生等在部省市县以上国家工作人员,真可谓人才济济,群星璀璨。    目前经省政府批准的投资壹仟多万元的小农水项目,将使夏星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路相通、渠相连、田成方、树成行,风景如画亮丽的夏星村将展现在世人面前,书记李双奇,主任彭志田携村两委率全村人民真诚欢迎各方能人志士来村投资兴业,旅游观光,指导做客!   

朝阳村

  我村丹凤朝阳,人财兴旺,地处青草镇南端,隔人形河与怀宁县马庙镇相望,东临梅城村与新渡镇接壤。大沙河、人形河如两条银白色绶带镶嵌在我村南北边缘,夹岸中间茅青路纵贯全村长达2.5公里与206国道相通。现有28个村民组,746户,总人口3108人,09年村集体收入8.2万元,人均纯收入5720元。    党总支共有93名党员,分工商业、种植业两个支部,下设“老年”、“农民经纪人”、“工商个体”、“种植业”、“养殖业”、“普法民调”6个党小组。为改变总支党员“一高一低”的现状(即党员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以支部为基点,着力培养年轻、有文化的新党员,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提高了支部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从而为实施村两委的工作目标提供了组织保障,达到了从合村到合心的目的,也为发展村级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总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村两委自我加压,增强两委的凝聚力和组织纪律性,实行日考勤记事和年终总结考核的工作机制,实行“为民办事全程代理”活动,增强了两委与广大村民之间的亲和力,为村委会开展工作筑牢了干群融洽之路。    三年来,村先后完成了“安庆市小农水”试点工程,大沙河河道疏浚工程,率先完成“村村通”铺油工程,“民德学校”一期工程,别具一格地设计和建造了村部“四合院”式的办公场所和其它硬件设施。    村吸引外来人员和本村有志青年回村创业。现引资成功的有:养鸡场、废旧塑料加工、粮食收购加工、一次性成型卫生口罩加工和棉花加工等企业。以纯天然,绿色无公害山珍雷笋为主要品种,村级开辟了两块示范基地,从而带动畈区林业的发展。在农业上推广田头机井工程,解决了本村长期水稻缺水问题,着力推广油菜免耕技术,这两项成果受到上级领导的赞许和表彰,其他县市领导曾多次前来参观学习。    06年朝阳村党总支先后被桐城市委、镇党委评为“先进党总支”。   

梅城村

  梅城村是桐城市青草镇的东大门,与新渡镇接壤,距206国道2公里,距合武高速怀宁出口处仅4公里。现有28个村民组,4519人,年人均纯收入4500余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村容村貌、社会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个与时俱进、欣欣向荣的梅城村展现在人们面前。二○○七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示范村”称号。    梅城村现有一般纳税人企业五家,主要生产电机竹制、引拔、环氧布板、磁性四种材质的槽楔产品,还生产电器伸缩绝缘布带,塑胶套壳产品。集体企业有四家,另有个体企业26家,主要产品都是生产电机配件。产品生产由以前的手工全部转化为机械化生产,解决了用工难的问题,大大提高了企业效益。现已发展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槽楔生产基地,被誉为“槽楔之乡”。    梅城村民营企业汇彩印务有限公司,从事彩印和切割,从生产加工到直接与周边纸杯厂合作配套,企业效益逐年倍增,年产值达2000万元。    梅城村远航养殖场由安徽农业大学毕业生江劲生、汪光琴夫妻两人回乡创办,专门从事三环鸡养殖。五年来企业发展规模不断拓展,存栏量不断提升,年出栏三环鸡16万只以上。去年该企业投资近10万元购置了荒地12亩,房屋40余间,用于企业发展需要,投资新建标准化厂房。为了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做大做强企业,2006年该企业又在周边租用场地办了两个养鸡分场,并带动了当地养殖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该企业先后被市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先进单位、市妇联巾帼示范基地,今年市科技局又将该企业授予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基地。    梅城村由兴乐、梅城两村合并而成。本着规划先行,零星村庄向中心村庄或布点村庄集聚的原则,将41个村民组合并成28个村民组,确定1个中心村庄,5个布点村庄,2008年在中心村庄投资9.2万元,新建了农民休闲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进行了统一绿化。61户门前都铺上了地砖或进行了路面硬化,村里拿出1.6万元进行了评比奖励。现在中心村庄的环境好了,休闲场所有了,商业门面有32家,生活更加方便舒适了。目前,中心村庄已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基本配套。成立了理事会,建立了长效保洁管理机制,2009年该村又在新屋自然村庄开展了村庄整治,村里召开了村庄整治大会,选举了村庄整治理事会,制定了各项工作责任制,要求各户门前进行硬化,村里每列屋按50元进行奖励补助,门前杂物清理移走,村里统一安排绿化,购买了垃圾桶,建了集中焚烧池,卫生实行专人管理。村里又投资12万元,在中心村庄地带开挖了鱼塘,新建了村民休闲广场,铺设了两条辅助水泥公路,安装了不锈钢栏杆,并进行了绿化美化,赢得了村民的支持和赞许。    梅城人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正在打造一个更加幸福、繁荣、和谐的新家园!   

