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村是桂林镇政府所在地,位于歙县东部,与绩溪县接壤,是我县及黄山市的东大门,距县城8公里,慈张线和皖赣铁路线横贯境内,交通便利,扬之河穿境而过,水资源十分丰富。全村分9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1828户4200人,现有耕地2540亩,园地20亩,林地2466亩,养殖水面积70亩。
(一)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收入水平 1、农村经济总收入年递增率。2011年为20401.7万元,2012年为24074万元,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可达28407万元,同比增长18%。2、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茭白种植业和蛋鸡、肉猪养殖业是我村的主导产业。2012年茭白产值370万元,蛋鸡、肉猪产值82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0%。3、建立专业合作组织。我村成立了桂林养鸡协会和歙县轩雨茭白合作社,并发挥了良好的作用。4、村集体可支配收入。桂林村集体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情况逐步改善,2011年可支配收入达11.3万元,2012年可支配收入达25.8万元,2013年可支配收入达30万元。5、农民人均收入。经过几年的努力,桂林村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种、养殖等多种经营方式,农民人均纯收入有较大的提高,2011年人均纯收入为8384.5元,2012年人均纯收入为9288.8万元,2013年人均纯收入为10218元,同比增长10%。
(二)有完善的基础设施1、通村主干道和村内道路硬化率。我村村庄比较分散,有9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通村的道路已全部硬化,2011年芳村自然村通往桂林村主干道也已完成硬化,村内主干道已100%硬化。2、村内主要道路安装路灯并能正常使用率。我村路灯正在着手考虑实施安装。3、广播电视通达率。我村广播电视已实现城乡联网,通达率100%。4、电话入户率。全村有固定电话、移动、联通,电话入户率达100%,并有电信、移动、联通公司的网点。5、卫生安全饮水率。目前,我村已实现村级自来水管网与县级自来水管网的对接,自来水入户率达100%。
(三)有较好的科技支撑1、义务教育普及率。我村6—18周岁青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率100%。2、农村新增劳动力培训。我村新增劳动力主要通过技校、集体培训、远程教育等形式进行培训,培训率达100%。3、农村劳动力转移占总劳动力比重。我村共有劳动力2216人,已转移997人,转移率45%。
(四)有良好的生态环境1、村内主干道绿化、庭院美化等。我村通往各自然村的主干道基本上有绿化,农户家中也有80%以上的庭院美化。2、村口、水口生态林、古树、名树保护。我村村口、水口生态林建设良好。
(五)有整洁的村容村貌
1、严格执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我村已经聘请县规划设计部门完成了村庄建设整体规划,并严格组织实施2、村内有垃圾集中处理场并配有兼或专职环卫保洁员。村内建有垃圾收集池并配有大型垃圾箱。2011年新建的垃圾中转站即将竣工。我村配有专职保洁员3名。3、农户使用清洁化能源比例。我村部分村民使用煤气、电等清洁能源,普及率达95%以上。4、积极推进农村殡葬改革。我村无水泥硬化坟墓。5、推行健康养殖。我村的养殖户都实行健康养殖。6、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我村以三清四改为突破口,积极进行村容村貌综合整治。以林西和林东两个片为起点,使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改观。
(六)有文明进步的村风民风1、无政策外生育。我村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国策,计划生育工作情况良好。
(七)有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1、有专用文化活动场所和负责人。村内有党员、村民综合活动室、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室,并有专人负责。2、村文化广播室。我村有文化活动室,并设有农家书屋。3、崇尚文明新风。举办五好文明家庭户的评选、杜绝黄赌毒等歪风邪气。
(八)有丰富的群众生活开展劳动技能竞赛、组织花会、灯会、文艺演出、体育活动等。2011年建设了我村农民公园,为丰富村民生活提供了活动场所。
(九)有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1、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占全村人口的比重。我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3372人,参合率达100%。2、低保户、受灾户、五保户等弱势群众的救助保障。我村的救助保障达100%。3、设立村卫生室并达标。我村有村内卫生室并已达标。
