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吉林省 >>松原市 >> 前郭尔罗斯县 >> 吉拉吐乡 >> 下嘎罕扎布村

下嘎罕扎布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下嘎罕扎布村谷歌卫星地图)


下嘎罕扎布村简介

  【下嘎罕扎布村】XIAGAHANZHABUCUN
  蒙汉语组合。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南9公里。由驻地下嘎罕扎布得名。1940年(伪康德7年)归嘎罕扎布努图克(区)管辖为嘎罕扎布行政屯;1945年光复后归两家子区(七区)管辖为嘎罕扎布村;1956年归格斯户乡管辖,为嘎罕扎布管理区;1958年归吉拉吐公社管辖,仍为嘎罕扎布管理区;1962年改为嘎罕扎布大队;1979年经上级批准,该大队划分为上嘎罕扎布和下嘎罕扎布两个大队,本大队命名为下嘎罕扎布大队,隶属吉拉吐公社;1983年改村建制,为下嘎罕扎布村。耕地面积287公顷。主要种植玉米、高粱、花生、大豆、谷子等作物。有330户,人口1156人。其中蒙古族75人,满族20人,其余为汉族。辖1个自然屯,共有3个村民小组。隶属吉拉吐乡。
  【下嘎罕扎布】XIAGAHANZHABU
  蒙汉语组合。为下嘎罕扎布村驻地。建于清朝光绪十年(1884年)。受旗王爷分封的蒙族傅姓迁入此地拓荒立屯,由于在屯西北处有一山沟,时有野猪出没,曾得名嘎罕扎布。之后又新建一屯,取名上嘎罕扎布,因该屯位于坎下,故改称为下嘎罕扎布。“嘎罕扎布”系蒙语,汉语意为野猪沟。有330户,人口1156人。其中蒙古族75人,满族20人,其余为汉族。有3个村民小组。辖于下嘎罕扎布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220721204 138000 -- 查看 下嘎罕扎布村谷歌卫星地图

下嘎罕扎布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下嘎罕扎布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咚勒赫村

  【咚勒赫村】DONGLEHECUN   蒙语。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东南8公里。由所辖咚勒赫屯得名。1940年(伪康德7年)辖于嘎罕扎布努图克(区)管辖为登楼库行政屯;1945年光复后属吉拉吐区(八区)管辖为登楼库村。1956年划归七家子乡管辖为登楼库管理区;1958年归吉拉吐公社管辖为登楼库管理区;1962年改为登楼库大队。“登楼库”系蒙语音译不正,1981年地名普查中进行调整,正音为“咚勒赫”,1983年改村建制,为咚勒赫村。耕地面积1182公顷,有727户,人口2662人。其中蒙古族199人,满族41人,其余为汉族。辖4个自然屯,共有7个村民小组。隶属吉拉吐乡。   【小地窝棚】XIAODIWOPENG   为咚勒赫村驻地。建于1936年(伪康德3年)。由农安县哈拉海汉族住户常俊来此搭个临时的小窝棚拓荒种地,后住户增多,在此形成屯落,得名小地窝棚。有171户,人口670人。其中蒙古族12人,满族1人,其余为汉族。共有2个村民小组。辖于咚勒赫村。   【东咚勒赫】DONGDONGLEHE   蒙汉语组合。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东南10公里处。建于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年)。由蒙族住户包姓从辽宁赤峰地区迁入此地,后随本旗成为王爷的奴隶,派遣到此拓荒种地。传说早在哈达山前有个石洞,人称为仙人洞。其洞弯弯曲曲内有雕塑的石人、石马,每逢风雨或大雾天气就发出“咕咚咕咚”的声音,像大车铃的响声。形成屯落故得名咚勒赫。“咚勒赫”系蒙语,汉语意为铃响声。后因屯西侧的西店屯改称为西咚勒赫,故本屯改为东咚勒赫。汉人迁入误称为登楼库,蒙语音译不正,1981年地名普查中调整,正音为“咚勒赫”。有346户,人口1205人。其中蒙古族168人,满族40人,其余为汉族。共有3个村民小组。辖于咚勒赫村。   【西咚勒赫】XIDONGLEHE   蒙汉语组合。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东南10公里处。建于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东咚勒赫迁来蒙古族住户胡姓,人称胡七爷,到此拓荒立屯,并开设一处大车店,曾用名“西店”,后因该屯落在咚勒赫之西,故改称为西咚勒赫。“咚勒赫”系蒙语,汉语意为铃响声。有141户,人口544人。其中蒙古族15人,其余为汉族。共有2个村民小组。辖于咚勒赫村。   【嘎拉吐沟子】GALATUGOUZI   蒙汉语组合。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东南11公里处。始建于清朝光绪三年(1877年)。由蒙古族住户名包嘎勒得到此拓荒立屯,因屯址附近有一条沟,来往行人在经过此沟口,人们称嘎拉吐沟子。后形成屯落,以沟得名。嘎拉吐系蒙语,汉语意为出口。有69户,人口243人。其中蒙古族4人,其余为汉族。共有1个村民小组。辖于咚勒赫村。   【小良种场】在吉拉吐小后屯分出,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7公里。1975年公社在此设良种场,共有112户,448人,其中少数民族7人。耕地面积105公顷。2003年,粮食总产量850吨,农、林、牧、副、渔业及其它总收入176万元,人均收入3500元。有1个村民小组。   

