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芜湖市 >> 南陵县 >> 许镇镇 >> 金阁村

金阁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金阁村谷歌卫星地图)


金阁村简介

  金阁村位于许镇镇太丰圩境内西南角,东接茆镇村、北连北斗村,南与东七圩、西与东塘圩隔河相望。全村现有人口4120人,耕地面积2863亩,水面近千亩,辖14个村民组,一个街道。村党总支现有党员73人,下设2个支部4个党小组。村部距三荻公路4公里,李竟路贯穿村内6个村民组,20路公交直达村部,交通顺畅。金阁街道是太丰圩的老乡角,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新屋自然村是远近闻名的食品加工专业村,产品销路广阔。该村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粮食、油料、棉花、红花草、蔬菜种植皆宜。沙河、五甲、西茅生产的蔬菜保证了周边地区的需求,优质菜苗远销繁昌、芜湖等地。水面资源丰富,牛蛙等特色养殖已初见规模。
   近年来,该村紧紧围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伟大目标,在村级经济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筹措资金近二十万元对各村民组的道路进行了铺设和维修;争取“国债”项目支持,完成了新沙斗门至草塘埂、金村夹埂的堤段达标及新沙斗门、高涵斗门、上坝斗门的改建工作;争取了“血防林”造林工程,造林481亩,植树13470棵。境内有小学1所、敬老院1个、村级达标卫生室1所。村村通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建有移动、电信信号接收塔各1座。村“两委”严格按照“-”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主题,以“奔小康”为目标,全面加强“五好”村党支部建设,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该村社会治安稳定,各项工作一直处于全镇领先地位。2006年金阁村党总支被0芜湖市委授予“五好支部”光荣称号。2007年3月金阁村妇联被县妇联授予“先进妇联组织”荣誉称号、2007年6月被县评为沼气国债项目建设“先进村”。2008年获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三等奖”、镇综合考评第四名。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0223101 241000 -- 查看 金阁村谷歌卫星地图

金阁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金阁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街道社区

  位于南陵县许镇镇北端,芜湖南大门,横穿205国道,交通便利。与奎湖村、高桥村、文阁村、东胜村、建福村相邻,并在去年的9月1日正式开通乡村公交车,方便了村民。风景秀丽的奎潭湖畔,丰富的水面养殖,水面面积达万余亩,具有良好的旅游开发潜能。南陵的四大菜之一的奎湖漂鱼,味道鲜美,具有特色。奎湖街道常住人口约3480余人,2000余户,两个移民小区。   奎湖街道有较早的工业基础,以服装加工业为特色,有年销售近千万元的芜湖市裕嘉服饰有限公司、中台合资的拖把厂,鑫盛制衣、七子服装超市和七子服装培训班,正在兴起的服装加工店大大小小十几家,带动了奎湖的服装业。   

大浦新村社区

  大浦新村是安徽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示范点之一,是芜湖市确定的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是南陵县委、县政府以“三区”建设推进“三化”的三大版快之一。采取企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这一特色模式进行建设,积极探索一条政府经导、企业运作、村企共建、项目组合、政策扶持、产业带动的新农村建设新思路。2011年,大浦农业科技园正式晋升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享有南陵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大浦核心区”、“全国休闲旅游示范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多项荣誉。新村规划面积23900亩,水域总面积约3500亩。辖许镇镇池湖村、龙塘村和黄塘村三个村委会中的42个自然村,3430户村民,人口12000人。    大浦新村的发展规划及定位是:第一,建立现代农业孵化基地。促进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第二,建设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休闲基地。打造现代农业和生态观光旅游,建设融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人地合一的休闲观光景点,为城乡居民观光、休闲、度假提供宁静、清新、优美的田园风景和生态环境。第三,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和新型农民培训基地。区内将建设农事体验圆和拓展中心等设施,让青少年参与农事体验,切身感受现代高科技农业的魅力。同时,面向广大农民,利用各种设施、技术、人才,培养具有现代科技意识的新型农民。第四,建立安全农副产品国际交易物流中心。建立农展馆、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中心、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中心、无公害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优势产业的培植和发展促进和带动大浦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五,建立绿色食品工业圆。第六,建设新型农民社区。通过高起点建设安置小区,改善农村的居住条件,目标是建成“安徽省第一农民社区 ”。通过建设,将彻底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改变农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塑造农村发展新模式,为现代农业树立榜样,为企业参与树立模范,为农民增收树立信心,为农村发展和综合改革开辟道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为全省乃至全国新农村建设提供示范,探索积累经验。2、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3、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带动农民致富。4、开发浦西湖旅游资源,打造浦西湖旅游大文章,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大浦新村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大浦新农村建设投资共分为土地流转、土地征收、村民安置、基础设施、高科技农业项目、旅游观光项目等几个方面,预计总投资20亿元。    大浦新村社区成立于2010年10月,由大浦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所属池湖村、龙潭村和黄塘村部分村民拆迁安置后组成,目前,入住310户,1300人,20名党员。社区建有1920㎡的服务中心,设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农家书屋、妇女之家、农民健身广场、思想道德教育宣传及科普走廊和党员活动中心等设施,完善了大浦劳动服务有限公司,组建了读书协会、文艺爱好者协会和中老年健身协会等组织,带领社区村民就业、娱乐和健身。大浦新村社区理事会设立了服务工作站,专门负责落实社区内的亮化、绿化及物业管理方面的日常工作,确保了社区的容貌整洁优美。社区村民本着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原则,突出社区自治和社区服务两大重点,以社区管理为出发点,以制度建设为着力点,以创建示范社区为载体,不断推动社区的各项建设。  

