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芜湖市 >> 三山区 >> 峨桥镇 >> 佘村村

佘村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佘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佘村村简介

  佘村位于峨桥镇东北部,南与新淮村相望,东北隔漳河与火龙岗隔河相望,西与山湖村相连,沿江高速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捷。全村治安环境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全村辖13个自然村,37个村民组,农户908户,人口3187人,总面积约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939.3亩,村山林面积635亩,农业生产以水稻、油菜等为主。
   佘村现有村两委干部7人,其中女性2名,村总支现有党员84人,共分6个党小组。入党积极分子4人。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迎接区划调整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该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一班人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紧紧围绕强村富民的目标,始终把发展经济和农民增收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发展经济计划,利用地理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民种植西瓜、草莓、菊花等经济作物,利用水面进行养殖业,积极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目前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组织实施。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0208100 241000 -- 查看 佘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佘村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佘村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茗香社区

  茗香社区处漳河之滨,位于峨溪河与漳河交汇处。社区东临漳河大堤,南与峨桥村相接、西至峨桥火车站、北依沪铜铁路,总面积0.8平方公里。社区辖管三处居民点:原新淮乡乡直、浮山乡乡直人员及鲁港大桥下水面渔船专业渔民。辖区总人口6211人、2156余户,其中非农户3312人,1329户,现有党员102人,社区两委干部7人。社区自西向东以路面形成的格局呈“众”字状,各类门店商铺多,是以商业为主的混合型社区,人员结构复杂,外来流入人口多,辖内有全国闻名的茶叶批发市场---“江南第一茶市”。驻辖区单位主要有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电力、金融、医疗、教育、水利等,私营企业40余家, 是峨桥镇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心。  

响水涧村

  响水涧村坐落于峨桥镇东南,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3687人,下辖14个自然村和一个移民安置小区。全村共有党员103人,于2010年11月经上级批复成立响水涧村党委,下设3个支部6个党小组。三年来,在村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带领下,全村广大干群齐心协力谋发展,集体资产不断壮大,群众收入稳步提高,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村民素质显著提高,民主管理进一步加强。实现集体资产近千万,人均可支配收入8500元,水、电、路、卫生厕所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村民素质进一步提高,摒弃旧恶陋习,参与管理集体事务意识进一步加强。逐步实现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村容整洁”二十字方针。响水涧村是典型丘陵地貌,四周环山,中间河流交错,风景秀丽,土地肥沃,民风淳朴。    通过对文物遗址的考古和发掘,发现5-6千年前此地人类生活活动十分兴盛,有石制工具,会制陶烧陶。现在居民大多是后来由外地迁入来此繁衍生息,而且来自不同地方,因此姓氏较多(鲁、高、强、俞、徐、姚、戈、黄、潘、刘、盛、张、董、沈、金、何、邓、骆、朱、陈、许、郑、汪、杨、吴、胡、陶、肖、夏、戴、彭、方、万),以鲁姓为最多,史称此地为龟山鲁家。在人民公社时东山、龟山、门村、河滩四村为一个村(时称大队)叫龟山大队。    因为地质原因和生产习惯,农田耕作为两季,即一稻一油;旱地作物主要有豆、棉、红薯等。因为境内水面积较多,所以水产养殖较为兴盛,而且因为没有工业污染,水产品品质较好,肉质鲜嫩。境内山峦起伏,矿藏资源主要是花岗岩和石灰石。    村民历来受儒家文化熏陶,崇尚礼仪,尊老爱幼,和睦邻里,民风淳朴。节庆时主要传统庆祝活动是舞龙灯、搭戏台。    因浮山独特的地貌适合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引来了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的投资兴建,响水涧电站主体工程已基本结束,机组已开始运行发电。响水涧电站的建设给我村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移民建设和道路的修建,给我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全村广大干群的共同的努力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扶下,近年来响水涧村的各项工作得到广泛的认可,并取得了一些荣誉。2011年通过安徽省计划生育达标验收、被评为芜湖市廉政文化示范点、芜湖市首届“文明魅力乡村”、获得峨桥镇“党建工作一等奖”。同时多年来各项工作获得上级表彰: 2010年获得国家妇联授予“全国基层组织示范村”称号、 “安徽省新农村建设先进村”、 “芜湖市关工工作先进集体”、 “芜湖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三山区改厕先进村”等各项荣誉。   

