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池州市 >> 石台县 >> 七都镇 >> 八棚村

八棚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八棚村谷歌卫星地图)


八棚村简介

  八棚村位于石台县七都镇“悬在云中一片净土”的七井山。
   村平均海拔900余米,辖8个村民组,221户,778人,全村总面积13697亩,耕地面积1422亩,茶园956亩。种植反季节蔬菜二十余年。2008年发展高山辣椒1100亩,反季节西瓜100亩。中药材200亩。
   八棚村坚持突出高山特色农业,紧紧围绕“菜、茶、竹、药”四大基础产业,以高山反季节蔬菜为主导的发展战略。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严格的绿色蔬菜生产规程造就了优越品质。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产品已走上上海、南京、合肥、九江等大中城市的市民餐桌。于2005 年成立了八棚绿色蔬菜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132户;开办了农民田间学校,聘请省内外专家来村指导及培训;并与县农委建立长期技术指导工作机制。建立了新品种实验基地,引进名优蔬菜品种:芦笋、魔芋、生姜都获成功。村现有助理农艺师6人,农民技术员15人,科技示范户30户。200多平米的交易大棚已投入使用;依托七井山食品有限公司注册了“七井山”品牌,并通过了绿色农产品认证,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园。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施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开发。
   2010年,村高山反季节蔬菜收入300万元、人均收入6000元、其中不乏7-8万元的大户,高山蔬菜占农业总产值的87%。现在的八棚村已发展成为高山蔬菜主产区交易中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1722101 247100 -- 查看 八棚村谷歌卫星地图

八棚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八棚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八棚村

  八棚村位于石台县七都镇“悬在云中一片净土”的七井山。    村平均海拔900余米,辖8个村民组,221户,778人,全村总面积13697亩,耕地面积1422亩,茶园956亩。种植反季节蔬菜二十余年。2008年发展高山辣椒1100亩,反季节西瓜100亩。中药材200亩。    八棚村坚持突出高山特色农业,紧紧围绕“菜、茶、竹、药”四大基础产业,以高山反季节蔬菜为主导的发展战略。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严格的绿色蔬菜生产规程造就了优越品质。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产品已走上上海、南京、合肥、九江等大中城市的市民餐桌。于2005 年成立了八棚绿色蔬菜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132户;开办了农民田间学校,聘请省内外专家来村指导及培训;并与县农委建立长期技术指导工作机制。建立了新品种实验基地,引进名优蔬菜品种:芦笋、魔芋、生姜都获成功。村现有助理农艺师6人,农民技术员15人,科技示范户30户。200多平米的交易大棚已投入使用;依托七井山食品有限公司注册了“七井山”品牌,并通过了绿色农产品认证,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园。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施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开发。    2010年,村高山反季节蔬菜收入300万元、人均收入6000元、其中不乏7-8万元的大户,高山蔬菜占农业总产值的87%。现在的八棚村已发展成为高山蔬菜主产区交易中心。   

七井村

  七井村位于石台县七都镇“悬在云中一片净土”的七井山。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山茱萸之乡”,盛产“山茱萸、薏仁米、黑玉米、野山笋、辣椒、火腿、茶叶”等土特产品为代表的“七井七宝”。   七井村于2008年村级规模调整由原前井、周村、新建3个村合并。现辖16个村民小组,36个自然村,全村总人口1132人,317户、其中低保户43户94人,五保户 25户27人。成立七井村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全村共有党员61名。   七井村东部与本镇七都村相邻、南部与本镇河口村、横渡镇大宇坑相邻、西部与仁里镇、贵池棠溪接襄。平均海拨630余米,区域面积50.5平方公里,90%以上为石灰岩山场,裸岩面积占1/3,有林地4377亩,元杂竹面积9600亩,中药材枣皮4171亩,茶叶面积2262亩,耕地1696.5亩。   七井村多年来坚持发展高山特色农业,紧紧围绕“菜茶、竹、药”四大基础产业,以高山反季节蔬菜为主导,依靠独特的地理环境,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造就优越品质,2009年新建了100多平米的农产品交易市场,让高山蔬菜走上上海、南京、合肥、九江等大中城市千家万户市民的餐桌。位于张村组近100亩山茱萸采种基地,生产的山茱萸果大、品质好,周边村村民纷纷来采种育苗。   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以元杂竹、枣皮、茶叶、高山反季节蔬菜辣椒为主,人均收入3000元左右,其中种植大户10余户,年纯收入达5—6万元。   

