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黄山市 >> 徽州区 >> 呈坎镇 >> 四村村

四村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四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四村村简介

  徽州区呈坎镇四村村位于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黄山风景区的南麓(东经59°55′,北纬118°15′),北距黄山50公里,南距徽州区政府驻地--岩寺镇20公里。皖赣铁路近在咫尺,有黄山、歙县、岩寺等站可供货、客运输。黄山机场全天候可起降大中型客机。四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降雨量1450毫米,夏雨集中,伏秋多旱,冬季少雨。夏季气温稍低,而冬季气温稍高,日照稍短,农作物生长期略长。
   四村村共由10个村民小组组成,至2008年底全村总户数328户,总人口1045人。四村村林业资源较为丰富,全村森林覆盖率达93.3%。区域面积13.26平方公里,其中林地18555亩,居全区之首。四村村产业以毛竹、茶叶和绿竹种植为主,村内工业主要为手工编制竹制品。2008年四村村被安徽省评定为“毛竹专业村”,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91元。2006年底,建成官田至朱家坟4.6KM"村村通"公路."同时,为村民行路难问题,村党支部“两委”经对上争取和村民积极踊跃捐款,至2008年8月,又相继完成了一、二组(官田至胡家坡、青岭下)和八、九组(东坑溪)的道路拓宽和硬化,至此,一条从东坑溪口至胡家坡、青岭下、东坑溪长约13公里连通主干道、穿越各村民小组的水泥路全线贯通。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1004103 242700 -- 查看 四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四村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四村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石川村

  石川村位于呈坎镇西部,205国道穿村而过,2008年初撤并村后,现辖石川、梁上、上舍、云潭等自然村,共12个村民组,群众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茶叶、林竹、渔业收入为主,全村现有人口约1500人。2010年农民总收入1203万元,人均收入4846元。全村总面积11956亩,村内林业和水资源丰富,其中林地面积9732亩,现有中型水库一座——丰乐水库,并于2004年完成大坝除险加固工程,还有著名高山自然生态湖景区、国家级3A景区—丰乐湖旅游景区。    石川村党支部,现有党员54名,村总支委员5名,村委委员3名,村两委班子团结务实,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汪村村

汪村村  汪村村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中部,距呈坎镇政府驻地呈坎三公里。全村由上汪村、下汪村、东横、叶村、下家碓5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组成,人口2200人,651户,全村总面积24平方公里,汪村村系畈山区农业资源较为丰富,是宜农宜林的综合发展地区。全村水田1900亩,旱地165亩,林地9000亩,其中茶园面积3000 亩,森林覆盖率达75%。农业主导产业为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业以水稻、毛竹、茶叶为主;养殖业以养鸡、猪、牛为主。二00七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32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000元,二00八年农民人均收入4126元,二00九年农民人均收入5449元。二0一0年农民人均收入6908元。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8292元。2010年至2011年引进步日电子、日诚纺织和徽玉古典家具三个千万元项目。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   

