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坑村位于铜陵县天门镇东南端,地处铜陵、青阳、南陵三县交界处,距铜陵县城25公里,属“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 的低山丘陵地带。郎坑村土地总面积14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511户农户,人口1782人,耕地面积1104.5亩。地下矿产资源可观,现有规模煤矿四家,铁矿三家。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矿山企业务工,2010年村内矿山转移郎坑村劳动力就业达280人,人均纯收入7600元。地上林业生态资源丰富,全村林地面积16518亩,其中国家公益林面积10166亩,省级公益林215亩,市级公益林1327亩,退耕还林502亩,其它各类商品林地4308亩。2007年郎坑村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色小康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0706103 | 244000 | -- | 查看 郎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天门社区 |
天门社区:成立于2012年9月,由原朱村居委会和董店居委会合并而成,位于义安区天门镇政府东部,辖区内有两个街道(朱村街道、董店街道)总面积9.3平方公里(朱村街道3.7平方公里,董店街道5.6平方公里)。共有居民1008户,1587人。 |
蟠龙村 |
蟠龙村于2005年12月,由原陈冲村和蟠龙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本村座落在天门镇西部,东接五峰村,北接板桥村,青铜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全村区域面积 1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23.84亩,山场面积7120多亩,水面面积8008亩。下辖有朝阳、龙岗、皂树等9个片,21个村民小组,共2314人。 蟠龙村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正式党员101人,村两委成员9人。村常设组织活动机构有村党总支、村民委员会、远程教育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团总支、妇代会、食品药品卫生安全工作站、矛盾纠纷排化解工作站、为民办事全程代理点等。近年来,在村总支书记章俊开、村主任胡汉林的带领下,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成绩斐然,充分发挥了党总支领导的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村两委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发挥党员干部先锋带头作用,村干部包片走访农户,听取意见。实行党员干部双向承诺制,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在不断工作中加强学习,通过远程教育、小学教、党风廉政建设等党建活动的开展,大力提高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的综合素质和建设新农村的热情。特别在推进“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工作中,实行了星级化管理,设立帮带致富星、文明新风星等五颗星。目前,已发展“双培双带”先锋示范户8户,涉及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运输、个体经营等多个行业,带动户数17户。 全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并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其它第三产业。其中,水产养殖户12户,品种以鲫鱼、鲢鱼、鳊鱼、鳜鱼、螃蟹为主。水产养殖由传统养殖的“四大家鱼“发展为精养,有效利用了水产资源,提高了水产养殖效益。家禽家畜业发展较快,家禽养殖14户,家畜养殖4户,另拥有一个集猪、鸡、鱼为一体的综合型农业养殖企业。迄今为止,我村养殖业已初具规模,拥有铜陵县八明生态立体养殖专业合作社、蟠龙禽业、铜陵四季养殖有限公司、铜陵牛庄畜牧业养殖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优秀农村企业。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扩种生姜、棉花、西瓜,提高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经村全体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努力,201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0万余元,村民人均纯收入7450元。 |
西垅村 |
