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黄山市 >> 屯溪区 >> 新潭镇 >> 汗山桥村

汗山桥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汗山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汗山桥村简介

  汗山桥村地处新潭镇中西部,皖赣铁路穿村而过,齐云大道面村西行,是黄山市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村有162户558人,4个村民组,村两委干部6人,党员27名,村民代表32人。耕地面积600余亩,水面面积40亩,山场面积611亩,已征用面积300余亩,未征用面积300余亩。近年来,村两委坚持“与时俱进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班子自身建设为突破口,建制度、强措施、抓活动、树典型,带领党员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力推进全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030元。目前我村境内有中盛建材大市场、君瑞百合大酒店、市城西廉租房等重点项目。近年来,我村先后荣获省、市级生态村;市、区级“先进党支部”,市级“民主法制示范村”,区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近几年来村党支部实行了“干部包片、党员联户”制度,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在全区率先实行殡葬改革。村委会办公楼配套有为民服务、民政救助、医疗卫生、文化活动、劳动保障、警务治安、司法调解、人口学校、计划生育等服务体系和“六室五栏四中心三站二校一场所”,即村服务室、村警务室、村调解室、村图书室、村会议室、村计生室;五栏为党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财务公开栏、计生宣传栏、综治宣传栏;四中心为党员活动中心、人大代表活动中心、民兵活动中心、监督中心、三站为卫生服务站、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站、志愿者服务站、二校为人口学校、家教3+1辅导学校;一场所为农民体育健身休闲广场。以“为民、利民、亲民”为宗旨,力求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
  在传统民间艺术方面,汗山桥村党员干部组织了全市第一支男女舞龙表演队。每逢中秋、春节等其它重大节假日,及时举办舞龙庆祝活动,祈求风调雨顺,欢庆五谷丰登,庆祝国泰民安。村民们精彩的“舞龙”演出,既为我村赢得了荣誉,同时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有力调动了大家建设家乡,建设和谐美好新农村的积极性。此外,龙队还应邀参加市、区重大庆祝活动及各礼仪公司的商业表演活动,曾多次参加过黄山国际旅游节演出,被市民们亲切的称呼为“龙凤队”。2009年,汗山桥村被区政府文化局评为全区“文化艺术之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1002103 242700 -- 查看 汗山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汗山桥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汗山桥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华资社区

  华资社区位于屯溪区新潭镇东部,总面积4.87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2个农民新村(华资新村、资口亭新村)、9个居民小组,总人口1289人,党员63人,社区两委干部3人,大学生村官1人。黄山汽车长运站、黄山国际大酒店等众多单位落坐在辖区范围。皖赣铁路、齐云大道贯穿全社区,交通便捷、区位优势凸显,是投资开发的热土。    近年来,社区紧紧抓住“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发展”这一主线,把“人性化服务”的观念贯穿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不断创新服务管理机制,整合社区资源,着力营造出一个服务全面、环境优美、秩序优良、人际关系融洽的和谐新社区。    积极创新服务管理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开展和谐社区建设活动。本着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原则,社区居委会与辖区单位、形成了结对共建、资源共享的工作机制。在社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社区先后荣获国家减灾委和民政部授予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成为全市唯一一家获此殊荣单位。“社区是我家,接你我他;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华资社区将不断完善社区的各项功能和设施,着力提高社区的各项工作水平,争创一流社区、文明社区,促进社区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健康发展、为屯溪区建设“首善之区”贡献力量。   

引充社区

  引充社区:座落黄山经济开发区辖区内,皖赣铁路以北。东距新潭镇政府两公里;南靠齐云大道;西与休宁县万安镇接壤;北与徽州区毗邻,梅林大道贯穿其中。2003年4月进行村改居,辖区原有6个自然村。2003年12月,黄山经济开发区开始征地拆迁后,现存4个自然村和1个安置新村。现有居民357户,人口1410人,土地确权面积981亩,还有旱地及山场等2000余亩。  

上资社区

  上资社区位于屯溪区新潭镇东北部,社区内以山场为主。水田面积476亩,山场面积5500亩,典型的江南丘陵地貌,社区辖5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190户,675人。2011年,人均纯收入9500元。现有党员36人。组建了草莓专业合作社组织。    近年来,社区两委紧紧围绕管理、服务两大功能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投资60万元,建设了上资社区服务中心,内设为民服务、民政救助、文化活动、劳动保障、警务治安、司法调解、人口学校、计划生育等服务体系,搭建了社区建设工作服务平台。社区村民经济主要来源以外出务工为主,青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社区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面达85%以上,生态农业发展潜力很大。村内交通便利,其中西家庄自然村前接华资资口亭新村,左接“桃花源’’度假村,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商业项目的开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上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通了村四级公路,兴修水利,完成了电网改造,村容村貌得到了改善,人居环境得到了优化,    上资社区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自身能力,以人为本、统筹社区资源,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塑造优良的人居环境,努力实现功能齐全、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生活共同体。  