(十)有健全的民主管理制度1、农民对村务公开满意度。我村严格执行村务公开制度,每季度公开一次,做到公开、公正、透明。群众基本满意。满意度100%。2、农民对村两委满意度。农民对村两委干部近两年来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满意度100%。3、建有规范的村务公开栏,并公开村务、财务情况。我村建有村务公开栏8平方米,同时公开村务、财务情况。4、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落实较好。我村的民主管理等各项工作落实较好。对村里的重大事项、重大开支都经两委会及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研究决定。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021105 | 242700 | -- | 查看 桂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潭石村 |
潭石村:位于桂林镇西南,东与桂林村、练江牧场接壤,南与吴川村隔河相望,西与歙县县城毗邻,北与江村相邻,歙县经济开发区坐落其中。潭石村中心距歙县县城4.5公里,距镇政府约5公里,全村总面积3600亩,其中耕地100亩,林地面积556亩,辖4个自然村(潭石、和村、登梯桥、黄荆渡),8个村民组,共有613户,人口1680人。 |
连川村 |
歙东连川村,离县城8公里,扬之河、芜屯公路穿村而过,地理、交通、水力条件十分优越,该村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着雄厚的徽文化底蕴。该村下辖24 个村民小组,986户总人口3500余人,有移民700余人,是粮产区,近年来蔬菜发展较快,全村共有基本农田3000亩,林地1500余亩,桑园100亩。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301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378元。种植业和劳务输出是牌头村的主导产业,占农业总收入的90%以上。 连川村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全村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社会事业有了良好的基础,连接村中村民小组的大部分道路基本完成了硬化,农电改革已经完成,实行同网同价,2007年还进行了电气化升级,村民家家户户基本用上了自来水,电视电话入户率达95%以上,村域范围全部开通手机信号.全村有103名党员,两委班子团结,有战斗力,肯为民办事,村内个体经营20余家,卫生医疗室一所,基本实现村庄绿化、亮化、美化,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村委经常组织党员干部打扫卫生,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卫生全天保洁;加强村容整治,全面治理乱堆乱放、乱搭乱建、占道经营等违规行为;积极推广实施“一池三改”,新建沼气池50多个,改建农户卫生厕所1000多个,推进农村卫生环保工作发展,村中面貌焕然一新。 13年本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占全村农业人口的100%,防疫保健和计划生育普及率100%;新型农村保险参保率达80%,实现农民老有所养;特困户、受灾户、五保户等-的救助保障大于60%;做到大病有补偿,贫困有救助;村医疗卫生管理规范;卫生防疫措施落实,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2011年一事一议项目完成了连川水库北干渠清淤,南干渠部分段重建及清淤;2012年移民项目里川水沟进行修复;河边道路进行了硬化。2012年解决了牌头、红旗狮塘县自来水管网延伸项目,继续解决连川村饮水的后续问题。2012年“一事一议”项目连川山边畜牧片亮化工程完成;13年金坑村内道路硬化及牌头村亮化工程,下一步解决里红坑到里川的道路硬化问题。做大做强大一般蔬菜基地,在330亩基地的基础上延伸扩大,规范大蒜协会,加强运作。 |
桂林村 |
桂林村是桂林镇政府所在地,位于歙县东部,与绩溪县接壤,是我县及黄山市的东大门,距县城8公里,慈张线和皖赣铁路线横贯境内,交通便利,扬之河穿境而过,水资源十分丰富。全村分9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1828户4200人,现有耕地2540亩,园地20亩,林地2466亩,养殖水面积70亩。 (一)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收入水平 1、农村经济总收入年递增率。2011年为20401.7万元,2012年为24074万元,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可达28407万元,同比增长18%。2、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茭白种植业和蛋鸡、肉猪养殖业是我村的主导产业。2012年茭白产值370万元,蛋鸡、肉猪产值82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0%。3、建立专业合作组织。我村成立了桂林养鸡协会和歙县轩雨茭白合作社,并发挥了良好的作用。4、村集体可支配收入。桂林村集体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情况逐步改善,2011年可支配收入达11.3万元,2012年可支配收入达25.8万元,2013年可支配收入达30万元。5、农民人均收入。