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川村
峡川村位于梅街镇东边,与镇政府所在地仅一河(白洋河)之隔,村村通水泥路与齐石公路相连,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5公里长的峡川内河自东向西贯穿全村6个村民组流入白洋河。全村总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近3万亩,耕地2100亩。全村10个村民组,528户,2007人。村两委工作人员5人,分别为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计生专干、文书、营长(兼职)。村党总支下辖三个分支部,9个党小组,共有党员82名,其中女性党员15名,35岁以下党员8名,60岁以下党员28名。
境内现有私营企业红旗铁矿、中银矿业、兴旺钙业、峡川石灰石矿。全村有6个村民组安装照明路灯,村民全部用上自来水(山泉水),全村85%农户建设沼气池,形成猪—沼—粮生态农业模式。现有“双培双带”示范户9户,分别为养鸡、养兔、养羊、养猪专业户,并以养猪业为龙头,成立贵池区峡川生态养猪协会、池州市梅街镇生态养猪专业合作社。年出栏生态黑猪5000头以上。村民种植业以水稻、玉米、油菜为主,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外出务工、车辆运输及境内企业就业,2012年,村集体收入1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000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702103 | 247100 | -- | 查看 峡川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刘街社区 |
刘街社区位于梅街镇东边,九华山脚下,是典型山区农村,是傩戏的发源地、-的故乡、白洋河的源头。这里的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刘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无霜期227天,年平均日照1976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550毫升。土质多为沙壤土,水资源丰富,一年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是较好的苗木、茶叶生产基地。国土总面积45.2平方公里,辖25个居民组,872户,居民3310人,耕地2940亩,山场面积65000亩,森林覆盖率95%,个体工商户80余户,经营有餐饮住宿、电器、加工、服装、鞋业、百货等多种行业,有中、小学二座学校,学校师生共有1000余人。社区基础设施较好,区位优势明显,2013年被列为第一批“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示范点。 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情况:社区工作人员6名,其中专职党务工作者4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姚家其同志现年50岁,男,大专学历,参加集中培训9次;社区工作人员每人每年12000元,2009年参加了养老保险。姚家其同志是贵池区-表,胡双凤同志是贵池区政协委员。 党员队伍建设情况:党员总数112名,其中妇女党员29名,占25.9%;流动党员15名,占13.4%;离退休党员3名,占2.7%;生活困难党员16名,占14.3%。中专以上学历31名,占27.7%,初中学历48名,占42.9%,小学学历61名,占54.5%。男性党员占74.1%,女性党员占25.9%。20周岁至40周岁的党员27名,占24.1%,41周岁到59周岁的党员46名,占34.8%,60周岁以上的老党员46名占41.1%。 活动阵地建设情况:社区办公用房和活动场所的面积为1200m2;来源上级拨款和自筹,产权属社区所有,配套设施健全。 党建工作特色做法:1、积极开展党员帮扶活动;2、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档案;3、适时召开党员会议,开展科技培训,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社区办公电话 0566-4657012; 党组织书记姚家其 13856603769; 居委会主任张玉 13965946709。 |
潘桥社区 |
潘桥社区 潘桥社区坐落在文化底蕴丰厚的梅街镇境内,素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这里,山清水秀,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是潘桥村区别于其他村的一大特色。这里的风光时而如泼墨重彩,时而如淡墨写意,恰似山水长卷,俨然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卷。炎热的夏天,到潘桥村林茶组走一趟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 境内有齐石公路贯穿而过,村落沿白洋河成几字型分布,交通便利,气候宜人,是个居住的好地方。潘桥村之美不仅在于周围的青山绿树,更在于村中潺潺的流水。社区辖13个居民组,共652户,总人口2380人;总面积26.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00亩,山场数28000亩,2013年居民人均收入5600元。 