蕉充村

  蕉充村位于黄山市中心地段,是屯溪、休宁、岩寺的三角地区,南距屯溪9公里,西距休宁8公里,北距岩寺8公里,由于岩休公路开通,交通条件十分优越,蕉充村由滁村、石门亭、方大基、蕉充、上山、百川、塘云七个自然村组成,12个村民组,住户410,共人口158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主要是汉族,蕉充村地域条件优越:上游有三个水库,水稻一年两季,蔬菜两熟,占地面积水田2100亩,旱地1400亩,林地2400亩,水库水塘600亩,村实有住户用地500亩。  

仙和村

  仙和村位于北纬29°46′43″~东经118°16′49″,地处黄山余脉,属山岗丘陵地带,四周环山,海拔150米左右。仙和村原隶属黄山市歙县岩寺镇, 1987年11月2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徽州地区,成立地级黄山市,徽州区应运而生,仙和村随岩寺镇一并划入徽州区。   仙和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东北距徽州区8KM、东南距屯溪区8KM、西距休宁县10KM,为三县(区)同衢之地,三县(区)界碑位于本村金鸡峰上。西距黄山经济开发区3KM、南距黄山机场6KM、西距合铜黄高速屯溪出口7KM、北距在建的合(肥)福(州)高铁站6KM,北距旅游胜地黄山70 KM。   仙和环境优美,物产丰盈。盛产稻米、油菜、玉米和各种时令蔬菜,以及闻名遐迩的仙和牛肉,精美绝伦的仙和十字绣、木雕。仙和青山绿水、粉墙黛瓦、朴素屋舍、悠闲农家。   仙和村由4个自然村组成,为仙村、方和兴、庄屋、石塘,11个村民小组。仙村有仙村、永丰、常青、富强、永新、永红6个村民小组;方和兴有顺和1个村民小组;庄屋有庄屋、潜山2个村民小组;石塘有石林、石川2个村民小组。有耕地1600多亩,旱地1200多亩,山场1800多亩。截止2011年底,全村人口1293人,人均收入6300余元;   2011年8月村两委班子换届后,村两委成员5人,平均年龄37.6岁。村党支部委员3人(与村委会交叉任职1人),0正式党员38名,预备党员5名;村委会委员3人,村民小组组长11人,村民代表36人(其中妇女代表18人),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3人,计划生育助理员1人。   2011年,仙和村在岩寺镇党委、镇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两委一班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九次-会、市(区)五次-会和镇十一次-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深化拓展农村基层党建“动车组工程”和“村居比发展、干部比服务”活动,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农村党员干部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推动农村科学发展。村两委一班人齐心协力,励志图强,勤奋工作,从群众最关心的事做起,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村两委长效工作机制;找准定位,抢抓机遇,积极发展和壮大仙和村集体经济;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示范户,引导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努力实现各项工作创先争优,为开创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而勤奋工作。   仙和,一个魅力四射的小村。青山绿水绕田间,粉墙黛瓦映翠竹。良田山场,鸟语花香,天然氧吧,生态和谐。   仙和,一个厚积薄发的小村,岩寺铁军传精神,村居争优比发展。干部带头,党员表率,群众合力,奋力崛起。   仙和,一个和谐幸福的小村。组织建设动车组,发展经济齐努力。农民富裕,社会稳定,邻里和睦,全面发展。   

瓯山村

  (一)地理位置:休宁县万安镇瓯山村位于万安镇东北部,距休宁城区4公里,处市新城区建设范围,距市府屯溪仅4公里,建设中的合铜黄高速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    (二)行政区划:全村辖10个村民组,342户,1471人。    (三)自然条件:瓯山村占地2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52.7亩(大田面积1833亩,茭白、蔬菜大棚面积219.7亩),林地面积85亩,河滩地面积112亩,建设用地422.1亩(高速公路、国道占地面积200亩,村镇实有建设用地为36.1亩),河道水域面积281.1亩。   