经过几年的努力,桂林村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种、养殖等多种经营方式,农民人均纯收入有较大的提高,2011年人均纯收入为8384.5元,2012年人均纯收入为9288.8万元,2013年人均纯收入为10218元,同比增长10%。 (二)有完善的基础设施1、通村主干道和村内道路硬化率。我村村庄比较分散,有9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通村的道路已全部硬化,2011年芳村自然村通往桂林村主干道也已完成硬化,村内主干道已100%硬化。2、村内主要道路安装路灯并能正常使用率。我村路灯正在着手考虑实施安装。3、广播电视通达率。我村广播电视已实现城乡联网,通达率100%。4、电话入户率。全村有固定电话、移动、联通,电话入户率达100%,并有电信、移动、联通公司的网点。5、卫生安全饮水率。目前,我村已实现村级自来水管网与县级自来水管网的对接,自来水入户率达100%。 (三)有较好的科技支撑1、义务教育普及率。我村6—18周岁青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率100%。2、农村新增劳动力培训。我村新增劳动力主要通过技校、集体培训、远程教育等形式进行培训,培训率达100%。3、农村劳动力转移占总劳动力比重。我村共有劳动力2216人,已转移997人,转移率45%。 (四)有良好的生态环境1、村内主干道绿化、庭院美化等。我村通往各自然村的主干道基本上有绿化,农户家中也有80%以上的庭院美化。2、村口、水口生态林、古树、名树保护。我村村口、水口生态林建设良好。 (五)有整洁的村容村貌 1、严格执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我村已经聘请县规划设计部门完成了村庄建设整体规划,并严格组织实施2、村内有垃圾集中处理场并配有兼或专职环卫保洁员。村内建有垃圾收集池并配有大型垃圾箱。2011年新建的垃圾中转站即将竣工。我村配有专职保洁员3名。3、农户使用清洁化能源比例。我村部分村民使用煤气、电等清洁能源,普及率达95%以上。4、积极推进农村殡葬改革。我村无水泥硬化坟墓。5、推行健康养殖。我村的养殖户都实行健康养殖。6、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我村以三清四改为突破口,积极进行村容村貌综合整治。以林西和林东两个片为起点,使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改观。 (六)有文明进步的村风民风1、无政策外生育。我村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国策,计划生育工作情况良好。 (七)有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1、有专用文化活动场所和负责人。村内有党员、村民综合活动室、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室,并有专人负责。2、村文化广播室。我村有文化活动室,并设有农家书屋。3、崇尚文明新风。举办五好文明家庭户的评选、杜绝黄赌毒等歪风邪气。 (八)有丰富的群众生活开展劳动技能竞赛、组织花会、灯会、文艺演出、体育活动等。2011年建设了我村农民公园,为丰富村民生活提供了活动场所。 (九)有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1、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占全村人口的比重。我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3372人,参合率达100%。2、低保户、受灾户、五保户等弱势群众的救助保障。我村的救助保障达100%。3、设立村卫生室并达标。我村有村内卫生室并已达标。 (十)有健全的民主管理制度1、农民对村务公开满意度。我村严格执行村务公开制度,每季度公开一次,做到公开、公正、透明。群众基本满意。满意度100%。2、农民对村两委满意度。农民对村两委干部近两年来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满意度100%。3、建有规范的村务公开栏,并公开村务、财务情况。我村建有村务公开栏8平方米,同时公开村务、财务情况。4、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落实较好。我村的民主管理等各项工作落实较好。对村里的重大事项、重大开支都经两委会及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研究决定。 |
吴川村 |
吴川村地处歙县东大门,南距县城3公里,北距桂林镇政府4公里,旧时是古歙县颇负盛名的“三铺”之一——吴三铺。又因杨之河由北向南穿村而过,故有川,后改吴川村。芜屯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慈张线、徽杭路交错纵横,故又名“金三角”。 全村辖9个自然村,11个村民组,沿慈张线呈带状分布。全村有耕地1174亩,其中水田1074亩,旱地100亩;山场近3000亩;塘、库3个。到2011年底有698户,1984人。 吴川村不仅是歙县经济发展的窗口,而且是黄山市东向发展的大门。 歙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覆盖该村,是歙县出名的投资热土。大华农贸城、物流中心、长途汽车站、画家村等重点项目相继落户该村。 全村现有中型粮食加工、经营企业3个,园艺盆景园5个,养殖大户6户。全村现有52名党员,一个支部。一个社区党小组。近两年,吴川村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优势、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民发展种植、养殖、加工业等,多种经营齐趋并进,大幅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经济效益,使吴川村的各项指标逐年递增。