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内蒙古 >>鄂尔多斯 >> 鄂托克旗 >> 乌兰镇 >> 安睦隆社区

安睦隆社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安睦隆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安睦隆社区简介

  乌兰镇安睦隆社区简介(五社区)
  安睦隆社区成立于2003年,位于乌兰镇东北侧,北至桃力民路、南至都斯图路、西至乌仁都西、东至苏里格,总面积3.1方公里。社区现有工作人员3名;党员49名,其中困难党员2名;住户2041户(其中,常住户1893户,暂住户612户),低保户98户;总人口7383人,其中残疾人35人。驻社区行政企事业单位有23家。现有2000年建成的办公室2间共58平米。
   社区自成立之日起,努力实践“-”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总体要求,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越”,现代化管理与服务的新型社区结合社区自身优势,以社区党建为龙头,充分发挥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中介组织,广泛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强化了社区事务管理与服务,提高了为人服务办事效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引社区全面建设,极大提高就近就学、就近就医、就近就业、就近休闲和消费的要求。
  社区先后获得旗级和镇级各项先进集体和文明称号。在保持现有工作成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前进,努力打造“平安”型社区。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50624100 014300 -- 查看 安睦隆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安睦隆社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安睦隆社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都斯图社区

  乌兰镇都斯图社区简介(一社区)   乌兰镇都斯图社区成立于2003年,位于乌兰镇南侧东至苏里格街,北至布日都路,西至乌仁都西街,南至一村,总占地面积为3.4平方公里。我社区的特点是下岗人员多,流动人口多,总人口多的社区。现有工作人员3名,党员46名。其中困难党员3名,蒙古族党员4名。现有住户2348户,总人口7212人,其中流动人口为1253人,低保户152户,290人,残疾人76人,驻我社区行政企事业有,网通公司、粮食局、园林局、药监局、蒙幼、交通局、运管所、车站、运输公司、工商局、工商所11个单位。   近年来,都斯图社区党支部,居委会一班人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结合社区工作实际,努力实践“-”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越、现代化管理与服务的新型社区”结合社区的自身优势,充分发挥机关、团体、企事业和帮扶单位,参与社区事务管理与服务,提高了为民服务办事效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引社区全面建设,实现了“解放思想有新突破,落实工作有新举措、服务水平有新提高、干部队伍有新形象、各项工作有新业绩”的目标。   深入了解居民的生活痛苦,开展扶贫帮困工作,把为社区居民群众排难解忧作为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工作重点,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与劳动就业部门联系,安排再就业问题,加强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围绕“知民、为民、安民、乐民”,大力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党员服务日等多种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党员与一个孤寡老人结成帮扶对子,解决他们生活上,行动不便等方面的困难,定期开展了法律咨询。调解、卫生保健、水电气维修等志愿活动,使便民服务造成为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手段。   我社区先后获得旗级和镇级各项先进集体和文明称号,在保持现有工作成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前进,努力打造“平安”型社区。   

乌兰社区

  乌兰社区简介    乌兰社区成立2003年,位于乌兰镇中西部,东至乌仁都西街,西至西大街,北至都斯图路,南至百眼井路为界,总面积1.42平方千米。社区现有工作人员6名(社区干部3名,综治干事2名);党员48名,其中贫困党员6名;住户2945户(共中常住户2237户,暂住户708户),低保户102户;总人口7364人,其中残疾人97人。驻区行政企事业单位有旗委、教育局、中国移动公司、工商银行、地税局、鄂托克旗实验小学(二完小)、煤炭事业局等35家,个体工商户近600家;乌兰社区办公室位于乌仁都西街汉幼斜对面,室内设施完善,内有健身活动房,棋牌室,图书阅览室,便民医疗室、远程教育培训室及老党员活动室等,给广大社区居民带来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 。   近年来,乌兰社区工作人员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党员、社区居民和辖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本着“资源共享、共驻共建、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宗旨,社区建设实现了预期目标,在城市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乌兰社区一直以搞好社区服务与管理为工作宗旨,作好社区互助、发扬社区文化、做好社区治安和调解民间纠纷等工作;大力发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项目,广泛开展社区建设;协助镇政府做好与居民利益相关的公关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最低生活保障线、下岗职工再就业等工作;定期组织居民进行文明城镇居民素质教育,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文明水准。    乌兰社区本着“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工作精神,不畏艰苦,情系群众,多次受到旗级表彰奖励,力争全市典范社区。   

康宁社区

  乌兰镇康宁社区(二社区)简介   康宁社区成立于2003年,位于乌兰镇西南角,地处布日都路以南、乌仁都西街以西,总面积5.9平方公里。总人数6426人,户数2800条户,其中流动人口1882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27户,残疾人有49人,享受“4050”优惠政策人有63人,下岗失业人员276户,辖区内行政事业单位共13个,工商户410户,社区工作人员3个人,党支部1个,共有32名党员,其中6个流动党员长期联系不上。   社区主要工作范围有:社区保障、计划生育、环境卫生、社区治安、精神文明、劳动力转移培训、民政服务、下岗职工再就业,帮扶残疾,房屋登记,安全生产,法治教育,宣传等十几个项工作以及普查统计等方面的任务。社区暂时没有办公地点,给群众带来不便。   社区在做好计划生育、社会保障、低保就助、残联等日常工作的同时,不断整合资源,健全服务功能,以创新和爱心更好的为居民服务。   

安睦隆社区

  乌兰镇安睦隆社区简介(五社区)   安睦隆社区成立于2003年,位于乌兰镇东北侧,北至桃力民路、南至都斯图路、西至乌仁都西、东至苏里格,总面积3.1方公里。社区现有工作人员3名;党员49名,其中困难党员2名;住户2041户(其中,常住户1893户,暂住户612户),低保户98户;总人口7383人,其中残疾人35人。驻社区行政企事业单位有23家。现有2000年建成的办公室2间共58平米。    社区自成立之日起,努力实践“-”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总体要求,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越”,现代化管理与服务的新型社区结合社区自身优势,以社区党建为龙头,充分发挥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中介组织,广泛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强化了社区事务管理与服务,提高了为人服务办事效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引社区全面建设,极大提高就近就学、就近就医、就近就业、就近休闲和消费的要求。   社区先后获得旗级和镇级各项先进集体和文明称号。在保持现有工作成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前进,努力打造“平安”型社区。   