乔庄村

  乔庄村座落于三湾河畔,青陶公路穿村而过,该村于2004年5月由乔庄村、石壁村合并,目前全村总面积4.8平方公里,辖16个村民组,552户,2300人,耕地面积2700亩,该村于2005年成立了党总支部,下设2个党支部,8个党小组,共有100名党员(其中预备党员2名),村建立建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两委成员分工分点明确,村务、党务按期公开,内容透晰明了。2008年该村被定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乔庄村,村“两委” 重点围绕新农村建没“三清、三化、三改、三建、三通” 的总体规划要求抓好新农村建设。目前村组道路交通便畅,文教繁荣,卫生整洁,水利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完善,电视、电话、新型农村医疗保险、政策性农保均达100%。   农业产业化以生产水稻种子、油菜、小麦为主导产业,境内水产资源十分丰富,全村当家塘38口,是垂钓、修身养性的绝好境地,户办规模性牲猪养殖场两个,个体户、工商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08年人均纯收入达5600元。   村两委坚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全村干群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把乔庄村早日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乔庄村真诚欢迎社会各界能人来村考察投资兴业。   

三畈村

  三畈村位于青草镇东边,距镇区6千米,东与新渡镇隔三弯河相望,南与本镇新民村接壤,西与本镇高山村接壤,北与本镇乔庄村接壤,面积5.6平方公里,辖21个村民组,631户,2400人,可耕地面积3500余亩,是青草香大米的生产地。该村于2005年成立党总支部,下设两个支部,八个党小组,共有党员80名(其中预备党员5名)。村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两委成员分点明确,村务、财务按期公开,内容透析明了。    三畈村山清水秀,境内的长稍湖,黄泥塘,波塥是垂钓、休闲的首选之地,母亲河三湾河绕村而过,平坦整洁的滨河路绿树成荫。三畈村民良好的学风有口皆碑,建国以来,全村拥有本科毕业生近500名,有象陈栋、陈寒生在国外为国争光的留学生,有象陈焱、陈俊林在县级以上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有象丰旺杰在企业界知名度很高的企业家,真可谓是人才济济,群星璀灿。    经省政府批准的投资近千万元的整地兴农项目于2010年动工,将使三畈村发生翻天履地变化,一个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树成行的风景如画的新三畈将展现在人们面前,书记陈金生、主任张和平携两委一班人真诚地邀请各级领导、各界仁人志士来三畈旅游、指导、作客!   