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1057元,居全镇前列。 近年来吴川村取得了许多荣誉:2006年,吴川村被定为“抓百村,促千村”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并于07年12月验收合格;08年获得县委、县政府颁发的“平安村居”荣誉称号;08年获得市政府、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颁发的“留守儿童之家”荣誉称号并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定为“留守儿童工作项目点”;09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2011年6月被评为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2012年8月被评为““全市‘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工作先进集体”。 |
宋村村 |
宋村行政村位于桂林镇以北, 2010年11月村级区域调整,由原宋村、松关村、叶河村、杨坪村合并而成。全村辖5个自然村,18个村民组,790户,人口2428人。耕地面积1765亩,葡萄2000亩,菊花1450亩,茶园1446亩,主导产业主要以葡萄、茶叶、菊花等特色种植业为主,占农业总收入的80%以上,是个典型的特色农业村。 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并村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村党组织和村两委一班人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围绕市场抓特色,围绕特色上项目,围绕项目求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葡萄、贡菊等特色农业。结合村情,成立了宋村葡萄专业合作社、杨坪贡菊专业合作社,申请注册了“宋村葡萄”、“杨坪贡菊”品牌。同时,大力推广“无公害”基地建设和标准化生产技术,以“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组织葡萄、贡菊生产、管理、销售,有力推动了这两个特色产业的发展,村级经济和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经过近年的努力,宋村通村主干道硬化率达到了95%,宋村至松关道路硬化工程也将于近期实施;安全饮用水覆盖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95%以上、100%电力线路到户、空调用户近百户、电话装机95%以上、私家小轿车25部、摩托车基本普及、互联网、宽带上网用户40户,逐步向电气化、数字化、信息化迈进。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备,新农合参保率97%以上,低保户、受灾户、五保户等弱势群众救助保障率100%。 近年来,村两委还紧紧围绕“一村一品”特色,积极探索特色农业与旅游新经济结合模式,在市、县各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以全市“百佳摄影点”为依托,成功举办了两届葡萄摄影采风节,进一步打响了“宋村葡萄沟”品牌。 宋村被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全市“百家摄影点”。先后荣获 “五好党支部”、“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省级示范合作经济组织”、“安徽省生态村”、“安徽省科技示范村”等光荣称号。 回首过去,宋村的进步让人欣慰。展望未来,宋村的发展更是让人信心满怀,站在新的起点上,宋村人民将在村党总支的坚强领导以及村两委的带领下,沿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推动村又各项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全力打造富裕、文明、美丽、和谐的新宋村。 |
江村村 |
歙县桂林镇江村紧邻歙县经济开发区,距县城3公里,皖赣铁路线横贯境内,布射河穿境而过。由原江村、新民、岑山3个村合并而成,辖16个村民小组,1346户,村民5232人,是桂林镇最大的村。村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78人。近年来,在江村党总支的带领下,村两委干部积极谋划,理清思路,强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2013年上半年,该村集体经济总收入77.5万元,其中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6.19万元。主要为汉族,另有布依族3人,苗族2人,畲族2人,瑶族2人。 江村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唐越国公汪华就出自与此,汪华墓现已修葺一新,属省级保护文物单位;宋代前名橙子培,村旁有歙州倅江江公夫人苏氏墓;明代有学者将恒、江天一,清代有学者江绍进、江嗣珏、诗人江观寿、画家将必名、书法家江忐等。 江村境内为丘陵和低山,物产丰富,主要种植水稻、油菜、葡萄、茭白、西瓜、大棚蔬菜等,近几年养殖业发展较快,有规模养猪场5个、养鸡场2个。 |