育英社区

  育英社区成立于2003年,位于乌兰镇东端,西至乌仁都西街,南到布日都路,北至都斯图路,东至苏里格街,总面积3.9平方公里。社区总人口7065人,总住户3355户(其中常住户2352户,暂住户1003户)。现有党员47名;行政企事业单位13家。残疾人96人,低保户127户。社区现有工作人员3名。   新建育英社区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为2084㎡,建于原药监局院内,包括服务大厅、卫生服务中心、多功能活动室、体育健身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党员活动室、办公室等,现建设正处于基础施工阶段。社区设有党支部、团支部、卫生小组、妇联、残协、计划生育、文明志愿者队、综合治理等组织,不断规范化的运行机制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提高了社区的服务职能,为辖区广大居民提供了便民利民服务。   社区自成立之日起,深入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总体要求,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越” 的新型社区。目前辖区内形势稳定,居民安居乐业,邻里关系祥和融洽,环境卫生干净整洁。育英社区先后获得旗级和镇级各项先进集体和文明称号。在保持现有工作成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前进,努力打造“平安”型社区。   

帅丰社区

  帅丰社区简介   乌兰镇帅丰社区成立于2003年,位于乌兰镇西北侧,北至桃力民路、南至都斯图路、西至环城西路、东至乌仁都喜街,总面积3.2方公里。社区现有工作人员3名;党员43名,其中困难党员2名;住户2470户(其中,常住户1900户,暂住户570户),低保户137户;总人口6793人,其中残疾人72人。驻社区行政企事业单位有旗规划局、农业银行、电力公司、图书馆等18家。   近年来,帅丰社区党支部、居委会一班人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结合社区工作实际,以“四找五创一开展”为载体,抓特色党建,开创了党建工作和社区其他工作“多赢”的良好局面,实现了“解放思想有新突破、落实工作有新举措、服务水平有新提高、干部队伍有新形象、各项工作有新业绩”的目标。   “四找”,即找出工作薄弱点、找准工作切入点、把握工作重点、力争工作出亮点;“五创”,即争创学习氛围好、服务态度好、团结协作好、创新精神好、组织纪律好的社区党建新格局;“一开展”,即大力开展“民心工程”。   一是深入了解居民的生活疾苦,开展扶贫帮困工作。把为社区居民群众排忧解难作为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工作重点,发动辖区单位和居民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为辖区贫困户捐款捐物。同时,针对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的教育难问题,成立义务家教小组,不定期到学校、家中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通过社会力量给予他们物质和思想上的资助。二是建立了“三业工程”,即学业、就业、创业”。定期组织职业培训,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鼓励他们再就业,切实为下岗失业人员办好事、办实事。三是建立了志愿服务者队伍。加强社区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围绕“知民、为民、安民、乐民”,大力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党员服务日等多种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本着就近原则,2个社区党员与一个孤寡老人结成帮扶对子,解决他们生活上、行动不便等方面的困难。四是定期开展了法律咨询、卫生保健、水电气维修等志愿服务活动,使便民服务活动成为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手段。   帅丰社区一直以社区党建为龙头,以社区建设为中心,以便民服务为宗旨,以创建文明楼院、文明家庭、文明市民为载体,全面发展社区各项事业,并在党建、环境整治、综合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3年至今,社区党支部和居民委员会多次受到市、旗两级表彰奖励。   

海岱嘎查村

  海岱嘎查简介   海岱嘎查,位于乌兰镇西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北部边缘本嘎查境内多为流动半流动沙丘,素有“骆驼岛”之称。东临包日呼舒嘎查,西接鄂托克前旗东方红嘎查,北靠马新布拉格嘎查,南伴昂素镇克仁克图嘎查。嘎查交通便利,便于劳务输出。南北长23公里,东西长21公里。土地总面积60万亩,全部为天然草牧场,其中沙梁面积25万亩,干梁草场面积20万亩,耕地面积2300亩,林地面积10万亩。现有住户165户,全部为移动搬迁户,户籍人口425人,常住人口350人,流动人口75人,蒙古族315人。2011年人均年收入6000元;嘎查固定资产达到10万元。   嘎查是一个牧业为主、农业为辅的牧业嘎查。种植业以种植玉米为主;畜牧业是嘎查的主导产业,下辖4个牧业小组,以大规模饲养羊为主,共有牲畜13000多头(只),其中大牲畜400多头(牛322头、猪105头),小牲畜13000只(其中绵羊5000只、山羊8000只)。   嘎查活动阵地300多平米,建于2008年。嘎查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备健全,并能充分发挥作用。目前拥有党员17名,其中贫困党员1名,60周岁以上党员3名,2011年新发展党员1名。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嘎查实现通讯网络全覆盖;个别地区电视信号不良;通电状况不太乐观,嘎查户通电率为10%;嘎查共有机电井60眼;嘎查内已通油路。   嘎查为限制发展区,目前嘎查人口已全部移民,根据国家规定,每年给当地农牧民生活生态补助共计250万余元。近年来,嘎查十分注重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全嘎查已开发水浇地2265多亩,实现了由以牧为主向农牧结合,由靠天放牧向建设养畜的转变。   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海岱嘎查的农牧民正在用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为建设家园、改造家国,创造美好生活而不懈努力奋斗。   

哈马日格太嘎查村

  哈马日格太嘎查简介   哈马日格太嘎查地处乌兰镇东南部,东临乌兰柴达木嘎查,北临察汗淖尔嘎查,西接乌兰图克嘎查,南靠察汗淖尔嘎查,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业结合的嘎查。交通便利,连接乌兰镇与鄂尔多斯市的高速公路线、察银线横穿嘎查,利于农作物运输。嘎查地貌由河流冲击而成,以沙质土壤为主,占地总面积15.3万亩,拥有水浇地4500亩。哈马日格太嘎查碱湖位于嘎查境内,碱湖附近环境污染严重,草场、土壤盐碱化程度不断加深,嘎查在经过工矿厂改造搬迁后造成村民失业率相对其他嘎查较高。   嘎查总户数347户,蒙古族19户,户籍人口共792人,常住人口788人,蒙古族44人。2011年人均收入4800元。   嘎查配套机电井88眼,通信设施覆盖全嘎查,2005年启动养殖、(养猪)小区,现已初具规模。2011年底牲畜总头数8230头(只),其中绒山羊7300只,奶牛、肉牛75头,猪855头。集体经济收入达3万元。嘎查为企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目前境内驻村企业18家,其中螺旋藻厂16家,解决了一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也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发力引擎。   嘎查活动阵地150平米,建于2010年。目前有0党员29名,其中贫困党员2名, 60周岁以上党员3名,大学生村官2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5个。   在紧紧围绕富民强村这一工作目标的前提下,嘎查党组织团结带领全嘎查各族党员、干部和群众,谱写了一曲曲“党群同奔致富路,干群携手奔小康”的时代凯歌。目前,嘎查安置小区正在建设当中;挖掘出四亩小型养鱼池,并计划饲养鸡等家禽,形成良性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受该地地貌特征所限,村民利用先天条件合理开采建筑用沙,输往乌兰镇及周边的建筑工地,实现因地制宜,合理创收;由于嘎查地下水充足,水位线浅,农户充分利用资源,同时在沙土挖掘后的坑地上,发展起了水产养殖,变不利为有利,形成了链条式发展模式。   在未来的发展中,嘎查党支部、村委会将领导村民致力于复垦土地的再利用,积极筹建“菜篮子工程”,实现蔬菜、肉、奶、蛋的自给自足,同时将在本地现有养猪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饲养,将嘎查建设成为乌兰镇乃至鄂托克旗的生猪肉食来源基地。本着突出区域特色,着眼实际,着眼长远的理念,争取早日将嘎查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察汗淖尔嘎查村