农民城社区

  农民城社区区域面积2平方公里,是许镇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道205线南北方向横穿而过,省道“三获”公路东西相通,城区分东区和西区,东区主要是商贸集中区,西区主要是镇政府、公安派出所、学校、农行、红十字卫生院、电迅等机关、事业单位。东、西两区各有一个广场,有标致性塑雕。全区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秩序稳定,文化繁荣。   

新渭村

  新渭村位于许镇镇中部,接近镇区,三获公路边。距205国道大约1公里。该村由原新中、渭塘两村合并而成,现全村耕地面积3549亩,人口约3630人,总户数820户,辖14个村民组。该村设总支1个,党支部2个,党员78人,流动党员11人。    该村以种植优质水稻和无公害西瓜为主,村内生产的优质大米远销内外。其他经济以:一、劳务输出为重点,每年有序输出;二是种植、养殖为一体,种植业按照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采取多种经营,提高农民收入。养殖业主要是水面养殖,由村发包给养殖单位或个人从事鱼蟹类精养.   

丁塘村

  丁塘村位于许镇镇西北与三山区峨桥镇隔河相望,东靠洋河与建福村相邻,南与黄墓村接壤,新修建的奎黄路穿村而过,全村耕地面积1700余亩,人口2608人,总户数698户,下辖8个村民组,总支部共有正式党员81名,预备党员3名,下设二个支部,七个党小组,其中60岁以上党员15人,35岁以下党员20人,总支部委员3人,几年来,村总支以-理论和“-”重要思想和-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开展工作,积极争创“五好”支部。    我村有丰富水面资源500余亩,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以发展养殖业为特色,全村共有种植大户近10户,水产养殖大户12户,家禽养殖大户6户等一批发家致富能手,带动了全村的经济发展。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丁塘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村级经济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近年来我村共投资10万多元修通铺设奎黄路,接通各村民组的沙石路面,从根本上改变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村容貌逐步亮化,美化各村民的村庄建设。在上级惠农政策的扶持下,开通了全村梦寐以求的自来水工程,使全村700多户村民吃上了纯净的自来水。近两年来,丁塘村还承担着全镇1700米万亩圩口堤防达标的重点工程,共挖压田亩150余亩,确保了全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使广大群众安居乐业。   

民合村

  民合村位于许镇镇西北处,东塘圩的西北角,村级公路与“三获”公路相连接,沙石道路村村相通,交通十分便利。本村辖六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面积2100亩,水面2000余亩。    该村着重发展种养业,在产业结构上下功夫,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势头,采取多种形式,正确引导广大村民多次参加新型农民技术培训班参加学习,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学习,开阔村民发展经济的视野,现该村发展水产养殖大户8户,养鸽大户2户、养鸡大户2户,养猪专业户3户、蘑菇种植大户25户,大力推优质水稻种植,大力推动了村循环经济发展 ,改善了村民生活条件,起到了带动作用,给本村经济的发展开了个好头。    该村坚持为群众办实事,2007年该村严格把握政策机遇,结合“村村通”项目,将3.6公里的砂石路改建为水泥路面,2008年初村又把龙潭渡自然村两条路拓宽及垫铺石子耗资20万余元。同时加大了兴修水利,除险加固达标3700米险埂要段,完成土方3万余方,新建了龙潭抗旱站,解决了龙潭自然村村民多年盼望的事情。  