中楼村

  中楼村位于桐城市青草镇东郊,青草大沙河与三湾河穿境而过,距镇区直线距离3公里,东与新渡镇九重村接壤,南与新渡村双墩村隔河相望,西与青草镇夏星村毗邻,北连青草镇新民村。国土总面积302.8公顷,耕地面积146.5公顷,辖15个村民组,2280人。村里主导产业以农业种植业为主,是“青草香”大米生产基地,工业生产以针织内衣、卫生劳保,笔刷为主,全村个体私营企业有30余家,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00余元。村党总支下设两个党支部,四个党小组,党员69名(其中预备党员3名)。   近年来,村两委整合各类支农资金,结合群众投工投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建起了两座大桥,铺设了两条通镇通村水泥路,85%的村庄内部道路都已硬化,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2009年,村两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实现崛起,建设美好桐城”这一总体目标,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首要任务,以创建省级“生态村”为契机,逐步将中楼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高山村

  一、 基本概况:    高山村位于青草镇大沙河北岸,距镇区两公里,属纯丘陵地带,有18个村民小组,748户,2969人,党员109人。总面积5355亩,其中耕地面积2855亩,水面300亩,山林300亩,空闲地200亩,暂未利用地300亩。高山村山青水秀,人杰地灵。青草镇三河初中,镇敬老院,安徽四通管业,镇广播电视大楼,桐城市幸达制刷等都座落在我村,范青公路则是我村与里仁村、复兴村的分界岭。高中路、青陶路分别在村内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贯穿交差,交通十分便利。二00四年并村后,高山村立足本村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山林到组到户,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很抓农业和公共设施建设,逐步实施村庄改造,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民人均收入由原来的千元左右增加到四千余元,其中务农收入1800元左右,务工收入2300元以上。本着一抓种植高产三系杂交水稻,二抓养殖基地,创造条件改进新农村的建设思路,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采取种、养、加并举,科、工、贸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先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道路。   二、 产业发展情况:    自并村以来,高山村两委,将村传统种植水稻,改为以虎形组为中心,实行三系高产优质水稻科技示范片,该品种比普通杂交水稻每亩量高出300市斤左右,使该产品辐射全村。二是扶助彭菊红、刘方贵、盛敏元、黄何杰、鲁文胜等养殖大户发展科学养猪,养鸭,同时村还邀请桐城市畜牧兽医局领导,技术人员来我村为养猪,养鸭专业户上业务课,使农民得到实惠。三是适度调整村集体企业的管理模式,由集体经营改为农户承包上交的方法使村集体企业上规模、上效益。    三、 展望未来,决心把高山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    高山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原村规划,充分利用村资源,逐年实施,以“三系”水稻科技示范,养殖大户为重点,发展种植两高一优农作物,无公害,畜产品养殖,打造高山村品牌。以发展能源沼气为依托,建设循环农业经济,以村部为中心,建设中心村庄。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把高山村建设成为一个村民富裕,环境优美,物质丰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民村

  新民村位于青草镇区以北,与镇区隔大沙河相望。2004年5月与三会村合并,东邻本镇中楼村,南邻大沙河,西邻本镇里仁村,北邻本镇的高山村,范青公路、高中公路穿村而过。现有国土面积607公顷,其中水田面积约272公顷,旱地面积约78公顷,水面面积约60公顷,尚有未利用荒沙滩面积47.4公顷。辖27个村民组,3680人。村党总支下设工商业、种植业支部,党员137人,2008年村集体收入3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800元。   新民村建有医疗卫生室5所,持证乡村医生6人,各卫生室设有病房、病床及简易诊疗设施,总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   公共设施日益完善,工业用配电台区两所,民用配电台区8所,变压器总容量760千瓦,今年起已逐步安装自来水,村组全部通机耕路,基本满足工业和民用需求。   新民村现有集体、个体和私营企业30余家,主要产品有:建筑用红砖,水泥预制砖、板材、木片、各种刷类、劳保卫生用品、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达1400万元,粮食总产量20000吨。   村建有“双培双带”养殖基地,种植基地,全村年饲养生猪5000余头,鸡禽约50000余只,从事蔬菜种植达80余户,农业生产以种植优质粮、油、棉和其他农作物为主。   

