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黄山市 >> 黄山区 >> 仙源镇 >> 龙山村

龙山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龙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龙山村简介

  龙山村:坐落在仙源镇东、南部,距黄山区八公里,S322线与S103省道线交汇处,并与S103省道穿境而过,属原太平县城区所在地。是由原麻村村和仙源村合并的新建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7500亩,基本农田4750亩,茶园340亩,果园48亩,建设用地100余亩。龙山村21个村民组,625户,2954人。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1003101 242700 -- 查看 龙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龙山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龙山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仙源社区

  仙源社区:创建于1955年,是黄山区成立最早的社区,其特点是“片大面广,结构复杂,城乡结合,人户分离”。仙源社区总人口1391人,998户,辖4个居民小组,分东、南、西、北门。  

龙山村

  龙山村:坐落在仙源镇东、南部,距黄山区八公里,S322线与S103省道线交汇处,并与S103省道穿境而过,属原太平县城区所在地。是由原麻村村和仙源村合并的新建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7500亩,基本农田4750亩,茶园340亩,果园48亩,建设用地100余亩。龙山村21个村民组,625户,2954人。  

越山村

  越山村位于黄山区城南,距城区仅3公里,紧邻103省道,合铜黄高速公路穿村而过。全村总面积8.8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480公顷,耕地230公顷。全村有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00人。11年度人均收入(8100)元。今年在11年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明确目标。认真谋划,争创佳绩,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越山村是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是黄山区蔬菜西瓜主产区,属丘陵地带,气温湿润昼夜温差有利于瓜果蔬菜营养成分积累,目前蔬菜大棚800亩,露地蔬菜400亩,西瓜耕种600亩,其次还生产水果、生姜等,林地面积870亩,分布在太平湖畔,其中杉木240亩,灌丛林630亩。    在本村范围,还有万头养鸡场一个、千头养猪场二个、仙越制沙厂、胜利制砖厂等一批民办企业,新农村建设自2006年以来,已初见规模,我村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优美,政策宽松,是风景宜人、城乡宜居、环境宜业的好地方。   

弦歌村

  一、地理位置、行政区划    弦歌村位于仙源镇的西北部,是有原岘村与原叶家合并而成,东与龙山村相连、南与越山村相接、西与甘棠镇接壤、北依龙门乡、新明乡。    二、自然条件    弦歌村四面环山,地势北高南低,森林覆盖率为40%,经济收入以水稻、蔬菜、茶叶为主,外出务工为辅,弦歌村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年降雨量在1500毫米,无霜期超过230天,是植被生长的好地方。    三、资源条件    弦歌村四面环山,多山地丘陵,总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500亩从空中俯瞰像个聚宝盆,自然资源丰富,基本农田3266亩,园地1500亩,林地10000亩,建设用地122亩,人均30平方米。    四、建设思路    目前我村约有20﹪房屋坐落在山边,一旦下雨,就夜不敢眠,为了解决这一隐患,上报项目,建设新农村来安置这些地质灾害点的村民和对现有房屋紧张的村民进行安置,并对村中河道进行疏理,使其达到和谐新农村标准。    五、社会发展、村庄建设现状、基础设施情况    弦歌村村内小学一座,教师7名,学生100多人,个体卫生所2个,居民809户2713人,五保户19人,低保户79人。集体经济主要来自林场的木材收入。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和外出务工。弦歌村岘村片于08年年底通自来水,叶家片使用自流水和井水,排水为自然排放。我村交通便利,截止09年底80﹪村组道路已硬化。    1、用地:弦歌村村部门前沿河附近为新农村建设用地。    2、用水:新农村饮用水均采用自来水方式。    3、电力:供电系统接至城区城北变电所输出的10千伏输电线路    4、通讯、电视:全村程控电话已开通,有线电视及网络均已开通。    5、文卫:本村医疗室2个。    6、对外交通:103省道沿村而过。    六、社会经济    弦歌村18个村民组。总户数809户,2713人,劳动力1800人,外出劳力800人。集体经济收入较少,至2009年年底人均收入大5416元,年增幅达到16﹪以上。   

