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宣城市 >> 郎溪县 >> 凌笪乡 >> 岗南村

岗南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岗南村谷歌卫星地图)


岗南村简介

  岗南村,以驻地岗南得名。
  原名岗拦村,后“拦”演变为“南”。据《岗南王氏宗谱》卷之一,《岗南来龙记》载:“我村岗南龙脉正干自村东伍牙山发脉,逶迄蜿蜒屈曲而来。”王氏家族为保龙脉之地,在村北筑窑岗,意欲拦住龙脉不走,故名。《郎溪县地名录》又曰:“村处南岗,姚岗之南,故名。”
  岗南自然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原岗南乡政府驻地。清乾隆年间《王氏宗谱》载:“迄今凡三百余家,鸡犬桑麻夙成饶裕…… ”。王家新旧宗祠座落在村中,规模宏大。解放前夕郎溪中学奉令迁入岗南王家祠堂。解放初至70年代一直是岗南小学驻地,后学校迁址北庵山,将祠堂拆除。明.成化年间,南京刑部员外郎王祐出生在该村,卒于嘉靖年间,葬村北一里北庵山。村中有御封“彩凤鸣阳坊”。明《建平县志》载:“彩凤鸣阳坊在县东北四十里,为员外郎王祐立。”
  岗南村庄南北各有一条小溪,在村西汇合,村基以溪为界。八十年代,乡镇建设规划,沿郎溧路两边至北庵山为集镇规划区,现已建设形成主要街道。村庄整体呈南北“工”字形,主要集市贸易在公路两边。露天小型菜市场晨出午收,称为“露水街”。岗南乡政府未撤并之前,街道中有信用社、供销社、粮站、医院、中学,政府的七站八所等。现存医院、乡敬老院即个体工商户。
  岗南村委会,距乡政府4公里。村域面积11.8平方公里,东至县伍牙山林场;南至钱村村域;西至凌笪村、王桥村界,北与涧下、方里村相连。634户、2113人。耕地面积4731亩,林地1700亩。
  地势呈东高西低,丘陵岗地,冲畈田。岗地是原社农三大队垦植的千亩茶园,现已承包给当地村民。
  伍牙山西麓是村林场,主产林材松、杉、竹,还有板栗和茶园。村民以种植粮油为主。2007年人均收入3340元。
  区划演变。解放初期为岗南行政村,驻地在岗南,1953~1957年改为岗南小乡,1957~1961年为凌笪公社,岗南高级社。1961年8月成立岗南人民公社的同时成立岗南生产大队,大队部在上旺。1983年社改乡制,同时改称岗南村民委员会。1990年岗南村街道建新办公楼,次年村委会址迁入岗南街道。
  2007年“村村通”工程浇筑了岗南至毛竹园水泥路3.2公里。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1821200 242000 -- 查看 岗南村谷歌卫星地图

岗南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岗南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凌笪村

  凌笪村,以驻地凌笪得名。    据清光绪续修《岑氏宗谱112卷·宅里》载:“古名凌村,昔有凌姓者在此笪内居住,笪,即小竹丛也。”故名。   凌笪是一个古老的小集镇。解放以来,一直是凌笪区,人民公社和乡政府驻地。凌笪村委会驻地距乡政府西500米左右。街道上大多数居民属凌笪村村民,长期以来在集镇中从事个体工商业和集市贸易,商铺10余家、酒楼4家、医院1所、药房2家、农贸市场1个。    解放前,凌笪村称为凌禹保,解放后称凌笪行政村,后改为凌笪乡,1957年称凌笪高级社,1959年建立凌笪生产大队,1983年公社改乡制,同时改为凌笪村民委员会,2010年12月原凌笪大吴两村合并为凌笪村,驻地未变。   凌笪村面积12平方公里,辖:凌笪、小湾、鲁笪、杨笪、马履涧、利笪、张家、黄土、三门、秧笪、大吴、上湾、太西、船墩、下湾15个自然村,866户,3456人,耕地面积6854亩,林地1640亩。    凌笪村正式党员119名,其中女党员11名。一个党总支下设两个支部,12个党小组。    村域,东至独山村;南至侯村村小卡组;西至双庙村林场,北至王桥村。    郎溧公路和凌独路在街道中心汇集,呈丁字形,交通方便。    凌笪村以种植粮食为主,独山水库位于东四公里处,水利条件较好。村内资源主要有高岭土、叶腊石等,2010年人均收入5800元。    全村现有一个党总支,总支支委3名。辖二个党支部,12个党小组。其中第一支部76人,党小组7个;第二支部43人,党小组5个,现有党员119人,其中女党员11人,预备党员2人。   