陈坑村

  (一)地理位置    陈坑村位于万安镇东北边陲,东与槐源村田比邻,南与本镇瓯山村相接,西紧靠红心村,北与徽州区过塘村为邻。合铜黄高速公路从村中经过,另有往瓯山村,红心村有机耕路通行,交通状况不便,所辖的14个村民级分布在陈坑、汪田、唐罗三个自然村中。    (二)基本情况    陈坑村由陈一、陈二、陈三、陈四、汪一、汪二、红旗、田西、唐一、唐二、唐三、唐四、唐五、唐六14个村民小组组成现有418户、1612人,耕地面积2250亩,其中水田1980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玉米和大豆等经济作物。村内有五眼当家塘:汪田呈公湖水库、田西坞圹、汪一打锡水库、陈坑长圹、唐罗吉圹水库。   

长源村

  一、长源村概况    徽州区岩寺镇长源村于2008年3月由岩寺镇原长龄桥村、群联村、槐源村三村合并而成,总面积9.25平方公里,全村人口2918人,931户,共有9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现有林地面积130公顷,耕地面积203公顷,其中水田面积182公顷、旱地面积21公顷。2012年长源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35.1万元,其中一般经营性收入达到10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33元。    二、经济发展情况    2010年以来,长源村两委干部依托黄山经济开发区和高铁新区建设,利用耕地补偿款进行原始积累,通过资金入股的方式,将村集体部分资金投入企业获取分红,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60万元;村两委干部还通过进一步盘活集体资产,将原群联小学等可用于生产经营的店面出租给本村创业青年,既解决了本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为村集体经济增收作出贡献。    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近年来,共投入资金800余万元,完成了主干道沿线85栋非徽派房屋改徽,群联片村组道路硬化、群联上中社塘坝及陈桥修复工程、长源村延龄桥改造、长龄桥片部分街道硬化、塘架桥机耕路硬化、村部周边道路硬化和整治、颖溪河长龄桥段的护岸工程改造,黄源樟树通组道路建设,农民公园征地平整及村民健身广场征地平整等。    (二)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先后投入100万余元建设农家书屋和农民之家活动室、中老年舞蹈队、长源村群联中老年协会活动中心及槐源中老年协会活动中心。特别是自中老年舞蹈队成立以来,共参加各类演出20余场,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型唱红歌活动中表现突出,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群众的高度赞扬。    (三)惠民政策落实方面:    2011年我村新农合参保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实现100%,均列全镇第一;2011年我村荣获第二批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荣誉称号;妇女之家工作城下明显,多次获得省市妇联领导的充分肯定。    (四)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方面:    我村被评为2011年度五星级平安村居,近年来防火防汛工作扎实有效,未发生一次事故。长源村着力推进民主管理,大力实施“阳光村务工程”,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级事务管理更加规范。    四、组织建设情况    长源村党总支部委员会下设四个支部委员会,分别是长龄桥党支部、群联党支部、槐源党支部及天翔交建公司党支部。目前,党总支班子成员6人,党员117名,其中正式党员113名,预备党员4名,入党积极分子20名。2012年我村党总支荣获全市“五个好村居”标兵、“徽州区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霞高村

  霞高村位于万安镇的中东部,东与徽州区相毗邻,南与屯溪区相接,纵向一条徽光大道从村中经过,横向一条由黄山市经济开发区新建的环城一号路在村中绕过,涨霞通村公路与慈张公路相连,合铜黄高速公路和皖赣铁路贯穿全境,交通条件十分优越。  

东关村

  东关村地处屯溪西北郊,距齐云大道3公里,新金(新潭村--东关村金山自然村)公路贯穿全村。有丰富的森林、水利及瓷土澎润土等资源。7平方公里范围内,森林茂密,果木成荫,山青水秀。东关村素有“生态村”之称,先后被评为“省级生态示范村”、“黄山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屯溪区平安村”。       东关村由关口、石屏头、东关、上坦、金山五个自然村组成,11个村民小组。全村共318户,1050人(其中农业户籍1011人)党员51人,村“两委”现有成员8人,其中支委成员5人,村委员3人,大学生村官1人。有水田998亩,旱地300亩,山场3400亩,茶园500亩,蓄水20万立方的Ⅱ型水库一座。村民主要从事养殖业和种植业,全村年养鸡万羽以上的养殖大户有5户,养猪大户2户,农业种植面积2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3户。近年来,东关村在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的带领下,立足本村,发挥资源优势,引进了世博园林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3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19元。    下一步,东关村将以此次区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调研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积极探索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努力把东关村建成全区精品农业示范村而努力奋斗。  

长林村

  长林村:地处与徽州区交界,西靠休宁,全村共有13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045人,耕地面积5000亩。  