杨干村

  杨干位于徽州区中部,由岩寺往北去黄山的公路在佛子岭头分叉,左边去黄山,右边到杨干、呈坎。跌下佛子岭脚就是下杨干,跨过?川河是中杨干,再上便上上杨干了。上、中、下杨干在外界通称杨干。杨干元代属14都,明清时期隶属徽州府歙县通德乡丰乐里,民国时期隶属潜口管辖,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划归呈坎公社,今属徽州区呈坎镇。该村由水埠口、上杨干、中杨干、下杨干、周林田5个自然村构成,人口约1400余人,村委会设在上杨干。   据现有史料考证,上杨干在晋代建村。金氏家族从杭州十字街迁来定居,占、叶两姓到明初始迁入,后来,王、杨、吴相继来此定居,所谓“先有金、占、叶,后有王、杨、吴。”据王氏族谱记载,上杨干盛于明代。当时上杨干前后1华里的村庄,四周封闭,出入只有前后两个大门,村中民宅连为一体,起到防盗防偷的作用。上杨干原称“王干”。明代王姓兴旺时,王氏有人在朝中当按察御史。村中原有牌坊,惜在文革时被拆除。传说按察御史归隐故里后,得一奇病,被村里杨姓郎中“杨半仙”治好,御史为答谢杨氏的救命之恩,特许村名以杨姓为首,故改“王干”为“杨干”。杨干村名由此得来。但从史料来看,这也不过是一个附会的美丽传说,不足为信。随着历史的变迁,家族的兴衰,现今上杨干以陈姓为主。杨干村头原有“杨干禅院”,俗称“杨干寺”。该禅院座落在黄龙山脚,背靠黄龙山,门对?川河,坐西北、朝东南。从杨干去呈坎走老路要经过寺门前。禅院左上边有一眼井,旱年不浅,涝时不溢,四季长流,水质胜于它处。该禅院建于宋,鼎盛在明,扩建后规模庞大,最兴旺时僧人多达百余。建有钟鼓二楼,铜钟很大,故杨干有俗语云:“阴坞口的风,杨干寺的钟。”   杨干禅院是呈坎罗氏始祖罗秋隐的墓祠。罗姓为歙县大姓,望族是也。宋代   《新安志》的作者罗愿即属呈坎罗氏。罗秋隐,南宋丞相程元凤撰《碑记》云:“唐季避地之贤者也,为歙之通德乡有罗氏之肇祖,墓在其居南三里许黄龙山麓之阳,曰杨干。”宋宝祐6年(公元1258年),罗氏十三世祖罗鼐看到“族属益炽,散处他乡邑,岁时会拜墓下,老者远莫来,来者幼莫识。”于是,“谋于众,悉出旧缮墓产,别立僧藉专守,供香灯,则不肖者无所用其0,而有力者莫能褫,庶几久计。”同时,罗鼐请定于其岳父程元凤。程元凤提议:“有宁泰乡杨干禅院僧觉晓者,清介可委,晓亦愿依归从之,遂于墓前右畔旷地为屋五楹,中居世尊,右祀后 ,左享秋隐……。罗氏捐产若干亩,余亦佐焉。公赋私费入给共裕,然而有余。事竣,余为勒石于院,仍名杨干。”罗氏的目的是:“墓得僧院以存,僧院资产以久。”罗氏利用僧院保护祖墓,四季香火不断;院僧也因此得到罗氏提供的房产、地产得以安生。   到了明代嘉靖年间,杨干禅院院僧却与呈坎罗氏打官司,历时8年才结案。该案轰动徽州府,惊动都察院。这场官司的导因是杨干禅院僧纲法椿及佛熙诸人,“计串非族仇罗承善等出名盖佛殿,侵压祖坟。”(罗显奏)并要迁祖坟于院外,霸占罗氏提供的房产及地产。   对于杨干禅院的归属,九品僧纲法椿认为:“世道变迁,产属僧业,罗显祖坟亦因年久凌夷,子孙疏远,不时拜理。明洪武丈量时,地皆寺经理,弘治年间,祠堂坍坏,僧佛熙建屋五间,改名观音堂,并造钟鼓二楼,住屋厂厅廊房一宅,添置田产,渐成大寺。”(法椿状招)   为此,罗显等罗氏族众与寺僧发生争执,诉讼到徽州府歙县县衙。歙县知县高琦“受赃屈陷,将坟诬作浮堆平治”。罗氏族众不服,几次上诉徽州府、巡按衙门,经过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几经审理,历时7年,仍然得不到解决。最后在“0僧纠众结成党锢,贿入贪酷”(罗显奏)的情况下,罗显具本,令侄罗兴于明嘉靖14年(公元1535年)二月,抱赍上奏都察院,要求转行巡按衙门亲自审理。同年5月,都察院札付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宋茂熙亲自审理,才最终得以结案,使罗氏杨干禅院始祖墓地得以保存。   该案从明代嘉靖7年(公元1528年)开始诉讼,到嘉靖14年(公元1535年)结案,历时8年。罗氏族众为了打官司,耗费白银近万两,最多4户均出白银650两,另外出银300两、百余两、数十两不等。“多寡不同,莫不各随其力之所及,家之所有,乐输为助。”(罗显语)   