独山村

  独山村,取独山(山体)命名。据明《嘉靖建平县志》载:“独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其山峻峙,别无群麓。”因名。   区划演变。1950年属凌笪三区、独山行政村,1953年改称独山乡,1961年成立独山生产大队,1983年人民公社改为乡政府,同时改为独山村民委员会。2010年与钱村村合并为现在的独山村,驻地三官地。   独山村距乡政府3.2公里,面积13.3平方公里,辖:三官地、上山卡、北沟、董树头、上独山、中独山、下独山、南冲、安桥、乐家湾、钱村、西郭、东郭、大竹园、窝棚、塘下、六里、石街18个自然村,999户,3500人,耕地面积5814亩。村域:东至广德县杨家岭;南至侯村;西至凌笪村;北至岗南村界。独山村以粮食生产为主,农民人均收入7280元。  独山村山水风光秀丽,矿产资源丰富,文物古迹较多,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和民间传说。境内有独山水库(一型)坐落在独山北面,我县唯一的砖塔(镇妖塔)矗立在水库东畔,绿水宝塔映青山。二百多年历史的永安桥横跨在安桥村西北小溪上。   村企业有采石场、石灰窑场、近年已停产。    2010年12月,原钱村村和原独山村合并为现在的独山村。   

钱桥村

  钱桥村,以境内宋代古桥命名。   据明《嘉靖建平县志·桥》记载:“钱桥在县东北一十五里,宋丁丑年钱兴务募缘建。”解放初期,凌笪三区指导员在划村命名时,为纪念古桥,将该村命名为“钱桥行政村”,驻地南潘自然村。   1953年划乡建政,钱桥村改为钱桥乡,属凌笪三区。1955年2月划归郎源乡,不久又划归南潘乡,属涛城区管辖。1958年成立凌笪人民公社,钱桥村又回归凌笪公社,后成立钱桥生产大队。辖:孔塘、龚家边、徐家边、潘东、潘西、西山、五武山、汤村、万里头、祁村10生产队。1966年,大队部从南潘迁至孔塘。孔塘,村西北有塘,旧为孔姓所有,因名。   1980年,五武山从钱桥分出,成立五武山大队,大队部在五武山小湾。1983年,公社改乡制时,分别为钱桥、五武山村委会。2001年,两村又合并,仍称钱桥村。2005年,在孔塘北新建村委会驻地,同年迁入。   钱桥村域面积12.1平方公里,辖:上述 10个自然村,688户,2646人,耕地面积4076亩。村域东至广德梅泉村;南至涛城庆丰;西与建平镇金牛村接壤,北至大吴村域。   钱桥村旱地较多。村办企业有:郎溪县钱桥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产主“金钱桥”牌吊瓜子、野葫芦子、茶叶、家禽等,产品畅销苏、浙、沪等地。   村内自然环境优美,五武山和武西水库座落在龙须湖上游。古钱桥遗址在龙须湖淹没区内,林木覆盖率达92%。   郎溧路贯穿村域,5.9公里的村村通公路连通各自然村,交通便利。2007年人均收入达4200元。    孔塘中心村美好乡村建设情况   凌笪乡孔塘中心村美好乡村示范点自4月初启动建设以来,坚持以实现规划蓝图,建设和谐美丽孔塘为目标,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积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将拆破与建设相结合,建设与民生相结合,规划设计与群众诉求相结合,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现将阶段性工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孔塘村位于凌笪钱桥境内,处凌笪集镇与郎溪县城之间,郎溧线与张花线从村中心交汇而过。其建设特点:1、交通区位优越;2、村庄较大,共有182户630人;3、村内基础设施很差,除过境公路外没有一条道路,环境较差,垃圾杂物遍地;4、拆破改徽任务繁重,仅拆破就涉及152户;5、村民生活条件较好,合作社、超市等较多;6、位处凌笪未来生态旅游发展的关键节点。   