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黄山市 >> 黄山区 >> 汤口镇 >> 汤口社区

汤口社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汤口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汤口社区简介

  汤口,由汤泉而得名,是黄山汤泉水出山之口,明代地理学家罗洪先,他游览黄山时曾在汤口题了“黄山一望”四个字,她能悟出汤口的妙处,游人来到汤口,黄山前海的莲花、天都、紫云、圣泉等诸峰,便能尽收眼底。
  汤口居委会于2005年6月30日挂牌(原汤口村),座落在黄山汤泉水出山之处,205国道、103省道横穿而过,这里是每年百万余中外游客上黄山的必经之地,也是黄山旅游的重要接待基地和生活服务基地。
  汤口背倚风景秀丽的黄山,黄山素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之美誉,以此“四绝”闻名于海内外,还有湖、瀑、溪、漂等众多佳景,无不引人入胜,风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名录,陈毅元帅题写的“黄山”南大门距汤口村也只有一公里。
  2008年3月汤口社区与寨西社区顺利完成合并,汤口社区现有20个经济合作组,926户,2854人,人均0.25亩茶园、3.5亩山场。集体经济收入100余万元,居民人均收入9000元。改革开放前,这里还处在山区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绝大部分劳动力用在农业上,生产单一,且生产由集体统一经营,收入由集体统一分配,茶叶、毛竹及木材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完全靠吃国家供应,年人均收入百余元,在当时流传着“脚踩一盆火,手捧苞芦馃,除了皇帝就是我”的歌谣,反映了当时经济封闭的状况。
  1979年,小平同志视察黄山,告诉黄山人:“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是你们发财的地方”,一语激起黄山发展的千层浪,黄山人从沉睡中苏醒,黄山山门从此大开,至今黄山旅游业发展日新月异。
  汤口社区党总支、居委会、经济合作组织抓住机遇,引导组织居民率先行动起来,充分发挥黄山旅游资源优势,利用地理条件,借山生财,借盆聚宝,大力发展旅游服务的第三产业。1982年起,便自发地到黄山风景区销售一些农副产品,为游客拎包带路做旅游服务,就地开办家庭旅馆,发展到上规模集体合作的旅游经济实体,到目前为止,汤口居委会已形成了集体旅游接待服务休闲一条龙的黄山最大的旅游接待集散地,各类个体工商户近773个,自备车辆150余部,个体旅社100多家,床位6000张,大型宾馆36家,小商店饮食店更是星罗棋布,并汇同镇政府成立了旅游服务公司,进一步规范了景区的管理,居民年纯收入达9000余元,是开放前的40倍。通过多年的市场运作、调合,引进外资,成立了多家旅游合资企业。
  随着黄山旅游知名度的不断扩大,中外游客的不断增多,同时也给汤口旅游服务质量的要求提出了新的课题,为此,汤口居委会还专门邀请全国的旅游业专家学者来汤口为居民专门进行提高旅游服务方面的知识讲座,以适应今后的旅游发展需求。
  黄山保护开发后,汤口居委会借黄山旅游东风,先后投资办起了与旅游相关的大小集体企业19个,2004年完成产值近千万余元,随着社区集体经济的发展,把集体积累资金用于社区办公益事业,与镇政府共同投资修建了自来水厂,完成了西水东调工程,解决了村民用水难问题。近几年来,根据市政府的规划要求,协同镇政府完成了沿溪河两岸的改造,另外,还对部分影响规划的违章建筑进行整治,美化了汤口的整体形象。
  随着黄山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黄山的交通条件也在发生巨变。1995年屯黄公路的建设开工,大大缩短汤口至黄山市的距离,极大地方便了国内外旅游者。更为可喜的是,合铜黄高速公路的建成,形成了合铜黄、徽杭高速公路网,将黄山真正融入长三角经济带。汤口的知名度在海内外日益提高,宽松的内外部环境使汤口这块宝地,招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外部投资者,投资商蜂涌而至,打工者更是络绎不绝,外地来汤口开办集体、个体工商户就有773多户,暂住人口达2000多人,促进和带动了汤口市场的活跃和繁荣。
  如今的汤口已不是从前的封闭、落后的汤口,山上林木葱郁、鸟语花香,山下汤泉水秀、潺潺流淌。水泥道路卫生整洁,夜间灯火通明,星光灿烂。改革开放以来,汤口涌现出海洲大酒店、汤镇大酒店、华艺大酒店、莲花山庄等具有雄厚实力的民营企业和中外运建国商务酒店、汤口宾馆、新港大酒店、汤口印象大酒店等外资企业。16家旅行社也根据旅游