伍村村

  伍村位于七都镇东北角,背靠九华山,东临太平湖,仰望黄山。全村平均海拔800多米。2008年,由原伍村村和原洪宕村合并组成新的伍村村。全村共有12个村民组,270户,956人,分散居住。地域面积30平方公里,山场面积25649多亩,其中元杂竹8000多亩,枣皮1500多亩,耕地1000多亩,茶园1200多亩。现已种植高山蔬菜2500多亩,全村共有党员38人,其中种植大户,发展能手,农民经纪人有20人。这里盛产辣椒、枣皮、竹笋、黑玉米、仁米、火腿等特色农副产品。  

启田村

  启田村位于青阳县、石台县、黄山区(二县一区)结合部。铜汤高速公路和S325省道穿境而过。处在“两山一湖”旅游主干线上。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全村210户,720人,6个村民组,12个自然村组成。移民人口百余人。耕田面积760亩,人均1亩左右。全村建设用地660亩,区域面积25平方公里,山林面积3.6万亩,其中竹园面积2600多亩,有竹制品初制厂、木材加工厂2个村办企业,可谓重点林业村。一个小学教学点。农民主要经济收入以林业,茶叶,劳务输出、食用菌及运输业为主。全村电话用户达85%以上,已开通乡情网站,移动通信基站,联通基站和电信宽带网站,商贸活跃,信息畅通。   您当前位置:启田村门户>> 本村概况   启田村   【字体:大 中 小】 【时间:2009-05-04】 【稿源:启田村】      启田村部   省级标准化卫生室   合铜黄高速穿村而过,高速入口距启田村3公里。   启田村位于青阳县、石台县、黄山区(二县一区)结合部。铜汤高速公路和S325省道穿境而过。处在“两山一湖”旅游主干线上。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全村210户,720人,6个村民组,12个自然村组成。移民人口百余人。耕田面积760亩,人均1亩左右。全村建设用地660亩,区域面积25平方公里,山林面积3.6万亩,其中竹园面积2600多亩,有竹制品初制厂、木材加工厂2个村办企业,可谓重点林业村。一个小学教学点。农民主要经济收入以林业,茶叶,劳务输出、食用菌及运输业为主。全村电话用户达85%以上,已开通乡情网站,移动通信基站,联通基站和电信宽带网站,商贸活跃,信息畅通。   毛竹资源丰富   村党员队伍集体抗击雪灾   2008年着力推介启田村国际名人美术村,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政府亲切关怀及大力支持下,招商引资工作稳步推进。目前,首期移民建房点已完成征地和基础设施平整阶段,并顺利完工。   启田村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是石台县七都镇东大门前沿村,也是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我们深信,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一定会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用于开拓,争先创新,重塑东大门形象。   

芳村村

  一、基本情况   芳村村位于七都镇东部,与黄山区、青阳县接壤,部分边界贴近国家风景名胜区—太平湖,是太平湖重要水源涵养地之一,距县城60公里,全村辖10个村民组, 30个自然村、380户、1190余人,村辖区面积为22.09平方公里。   芳村村是全市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目前已完成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5.7公里,户用沼气池70余口,村建有村部、村卫生室、计生室、农村书屋及党员活动室,境内有1家规模以上工业和2家石矿加工企业。   二、项目背景   芳村位于国家风景名胜区太平湖周围,是太平湖重要水源涵养地,地表水体执行Ⅱ类以上质量标准,水体功能非常重要,芳村常驻人口1190余人,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附近地表水体,影响地表水水质,同时芳村集中饮用水源取自太平湖上游水体—清溪河,由于缺乏保护措施,水质量不能稳定达标,饮水安全受到威胁。   三、 项目实施情况   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下,在县环保局、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我镇芳村村被列为“2010年安徽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单位”,整治项目包括:芳村集中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及饮水工程改造项目,芳村(包括上芳、下芳村民组)集中居民点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全村生活垃圾贮运体系及村庄道路硬化,建设村庄排水系统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工程,对村庄道路路肩进行整治,村庄绿化,新建村庄街道路灯20余盏,修建一处农民健身文化娱乐广场,项目总投资100万元。该项目一期工程投资35万元,于2010年10月开工建设, 2011年4月底竣工。二期工程投资65万元,于2012年4月20日开工建设,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其它附属工程正在实施。   四、社会效益   工程实施后,其社会效益十分明显,其一、芳村集中饮用水源保护区规范建设及饮水工程改造项目建设,对提高村民用水心理安全度、教育警醒村民自觉保护饮用水源有示范作用,同时解决了村民饮用水源严重不足的问题,确保干旱季节供水正常;其二、芳村分户式潜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设施建成运行、村庄内排水管网修复改造及村庄排水系统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工程建设完成后,将直接减少110户村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对改善芳村村民人居环境和清溪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有显著改善;其三、芳村生活垃圾贮运体系建成后,对改善村庄面貌、促进旅游发展有积极作用,并进而减少垃圾渗滤水的排放,对保护饮用水源、保护人体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安全起到推动作用;第四、村庄道路硬化,方便村民出行及村容村貌整洁都起到积极作用。第五、对村庄排水沟进行清淤,沟邦及沟底硬化,及对村庄道路路肩进行整治及绿化,对自然生态保护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美化、绿化了村庄;第六、村庄街道路灯及农民健身文化娱乐广场的建设,美化亮化了村庄环境,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其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明显。  