二、工作进展    一是注重凝心聚力,群众主体、社会共建力量初步体现。在建设尚未开工前,我乡组织两批次近百名村民赴梅渚高塘和涛城吴边等地参观学习;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美好乡村建设。注重发挥村民理事会的牵头带动作用,理事长张孝荣不仅第一个带头拆除了自家农具房,为环村公路让道,而且主动捐资2000元。同时积极拓宽企业捐资,社会集资,群众筹资等多元化投资渠道,目前,通过个人及企业捐助共建,累计筹集资金75万元,水泥300吨,石子400吨。若问孔塘如何能完成零补偿拉通村内4条主干道,推进郞溧线拓宽,村民自愿零补偿拆破拆旧135户3500平方,迁坟24座,完成供电杆路改造升级,电信网线入地、文化墙及路灯建设等系列工作,主要得益于宣传到位,凝聚群众主体建设之心,发动到位,积聚社会共建之力。   二是注重民意民生,因地制宜、协调美观的整体规划意图初步呈现。3月初,设计院的规划草案出台后,乡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及时组织理事会和村民代表参加,召开规划确定恳谈会,与此同时,乡美好办和理事会共同健全完善项目管理,工程监管,安全管理,造价管理和现场调度等制度,在保持工程快速推进的同时,确保工程质量好,资料签证全,造价控制低,截止8月底,郎溧线拓宽工程西段和村内4条主干道已完成油路铺设,郞溧线小学至十字路人行道荷兰砖铺设完成;改徽共进场102家,完成75家,文化广场、公厕、太阳能微动力的建设点已确定,进村标识、文化墙及路灯亮化工程建设完成,村内景观节点、污水管网和雨水明沟工程正在按计划快速推进。随着孔塘美好乡村示范点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建设规划的蓝图已初步呈现在村民眼前。   三是注重生态发展,积聚文化、精巧细致的景观节点建设初步显现。按照“水清、岸绿、顶灰、墙白、景美、生态、流畅”的徽派建设总体要求,规划了村庄东南沿线带状水系的小桥流水农家欢;村西入口块状水系的碧水秀堤农家乐;村中心广场的文化健身农家娱;村庄四个板块空闲地的竹径云栖农家趣;穿村公路沿线的文化乡风农家展;目前,“欢、乐、娱、趣、展”五块景观节点建设的设计图纸已经完成,建设地点、施工方案和施工队伍都已确定,正在进行施工前的清基清障和项目资金的-结对工作,集聚农家生态文化的精巧景观将很快显现。   三、工作安排    下一步,我乡将围绕“11+4”的既定目标,紧扣时间节点,加快孔塘美好乡村示范点建设步伐,稳步推进各项建设工作:一是加大改徽力度。针对不同的房屋结构,制定各户改徽方案,确保9月底前全面完成拆破和改徽工程。二是完善公共服务。依据规划,统筹有序的完成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9月底前完成郎溧县孔塘西段道路两侧绿岛、文化墙、沿路住户门前场基建设和村内主干道排水沟铺设,完善村庄给排水工程;9月份完成四座公厕、两个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中心和三处健身广场工程;三是改善人居环境。精心实施景观节点建设方案,10月中旬完成带状水系、块状水系两处入口、云栖竹径景观工程和到户支路的水泥硬化;10月份完成停车场、公厕建设,完善并开放农村书屋和农家乐。11月份梳理各单体工程,做好各项工程的决赛和财务公开工作,按一户一档和单项单档的原则整理资料,整理农户房前屋后建设垃圾,做到净化绿化,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确保11月底前完成全部规划建设任务,将孔塘示范点建成环境清新优美、乡土风情浓郁、生产发展迅速的魅力美好乡村。   