西垅村坐落在铜陵、贵池、青阳三(市)县交界处,素有铜陵南大门之称,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自然环境十分优美的行政村。合、铜、黄高速,铜、九铁路,省道103穿村而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属丘陵地区。落户村内企业有500kv官山变电所,铜陵市固废处置中心,境内天目湖水波浩淼、湖中大小天门岛更是令人神往,还有大山门、代村水库原始生态景观奇景。2012年度成立村党委,下辖三个支部,党员133名,全村土地总面积23.69平方公里,35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846亩,林地面积19122亩,水面7635亩,总户数1194户,总人口3862人。 |
金塔村 |
基本概况:金塔村位于天门镇的东部,边界与顺安镇山岭分水相连,全村区域面积8.4平方公里,耕地2096亩,山场5683亩,水面150亩,小Ⅱ型水库2座,顺安河东河贯通全村;全村共有14个村民组、27个自然村、934户,2750人;村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75名党员。2011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铜陵市“两无一满意”先进村;2012年被县委组织部授予“农组工作示范村”。 主要特点:一是交通便利。沿江高速、顺牌路和正在施工的罗半路都穿越全境,处于罗半路与顺牌路交汇点,到市区、青阳、东部城区都很便捷;村内修建了7.5公里的“村村通”、 2.5公里的“组组通”道路,形成了我村循环的道路网络。二是经济发展较好。为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业生产规模经营,村两委带领群众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大力发展优质稻种植,流转面积达3000亩,占全村耕地的95%;积极服务矿山企业发展,境内有棋子冲金矿、金塔矿业两个企业,其中县级规模以上企业1个。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287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58万元。三是村风文明。村两委以改善民风、服务群众为宗旨,民风纯朴、清新,邻里和睦友善;大力倡导尊老敬老之风尚,2009年,本村村民张万保被评为安徽省第四届“孝亲敬老之星”;2010年,本村好媳妇马志芬被评为首届“铜都孝亲敬老之星”,本村村民张万保荣获第四届“全国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暨“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光荣称号;2011年本村梅香胜同志被评为铜陵市第二届“铜都十大孝亲敬老之星”,2012年梅香胜同志被授予“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四是环境优美。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2010年11月,我村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的基础上,在全县率先组建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并自筹资金,在村部周边因地制宜的设置了体育、健身、休闲场所,同时实施了硬化、绿化、净化,2012年,结合民生工程,又新建了社区服务大厅,从而将村办公社区服务及群众文化健身娱乐等活动场所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
龙云村 |
龙云村隶属铜陵县天门镇,地处天门镇东部,与青阳县交界,距镇政府8公里,县市20公里,交通方便。辖12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12户,有乡村人口1526人。全村总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00亩,林地4700亩。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00元。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狠抓精神文明建设,把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一起安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村两委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文明村创建工作,有力的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发展,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社会风气健康向上,经济建设稳步发展,村民收入、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龙云村连续6年在镇党委政府“千分制”考核中名列前三名,村党总支多次评为镇级“先进党组织”,2009年7月被县委授予“先进党组织”称号,同年9月被市人民政府授予“先进集体”称号,先后多次荣获县农组建设优秀奖、红旗奖。 |
考涧村 |
考涧村地处铜陵县天门镇北端,约18公里,与本县顺安镇隔界,东邻顺安镇瑶山村,南邻本镇朱村村,西邻本镇新民村,北与顺安镇焦埠村接壤,全村总面积8.1平方公里,辖17个村民组,2012年底人口总数2236,共715户,耕地面积2421亩,山场4995亩,水面880亩,村党支部委员会下设同心、考涧两个党支部,全村共有党员74名,现有企业六家,有开采型矿山3家,每年平均生产出矿近2万吨,2家日产20吨磁选厂,两家小型粮油加工厂,村有完小1所,小乙型水库2座,2012年底人均纯收入8588元,同比增长15.8%。 |