  市场需求,组织成立了汤口旅游联合体,改变了以往的恶性竞争,使汤口地区的旅游业迈进一个良性循环阶段,从而大大提高了旅游接待的质量。
  勤劳智慧的汤口人民在市、区、镇的领导下,以建设国际旅游重镇和全国文明重镇的发展战略规划为中心,积极发展旅游经济为龙头,以开发小城镇规划建设为依托。在党总支的带领下,积极创办股份合作企业,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把汤口建成人人向往的美好乐园,以新的姿态、新的风貌迎接四方宾朋。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1003102 242700 -- 查看 汤口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汤口社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汤口社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汤口社区

  汤口,由汤泉而得名,是黄山汤泉水出山之口,明代地理学家罗洪先,他游览黄山时曾在汤口题了“黄山一望”四个字,她能悟出汤口的妙处,游人来到汤口,黄山前海的莲花、天都、紫云、圣泉等诸峰,便能尽收眼底。   汤口居委会于2005年6月30日挂牌(原汤口村),座落在黄山汤泉水出山之处,205国道、103省道横穿而过,这里是每年百万余中外游客上黄山的必经之地,也是黄山旅游的重要接待基地和生活服务基地。   汤口背倚风景秀丽的黄山,黄山素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之美誉,以此“四绝”闻名于海内外,还有湖、瀑、溪、漂等众多佳景,无不引人入胜,风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名录,陈毅元帅题写的“黄山”南大门距汤口村也只有一公里。   2008年3月汤口社区与寨西社区顺利完成合并,汤口社区现有20个经济合作组,926户,2854人,人均0.25亩茶园、3.5亩山场。集体经济收入100余万元,居民人均收入9000元。改革开放前,这里还处在山区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绝大部分劳动力用在农业上,生产单一,且生产由集体统一经营,收入由集体统一分配,茶叶、毛竹及木材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完全靠吃国家供应,年人均收入百余元,在当时流传着“脚踩一盆火,手捧苞芦馃,除了皇帝就是我”的歌谣,反映了当时经济封闭的状况。   1979年,小平同志视察黄山,告诉黄山人:“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是你们发财的地方”,一语激起黄山发展的千层浪,黄山人从沉睡中苏醒,黄山山门从此大开,至今黄山旅游业发展日新月异。   汤口社区党总支、居委会、经济合作组织抓住机遇,引导组织居民率先行动起来,充分发挥黄山旅游资源优势,利用地理条件,借山生财,借盆聚宝,大力发展旅游服务的第三产业。1982年起,便自发地到黄山风景区销售一些农副产品,为游客拎包带路做旅游服务,就地开办家庭旅馆,发展到上规模集体合作的旅游经济实体,到目前为止,汤口居委会已形成了集体旅游接待服务休闲一条龙的黄山最大的旅游接待集散地,各类个体工商户近773个,自备车辆150余部,个体旅社100多家,床位6000张,大型宾馆36家,小商店饮食店更是星罗棋布,并汇同镇政府成立了旅游服务公司,进一步规范了景区的管理,居民年纯收入达9000余元,是开放前的40倍。通过多年的市场运作、调合,引进外资,成立了多家旅游合资企业。   随着黄山旅游知名度的不断扩大,中外游客的不断增多,同时也给汤口旅游服务质量的要求提出了新的课题,为此,汤口居委会还专门邀请全国的旅游业专家学者来汤口为居民专门进行提高旅游服务方面的知识讲座,以适应今后的旅游发展需求。   黄山保护开发后,汤口居委会借黄山旅游东风,先后投资办起了与旅游相关的大小集体企业19个,2004年完成产值近千万余元,随着社区集体经济的发展,把集体积累资金用于社区办公益事业,与镇政府共同投资修建了自来水厂,完成了西水东调工程,解决了村民用水难问题。近几年来,根据市政府的规划要求,协同镇政府完成了沿溪河两岸的改造,另外,还对部分影响规划的违章建筑进行整治,美化了汤口的整体形象。   随着黄山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黄山的交通条件也在发生巨变。