灵山村

  灵山村位于呈坎东南,依山傍水而建,后唐时建村,元代隶属徽州府歙县22都1图,明代隶属徽州府歙县滚秀乡灵山大社仁风里,今属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灵山行政村,辖17个村民组,人口1700余人。灵山,以其灵秀之气和人们眼中的佛祖禅佛圣地而为世人尊崇。村庄居于灵金山、丰山之间的山谷内,一条长长的灵金河从村中缓缓流过,将村庄分为南北两部分,河西边依林靠壁,筑房造屋。灵金河左边房子坐北向南,右边房子坐南向北,遥遥相对。灵山村中有一条长3华里、1米多宽的灵山古水街,街道由青石板铺成。沿水而下,村内水街上有古石桥36座。整个村庄似一条长长的飘带,令人想象无穷。源远流长的小河水,时时发出“叮咚、叮咚”的悦音,兼之鸟鸣、虫吟,奏起了和谐的“田园交响曲”。   灵山四周竹林环绕,竹海茫茫,横无际涯,这即是灵山的竹海。灵山人对竹子有着深厚的情愫,户户皆会竹编,编织出竹篮、斗笠、簸箕、筐子等精美竹器,这便是灵山一绝——竹器。灵山的另称是贡米。因进贡皇宫,皇帝喜食,故称“灵山贡米”。因日照时间短、生长周期长,灵山贡米米质柔软,散发出淡淡清香,令人食欲大增。灵山村中有二口井,一年四季水位不变,清澈见底,喝一口,绵甜爽口。   灵山村的水口十分优美,有水、有桥、还有庙。灵山水口处建有雷租庙,庙两旁各有一个菩萨殿,对面是翰苑牌坊。庙前有一条弯曲的小溪,绕到庙南菩萨殿身底,通过灵阳桥,东流入新安江支流丰乐河。雷租庙及左右菩萨殿旁有一路亭,名“五福亭”,来往路人均从亭中走过,川流不息。   翰苑牌坊建于明正德六年,明武宗朱厚照赦函安公、函中公、函功公三房夫人牌坊,由杰兴公十九世孙杰公执手建造。牌坊随山势而建,南北走向。高十余米、宽八米左右,横梁上横雕“翰苑”二字,此二字之上竖雕“恩荣”二字。牌坊前有灵山村主干道及一条山涧小溪,主干道由牌坊下而过,通过五福亭,东去方家坞;小溪绕过牌坊后流进灵阳桥。牌坊与雷祖庙口隔一条小溪,相隔10余米,巍立相望。   通过牌坊,沿溪水逆流而上,通过一座小桥,走20米路左右,便来到了灵山祠堂。祠堂建于明弘治年间,到明万历年间,杰兴公十九世孙杰公二十世孙信公、叔侄二人委托当朝太保许国大学士奏本皇上,为方氏祠堂题名,皇帝口谕:名世。清朝统治期间,祠堂重修,只留男祠,即为现在这个祠堂。   灵山流传有优美的传说。在灵山几十里路外有一小村庄,那儿住着母子俩,儿子天天到一私塾读书,早出晚归。每天晚上,有一白发仙翁送他回家。“你是谁?为什么送我?”每次他都想问,可欲言又止。因为母亲告诫他不可乱说话。有一天,他终于熬不住了,开口问仙翁,可话一出口,仙翁便不见了。此后,仙翁没送过他,其母告之,小心,小心,再小心。可是天意难违,大难终于来临。一晚上,雷雨交加,儿子大叫,全身酸痛,母亲叫他用力伸双脚顶住,可是他的骨头被换了,他原是真命天子,却换成了“讨饭骨头”。其母又大叫,咬紧牙齿!于是他的牙齿没换,人称“三十六牙”,一般人只有二十四颗牙。一天,“三十六牙”讨饭至灵山,见一个人家刚请客完毕,便向主人讨饭吃。主人说:“我家没什么菜,舀碗饭给你吃吧”。于是,主人用盛肉的碗舀了饭,加些菜。“三十六牙”觉得饭越吃越好吃,便说“灵山十八弯,世世代代做高官”,后指袖而增。还有一个故事来许国相关。许国原先在灵山开过私塾,与旁边一卖毛豆腐的关系极好,每天下午0准时去吃毛豆腐,日久二人关系甚密,结为兄弟,后许国进京为官,可此人仍在灵山卖毛豆腐。有一年,灵山一座庙宇被一外地和尚霸占了,灵山人到各处告官,均不能赢。有人提仪,请卖豆腐的找许国试试。卖豆腐的于是背上苦竹菜步行千里来到京城。许国知情后说,你必须在京城住三个月,三个月内不要来找我。第二天,许国家人将他留下的苦竹菜送到旅店,不久便有许多人来旅店购买苦竹菜,原来许国对人说他吃干苦竹菜,于是满京城的官都想买干苦竹菜,一时此菜价钱飞涨。可是送礼人前脚刚走,许国跟着便将苦竹菜交给卖毛豆腐的。三个月时间过去了,许国告诉他,事已办妥。卖毛豆腐的回家路过歙县时,方知许国为惩罚方家祠堂的和尚,让他们从绩溪背石头到歙县造牌坊,并滚出灵山方圆五百里。   绝佳的生态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动人的传奇故事,让灵山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灵山之灵之秀,概不虚传。   