峨桥村

  峨桥村位于峨桥镇北部,东临漳河,南濒峨溪河,沪铜铁路、峨戴公路、淮九公路穿境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捷,著名的江南第一茶市位于此。峨桥村是由原峨桥和葛铺两村合并而来。全村人口3032人,辖13个自然村,22个村民组,总面积4.16平方公里,耕地1500亩,水面1400亩。村党总支有两个支部,党员共计68人。峨桥是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国家农业信息化试点村。峨桥村高标准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规划及年度规划,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基础。峨桥村产业特点主要以农业为主,种植业以一稻一油为主模式,生猪和水产养殖村的传统优势产业。由于紧连茶叶市场,从事茶叶贸易及相关从业人员较多,经济较为活跃。   

浮城村

  浮城村位于峨桥镇的北部,辖有12个自然村,30个村民组,763户,人口2902人,总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2144.447亩,农业生产以水稻、   油菜等经济作物为主,村党总支下设二个党支部,五个党小组,共有72党员名,其中女性党员4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48人。其中高中(中专)文化15   人,大专文化一名。村两委干部6人。其中女性2人。初中文化2人,高中(中专)文化3人,大专文化1人。    近年来,村两委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团结奋斗、扎实工作,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工作作风、转变工作方法,立足村情,积极鼓励和   引导农户走特色的农业之路,多渠道创收,全方位发展,带领群众走致富之路。   

桂港村

  桂港—它还有个故事呢。桂港是被一片大湖水包围着。明清时期,这儿还没有垒湖坝埂,与峨溪河边成一片,此处是港湾,大大小小的船只进进出出,也成了商户们货物进的集散地。湖的西北岸上住着几户人家并在岸上开了几家茶馆、旅馆,商人们进出此地。这些商人有的放木排,有的买卖金银,有的搞木炭中介等等。有了这些富贵商人的进出,当时人们就称此湖港头为贵港,意味着富贵之港。多年以后,在此岸居住的人家多了,人口也多了,而且这些居住的人家都姓桂,无一户杂姓,那就是现在的大桂村。随着人们长期之间的交流融通桂村变大,人口增多,人们就习惯地将贵港称之为---桂港。    解放后,上世纪五十年代,桂港称之为桂港乡,管辖范围是茶亭、梅山、老桂港。(当时的老桂港包括:桂港、官山、新潮村)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初改为桂港大队(包括官山、新潮)。大队部设在莫墩头的小山墩上。到了七十年代初,由于区域变化,又将桂港大队划分为桂港、官山、新潮三个大队,后将大队改为村。到了二00四年左右由于区域的变化又将桂港、官山村合并为现在的----桂港村。    全村辖13个自然村,常住居民780户,2432人口,总面积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29亩,人均耕地0.63亩,2012年人均收入8500元,农业生产以水稻、油菜等经济作物为主。    桂港村党总支下设,桂港、官山两个党支部,现有党员65人,女性党员7人,35岁以下党员23个,村两委班子成员6人,平均年龄38岁,高中以上文化2人,大学生村官1人,两委班子整体素质高,团结状况好,战斗力强。   

