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宣城市 >> 绩溪县 >> 瀛洲镇 >> 燎原村

燎原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燎原村谷歌卫星地图)


燎原村简介

  燎原村是2008年3月份第七届村委会换届前从龙川村分出新成立的村,辖四个村民组,356户,人口1052人,境内有水田548亩,旱地365亩,山场面积14276亩。
  村设党支部1个,党员38人。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为竹、木、茶叶、外出务工等。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1824107 242000 -- 查看 燎原村谷歌卫星地图

燎原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燎原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仁里村

仁里村  仁里村(又名大仁里)地处绩溪县城东南3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仅4公里,龙川公路从西穿境而过。全县最大的河流——登源河蜿蜓流经全村达三公里,傍河建村水资源十分丰富。仁里村有着11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公元539年建村。该村有6个自然村,8个村民组,全村496户,近2000人口,是全镇唯一没有撤并的行政村。村设党总支,一个社区党支部,三个村党支部,现有党员51人,村两委成员5人。 仁里村村域面积约11.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00余亩,其中水田1100余亩,桑园1000亩,桑园面积占全乡的三分之一。    近年来,随着招商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仁里村除1987年建成的仁里制钉厂外,又新添了塑胶厂、铸造厂、花炮二厂、五蜂园公司的蜂产品基地、兰州博雅公司的大花惠兰基地、新型建材厂,还有正在兴建的预制厂,木地板厂等十余户企业。    这里不仅青山环绕,绿水长流,风景佳丽。而且是徽商的发源地,文风昌盛,徽文化底蕴深厚,亦贾亦儒。早在元朝(1279年)仁里人程遂就创办了 “翠阳学院”,明朝进士程辂创办了“石泉书屋”(现尚留有残碑,清代有“南岗书屋”、“龙屏书屋等”)。代有名人,不仅有南宋投奔岳飞的抗金英雄程九皋,明清时期的文学家程通和清末翰林程秉钊(与胡适的父亲胡铁花、伏岭邵斑卿号称绩溪三奇士),还有徽商巨贾程序东、程松堂,并于1902年(光绪29年)在仁里创办我徽州第一所现代学堂——私立思诚两等小学堂,学制九年,培养人才甚众。有淮南铁路的建设先驱程士范,和教育家陶行知一起创办晓庄师范的程本海,大学教授程宗潮、程仰垓、程颖之等,其后起者有现代出版界泰斗王子野,其胞弟楚茹(为旅台作家翻译家),及台湾家庭医学专家程本钊,著名会计师程源申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亦涌现不少新人,如在安徽农业大学教授的程扶久,原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现任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程艺等等。民主革命时期(1938年),就有里人程扶信在仁里石洞山建立0绩溪特别支部,从事地下工作,开展救亡活动,并在绩溪县抗日动员委员会《民声报》上第一次发表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多年来,仁里党支部继续承了革命优良传统,多次被上级党委评为“五个好村党支部”、“红旗党支部”,荣获省、市政府授予“文明村”、“小康村”、“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被定为国家级农科教结合致富示范村。    仁里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之一,村两委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仁里 ,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体现在:兴建了一座日处理垃圾10吨的环保型垃圾焚烧场,新建了农民体育健身中心,修缮了百步钦街。      

瀛洲村

  瀛洲村概况      瀛洲村坐落在绩溪县城东的一块盆地边缘,背靠瀛山岩,面临登源水,村北山峰重叠,村南良田千亩,上行距-同志老家龙川村2.5公里,下行距县城9公里,是一个民风淳朴、山清水秀、交通便利、徽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村。   瀛洲村总人口3823人,总户数1165户。现辖8个村民组,分别为瀛洲一组,瀛洲二组,瀛洲三组,茂井组,梧村组,周村组,汪村组,半茶组。总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06亩,其中水田3041亩,桑园1200亩,山场面积4万亩。   

燎原村

  燎原村是2008年3月份第七届村委会换届前从龙川村分出新成立的村,辖四个村民组,356户,人口1052人,境内有水田548亩,旱地365亩,山场面积14276亩。   村设党支部1个,党员38人。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为竹、木、茶叶、外出务工等。   