容溪村

  容溪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依山临水,风景秀丽,传说名仙容成子曾游此地,故村附近的山名为容成峰,山中清溪,得名容溪。她位于徽州区呈坎镇西面,距黄山风景区50公里,距徽州区府所在地岩寺10公里,区域内乡村公路设施完善,交通便捷。容溪村系山区,林业资源较为丰富,全村森林覆盖率达90%。全村总面积24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32457亩。2009年,荣获安徽省特色林业产业村香榧之村。    全村由容溪、葛坞段、曹家棚、小容、大容5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组成,人口1815人,584户,农村劳动力1471人,其中外出务工680人,二0一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0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920元。   容溪村是传统山区农业村,以香榧、毛竹、茶叶和油茶种植为主,农业土特产品资源丰富,除小容香榧产业外,还有龙山湖淡水鱼、土鸡养殖、高山腌辣椒等都有较高的知名度。   近年来,村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双星工程咨询、黄山新生材料贸易、黄山金地电子、黄山东升科技等项目6个,成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新的增长点,2010年村集体经济达到28万元。  

四村村

  徽州区呈坎镇四村村位于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黄山风景区的南麓(东经59°55′,北纬118°15′),北距黄山50公里,南距徽州区政府驻地--岩寺镇20公里。皖赣铁路近在咫尺,有黄山、歙县、岩寺等站可供货、客运输。黄山机场全天候可起降大中型客机。四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降雨量1450毫米,夏雨集中,伏秋多旱,冬季少雨。夏季气温稍低,而冬季气温稍高,日照稍短,农作物生长期略长。    四村村共由10个村民小组组成,至2008年底全村总户数328户,总人口1045人。四村村林业资源较为丰富,全村森林覆盖率达93.3%。区域面积13.26平方公里,其中林地18555亩,居全区之首。四村村产业以毛竹、茶叶和绿竹种植为主,村内工业主要为手工编制竹制品。2008年四村村被安徽省评定为“毛竹专业村”,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91元。2006年底,建成官田至朱家坟4.6KM"村村通"公路."同时,为村民行路难问题,村党支部“两委”经对上争取和村民积极踊跃捐款,至2008年8月,又相继完成了一、二组(官田至胡家坡、青岭下)和八、九组(东坑溪)的道路拓宽和硬化,至此,一条从东坑溪口至胡家坡、青岭下、东坑溪长约13公里连通主干道、穿越各村民小组的水泥路全线贯通。   

呈坎村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因村落按《易经》“阴阳八卦”理论选址布局,阳为呈,阴为坎,唐末易名“呈坎”。这座有1800多年历史的村落,曾经是朱熹笔下的“江南第一村”,也是目前徽派古建筑遗存最多的村落之一。这里的“罗东舒祠”和“呈坎村古建筑群”先后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唐末江西南昌府秋隐、文昌罗氏二兄弟举家迁此“择地筑是而居”易名呈坎以来,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我国当今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之一,呈坎依山傍水,融自然山水为一体,二圳五街九十九巷,聚集着不同风格的亭、台、楼、阁、桥、井,祠、社及民居,全村现保存着明清建筑100余处,其中有罗东舒祠、长春社、罗润坤宅等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精湛的工艺和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彩绘将徽州古建筑艺术的古、大、美、雅体现得淋漓尽致。   被中外专家和游人誉为“中国古建筑艺术博物馆”;呈坎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历史文化沉淀深厚,至今仍保留着董其昌、林则徐等历代名人题写的牌匾30余块。   


四村村特产大全




四村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