茆镇村

  茆镇村位于原太丰乡南部,土壤肥沃,人杰水秀。村级路与西太路穿村而过,全村圩堤全长3.8公里。下辖12个自然村,22个村小组,全村耕地面积2187亩,人口2867人,总户数726户。村以农业为主,还兼有养殖业,其中有养猪、鸡、鸽以及牛蛙等。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茆镇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村级经济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村支“两委”将农民的饮用水进行改造。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村的“组组通”工程也在有序推进,解决了村民行路难问题,为更好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李村村

  李村村位于南陵县许镇镇东北方,距芜南路约11公里,东、北、西与芜湖县接壤。南与马元相邻。青弋江由村南、东经过,把我村与芜湖县隔开。李竞路的起点位于我村。也是20路公交的终点站。村设党支部,有0党员105人。我村由凌村、四房、乙房、秦村、榨里、埂上凌、三甲陶、夏村、奚村、奚湾、小村陶、沟沿、大树章、六甲章十四个自然村组成,全村耕地面积为3211.4,人口5226人,总户数1438户。我村是以农业为基础的村。但我村水上运输和水产养殖发展飞快。航运事业已带动了全村的经济发展。水产养殖也初见规模。最近又兴起畜牧业。另外我村还主要抓村民饮水难问题和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改造电灌站、铺设硬质化渠道、帮助村引进企业等,为李村村发展奠定基础。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村容村貌也在不断美化。在村级经济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去年共投资30多万元,对村内道路硬化进行了全面改造。共修水泥路面5.7公里。自然村的道路维护也基本完成,已达到出门不沾土,下雨不积水。今年初又对村级道路两旁绿化。    李村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积极开展地方优秀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相交融的创建文明活动,着力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形成了以创建文明村为龙头,以创建文明村、文明户为重点,安全文明村为纽带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群众性共建文明、共创繁荣的可喜局面。    开放民主的李村人民欢迎各界人士到我村投资兴业。我们将以饱满的热情,优质的服务,优良的环境,迎接您的光临。   

华林村

  华林村位于许镇镇太丰圩内,东与马元村接壤,南和北斗村相邻,北与芜湖县隔河相望。全村总人口6459人,有26个村民小组、 4450亩耕地、2250亩水面,“三获”公路穿境而过,以“村村通”为主的村级道路四通八达,境内水利设施完善,农田整治合理布局,农业经济以种养业为主。近年来,该村农业结构调整之快,形成以蘑菇种植、家禽养殖为主的模式,建立了相应的经济合作组织,农业产业正向规模化经营化发展。  

黄墓村

  黄墓村位于许镇镇西端5公里处,三获公路穿插而过,有著名的黄墓渡码头,传说三国时期黄盖的墓地在此,因而得名。村辖15个村民组,现有人口3322人,耕地面积3600亩,水面1800亩,村庄规划整齐,渠相通,路相连,自来水安装率达6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0%,程控电话安装率达98%。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近年来,食用茵和水产养殖发展较快,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我村引进烟叶种植项目,试种推广,取得良好效果。  

奎湖村

  奎湖村位于风景秀丽的奎潭湖畔,距芜湖市15公里,东与芜湖县隔河相望,正在拓宽改造的二0五国道穿越奎湖,全村下辖21个自然村,986户,总人口3429人,耕地面积2424.04亩。该村设总支1个,党支部2个,党员88人,流动党员5人。    奎湖村内水域面积广阔,塘口众多,北亩塘、阴坝、凤凰塘等塘口,水域面积均在百亩以上,区内养殖业活跃,水产丰富,奎湖漂鱼更是“远近闻名”。    该村民营企业活跃,有年销售千万元以上的利农粮油加工厂、浮流粮油加工厂,有以外贸为主的裕嘉服饰、鑫盛制衣和以加工汽车零配件为主的精诚金属有限公司。    经济发展了,奎湖村人民没有忘记精神文明建设,村容村貌不断美化,在“村村通”项目的支持下,村里于2007年完成了2.6公里的水泥路面铺设,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安全饮用水工程和有线电视网络已全面覆盖全村。    奎湖村在全面建设的同时,小区建设已趋于规模,谢村小区设计高雅,规划合理全面,环境优雅,人气指数旺盛,是居家、经商的理想场所。  

星火村

  星火村坐落在许镇镇西南部,紧靠漳河,与繁昌县接壤。村委会组成人员3人,现有人口3083人,耕地面积2810亩,水面380亩,16个自然村,820户,有村民组长16人,村民代表60人,村部地址位于星火小区东侧,村总支部委员5人组成,现有党员64名,8个党小组。   我村现有达标卫生室1所,医务人员4人,排灌站两座,自来水厂一座。三国大将黄盖衣冢墓,坐落在王墩自然村。美丽的清浦塘镶嵌在星火村东部。我村大力发展农畜牧业及养殖业,生态环境优良。   勤劳朴实的星火村人民,热情欢迎您到这片热土上投资兴业,我们将与您一道共创美好未来。   