仙林村

  仙林村位于屯溪区新潭镇中北部,全村拥有农业人口784人, 248户,辖7个村民小组,即田东、呈子塘、率油塘、上坞、言充、仙林、北山岭。党员47人,预备党员1人,建党对象1人。耕地面积933亩,山场面积2300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060元。主要经济来源是外出务工占40%;自主创业占30%;农业经济收入占30%。    近年来,仙林村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村两委干部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在基础设施、农民科技培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村集体筹资25万元新建社区服务中心,面积500多平方米。村两委干部积极向争取,投资85万元,扩建铁路涵洞立交桥,为仙林村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基础。多方筹措资金80多万元对村中道路进行硬化改造,投资6万元改建了社区卫生室等。    仙林村将以黄山经济开发区为带动,充分发挥干部的作用,谋划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一个新时期新农村的建设平台将展示在面前。仙林村将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把仙林早日建成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美好新农村。   

梅林村

  新潭镇梅林村位于黄山市中心城区屯溪区的西北郊7公里处,省道103线横贯东西穿境而过,南接横江,北邻黄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村辖梅林、东湖、茶馆三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现有350户、1300余人,党员56人。现有耕地600余亩,山场263亩。村90%以上人口达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集体经济收入年均超过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    近年来,在新潭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梅林村“两委”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村建设要求,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方针,根据区委组织部统一安排部署,在镇党委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村力争党建创新项目建设示范点,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因地制宜、促进增收,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深化“五大载体”工程,不断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水平,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村庄道路全面硬化,大路小巷路灯明亮,农村合作医疗、老年生活补助、失地农民补助、困难户低保等政策得到全面落实。配套建设了中心小学、幼儿园、卫生室、农民体育健身广场、村民服务中心等。有线电视、手机、网络、自来水等实现全覆盖,小轿车、电脑、冰箱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村民房屋装潢也已经达到城市居民水平。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生活文明富裕安康。    服务中心:占地10余亩,建筑面积2480平方米,中心配套有为民服务、民政救助、医疗卫生、文化活动、劳动保障、警务治安、司法调解、人口学校、计划生育等服务体系和“六室五栏四中心三站二校一场所”,即村服务室、村警务室、村调解室、村图书室、村会议室、村计生室;五栏为党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财务公开栏、计生宣传栏、综治宣传栏;四中心为党员活动中心、人大代表活动中心、民兵活动中心、监督中心、三站为卫生服务站、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站、志愿者服务站、二校为人口学校、家教3+1辅导学校;一场所为农民体育健身休闲广场。以“为民、利民、亲民”为宗旨,力求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    体育健身休闲广场:2008年10月建成,占地约2亩,投资18万余元。建有单杠、双杠等多种体育健身器材,标准篮球场和两个正规乒乓球台,极大地丰富了村民日常文体活动。    幼儿园:村部大楼整个二楼一层全部为博爱幼儿园,现有12名幼儿教师,100多名学生,基本满足了本村以及周边村的幼儿教育需求。    家教3+1辅导中心:针对梅林小学及留守儿童开办的家教辅导中心,共有2名教师,桌椅板凳40套,基本满足本村学生的课后辅导。    人口文化园:占地约800平方米,广泛宣传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政策,倡导优生优育、少生优生,营造浓厚的计划生育氛围。    梅林村先后被黄山市委、市政府、屯溪区委、区政府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先后荣获黄山市“生态村”、“黄山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黄山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十佳科普工作单位”、屯溪区“平安和谐优秀村”、“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示范村”等光荣称号。  

竹林村

  屯溪区新潭镇竹林村地处黄山市中心城区与黄山经济开发区交汇点,毗邻休宁县、徽州区,103省道穿村而过,沿线1.5公里,是一个以发展商贸、餐饮服务为特色的路边村。村辖9个村民组,共401户、1408人,为全镇人口最多的村。村党支部现有党员71人,(含预备党员2人)其中女党员15人。村两委现有成员8人,其中支委成员5人,村委员3人。村先后被市委组织部评为“2007年度农村党建工作先进村”,“2008年度农村党建工作先锋村”,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平安村”,被区武装部评为2006年度、2007年度、2008年度“先进民兵营”,被区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双优村” 2009年,竹林村被列为黄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2003年以来竹林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的深刻变化。2009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7511元,比上年增长15.6%,2010年村集体收入达到30余万元。全村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困难补助、大病救助、老年村民生活补助等制度,幼儿园、中小学、卫生院、村民服务综合大楼齐备,有线电视、电话手机、自来水全覆盖,超市、便利店、蔬菜水产品销售繁华,汽车、电脑、大屏幕液晶彩电这时尚的“新三大件”已进入村民家,房屋的装修、厨卫条件已经赶上城市的水平,现在全村的私家小轿车已有24辆。    近三年来全村用于创建和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超过300万元。全村文艺活动丰富,水泥道路贯通,路灯明亮,卫生整洁,新建的411幢徽派三层农民新楼房整齐划一,人均居住面积达到71平方米。目前,竹林村村已被黄山经济开发区纳入统一建设规划,这将给村级发展插上翅膀。竹林村两委将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黄山经济开发区的带动下,建好投资300万元的、总面积263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招商引资开发40亩集体经济发展预留地,带领党员、村民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努力建设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汗山桥村