徐漕村

  徐漕村位于大别山脚下,大沙河畔,地处桐、怀、潜三县(市)交界处,全村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组,430户,总人口1621人, 劳动力960人,耕地面积3872亩(其中水田3150亩,旱地672亩),人均耕地1.94,我村于2005年成立了党总支,下设两个党支部7个党小组,共有党员46人。    村“两委”重点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抓好新农村建设。目前,全村实现电、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户户通。2004年争取国土资源部、财政部投资1820万元对我村进行了土地整理,使我村实现了田成方、树成行、渠相连,路相通的景象。2007年村两委对辖区内3150亩土地进行了整体流转,实行了大户承包经营,大力推进了机械化生产,改变几千年来靠人工耕作的传统模式。农业产业化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导产业,成立了安徽省尖刀嘴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村两委积极引导全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由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外出务工经商人数达480人,占全村人口近三分之一。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6200多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村两委充分利用我村得天独厚的黄砂资源,开展黄砂、铁砂开采,黄砂年销售收入达200多万元,实现企业利润达60多万元,向国家缴纳国、地税达20多万元,同时还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后留守在村的闲散劳动力,大力开展棕制品、刷制品及卫生劳保产品的深加工,村民营企业快速发展。    村党总支部积极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开展“双向承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双培双带”等活动,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注重在个私企业主、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等人群中发展党员。每年发展1--3名党员。同时还充分发挥党员议事会对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的参谋作用。    村两委一班人认真加强自身学习,密切联系群众,认真开展为村民办事全程代理,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上班实行签到制、分工分点实行负责制,找人办事招待实行实名制,星期天上班实行值班制,有事实行请假制,严于律已,洁身自好,把上级下达的任务和群众利益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工作中去。    村委会在党总支领导下,严格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事,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坚持党务、村务、财务每季度公开一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极大调动党员、村民代表参政议政的能力,新农村建设等村级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复兴村

  复兴村位于青草大沙河北面、范青路两侧,与本镇江岭村相邻。丘陵地区,山场面积大。现有村现有二十三个村民小组,600多户2400多人,劳动力1600多人,外出务工人员700多人。村党总支下设两个党支部,即工商业党支部、种植业党支部.,八个党小组,80名党员。耕地面积2274亩.山场面积4000多亩.水面面积800多亩.近年来,村两委大胆创新.利用范青路边优势.围绕新农村建设强抓路边经济,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改变了村容村貌,壮大了集体经济.为发展第三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村制刷业有40多户.劳保加工业20多户。修通了贯穿全村两条中心水泥路,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好改善。    村党总支部积极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开展“双向承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双培双带”等活动,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注重在个私企业主、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等人群中发展党员,特别注重女性党员的发展。每年发展1--3名党员。同时还充分发挥党员议事会对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的参谋作用。    村两委一班人认真加强自身学习,密切联系群众,认真开展为村民办事全程代理,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上班实行签到制、分工分点实行负责制,找人办事招待实行实名制,星期天上班实行值班制,有事实行请假制,严于律已,洁身自好,把上级下达的任务和群众利益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工作中去。       村委会在党总支领导下,严格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事,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坚持党务、村务、财务每季度公开一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极大调动党员、村民代表参政议政的能力,新农村建设等村级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永庭村

