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联村位于石台县城南部8公里处,大演乡东面。2007年在村级规模调整中由原四青村和互联村并而成,辖区面积37平方公里,分三条坞:一条至互四组7.3公里(已硬化),一条至七组7.5公里(已硬化),一条至柏山四八九组6.9公里(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已开工建设)。2010年新建村部,占地面积413平米(含村卫生室)。现有13个村民组,358户,总人口1336人。现有水田106亩,旱地85亩,茶园1373亩,林业面积42885亩,林木大都是生态林,经济林所占比重很小。全村有一所村级中心小学、3个教学点,共30余名学生,学校教学基础设施较差。村两委于2011年8月换届,新一届党支部、村委会分别由5人组成,其中交叉任职2人,支书、主任各一名。全村党员52人。2012年县财政局选派到村任职-一名。
经济结构情况:农业方面,全村村民以种植茶叶、林木为主,以种植水稻等其他经济作物为辅;工业方面几乎空白,只有两家茶叶加工小厂。2011年,村人均纯收入仅为3000元左右,村集体经济收入基本没有。村民的主要增收渠道一是茶叶和林业,二是劳务输出,基本上每户都有一名以上劳动力外出打工,打工人数达到300人,占全村劳动力一半以上,占全村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近年来,劳务输出正成为青联村农民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又没有经过劳动技能培训,农民持续增收后劲不足。
通过与省财政厅经建处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我村的地质灾害移民安置点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青五、七组公路已硬化投入使用。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72220 | 247100 | -- | 查看 青联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新农村 |
新农村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山脚下,距乡政府7km,全村辖十个村民组,1034人,其中二个村民组120余人,居住在海拔450米以上的高山,全村耕地面积517亩(其中水田457亩,旱地60亩),茶园面积812亩,山场面积3万余亩,其中有林面积2.8万亩,人均收入2100元。 全村道路、供水、通讯、电力基础设施已得到了基本的改善,新农村以农业和第三产业为主,主要从事林业、茶叶、养殖业和旅游服务业。近年来,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新农村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人均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 石台牯牛降目前已开发的是龙门景区,主要景点有:严家古村、龙门潭、四叠飞瀑、鸳鸯潭和情人谷等。牯牛降在以她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的游客的到来!相信朋友们来此以后,看着这美妙的自然景观,感受着这深厚的文化气息,听着这古老又动人的传说,一定会不虚此行的! |
剡溪村 |
剡溪村座落于牯牛降保护区北麓,位于大演乡南边,与仙寓镇相邻。该村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无污染,空气清新,经济来源以林茶为主。剡溪村现有九个村民组,共有289户1144人,水田面积610亩,旱地面积126亩,山场16200亩,有林地面积14100亩,茶园面积1150亩。 一、文化教育方面:剡溪村现有二所小学。 二、卫生医疗设施:现有卫生室一个,从业乡村医生2名,专科卫校毕业,村民小病就诊基本不用出村。 三、道路、供水方面:全村9个村组已实施水泥硬化,组内道路尚待修建,家家户户都已饮上自来水。 四、经济发展指标:稳定粮油产量,保护好现有林木资源,公益林保护和经济林建设并举,采养结合,巩固和提高森林覆盖率,找准市场脉博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无性系茶园和百合等经济作物,鼓励和引导剩余劳力外出务工,提高劳务收入,力争人均纯收入年终达4000元。 剡溪村历史悠久,历代文人辈出,古徽道穿村而过,至今尚留下保存完好的元代剡溪村,千米石板路、陈氏宗祠、高塥老屋等一大批特色古老建筑。据陈氏宗谱记载,历史上剡溪景色怡人。景点众多,有据可查有历代文人词藻赞美剡溪景点多达二十四处。茶坊、酒肆、染坊、当铺、分祠等星罗棋布。 |
永福村 |
永福村位于乡政府所在地,有10个村民小组,分布广,人口1309多人,有380多户。水田面积600多亩,人均0.4亩左右。各组均有宜林荒山,木材积蓄量不多,多为天然阔叶林,少数为80年代后人工造林,以杉木为主,林业收入以杉木、毛竹间伐为主,占村总收入约5%左右。至2011年底,修建通村公路4000米,渠道4000米,发展沼气134口,自来水入户286户,电话入户250户,新建卫生室120平方米。 2012年永福村党支部、村委会承诺: 一、按“五个好”要求标准抓创建工作; 二、做好高田、乌林坑组村庄亮化工程; 三、认真开展好基层组织建设年和创先争优活动; 四、完成大演乡集镇自来水工程改造项目; 五、完成高田组血防沟渠的建设和项目的报账工作; 六、积极完成乡党委政府及各部门下达的各工作任务。 |
青联村 |