长青村

  长青村位于许镇镇南端,东连民一村,西连仙坊村,南于马仁村接壤。205国道直穿南北,交通便捷,全村总面积3平方公里。人口1912人,耕地1608亩,水面300余亩。    村“两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涌现出一批种养专业协会,有苗木、养鸡、养猪、水面养殖基地等。    民营经济也有所发展,全村有粮食加工厂3个,家俱厂5个,个体工商户8户,有效的带动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新的一年里,村“两委”将在党的-精神的指引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与时俱进力争各项工作更上一层楼。   

民一村

  民一村位于许镇镇的东部,属东塘圩,东南与太丰圩的华林村、北斗村相邻,西北与东联村、民合村接壤,正在兴建的省道“三狄”公路贯穿而过,全村耕地面积2080亩,水面700亩,人口3318人,总户数830户,下辖15个自然村。一个党总支委员会下设2个党支部,共90名党员。民一村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近年来,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水产养殖、家禽养殖、生猪生产、蘑菇种植,优质水稻加工等初见规模,村内道路硬化进行了全面改造,村组水泥路面已达八成,大大改善了村容本貌,提高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目前,我村主抓村民饮水卫生和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改造水利设施,确保农业生产丰收。    民一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围饶“学习谋划新农村,构建和谐新家园”这个主题。着力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为更好加快新农村建设,勤劳、善良、朴实和民一村村民真诚欢迎各界朋友到我村投资兴业。民一村人民将以饱满的热情,优质的服务,优美的环境,迎接您的光临。   

高桥村

  位于南陵许镇镇北端,紧依风景秀丽的奎潭湖,205国道纵贯南北,东北面与芜湖县隔河相望,距芜湖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仅18公里,循环村村通道路与205国道相接,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全村总人口4070人,耕地面积3500余亩,水面面积1800亩,总户数1187户,下辖24个村民小组。   该村有较早的工业基地,以塑料彩印为特色,肖东塑料厂曾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明星企业”,肖东村也是全国最早的“千万之村”之一,如今的高桥村在许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发展经济为中心,鼓励在外务工人员回村创业、兴办实体,带动富余劳动力就业。近年来,兴办了2个机械制造厂、1个食品加工厂,1个粉丝制作坊、利用闲置厂房引进了1个金属制品企业,扩大水产养殖规模、引导村民由粗放型养殖向精养型养殖转化,综合提升水面资源效益,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一村、一品”,兴办了2个养鸡场、一个野鸭饲养场、一个菜牛饲养基地。   

东联村

  东联村座落在许镇镇东南部,村委会组成人员3人,现有人口3069人,耕地面积2446亩,水面320亩,14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788户,有村民组长23人,村民代表50人,人均纯收入3816元,村组都通水泥路面或沙石路,村总支部委员5人组成,现有党员88名,4个党小组,村支两委交叉任职的2名。    境内有小学1所,在校学生214人,达标卫生室2所,医务人员4人,本村有一座排灌站(杭村电站),产业结构调整具全镇之首,素有蘑菇示范园之称。创安全文明村二星级,被芜湖市环保局评为“芜湖市生态村”。    勤劳朴实的东联村人民,热情欢迎您到这片热土上投资兴业,我们将与您一道共创美好未来。   

建福村

  建福村位于许镇镇西北部,东临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池湖,南接新渭,西与丁塘相隔十里洋河,北枕许镇镇教育基地黄塘。目前共有耕地5109亩,水面1200亩,1300住户,总人口4514人,全村有宋塘、湖村、秦村、启发等24个自然村,下辖34个村民小组。    在经济发展方面,我村的第一二产业正在崛起。在大力发展第一产业方面,除了充分发挥水域面广阔的优势,大面积养殖河鱼河蟹,发展规模经济外,还大量养殖鸡鸭,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个体企业。于此同时,第二产业初具规模,以鑫隆家具厂,明牌玻璃杯加工厂为龙头,形成了一批以加工制造为主导的民营企业,为我村经济建设的蓝图勾勒出动人的一笔。    在经济发展环境上,我村也是占尽地利的条件。我村的东部距离205国道仅500米,环湖公交线路贯穿全村,风景秀美的奎潭湖风景区坐落于我村的西北部。这里有现代都市的便捷交通,却少有都市的喧嚣与浮尘。江南水乡的古朴与纯静穿行与这片枕水人家。    近年来建福村曾多次被评为招商引资先进村。全村人民一直都以开放的态度,饱满的热情迎接四方来客,我们真诚的欢迎各界人士来建福这片沃土上大展宏才,创造奇迹。  