1995年屯黄公路的建设开工,大大缩短汤口至黄山市的距离,极大地方便了国内外旅游者。更为可喜的是,合铜黄高速公路的建成,形成了合铜黄、徽杭高速公路网,将黄山真正融入长三角经济带。汤口的知名度在海内外日益提高,宽松的内外部环境使汤口这块宝地,招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外部投资者,投资商蜂涌而至,打工者更是络绎不绝,外地来汤口开办集体、个体工商户就有773多户,暂住人口达2000多人,促进和带动了汤口市场的活跃和繁荣。   如今的汤口已不是从前的封闭、落后的汤口,山上林木葱郁、鸟语花香,山下汤泉水秀、潺潺流淌。水泥道路卫生整洁,夜间灯火通明,星光灿烂。改革开放以来,汤口涌现出海洲大酒店、汤镇大酒店、华艺大酒店、莲花山庄等具有雄厚实力的民营企业和中外运建国商务酒店、汤口宾馆、新港大酒店、汤口印象大酒店等外资企业。16家旅行社也根据旅游   市场需求,组织成立了汤口旅游联合体,改变了以往的恶性竞争,使汤口地区的旅游业迈进一个良性循环阶段,从而大大提高了旅游接待的质量。   勤劳智慧的汤口人民在市、区、镇的领导下,以建设国际旅游重镇和全国文明重镇的发展战略规划为中心,积极发展旅游经济为龙头,以开发小城镇规划建设为依托。在党总支的带领下,积极创办股份合作企业,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把汤口建成人人向往的美好乐园,以新的姿态、新的风貌迎接四方宾朋。   

冈村村

  冈村村      一、村名由来   冈村村位于黄山景区南麓,隶属黄山区汤口镇。冈村古称江村,古时冈村两面环水(一面是发源于徽州、休宁、黟县三县交界的三县尖(小地名)的龙溪河,一面是发源黄山余脉的兴岭(小地名)的阮溪河),背靠来龙山,东南朝向,村内村外以河为界,河对面没有住户,是整片茂密的树林。龙溪河和阮溪河在冈村的水口汇集,东流经徽州区入新安江,整个村庄地形像一只巨船航行在江中,因此得名江村。徐霞客在《游黄山记》中记载:“戊午(公元1618年)九月初三日 出白岳榔梅庵,至桃源桥。从小桥右下,陡甚,即旧向黄山路也。七十里,宿江村。 初四日 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文中记载的是徐霞客当年游黄山时从白岳齐云山经冈村到汤口再上温泉的路线,文中的江村就是指现在的冈村。冈村在当时方圆百里内人丁最盛,明末清初,传说冈村人不知何因得罪一风水先生,风水先生将江村改为岗村(冈村方言中“江”与“岗”同音),意为让江村离开水到山岗上就不能生存。解放后,广大人民翻身得解放,将压在人民头上的大山推翻,因此有人提议将岗村的岗字头上的山去掉,就形成了现在的冈村,冈村因此得名。   二、地理位置   冈村村地处汤口镇南部,东与徽州区相邻,南与休宁县毗连,西与黟县交界,北与黄山景区相联,屯黄旅游公路S103省道依村而过,是进入黄山风景区的重要交通要道。   2008年3月,经过村级规模调整,原大岭下村并入冈村,冈村村现有24个村民组,有冈村中心村、灶坞、阮溪山、社屋坑、阮溪坑、大岭下、阮坑、长镇、小岭下九个自然村组成,现有人口3600余人,是黄山周边最大的行政村。   三、建置沿革   1958年,冈村村属歙县黄山公社管辖,1983年黄山公社改为黄山乡,1984年,原太平县撤县成立县级黄山市后,冈村划为黄山市汤口镇管辖,1992年撤县级市成立地级黄山市,冈村划为黄山市黄山区汤口镇。     四、人文情况    冈村姓氏有蒋、范、戴、陈、张等,以蒋氏为主,其中蒋氏人口占65%以上,蒋氏起源于河南,唐朝末期黄巢起义,河南势局-,蒋姓为逃避战乱从河南-到安徽歙县沙汐村定住,后又迁入到徽州区洽舍牛头口定住,不久又从牛头口迁住到现今杨村乡的蒋村定住,大约在蒋世第17代(离开河南时算起为第一代),有蒋氏两兄弟从蒋村迁住到冈村,其兄就在现在的上冈村定居下来,弟弟就在下冈村定居下来,这就是冈村蒋姓迁住的历史经过。   五、基本情况   冈村资源以林、茶为主,耕地面积不足150余亩,林山面积79800亩,其中茶园4000亩,油茶3000亩,俗称:“九山半水半分田”,是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村。到2009年底,全村共1005户,总人口为3602人,     六、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冈村现有0党员106名,其中预备党员4名,一个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分设党小组9个,现总支委设7人,村委设5人,村两委实行交叉任职,两委成员共7人。平均年龄40.8周岁。村两委各项制度健全,村党员活动室设备齐全,定期对党员进行教育,村委会坚持实行与各村民组目标管理责任制,并予考核,把工作实绩与年终效益挂钩,收到良好效果。   