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黄山市 >> 徽州区 >> 潜口镇 >> 东山村

东山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东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山村简介

  东山村地处徽州区潜口镇境内,东与歙县棠樾牌坊群接壤,南接著名旅游景区唐模,西至本镇坤沙、呈坎镇灵山村,北临全国农业生态旅游区蜀源,坤蜀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捷。距黄山市府所在地屯溪20公里,距徽州区府所在地岩寺7公里,距铜黄高速公路出口仅2公里。现在的东山村是由原东山村、颖川村、二联村合并而成,面积8.41平方公里,农业耕地面积3747亩,林地4245亩,人口2468人,其中外出务工842人。现有党员92名,其中预备党员3名。该村农业主导产业为传统种植业、经果林等经济作物和养殖业,种植业以粮油、蔬菜、辣椒、西瓜、甘蔗、茭白、烟叶为主,养殖业以养鸡、养猪、养渔为主。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920元。
   该村总体的发展思路是紧紧围绕镇党委提出的“三区两带一线”发展战略,积极做大做强东山、颖川、二联为主的烟叶、蔬菜种植、鱼类养殖、无公害蔬菜种植带,充分发挥合作社及协会作用,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大发发展苗木、经果、蔬菜、烟叶等主导产业,逐步壮大基地,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1004102 242700 -- 查看 东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山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东山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坤沙村

  坤沙,地处黄山南麓,境内丰山,其颠海拔500余米,历来都称“丰山尖”。旧制“丰山乡”及今之丰乐河均取其中一个“丰”字,表达丰山脚下、丰乐河畔劳动人民对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的热切向往与殷殷期盼。攀登丰山之颠,鸟瞰周边,60里屯溪,100里歙南,尽收眼底。抗战军兴,陆军二十三集团军进驻徽州,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设总部于唐模,见丰山一带地势险要,居高临下,犹如关隘,特设炮兵阵地于此,以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效。    坤沙原属歙县,1987年撤地建市,隶属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现有9个村民组330户、1092人,党员52名。面积2.53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1200亩,集体林场1600亩。该村围绕徽匠、乡村旅游、苗木产业三大主导产业,着力做亮“一村一品”,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16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19.33万元。先后荣获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级卫生村、全国绿化造林千佳村、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单位等殊荣,目前还是省级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中央和省领导-、-、-、张宝顺等曾到此视察。    坤沙建村历史悠久,昔为胡、王姓两大姓氏聚族而居,其中胡姓占70%,王姓占20%,吴、方、汪、江等姓仅占10%。竹坞村,纯由胡姓氏族聚族而居。竹坞胡氏自宋代南迁,经婺源、琶塘而后定居竹坞。始祖元德公,生三子:子贤、子贞、子进,由此三支繁衍生息,以迄于今。其厅屋有联云:“大宋南迁,先代隐居竹坞;乘皇起凤,后人落业坤沙。”    坤沙村内有筠溪流过,潺潺溪水,川流不息,象一组韵律无穷的天然音符,伴随着坤沙人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建设着自己丰乐美好的家园。九旬老人胡显荣先生抚今追昔,按捺不住内心激动的心情,欣然命笔,撰书新联:“筠水东流无昼夜,丰山北峙有春秋。”道出一个耄耋老人对家乡锦绣风光的挚爱之情。   

