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黄山市 >> 黄山区 >> 焦村镇 >> 龙源村

龙源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龙源村谷歌卫星地图)


龙源村简介

  概况:龙源历史文化积淀厚重,人杰地灵,境内城山书院始建于宋代,历经元、明、清。宋有焦炳炎、焦焕炎兄弟文武状元(曾有文武状元坊),明清时代相继人才辈出,近代焦鸣銮则为识事务之俊杰。境内人文为史书之传承,为民间代代所传颂。
   龙源位于焦村镇中心位置,东邻黄山西海,与陈村及洋湖林场相毗邻,西北与汤家庄村交界,北接章村村。下设百步、焦上、焦中、下家园、巷口、新屋、新田、射前、射后、溪西、黄坎、桂林、枫岭头、姜村山、祖远岭、娘溪、下前山、街上18个村民组,镇政府驻于龙源村。距城区18公里,距黄山西海6公里,218省道、西海大道段贯穿全境。
   全村有耕地388公顷,其中水田308.1公顷,旱地66.5公顷,年农业户877户,农业人口2759人,其中劳动人力1459人,农业作物主要以水稻、油菜、西瓜和药材垂盆草为主。境内山场面积1913.5公顷。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1003105 242700 -- 查看 龙源村谷歌卫星地图

龙源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龙源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郭村村

  郭村村地处焦村镇西南部,,东与汤家村交界,南与山河村接壤,西与黟县宏潭乡毗邻,北乌石乡乡桃坑村相连。太黟公路沿村而过,村庄东有来龙山,西有西山,南有寨山,四周群山环抱,一条清乾隆九年开挖的长约3千米的人工河流(又称恒河)自东向西纵贯郭村村。郭村村土地总面积22618亩,其中林业用地17311亩,非林地12198亩,水田1146亩,旱地982亩,茶园194亩,经济林574亩,毛竹633亩。村民人均山场17.3亩,耕地2.1亩。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粮油、木材、毛竹、茶叶、畜禽养殖和劳务收入。当地物产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青石板、石煤、石灰石等,其中青石板矿已通过招商引资予以开采,郭村村东来龙山有上百亩马尾松母树林基地。村现有百年树龄以上的古树8棵,其中柏树3棵、红豆杉2棵、银杏1棵、榧树2棵。当地土特产有毛峰茶、竹笋、香菇、葛粉、山核桃、双低保健食用菜油等。   今后发展思路:   稳农、扩经、依托项目载体改善基础设施,探索开发郭村老街徽派建筑旅游。围绕发展,具体措施为:一、稳步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推广粮油优质高产新品种及其栽培技术。二、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适度扩大养殖业规模。三、发展核桃、板栗经济林,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四、依托项目载体,增加有效投入,逐步改善村庄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五、保护和开发郭村老街,在保持老街石板古道的风格上,对村庄内石板古道进行维修,探索开发观音阁古建筑老街旅游。   

贤村村

  贤村村东与上岭村接壤,南接焦村镇省级九龙峰自然保护区,西与汤家村相连,北与乌石乡毗邻,辖戴一、戴二、鼓岭、西岸、刘家、朱家、子坊、大坑、九里溪一、九里溪二10个村民组,8个自然村落,农业户398户,农业人口1334人,村委会所在地打鼓岭,距离城区33公里,距镇政府14公里,218省道自北向南穿境而过。    贤村村地处焦村镇西南部,发源于九龙峰的殷溪河穿村而过,境内系山地、丘陵、河谷盆地结合地带,农业资源丰富,土质肥沃。全村有农业耕地171.92公顷,其中水田126.33公顷,旱地41公顷,林业用地2119公顷,其中有林地2056公顷,灌木林地20.95公顷,宜林地42.59亩,村庄、道路、水域及其他用地591.4公顷。主导产业为种植业和林业,其次是养蜂业,种植业于水稻为主,林业主要以毛竹和杉木生产销售为主,还兼营漆树、果木等经济林。此外农村经济收入部分来源于劳务输出。   