黄塘村

  黄塘村位于205国道两侧,地处南陵县北端,南距南陵县19公里,北距芜湖市17公里,交通便捷,区位优越。全村辖30个村民小组,26个自然村,现有人口4346人,总户数1293户,耕地面积4811亩,水面530亩。该村设总支1个,党支部2个,党员86人,流动党员3人。    黄塘初级中学、雄发米业、黄塘卫生院等企事单位座落在该村。在205国道拓宽的同时,建设了黄塘安置小区。    该村以种植优质水稻为主,为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积极组织新型农民培训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并建立了一个千亩水稻机械化高产示范区,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部分养殖户引进了美国白鸽,白条鲳,荣昌鹅等水产养殖品种及苗木特色的农业经济,农民收入逐年增加,村治安状况良好。  

许镇村

  许镇村位于镇政府中心,总人口2468人,16个自然村,617户,党员42人,3个党小组。205国道、三荻公路纵横全村,可养水面500余亩,全村范围列入镇经济开发区,土地资源丰富,村级道路四通八达。    村支两委成员6个,在编村干4人。近几年来,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我村“双培双带”工作开展良好,每年有1—2名思想先进、经济发展事业成就的先进青年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入党愿望强烈,根据其表现每年都有1—2名同志批准入党,后备村干部支部委员会每年都研究落实登记造册,并报上级党组织实备案。    村委会在党支部领导下,对计划生育、平安创建综合治理工作,不但做到常抓强管,而且都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状,实行包片负责制,由于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管理得力,08年度计划生育和平安创建综合治理工作在全镇前列。水利兴修,圩堤加固,08年底全面达标,村其它工作开展良好。    在小城镇建设中,我村全面配合镇建设办,镇工业区对农户征地拆迁工作,至目前止,已征地1700余亩,涉及12个自然村,有527户需要拆迁,目前已拆迁200余户都被安置,小城镇建设和工业区经济开发,村委会常年抽掉3名村干参与征地、拆迁,负责做农户思想工作,为发展经济,富民强村,村支两委一班人都努力工作。  

清城村

  清城村位于许镇镇西部,距205国道1.8公里,“三荻”公路1公里处,东与许镇村相连,南靠风景秀丽的清浦塘,“村村通”与自建水泥路贯穿全村。全村人口1645人,耕地1834.83亩,辖12个村民小组。该村设党支部1个,党员44人,其中女党员3名党,支部下设2个党小组。该村在产业结构中不断发展种养业,有苗木花卉基地120多亩,水面养殖420余亩,养猪大户和养鸡专业户等8户。许镇镇工业集中区二期开发,在村已征地560亩,新建养老院一所占地15亩,新型合作医疗也在村部边建造了卫生室,使的全体村民就医方便了很多。 近年来共投入20多万元,对内里主要干道,村部至王郭路进行水泥路改建,境内资源丰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  

马仁村

  马仁村位于许镇镇最南面,东临资福河,西临漳河,205国道穿插而过。全村有37个村民组,5698人,耕地面积4460亩,是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该村设总支1个,党支部2个,党员143人,流动党员6人。    该村较早就发展了大棚蔬菜种植,现已发展250亩,产值180万元,芜湖有贤生态养殖公司是经过招商引资引进的全省最大的农业项目之一,总投资800万元,进行龟鳖特种水产养殖,产值2000万元。花卉基地建立于1999年,现已发展成规模,为该基地有更大的发展,新的基地正在建设中。    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马仁、张桥新农村示范点正在稳步顺利的推进,示范区内新建户已发展到250户,小区内基础设施已全部到位,有限电视全部开通,自来水已安装到户。该小区正以崭新的面积展开在村民面前。  

龙潭村

  龙潭村占地面积约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29亩,水面600余亩。人口2558人,总户数732户。    村两委班子成员8人,村级在编4人。村党总支下设2个支部、4个党小组,共有党员60人,外出党员8人。    我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在1996年建成省级高科技示范区,从2009年起,我村的安村、土桥、周村和冯村自然村的部分土地和村庄被列入大浦新农村建设试验规划区范围,总面积1000亩。目前,还有袁禾实业有限公司在我村从事水稻公关项目,占地360亩。    村党总支下属两个支部、四个党小组,共有党员60人,其中女党员3人,村基础设施完善。   