  察汗淖尔嘎查简介   察汗淖尔嘎查,东临赛罕塔拉嘎查,西接哈马日格太嘎查,北靠阿尔巴斯苏木(原新召),南伴乌兰柴达木嘎查。通过嘎查的交通线路众多,乌海至东胜一线为交通要道,便于劳务输出。嘎查总面积29万亩,拥有天然草场28.7万亩(其中沙梁面积15.7万亩,干梁草场面积13万亩),耕地面积2840亩,林地面积2600亩。嘎查现有农牧户218户,户籍人口558人,常住人口438人,流动人口120人,嘎查外出打工的人占总劳动力的30%。2011年人均年收入8860元,全嘎查农牧业收入共117.6万元。   嘎查农业人口占20%,牧业人口占80%。种植业、畜牧业为嘎查主导产业,其中种植业以种植玉米为主,畜牧业以大规模饲养羊居多。嘎查共有4个牧业小组,拥有大牲畜297只(其中马87匹、牛200头、驼10峰),小牲畜9800只(其中绵羊135只、山羊9665只)。   嘎查活动阵地600平米,建于2004年,现有党员21名,其中贫困党员2名,60周岁以上党员3名,2011年新发展党员6名,新社会组织1个。   嘎查人多地少,察汗淖尔碱湖占本嘎查3万多亩土地面积,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情况严重,同时天旱缺水,部分牲畜死亡,加之缺电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2011年,在镇党委及镇政府全旗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嘎查党组织针对以上问题,有效整合党建资源,合理优化组织设置,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村民发展村级经济,着力打造全镇首个城乡统筹优化组织,设置“村居企联建”示范点,做到嘎查村、社区和察汗淖化工厂的有机合并,实现了嘎查村、社区和企业发展共谋、人才共育、资源共享;旗农电局还为嘎查设计了75户风力通电项目,为嘎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具体成效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基层组织服务群众能力增强。嘎查和社区党支部合并后,嘎查和社区的经费合二为一,再加上镇政府的大力支持,集中维修了办公场所和活动阵地,解决了以前无力维修活动阵地的问题。嘎查和社区干部进行集中办公,减少了分开办公的开支,增强了嘎查和社区党组织为群众的办事能力。   二是带领农牧民致富能力有效提高。嘎查党组织坚持以服务好农牧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为农牧民提供便捷的市场信息和实用的种养殖技术,激活了嘎查农牧民的致富思路,引导嘎查经济向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促进了农牧民增收。   三是做实了农牧民自治工作。嘎查党组织围绕落实嘎查村自治制度,认真实施“四议两公开”和“四全四制”村制模式,推进了以“民主管理、依法办事、公开透明、廉洁高效”为内容的农牧区民主政治建设。   四是加快了城乡统筹步伐。党支部按照群众的意愿,协调加快辖区棚户区改造,吸引了周边群众向乌兰镇棚户区改造集中居住区聚集,加速的城乡统筹发展。   今后我嘎查将全面推进嘎查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大力发展嘎查文化事业,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加大科学普及力度,促进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切实加强我嘎查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嘎查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突出的新农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从加强嘎查基层组织建设入手,建立健全各项民主制度,提高民主政治建设水平,使党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充满活力,村民民主权利得到充分尊重,村民自治组织决策实现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制度化。    四是加快了城乡统筹步伐。联合党支部按照群众的意愿,协调加快辖区棚户区改造,吸引了周边群众向乌兰镇棚户区改造集中居住区聚集,加速了城乡统筹发展。   

苏吉嘎查村

  苏吉嘎查简介   苏吉嘎查位于鄂托克旗东南部,东临木凯淖尔镇伊克乌素村,西接苏米图苏木哈达图嘎查、马什亥嘎查,北靠沙日布日都嘎查,南与乌审旗、乌兰镇察汗陶勒盖嘎查相邻。嘎查距城市和工业区较远,地型以沙地为主。嘎查土地总面积43万亩,建设饲料地1200亩,草牧场面积38万亩,水浇地1200亩,沙梁面积10万亩,林地面积10万亩。嘎查新建和升级改造黑色路面23公里、砂石路6公里,嘎查交通十分便利,公路建设总里程达到30公里,初步形成了与国道连接的公路网。   嘎查共有牧户202户,户籍人口545人,常住人口415人,流动人口128人。嘎查总人口中蒙古族占70%以上,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多民族共同聚居的牧业嘎查。2010年度牧民人均年收入达6800元,其中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80%。   近年来,嘎查集体经济发展迅速,嘎查有集体固定资产33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万余元。2011年度,牲畜数目达到12000头(只),其中牛1200头,羊10800只,马36匹,主要品种有蒙古牛、蒙古羊和改良羊。畜牧业机械化初具规模,共计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1台,小四轮拖拉机15台。目前嘎查通讯网络已全覆盖,通电户数达到40多户。   2003年,由于嘎查阵地建设落后,设施陈旧,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嘎查通过多方筹资投入30万元,按照高要求,高标准新建了540平米的嘎查活动阵地,其中嘎查办公室为180平米,文娱、科教活动场所为360平米。嘎查现有党员33名,其中贫困党员2人,60周岁以上党员5人,今年新发展党员2人。   近年来,嘎查党支部围绕实现“两转双赢”目标,加强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嘎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保护草原生态、畜牧业结构调整、牧区人口转移、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及发挥嘎查活动场所作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通过规范嘎查班子建设、集体经济发展、议事决策规程、软件和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嘎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全面促进嘎查各项工作的发展。    二、畜牧业、草原生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旗、镇两级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坚决落实 “草畜平衡”“三牧”政策,现在,全嘎查划区禁休牧面积达30万亩,有力地改善了地区生态环境。   三、促进牧民增收致富。依托苏吉嘎查独特的草原沙地风光,利用乌兰达瓦中日友好植树造林点的优势,结合嘎查的实际,进一步开发当地人文旅游资源和游牧文化资源,以增加牧民收入。   