龙源村

  概况:龙源历史文化积淀厚重,人杰地灵,境内城山书院始建于宋代,历经元、明、清。宋有焦炳炎、焦焕炎兄弟文武状元(曾有文武状元坊),明清时代相继人才辈出,近代焦鸣銮则为识事务之俊杰。境内人文为史书之传承,为民间代代所传颂。    龙源位于焦村镇中心位置,东邻黄山西海,与陈村及洋湖林场相毗邻,西北与汤家庄村交界,北接章村村。下设百步、焦上、焦中、下家园、巷口、新屋、新田、射前、射后、溪西、黄坎、桂林、枫岭头、姜村山、祖远岭、娘溪、下前山、街上18个村民组,镇政府驻于龙源村。距城区18公里,距黄山西海6公里,218省道、西海大道段贯穿全境。    全村有耕地388公顷,其中水田308.1公顷,旱地66.5公顷,年农业户877户,农业人口2759人,其中劳动人力1459人,农业作物主要以水稻、油菜、西瓜和药材垂盆草为主。境内山场面积1913.5公顷。   

汤家庄村

  汤家庄村位于焦村镇西北角,东与章村为邻,西南与龙源交界,西与贤村乡贤村原桃源乡桃坑村、乌石乡长芦村毗连,北与太平湖镇汪王岭村交界。辖毛坦、陈坑、汤源、桥湾、桥源、新坑6个村民组,12个自然村,农户285户,其中劳动力571人,从事农业生产313人,外出务工258人,村委会所在地汤源距218省道10公里,城区26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13公里。    汤家庄位于焦村镇西北角,是一个纯林茶村,域内有龙源村而下的秧溪河和章村村而下的章川在汤源村口汇合,沿山谷下向西北遁入太平湖。全村有茶园面积75.86公顷,山场面积2030.95公顷,境内纯山区,农业收入主要来源于木、竹、茶、食用菌。   

章村村

  概况:章村村位于焦村镇北部。东与耿城镇及洋湖林场交界,西与太平湖镇汪王岭村及汤家庄村相连,南与龙源村相邻,北与甘棠镇兴村村接壤,村总面积约12.7平方公里。章村村东南依白茅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源出白茅岭经章村到汤家庄汇入溪下水再回经秧溪河入太平湖。    辖白沙、胡家、黄田、立新、兴无、田畈、大培、章村、新仓、阳冲、梭里、槐树、乌溪13个村民组,33个自然村落。    全村耕地面积354.73公顷,其中水田面积395.92公顷,人均耕地面积约为1.4亩,由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土质肥沃,农业生产优势明显,粮食连年稳产高产,年粮食产量在157万公斤左右(以水稻为主),是黄山区最大的产粮村之一,林山面积1498.4公顷(其中村林场面积460亩),森林植被保护良好,森林覆盖率72%。农业户707户。农业人口2530人,其中劳动力1390人,从事农业787人,外出务工603人。村委会所在地章村距城区15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218省道贯穿全境。   