水东村

  水东村村情简介    一、历史沿革    源自黄山的麻川河流经仙源镇,河畔的村庄因在水之东而名曰“水东”。位于仙源镇古镇东郊,水东一名沿用至今。全村有9个村民组,许村、许堪、红庙、项村、孙村、糟坊、三埂、石桥、瑶谭。    二、地理位置    水东村地处仙源镇东郊,与新明乡相邻。水东村距仙源古镇一华里处。背倚连绵起伏的青山,三面环水,奔流不息的麻川河绕村而过,划出一个充满生机与灵气的圆弧形。幢幢农舍粉墙黛瓦,星罗棋布,淙淙溪水穿村绕户,很多人家枕河而居。全村512户,1664人。水东村是一块秀水绿地,前来游古探幽的人纷至沓来。    三、特产资源   水东村土地总面积845.37公顷。其中水田256公顷,旱地238公顷,林地5159亩,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于水稻种植,企业务工创收。水东村甘蔗种植为仙源镇一绝。2010年人均线纯收入入7300元。水东村旅游资源丰富。有横跨麻川河的古石桥,名叫麟凤桥,麟凤桥为单曲拱形石桥,全青麻石垒筑,6墩5孔,长91.6米、宽7.1米、高12米,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整座桥有34对石柱,两头有2对抱鼓石,桥中间两边石护栏上皆嵌有碑刻“麟凤桥”三字。桥南端左侧有石经幢一根,旁边地面青石刻有钱纹一枚。麟凤桥系古代徽、宁两府往来要道,古朴壮观,保存完好。除此之外还有著名的“七音石”,板石诗刻,半断牌等古名迹。在水东村、麻川河畔有大片松软的河滩,碧绿如毯的草坪。五彩缤纷,充满生机。    四、历史名人    程松祥,男,1922年生,仙源镇水东村人,1939年在三门甘坑参加新四军,于“皖南事变”中牺牲。    五、历史典故    “半段碑”寻觅    水东村三峰庵路旁,有一断碑横卧于地,重数千斤,字如鸟迹,人莫能识。相传有仙人在此刻下文字。这文字凡夫俗子都不能辨认,若能认出,即能成仙。一时间,众人趋势若鹜。一位道长费尽千辛万苦慕名而来,他辨认良久,忽然读出声来,读着读着,一时间乌去滚滚,狂风大作,只听身后发出声响,他再也无心读下去,回头一瞧,只见身后的麻川河波涛汹涌,一艘放射着耀眼光茫的金船从水面浮出,待他醒过神来,回头读牌文,却再也认不出了,船再也没有出现。终因碑石巨大,傲立道旁,无力撼动,保存至今。关于半段碑的诗文,留下不少,如明代举人项荣世所作:“蝌蚪文犹在,几同石鼓扑、鬼神应守护,风雨竟凋残,宁愿天机泄,翻嫌太璞完,至今横卧处,剔藓读真难”。可见,半段碑确有不平凡的身世。    七音石:    麟凤桥北端河岸以巨大的青石砌成,相传古人以石敲击其中七块,会发出清脆悦耳的音乐声,七种声音不相同,这就是著名的“七音石”。    六、基层组织    水东村现有正式党员49名,村两委成员6人。村级组织健全,制度完善,班子团结,战斗堡垒作用强。村级配备组织能够在村支部的领导下,明确分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2008年以来,被评为市、区先进支部。    七、经济发展    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水东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富民强村”发展战略,坚持两手抓,兴建了村综合大楼,开通了控程电话、自来水、有线电视、村庄道路建设。村主干道铺设水泥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支持和鼓励村民产业结构调整,树立新的思想观念,立足于市场经济,使水东村的经济社会事业获得长足发展。    今后,我村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颁布为契机。深入贯彻党和政府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以增加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为目标,坚持“农业稳村、企业富村、旅游强村”的路子,带领广大村民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龙山村特产大全




龙山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