巧川村

  瀛洲镇巧川村地处镇境东北,距镇政府所在地仅5公里,距县城13公里,毗邻伏岭镇北村、湖村,交通主要依靠绩胡公路。该村由原中巧、外巧、百鸟3个村合并而成,现有4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全村220户,800余人。村设党支部,现有党员48人,村两委成员6人。    巧川村村域面积约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8亩,其中水田70亩,人均水田连1分都不到。茶园面积805亩。林地13082亩。农民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依靠茶叶、毛竹、蚕桑、香菇种植及少量山核桃等。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6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极少。    巧川村村部所在地在外巧村民组。境内有原上海小三线光辉厂,瀛洲镇引资企业安徽省绩溪钨业有限公司总部设在此处,在省、市、县内有一定知名度。巧川村香菇种植自上世纪80年代起步,现已发展到年100余万棒的规模。    巧川村属山区小村,产业结构调整受到山区条件的制约,发展势头较慢。分析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户之间发展不平衡,农业资源短缺,主导产业形不成大规模,村民收入随市场变化不稳定。二是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基础设施有待加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仍处在靠天吃饭的状况。三是集体经济薄弱,社会保障水平低。   

龙川村

  龙川村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城东11公里,龙川村交通便利,“绩胡公路”穿境而过,目前华龙公路正在拓宽改造,属于省二级公路。由原坑口、浒里、横川3个村合并而成。现辖7个村民组,731户,2316人。龙川村域面积19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2.26万亩,水田1396亩,茶园面积 620亩。龙川村交通便利,“绩胡公路”穿境而过,目前华龙公路正在拓宽改造,属于省二级公路。村设党总支部,下辖3个支部,现有党员98名。是一个“八分山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典型山区村。农业经济以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农业产品种植、竹笋两用林、茶叶及外出务工收入。该村村民遵循徽文化传统思想,自给自足、勤劳朴素、艰苦奋斗思想占主导地位,民风较为淳朴。    龙川村特别是坑口自然村,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绵长的历史文化渊源,形成了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异常丰富。现村内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川胡氏宗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奕世尚书坊,远近闻名的胡宗宪尚书府也坐落在该村的上村与下村之间。此外,该村山环水绕,景色秀丽。村落地形如靠岸之船,东耸龙须山,紧依登源河,南有龙川东流,西偎凤冠秀峰,北峙崇山峻岭,独具特色。    龙川村自古也是文风昌盛、人才荟萃,龙川胡氏代有人才,是徽州出名的“进士村”。尤其到了明代,该村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明代先后中进士者24人,占全县1/4强,素有“奕世两尚书,一门三进士”之称。该村古建筑木雕、石雕技艺精湛,造型自然、美观,体现了徽派建筑的艺术风格。    二、旅游业发展情况    依托龙川村独特而又丰富的旅游资源,2002年7月8日以来,现经营胡氏宗祠的航佳公司开始行使其对胡氏宗祠、奕世尚书坊等处的经营权,并先后投入二千余万元改造了水街,修建了停车场、接待中心、驿道以及龙须公路桥等景点和基础设施。民俗公司开发的尚书坊也在建设中逐步完善,成为村内又一体现徽州民俗风情的景点,从而丰富了龙川村内旅游的内涵。作为旅游业的配套项目餐饮业和农家乐近年来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近年来,全村年接待游客近三十余万人次,为加快该景区的建设,5.28奥运火炬在该村传递之后,将逐步探索设立龙川景区管理委员会,加强管理、强力推进,尽快建设好大观园和卧龙山庄项目,适时启动龙须山开发,利用好登源河水域优势,开发水上乐园项目,完成浒里自然村与龙川村的环状旅游线路的配套开发,拓展该村旅游业的外延,目前龙川景区二期开发正在加速进行,停车场扩建已于今年4月份完毕,胡宗宪抗倭纪念馆正在紧张施工,文化园也正在兴建当中。    三、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情况    多年来,各级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关心该村的发展,国家邮政总局、国土资源部以及省旅游局、发改委、水利厅等部门投入资金从不同角度加快龙川村的发展。    国家邮政总局投入200万元对龙川驿道进行改造;国土资源部连续三年将国家级土地复垦及整理项目安排在瀛洲乡(龙川村现隶属瀛洲乡),投资2667万元的土地整理项目安排在龙川村村庄以下实施,明年该项目将延伸到龙川村村庄以上的区域进行继续实施,从而从根本上保证项目涉及农田的旱涝保收;省旅游局、发改委、水利厅近年来投入近500万元加强了龙川村的旅游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河道整理等。    龙川村全体村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下,正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村村民将以满腔热情,把龙川村建设成为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构建和谐新龙川。欢迎社会各界朋友来我村观光旅游、投资兴业!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燎原村特产大全




燎原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