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位置
篁村村位于徽州区杨村乡西部,东南接山口桃源村,西与休宁县南塘毗邻,北倚汤口镇岗村。距黄山风景区20公里,距徽州区岩寺45公里。
二、自然条件
篁村村以山地为主,土壤呈微酸性,海拔在200—862米之间,辖区内森林覆盖率为90%,一年四季温和,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型,全年降水量1552mm,主要降水集中于4—7月份,年平均气温15.2℃,主要经济作物以林茶为主,特别适合发展茶叶、菊花、油茶生产。
三、社会经济概况
1、人口:全村2007年底总户数340户,总人口1236人,农业人口1236人,占总人口的100%,农村劳动力842人,其中外出480人。
2、产业:以林茶为主,兼发展油茶种植、贡菊生产等,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3、产值:全村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42万元,农业产值455万元,工业产值52万元,其他经济产值3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723元。
4、行政规划:2008年3月,山头村合并到篁村村,现辖光辉、前进、灯塔、金村、星明、明星、联明、联星、横坞、直坞10个村民组。
5、建设现状:
(1)国土资源:篁村村面积17.8k㎡,其中农业耕地面积8.7公顷,茶园面积174公顷,林地面积1634公顷。
(2)产业基础:篁村村是传统的农业大村,种植业以茶叶、香榧、贡菊为主,积极发展油茶生产。
(3)城镇建设基础:原有居住用地环境较差,居住质量不佳,住宅密度高,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居民生活不便。
(4)交通基础: 2004年开通了山口村至山头自然村的公路,2007年实施了公路的硬化工程,大大改善了篁村村的交通条件,由于道路狭窄,大型运输车通行不便,而且遇到雨季便有山体塌方以及洪水造成的水毁路基等都影响道路通行。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004201 | 242700 | -- | 查看 篁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胡川村 |
胡川村概况 一、地理位置 胡川村位于黄山市徽州区杨村乡东北部,与汤口镇毗邻,距徽州区岩寺城区42公里,距黄山风景区10公里。 二、自然条件 胡川村以山地为主,土壤呈微酸性,海拔在200—862米之间,辖区内森林覆盖率为92%,一年四季温和,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型,全年降水量1552mm,主要降水集中于4—7月份,年平均气温15.2℃,主要经济作物以林茶为主,特别适合发展油茶、竹业、大棚蔬菜的生产。 三、社会经济概况 1、人口:全村2011年底总户数205户,总人口636人,农业人口630人,占总人数的99%,农村劳动力469人,其中常年外出196人。 2、产业:以林茶为主,兼发展油茶、菊花生产、生猪养殖等,大力发展旅游制品业和劳务经济。 3、产值:全村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15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97元。 4、行政区划:胡川村由胡川、丰登、红心、大坞4个自然村(村民组)组成。(其中:胡川组467人、丰登组76人、大坞组25人、红星组75人)。 5、建设现状: (1)国土资源:胡川村面积7.3k㎡,其中农业耕地6公顷,茶园面积90公顷,林地面积598公顷。 (2)产业基础:胡川村是传统的农业大村,种植业以茶叶、油茶、菊花为主,兼以发展劳务经济。 (3)城镇建设基础:原有居住用地环境较差,居住质量不佳,住宅密度高,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居民生活不便。 (4)交通基础:205国道贯穿于该村胡川村民组,至红星、大坞村民组公路也已开通。 |
山口村 |
一、地理位置 山口村地处杨村乡东部,东靠洽舍乡,南邻篁村村,西倚杨村村,北与富溪乡长坞村相邻。山口村距徽州区岩寺城区40公里,距黄山风景区20公里。 二、自然条件 山口村以山地为主,土壤呈微酸性,海拔在200—862米之间,辖区内森林覆盖率为90%,一年四季温和,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型,全年降水量1552mm,主要降水集中于4—7月份,年平均气温15.2℃,主要经济作物以林茶为主,特别适合发展菊花、中药材、高山蔬菜、大棚蔬菜的生产。 三、社会经济概况 1、人口:全村2007年底总户数443户,总人口1659人,农村劳动力1032人,其中外出务工407余人。 2、产业:以林茶为主,兼发展生猪养殖等,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3、产值:全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4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2元。 4、行政区划:山口村由山口、石川、蒋村、桃源四个自然村,9个村民组组成。 5、建设现状: (1)国土资源:山口村面积15.8平方公里 ,其中全村山场面积16000余亩,人均1.4亩;茶园3000亩,人均1.5亩;耕地180亩,人均0.26亩。 (2)产业基础:山口村是传统的农业村,种植业以油茶、茶叶为主。 (3)城镇建设基础:原有居住用地环境较差,居住质量不佳,住宅密度高,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居民生活不便。 (4)交通基础:205国道贯穿于全村,山山公路贯穿蒋村、桃源两个自然村。 |