查汗陶勒盖嘎查村

  查汗陶勒盖嘎查简介   乌兰镇查汗陶勒盖嘎查位于鄂托克旗东南方向,东临木凯淖尔镇伊克乌素村,西接苏米图苏木马什亥嘎查,南伴乌审旗呼和陶勒盖、呼和淖尔、布日都等嘎查,北靠乌兰镇苏吉嘎查。查汗陶勒盖嘎查占地总面积为23.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950亩,沙梁面积3.5万亩,干梁草场面积10万亩,林地面积5万亩,共有天然草场15.1万亩。该嘎查交通便利, 109国道、216省道途经此地。   嘎查现有住户146户,其中常住户92户,低保户26户,汉族2户,移民搬迁54户(109人)。户籍人口359人,其中常住人口245人,流动人口114人,残疾人17人,其中常住人口全部为牧业人口,即245人。2010年度该嘎查人均年收入6800元。   嘎查分为敖包、柴达木、哈比日亥三个牧业小组,是一个以蒙古族牧民为主的畜牧嘎查。嘎查优质草牧地面积可达2000亩,以畜牧业为主,有大牲畜1000头(其中马40匹、牛935头、猪15头),小牲畜12500只(其中绵羊6000只、山羊6500只)。嘎查种植业以种植玉米为主。   嘎查活动阵地364平米,始建于1982年,于2007年进行修缮,目前阵地情况已基本满足服务群众要求。现有党员23名,贫困党员2名,60周岁以上党员2名,今年新发展党员3名,大学生村官2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嘎查因为单方面追求畜牧业生产效益,忽视了自然环境的规律,导致沙化加快、生态环境恶化,全嘎查65%的草牧场遭受沙化。2002年以来,嘎查党支部、村委会积极采取各种办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努力改变嘎查落后的畜牧生产方式,调整畜牧生产结构。第一,减少牲畜数量,使牲畜数量和草场可容纳量达到合理比例。第二,在大面积种树种草的同时也牢抓养殖业,坚持养殖业和种植业同步发展。第三,采取季节性休牧、飞播、封闭草场等措施恢复植被。通过这些措施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提高牧民生活水平。第四,该嘎查条件恶劣的地区率先进行了人口转移工作,基本实现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局面。   近年来,查汗陶勒盖嘎查在农牧业生产、生态建设、民生保障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已拥有了5万亩人工造林,85000亩国家公益林项目,有效地保护了10万亩的柠条基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嘎查共有机井37眼,中心及周围21户(共68人)已通高压电,45户已拥有太阳能风力发电机,常住户65户安有多路微波电视接收器;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苏米图到查汗陶勒盖建有直达公路,另有辽宁长城天然气公司投资建设了两条公路。苏米图到木凯淖尔镇的直达公路正在施工当中,预期将在2012年6月份完工。   在今后的工作中,嘎查将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继续改善生态环境,限制牲畜数量,定期休牧和改良牲畜质量;通过养殖业增加农牧民的经济收入;针对草场面积小且沙化严重的农牧户,鼓励移民,积极引导牧民自主创业,自食其力;鼓励牧民进城镇经营第三产业,坚持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努力打造出一个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先进嘎查。   

包日塔拉嘎查村

  包日塔拉嘎查简介   包日塔拉嘎查,东临德日苏嘎查,西接马新布拉格嘎查,距离旗政府所在地乌兰镇33公里。都斯图河横穿嘎查,水资源丰富。嘎查交通便利,便于劳务输出。嘎查总面积为2.8万亩,其中草牧场2.3万亩,水浇地4000亩,沙梁面积2400亩,林地面积1000亩。嘎查总户数210户,总人口515人,其中少数民族7人,常住人口260人,流动人口243人,农业人口263人,牧业人口17人。2011年当地农牧民人均收入3700元,一产业收入3000元 ,二三产业收入700元。   种植业为嘎查的主导产业,人均耕地面积5亩,以种植玉米为主;畜牧业以饲养羊为主,截止2011年底共有牲畜 5043头(只),其中羊5000 只,牛25 头,毛驴18头。嘎查拥有固定资产10万余元。   嘎查活动阵地180多平米,党员活动室90多平米。0党员数量22名,其中贫困党员6名,60周岁以上党员5名,妇女党员5名,2011年新发展党员 1名。   嘎查党支部一直以来致力于切实提高党员干部建设新农村的能力,不断强化建设新农村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科学发展、致富群众的意识,加强执行政策、依法办事、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本领。   截止2011年底,嘎查现已实现通讯网络全覆盖;嘎查户通电率达到100%;现有机电井19眼;2011年,嘎查资助考入高等学府的贫困学生1名,资助金额为500元/学期;嘎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为当地80%以上的农牧民提供了养老保险。   今后,嘎查将继续以建设“草原温泉之城,蒙元文化圣地”为目标,依傍碧海阳光温泉旅游度假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改善嘎查的基础设施建设,在2012年开展嘎查中心村建设,着力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实现农民增收;坚持“优化结构、加强特色、提高质量、加快发展”的发展方针,在合并组合中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在巩固发展中创新体制、提高效益,准备于2012年为当地农民建设60分子的蔬菜大棚,为农民增产增收;继续按照“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战略,开拓进取、创新发展,努力把党建工作开展得更活、更实、更富成效,努力为地方发展做贡献,全面构建经济腾飞、村容整洁、民风淳朴的现代化中心村。   

