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仪村位于枞阳县最南端的凤仪乡北部,系乡政府所在地,东、南与本乡红巾村相邻,西、南与本乡红旗村相邻,北抵长江。
村域面积7.6平方公里,辖17个村民组,934户,2965人。其中:0党员67人,预备党员4人,农业劳动力1700余人。耕地面积3154亩,人均占有耕地1.06亩,其中水稻300余亩,棉花2600余亩,玉米黄豆等植物约300亩,水面约500亩,意杨林约1500亩,农业总产值6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人均住房面积50平方米。是个典型的农业、林业、劳务输出大村。
凤仪村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100%的组实现了通水泥路,村村通广播电视达100%,农村100%的电力到户,100%的农户饮用安全自来水,100%的农户用上水冲式厕所,电话装机(含手机)达98%,空调用户近60户,农用车有13部,摩托车或电瓶车基本普及,收割机2台,旋耕机1台。
凤仪村利用丰富水面资源,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新开发江外滩可养水面800亩,新建精养池200亩,每年渔业新增收入200余万元。并充分利用江外荒滩,大力发展意杨林,目前,全村拥有意杨林基地5200亩,成了待采伐的绿色银行,群众每年林业增收350万元。同时,大力扶持村办企业,不仅解决了部分农民就业,村级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群众生活变得更加富裕起来,基层组织班子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凤仪村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投入。新建了村部,村级办公条件得到提高;建立了村卫生室,为群众提供卫生服务;建立了村文化室、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修建了五保之家,对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新建了“村村通”水泥路8.2公里,修通了各村民连接砂石路5.6公里;实施了农村饮水、改厕项目,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为形式进行民主决策,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目的进行民主管理,扎实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0823201 | 246000 | 0552 | 查看 凤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红旗村 |
红旗村位于凤仪乡西部,南部与池州市隔江相望,东部以红巾村相邻,北部和凤仪村为邻,南边和OU山镇隔江相邻望。全村面积7.2平方公里,辖17个村民组,859户,总人口2449人,其中0党员70人,农业劳动力1340余人,耕地面积2900亩,外滩面积6000余亩,意杨林面积5000余亩,鱼塘面积500余亩,主产棉花、油菜、小麦、玉米,次产花生、山芋、黄豆,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将近1740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林业、劳务输出村。 2005年并村以来,在村支两委领导下,筹资40万元修建村村通水泥路6.9公里,村集体收入由并村前2.3万元增长为现在的6万余元。村民人均收入由2005年的1800余元,增长到2800余元。 红旗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100%组通了水泥路,农村100%电力线路到户,空调用户100户以上,电话、手机用户达100%,运输船舶10万吨以上,摩托车、电动车基本普及。 红旗村党总支先后荣获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五个好”党支部。目前,全村社会稳定,风气纯朴,民主氛围浓厚,村两委班子和全村村民推进新农村建设热情高涨。 |
红巾村 |
红巾村位于凤仪圩洲尾段,西连红旗村,北连凤仪村,南与池州市隔江相望。 全村辖20个村民组,行政区划面积8平方公里,耕地3209亩,棉花种植面积2600亩,水稻438亩,外滩林地2100亩,884户,总人口2464人,其中党员67人,外出务工人数1355人。全村人均收入3000余元,是典型的农业劳动力输出村。 1998年由于凤仪圩堤溃破,迁往枞阳、池州、安庆、铜陵人数逐年增加,全村房屋结购至没有在折变化。 红巾村经过村支两的努力,2010年村村通水泥路4.8公里,村开挖圩内沟渠6500米,砂石公路1700米,卫星直播电视入户率达到98%以上,农业电力线路100%到户,自来水入率达100%,空调用户60余户,正逐步向电气化,信息化迈进。 目前,红巾村两委正不断的加强领导,积极创新,努力创造条件改变现状,不断的改善民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 |
凤仪村 |
凤仪村位于枞阳县最南端的凤仪乡北部,系乡政府所在地,东、南与本乡红巾村相邻,西、南与本乡红旗村相邻,北抵长江。 村域面积7.6平方公里,辖17个村民组,934户,2965人。其中:0党员67人,预备党员4人,农业劳动力1700余人。耕地面积3154亩,人均占有耕地1.06亩,其中水稻300余亩,棉花2600余亩,玉米黄豆等植物约300亩,水面约500亩,意杨林约1500亩,农业总产值6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人均住房面积50平方米。是个典型的农业、林业、劳务输出大村。 凤仪村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100%的组实现了通水泥路,村村通广播电视达100%,农村100%的电力到户,100%的农户饮用安全自来水,100%的农户用上水冲式厕所,电话装机(含手机)达98%,空调用户近60户,农用车有13部,摩托车或电瓶车基本普及,收割机2台,旋耕机1台。 凤仪村利用丰富水面资源,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新开发江外滩可养水面800亩,新建精养池200亩,每年渔业新增收入200余万元。并充分利用江外荒滩,大力发展意杨林,目前,全村拥有意杨林基地5200亩,成了待采伐的绿色银行,群众每年林业增收350万元。同时,大力扶持村办企业,不仅解决了部分农民就业,村级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群众生活变得更加富裕起来,基层组织班子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凤仪村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投入。新建了村部,村级办公条件得到提高;建立了村卫生室,为群众提供卫生服务;建立了村文化室、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修建了五保之家,对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新建了“村村通”水泥路8.2公里,修通了各村民连接砂石路5.6公里;实施了农村饮水、改厕项目,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为形式进行民主决策,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目的进行民主管理,扎实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