竦口村 |
竦口村概况 竦口村地处歙县与绩溪接壤处,慈张线、皖赣线、杨千高速、绩黄高速穿村而过,绩黄高速公路出口就在该村,交通便利,地理环境优越。杨之河由北往南穿村而过,竦水河、湄溪河逶迤辗转注入杨之河,形成了我村共享共用的自然水网。 竦口村距歙县县城与绩溪县城均为15公里,距桂林镇政府7公里。竦口村由原来的湄川村、竦口村、新管村、永胜村四个村合并而成,总面积已达2293.6公顷,林地1180.5公顷,耕地面积达4100亩,其中水田3402亩、茶园130亩、桑园446亩、果园12亩。辖16个村民小组,1086户,农业人口4213人,农村劳动力3093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931人。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453.2万元,人均纯收入10102.1元。 竦口村具有悠久的历史人文景观,村部所在地系唐永徽五年(654——大历766)年间的 野县县址。历经沧桑,至今古迹依稀可辨别,现已纳入歙县文保单位。竦口村北近年发掘的“古瓷窑址”,经有文物部门鉴定,系唐——北宋年间遗迹,现暂定名“竦口瓷窑址”,并已纳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座落在竦口村北的“磐石桥”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系双孔石桥,至今保存完好。 我村多种经济齐头并进。主要经济作物为粮、油、蔬菜、甘蔗、瓜果等。如:新管、竦口的甘蔗、西瓜;湄川的水稻;新管、永胜的蚕桑;良干蔬菜基地拥有150亩高标准钢架大棚,是我村经济的亮点。 投资1.2亿元的鹏英生态观光园拥有1000亩农林资源,主要进行特种种养殖,和绿色无公害农业。采取“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对推动竦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将起推动作用。 座落在新管的紫金山生态农业园,是一个高品位、高起点的生态综合项目。将建设观音豆腐生产研发、绿化苗木、油菜、山核桃、猕猴桃和红豆杉等经济林营造、土鸡饲养、写生、农家乐和生态旅游休闲六大基地。 投入1600万元,落户我村新管的辉煌农业生态环境开发公司,是一个以旅游度假为龙头的新兴产业,建成以后,将直接带动当地的度假休闲、农家乐等第三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农业生态观光园的兴起与建设,以科学的持续发展为理念,绿色环保,极具特色与生命力。将成为竦口村农村经济建设、文明村创争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
石河村 |
地名来历含义:本村以江姓居多,古称就叫石门村。 解放初期为石门村,1955年后为石门黎业生产合作社。1960年后改为中心社、中心大队。后又改为石门大队。1979年后又改为石河村至今。石河村辖7个村小组,890人 本村以茶、林、果为主,少量水田,已通公共汽车,古建石桥一座。古樟树一棵。 |
黄村村 |
黄村村位于桂林镇东部,属原黄村乡政府所在地,与上丰乡、溪头镇毗邻,距县城27公里,距桂林镇20公里,布射河穿村而过,该村历史悠久,有黄村村的千年白果,革命老区跳岭的狗骨岭、程氏宗饲,还有双河的娘娘庙,2010年底,区域合并调整后,原黄村村、跳岭、双河、西坑合并为黄村村,辖27个组、1301户、3957人。 黄村村农民主要经济收入依靠茶叶、菊花等,形成了以跳岭有机茶为龙头的茶叶生产基地,以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为辅,带动了黄村经济的发展,2012年人均收入达7745.6元较2011年增长20%。该村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其中有水田551亩,茶园6305亩,林地32072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0%。 2013年至今,黄村村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春节前召开了党员大会,在会上将此项工作安排布置,通过党员干部的宣传,抓好新型养老保险的落实工作。向村民宣传政策,讲明利弊关系,引导村民转变意识,提高认识。2013年我村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3%,名列全镇前茅。 2、清理街道,对村容村貌开展卫生整治。在上级的组织领导下,带领班子一班人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引擎”,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规定,加大村内脏乱环境的治理力度,使村容村貌得到极大的改善,深受领导和村民的好评。 3、紧抓计划生育工作。积极宣传党的计生政策,协助配合村计生主任落实计划生育各项制度,促进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健康稳固成长。 4、实事工程。完成了双河、跳岭3处道路塌方的修复,西坑大溪村中道路的硬化,建筑了黄村岭背后和跳岭3座生产便桥,对双河至汪坑道路进行拓宽。 黄村村在两委干部的带领下,正以崭新的步伐,沿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十六字方针,努力奋斗。 黄村是名副其实的生态村,欢迎大家到黄村村观光、游览,享受农村美好风光!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