池湖村

  池湖村位于许镇镇北4公里,205国道横穿境内,东与芜湖县陶辛镇隔河相邻,南靠龙潭村,西与建福村相连,北与黄塘村接壤,交通便捷。2000年由原池湖、林塘、大浦三个村合并而成。村域面积约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39亩,有池家湖、浦西湖两大水域,面积3000多亩,下辖23个自然村,34个村民组,住户1616户,人口5426人。    池湖村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近年来,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家禽养殖、蘑菇种植、苗木花卉、优质水稻加工等二、三产业,并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村内有主干道两条,支路11条,全长约`12公里。经过村支两委的积极争取,主干道实施了“村村通”工程,使池湖村的主干道循环贯通,并直通村防汛指挥站,彻底改变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路况,大大改善了池湖村的村容村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池湖村党总支部设-一名,书记、副书记各一名,委员三名。共有党员98名,女性党员6名,下设池一、池二两个支部,6个党小组,其中,流动党员8名。党总支认真贯彻落实“-”重要思想,以建设“五个好”村党总支为目标,紧紧围绕“学习谋划新农村,构建和谐新家园”这个主题,认真学习-会议精神,认真开展党务公开、民主生活会、双培双带、无职党员设岗定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等各项工作,进一步增强了党总支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池湖村以“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切实做好“三农”工作,兴修农田机耕路6公里,新筑水泥U型沟渠8500米。农田灌溉水井65口,以万亩圩口达标工程为契机,加固圩堤6000米,积极鼓励农民发展经济作物和特色养殖业。    2007年初池湖村被确定为大浦新农村试验区,由鲁班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承建。2007年3月正式启动,一期流转土地1800多亩,已经拆迁安置农民近百户。目前已启动二期征地工作,预计二期征地3000亩,建设农民安置房、环湖路、高校园区、景观河和特色农业观光旅游区。    池湖村两委班子10人,在职7人,聘用2人。池湖村委会以“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宗旨,以大浦新农村试验区建设为目标,认真做好“三农”工作,积极鼓励农民发展庭院经济、特色农业和精品养殖业。经过干群的共同努力,农民人均纯收入2005年为3951元,2006年为4460元,2007年为5261元,2008年增加到5428元。    勤劳、善良、朴实的池湖村人民,热情欢迎您到这片热土上投资兴业,观光旅游,我们将与您一道共创美好未来。   

东三村

  【区域概况】    东三村隶属于许镇镇,地处东塘圩西部,隔许镇河与许镇镇区相望,三荻路自西向东贯穿而过。总人口3024人,田亩2400亩,水面1200亩,辖29个村民组。村党总支下设两个支部,四个党小组,现有党员75名。东三村村民委员会成员共五人,另有下派干部和选聘生。东三村蘑菇种植面积达580000㎡,年产值290万元,纯利润145万元;生猪养殖年出栏5000头。同时建有河东产业园,包括鲁班集团投资公司、南陵食用菌有限公司、南陵国清实业有限公司、沈丰化肥厂、家具制造厂、东南米业等。    【发展现状】    1、农业方面:全村现有2400亩耕地。蘑菇种植面积达580000㎡,年产值290万元,纯利润145万元。种植大多以传统的耕作方式为主,除大田蔬菜和温棚外,其余收入一般。    2、畜牧业方面:全村有生猪养殖场10个,年出栏5000头,产值1250万元,效益400万元,另有鸡、鸭、鸽等一大批养殖基地。但是,大多数圈舍不标准,户均饲养量太多,饲草短缺,饲养粗放,销售单一,经济效益低。    3 、新农村建设方面。我村在原移民小区西侧、南侧、东侧建设一个新的小区,该小区目前基础设施已完工,新农村整治点一期有96户入户,可入户475户的二期也已完成。    4、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方面: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项目2009年在我村开始实施,目前已完成,共整理田亩300多亩。    【基础设施】    东三村的硬件和软件建设都走在全镇前列,曾先后获得多项殊荣。2006年度获得人口与计划生育合格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村级目标考评先进村、民主法治示范村、招商引资优质服务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2007年度获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三等奖;2008年度获得国债沼气项目建设先进村、科技入户示范村。2009年,东三村又配备了电脑、投影仪等一批先进设备,同时购买了新的桌椅,使党员活动的场地又添新貌。    该村内基础设施完善,电力、电讯设施齐全;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村外交通便捷,道路四通八达。  