高联村 |
高联村地处天门镇东南方,与青阳县丁桥镇仅一山之隔,隶属天门镇党委政府领导。2005年与原新联村合并后,全村总面积15.4平方公里,现高联村辖23个村民小组,总农户1128户,人口3856人,耕地面积3482.98亩,山场655.2公顷。 村党总支下设高联、新联、平华、一品四个支部,14个党小组,正式党员124名,其中女性10名,占党员总数12.4%。 村内以资源开采为主要经济,有三泉农业、新发矿业、平华、一品等一批民营企业。 |
兴化村 |
天门镇兴化村位于铜陵市东南部,属丘陵地区,交通十分便利,镇级主干路龙凤路横贯全村,村内交通十分便利,村内水泥路达到20多公里,沿江高速公路穿村而过,距铜陵新站、沿江合铜黄高速入口处仅10公里。全村总面积11.5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7432.5亩,耕地面积4256亩。全村总人口3760人,28个村民组,党员111人,村党总支下设兴化、兴凤两个支部,11个党小组。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金、银、铜、铁、铅锌、石灰石等矿产资源,村办企业有桐兴矿、瓦窑山铁矿二家,民营个体企业115家,2010年村集体纯收入达到71万元。 一、历史沿革及自然资源 据铜陵县志记载,原兴化寺、三僧店曾经香火旺盛,游客众多,兴化村因兴化寺而得名。境内山清水秀、风光迷人,大尖山千亩杉木、毛竹绵延不断,我村地下溶洞很多,地下水资源也极为丰富,尤其是牛冲龙井、水龙口等处地下泉水四季不断,冬暖夏凉。境内有小(二)型水库3座,万方以上当家塘20余座,可以发展淡水养殖500余亩。 二、经济发展情况 1、企业方面 近几年来,我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和安全生产工作,投资1000余万元的桐兴矿立井项目已经落位,届时将年产铅锌矿8—10万吨,另外龙井铜矿项目正在洽谈实施当中。这些大项目的实施必将给我村经济发展带来强大动力。 2、农业方面 我村属农业大村,土地肥沃,特产丰富。全年种植优质水稻近3000亩,油菜近2000亩,西瓜、桃李、杏及其它经济作物在铜陵各大市场均站半壁江山,2010年我村种植铜陵白姜农户将近有500户,种植面积达到700亩。特色养殖、种植方面成绩斐然,龙池村民组姚建昌承包本组农田20亩养殖龙虾;龙桥村民组杨永祥、石山村民组黄天保养殖种猪及商品猪近100头;伏岭村民组胡华欣种植葛苗近20亩,预计今年将加工葛粉1万斤;另外前冲胡根波、金冲陈来发承包近200亩水面进行立体养殖。 三、党建情况 我村党总支以抓党建,促进经济发展、关注民生工作为重点,积极开展“双培双带”工作,今年以来新增示范户6户,示范基地5户,如伏岭示范户0员胡华欣带领周边5户进行葛苗种植;龙池村民组盛昌武带领本村20多名村民在自己的木器厂打工,每人年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青山村民组曹小龙致富不忘乡亲,带领本村十几人在铜陵县亚邦化工厂学习化工技术,每人年收入都在几万元。村党总支扎实开展无职党员“建岗争先”活动,并有38名党员上岗,极大地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如退休干部、老党员黄福友、胡华欣等同志起早摸黑、耐心细致做好全村老年人的赡养工作。 村党总支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今年共发展党员1人,预备党员4人,建党对象2人,并建立了一支有10人组成的入党积极分子,使我村党员队伍不断壮大,结构更加合理,党员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村党总支狠抓民生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今年二月份村专门那出近2万元对全村五保户、困难户进行慰问。平时不间断地对困难群众进行帮扶,如龙池村民组杨金舟在早插当中,购买农资没有资金,村党总支得知情况后立即筹措资金300元帮助该户度过难关。 四、其它社会事务方面 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落实村为主,扎实有力地开展;维稳工作做到提前谋划,多做思想,将一切有可能发生纠纷或-消灭在萌芽状态,努力实现社会稳定;新农村工作扎实推进;涉及11个村民组,近1400余人的农村饮用水工程已投入使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进一步得到落实,其它如道路、水利、林改、为民办实事等方面工作正在按计划实施。 |
双龙村 |
双龙村村情简介 村党组织书记:吴齐超 联系电话 13955944548 一、 基本概况 双龙村原属于董店镇,2004年董店镇和朱村镇合并为天门镇,双龙村归为天门镇。双龙村位于天门镇西部,东临天门村,西南临五峰村,南临板桥村,西接市郊区大通镇,北接兴化村,天店路、沿江高速穿村而过。总面积8.35平方公里。总人口2633人,分布于10个大自然村,24个村民组,850户。现有耕地面积2572亩,基本上都为农田保护区范围内。山场面积3500亩,林地面积500亩。1个党总支,2个党支部,9个党小组,有党员88名。双龙村村集体经济薄弱,2011年村集体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700元,8700元。 二、主要特色 1、自然资源 双龙村在地势上属丘陵小山区,地形复杂。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多雨。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多西南风。水资源颇丰,为整个村域提供了良好的水系环境。