蜀源村

  蜀源村,位于黄山南麓,地理位置优越,四面环山,古森参天,灵金河(又名金带溪)呈”s”形,一水环流似玉带贯穿全村,因地形极像四川盆地,故称蜀源。    地处潜口镇的东北部,东接中国牌坊群之乡--棠樾,南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唐模,西与“非遗传承地”---潜口相攘,北依“天上街市”灵山。距区政府所在地岩寺11公里,市政府所在地屯溪28公里。辖蜀源、前山、铁匠坞、北山下、蜀口、板桥山六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220户,农业人口825人,耕地65.3公顷,林地山场276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    蜀源村历史悠久。有着千余年的历史,古时曾是西衮绣乡二十二都一图赖、三图万之境;国民政府时期,初期属灵棠乡管辖,乡公所设棠樾村(另辖灵山、稠墅、棠樾等村),后划归丰山乡管辖,乡公所设唐模村(另辖东山、二联、颖川、唐模等村)。1949年4月下旬,歙县全境解放,蜀源“优昙保”改名“蜀源行政村”,隶属歙县富堨区管辖,1951年划入潜口区。1953年下半年,潜口区新设两个半脱产的乡,蜀源隶属东山乡(另有唐模、东山、二联、颖川四个村)。1956年进入合作化时期,蜀源成立“建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全国实现公社化,蜀源更名为“建新生产大队”,初期隶属“岩寺人民公社潜口管理区”,后属“岩寺区潜口人民公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公社体制撤销,陆续恢复乡、村建制,蜀源于1984年撤销“建新大队”,建立“蜀源村民委员会”,隶属潜口乡(镇)。    蜀源村风光优美。为具代表性江南水乡风韵的徽州古村落,灵金河(又名金带溪)呈“s”形穿村而过,形同装满宝物之袋,观音、罗汉二山紧紧夹峙,正合“水口宜山川融结峙流不绝”之水口堪舆相解。蜿蜒山溪,青石曲径,田野静卧,粉墙黛瓦,故素有“小桃花园”之美誉,清书法家邓石如书写的隶书“优昙谷”和篆体“小桃花源”石匾今存完好。始建于明代的排水水系贯穿全村,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明代古梯田蜿蜒于灵金山之巅,明清古栈道穿梭于前山岭。    蜀源村文化厚重。被人们称为“东南邹鲁”的古徽州著有商儒之乡,曾孕育了颇具特色徽文化的古村落,蜀源村乃怀其中。徽州“三绝”古祠、古民居、古牌坊,蜀源俱领-。现有明清牌坊3座,古民居20余幢,古祠堂1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德本堂”和“思恕堂”。德本堂为明清时期镖师所建,其厅堂雕饰华丽精美,建筑布局别具一格。思恕堂为鲍姓盐富商所建,其门楼砖雕“扬州瘦西湖全景图”,其布局自然,线条细腻,山水花鸟、楼阁亭桥、舟车人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为绝佳精品,国内罕见。此外,文物胜迹还有赞宪坊、贞寿之门、节孝坊、都天庙、元代烈女碑等。    蜀源村物产丰富。平畈区平均海拔180米,无霜期226天,年均温19℃,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盛产贡米、甘蔗、西瓜、贡菊、黄山毛峰、笋干等黄山特色农产品,麻酥糖、毛豆腐、蜀源糕饼、蜀源年糕等徽州特色小吃,享誉海外,名扬天下。    2000年1月,在全市率先创办“优昙谷休闲养生旅游中心”,吸引了上海、浙江、江苏等华东大都市游客前赏徽州古迹之美,享田园风光之秀,开安徽省“农家乐”发展之先河。为此,荣获“华东休闲养生第一村”之美誉。2004年5月7日,国务院副总理-来对蜀源的生态保护和合理开发充分肯定,对蜀源村的自然风貌感慨尽致。2000年7月,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总局评定为“国家级农村旅游示范村”。2006年,被评为“安徽省百佳生态村”称号。2008年,被确定为黄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级示范村”。   

东山村

  东山村地处徽州区潜口镇境内,东与歙县棠樾牌坊群接壤,南接著名旅游景区唐模,西至本镇坤沙、呈坎镇灵山村,北临全国农业生态旅游区蜀源,坤蜀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捷。距黄山市府所在地屯溪20公里,距徽州区府所在地岩寺7公里,距铜黄高速公路出口仅2公里。现在的东山村是由原东山村、颖川村、二联村合并而成,面积8.41平方公里,农业耕地面积3747亩,林地4245亩,人口2468人,其中外出务工842人。现有党员92名,其中预备党员3名。该村农业主导产业为传统种植业、经果林等经济作物和养殖业,种植业以粮油、蔬菜、辣椒、西瓜、甘蔗、茭白、烟叶为主,养殖业以养鸡、养猪、养渔为主。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920元。    该村总体的发展思路是紧紧围绕镇党委提出的“三区两带一线”发展战略,积极做大做强东山、颖川、二联为主的烟叶、蔬菜种植、鱼类养殖、无公害蔬菜种植带,充分发挥合作社及协会作用,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大发发展苗木、经果、蔬菜、烟叶等主导产业,逐步壮大基地,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澄塘村

  澄塘村简介    澄塘村位于潜口镇中部,交通便捷,潜歙旅游公路及徽州绿道穿行而过,距区政府所在地岩寺10公里、市政府所在地屯溪26公里。由原澄塘村、陈村自然村合并而成,辖4个自然村,25个村民组,688户、2458人。水田面积2070亩、旱地面积375亩、林地2100亩、塘库80亩,围绕“蔬菜、塘库、生猪、苗木”等四大产业,主导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定位生态农业特色村、农耕澄塘。  