梅山村

  梅山村地处峨桥镇的西南部,占地面积4.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384人,耕地面积1467.7亩,梅山村仍系区划调整前的老梅山。    梅山村东边隔峨溪河与浮山相望,南接本镇的茶亭村,西依梅山、北邻本镇的桂港村。宁铜铁路、淮九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境内石灰石资源丰富,可开发山林地640余亩。   梅山村基层党组织梅山村党支部,现有党员45人,正式党员43人,其中女性5人,村两委干部6人。村民自治组织梅山村村民委员会,下辖7个自然村17个村民组,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10余万元,主要来源于境内四家石子加工企业的租金收入。    农业以“一稻一油”为主打产品,近年来,特色农业正在崛起,家禽养殖、水产养殖专业户逐年增加,成为本村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依托江南茶市,外出经商、进城务工是本村村民发家致富的首选之路。    改造后的农村电网覆盖全村,得益于农村安全饮水工程,95%以上的村民用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100%,村内2所卫生室,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初级医疗卫生保健。    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梅山村将以饱满的热情,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立足本地优势,全力构建和谐梅山、生态梅山、富裕梅山。  

茶亭村

  茶亭村位于峨桥镇西南部,与繁昌县接壤,属半圩半丘陵地貌。全村辖16个自然村,28个村民组,总面积6.06平方千米,人口2720人,耕地1897亩,境内有山林300亩,水面千余亩。村两委成员5名,村党总支下设2个支部,8个党小组,党员68名。淮九公路穿境而过,距省道S321仅1千米,交通便捷,且紧邻规划建设之中的繁昌县工业园和石雕工业园,具有一定的区位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    近年来,该村立足村情,理清思路,挖掘潜力,确定了以“加强组织建设,健全落实制度,发展村级经济,增强服务意识”的思路,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工作重心。农村经济从以种植水稻和油菜为主的传统农业,调整为新品种种植和养殖业、石材加工业并举的多元结构局面;大力盘活山林、水面、荒丘等资产,利用引资、市场等手段,村级综合经济效益提升显著,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较快。村级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热忱欢迎各界朋友来茶亭投资创业。  

浮山村

  浮山村位于峨桥镇东部,历史上曾隶属于浮山公社。浮山乡,二00四年划入峨桥镇,由原来的泊口、丰圩、新屋三村合并而成。浮山村东靠泊口河,北临漳河,西隔峨溪河与镇政府相望,南与丰裕村为邻。    浮山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准九路从村的北端穿境而过,浮峨路横穿村中心向南而去直达繁昌县。全村东西长为2公里,南北长为4公里, 面积8平方米公里。、    浮山村现有人口四千八百多人,为峨桥镇第一。现有党员140人,村两委干部7人。村民百分之九十九以上为汉族,近几年由于云、贵、川等外嫁女的迁入,有彝等少数民族的村民。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村民按姓氏以自然村族居为主,现有十九个自然村。主要的姓氏有强、鲁、徐、桂、陈、谭、王、汪、姚等。其中原泊口村多为鲁姓,丰圩多为徐姓,新屋多为强姓。该三姓主要是唐宋以后从外地迁徙而来。浮山村民间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长,形式多样,玩龙灯、走马灯、叠罗汉曾经非常盛行,七十年代以前,耕田歌等民歌小调更是响唱于田间地头,站人流连忘返,令人陶醉。    浮山村土地肥沃,所处的丰裕圩在宋代以前就已成圩,圩内土地平坦,为长江冲积平原。现有耕地二千四百亩,水面三千多亩。主要的农作物为水稻、油菜和棉花。村民有一千多人在外务工,八百多人在外经商,只有妇、老等人在家务农,村民的主要收入为经商和务工。目前浮山村的村民生活水平在峨桥镇处地中上游,人们安居乐业,列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岳山村