下嘎罕扎布村

  【下嘎罕扎布村】XIAGAHANZHABUCUN   蒙汉语组合。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南9公里。由驻地下嘎罕扎布得名。1940年(伪康德7年)归嘎罕扎布努图克(区)管辖为嘎罕扎布行政屯;1945年光复后归两家子区(七区)管辖为嘎罕扎布村;1956年归格斯户乡管辖,为嘎罕扎布管理区;1958年归吉拉吐公社管辖,仍为嘎罕扎布管理区;1962年改为嘎罕扎布大队;1979年经上级批准,该大队划分为上嘎罕扎布和下嘎罕扎布两个大队,本大队命名为下嘎罕扎布大队,隶属吉拉吐公社;1983年改村建制,为下嘎罕扎布村。耕地面积287公顷。主要种植玉米、高粱、花生、大豆、谷子等作物。有330户,人口1156人。其中蒙古族75人,满族20人,其余为汉族。辖1个自然屯,共有3个村民小组。隶属吉拉吐乡。   【下嘎罕扎布】XIAGAHANZHABU   蒙汉语组合。为下嘎罕扎布村驻地。建于清朝光绪十年(1884年)。受旗王爷分封的蒙族傅姓迁入此地拓荒立屯,由于在屯西北处有一山沟,时有野猪出没,曾得名嘎罕扎布。之后又新建一屯,取名上嘎罕扎布,因该屯位于坎下,故改称为下嘎罕扎布。“嘎罕扎布”系蒙语,汉语意为野猪沟。有330户,人口1156人。其中蒙古族75人,满族20人,其余为汉族。有3个村民小组。辖于下嘎罕扎布村。   

上嘎罕扎布村

  【上嘎罕扎布村】SHANGGAHANZHABUCUN   蒙汉语组合。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南10公里。由驻地上嘎罕扎布得名。1940年(伪康德7年)归嘎罕扎布努图克(区)管辖,为嘎罕扎布行政屯;1945年光复后归两家子区(七区)管辖为嘎罕扎布村;1956年归格斯户乡管辖,为嘎罕扎布管理区;1958年归吉拉吐公社管辖,仍为嘎罕扎布管理区;1962年改为嘎罕扎布大队;1979年经上级批准,该大队划分为上嘎罕扎布和下嘎罕扎布两个大队,本大队命名为上嘎罕扎布大队,隶属吉拉吐公社;1983年改村建制,为上嘎罕扎布村。耕地面积733公顷。主要种植玉米、高粱、花生、大豆、谷子等作物。有455户,人口1617人。其中蒙古族139人,满族21人,其余为汉族。辖2个自然屯,共有4个村民小组。隶属吉拉吐乡。   【上嘎罕扎布】SHANGGAHANZHABU   蒙语组合。为上嘎罕扎布村驻地。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由下嘎罕扎布蒙古族地主傅姓招佃户来此开荒立户,由于屯址设在嘎罕扎布屯南坎上,故取名上嘎罕扎布。“嘎罕扎布”系蒙语,汉语意为野猪沟。有359户,人口1256人。其中蒙古族120人,满族21人,其余为汉族。共有2个村民小组。辖于上嘎罕扎布村。   【哈玛尔站】HAMAERZHAN   蒙汉语组合。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南11公里。建于1935年(伪康德2年)。长白铁路1935年通车,在此设一车站,因距哈玛屯较近,故取名哈玛站。当时铁路工人李万明、刘连成、王玉等几家迁此居住,后住户逐渐增多,形成屯落,故得名哈玛站。“哈玛”系蒙语,音译不正,1981年地名普查中进行音译调整,蒙语正音为“哈玛尔”,汉语意为鼻子。有96户,人口361人。其中蒙古族19人,其余为汉族。有1个村民小组。辖于上嘎罕扎布村。   