青联村位于石台县城南部8公里处,大演乡东面。2007年在村级规模调整中由原四青村和互联村并而成,辖区面积37平方公里,分三条坞:一条至互四组7.3公里(已硬化),一条至七组7.5公里(已硬化),一条至柏山四八九组6.9公里(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已开工建设)。2010年新建村部,占地面积413平米(含村卫生室)。现有13个村民组,358户,总人口1336人。现有水田106亩,旱地85亩,茶园1373亩,林业面积42885亩,林木大都是生态林,经济林所占比重很小。全村有一所村级中心小学、3个教学点,共30余名学生,学校教学基础设施较差。村两委于2011年8月换届,新一届党支部、村委会分别由5人组成,其中交叉任职2人,支书、主任各一名。全村党员52人。2012年县财政局选派到村任职-一名。 经济结构情况:农业方面,全村村民以种植茶叶、林木为主,以种植水稻等其他经济作物为辅;工业方面几乎空白,只有两家茶叶加工小厂。2011年,村人均纯收入仅为3000元左右,村集体经济收入基本没有。村民的主要增收渠道一是茶叶和林业,二是劳务输出,基本上每户都有一名以上劳动力外出打工,打工人数达到300人,占全村劳动力一半以上,占全村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近年来,劳务输出正成为青联村农民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又没有经过劳动技能培训,农民持续增收后劲不足。 通过与省财政厅经建处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我村的地质灾害移民安置点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青五、七组公路已硬化投入使用。 |
新联村 |
新联村坐落在大历山下,东南与黄山市观音堂景区相接,西南与牯牛降景区毗邻,历史上称为:白石岭。2008年与联合村合并,改称为新联村。村部所在地距乡政府所在地7.5公里,位于石台县城南十七公里,与牯牛降风景区一山之隔的深山坞距县、乡公路8.2公里。全村共有9个村民组,256户人家,1018口人,劳动力680人,耕地694亩,其中人均水田0.66亩,旱地1.73亩,茶园1248亩,山场面积20931.60亩,其中荒山占50%,国家级公益林2800亩。经过历年封山育林和人工营造有林面积4000亩,毛竹450亩。全村农户仍是种植一稻一油的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林茶叶是我村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其收入占全年人均纯收入的60%,林业、副业及其它收入占40%。 至2000年以来,修建通村公路13.15公里,完成白石岭移民58户即移民点的硬化设施。渠道5000米,发展沼气125口,自来水入户289户,电话入户170户,改建卫生室120平方米。2011年下半年起,在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我村投入10万元修建一座长120米,高7,2米的防洪护路的河坝,解决了一起重大交通安全隐患。今年开春以来又投资59万元修建2公里长,4米宽的水泥路,并修筑了白石移民点的沿河村道。通过一事一议项目修建了一座长100米的白石移民点防洪河坝,完成该总工程量的百分之五十。八月份在农委的大力支持下我村又投资15万元复垦高山生态茶园100余亩。如今,新联村的村民以劳务输出的收入为主导慢慢转化为以开发乡村旅游、农家乐等第三产业。相信在党的-精神指引下,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新联村会走向幸福美好的明天! |
新唐村 |
新唐村位于秋浦河一级支流公信河的下游,是乡政府的北大门。 全村有七个村民组,307户,1145人口。726亩田地,298亩茶园,水田(保收田)530亩,有林面积4880亩,荒山4000余亩。劳动力680人。 村建有希望小学一座,村部及计生服务室、人口学校、卫生室一个,已完成“村村通”工程。自来水已通到每家每户,新唐大桥也已于2008年竣工通行,全村有200多部电话,电视覆盖率98%,自来水入户306户,水利兴修1500米渠道。 2011年工作计划: 1、开展好“难点村”治理工作,争取早日摘掉“难点村”的帽子; 2、协助做好乡党委换届工作; 3、实施好村庄内部防洪工程; 4、实施一、二组灌溉沟渠硬化工程; 5、实施厅廊畈沟渠硬化工程; 6、校舍维修安全加固; 7、做好村“两委”换届工作; 8、积极完成乡党委政府及各部门下达的各工作任务。 |
新火村 |
第一节 自然条件 一、地理位置 新火村地处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东南边陲,位于东经117°29′,北纬30°09′,距石台县城约23公里,距牯牛降风景区2公里。 二、地形地貌 全村总面积7.3平方公里,整个地形呈长方形,地势较高,山色秀美、溪流潺潺,空气清新,村内古民居、古建筑保存完好,“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风景在此展现,是集山水、原生态、农家乐,古民居优势为一体的村庄。 三、气候气象 该村属亚热带北缘湿润季风气候区。总的特征是: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宜人。冬季长,春秋短,年平均气温16.4℃左右,全年光照时数平均为1979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462mm,无霜期249天以上,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和发育,昼夜温差明显,季节变化富有规律,通常夏季湿润多雨,冬季干旱少雨。 四、水文植被 全村水资源主要有公信河穿境而过,水资源比较充足。水清如镜,水质特好,无污染、纯天然。该村林种繁多,资源丰富,主要以松杉和毛竹居多。林地覆盖率达90%。