七、经济发展   村两委在历届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稳定农业、发展加工业、搞活服务业、开发旅游业”的工作思路。一是要稳定茶叶种植面积,提高茶叶面积产量和质量,加快茶油产品的开发,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促进村民增产增收;二是要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大力发展养殖业。三是发展林业,首先巩固原有林业资源,做到合理采伐永续利用;其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做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再次做到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积极推广建设沼气池,使林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力争做到发展经济与生态保护“双赢”的目的。   在汤口镇的经济发展规划中,冈村是一个农产品加工服务基地。冈村现有规模较大的茶叶加工厂5家,是汤口镇骨干民营工业企业,茶叶加工年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   启动旅游就是利用本村位于黄山脚下的有利条件,在里三村开展“生态探险、漂流观光”旅游,组织游人从黄山游玩后来冈村漂流、垂钓、吃农家饭。村两委积极招商引资,使旅游这一新兴产业在冈村早日全面启动。    冈村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两委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利用冈村比邻寨西新区的独特优势,积极筹备小岭下新村建设,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增加村民收入,使集体经济得到巩固和壮大。   冈村广大村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按照村两委制定的发展经济工作思路,在奔向小康的大路上大跨步前进。   

芳村村

  芳村村位于黄山风景区东南方向,区域面积24平方公里。辖17个村民小组,686户2414人(太平天国时期人口最盛,有一千余灶,以此推算有五、六千人。解放前只有两百来户,七百余口人)。境内水田150亩,旱地100余亩,茶园3000余亩,毛竹林7000余亩。    芳村历史上为徽州府所辖,民国时期属杨村乡公所管辖。1952年改芳村乡,1958年改为歙县黄山区黄山公社芳村大队。1987年成立地级黄山市,芳村村归黄山市黄山区汤口镇。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芳村村,东以汤口岭头为界与汤口村接壤,南与徽州区的胡川接壤,西与梅村、大岭下为界,北与黄山区焦村接壤。1957年2月高级社时,芳村村共分十个队,浮溪为第一队、寨西为第二队、村当中是三至八队,鸭坑为第九队,金竹坑为第十队。    现在的芳村分三个自然村,1-12组是中心村,13、14组在鸭坑,15-17组在金竹坑。中心村又分寨西片、吴村片、社屋湾片、中心片、新桥片。    鸭坑自然村位于芳村村正东方向,东与徽州区的漕溪乡接壤,南连金竹坑,西连中心村,北连汤口、寨西。    金竹坑自然村位于芳村村正南方向,东南西三面分别与徽州区小源、胡川、梅村交界,北连中心村、鸭坑。现有150户,533人。    沿新安江水系逆流而上,在黄山源这里,芳村村地势较为开阔,河道弯曲,僻风朝阳,是一处理想的定居地。据史料记载,芳村村有九百年的历史。在《谢氏统宗志谱》中就记载有会稽人字彦俊于隋朝仁寿元年(601年)迁歙县西中鹄乡谢村(南唐前为游山乡,南唐943-957年间改游山乡为中鹄乡),即现在的岩寺, 是本地谢姓的一世祖,妻王氏生有两子,名文志、文忠,是本地谢氏的二世祖。二十世祖亨公生有三子名玘、本立、宸,其中玘迁曹溪生有三子,名旺、成、泉。泉生两子名仁安、仁喜,其中仁安于南宋早期(1140年左右)迁芳村,仁喜迁丰乐里三口。二十三世祖仁安是芳村的谢氏始祖。始祖生有四子名子超、子皋、子端、子雷。仁安原配郑氏、继曹氏同葬曹溪石慶头。清朝早期谢氏的一房还迁去了梅村。在元朝后期有程氏流入,租土地耕种,他们住在芳村的程家坑,其先祖葬在草坑口喜鹊登梅处。    芳村可为一风水宝地。村口有四座名为四象把门的小山--大狮和小狮、千年乌龟和蛇精。站在高山俯瞰,更加逼真,两头雄狮伏卧,龟蛇站立两旁,一条道路从中穿过。从前路经此地的官府要人,在此都要下轿走过去。