  岳山村位于峨桥中部,紧邻闻名全国的“江南第一茶市”,区位优势独厚,沪铜铁路、淮九公路、华电大道穿境而过,中峨公路与淮九公路在境内交接,交通便捷,邮电通讯发达,全村治安形势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全村辖16个自然村,28个村民组,常住居民1260户,4464人口,总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31.17亩,人均耕地0.75亩,2012年人均收入8500元,农业生产以水稻、油菜等经济作物为主。    岳山村党总支下设新潮,螺湖两个党支部,现有党员99人,女性党员10人,35岁以下党员23个,村两委班子成员9人,平均年龄35岁,高中以上文化7人,大学本科文化1人,大学生村官1人,两委班子整体素质高,团结状况好,战斗力强。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迎接区划调整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村党总支,村委会带领齐心协力、团结奋进、扎实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新思想观念,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紧紧围绕“强村富民”的目标,把发展村级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制定了发展经济计划,利用地理位置优势,调合产业结构,引导农民种植大棚蔬菜等经济作物,聘请技术人员,利用水面,进行高密度水产养殖,利用项目资金扶持养猪大户扩大生产。利用峨桥镇区开发契机,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利用本村属于集体所有土地。积极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合作经济和私营经济,争取为美好乡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农庄村

  农庄村位于浮山之北峨溪河畔,东与浮山村、丰裕两村接壤,西与繁昌县峨山镇交界,具有依山畔水的优美环境。主要姓氏有:俞、徐、强、刘、柯、葛、鲁、桂。千人以上大姓为俞、徐。全村现有11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农户1115户,人口4096人,全村共有党员101人,村两委干部7人。总面积1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41亩,水面1200亩,山场6750亩,农业生产主要以水稻、油菜、菊花、棉花等经济作物为主。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迎接区划调整工作的机遇和挑战,在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一班人齐心协力,团结奋斗,扎实工作,认真贯彻落实“-”重要思想,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工作作风,转变工作方法紧紧围绕强村富民的目标,积极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科技兴农为载体,制定发展村级经济的中长期规划,立足村情,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户走特色的农业之路,多渠道创业,全方位发展,共同致富道路。    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农庄村将以饱满的热情,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立足本地优势,全力构建和谐农庄、生态农庄、富裕农庄。  

东湾村

  东湾村位于峨桥镇中部,和新淮村接壤,西至响水涧村,南至石谷村,北至山湖村。淮九路、响水涧工程快速通道穿境而过。该村北临漳河,南濒泊口河,距江南第一茶市3公里,沿江高速出口就位于我村竹山组边,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全村741户,人口2825人,辖21个村民组,总面积4.6平方公里,耕地1808亩,水面980亩,山场1500亩。农业生产以水稻、油菜等经济作物为主。全村共有党员87人,设一个党总支,二个支部,8个党小组。村两委干部6人。    近年来村党总支、村委会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总支、村委会带领一班人,齐心合力团结奋斗,扎实工作,全面贯彻落实“-”、“-”,认真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人民安居乐业,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村的工作得到各级认可,2006年该村被镇党委年终考评为”综合”二等奖,2007年度荣获三山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2008年度荣获全区信访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度荣获镇计划生育工作一等奖,2008年该村被镇党委年终考评为“综合”二等奖。   

山湖村

  山湖村位于峨桥镇东北部,。 历史上曾隶属于浮山公社。浮山乡,二00四年划入峨桥镇,与佘村村接壤,濒临漳河,与芜湖县隔河相望,交通便利;辖7个自然村,13个村民组;人口1803人,现有党员52人,村两委干部5人。耕地面积1080.4亩,村民百分之九十九以上为汉族,近几年由于云、贵、川等外嫁女的迁入,有彝等少数民族的村民。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村民按姓氏以自然村族居为主,现有七个自然村。主要的姓氏有强、鲁、吕、李、 王。杨、 陶、朱等。其中原金山组多为鲁姓,下坝组多为朱姓,中坝组多为李姓,上坝组多为吕姓。    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村两委一班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苦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各项工作均取得长足进步。  