马新布拉格嘎查村

  马新布拉格嘎查简介   马新布拉格嘎查位于乌兰镇西部,东临包日塔拉嘎查,西接阿尔巴斯苏木,南伴海岱嘎查,北靠德日苏嘎查,都斯图河横穿嘎查。嘎查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发展潜力巨大,乌灵三级油路横穿嘎查中心。嘎查拥有住户184户,总人口472人,常住人口342人,流动人口130人,农业人口126人,牧业人口346人,外出务工人员124人。2011年,嘎查农牧民人均年收入达8000元。   嘎查占地面积35.29万亩,全部为天然草场,沙梁面积10万亩,干梁草场面积15万亩,耕地面积3000亩,水浇地面积1451亩,林地面积1.5万亩。嘎查种植业以种植玉米为主,畜牧业为嘎查主导产业。目前拥有牲畜总头数14386只,其中牛138头,山羊11842只,绵羊2262只,马驴26头,猪118头。   嘎查组织机构和办公设施场所健全,现有党员32人,其中贫困党员2人,60周岁以上党员3人,2011年新发展党员2人。有综合干事2名,信息员1名;另设有占地面积310平米办公场所一处;110报警点4处,4个牧业小组各有1处报警点;草原110巡逻车一辆。   嘎查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基础设施比较滞后,农牧民增收缓慢。嘎查已实现通讯网络全覆盖;户通电率达到40%以上;拥有机电井130眼;嘎查农牧民聚居地水、电、公路、通讯设施较为齐全,而且依傍都斯图河,水资源丰富,草场优越,是发展经济的好地方,发展潜力巨大。   2011年以来,嘎查“三委”班子始终以“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为指导思想,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发展战略,开拓创新,建设马新布拉格嘎查”的发展思路,以班子自身建设为突破口,建制度、强措施、找典型、求提高,带领党员农牧民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养殖,学习先进的科学养殖技术;加大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使得嘎查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具体措施包括:1、实施了城防林工程和退牧换草项目。2、积极争取为农牧民开通电,计划在2年内把剩余未开通电户全部接通动力电,需要20公里的高压线。3、配套了“草原书屋”和农牧区员远程教育系统。4、通过各种措施,嘎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最初的几百增加到6288元。   5、嘎查于2011年考入高等学校的有8人,其中6人因家庭贫困,嘎查每学期给每人资助2000元。   马新布拉格嘎查的变化和发展,是地方党委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是嘎查全体党员践行“-”和学习实践创先争优的生动体现。在今后的工作中,马新布拉格嘎查将继续以党建为突破口,提高党支部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探索更有效的工作途经,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争取早日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德日苏嘎查村

  德日苏嘎查简介   德日苏嘎查,东临包日呼舒嘎查,西接包日塔拉和马新布拉格嘎查,南伴海岱嘎查,北靠阿尔巴斯苏木,距旗政府所在地2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嘎查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的牧业嘎查,全嘎查辖四个牧业社。常住农牧民77户,总户数118户,总人口337人,低保户33人,农牧业人口比例1:1。2011年人均收入达8800元。   嘎查占地面积27.8万亩,草牧场近27万亩,耕地面积1125亩,林地面积1500亩。畜牧业为嘎查主导产业,现有载畜量16800头(只),其中牛97头,山羊14000只,绵羊2000只,猪67头。种植业以种植玉米为主。嘎查拥有集体草场面积800亩;固定资产达8万多元。   嘎查村活动阵地180平米,建于2010年,有党员23名,贫困党员2名,60周岁以上党员4名。   在文化教育建设方面,2011年嘎查协调企业所得嘎查共资助两名贫困学生共2000元;另外还继续加大了 “草原书屋”工程建设与管理,基本满足了广大农牧民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了文化惠民的作用。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嘎查实现通讯网络全覆盖,个别地区电视信号不良,通电状况较为落后,嘎查户通电率20%。   近年来,嘎查党支部,村委会依托本嘎查实际搞建设,分析嘎查优势劣势,因地制宜促发展。嘎查传统畜牧业基础牢固。农牧民群众已接受科学饲养的知识,了解当地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有着丰富的生产经验,生产效益正在逐渐提高。另外,水资源极其丰富,水质良好,宜于开发;大地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宜耕地充足,可联片开发适度规模经营;电力、交通等条件便利,可投入开发旅游产业。   嘎查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电力主干线已通到嘎查(具备通电条件),尚需解决部分农牧民的通电问题;二、今年的禁休牧严格的执行了三个月,加上近期的干旱,农牧民大部分已负债累累,无力在进行新的生产生活,能否解决起动资金或争取贷款;三、部分农牧户想放阿白山羊养殖和肉羊养殖需要资金投入或项目带动;四、乡村道路年久失修,需进行修整;五、嘎查村部已成危房,需新建嘎查村部及活动场所。    今后,嘎查将继续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主导产业,强化科技支撑,着力实现草资源合理利用,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牧民稳定增收。以草原保护建设及合理利用为基础,以牲畜改良为重点,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手段,加快畜群周转,提高效益;通过能人带动和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提高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牧民生产技能培训,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牧民综合素质;加强人畜饮水和环境建设,提高牧民生活水平。   

包日呼舒嘎查村

  包日呼舒嘎查简介   包日呼舒嘎查,东临敖伦淖尔嘎查,西接德日苏嘎查,北靠阿尔巴斯新其日嘎嘎查,南伴额日和图嘎查。通过嘎查的交通线众多,鄂托克前旗至鄂托克旗一线为交通要道,便于劳务输出。嘎查占地面积40.482亩,耕地面积2200亩,沙梁面积18.02万亩,干梁草场面积21万亩,林地面积4.24万亩,土地面积41万亩,拥有天然草原牧场28万亩,水浇地2200亩。都斯图河、哈流图河流经嘎查,水资源丰富。   嘎查现有户籍人口532人,农业人口占45%,牧业人口占55%,常住人口356人,流动人口176人。人均年收入4800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4000元,第二、三产业收入800元。   嘎查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导产业,其中种植业以种植玉米为主;畜牧业以饲养羊为主,共拥有牲畜10500头(只),其中大牲畜约2500头(马16匹、牛355头、猪2100头、驼1峰),小畜8000只(绵羊2000只、山羊6000只)。近年来,嘎查集体经济发展迅速,集体草场面积28万亩,固定资产17万余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嘎查现已实现通讯网络全覆盖,户通电率达到50%以上。   嘎查活动阵地260平米,建于2004年,党员25名,其中贫困党员2名,60周岁以上党员3名,2011年新发展党员2名。    嘎查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村民发展村级经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组织基础。在镇党委及镇政府全旗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嘎查党组织有效整合党建资源,合理优化组织设置,着力打造全旗首个城乡统筹优化组织设置“村居企联建”示范点。做到了嘎查(村)、社区和现代农牧业审核公司的有机合并,实现了嘎查(村)、社区和企业发展共谋,人才共育,资源共享。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和机制。嘎查实行一把手负总责、领导干部包片、环节干部包嘎查村、一般干部包独贵龙组的制度,充分调动嘎查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嘎查成立了由嘎查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组成的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监督参合的农牧民补偿的真实性。由镇干部和嘎查村干部直接入户,给每一个参合户详细讲解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和补偿标准,让每一位参合群众心里都有一本明白帐;对得到补偿的特别是典型的实例在群众中广泛宣传,同时每个季度都把补偿情况在村民代表会议上通报,并进行公示    第三,本嘎查党支部通过对“-”重要思想和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学习和实践,重点抓好嘎查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为民办事实。嘎查党支部从加强党支部基础建设入手,在2004年完成了260平米的嘎查活动室。    第四,在有旱情的情况下,嘎查党支部带领党员,组织农牧民有计划地调配和购买饲草料,让广大农牧民一次一次的避免旱情的困境,保证了绝大部分农牧民的收入。   