整个村镇的生态环境以自然环境为主,山林和水系共同形成了良好的自然的生态系统。 2、经济发展 2010年被评为市级文明生态示范村。其中比较有名的双龙洞风景区就在双龙村境内,但是该旅游区开发的不够,目前没有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全村主要以农业、种植业为主,主要以水稻为主,农副产品主要有生姜、油菜、棉花等。 3、社会事业 村内有一所卫生医疗室,二名赤脚医生。道路交通:主干道发达,天店路、沿江高速、顺牌路、龙风路穿村而过,十分便利。但村庄内“组组通”、“户户通”路况较差,多为沙石路或土路。工程管线,给水:村民主要以井水为生活用水来源。电信:全村电话普及率为95%以上,且每户基本配备移动通信。有线电视:目前村内安装的均为-接收器,普及率达到95%以上。邮政:目前村内没有基层邮政所,由于离镇政府所在地五峰村很近,因此和五峰村共用基层邮政设施。防灾:消防设施缺乏。供电:村内现有变压器四个,电网覆盖全部村民组。但随着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器用品越来越多,电力供给已不能满足消费需求,据此未来拟将变压器增至八个。 4、农村党建 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在镇党委和政府正确领导和指导下,认真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教育,坚持学习,增加交流,凝心聚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健全配套组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村级配套组织,根据村情制定合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工作计划、目标和措施。明确村“两委”分工,团结协调,强化整体功能。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积极壮大党员队伍,加强党员教育和培训。 三、存在问题 1、流动人口数量较大,计划生育上水平还有很大难度。 2、党员队伍老龄化严重,很难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3、群众认识浅薄,观念落后,某些工作难以开展。 |
郎坑村 |
郎坑村位于铜陵县天门镇东南端,地处铜陵、青阳、南陵三县交界处,距铜陵县城25公里,属“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 的低山丘陵地带。郎坑村土地总面积14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511户农户,人口1782人,耕地面积1104.5亩。地下矿产资源可观,现有规模煤矿四家,铁矿三家。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矿山企业务工,2010年村内矿山转移郎坑村劳动力就业达280人,人均纯收入7600元。地上林业生态资源丰富,全村林地面积16518亩,其中国家公益林面积10166亩,省级公益林215亩,市级公益林1327亩,退耕还林502亩,其它各类商品林地4308亩。2007年郎坑村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色小康村”。 |
龙山村 |
龙山村:位于天门镇东边,距铜陵县约19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约8公里,与高联、兴化、朱村、龙云村接壤,顺牌公路由此向南贯穿龙山村。村部坐落在龙山村中间地段的顺牌路旁。 |
板桥村 |
板桥村座落在天门镇西部,面积约14.2平方公里,沿江高速公路、顺牌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下辖30个村民组,总人口3003人,824户。农田面积2333亩,山场7920亩。辖区矿产资源丰富,石灰石、锰矿等,上峰水泥厂座落在本村。 板桥村2012年10月份设党委,下设板桥、舒山、董店石料厂、众成石料厂、石磊石料厂级舒山石料厂六个党支部。有141名党员,村两委班由6人组成,团结协作,凝心聚力。板桥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美好乡村建设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 |
天门村 |
一、基本概况 天门村座落在铜陵县天门镇中部,东接新华村,南接五峰村,顺牌路、龙凤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全村区域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12亩,山场面积3800亩,水域面积460亩。下辖15个自然村,845户,2672人。村党委下设4个党支部,党小组10个,党员137人。2012年村集体收入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00元。 二、主要特色 1、自然资源。天门村有耕地面积2612亩,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生姜、蔬菜等作物;拥有山场3800亩,主要种植林木、茶叶等,水域面积460亩,主要养殖龙虾、鱼类等。铜陵最高峰天门山座落本村,环境优美。 