当年在这只乌龟的背上插有一根4米长,40厘米直径的六角石柱,石柱的顶上的圆盘托着一个石球。    沿乌龟山往上有一座古石桥,长约50米,宽7米,皆为石块所砌。民国二十三年修筑公路前,桥面上建有一座长长的凉亭,有一老人长年住在桥上,为过往行人提供茶水。此桥分别于一九七一年和一九九二年进行了维修,在后一次的维修中,在桥拱中间两旁发现存放有一对金马。    过了桥,不远就是一座观音庙,观音庙往上有一座高高的青石牌坊,名为贞节牌坊。过了牌坊,便来到了水口,就是现在的牛屎岭。以前的牛屎岭是一上一下的,意为将财留住。    进入村庄后是一大祠堂,名为文德堂(芳村有两大祠堂),文德堂正面是五峰楼形状。老祠堂建筑长38米,宽16.5米,面积627平方米。祠堂用料十分讲究,按照“松、杉、榧、果,柏、梓、桐、椿”选料,其中有一楠木是从四川通过长江几经转运芳村的。文德堂建筑内有石柱10根,木柱58根,其中最粗的木柱直径50厘米;最长的那两只大栅各有11余米长,70厘米高。老祠 堂的门前有石狮一对,在祠堂的前进一横梁上有一对木雕雄狮,其它每根栅、梁头的雕刻都栩栩如生。老祠堂原有一些价值连城的古画,每年只挂18朝(天),这 些古画和栅梁上的木雕都毁于0。    1950年至1973年,老祠堂作小学教学用。由于资金方面原因,多年来无力维修,于1994年拆除。1995年在原址上建起了村委会办公综合楼。    芳村现存有几处森林,其中朝山片原始森林面积最大,有40余亩,内有为数不少的红豆杉群、迎春树等许多种珍稀树种,迎春树高约20米左右。    这里山高林密,雨水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土壤以红色为主,夹褐色,泥土的酸碱度为中性。适合种植众多经济作物。主要盛产茶叶、竹笋和油茶以及杉松木。火腿是该村一大特产,2001年中央电视台金土地栏目专为汤口镇火腿采访了原村支部书记姚德华。      一、农业    自有史以来,村民均以茶业为主。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茶叶生产以烘青为主,烘青数量占总产量的99%。有数据记载,1985年全村年干茶产量13万斤。如今毛峰占95%,2003年全村毛峰产量约3.5万斤。    五六十年代,芳村是一原始森林区,满山遍野古树参天。六十年代为支援国家铁路建设,砍了大片山场上的林木。在以后的二十多年中,又进行开荒种粮,对森林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二、商业    解放前的一段时期,芳村沿河边一路有13个小店。有三户北京客居住,他们主要是从事茶叶的收购与销售。村民谢正森祖辈在清朝初期就在北京经销茶叶,最有影响的是福建景泰隆茶庄。他们把家乡的茶叶运到福建印上香花以后,再运往北京,分别交由正祥、景泰、祥泰三家茶庄销售。1988 年景泰隆后人谢建华恢复景泰隆茶厂经营茶叶生意。该茶厂目前主要生产经营黄山毛峰,2001年申报有机茶产业,同年年底被杭州有机茶认证中心批准通过。该茶厂有固定的有机茶茶园基地356亩,2004年有机茶已达2000余公斤的生产规模。    三、交通、通讯方面    芳村位于205国道旁,连接中心城区,2003年6月由村委会出资,交通部门支持下,浇筑了社屋湾至新桥长1500米、宽6米的水泥路面;2007年下半年至2010年公路部门对205国道潜口至汤口段进行了改造,从而使本村交通更加便捷,无线通讯信号覆盖全村。    四、新农村建设-----芳村新村度假区    汤口镇芳村农民新村座落在黄山脚下,这里环境优美,生态保持良好,是你理想的休息养生之所。芳村新村一期占地27亩,建有现代化的农民别墅38栋,可同时容纳800人住宿、餐饮,距黄山风景区换乘中心仅800米。    五、黄山芳村大竹海休闲游乐项目    该项目位于黄山旅游区的核心区,距黄山风景区(南大门)汤口仅2公里,其浮溪河蜿蜒十公里,河水清澈见底,水质优良,沿途山体葱翠,丛林密布,两岸风光旖旎,岸边村庄田野风光意境优美。自然生态、古村落、徽文化组合程度好,丰富了项目内涵,提升了文化品位。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工程于2009年下半年正式启动,截止2010年6月份,项目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将于近期试营业。   

山岔村