乌兰柴达木嘎查村

  乌兰柴达木嘎查简介    乌兰柴达木嘎查位于乌兰镇南侧城郊结合部,东临沙日布日、西接乌兰图克嘎查、北靠哈马日格太嘎查,南伴苏米图苏木。嘎查交通便利,县级公路府深线横穿嘎查;地理位置优越,嘎查蕴藏的发展潜力较大,自然地理环境独具特色,嘎查内有一个自然碱湖,北部有都斯图河流,南部边缘为毛乌素沙漠。嘎查南北约12公里,东西35公里,总土地面积28万亩,其中可利用草牧场25万亩,集体草场面积为1.2万亩,治沙草库伦2.2万亩,林地面积3000亩,水浇地面积1300亩,节水灌溉地800亩。    嘎查人口以蒙古族为主,现有农牧民196户,常住农牧户174 户,其中需要备草备料100户;户籍人口453人,其中蒙古族有273人,汉族180人,农牧民 373 人,劳动力386人。嘎查农业人口占20%,牧业人口占80%,农牧民中50岁以上62人,占总人口的13.6 %,男女比例为1:1。2010年度嘎查人均收入8000元左右。    嘎查是一个牧业为主、农业为辅的农牧嘎查。嘎查人均水浇地2.9亩,以种植玉米为主;共有牲畜15000多头,大牲畜300只/头(马35匹、牛110头、猪30~40头),小牲畜11700只(绵羊300多只,山羊8000~9000只)。    嘎查办公活动场所及组织机构健全,现拥有占地面积270平米办公场所一处,建于2004年;110报警点4处(4个牧业小组各有1处报警点);草原110巡逻车一辆。嘎查制度完善,职责明确,中心工作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三委班子职责明确,设有综合干事2名,信息员1名。嘎查共有党员18人,其中贫困党员2名,60周岁以上党员4名,2011年新发展党员1名。嘎查目前有2名大学生村官。    2011年以来,嘎查“三委”班子始终以“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为指导思想,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发展战略,开拓创新,建设乌兰柴达木嘎查”的发展思路,以班子自身建设为突破口,建制度、强措施、找典型、求提高,带领农牧民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养殖,学习先进的科学养殖技术;加大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使得嘎查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得到提高。一是实施了城防林工程和退牧换草项目;二是积极争取为农牧民开通动力电24户,计划在2年内把剩余40户未开通电户全部接通动力电,需要15公里的高压线;三是配套了“草原书屋”和农牧区远程教育系统;四是嘎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最初的几百增加到6266元;五是嘎查资助了于2011年考入高校的4名贫困生共计4000元;六是在呼和温都尔小队建了一个移动架子,争取到了4.3公里的高压电。    乌兰柴达木嘎查的变化和发展,是党委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是嘎查全体党员践行“-”和实践创先争优的生动体现。在今后的工作中,乌兰柴达木嘎查将继续以党的建设为突破口,提高党支部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探索更有效的工作途经,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争取早日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乌兰图克嘎查村

  乌兰图克嘎查简介   乌兰图克嘎查位于乌兰镇西侧城郊结合部,与乌兰新村和哈马日格太嘎查相交,南伴苏米图苏木查汗敖包嘎查和小额和图嘎查,西靠敖伦淖尔嘎查,北依阿尔巴斯苏木巴音乌素嘎查,东临察汗淖尔嘎查、乌兰柴达木嘎查、哈达图嘎查。通过嘎查的交通线众多,拥有乌兰镇到赛乌素之线、乌兰镇到框框井之线和乌兰镇到鄂前旗之线,便于劳务输出。土地总面积42万亩,全部为天然草牧场,其中水浇耕地面积3750亩,沙梁面积4万亩,干梁草场面积20万亩,林地面积12万亩。嘎查现有农牧民197户,共有户籍人口474人(其中,蒙古族274人,汉族200人),农业人口占24%,牧业人口占76%。其中常住人口254人,流动人口220人,移动搬迁户38户、移动搬迁人口114人,人均年收入8200元,来自一产业收入6200元,二三产业收入2000元。   嘎查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导产业,其中种植业以种植玉米为主;畜牧业以大规模饲养山羊、绵羊、牛为主,共拥有牲畜8880多头(只),其中,大牲畜680头(马170匹、牛440头、猪68头、驼2峰),小牲畜8200只(绵羊1200只、山羊7000只)。   近年来,嘎查集体经济发展迅速,拥有集体草场面积2800亩,集体资金达到了3.5万元,固定资产突破224万元。    嘎查活动阵地面积830平米,建于2008年,办公场所面积240平米,文体娱乐活动室面积140平米,农牧民科技培训中心面积120平米。目前共有党员25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5名),贫困党员6名,60岁以上党员5名,2011年新发展党员4名,大学生村官1名,新社会组织1个。    乌兰图克嘎查位于城郊结合地带,对发展农牧业、第三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地理位置。近年来,由于缺电问题日益严重,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大面积干旱造成农牧业收入减少。针对以上困难,嘎查“三委”班子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发展战略,开拓创新,建设和谐乌兰图克”的发展思路,以班子自身建设为突破口,建制度、强措施、找典型、求提高,带领农牧民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学习先进的科学养殖技术;加大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使得嘎查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一是实施了2.6万亩城防林工程和30万亩退木还草项目;二是转移农牧民70户,共200多人,并帮助他们在城镇中就业创业;三是投资46万元,为13户农牧民架设18公里高压动力电;四是投资41万元修通村级道路46公里;五是投资25万元,为8户农牧民新建养猪棚舍700多平方米;六是投资150万元,新建830平方米的嘎查办公楼,并配套了“草原书屋”和农牧区员远程教育系统;七是投资8000万元新建了乌兰图克安置小区,解决了嘎查196户居民的住房问题。    在今后的工作中,乌兰图克嘎查将继续以党的建设为突破口,提高党支部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探索更有效的工作途径,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争取早日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牧区、新农村。   