  汗山桥村地处新潭镇中西部,皖赣铁路穿村而过,齐云大道面村西行,是黄山市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村有162户558人,4个村民组,村两委干部6人,党员27名,村民代表32人。耕地面积600余亩,水面面积40亩,山场面积611亩,已征用面积300余亩,未征用面积300余亩。近年来,村两委坚持“与时俱进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班子自身建设为突破口,建制度、强措施、抓活动、树典型,带领党员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力推进全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030元。目前我村境内有中盛建材大市场、君瑞百合大酒店、市城西廉租房等重点项目。近年来,我村先后荣获省、市级生态村;市、区级“先进党支部”,市级“民主法制示范村”,区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近几年来村党支部实行了“干部包片、党员联户”制度,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在全区率先实行殡葬改革。村委会办公楼配套有为民服务、民政救助、医疗卫生、文化活动、劳动保障、警务治安、司法调解、人口学校、计划生育等服务体系和“六室五栏四中心三站二校一场所”,即村服务室、村警务室、村调解室、村图书室、村会议室、村计生室;五栏为党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财务公开栏、计生宣传栏、综治宣传栏;四中心为党员活动中心、人大代表活动中心、民兵活动中心、监督中心、三站为卫生服务站、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站、志愿者服务站、二校为人口学校、家教3+1辅导学校;一场所为农民体育健身休闲广场。以“为民、利民、亲民”为宗旨,力求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   在传统民间艺术方面,汗山桥村党员干部组织了全市第一支男女舞龙表演队。每逢中秋、春节等其它重大节假日,及时举办舞龙庆祝活动,祈求风调雨顺,欢庆五谷丰登,庆祝国泰民安。村民们精彩的“舞龙”演出,既为我村赢得了荣誉,同时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有力调动了大家建设家乡,建设和谐美好新农村的积极性。此外,龙队还应邀参加市、区重大庆祝活动及各礼仪公司的商业表演活动,曾多次参加过黄山国际旅游节演出,被市民们亲切的称呼为“龙凤队”。2009年,汗山桥村被区政府文化局评为全区“文化艺术之村”。   

新潭村

  新潭村地处黄山市中心城区西北郊,辖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面积4.1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48.5亩,村民545户、1336人,党员48名党员,33名村民代表,村两委干部9人。荣获市级先进党支部、区级“平安村”。    近几年来,村“两委”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立足新潭实际,用城市化理念,把握社区建设,坚持农民安置区建设与农村建设相结合,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取得了明显成效,村道路全面硬化,大路小巷路灯明亮,环境卫生整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困难补助、大病医疗救助、老年村民生活补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全面得到落实。配套建设了中心小学、卫生室、农民公园、服务中心、为民服务一条街等。有线电视、电话手机、自来水实现全覆盖,汽车、电脑、大屏幕液晶彩电已进入村民家,房屋装修、厨卫条件已经达到城市居民水平,现在全村私家小轿车已有20余辆,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新潭村服务中心:建筑面积1549平方米。中心配套有便民服务、民政救助、医疗卫生、文化活动、劳动保障、警务治安、司法调解、商贸服务、教育学校等八大服务体系和“六室三站两栏一校一场所”,即事务室、警务室、调解室、图书阅览室、文娱室、计划生育服务室;三站为卫生服务站、为民服务代理站、志愿者服务站;两栏为宣传、村务公开栏;一校为学校;一场所为居民户外活动场所。新潭村以“为民、利民、亲民”为宗旨,力求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    体育健身广场: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有标准化篮球场、乒乓球场,并配备了篮球架、乒乓球台等。   为民服务一条街:为搭建居民创业致富平台,方便服务村民,搞活农村商贸服务业。集体投资兴建19间店面房,总面积1600平方米,-格租赁给居民经营餐饮服务、便民超市等服务业。    新潭新村:占地面积180亩,可安置275户963人,分A、B、C、D四个区。该小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的要求,自来水、供电、排雨排污、有线电视、电话宽带等配套设施均已完成,目前已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最优的新型农村。   


汗山桥村特产大全




汗山桥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