  山岔村是黄山东海大峡谷,距黄山南大门仅5公里,205国道穿境而过,境内山石奇特,竹树茂密,河水清净翠绿,是安徽省“百家生态村”和“黄山市生态文明村”。自1986年上张村民组开发翡翠谷景区开始,山岔立足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坚定不移地走旅游兴村之路。经过20余年的发展,又相继建成了九龙瀑、凤凰源等五大景区,形成了以生态观光为主,度假休闲为补充的多种旅游业态,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专业村。全村13个村民组,760户2342人,拥有各类车辆200余辆,人均住房面积43平方米,75%以上劳动力从事旅游接待以及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山岔村党总支下设4个支部,90名党员,其中女党员19名。2011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876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740元。   一、 自然地理    山岔村位于黄山风景区东南麓,村内众多景区是黄山风景区的重要补充。    山岔村呈东南 -西北走向的椭圆形,区域面积3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米—1200米之间,土壤多为发育在花岗岩的山地黄壤,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14.7度,年平均降水2241.6毫米,年无霜期221天。山岔东北邻黄山区谭家桥镇,东南与黄山茶林场、徽州区富溪乡交界,南至汤口镇汤口村,西北止黄山风景区,共有水田388.7亩,茶园1893亩,旱地138.87亩,山场40430亩(其中林山31267亩,毛竹10000亩),木材蓄积量5.12万立方米,毛竹立竹200万株,有竹海之称。    山岔村205国道以西属峰林地貌,苦竹溪、翡翠谷、凤凰源均属于冰川移动刨蚀而形成的U型谷,乌泥关、黄狮谠等河床阶地中分布着冰川搬运堆积的大量冰啧石,相传为黄帝炼丹的"丹井”"药臼”在几条峡谷中随处可见,冰川谷和冰川支谷形成的冰川悬谷如九龙瀑、三叠泉瀑布等;205国道以东属中高山地貌,南北之间形成狭小的块状盆地,村民均散居于此,形成13个自然村落,中低山丘陵地带为村民的生产区。    山岔境内小溪众多,其中丞相源、丞相东源(翡翠谷)在村中心汇入香溪河,流经石门水电站、麻川河,进入太平湖。   二、自然资源、物产    1、矿产资源    位于黄狮谠村民组后的布水峰下钨矿蕴藏量丰富,含量高,一条长450米,宽17—18米的石英脉带呈北东向展布布于花岗岩体边缘,是了解地质知识的理想地方;上张翡翠谷内蕴藏有大量金铜矿。    2、动物资源    国家保护动物有虎、金钱豹、苏门羚(四不象)、娃娃鱼等,还有黄山独有物种黄山短尾猴、祁蛇(五步龙)。    3、植物资源    上张、舒家、田段分布有称为"植物活化石"的银杏,苏坑、河东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灵芝、黄连、甘草等野生珍贵中草药分布于高山密林之中,黄山石耳是黄山独有的野生山珍菜,有清热降火的药效。直坑茶叶因地处高山,品质较好,该组创制的“翡翠雀舌”曾在黄山区名优茶评比中获得三等奖。    三、历史沿革及现状    山岔历史上属古徽州,其历史可溯至隋唐,距今约有1400年。清以前属徽州府歙县小北乡,通德乡,林前里,十三都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山岔被编为第76保,下分八甲六村,分别为:    八甲:方家、寨头、河东、杨家坪、苏坑、下东坑、上张、黄狮谠(今天的方家、寨头、河东、杨家坪、苏坑、下东坑、上张、黄狮谠、乌泥关)    六村:田段、苦竹溪、白果树、谢家、舒家、八老坟(今天的田段、苦竹溪、舒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歙县第四区黄山乡,下分五闾,1952年改山岔乡,属歙县黄山区。1958年属歙县黄山区,黄山人民公社,称山岔大队。1983年成立县级黄山市,山岔划出歙县,归县级黄山市汤口乡所辖,称山岔村,1987年成立地级黄山市,山岔归黄山市黄山区汤口镇所辖至今。    山岔村现有13个村民组,分别为:田段、苦竹溪、舒家、寨头、方家、上张、下东坑、乌泥关、黄狮谠、苏坑、杨家坪、河东、直坑,共760户,2342人。    田段:位于山岔最西南,与汤口居、黄山风景区接壤,村民组后有九龙瀑,前有205国道,村民主要从事旅游服务。    苦竹溪:南与田段接壤,西连黄山风景区,北与舒家接壤,是黄山东大门出入口,村民组后有九龙瀑景区,前有205国道,村民主要从事旅游服务。    舒家:南接苦竹溪,西连黄山风景区,村民组前有205国道,村民主要从事农业、林业、茶业。    寨头:位于山岔中心,村委会所在地,村民组前有205国道,村民主要从事农业、林业、茶业。    方家:位于山岔中部,村民组三面临水,西北边有205国道,2007年因项目征迁,现集中居住于天湖新村,村民主要从事旅游接待、农业、茶业。    