乌兰新村

  乌兰新村简介   乌兰新村半环抱乌兰镇镇区,东、西、北与哈马日格太嘎查和乌兰图克嘎查相交,南与苏米图苏木毗邻。全村土地总面积1.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500亩。村内劳动力充足,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水利设施完备,并有鄂旗至乌审旗、鄂旗至鄂前旗以及南环城公路贯穿全村。   截至2011年12月,全村共有243户,户籍人口617人,其中蒙古族26人,常住人口420人,流动人口290人,常年务农的160多人,外出务工的200多人。今年内无移动搬迁户和移动搬迁人口。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0万元,2011年度人均收入1.2万元,大部分来自第一产业收入。   该村为限制发展区域,多年来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农民已有较高的科技种养殖技术。村内种植业主要以种植玉米和蔬菜为主,发展以大棚为主的蔬菜产业;养殖业以猪、牛、羊、鸡为主,村内有各类牲畜2000头(只),其中牛110头,羊480只,猪310头,鸡400只。目前村内拥有集体土地、村委办公室等固定资产20多万。   该村活动阵地面积800平方米,始建于2001年。全村现有党员22名,其中贫困党员2名,60周岁以上党员5名。2011年新发展党员2名,新社会组织1个。   在文化教育建设方面,村委会非常重视村民受教育情况,尤其对贫困家庭、贫困学生资助的力度逐年加大。从2009年开始,该村对考入高等学校的贫困生资助奖励政策为:考上本科一批奖励10000元,本科二批奖励8000元,本科三批奖励5000元。到目前为止,全村共资助10个贫困学生,资助金额达到10.6万元。   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该村在电力、水力、通讯、交通等方面都取得一定成效。全村目前已实现户户通电、通水,但是电力、水利设施在夏季大规模用水时超负荷运作;全村已实现通讯网络全覆盖,通讯便利,并利用电信、卫星两种模式,提供了最新的农业科普技术,使村内蔬菜大棚管理日趋科学化、专业化,群众从中学到了技术,得到了实惠,真正成为群众的“摇钱树”。   该村“三委”始终保持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状态和勤政廉洁的工作状态,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2005年至今,该村先后被市、旗、镇授予“五个好”党支部“三级联创”示范村,小康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乌兰新村今后的发展思路:   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立足实际,突出区域特色,大力进行环境整治,全面开展绿色农村建设,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可操作性。   2、注重实效,逐步完善。建设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入手进行解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实事求是。   3、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发展生产为核心,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2012年,我村力争实现2—6层单元式乌兰新村安居工程,工程规划建设地点位于乌兰镇轻工业园区附近,包括村委会办公楼、村民文体娱乐中心、村民培训基地和村民住宅楼(400套)。项目总投资9200多万元,拆迁费用2000多万元(拆迁户80户),其中自筹资金40%,贷款资金60%。   我们深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村广大党员、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乌兰新村必将迎来更快、更强的发展,不久的将来,一个富裕、和谐、稳定的新农村将展现在你的面前!   

赛罕塔拉嘎查村

  赛罕塔拉嘎查简介    赛罕塔拉嘎查,东临木凯淖尔原沙井镇,西接察汗淖尔嘎查,北靠阿尔巴斯原新召苏木,南伴沙日布日都嘎查。乌海至东胜一线交通要道以及109国道途经此地,交通便利,便于劳务输出。土地总面积52万亩,全部为天然草牧场,其中沙梁面积2万亩,干梁草场面积50万亩,耕地面积3200亩,林地面积2000亩,水浇地3200亩。现有户籍人口1016人,常住人口738人,其中农业人口占25%,牧业人口占75%,流动人口278人。2011年人均年收入8800元,其中一产业收入6000元,二三产业收入2800元。    种植业和畜牧业为嘎查的主导产业,其中种植业以种植玉米为主;畜牧业以大规模饲养羊居多,共有大牲畜580只(其中马123匹、牛398头、猪50头、骆驼5峰),小牲畜28000只(其中绵羊2000只、山羊26000只)。另外,嘎查的集体经济以集体水浇地为主。    嘎查活动阵地460多平米,建于1998年。目前拥有党员26名,其中贫困党员5名,60周岁以上党员7名,2011年新发展党员3名,大学生村官1个,新社会组织1个。    在文化教育建设方面,2011年嘎查协调企业所得嘎查共资助两名贫困学生共8000元;另外还继续加大了“草原书屋”工程建设与管理,基本满足了广大农牧民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了文化惠民的作用。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嘎查实现通讯网络全覆盖,建立了蔬菜大棚25座,管道300米;个别地区电视信号不良,40%的农牧户拥有拖拉机,40%的农牧户拥有机电井,40%的农牧户通电,自然村内没有通油路。    今年以来,嘎查党支部以“三抓”即抓嘎查经济,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抓嘎查文化,提高嘎查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抓嘎查党建,提升区域党建服务经济社会水平为目标,全力打造“嘎查廉政文化大院”,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一是开展“党员带头进企业务工”活动。引进乌兰镇赛源种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到嘎查落户,办大型养殖场。并以此为契机,有效解决了40多名农牧民的就业问题,实现了剩余劳力转移。    二是依托109国道和察东高速纵穿嘎查的优势,大力发展道路服务业。在109国道和高速公路沿线,鼓励农牧民参与到日用品超市、饭店、汽修维修等服务行业中,促进农牧民三产增收。    三是开展“党员五带头,群众争五好”活动。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着力打造“嘎查廉政文化大院”,通过廉政文化大院的宣传和教育,使阵地真正成为党员干部廉政教育的基地,有效抵制一些腐朽思想对农牧民群众和党员的影响,让全体党员成为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典型。    今后,嘎查将继续按照“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战略,开拓进取、创新发展,努力把党建工作开展得更活、更实、更富成效,全面构建经济腾飞、村容整洁、民风淳朴的新赛罕塔拉。   