  永庭村位于青草镇最北端,北与范岗镇童铺村接壤,西与唐湾镇接壤,南与本镇陶冲村相连,东与本镇尧天村相连。由原牛栏、永庭、枧山三村合并而成。全村国土面积17.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012亩,山场面积16000亩。桐潜路穿境而过,交通较为便利。村内水库、林网、茶园、道路、沟渠、农田、楼舍构成了自然风貌,空气清新,绿树成行,环境整洁,民风纯朴,农民富裕——是该村的基本特征。在青草镇22个行政村中,连续三年被青草镇评为“先进党总支”、“目标考评先进单位”。    全村共有48个村民组,1240户,5127人,村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9个党小组,党员166名,其中流动党员6名。永庭村在青草镇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村两委一班人团结一致,勤奋工作,各项工作取得一定的进步。目前中心村规划编制完成,中心村的农民集中住宅园区已初步形成,农户建房向小区集中,高标准、新设计的新型农民住宅小区将进一步改善本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质量,真正实现科学规划,环境优美,生态和谐,人民富裕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功效。村的经济发展主要来源四大块,种植业、养殖业、工业企业和劳务输出。全村共有1家造型材料厂,2家水泥预制厂,3家制砖厂,1家制煤球厂,共吸纳从业人员100余人,水面承包面积二百亩;劳务输出2000余人,主要分布在北京、浙江、广东、江苏、上海、西安、东北三省等地。可以说是人人忙致富,户户奔小康。2009年人均纯收入6600元,高出全镇人均纯收入1000多元,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和谐的生态示范村。   

沙铺村

  沙铺村位于青草镇西部与潜山县源潭镇隔大沙河相望,现有村民组49个,1343户,5445人。总面积17.6平方公里,山场面积11010亩,耕地面积11000亩,其中水田6300亩。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党员165人(其中预备党员5人)。   村境内拥有丰富的黄砂资源,2008年销售收入逾一百五十万元,利润五十万元,上交税费二十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80元。规模企业有二十余家,主要从事卫生品加工和刷类制造,种植业有无性茶园150亩,板粟100亩,桃、梨等120亩,养殖业规模正在逐步扩大,现有养猪户五户。养鸡(鸭)两户,年出栏生猪两千头,鸡鸭一万余只。五千余亩优质水稻为青草香米业集团提供了优质原料。村商业网点布遍各个角落。   沙铺村新农村建设正在快速发展,电话拥有率达95%,手机户均一部,有线电视覆盖全村70%农户,农户购置大中型车辆近百部,自来水安装正在施工中,争取2010年入户率达到70%。村境内有中学一所,完小一所,一所幼儿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个体卫生室(站)九个,村中心卫生室正在谋划中。   沙铺村“两委”根据本村实际和发展需要,实行分工负责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党建工作制度,党员代表议事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财务公开管理制度、村规民约等。   我们坚信,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全村干群的拼搏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把沙铺村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村部新址已选定,已经市规划局和镇城建办到现场勘察、测量。以村部建设规划、带动新农村建设,沙铺村定将成为桐城西部边垂的一棵明珠。   村两委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来沙铺村投资创业。   

铜锣村

  铜锣村位于青草镇西北边陲,西接潜山县,是青草镇唯一纯山区村,全村国土面积达18.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达1300亩,山林面积达2100亩,平均海拨为530米,山林面积大,地形条件复杂是铜锣基本的村情。    几年来,村党总支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和关怀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这根主线,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依托,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以争创“五个好”村党总支为目标,狠抓班子建设,夯实基层基础,依托自然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级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2009年村集体收入达5.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2980元,村里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几年来,村党总支积极发挥全村57名党员和夕阳红支部、农业产业化支部、工商业支部等三个党支部的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制定科学发展规划,着力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努力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突出打造高山绿茶,无性茶园面积已达300亩,同时桑园和板栗、香菇等多经发展迅速。山场经济已成为我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能人经济蓬勃发展,普通木材加工厂发展达10个,茶厂2个,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康舒”浴具有限公司顺利投产,经济发展后劲日益增强。   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根基。投资21万元建成面积达420平方米的村部大楼。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增强。抓住安徽大学下派干部机遇,积极争取上级各部门的支持,投资40万元建成面积达860平方米的铜锣小学教学楼,从根本上改变了山区办学条件。完善农网改造和16公里的江大公路铺油工程,为加快山区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创造了极为有利条件。   三道崖旅游风景区座落于我村。原生态资源,等待开发。幽谷仙境,或飞瀑直下,或鱼游浅底,点景化物,栩栩如生,鸟语花香,引人入胜。沿途农家饭庄,山野风味浓欲。村两委真诚欢迎人们到这里观光休闲、投资开发。   