扎罕布勒格村

  【扎罕布勒格村】ZHAHANBULEGECUN   蒙语。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南6公里。由驻地扎罕布勒格得名。1940年(伪康德7年)归扎罕布勒格努图克(区)管辖,为扎罕布勒格行政屯;1945年光复后属吉拉吐区(八区)管辖为扎罕布勒格村;1956年归七家子乡管辖,为扎罕布勒格管理区;1962年改称为扎罕布勒格大队;1983年改村建制,为扎罕布勒格村。耕地面积890公顷,主要作物为水稻,盛产白砂子,有708户,人口2749人。其中蒙古族79人,满族7人,其余为汉族。辖3个自然屯,共有9个村民小组。隶属于吉拉吐乡。   【扎罕布勒格】ZHAHANBULEGE   蒙语。为扎罕布勒格村驻地。建于清朝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由旗王府派遣府内奴隶包姓到此拓荒立屯,因屯址建在山边泉眼附近处,故得名扎罕布勒格。“扎罕布勒格”系蒙语,汉译为边上的泉子。有475户,人口1901人。其中蒙古族53人,其余为汉族。共有6个村民小组。辖于扎罕布勒格村。   【常家围子】CHANGJIAWEIZI   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9公里。建于1935年(伪康德2年)。由汉族住户常姓从新立乡常家围子搬迁到此拓荒立屯,并在屯四周筑起土围子。有76户,人口298人。其中蒙古族8人,满族4人,其余为汉族。有1个村民小组。辖于扎罕布勒格村。   【小黑岗子】XIAOHEIGANGZI   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南7公里。建于1938年(伪康德5年)。由汉族住户李海腾(扎罕布勒格包姓地主的管事)从扎罕布勒格迁移此地开荒立屯。因在屯附近有一个小黑土岗子,故得名“小黑岗子”。有157户,人口550人。其中蒙古族18人,其余为汉族。共有2个村民小组。辖于扎罕布勒格村。   

扎拉吐村

  【扎拉吐村】ZHALATUCUN   蒙语。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由所辖西扎拉吐得名。1940年(伪康德7年)辖于吉拉吐努图克(区)西北屯行政屯;1945年光复后归吉拉吐区(八区)管辖为扎拉吐村;1956年划归朝鲜民族乡管辖为扎拉吐管理区;1958年归吉拉吐公社管辖,仍为扎拉吐管理区;1962年改为扎拉吐大队;1983年改村建制,为扎拉吐村。耕地面积563公顷,主要种植水稻作物。有580户,人口2125人。其中蒙古族101人,满族3人,其余为汉族。辖3个自然屯,6个村民小组。隶属于吉拉吐乡。   【老七家子】LAOQIJIAZI   为扎拉吐村驻地。建于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由汉族住户赵金山、赵海山、白金山、闫姓和蒙族住户白那萨、赵-七家由辽宁省赤峰县山都塔搬迁至此,为长久定居在郭尔罗斯,由汉族改为蒙族(除闫姓外),并归随那拉街庙,做那拉街庙的奴隶,庙上指派这七家到此拓荒立屯,故得名道日格尔。“道日格尔”系蒙语,汉译为七家子。后汉人迁入,俗称为七家子。以后此屯东南又建一屯,也取名为七家子,因本屯先建,故改称为老七家子。有199户,人口697人。其中蒙古族52人,满族1人,其余为汉族。共有2个村民小组。辖于扎拉吐。   【西扎拉吐】XIZHALATU   蒙汉语组合。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始建于清朝嘉庆初期。由旗王府派府内奴隶蒙族谭姓一家到此开荒立屯。在屯址东侧附近有一小土丘,上面长满芳馨的野草,故得名扎拉吐。“扎拉吐”系蒙语,汉译为香草。1981年地名普查中,因该屯与大队重名又不居一地,为加以区别,由于位于大队之西,冠首“西”字,故改称为“西扎拉吐”。有191户,人口765人。其中蒙古族42人,满族2人,其余为汉族。共有1个村民小组。辖于扎拉吐村。   【闫家围子】YANJIAWEIZI   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南4公里。建于1938年(伪康德5年)。由汉族住户闫殿祥从老七家子迁入此地立屯,为防土匪,在屯四周筑起土围墙,故得名为闫家围子。有190户,人口663人。其中蒙古族7人,其余为汉族。共有2个村民小组。辖于扎拉吐村。   