陈村村

  一、 地理位置    陈村村位于黄山西麓,东临黄山风景区、洋湖公益林场;西靠汤刘村;北与龙源村交界;发源于黄山光明顶的前溪河、后溪河贯穿全村。村中心位置与焦村镇政府所在地相距1公里左右;于黄山区城区相距18公里左右。   二、 自然条件    陈村村系山区丘陵地貌,四周环山,前、后溪河穿境而过,水资源丰富。地域面积约19325亩,林地面积15244亩,耕地面积4081亩,果园面积100亩,水域面积20余亩。村庄东临西海,风景秀丽迷人,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山间千亩良田盆地土质肥沃,农牧业条件较好;毛竹资源丰富;山场宜林面积较多,林业发展前景广阔。四季分明,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全年降水量在1500mm左右,重要降水集中在早春和梅雨季节,夏秋多旱,全年日照时间1900多小时,年平均气温17℃,无霜期220天以上,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85%   三、建置沿革    陈村村古时为太平西乡一图,1939年撤乡建政,属太平县焦村乡陈村保,1950年5月属焦村乡,1952年属龙源乡,1958年10月归属龙源人民公社焦管区,1966年2月属焦村人民公社,1983年7月撤社建乡,属焦村乡,1992年撤乡建镇,改为焦村镇陈村村至今。   四,历史文化 唐朝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天竺国(古印度)高僧麻衣禅师万里东来,在陈村的黄山翠微峰下兴建翠微禅寺。1989年,演龙大师对翠微古寺进行了修缮和扩建,现成为在黄山区颇具影响的佛教文化旅游胜地,每年农历六月十九的翠微佛法大会,在周边国家和地区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陈村历史上曾出进士二人,清末民初,陈村人陈少峰曾任督参议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巨资编著了《黄山指南》,为黄山大小七十二峰命名,对宣传黄山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陈少峰创办了焦村小学;其子陈明轩曾组织捐资创建太平县处级中学,并任校长,陈氏父子重视教育,被当地群众广为传颂。陈村以姓为村,缘自陈姓为当地大姓,陈氏祖于唐朝末年由江西迁入,至清代康乾时期,陈氏家族已是人丁兴旺,街面繁荣,最盛时人口逾2万余人。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入村-,人口锐减衰落。解放后,移民迁入,陈村逐渐发展,目前陈姓住户约占全村总数的30%。建于清代中期,占地30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的陈氏宗祠,毁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一场火灾,遗迹尚存,现为焦村中学所在地。   五、村庄人口经济状况   陈村村现有650余户,人口1653人,有12个村民小组,分别是:陈下、陈中、陈上、洋湖坑、蒋村头、竹溪、社屋、大路,峰景、下马山、下前山、犬形村民组。现主导产业有:水稻、菜籽油、竹木、食用菌、吊瓜、畜牧业以及劳务收入。   六、村庄内基础设施   1、交通、通讯、水利电力、广播电视基础设施:    陈村村交通便利,距218省道1公里左右。焦小公路穿村而过,通往翠微寺的长达3公里的道路全部浇筑成水泥路面。蒋村头、洋湖坑、峰景、下马山、下前山、犬形村民组的道路全部浇筑水泥。路面宽2.5—3米;竹溪、社屋组的机耕路的路面沙石垫层已完工,路面的硬化指日可待。全村安装程控电话达96%,村民配备手机达70%,手机移动通讯信号覆盖率达100%.村内有小二型水库一座和当家塘一处。二十世纪末期经过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实施,农田灌溉条件得到改善,实现渠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治理标准;机耕道路建设已四通八达,有利于大型机械的操作。农户生活用水全部用上自来水。生活用电已全面普及,生产用电输电线已通村内。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0%,电脑入户率达10%。   2、文教卫生商业基础设施:    村庄内现有卫生室一处,建筑面积达160平方米,从医人员一名;有中心中学及小学各一所,教职工 50 人,学生600 余人,有商店六处,小型超市一处。村有图书室一处。   七、村庄地质状况    村庄地质状况良好,经地质部门勘察现无地质灾害点。   八、村集体经济及基层组织状况    2010年,陈村村集体经济达到56 万元,人均收入达6656元。村党总支现有党员68人,党支部3个,党小组11个。党员平均年龄 50周岁 。村党总支成员5人,村委会成员3人,2人实行交叉任职,两委平均年龄 49 周岁,其中大专文化程度2人,高中文化程度2人,在读大专2人。村活动中心为框架结构的三层楼房,建筑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村民主管理制度健全,现已实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党员议事会制度、党务公开、村务公开、村规民约等,并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的工作法来阳光议事。   九、村庄的环境卫生    目前,陈村的农户畜、禽已圈养为主,极少放养。人畜粪便全部沤肥下田种庄稼。居民生活污水自然排放。相对集中的村民组都建有垃圾池,集中堆放垃圾,并定期清理,配备专职保洁员一名。   十、居民生活生活燃料使用情况    村庄内居民生活燃料是液化气、电,沼气,柴禾。以液化气为主。沼气占全村30%。太阳能热水器入户率达50%.  