社区工作人员共6人,其中,书记1名,主任1名,委员2名,大学生村官1名,民兵营长1名。基础设施有500平方米的村级为民服务中心大楼,于2011年元月竣工后投入使用,设有农家书屋、警务室、农技培训学校、计生协会活动室、医疗卫生室、党员活动室等等。 潘桥社区已先后成为远近闻名的“绿化村”、“沼气村”、“农业生态综合村”、“美好乡村示范村”,近年来又连续多年被评为“文明村”、“小康村”……我村所处地理位置较优越,境内矿产资源丰富,通过招商引资,先后有中银矿业、润达矿业、聚鑫铅锌矿、新开石业有限公司、浙业模板厂等落户我村。这些企业的落户无疑为当地解决了相当一部分的人就业问题,增加了居民的收入,提高了社区的总体经济水平。 潘桥社区土地平坦,水利设施方便,日照充足,通风透光,是著名的茶叶和粮食产区。茶叶是我们社区的一个亮点,它凭着当地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孕育出了具有我们林茶特色的绿色有机茶。经过茶农们几十年的努力和创新,如今绿色有机茶已走上正轨,注册了自己的品牌,茶叶远销浙江、江苏等地。 未来,全村仍以发展粮食生产和茶叶为主,增加村民家庭收入;继续抓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重视小学素质教育,发展本村特色教育;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村民当家,依法治村,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农民防灾抗灾能力,把整个社区建设成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文荟萃、家庭和谐、欣欣向荣的新社区。 |
和平村 |
和平村 贵池区梅街镇和平村位于梅街镇东南方,是原太和村与五洲村的合并村,全村共12个村民组,532户,总人口1857人,山场面积51705亩,耕地面积1957亩,是典型的山区村。 党总支共有党员71人,共有3个党支部:第-支部共23人,第二党支部共27人,第三党支部共21人,其中女党员10人,60岁以上党员19人。 东与本镇源溪村接壤,南与棠溪镇曹村村接壤,西北与本镇刘街居委会接壤。村境内公路全部铺成水泥路并与省道衔接,汽车可从本村直达到池州市区,交通十分方便。 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全年降雨量为1500——1700毫米,无霜期约240天左右。 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其次是玉米,山芋,小麦等。村内有养鹿,养猪,养蜂等大户,种香菇户有100户左右,主要特产有鹿血酒,鹿茸,鹿鞭,新鲜香菇,干香菇等农副产品,产量很大,销量很好。 |
源溪村 |
源溪村 梅街镇源溪村2010年被省环境保护厅授予“安徽省生态示范村”称号,同年被市绿化委命名为“池州市绿色小康村”。该村座落于池州市贵池区南部山区,在佛教圣地九华山的“三天门”下,贵池区最高峰“三根尖”在其境内,是贵池区两大水系之一的“白洋河”发源地,一条清澈的源溪河终年奔腾不息。 全村辖九个村民组,310户,1260人,36名党员,预备党员1名,5个党小组,支部成员3名,下设小学、村级卫生室1所。村域面积18平方公里,山场面积2050公顷,耕地850亩,国家公益林面积1560公顷,森林覆盖率95%,2011年人均纯收入6150元。近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依托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村民生活变化巨大,昔日的穷山沟正向文明小康迈进。 源溪村自然风光秀丽,境内古树林立,“村头水口林”“千年银杏王”“龙洞”“黄崖绝壁”“源溪水库”“老山风光”“仙姑洞”“柯村古桥”为源溪八景。源溪村人文荟萃,民俗内涵丰富,人文景观奇异。源溪傩戏活动:“抢伞”世间绝无仅有,人神共娱,热潮迭起,三百年前诞生于源溪村的武状元曹曰玮,从小聪颖过人,力大无比,年少倜傥有大志弓马骑射对策,无与伦比,曹曰玮状元墓,今葬于池州齐山。源溪村北山---万担山是太平天-垦遗址,万担山的汉白玉有史记载为汉高祖“斩蛇起义”时宝剑镶佩的“九华玉”。 源溪村自然资源丰富,独特的地理环境早就了源溪野茶质优量广,在池州市享有较高的声誉,为今后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13年产量突破新高,主要通过新修的通往青阳的致富路销往各地,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
长垅村 |
长垅村位于梅街镇东南面,与佛教圣地九华山毗邻,距离池州市区55公里。全村辖14 个村民组,557 户,1974 人,党员 40 名,耕地面积 1600余亩,山场面积 14600 余亩。村共有0党员 38人,其中女性党员 3 人,35岁以下党员 9 人,60岁以上党员 13 人。 2010年,在区、镇的大力支持下,投入40万元,新建508平方米村级为民服务中心,并于2010年12月投入使用。到目前为止,“村村通”水泥路横穿各村民组,全体目前未通自来水,一直以来均饮用从山上自行引下的山水,全村共建户用沼气 100 口,建池率达 17.5 %以上。200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2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829 元。预计,201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 3.5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4403元。在经济发展方面,以水稻、油菜种植为主;村民从事的主要行业是农业生产、外出务工等行业,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产品销售、务工工资等。 |