2、农村党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大力营造争当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氛围,从形式到内容一步一个脚印把“创先争优”工作做好;落实“四百”工程,与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及铜陵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结成共建单位,以“四百”工程为载体构建城乡联动工作新格局;扎实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做好“三资”清理,规范“三资”运营,实现“三资”委托代理,村级事务按照“6+4”工作法进行,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加大公开力度,对村级各项事务、村级财务进行公开监督;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做好农组建设工作,理清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推进“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深入开展党员干部主题教育活动党员冬训活动,同时抓好班子建设,完善各项制度。 3、经济发展。我村着力发展绿色环保、无公害项目,大力招商引资。目前已有仙封山姜业有限责任公司、天河绿色生态种植有限公司、双龙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宠瑞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贵高禽业有限公司、佳龙飞电器有限公司、远大石灰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茅迪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座落本村,这些公司企业一方面解决了附近农民的就业问题,同时流转了大量农民土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4、基础设施。近年来,我村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村村通”等项目,加上帮扶单位和企业的帮助,对红旗、谢冲、郭咀、河畈村民组的水利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投入资金达22万多元;投资12万多元完成了严垅、郭咀村民组2公里的村村通道路;投资7万多元完成了谢冲、农和、五房规划点的配套设施建设;投资6万元对孙冲至夏冲村民组650米的机耕路进行了拓宽和路面硬化;投入20多万对天郭路1000米路面进行了硬化;投入6000元对五房桥进行了修复和加固;投入9万元对夏冲村民组400米道路进行路面硬化改造;对大研、红旗、五房、谢冲当家塘实施扩容清淤;结合“千村百镇”项目对河畈村庄“五化”整治,对路面硬化及村庄绿化、安装太阳能路灯;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在全村主要村庄修建垃圾池32个,投放垃圾箱16个,配备保洁员6名,投入资金达6万多元,同时结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修建天门村垃圾填放场,投入资金达10多万元;结合美好乡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对河畈实施村庄整治,新建文化休闲广场,安装健身器材,进一步巩固提升村庄形象,同时做好村庄规划工作,为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5、社会事业。一是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建立健全信访维稳工作机构,成立群众工作室,认真开展“五级书记大走访”活动,对辖区不稳定因素定期排查清理,保持全村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二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紧抓不懈。进一步完善村两委包片制度,计生奖励扶助政策和各项关键指标有效落实,计生活动月和孕环检等基础工作力度加大,计生重点和难点问题在强化措施中有效解决。三是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认真组织实施了送电影下乡、农村文艺汇演等活动;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和卫生文明创建工作力度加大,完善村级卫生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了责任落实。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村新农村建设逐步朝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目标稳步迈进。 |
新华村 |
新华村面积6.2平方公里,人口1924人,20个村民小组,17个自然村,有党员54名,设新华村党总支,下设农友、农塘2个党支部,村两委班子具有凝聚力、号召力、是团结能战斗的领导班子,自然环境优越,物产丰富,民风淳朴。 |
朱村村 |
朱村村为合并村,全村总面积5.02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面积2318亩。全村辖有21个村名小组,现有总农户720户,到2013年年初,全村总人口为2205人。村内经济主要以种养殖业为主,着力发展休闲观光业,目前村内有香馥苑休闲山庄,忠良自由采摘果园等一批休闲观光基地,可供游客休闲观光和采摘。通过发展经济,到2012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了10926元。 |