上张:位于山岔中北部,村民组后有翡翠谷景区,前有205国道,村民主要从事旅游服务和交通运输。    下东坑:位于山岔东南部,村民组四面环山,琴溪贯村而过,环境优美,村民主要从事农业、林业、茶业。    乌泥关:位于山岔东北部,村民组后有凤凰源景区,前有205国道,村民主要从事旅游服务、农业。    黄狮谠:位于山岔最东端,村后有野外探险游基地,东接谭家桥镇,后有黄山布水峰,前有205国道,村民主要从事农业、交通运输业。    苏坑:位于山岔东南部,东、南与谭家桥镇接壤,村民组四面环山,环境优美,村民主要从事农业、林业、茶业。    杨家坪:位于山岔中南部,村民组前有香河流过,河边古木参天,香溪漂流景区位于村前,村民主要从事旅游、农业、交通运输业。    河东:位于山岔中部,为山岔最大的村民组,村民组前有香溪河流经,上游有天湖景区,村民主要从事旅游服务和农业。    直坑:位于山岔最南端、海拔600米的中山区,与徽州区交界,村民组后有华东地区最大的湿地保护区—天湖,村民主要从事林业、茶叶生产,创立了“翡翠雀舌”茶叶品牌。   四、文物古迹    龙禅院:位于九龙瀑景区,过龙女潭上行300米至大坪,坪三面临溪,广约10亩,坪上有云阳仙阁,系人们为纪念云阳先生在龙源养龙而建,后有僧人改阁为院,名龙禅院。古院已湮没,今遗迹尚存,有“龙禅院古塔之位”碑,现拟在遗址上进行修复。    梅林书屋:位于九龙瀑景区,过龙禅院至梅林书屋。传说,清代曹文植、曹振镛曾在此建庐读书。龙源系丞相源之下段,丞相源因宋代丞相程元凤在源中隐居而得名。故民间流传有“山中一奇事,一溪三宰相”佳话。书屋旁溪中有一巨石若丞相帽。    黄山胜境坊:在苦竹溪村后,登山道中原有一座跨路而立的四柱石牌坊,上刻“黄山胜境”,为乾隆年间两江总督、河务统领高晋所书。相传,乾隆下江南时曾提及要游览黄山,高晋为迎圣驾,于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建造了这座接驾坊,并整修了入山石径。如今这座石坊被毁于“文革”破四旧,青石匾额摔成四块,1991年九龙瀑景区开发时村民献出了该青石匾额。曾有诗咏道“石坊古朴翘飞檐,刻凤雕龙增新颜;为迎乾隆游胜境,东门高耸海天涵。”    天绅亭:位于苦竹溪的登山道中,建于康熙之后,为六角亭,文革期间苦竹溪村民烤中饭不慎失火烧毁,现有遗迹。    鹤林寺:位于翡翠谷口,建于清康熙之后,嘉靖年被毁。    志祖桥:位于翡翠谷口,建于清康熙之后,为单孔石拱桥,是古代连接太平的重要桥梁。    乌泥岭:此岭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南宋守将蒋果守岭,曾在此大战金将马吉。明末时有农民义军出没于此。岭上丛林茂密,花草甚多,后人感蒋果、香姑夫妇之情,曾于乌泥关旁建山神庙,奉为山神以祀之。庙中绘有蒋果、香姑夫妇画像和乌泥关抗金之战的壁画。1934年12月14日寻淮洲、粟裕将军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6000余人,从江西出发途经乌泥关遭到-的重兵伏击,12月15日突围撤出,寻淮洲负重伤,在向茂林转移途中牺牲。   石刻、碑刻    “爱”—25平方米,取自苏轼手迹。    “揽翠楼”—位于翡翠谷口,-书。    “百爱碑”—位于翡翠谷口,集古今名家手迹。    “五彩缤纷”—位于花镜池,爱觉新罗·溥杰手书。    “拼搏前进”—位于碧簪池,张震手书。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位于碧簪池,-手书。    “灵秀”—位于翡翠谷口,董其昌手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位于翡翠谷口,启功手书。    “凤凰源”—位于凤凰源凤凰池,袁晓园手书。    “翡翠谷”—位于翡翠谷入口,-手书。    “黄山胜境”—为断碑,位于九龙瀑入口,清代高晋手书。    “黄山胜境”—位于九龙瀑入口,张脉贤手书。    “玉环池”—位于翡翠谷玉环池,袁晓园手书。    “留得昨夜住山村,如何水天竞不分;眼前景物尽是非,三十六峰被谁吞;此去疑是蓬莱岛,万顷烟波望断魂;忽然一阵狂风起,青天还我归乾坤。”—位于翡翠谷回廊,陶行知诗。    “龙女潭”—位于九龙瀑龙女潭,袁晓园手书。    “卧龙(图)”—位于九龙瀑青龙涧,张脉贤书。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碑”—位于乌泥关凤凰源,-手书。    五、旅游景区    翡翠谷: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黄山翡翠谷,昵称情人谷。素有天下第一丽水、美好情爱圣地、黄山五绝之美称。