潜口村

  潜口村,辖42个村民组, 5268人,党员168名。205国道、呈歙旅游公路、合铜黄高速徽州区下口在此交汇,境内拥有全国“4A”级景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潜口民宅和“中国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2006年以来,该村先后被评为“安徽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安徽省生态村”、“市级五个好村级党组织”。2010年7月9日,安徽省委张宝顺书记视察潜口,对潜口党建及新农村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全村共有126名能人就地或返乡创办各类生态农业基地15个、建筑企业6个、文化产业13个,有45名能人到周边乡镇、区县创办或领办各类经济实体18个。苗木、农家乐、旅游三产等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2010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6万元。整合各类资源,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创业能力培训,提高党员群众创业、就业能力,积极做好劳力输出,基本达到“一户一人在外创业就业”。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   

唐模村

唐模村  唐模村位于黄山南大门。“唐模”这个村落名称沿用了1400多年,是一片自唐朝以来几经完善的村居,一个古徽州独居文化的缩影,带着沧桑和乡土气息。这里紫霞峰西耸,飞布山东横,天马岩南驰,灵金山北倚,环唐模皆山。   村内檀干溪淙淙而过,农家夹岸而居;远山近水,风物怡人;幽情古趣,独特罕见。唐模村不同于一般的以古民居为代表的古村落,古徽州水口园林的典作——檀干园;一千四百岁青春依旧的“活化石”——银杏树;同胞兄弟皆翰林而受到皇帝钦赐建造——冲天古石坊;诗韵悠悠的古徽州秦淮河——水街。    唐模村,原为歙县所辖,现属徽州区。是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祖父叔举创建的。公元623年,汪华的后裔汪迁回故乡,起先居住在山泉寺。年近古稀的汪思立博学多才,精于天文地理。他用八卦相中了山泉寺对面的狮子山,而且那里有太祖叔举种植的大片郁郁葱葱的银杏树,认为在这里居住可以发子发孙。故汪思立率儿孙迁到狮子山居住。经过几代人的辛苦劳动,先后建立了中汪街、六家园、太子塘等建筑物,逐步形成了一个聚族而居的村落。汪思立率儿孙重返徽州时正值五代年间后唐建立,诸侯纷争,强盛的唐朝已不复存在。汪氏子孙不忘唐朝对祖先的恩荣(即隋朝名将汪华归顺唐朝后-为越国公,死后谥“忠烈王”),决定按盛时的规模建立起一个村庄,取名“唐模”(另一说按盛唐时的模式、风范、标准建立)。1087年,郡北许村的许贵一、许贵二兄弟俩因父母双亡,投靠唐模姑父家。经过几代繁衍,许氏比当地的汪、程、吴三姓人丁更为兴旺,成为唐模的大姓望族。但他们不忘姑父的收养之恩,仍沿用“唐模”这个村名。唐模村庄的形成、命名,是古代的徽州人重视风水与忠君思想结合的产物,深深地烙上了历史文化的印制。   忠君铸造了唐模,尽孝则成就了名闻遐迩的檀干园。相传,清初唐模许氏有一位叫许以诚的富商在苏浙皖赣一带经营36爿当铺,时称36典。母因子贵,在山村里过了一辈子的许以诚的母亲十分向往“人间天堂”的杭州西湖,就向儿子提出了想游览西湖的愿望,但苦于山高路远,车马劳顿,年老体衰不便成行。于是这位孝子不惜巨资在村边挖塘垒坝,模拟西湖景致,修筑亭台楼阁、水榭长桥,湖堤遍植檀花和紫刑,供母颐养,园内也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带桥等胜景,恰是一处微缩的西子湖。镜亭是小西湖的中心,亭内四壁以大理石砌成,镶嵌有苏轼、朱熹、董其昌、黄庭坚、倪元璐、文征明、米芾、蔡襄、查士标等书法大家碑帖,林林总总,蔚为大观,仿佛是一座新安碑园。据说曾国藩来徽州镇压太平军时,发现了这些宝贝,欲把它盗走,终因体积太大而罢手。田园内遍植檀花,又有一泓小溪缓缓绕流,取《诗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之意而名曰“檀干园”。   现唐模村以狮子山为支撑点,村的西南面有一方圆数十里的丘陵地带象形山;东、北、西面是广阔的小平原;越过狮子山7华里即为丰乐河。如今村中还保存着较完好的青石板路,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溪中有一座清代建造的高阳桥。过桥即见小溪南面的古银杏林。林前有太子塘,塘右侧有太子庙。紧依太子庙是一座典型的古徽建筑"状元府"。相隔一巷之地的是现-民党要员许村玉的旧宅。过高阳桥沿小溪北面而下,有尼姑庵和许氏大祠堂。再往前便可见到闻名中外的唐模小西湖。越过小西湖,即见全国罕见的"同胞翰林"碑坊。八角亭、蜈蚣桥深深掩藏在郁葱的樟树林中。唐模村堪称为一座园林式古建筑物馆。   


东山村特产大全




东山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