六都村

  六都村位于石台县七都镇东部,由原龙田村,鱼龙村,于2008年村级规模调整时,合并组建而成的新村。全村总面积18.6平方公里,位于著名的人文地理风景名胜圣地九华山,黄山交界处,风光迤逦的太平湖畔。华溪河贯穿全村,村民沿河两岸居住。325省道(青石线)经村而过,距G3高速公路10公里,九黄省道经鱼龙仙洞直通太平湖,黄山。交通便利。全村9个村民小组,520户,1626人(含非农业人口)。全村山场面积:18880亩,林地面积:17680亩,人工造林:3266亩;耕地面积:1100亩,园地面积1200亩。山场面积大,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人均耕地面积少,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700mm。体现出典型的皖南山区之景观。   

高路亭村

  高路亭村位于七都镇东部,紧邻鱼龙洞、九华山、太平湖和西递宏村,距县城55公里,距合铜黄高速出口16公里;兴起于唐朝,在明清时期发展到鼎盛,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325省道贯穿其间,内有皖南地区保存完好的徽派古民居和古作坊群,并生产历史悠久、享誉盛名的高路亭酒曲。全村辖12个村民组1278人,2012年确定高路亭村为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咱们现在所在村落就是此次美好乡村创建示范点村庄高路亭组,共79户240人;我们这个创建点的做法是:围绕一个核心,就是美好乡村创建与古民居文化保护相结合;坚持两个特点,因地制宜、彰显特色;落实三个发展,发展古民居文化、发展生态休闲产业、发展群众文化生活;创建工作主要包括清理村庄环境,道路进行硬化,修建排水渠,鱼塘整治,新建木栅栏、村民休闲广场,浮雕、主题文化墙、凉亭、村庄绿化等。下面请大家随我走进高路亭古民居,感受古老文化与田园生活的完美融合!   高路亭村始建于1974年。自2007年与老里村合并后辖区面积为16.27平方公里,现有13个村民组,25个自然村落,401户,人口1217人,耕地面积为872亩,其中水田758亩,旱地114亩。山场面积2.5亩,其中茶园494亩,枣皮160亩,檀皮120亩,毛竹785亩,退耕还林1700亩,有林地5667亩,公益林7034亩,灌木树8740亩。小(一)型水库考圲河水库,水库容量为67.5万立方米。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实现了“四通”(通公路、通电、通自来水、通电话),老百姓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22人享受五保,107人享受农村低保,村里建起了村级卫生室,农家书屋。   全村有0党员48人,村两委干部4人,村民组长12人,村民代表36人,综治协管员1人,民主理监督员3人。   村里有个私企业4户,工商户9户,招商引资企业2个,分别是恒业水泥公司,老里水电站。茶叶专业合作社1个,村民生产发展互助社1个。   2002年3月被县委授予“五个好”党支部;   2004年8月被县委授予全县“双培双带”活动先进集体;   2008年荣获七都镇党委、政府评为村级目标管理考核三等奖;   2009年荣获七都镇党委、政府评为村级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   2009年度被县委授予“五个好”基层党组织;   2010年6月被七都党委评为2009—2010年度先进基层组织。   

银堤村

  银堤村位于七都镇东南方向,东、南与黄山区交界,西边同三甲村交界,背面同高路亭、芳村村接壤,由原六都乡银溪村、堤湖村合并组成。全村辖11个村民组,1530余人,453户,耕地面积1400余亩,其中水田1100余亩,山场4万余亩。本村地处贫困地区、军事0内,自然资源较为溃乏。    本村民风淳朴,善良、勤劳。银上、银下两组的芭茅扫帚远近闻名,堤湖组的土板栗和近几年种植的食用菌更是名声大噪,来参观的人很多,销售情况很好。   本村交通方便,325省道贯穿4个组,8公里长连接6个村民组的2条村村通水泥路把原先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且只能通农用三轮车、小四轮的简易机耕路变成了干净平整的富民路。    本村水源充足,银堤、高路亭、六都等村的河流最后都在本村迎坦组汇合流入太平湖,迎坦漂流是太平湖的旅游有待开发的景点,还有迎坦小水电站也待开发。    银上组村民陈天友、姚双喜在外务工多年,今年回乡投资30万兴办了银溪生态养殖场,占地约3亩,养殖种母猪20多头,肉猪100余头,经济效益明显,并带动了周边群众致富。  