王桥村

  王桥村,以境内王家桥得名。距乡政府西北6公里。   王家桥,旧时有石拱桥为王氏所造,故名。王桥村距乡政府北四公里。村域面积8.69平方公里。东至涧下村;南至大吴村;西至梅渚镇镇北村,北至江苏溧阳省界。   耕地面积4368亩,524户,1989人。辖:中王村、上王村、下王村、王家桥、禹家园、石头山、郭塘、强村、甲泥、凹笪、杨树11个自然村。   区划演变,解放初期称下王行政村,驻地下王村。1953~1955年归涧下乡管辖,1958年同岗南、方里合并为岗南高级社。1961年成立岗南人民公社,后成立了王村大队,不久改为王桥大队。1983年政社分开,社改乡,同时改为王桥村。1966年驻地迁至中王村至今未变。   村林场1个,山场面积250亩,主要林材为国外松、绿化大苗、茶。   王桥村是丘岗凹地,过去荒山较多,1952年溧阳监狱在此建场,开垦种植了上千亩茶园,2000年农场撤出,茶园全部托乡政府管理,后发包给了当地村民管理。该村成立了“前峰茶叶公司”,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村内个体企业有“大宝花炮公司”、“正禾米业公司”等。   矿产资源有叶腊石、瓷土、粘土矿。是做白水泥、陶瓷和花炮的原材料。乡政府至王桥的水泥路串村而过,直达梅渚至苏、锡、常。   该村以种植粮油为主,农闲时从事茶叶管理及养殖业。   2007年人均收入为3194元。  

岗南村

  岗南村,以驻地岗南得名。   原名岗拦村,后“拦”演变为“南”。据《岗南王氏宗谱》卷之一,《岗南来龙记》载:“我村岗南龙脉正干自村东伍牙山发脉,逶迄蜿蜒屈曲而来。”王氏家族为保龙脉之地,在村北筑窑岗,意欲拦住龙脉不走,故名。《郎溪县地名录》又曰:“村处南岗,姚岗之南,故名。”   岗南自然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原岗南乡政府驻地。清乾隆年间《王氏宗谱》载:“迄今凡三百余家,鸡犬桑麻夙成饶裕…… ”。王家新旧宗祠座落在村中,规模宏大。解放前夕郎溪中学奉令迁入岗南王家祠堂。解放初至70年代一直是岗南小学驻地,后学校迁址北庵山,将祠堂拆除。明.成化年间,南京刑部员外郎王祐出生在该村,卒于嘉靖年间,葬村北一里北庵山。村中有御封“彩凤鸣阳坊”。明《建平县志》载:“彩凤鸣阳坊在县东北四十里,为员外郎王祐立。”   岗南村庄南北各有一条小溪,在村西汇合,村基以溪为界。八十年代,乡镇建设规划,沿郎溧路两边至北庵山为集镇规划区,现已建设形成主要街道。村庄整体呈南北“工”字形,主要集市贸易在公路两边。露天小型菜市场晨出午收,称为“露水街”。岗南乡政府未撤并之前,街道中有信用社、供销社、粮站、医院、中学,政府的七站八所等。现存医院、乡敬老院即个体工商户。   岗南村委会,距乡政府4公里。村域面积11.8平方公里,东至县伍牙山林场;南至钱村村域;西至凌笪村、王桥村界,北与涧下、方里村相连。634户、2113人。耕地面积4731亩,林地1700亩。   地势呈东高西低,丘陵岗地,冲畈田。岗地是原社农三大队垦植的千亩茶园,现已承包给当地村民。   伍牙山西麓是村林场,主产林材松、杉、竹,还有板栗和茶园。村民以种植粮油为主。2007年人均收入3340元。   区划演变。解放初期为岗南行政村,驻地在岗南,1953~1957年改为岗南小乡,1957~1961年为凌笪公社,岗南高级社。1961年8月成立岗南人民公社的同时成立岗南生产大队,大队部在上旺。1983年社改乡制,同时改称岗南村民委员会。1990年岗南村街道建新办公楼,次年村委会址迁入岗南街道。   2007年“村村通”工程浇筑了岗南至毛竹园水泥路3.2公里。   