永庆村

  永庆村位于桐城市青草镇东北部,距镇区直线距离8.8千米,2004年由原永庆、相公、墩圩三村合并而成。东与新渡镇香山村相连,南与新渡镇姚塝村接壤,西与本镇尧天村隔牛栏河相望,北连范岗镇樟枫村。国土面积8.98平方公里,东西长3.3千米,南北宽4.1千米。辖26个村民组,总人口2713人。村党总支下设三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10人,200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0余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500元。08年永庆村被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水利兴修先进单位、道路建设先进单位。    永庆村属典型的丘陵地带,境内有小二型水库两座,三湾河、扇子河经村而过。农业生产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棉花为主,年产稻谷300吨,是“青草香”大米的原料基地。改革开放,特别是并村以来,永庆村人以昂扬的斗志投身改革大潮,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家致富,开始以发展工业作为增加经济的主要途径,工业以油漆刷、刷柄加工为主,现有规模私营企业20余家,年产值5000余万元。近几年,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影响下,养殖业和种植业更是方兴未艾,大型养猪场和花卉苗木、油桐种植正在利用我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蓬勃发展,成为解决剩余劳动力和增加村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永庆村虽地处三镇交界,位置偏远,但交通便利。村内三条放射形的柏油路与206国道及桐潜路相连接,一条5千米的柏油路将原三个小村连为一体。宽带网络连接每家每户,境内移动、联通基站各1座,电信基站2座,有线电视和自来水入户率达70%,电网遍布各个角落。    永庆村人文荟萃,崇尚桐城西乡文化——“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优良传统,学风浓厚,目前有大学以上学历的在外工作人员400多人,广泛分布在各条战线,他们也在为永庆的发展做着贡献。    在永庆这片黄土地上,自然风光优美,气候宜人,相公岭、狗舌塥、乌龙口、万灵寺等地方都曾留下许多古老而动人的传说……,新一届村两委更是干劲十足,决心要将永庆建设成为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村。   

陶驿村

  陶驿村是原陶驿村、铁岗村、伏虎村三村合并而成,位于青草镇的北部,东邻本镇陶冲村,西邻本镇江岭村,桐潜公路穿境而过。全村34个村民组,853户,3252人。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19亩,山场面积12951亩,属半山半丘陵地带。   全村共有党员124人,党总支按党员类别不同分类管理,划分为三个党支部(农业产业化支部、工商企业支部、夕阳红支部),村党总支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以村部为中心,加强中心村庄建设,编制了新村规划,已有22户山区村民落户中心村庄,投资7万余元修通了山区12公里循环路,促进了山区经济发展,投资20万元建成了村部大楼,多渠道筹措资金50余万元,建成了村小学教学大楼及远程农村教学点。   发展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陶驿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全村现有规模企业3个,个私企业20家,民营企业6家,2009年村级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4800余元。   2005年我村党总支被桐城市委授予“先进党总支”称号和“民主管理示范村”称号,2006年被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党总支”和“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   

尧天村

  尧天村位于青草镇东北端与范岗镇接壤,东与本镇永庆村相连,南与本镇松陶村相连,西与本镇永庭村相连。距镇区5公里,于2004年6月份与双塘村合并,全村总面积4.03平方公里,辖29个村民组,638户,总人口2428人,耕地面积2222亩。村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4个党小组,共有党员88人,其中预备党员4人。   尧天村以促进科学发展、创建文明新村为主题,依托陶新路为中心村庄开发区。目前中心村庄已有25户迁入新居,第二期30户工程已启动,村内公路已形成“目”字型,交通便利,“五保老人之家”正在筹建中,新型农村医疗保险、政策性农作物保险均达100%,自来水管网覆盖全村,村内投资40余万元修通吕岭至陶冲的公路,拉近尧天村与集镇的距离,消除了发展瓶颈。   农业产业以水稻小麦为主导产业,青草香米业集团已将我村作为培育基地,以棉花油菜山芋为辅产业,“双塘粉丝”享有盛名,黄鳝养殖户经济效益好,有规模型养猪户4家,制刷业5家,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   村两委坚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全村干群的拼搏努力下,一定能把尧天村早日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尧天村两委真诚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来村投资兴业。   