新棚村

  新棚村位于石台县七都镇西南,距镇中心30公里,共有六个村民组,其中村干部4人,全村共160户,591人,其中农业人口569人,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业,主要为茶叶和林木、毛竹、外出务工。人均收入2200元,新棚村共有三个木材加工厂,两个茶叶加工厂,三个林场,全村山林面积3万亩,茶园面积2000亩。   近年来,新棚村在两委的努力下,带领群众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村小学、党员活动室、治安室、调解室、卫生室、计划生育服务室建设完成。村村通公路、农村饮水工程等项目的建设大大改善了新朋村民的民生,出行便利,长期的饮水问题得到了解决。   新棚村自然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极高,生态保护完整,且雨水充裕,阳光充足,且远离城镇,无污染,新朋茶叶正是基于这些有点收到了外地消费者的独钟。新朋茶叶不施肥料,不打农药,味道香美,近年来,新朋茶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铜陵、江浙深受茶商偏好。   

毕家村

  毕家村位于七都镇南部,与横渡镇兰关村相邻, S325省道自西向东横穿而过,是石台进入七都第一个行政村。全村辖区内8个村民组,240户,860人。毕家村平均海拔较高,是典型的山区村,石灰岩山场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资源丰富,亚热带温湿气候,阳光充裕,余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6℃。年平均降水量1700mm。   毕家村拥有耕地面积552亩,其中水田530亩,旱地22亩;山场面积26560亩,茶园720亩,毛竹面积5500亩,公益林10185亩。毕家村自然条件优越,其中林木、茶叶为农业主导产业。   毕家村全村拥有党员44人,村两委5人,村民代表30人。近年来,毕家村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截止到十一五末,实现村村通公路5.4公里;新建村卫生室一个,面积80平方米;建设农家书屋一个,面积40平方米。修建水渠480米。   

河口村

  河口村位于皖南山区腹地,自然生态环境质量优异。距石台县城39公里,省道325线穿境而过,东接本镇毛坦村,西与毕家村相连,南与新棚村为邻,北与七井村接壤。总面积23.69平方公里,拥有17个村民组,432户,1608人。耕地面积1328亩,水田1127亩,旱地211亩。境内有岳坑水库和白水坑水库,两座小型水库。   全村有党员69人,村"两委"干部6人,村民组长17人,村民代表31人,综治协管员1人,民主理财监督员3人。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实施了康村村、舒泉村、河口村3条村村通公路,里程共计10.1公里。老百姓积极参与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26人享受五保,79人享受农村低保,、村里建起了村卫生室,农家书屋。   村里有个私企业段家木业1家,农机合作社1个,村民生产发展互助社1个。   近几年来,河口村两委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等方面的努力,使全村初步走上了经济持续增长,生态良性循环,环境清洁优美、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文明进步的科学发展道路。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建设取得显著的成绩。2008年被石台县评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0年6月被安徽省环保厅评为安徽省生态村。   

毛坦村

  毛坦村地处石台县东部、七都镇政府以西,325省道自西而东穿过,毛坦村总面积23000亩,现有6个村民组,农户224户,村民827人。毛坦村水资源丰富、光热充足、土地肥沃、穿村而过的清溪河沿河地势平坦,拥有耕地数508亩,离七都政府仅有2公里之遥,各方面条件优越,是全县的重要农业生产区和林业生产区。   十一五以来,毛坦村在两委的带领下,大力兴建基础设施,修建水利基础设施。十一五以来,毛坦村共兴建沟渠1600米,修建拦河坝1个,防洪堤1500米,成功引进电信网络设施信号塔3个,修建村村通道路3.4公里。加强村级活动场所建设,修建了集党员活动室、综治调解室、治安办公室、计生服务室、农家书屋、卫生室于一体的村部综合楼一座。   毛坦村的经济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有种(养)植业、富余人员外出务工和山产林木伐售这三大块。毛坦村人均年收入1500元,因经济结构及其单一,完全没有村办的经济实体,每年该村在外打工人员多达200人,占全村劳动力的57.8%,主要集中在上海、温州等沿海发达城市,从事建筑建材、手工等行业。村设有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均达到100%,电话、自来水均已普及。电视已经覆盖所有村民组,建有1个计划生育服务室、一个社会治安办公室、4个社会治安瞭望所。近年来,该村社会治安基本良好,没有大的不安定因素。  