文阁村

  文阁村位于许镇镇北端,东邻芜湖县,西与繁昌县相连,北与弋江区接壤,205国道直穿南北,环湖路横贯其中,交通十分便捷,南边是风景秀丽的奎潭湖风景区。全村总面积8平方公里,人口5342人,共1586户,耕地5430.9亩,水面1500余亩。    至今为止全村共有党员136名,预备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2名。其中女党员15名,高中以上学历的党员16名。我村的党员结构偏老龄化,村党总支正在积极地发展年轻党员,发展的预备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年龄均在35周岁以下。    新一届村两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涌现出一批种养植专业协会,有经果林、养鸡、龙虾养殖基地等。尤其是从事养鸡的农户有42户,从业人员100多人,年出栏近100万只。    民营经济也有新的发展,全村有粮油加工厂2个,水泥农业产业制品厂2个,建材、家具厂等企业。个体工商户30余户,有效的带动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村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对违规乱搭乱建行为进行整治,保证村辖区环境清洁、卫生、优美。    在新的一年里,村两委将在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与时俱进,为文阁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金阁村

  金阁村位于许镇镇太丰圩境内西南角,东接茆镇村、北连北斗村,南与东七圩、西与东塘圩隔河相望。全村现有人口4120人,耕地面积2863亩,水面近千亩,辖14个村民组,一个街道。村党总支现有党员73人,下设2个支部4个党小组。村部距三荻公路4公里,李竟路贯穿村内6个村民组,20路公交直达村部,交通顺畅。金阁街道是太丰圩的老乡角,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新屋自然村是远近闻名的食品加工专业村,产品销路广阔。该村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粮食、油料、棉花、红花草、蔬菜种植皆宜。沙河、五甲、西茅生产的蔬菜保证了周边地区的需求,优质菜苗远销繁昌、芜湖等地。水面资源丰富,牛蛙等特色养殖已初见规模。    近年来,该村紧紧围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伟大目标,在村级经济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筹措资金近二十万元对各村民组的道路进行了铺设和维修;争取“国债”项目支持,完成了新沙斗门至草塘埂、金村夹埂的堤段达标及新沙斗门、高涵斗门、上坝斗门的改建工作;争取了“血防林”造林工程,造林481亩,植树13470棵。境内有小学1所、敬老院1个、村级达标卫生室1所。村村通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建有移动、电信信号接收塔各1座。村“两委”严格按照“-”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主题,以“奔小康”为目标,全面加强“五好”村党支部建设,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该村社会治安稳定,各项工作一直处于全镇领先地位。2006年金阁村党总支被0芜湖市委授予“五好支部”光荣称号。2007年3月金阁村妇联被县妇联授予“先进妇联组织”荣誉称号、2007年6月被县评为沼气国债项目建设“先进村”。2008年获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三等奖”、镇综合考评第四名。   

郑潭村

  郑潭村位于许镇镇太丰圩东南方,东边是常年奔腾不息的青弋江河流,南邻芜湖县西河古镇,西与茆镇村接壤,北与马元村相邻,距省级路三获路仅4公里,全村耕地面积2047亩,人口2805人,总户数766户,辖区9个自然村,郑潭村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青弋江河畔的西岸。    该村水路交通便捷,尤其是董村水运码头常年通航,三百吨位级的船舶畅通无阻,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有待采的黄砂资源,有南北沟、大小坝连成一体的七都湖水系,有待开垦的八亩坝低洼田,还有许镇唯一的桑蚕养殖基地,鱼、蟹、莲藕等水产品,禽畜养殖纷纷兴起。现有小型水泥预制品厂2个,粮食加工厂1个,榨油厂2个、养鸡场1个,跨省区农机作业组5个,从事水上运输的个体或合伙投资的500至5000吨位级船舶50余艘,民营企业蓬勃兴起。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郑潭村的各项工作取得均恒发展,村容村貌不断美化,在村级经济十分薄弱的情况下,近来来共投资近40余万元,首先借助国家“村村通工程”项目,村级投资15万余元,一举完成4.2公里水泥路,村组道路砂石铺垫、路灯安装。去年九月投资25万余元,新建一幢标准化的村办公楼。家乡的各项事业建设,得到了家乡能人老板的鼎力支持,他们充分发挥能人老板效应,致富不忘家乡,对村里的公益事业献言献策,慷慨解囊,在他们的感召下,社会各界同仁共同参与捐款活动,共收捐款15万元,为及时搞好郑潭各项公益事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充分体现了郑潭村民的一种慈善之心、平凡之心,近年来郑潭村各项工作均走在全镇的前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开放、民主、豪爽的郑潭村人民欢迎各界人士来郑潭村投资兴业,郑潭人民将以饱满的热情、优质的服务、友好的环境、宽广的胸怀,笑迎您的光临!   