松陶村

  松陶村是2004年由原松陶村、河湾村合并而成。全村辖18个村民村552户,农业人口2046人。现有党员88名,党总支下设两个党支部。    国土面积约3.5平方公里,地形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丘陵中南部为圩畈。村东临扇子河,西邻陶冲河和三湾河,两边河流在村南端交汇。    现有耕地面积水田2218亩,旱地118亩,林地约580亩,塘堰水面面积350亩。松陶村交通便捷,青陶路横贯东西,中间一条柏油路纵贯全村南北。十余条横向公路连接每个村民组和自然村庄。    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是“青草香”大米主要生产基地。我村有20余户50-100亩种植大户。另外,我村是早稻优良品种的生产基地,每年向种子部门提供100余吨早稻种子。    松陶村重视发展教育卫生事业,2006年建设村小学教学大楼,改善教学环境。2008年在上级卫生部门支持下,建立了规范化的村级卫生室,方便了广大村民就医。    村内有企业大户十多家,从业职工300多人。外出务工人员700余人,给我村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贡献。  

陶冲村

  陶冲村始于1954年,位于青草镇北端,距青草镇区10公里,距桐城市区23公里,北与本镇永庭村毗邻,东与本镇松陶村毗邻,南与本镇陶驿村毗邻,西与唐湾镇大塘村毗邻。2004年由原陶冲村、祠河村、古驿居委会三村合并而成。全村共有43个村民组,1108户,4450人,耕地面积2600亩,旱地250亩,山场面积15000亩,水面面积820亩,建设用地4200亩,国土面积为16.68平方公里。   一、社会经济概况。   1.人口状况:   全村4450人,其中农业人口3650人,非农业人口800人,60周岁以上人口1100人,14周岁以下人口1300人。   2.经济发展状况:   商业户:180户。   特种种植户:3户(经果林、茶叶、仙人掌)   养殖户:8户(鸡、猪、羊)   民营企业:永祥制刷厂、黎明电器有限公司、虹利有限公司、江轮电器厂、森源食品有限公司。   电话普及率:90%。   燃气用户:30%。   3.教育设施状况.   完小一所,幼儿园一所,总班级20个,教师50人,在校学生600人,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  

里仁村

  里仁村位于镇区西北部,大沙河北岸,由原蒋畈、里仁村合并而成,全村27个村民组,800多户,3100多人,总面积450公顷。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5个党小组,党员96名。09年里仁村党总支与桐城市计生委、安徽省统计局结为党建共建联系点。2006年被列入首批安徽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示范村,2009年又被桐城市政府确定为“整村推进”示范点。是桐城市计生委、环保局、统计局,安庆市发改委、文化局,安徽省统计局新农村建设联系村。是桐城市唯一一个拥有省、安庆、桐城三级联系单位帮扶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里仁村紧临镇区和大沙河,地理位置优越,黄沙资源丰富。新农村建设起步早、标准高, 现已初具规模。今年村里投入300多万元加强村庄道路硬化、安全饮用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现在村内拥有一个大型生猪养殖基地----安徽宏丰牧业有限公司,四个中型养殖户,有近百家制刷企业户。可以说现在的里仁是“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新房连成片,人人谈创业“的新农村建设典型。    里仁有好的基础,有各级部门的大力帮扶,有全村老百姓的支持,里仁村两委信心更足,决心把里仁打造成一个真正“宜居、宜商”的农民新家园!  


吉庆社区特产大全




吉庆社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