老吉拉吐村

  【老吉拉吐村】LAOJILATUCUN   现也称吉拉吐村。蒙汉语组合。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西6公里。由驻地老吉拉吐得名。1940年(伪康德7年)归吉拉吐努图克(区)管辖,为吉拉吐行政屯;1945年光复后归吉拉吐区(八区)管辖,为吉拉吐村;1956年划归朝鲜民族乡管辖,为吉拉吐管理区;1958年归吉拉吐公社管辖,仍为吉拉吐管理区;1962年孜为吉拉吐大队;1981年地名普查中因老吉拉吐村与吉拉吐公社重名又不居一地,故冠以“老”字区别,改称为老吉拉吐大队;1983年改村建制,为老吉拉吐村。有耕地902公顷,主要种植水稻作物。有848户,人口3392人。其中蒙古族206人,满族65人,其余为汉族。辖一个自然屯,共有6个村民小组。隶属于吉拉吐乡。   【老吉拉吐】LAOJILATU   蒙汉语组合。为老吉拉吐村驻地。建于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年)。旗王爷差遣府内-名“道木敦”到现吉拉吐东北5华里处一座小山上建屯。传说,每逢雾天,凌晨偶见屯西南方向上空,有雾气沼沼,熠熠发光,似红缨彩带在出现,日出雾消缨影遁去,王爷得知后,认为红缨光照下是块宝地,遂即指令将屯移址,故取名为“吉拉吐”。1981年地名普查中因老吉拉吐村与吉拉吐公社重名又不居一地,故冠以“老”字,以示区别,改称为老吉拉吐。吉拉吐系蒙语,汉语意为缨。有635户,人口2577人。其中蒙古族168人,满族60人,其余为汉族。辖一个自然屯,共有5个村民小组。辖于老吉拉吐村。   【吉拉吐小前屯】JI LA TU XIAO QIAN TUN    蒙汉语组合。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西南6公里。建于1970年。大队为便于土地耕种,决定由老吉拉吐迁出一个生产队来此立屯,因屯址位于老吉拉吐屯前,故得其名。“吉拉吐”系蒙语,汉语意为缨。有91户,人口367人。其中蒙古族21人,满族4人,其余为汉族。有1个村民小组。辖于老吉拉吐村。    【吉拉吐小后屯】JI LA TU XIAO HOU TUN     蒙汉语组合。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7公里。建于1959年。由汉族住户刘永林等二十余家从吉拉吐管理区迁此立屯,曾取名新开号。当时划归老吉拉吐管理区所辖编为第九生产队。由于屯址座落在老吉拉吐北面,后更名为吉拉吐小后屯。1975年公社在此设良种场,“吉拉吐”系蒙语,汉语意为缨。有112户,人口448人。其中蒙古族7人,满族1人,其余为汉族。有1个村民小组。辖于老吉拉吐村。   

七家子村

  【七家子村】QIJIAZICUN   位于吉拉吐乡政府驻地东南4公里。由驻地七家子得名。1940年(伪康德7年),归吉拉吐努图克(区)管辖,为西北屯行政屯;1945年光复后归吉拉吐区(八区)管辖,为七家子村;1956年划归七家子乡管理为七家子管理区;1958年归吉拉吐公社管辖仍为七家子管理区;1962年,改称为七家子大队;1983年改为村建制,为七家子村。耕地面积为700公顷,主要种植水稻作物。有730户,人口3623人。其中蒙古族326人,满族19人,其余为汉族。辖一个自然屯,共有8个村民小组。隶属于吉拉吐乡。   【七家子】QIJIAZI   为七家子村驻地。建于清朝光绪三年(1877年)。当时由北京吉大人来此拓荒,本旗王爷又派府内大管家白依哈,迁此协助经营。当时从王爷府内又迁来包、梁、高、胡、王等七家奴隶来此拓荒立屯,曾取名“道栾格日”汉译为七家子。后汉人相继迁入此屯,习称七家子至今。有730户,人口3623人。其中蒙古族326人,满族19人,其余为汉族。辖一个自然屯,共有8个村民小组。轄于七家子村。   

锡伯屯村

  【锡伯屯村】XIBOTUNCUN   为吉拉吐乡政府驻地。以驻地锡伯屯得名。1940年(伪康德7年)辖于吉拉吐努图克(区),为西北屯行政屯;1945年光复后归吉拉吐区(八区)管辖为锡伯屯村;1956年划归朝鲜民族乡管辖为锡伯屯管理区;1958年归吉拉吐公社管辖,仍为锡伯屯管理区;1962年改称为锡伯屯大队;1983年改村建制,为锡伯屯村。耕地面积为481公顷,主要种植水稻。有835户,人口3248人,其中锡伯族251人,蒙古族237人,满族51人,其余为汉族。共有8个村民小组。隶属于吉拉吐乡。   【锡伯屯】 XI BO TUN    为吉拉吐乡锡伯屯村驻地。建于清朝康熙六十年(1721年)。当时清朝廷下诏书,指令锡伯族渔民在松花江捕捞鳇鱼,并放池里圈养,待冬季送到北京朝廷,专供皇帝膳食用。时值一锡伯族有刘、关、唐三姓渔民的船只首先往来松花江捕捞鳇鱼,后搬迁至此,长久定居在松花江岸边,相继户数增多,形成屯落后,故得名锡伯屯。有835户,人口3284人,其中锡伯族251人,蒙古族237人,满族51人,其余为汉族。共有8个村民小组。辖于锡伯屯村。   


下嘎罕扎布村特产大全




下嘎罕扎布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