马元村

  许镇镇马元村座落于许镇镇的东边,全村现有十三个村民小组,分别为殷潭、白塘、占切、柯王、九甲、七甲、马村、下关、谷村、坝里、墩上、十甲、街道。十个党小组,现有人口5324人,耕地面积3459亩。村以种植早稻、双晚为主,兼种油菜、小麦、西瓜等其它经济作物。现有水面1400余亩,养殖水面近千亩,水乡资源丰富。村有古老的马元街道、马元完小,村村通水泥路,同时村内有重点工程青弋江分洪道以及三荻路,便捷交通给群众出行带来了方便,马元村区位优势明显,其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北斗村

  北斗村位于许镇镇东南边九公里处,南边与金阁、茆镇村相邻,北边与民一村一河之隔,东边枫树湾村极公路与荻路接轨,村组都通水泥路,村内以养殖、种植为农业经济。全村下辖19个村民组,党总支下设二个支部,5个党小组,现有党员84名。共有耕地面积3181.018亩,水面1027亩,人口4038,总户数1013户。排涝站二座(分别92站和技改站)。   我村已大力培养发展“双培双带”先锋工程3户,引导发展“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发展圩猪养殖,目前建标准猪圈3600平方米,年出栏圩猪1500头;面积达100亩以上的水产养殖户6户;圩鸡养殖户4户,年出栏成品鸡25000只。近年来全村在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的同时,倡导发展优质水稻和大棚育苗为辅的特色农业经济,现优质水稻种植已达2100亩左右,温室大棚数量逐年增加。村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初步实现小康建设。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全村基础设施也不断改善,新修水泥路面7000余米,实现了各村民组之间的互通互联。新建过水涵桥5座,涵洞17处,有效的改善了农田水利设施。全村完成安全饮用水户占全村总数97%以上,文明创建和社会治安良好,全村近年来无越级-户和刑事案件发生。   

东胜村

  东胜村位于许镇镇北端,东邻弋江区,西与三山区相连,环湖路横贯其中,交通十分便捷。全村总人口3231人,耕地4848亩,水面850余亩。    村两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心一意为村民谋福祉。近年来,在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支持下,村支两委及广大党员干部带领全村百姓,抢抓发展机遇,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涌现出了一批种养植业专业协会,养鸡、龙虾养殖基地等。尤其是从事养鸡的农户有7户,年出栏近100万只;养猪户4户,年出栏近400头。    民营经济也崭露头角,汽车零部件加工厂一家,实现了100余人的有效就业;个体工商户16户,有力的带动了村级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近年来,我村借力选派优势,积极争取政策资金,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违规乱搭乱建行为得到有效整治,保证了村辖区环境的清洁、卫生、优美。    在新的一年里,村两委将在党的-精神指引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思路,科学谋划,推动我村美好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就!   

官洲村

  官洲村坐落在籍山镇偏南方向,南与泾县童疃乡中桥村接壤,西与三里镇毗邻,北与千峰村交界,紧靠205国道,全村共18个自然村,总人口2600余人,村党总支下设2个支部,4个党小组,71名党员,其中女党员14名。    全村总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2500亩,水田面积2400亩,拥有水面积500亩。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漳河沿线的自然村大力发展桑蚕养殖业,桑叶种植面积约为1200亩,全村年人均收入5800元。六条砂石路纵横全村,总长约为12公里,其中205国道至村部3公里长、6米宽的水泥路面已全线贯通,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的出行。    自然资源:山场面积2500亩,水田面积2400亩,拥有水面积500亩。    基础设施:该村内基础设施完善,该村内基础设施完善,电力、电讯设施齐全;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村外交通便捷,道路四通八达,连接南陵县、泾县的枢纽之一。    农村经济:漳河沿线的自然村大力发展桑蚕养殖业,桑叶种植面积约为1200亩,全村年人均收入5800元。    文化教育:该村内有幼儿园一所,距离小学、中学都很近,义务教育全覆盖,普及率100%。  

仙坊村

  仙坊村位于许镇镇南部,是许镇镇的南大门,205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捷资源丰富,总人口2826人,土地承包面积3036亩,总住户723户,辖15个村民组,土壤肥沃,是南陵优质米生产基地,拥有3000亩水面的青浦塘,水资源丰富。    位于仙坊村境内的仙坊安置小区,是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安置点,现有居户30户,小区内电通、水通、基础设施良好。    我村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五分之三的村民经济收入以务工、经商为主,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金阁村特产大全




金阁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