五峰村 |
天门镇五峰村是由原长冲和东山两村2005年底合并而成,至合并以来,先后在农组建设、计划生育、行政村建设、民生工程等方面获得铜陵市、县和天门镇政府多次表彰。我村设总支1个,分长冲和东山两个支部,正式党员104人,预备党员4名。我村面积10.7平方公里,全村总人口3220多人,960户,18个自然村,37个村民组。耕地面积2366.46亩,山林面积10338亩,水面面积890亩。 农作物以种植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以生姜(该作物属我村“一村一品”产品)、油菜、芝麻、黄豆为主。近几年来,在市级有关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帮扶下,我村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已形成了一是以种植业——生姜为主导的“一村一品”产品,生姜种植面积2860亩,产量572万吨,带动农户1057户,人平均增收400.00元,境内龙头企业有“和平”牌、“齐松”牌和“发龙”牌生姜加工企业,耗资1.6亿的铜陵生姜大市场已在我村开工建设;二是以养殖“三黄鸡”为主的养殖基地,目前我村境内已有养殖场37家,拓宽了广大村民的增收渠道。 我村座落在铜陵最南边,铜陵最高峰天门山脚下,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十里长冲境内的珍惜动物养殖厂、十里长冲天然生态园区和五峰天门山茶场亟待开发;作为中心村,镇区内商业网点云集,集镇新区工程及中心区建设将为我村带来焕然一新的面貌,为五峰村民提供了便利;辖区内自然及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煤矿、金矿、石料厂、林场、轮窑场等企业,村民就业渠道广阔;我村境内交通便利,顺牌公路、天店路穿境而过,基本上通“村村通”和“户户通”;我村公益事业发展稳步推进,新农村卫生诊所即将投入使用,村内有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72m2,室外文化活动场地620m2, 图书阅览室藏书6000余册;村内共有六座垃圾池,主干道配备有沿街垃圾桶,并配有专门的保洁员,街道房屋整齐、干净清爽。 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我村新农村建设的道路将越走越宽广,逐步朝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目标稳步迈进。 |
新民村 |
新民村地处天门镇西北端,东与考涧村一桥之隔,南与朱村村接壤,西与市新华山矿业总公司相毗邻,西湖朝山、顺安明光隔河相望。村域面积为3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836人,14个村民组,560户。我村耕地面积为1332.42亩。新民村属后山区圩区(也是原朱村唯一圩区),圩内易涝易旱,圩内有农田800亩,每年汛期来临防汛抗旱形势严峻。 新民村党支部下辖6个党小组,拥有正式党员43名(其中女党员5名),“两委”班子共5人,(其中支委会3人,村委会3人,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为43.8岁;大学生村官1人,现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我村以农业为主,主产水稻和油菜。集体企业空白,是天门镇经济滞后村之一。 |
南洪村 |
南洪村位于天门镇东北部,与有色冬瓜山铜矿原鸡冠山铁矿接壤,交通方便,地下矿产资源丰富,属丘陵小山区,现有八个村民组,380户,人口1266人,全村总面积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0亩,人口多,土地少,2010年全村工业总产值达60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3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 南洪村在建设新农村方面,着重以践行“科学发展观,打造和谐南洪”、“富民强村,建设新农村”为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组织建设方面: 1、南洪村党支总有七个党小组,党员67名,女性党员7名,年龄结构,60岁以上13人,60岁以下54人,文化程度高中以上28人,初中32人,小学以下7人。 2、两委班子4人组成,交差2人,支委3人,村委3人。 3、无职党员30人,设置十个岗位,每岗位3名,岗位在职党员21名。 4、“双培双带”发展能手7人,示范户3户。 5、流动党员2人。 6、城乡共建与铜陵市重点工程局结为双方共建单位,成立联合党委。 二、文化教育宣传方面 活动场所设为党员活动室、党员远程教育中心、农民文化技术和法制学校、计生协会会员之家,青少年活动室等。 文化宣传:有图书阅览室、远教、投影、电脑、无线广播、有线电视等设备。 三、新农村建设方面 1、绘制全村总体规划布局有三个居民小区。 2、道路建设:八个村民组“组组通”、“户户通”全面畅通。 3、环境卫生:配置专职保洁员,建设固定垃圾池,实行长效机制,开展文明户、清洁家园户评选、挂牌。 4、改水改厕:全村农户饮用自来水(引长江水)。 改厕农户卫生厕所60%以上。 5、农业:全村土地流转95%以上,有种粮大户统一集中耕作。 6、经济:村集体改制租赁企业1个,招商引资企业1个,座落村境内民营企业5个。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