太平村 |
太平村于1964年1月建立,面积约20平方公里,现有9个村民组,住户365户,常住人口1346人,流动人口486人,辖区内有外来投资企业2个,个私企业2个,学校1个,村卫生室1个,个体工商户11个。 支部2008年被0贵池区授予“五好”基层党组织。支部共有党员40名,其中妇女党员7名,占18%;流动党员9名,占24%; 60岁以上13人,占34%;35以下7人,占18%;预备党员2人。 村党支部按“五个好”的标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情况下,村两委积极争取上级资金为民办实事:投资20余万元的建筑面积达310平方米村办公楼于2009年竣工投入使用;2007年村村通工程投入30余万元;2011年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程修建黄村通村庄,甲山通西田畈村组道路;2011年争取民生国债沼气工程50口;全村享受五保补助对象24户24人,享受低保补助26户55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80%;政策性保险参保率100%;争取全民健身场所建设投资资金3万余元。2011年招商引资企业金森选矿厂已建成投产,鑫宝铜钼矿正在建设中,圣马公司的拆迁安置合同签约户已达90%,2012年安置房已顺利开工建设。 |
姚街村 |
姚街村 姚街村位于梅街镇东南部七公里处,辖8个村民组,352户,1258人,总面积16.4平方公里上,其中山场面积2.4万亩,耕地面积1017亩。全村森林覆盖面积达80%,齐石公路、青十公路、白洋河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捷。 姚街资源丰富,境内矿产品品种多、蕴藏量大,已探明的有钼、铅锌、石灰石、白云石,花岗岩等。工业集中点内基础设施完善,现已落户皖宝矿业、六合矿业、大唐矿业、合安矿业,大唐钙化物等一批规模以上企业。全村2011年各项税收达7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达6800元。 姚街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境内群山起伏,层峦叠嶂,绿树如云,秀水潺潺。每当春日,山花万朵,上接云天,真是美如画卷。境内两溪之水,是清溪河的源头,流水自东向西横贯姚街。九子岩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依据姚街村优美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人文文化投资开发的漂流,引得四方游客纷至沓来,应运而生的“农家乐”接待更是让游客流连忘返。 古老的姚街傩文化,声播海外。姚街是中国古傩戏的发源地之一,有“傩戏之村”的美誉。姚街傩戏具有典型的社祭色彩和宗族色彩,历史悠久,形式原始,风格古朴,故有“戏剧活化石”之称。2008年4月,姚街村的十四位农民演员登上法兰西的国土参加“原生态艺术节”演出,轰动法兰西,获得巨大成功。 今日的姚街村人民,正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奋力拼搏,全力构建文明富强和谐的新姚街。纯朴、热情的姚街人民热忱欢迎各地各界有识之士到姚街旅游观光,投资兴业,共谋发展,共创辉煌! |
乌石村 |
乌石村位于梅街镇最西面,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村庄离主城区仅25公里,桃石公路贯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在四面环山,中间方圆不到两公里的平坦地带,住着三百多户居民,一千多人口,其中以吴氏姓氏居多。村庄内建筑错落有致,风格独特;银丝带般的龙须河从村庄内流过,与两岸青山交相辉映,环境十分优美。 全村辖八个村民组,332户,1194人,党员49名,耕地面积960余亩,山场面积7800余亩,可养殖水面积50余亩。村党支部下辖3个党小组,共有正式党员47人,其中女性党员7人,35岁以下党员5人,60岁以上党员17人。 全村主干道全部通有路灯;几乎全部村民都喝上干净的自来水;全村以种植、养殖业为主,村民主要从事行业为:农业生产林木经营种植、家禽和蜜蜂养殖、外出务工和在本村招商引资企业就业等。乌石历史文化悠久,村民酷爱文化事业,目前开展的文化项目有:手狮舞、黄梅戏和四方锣鼓,每年春节前后都要到城区和周边村庄演出,还有村民自发组织的广场舞每天都在进行。乌石好山好水,环境独特,民风淳朴,天然无污染。热诚欢迎社会各界有志之士前来乌石村观光指导,投资兴业! |
铺庄村 |
铺庄村 铺庄村位于贵池区南部山区,交通便利,离主城区仅15公里,白洋河、秋浦河绕村而过。全村辖14个村民组,632户,耕地面积2200多亩,山场面积近2万亩,可养殖水面近2000亩,村党总支下辖三个分支部,共有党员74名,其中女性党员8人,35岁以下党员13人,60岁以上党员27人。现任村两委干部六人,其组成分别为党总支-1人(区工商局下派),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1人兼)计生专干、妇联主任、文书、营长(1人兼),副书记1人。到目前为止,全村通组公路均用水泥进行硬化,硬化面积达3.5万平方米,全村共有600余户用上自来水,普及率为95%,村集体收入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每年递增15%。在经济发展方面,工业方面我村辖区内企业有6家,分别为:白洋河砂石料公司,宏枫砂石料公司,鑫诚矿业,金池公司,五星化工,中天五金。另有1家农业产业合作社(佳荣苗木推广中心)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村民主要收入来源分别为外出务工、林木、运输及在辖区内企业就业。 |