侯村村

  侯村村位于凌笪乡南部,南与广德接壤,距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2-4小时路程。全村总面积32平方公里,人口3100余人,25个村民组,11个自然村,786户人家。民风纯朴,社会治安很好,主要经济来源有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和外出务工,主要产业是林果业,占总产值80%左右,其中枣树占70%。目前拥有蜜枣加工农户350余户,且已初步形成规模产业,是我县唯一的蜜枣专业村。我村山林面积较广,小梯田众多,田边栽种枣树等经济林木、家家有小茶园,农林间作的特点,自给自足的田园经济是本区域最典型的特色。我村人文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侯村祠堂,祠堂内千年牡丹和天竹每到四月份盛开,相当娇艳,且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曾择居我村,其父母死后安葬在此,以及受中央台表彰的四指洼村林场象四个手指一样,环抱在全县海拔最高的小二型水库——高草湖水库周围。  

下吴村

  下吴村,以境内下吴得名。   下吴,据《郎溪县地名录》中曰:“位处县境之东北,与县南吴姓分成上、下。”因名。   下吴村是我县最东北的一个村,东、西、北三面与江苏溧阳、平桥接壤,南面是伍牙山主峰。距乡政府东北13公里。面积12.5平方公里,辖:麻园、窑场、下吴、油榨、东城、小南庄、马家塘、流水涧、下关斗、毛湾、大卡、罗市12个自然村。762户、3015人,耕地面积5052亩。南高北低,呈柳叶状。丘陵岗地,亚粘黄土,冲畈田,山多田少。   区划演变,旧时代称下吴保,解放初期属凌笪三区,下吴行政村,凌笪区,下吴乡。1957年成立下吴高级社,1961年成立下吴生产大队,1983年社改乡时,改称为下吴村委会。驻地一直在麻园至今未变。   下吴村是郎溪县主要蚕桑基地。八十年代,家家户户都养蚕。1988年10月10日,郎溪与溧阳蚕茧收购大战在下吴发生,国务院领导亲自来此调查处理。   1995至1997年,《人民日报》曾连续三年报道了该村由贫困到崛起的变化。   该村在低山群峰之间,是开发旅游、渡假、休闲的极佳地带。现已引进外资创建了“渡假村”、“避暑山庄”和生态农业园开发,距天目湖11.6公里。麻园至窑场水泥路6.2公里。交通便利,伍牙山风景区旅游景点在该村有三八水库、上马石、下关斗(俗传伍员代楚曾在此设关卡,因名)。   村林场在伍牙山北麓,山场面积8500亩,主产林材松、杉,经济林有板栗、毛竹、茶、绿化大苗樟树等。   2012年人均收入6000多元。  

方里村

  方里村是一个古老的村落,村民委员会以该村命名。相传,在唐宋时代,该村人丁兴旺,有上千户人家,村内有九口井,十八条巷子,村庄面积有一平方里,因名。   方里村距凌笪乡政府5公里,东至伍牙山脚下,南与岗南村相连,西以郎溧路为界,北与江苏省社渚接壤。地势东高西低,近似长方形。面积7.5平方公里,498户,1748人,耕地面积4180亩。有二小型水库一座。县水泥厂、原社农二大队座落在境内。   富藏石灰石的前峰山有一半属该村区域。村林场林木面积达2300多亩,林材主要是松、杉、毛竹等,年产松脂5—10吨。   该村解放后属涧下行政村管辖,1961年成立岗南人民公社的同时成立了方里大队,大队部驻地在鹤飞塘。1983年人民公社改为乡政府的同时改为方里村民委员会,村委会驻地迁至岗收水库西畔,内设医疗站一所。   该村有采石场、瓷石矿场、铁矿场,另有原社农二大队托管的茶园1300多亩。村民们在农闲时就从事采矿、运输、经营茶叶行业。2007年人均收入达3200多元,百姓生活富裕。古水路4.2公里水泥路穿村直达前峰水泥厂。   


岗南村特产大全




岗南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