沙日布日都嘎查村

  沙日布日都嘎查简介    沙日布日都嘎查,东临沙井镇,西接乌兰柴达木嘎查,南伴苏吉嘎查,北靠赛罕塔拉嘎查,嘎查距城市和工业区较远,处于幽静无污染之地。嘎查交通便利,东西有109国道穿过嘎查,南北有赛罕塔拉嘎查至察汗淖尔嘎查一线公路,便于农畜产品外输。现有住户206户,户籍人口638人,其中常住户140户,常住人口490人,流动人口148人,农牧业人口比例1:4。2011年当地农牧民人均收入7800元。    嘎查土地总面积52万亩,全部为天然草牧场,其中水浇地2600亩,沙梁面积2万亩,干梁草场面积6万亩,林地面积4万亩,退耕还林面积9600亩。种植业、畜牧业为嘎查主导产业,其中种植业以种植玉米为主;畜牧业为嘎查主要经济来源,截止2011年底,共有牲畜26000多头(只),其中大牲畜总数1300多头(马112匹、牛1100余头、猪50余头,小畜25000只(绵羊2000只、山羊23000只)。    近年来,嘎查集体经济发展迅速,集体碱湖每年收入8万余元;集体养羊150多只,每年收入约7000元;集体草场2万亩;集体资金5万元;集体固定资产60多万元。    嘎查活动阵地500平米,建于1990—2010年,有党员35名,其中贫困党员2名,60周岁以上党员8名。今年新发展党员5名,大学生村官1名。    嘎查重视基层文化建设,积极推动文化精品创作生产,从2006年4月开始,嘎查每年都要举办一届新春文艺晚会、出版一本《故乡魂》杂志。嘎查拥有全旗知名乐队1支,每年至少举办一次诗歌朗诵比赛,嘎查牧民每年都积极编排的文艺节目参与旗文艺晚会。2010年,嘎查花费60余万元建造了一间400多平米的文化活动室。2009年开始,嘎查对于考入高等学府的贫困学生给予每人1000元的资助,截至2011年底,共计资助贫困生32名。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嘎查现已实现通讯情况网络全覆盖;户通电率达到30%;交通便利,村内已通油路;拥有机电井5眼;建立了100亩紫花苜蓿种植基地和100亩玉米种植基地,并采用先进的喷灌技术灌溉;,准备于2012年建立一座饲草料基地,2011年已购置回一批先进的农业工具,有大型收割机、大型滴灌器等,共计15万余元,真心实意为当地农牧民增产增收。    沙日布日都嘎查为“巴拉”地区(蒙语“沙漠”之意),地处沙漠边缘,且一部分是沙漠,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一定困难,嘎查党支部、村委会带领村民从困难中找出路,想一切有效的办法改变传统的农牧业的生产方式,注重种树和种草工作,力争恢复生态植被,并且带头进行舍饲养殖,发展了为养而种、以种促养的畜牧业发展的新模式。2008年7月,嘎查成立了乌力吉图农牧业专业合作社,搭建起了嘎查农牧业发展的新平台,极大地促进了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活跃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在嘎查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在嘎查全体党员干部的齐心协力的努力下,如今,农牧民生产生活和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嘎查正向一个路、电、讯畅通的社会主义新牧区发展。   

敖伦淖尔嘎查村

  敖伦淖尔嘎查简介   敖伦淖尔嘎查,位于乌兰镇城区西南10公里处,东临乌兰图克嘎查,西接包日呼舒嘎查,北靠新其日嘎嘎查,南伴额尔和图苏木。嘎查交通便利,通讯畅通。省道乌灵三级公路纵贯东西,小额尔和图、海流图通村砂石路横贯南北。嘎查土地总面积40.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为4200亩,沙梁面积为2.2万亩,干梁草场面积10.1万亩,林地面积10万亩。嘎查内有都斯图河,水资源丰富,草场优越。现有户籍人口474人,其中常住人口274人,流动人口200人,农业人口占25%,牧业人口75%。2010年,嘎查农牧民人均年收入达5280元,其中来自一产的收入4000元,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1280元。   近年来,嘎查集体经济发展迅速,集体草场面积4500亩,固定资产突破20万元。该嘎查以畜牧业、种植业为主导产业,其中种植业以种植玉米、西瓜为主,畜牧业以大规模饲养羊居多。截至2011年12月,全嘎查存栏牲畜16435头(只),其中大畜2455头(牛355头、猪2100头),小畜13980只(绵羊3900只、山羊10080只)。   嘎查活动阵地300平米,建于2003年,现有党员36名,其中贫困党员5名,60周岁以上党员9名,2011年新发展党员2名。   近年来,嘎查党支部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建设敖伦淖尔嘎查”的发展思路,以班子自身建设为突破口,建制度、强措施、找典型、求提高,带领党员群众大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学习先进的蔬菜种植和科学养殖技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引进工业项目,实施项目带动、投资拉动的战略;促使全嘎查形成了以养殖绒山羊、肉羊、肉牛、优良肉猪为主的产业化农业。全嘎查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兴起,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嘎查党支部坚持以服务好农牧民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利用都斯图河等地理优势和实用的种植技术,开拓创新,让广大农牧民种植西瓜,激活了嘎查农牧民的致富思路;并建立了“敖伦淖尔西瓜协会”,更好的组织、带领农牧民群众走向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道路。   畜牧业方面,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健康规模养殖为主线,嘎查创立了“都斯图河农村经济合作社”,养殖绒山羊、肉羊、肉牛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畜牧业,用现代化手段装备畜牧业,用工业化理念引领畜牧业。   文化建设方面,在镇政府和嘎查党支部的大力支持下,2003年修建了300平米的集办公、娱乐为一体的嘎查活动阵地。配套了“草原书屋”和农牧区学员远程教育系统,为广大农牧民提供生活、学习以及交流环境,满足了嘎查不同人员的文化需求,奠定了嘎查文化教育工作的阵地资源。   基础设施方面,本着为人民服务的理念,2011年嘎查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修建了25公里沙石路,让嘎查各户之间联系更加通畅。嘎查现有机电井76眼,耕地大部分采取塑料管节水措施。嘎查大部分住户已通电,现有17户未通电,嘎查联合镇政府正在积极的努力当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嘎查会实现家家有电,户户有水的美好景象。   


安睦隆社区特产大全




安睦隆社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