桃坡村 |
桃坡村简介 桃坡村地处贵池区城南20公里处,是梅街镇的北大门。桃坡村是由原桃坡、牌坊、星田三村合并的新村,全村共有21个村民组,农业人口为2850人,耕地面积2230亩。桃坡村党委下设三个党支部,共127名党员。 桃坡村地理环境优美,四面环山,白洋河穿村而过,贵梅公路横穿村中心。桃坡村境内资源丰富,蕴藏着大量的铁矿、林木资源。作为梅街镇的工业大村,桃坡村依靠水泥行业享誉全市。依托完善的工业设施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桃坡村村辖内现有规模以上企业7家,包括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单位安徽东方钙业有限公司、鑫隆矿业有限公司、长江水泥有限公司和池州市快力水泥有限公司等,另有小企业10多家座落我村。 桃坡村也是一个小型商贸中心,其中九华农村商业银行、梅街供电所、桃坡中学、贵池交警三中队位于本村贵梅公路两侧,近一公里的桃坡集镇,拥有个体工商户30多家,商贸活跃。 |
峡川村 |
峡川村 峡川村位于梅街镇东边,与镇政府所在地仅一河(白洋河)之隔,村村通水泥路与齐石公路相连,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5公里长的峡川内河自东向西贯穿全村6个村民组流入白洋河。全村总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近3万亩,耕地2100亩。全村10个村民组,528户,2007人。村两委工作人员5人,分别为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计生专干、文书、营长(兼职)。村党总支下辖三个分支部,9个党小组,共有党员82名,其中女性党员15名,35岁以下党员8名,60岁以下党员28名。 境内现有私营企业红旗铁矿、中银矿业、兴旺钙业、峡川石灰石矿。全村有6个村民组安装照明路灯,村民全部用上自来水(山泉水),全村85%农户建设沼气池,形成猪—沼—粮生态农业模式。现有“双培双带”示范户9户,分别为养鸡、养兔、养羊、养猪专业户,并以养猪业为龙头,成立贵池区峡川生态养猪协会、池州市梅街镇生态养猪专业合作社。年出栏生态黑猪5000头以上。村民种植业以水稻、玉米、油菜为主,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外出务工、车辆运输及境内企业就业,2012年,村集体收入1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000元。 |
梅街村 |
梅街村 “藏在深闺人未识”,梅街村,一颗剔透的明珠,她虽小巧玲珑,却光彩夺目。如果说梅街镇是贵池沃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那么,梅街村则是风景里一朵璀璨的奇葩。 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民风淳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梅街村,隶属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位于梅街镇东南部,青十、齐石公路交汇于此,与棠溪镇、梅村镇接壤。全村现有6个村民组,村民310户,1066人,国土面积1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84.6亩,园地3170亩,林地15000亩。全村共有党员39名。 梅街村林业资源十分丰富,全村林地面积近2万亩,以板栗为主的经果林约4000亩,有着“省高效经济林示范点”、“全省造林绿化百佳村”、“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等荣誉称号。 梅街村是原上海八五钢厂最为集中、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所在地,该厂留下的土地房产为我村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良好平台。目前,我村境内落户的企业有池州市广和电源有限公司、长兴亚泰电池有限公司、广和电池有限公司、池州市宏翔钙业、池州市大唐钙业等一批规模以上企业。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积淀,是社会和人类的最高表现。梅街村自然风光优美,还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有300余年建筑古朴的姚氏宗祠一座,是梅街村傩文化展示、傩戏表演的重要场所。西华来龙山反背有“松崖书社”遗址,右有“仙人山”俗名“罗汉抱肚”,形象逼真,惟妙惟肖,该山北面形如马鞍,地名“马鞍岭”,岭旁有一小塘,曰“天池”,有诗赞之“玉池涵万景,绿水独澄鲜。云雨从龙便,鳞修应在天”。 梅街村在2007年被列为池州市第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村上下,群策群力,严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在全镇率先硬化了村庄内全部道路,第一个建起了农民活动中心,第一个办起了农家书屋。 现在,梅街人民正义积极的精神状态,饱满的热情,全力构建文明、富强、和谐的新梅街。纯朴、热情的梅街人民欢迎各界有识之士来梅街旅游观光、投资兴业、共谋发展、共创辉煌!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