新淮村

  新淮村位于峨桥镇东部,东与南陵县。北面佘村村,西面东湾村,南面石谷村分别接壤。下辖13个自然村。31个村民组,总人口2540人,现有党员91人,村两委干部7人。全村面积约8.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15.5亩,退耕还林97.1亩。辖区内石灰石资源储量大,年产量十万吨以上的石子厂有四家。境内水陆交通便捷,沿江高速,省道淮九路穿境而过,中学、中心小学、医院、信用社、邮政所、供电所等到单位均座落在我村范围内。  

佘村村

  佘村位于峨桥镇东北部,南与新淮村相望,东北隔漳河与火龙岗隔河相望,西与山湖村相连,沿江高速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捷。全村治安环境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全村辖13个自然村,37个村民组,农户908户,人口3187人,总面积约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939.3亩,村山林面积635亩,农业生产以水稻、油菜等为主。    佘村现有村两委干部7人,其中女性2名,村总支现有党员84人,共分6个党小组。入党积极分子4人。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迎接区划调整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该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一班人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紧紧围绕强村富民的目标,始终把发展经济和农民增收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发展经济计划,利用地理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民种植西瓜、草莓、菊花等经济作物,利用水面进行养殖业,积极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目前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组织实施。  

石谷村

  石谷村地处峨桥镇东部,东与南陵县隔漳河相望,南与虬保村、西与响水涧接壤,北与新淮毗邻,全村总面积8.2平方公里,耕地1400亩,山地4600余亩,水面670余亩,退耕还林2300余亩,辖19个村民组,5个自然村,总人口2620人,现有党员89人,村两委干部7人。境内有铜山,风光秀丽,景物宜人,山上有著名的铜山寺,始建于唐朝,有千年银杏树、涌珠泉、神仙洞等三奇;沿江高速穿境而过,高速三山、峨桥出口离境内仅1000余米,淮林路贯穿全村,村村通公路四通八达,紧靠响水涧蓄能发电站。    近年来,村两委团结带领全村广大党员群众,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齐心协力、团结奋斗、扎实工作,认真践行“-”重要思想,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和方法,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以区划调整为契机,紧紧抓住机遇,加大建设村级基础设施的力度,实施村村通工程道路3条,水利填塘固基1500米,全村已有近87%的农户接通了自来水。    我村充分挖掘资源,发挥区位优势,立足现有条件,千方百计壮大村集体经济。积极引导广大农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村成立了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协会,实施“阳光工程”组织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培训,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大力加强计生、综治、社会保障、教育、文化事业,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虬保村

  虬保村位于峨桥镇的南端,东与南陵县许镇隔漳河相望,南与繁昌县平铺镇郭仁村接镶,西与本镇响水涧村交界,北与本镇石谷村相接,全村总面积为6.3平方公里,水田面积2131.89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棉花等。林地1500余亩,水面1600多亩,防汛大堤2700米,实施村村通工程一条,道路亮化两个自然村,全村已有近98%的农户接通了自来水,辖32个村民组,居民总户数677户,总人口2476人,党员71名,在编干部6人。       当前工作:1.积极配合政府做好各项工作。2.争取千亩虬塘湖引进项目。3.做好项目的扫尾工作。4.做好回民,汉民公墓的矛盾调解工作,加强两个公墓的管理。    村两委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大力加强民生,党建,计生、综治、社会保障、教育、文化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  

丰裕村

  丰裕村位于峨桥镇南部,居三山区繁昌县交界处,全村辖10个自然村,38个村民组,总占地面积11.2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820亩,山林面积7000余亩,常住户1652户,总人口4150余人。村设总支1一个,3个支部,12个党小组,党员104人,村两委干部6人。村办公大楼在双形路东侧,卫生室3个,村内有4条主干道:一是东形—河滩;二是杨灯—强门;三是村部—强楼;四是村部至强门。    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村两委一班人思想开拓,扎实苦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开发农业生产坚持把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近年来,丰裕村党支部、村委会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层层落实综治责任制,狠抓综治基层基础工作加强治安防范。    目前,全村治安形势良好,群众有安全感,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的稳定为全村的经济发展仅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佘村村特产大全




佘村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