杨村村 |
一、地理位置 杨村村地处黄山脚下,位于黄山市徽州区的北部,为杨村乡政府所在地,与汤口镇毗邻,距徽州区岩寺镇城区42公里,距黄山风景区15公里。 二、自然条件 杨村村以山地为主,土壤呈微酸性,海拔在200—862米之间,森林覆盖率为90%,一年四季温和,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型,全年降水量1552mm,主要降水集中于4—7月份,年平均气温15.2℃,主要经济作物以林、茶为主,适合中药材、高山蔬菜的发展。 三、社会经济概况 1、人口: 2010年底,全村总户数355户,总人口1160人,其中农业人口1090人,占总人口的94%。农村劳动力722人,其中外出215人。党支部党员46名。 2、产业:以林、茶为主,兼发展油茶、生猪养殖等,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3、产值: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18万元,农业产值217万元,工业产值189万元,其他经济产值5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28元。 4、行政区划:杨村村辖杨村、中段2个自然村,由中心、金星、红球、星火、合一、同心、万紫、年丰8个村民小组组成。 5、建设现状: (1)国土资源:全村土地面积9.34平方公里,其中农业耕地11公顷,茶园面积115公顷,林地面积808公顷。 (2)产业基础:杨村村是传统的农业大村,种植业以茶叶、油茶、毛竹为主。 (3)城镇建设基础:原有居住环境较差,居住质量不佳,住宅密度高,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居民生活不便,现以205国道改造为契机,统一规划和设计的农民新村建设初具规模,新村二期护岸30米建设,村内总长1300米、宽度6米的主干道水泥浇筑改造、八斗油茶示范基地717亩造林、村头后山科学垦复建设的130亩竹林高效基地等顺利完工,逐步改造和完善了群众的人居环境和村庄基础设施。 (4)交通基础:新改造的205国道穿村而过,岩寺-杨村和岩寺-汤口(黄山风景区)班车循环往来,交通十分便利。 |
梅川村 |
梅川村概况 一、地理位置 梅川村位于徽州区杨村乡东北部,与汤口镇毗邻,距徽州区岩寺城区42公里,距黄山风景区15公里。 二、自然条件 梅川村以山地为主,土壤呈微酸性,海拔在200—862米之间,辖区内森林覆盖率为90%,一年四季温和,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型,全年降水量1552mm,主要降水集中于4—7月份,年平均气温15.2℃,主要经济作物以林茶为主,特别适合发展油茶、大棚蔬菜的生产,。 三、社会经济概况 1、人口:全村2011年底总户数235户,总人口793人,农业人口777人,占总人数的98%,农村劳动力518人,其中外出200人。 2、产业:以林茶为主,兼发展贡菊生产、油茶、养殖等,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3、行政区划:梅川村由星光、茶粮、普天、高峰、宝塔、和平、双丰等7个村民组组成。 4、建设现状: (1)国土资源:梅川村面积9.2k㎡,其中农业耕地6.2公顷,茶园面积95公顷,林地面积620公顷。 (2)产业基础:梅川村是传统的农业大村,种植业以茶叶、油茶、贡菊为主。 (3)城镇建设基础:原有居住用地环境较差,居住质量不佳,住宅密度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居民生活不便。 (4)交通基础: 雅梅公路已经全线贯通,村内梅玉道路已经建设完成,直通玉山。 |
篁村村 |
一、地理位置 篁村村位于徽州区杨村乡西部,东南接山口桃源村,西与休宁县南塘毗邻,北倚汤口镇岗村。距黄山风景区20公里,距徽州区岩寺45公里。 二、自然条件 篁村村以山地为主,土壤呈微酸性,海拔在200—862米之间,辖区内森林覆盖率为90%,一年四季温和,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型,全年降水量1552mm,主要降水集中于4—7月份,年平均气温15.2℃,主要经济作物以林茶为主,特别适合发展茶叶、菊花、油茶生产。 三、社会经济概况 1、人口:全村2007年底总户数340户,总人口1236人,农业人口1236人,占总人口的100%,农村劳动力842人,其中外出480人。 2、产业:以林茶为主,兼发展油茶种植、贡菊生产等,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3、产值:全村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42万元,农业产值455万元,工业产值52万元,其他经济产值3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723元。 4、行政规划:2008年3月,山头村合并到篁村村,现辖光辉、前进、灯塔、金村、星明、明星、联明、联星、横坞、直坞10个村民组。 5、建设现状: (1)国土资源:篁村村面积17.8k㎡,其中农业耕地面积8.7公顷,茶园面积174公顷,林地面积1634公顷。 (2)产业基础:篁村村是传统的农业大村,种植业以茶叶、香榧、贡菊为主,积极发展油茶生产。 (3)城镇建设基础:原有居住用地环境较差,居住质量不佳,住宅密度高,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居民生活不便。 (4)交通基础: 2004年开通了山口村至山头自然村的公路,2007年实施了公路的硬化工程,大大改善了篁村村的交通条件,由于道路狭窄,大型运输车通行不便,而且遇到雨季便有山体塌方以及洪水造成的水毁路基等都影响道路通行。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