峡谷长约6公里,分布着百余形态各异、大小不同或方或圆的翡翠彩池。池水或晶明或翠绿,绚丽多彩,宛若颗颗翡翠洒落谷中,故名翡翠谷。是黄山东部最长的一道大峡谷,谷中险峰竟秀、怪石争奇,森林茂密,花草芬芳,其间由瀑布连缀的大小潭池有100多个,构成彩池群奇观。获奥斯卡四项大奖《卧虎藏龙》影片中,竹梢打斗、池边爱恋、深潭寻剑、飞瀑踏波等美妙情景即取之于谷中。海粟老人赞曰:“没有到过黄山的人,不能称到过中国。未游过翡翠谷彩池者,不能称到过黄山。黄山之雄奇,见于莲花、天都,黄山的美梦必从翡翠谷彩池中浮出。”    九龙瀑:国家AAAA级风景区-黄山九龙瀑是中国七大名瀑之一,瀑潭双胜之景观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此瀑布源于炼丹、莲花、玉屏、天都诸峰,流经云谷寺,至香炉峰的垭口倾泻而下成瀑,通称九龙瀑。景区地质地貌独特,人文资源丰富,是黄山人间仙境中自然龙景大观,历史上“黄山胜境”坊和乾隆御道建于此,自此道亦可达云谷寺,登黄山。九龙瀑是黄山最壮丽的一条瀑布,以奇取胜。九龙瀑有三奇:一奇,瀑长600米,落差360米,一瀑九折,一折一瀑,一顿一潭,瀑潭双胜。二奇,地质结构奇特,为冰川悬谷瀑布,冰臼四处散布,冰川遗迹尤为神秘。三奇,黄山峰、石、松、云、水诸奇在九龙瀑一带别具风采。故称天下第一奇瀑。    凤凰源:凤凰源是黄山东海仙都峰与布水峰之间的一道大峡谷,纵深10余公里。谷中奇峰秀出,怪石、岩洞、瀑布、潭池、冰川遗迹众多,风光艳丽。凤凰于飞,一见就喜。谷口乌泥关,在205国道边,是古时进入徽州、黄山的关口,曾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英勇战斗之地,留有方志敏、粟裕等战斗的遗迹,今建有纪念碑,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香溪漂流:香溪之水源自黄山最高峰莲花峰和天都峰,全长5公里,流入艳湖,因轩辕黄帝在黄山炼丹时,入溪洗灈、畅游后,香气经久不散而得名。香溪的近源是翡翠谷(昵称情人谷)的爱情水,故又昵称“爱河”,正所谓“漂流香溪,沐浴爱河”。黄山香溪风景区皮筏漂流全程2.2公里,是集漂流、冲浪、戏水、山乡风情、自然生态、徽州民俗于一身,内容最为丰富,漂流最为刺激,游玩最能忘情的漂流河段。    天湖景区:天湖景区位于河东村民组,周围植物茂密,是一座大林海、大竹海,现天湖景区正在开发建设。   农家乐:村内205国道沿线分布着众多山野村庄、农家屋舍,是游客停留驻足、放松休闲的理想家园。翡翠人家坐落于翡翠谷口,是依托翡翠谷景区建成的农家乐,按照“联合国最佳居住奖”要求设计,被安徽省建设厅列为“小康住宅建设示范新村”。200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共有48幢农民别墅,客房328间,可同时接待600多位游客。2005年,被命名为全省首批“农家乐旅游示范点”。2008年,又先后被评为全省首批森林旅游人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天湖新村是是高速公路移民安置点,由黄山区规划设计院设计,占地43亩,居民104户,拥有1000多张床位,位于村中心区域,交通便利,环境整洁,是山岔又一个农家乐旅游接待的好处所。   六、近年山岔村荣誉榜: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06年   全国绿色小康村——2008年   全国陶行知教育理论与实践成果奖先进集体——2005年   全国计生协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   安徽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006年   安徽省“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2007年   安徽省特色林业产业村:旅游休闲之村——2009年   安徽省新农村建设先进村——2008年   安徽省百佳生态村——2002年   安徽省乡村旅游省级专业示范村——2008年   黄山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先锋村——2007年   黄山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2007年   黄山市生态文明村——2005年   黄山市首届文明村——2007年   黄山市新农村建设市级示范村——2007年   黄山市旅游专业村——2008年  


汤口社区特产大全




汤口社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