汤刘村

  村域以陈村村为邻,南与黄山风景区,上岭村交界,西与贤村村相连,北与龙源村相接。辖上店、西场、下汤、上汤、赵王、锅堂、密坑、江家、吴家9个村民组,11个自然村落,农业户380户,农业人口1273人,其中劳动力780人,村委会所在地西场,距离城区24公里,距镇政府4公里,218省道自北向南穿境而过,交通比较便利。    汤刘村位于焦村镇西南部,座落于黄山西大门风景区脚下,山清水秀,生态良好,农业资源丰富,,全村拥有耕地面积160.1公顷,其中水田面积141.8公顷,旱地面积13.5公顷,有林山场面积1813公顷,农村经济主要来源于农业、林业、茶叶、灵芝、垂盆草等中药材及劳务输出。   

上岭村

  上岭村东与黄山风景区相邻,南与郭村交界,西北与贤村、汤家村接壤,辖河边、四家、新庄、东边、上田、阳垅、河东、河西、武一、武二10个村民组,7个自然村落。农业户361户,农业人口1228人,村委会所在地上田岭,距离城区28公里,距焦村镇政府9公里,218省道穿境而过。    上岭村位于焦村镇西南部,坐落在黄山西麓,境内有水田面积113.22亩,旱地8.73公顷,山场214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9%,农村经济主要来源于稻谷、木、竹、茶、食用菌、药材及劳务输出等。农户居住分散,村庄民房散落在群山绿树环抱中,分布在岑溪河两岸(十八姓水)。省级九龙峰自然保护区坐落在岑溪河的源头,区内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二十多种,一级、二级保护树种银杏、红豆杉等近三十种,毛竹资源丰富,有竹山166.7公顷,218省道过境段两旁生态极佳,宜于发展农家乐旅游。矿石资源珍贵,有石材东方绿,熊猫绿和玄武岩等。   

汤家村

  汤家村东与贤村村相邻,南与上岭村相接,西和郭村村接壤,北与乌石乡桃坑村交界,辖汤一、汤二、孙家、乐庄、吕家5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落,农业户219户,农业人口716人,村委会所在地乐庄,距离城区35公里,距焦村镇政府16公里,汤高公路与218省道在汤家境内相连。    汤家村地处黄山区焦村镇的西部,境内有耕地67.7公顷,其中水田59公顷,旱地7.22亩,林地、茶园、毛竹1608公顷,农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稻谷,油菜、木竹、茶叶、食用菌、药材(灵芝)以及劳务输出。   

山河村

   现山河村是由原岩寺村和原山河村合并后组成的新山河村。山河村位于黄山西南,距焦村镇政府20公里,东南与地理环境为江南丘陵,清澈、宽阔的杨梅溪河纵贯全村,空气环境清新宜人。山河村有9个村民组,322户,1078人。山河村党支部下设2个党小组,57名党员,其中女党员10名。全村区域总面积43383亩,其中山林面积41742亩,绿化及林业覆盖率达到95﹪。良好的区位优势,绝佳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服务水平,被众多外地企业家看好,其中有新加坡外商投资的“郭村水电站”等企业落户于我村,千万元以上规模的有2家。2009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45元。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毛竹、木材、茶叶及务工收入。    山河村的生态环境优良。2009年,黄山区政府、区委宣传部、区林业局等单位组织了首届“毛竹王”的评选活动,山河村参评的毛竹一举获得了毛竹王金奖(第一名)的荣誉。    山河村有珍贵的麦饭石矿产,储存量达60万立方米120万吨。现有古树3棵,树龄均在300年以上,其中檫树2棵,马尾松1棵。由于生态环境良好,2002年被黄山市列为市级生态村。    近年来,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带领全村干群紧紧围绕“服务立村,项目强村,以发展促进服务,以服务促进发展”的要求,确立以“服务”为中心,服务项目让项目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服务百姓让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思路,全力加大招商力度,投资80万元,对9个村民组道路全部进行硬化;投资 5万元,为油竹组组新建了便民桥,投资6万元,在南阳组建设便民台阶;全面启动了新农村建设,其中龙青新村28幢农民新居已全部建好并入住;山河新村建成农民新居10幢,在建2幢。    山河村作为区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上级部门验收达标,当前正在申报市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两委紧密团结,抢抓机遇,依托优美的生态条件和丰富的乡村旅游农家乐项目建设,进一步认识村情,理清思路,努力奋斗,全力“打造生态村、构建和谐山河”。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龙源村特产大全




龙源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