黄河村

     黄河村位于七都镇南部,全村区域面积30.35平方公里,其中林地37533亩,茶园1559亩,耕地267.25亩,是一个典型的以林茶为主的山村。全村7个村民组,269户,887人口,黄河村山场广泛,森林覆盖率达95%,其中天然阔叶林面积近3万亩。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1700mm。水资源丰富,水电蕴藏量大。   黄河村山美水美。丰富的林竹资源,为黄河村建设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该村又紧紧抓住市级新农村“百村十镇”示范村契机,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在短短的时间内,“青山绿水茶飘香,黑色公路、刚索桥,农田灌溉水泥渠,塔站建起通讯畅,百姓乐业全村和”,皖南山区新农村面貌已显现。   黄河村把发展农村经济,改善村民民生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一五期间,共完成村村通水泥路10.6公里,解决、改善460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硬化灌溉渠道2200米,新建村卫生室1个。在抓新农村示范点建设过程中,黄河村依据现有的经济条件和群众基础,有所侧重,不搞一刀切,从最基本的清垃圾池入口,要求所有垃圾全部入池,并落实有人负责清理,引导村民养成讲文明,讲卫生的好习惯。村里拿一定的资金鼓励广大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地、荒地及河滩地,大力发展小果园小竹园近100亩,这样既美化了环境有增加了农民收入,多沿七黟公路四个村民到每户家门口铺设水泥路面4000平方米,并在黄泥坦、黄梅岭两个村民组安装了路灯。全村7个村民组的安全饮用水、移动基站,电信机房,进入全村的移动电信覆盖路可达100%等等,从而使黄河村有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   

三甲村

  三甲村位于石台县七都镇东部,东与黄河村接壤,南与七都村相连,西面是中龙山林场,北接银堤村。总面积6.3平方公里。省道325穿村而过。村内有小二型金竹坑水库一座,山塘20余座,全村7个村民小组,246户,895人,共有党员48名,村两委干部5名。全村山场面积8300亩,耕地面积830亩,茶园面积1000亩,是一个以粮、茶为主的农业村。    三甲村自然资源较为贫乏,外出务工人数较多,截止2010年底,在外务工人员230人。涌现出许多在外成功创业人士并不忘回报家乡的有识之士,如三甲村原文书余金强,在上海创办永誉贸易发展有限公司,致富后不忘家乡,每年都拿出一定的资金资助本村考取大学的贫困学生和困难家庭,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还捐资助学修路,为村小学添置设备等公益事业。黄家组沈子恩,在外经营装潢设计,三甲村村村通道路建设中,他资助征地修路款5000元。勤劳善良三甲村人民经过艰苦创业,先后办起了制砖厂3家,与农户签定的基地+企业农业加工企业(金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1家,成立了茶叶合作社1家,养鸡场1家,并在发展特色农业上有所创新。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三甲村建起了卫生室、村小学、村农家书屋、村计生服务室等便民基础设施。  

七都村

  七都村位于七都镇政府所在地,2008年3月,由原七都村与查上村合并而成,现有农户658户,人口2041人,辖区面积16.27平方公里。东至黄河村,南邻毛坦村,西邻八棚村,北与三甲村接壤。拥有耕地930亩,林地19844亩,茶园270亩。七都村历史悠久,素有“小小石台县,大大七都村”之称。老街的古派建筑保存完好。老王臭豆干通过网络传遍全国各地,浙江辽宁有人慕名上门来拜师学艺。   七都村党总支下设下设3个支部(查上支部,七都支部,商业支部),10个党小组。党员89人。   七都村委会下设村门口、前街、高屋、上街、十分街、后街、新建、三元、查上、大岭、考坑、南坞12个村民组。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开展,各村民组都通上了柏油或水泥路。家家都用上了自来水,通了电话。民生工程也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新农合参保人数1920人。村里建起了100平米的卫生室。还在县文广新局的支持下建起了农家书屋,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七都村交通便利,商贸繁华,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S325省道横贯七都村东西,现七都有茶叶经营大户6家,林业经营大户2家,养殖大户3家,蔬菜种植基地1个,从事商业服务业的136家专业合作社3个,极大带动了全村的经济收入。   


八棚村特产大全




八棚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