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一、行政概况 该村现有人口850人,辖5个村民组,是由星火村、新办组合并而成。全村总人口中,劳动力600人,占总人口数的96%以上。近些年来,该村人口自然增长率符合国家政策要求,指标控制在7‰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地方平均水平,约3958元/人均。 二、经济发展状况 该村产业主要以茶叶和农家乐经营为主。村级集体收入主要为房屋租金及公益林和旅游门票分配收入。新火村2006年贫困人口532人,通过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至2009年底全村在册贫困人口436人,下降了18%。目前,新火村共有农家乐7家,带动就业约25人,年收入260余万元。自2004年以来,在上级各类扶贫资金的大力扶持下,新火村两委积极带领群众大力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无性系茶叶250亩,毛竹200亩,板栗50亩,造林300亩,大枣250亩。通过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种植结构从传统单一模式向多元化发展,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群众收入稳步增长。 三、社会发展状况 近些年来,村两委针对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的实际,切实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以美好乡村的创建为平台、以农村环保项目的实施为契机,扎实稳妥地推进生态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村庄、道路及电网布局合理,实现了组组户户通电通水,电视、电话普及率96%以上,移动网络信号履盖全村,新农村建设初具规模,五保户、低保户生活基本得到保障,村级卫生条件得到改善,新建村级卫生室验收合格投入运行,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以上。2006年以来,累计投入新火村各类扶贫资金186万元,修建(拓宽)村庄道路5000米,渠道500米,惠及五个村民组;建设沼气池116口;电话入户150户;新建卫生室80平方米。引导农户积极发展庭院经济,128户贫困户参加了劳动技能培训,每户有1-2人学到实用技术;全村96%的贫困户危房得到改造。 第三节 党组织建设 新火村共有正式党员35名,预备党员1名(女性),建党培养对象4名(2名女性),2013年6月递交申请书的共3名同志。现有党员中男29人,女6人;高中及以上学历9人,初中(中专)学历15人,小学及其他学历11人;45岁以上党员23人,预备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4名。村支部委员会机构健全,支委委员5人。 第四节 获奖情况 第五节 村内项目建设情况 我村目前农民经济收入的主体还是外出务工,但如何结合我村实际,发展经济,引导农民发展致富,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充分发挥我村毗邻牯牛降风景区旅游区位优势,这是我村今年工作重中之重。现阶段我村因纳入牯牛降风景区整体规划之中,故村内主要任务是配合政府做好以下项目: 1、协同大演乡政府做好我村新办组“优美乡村”创建工程。该工程需要征地约20亩,修建休闲广场一座,面积800平方米,添置运动健身器材3套,建设木制亭廊8座,用香樟、桂花、石榴、枇杷等树种绿化村庄500米道路两侧,公共场所绿化草坪200平方米,设置1处临水景观点,安装村庄内路灯20盏、垃圾桶10个、并对34户住房进行改造、粉刷、洁化。同时开展村庄“四清整治”,推进村民“四改”建设,动员村民拆除“四旧”建筑。通过科学规划建设,把整个新办组当做一个景点来设计,吸引前往牯牛降景区的游客前来参观,满足村民不断提高的生活质量水平的需要,改善我村的投资环境,引导项目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村域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2、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建设好通往景区的“景观大道”,搞好修路的征地问题(约30亩)。在县、乡政府和风景区管委会的统一规划、部署下,在我村原有老路的基础上,拓宽至18米。建成后将大大改善我村至景区的交通状况。 3、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由牯牛降风景区管委会的规划,在我村征收土地用于建设新火村新建房安置点和风景区管委会后备开发用地(共约530亩)。协同乡领导和村两委班子一起做好安置点的征地问题,建成后,将成为一片规划有序、风格统一、村容整洁的徽式建筑群,同时为牯牛降继续开发旅游产业提供坚实的土地保障。 4、修建杨柳桥至老村部的河流“防洪大坝二期工程”。由牯牛降管委会负责工程实施,我村协助。初步计划将河道清淤中的沙石填充至牯牛降龙门服务区新火村居民点低洼处,既解决我村河道淤积问题,同时可以解决我村多家“农家乐”停车难之状况,在完成上述阶段后,联系县有关部门设计、建设坝体,提高我村河流防洪等级。 新火村借助地处牯牛降风景区脚下的区位优势和村内发展旅游的资源条件,以发展旅游服务业为思路,紧紧围绕县、乡政府和牯牛降风景区管委会关于旅游开发的规划,征收土地建立新火村新建房点,重建新火村新村,解决村里人多地窄、住房拥挤的实质问题,支持协助食品公司的管理工作,努力争取对外招商选资的项目。大力完善牯牛降、龙潭河的露-场和村中老民居、石板路及楼山书亭、吴氏祠堂等景点,力争把在牯牛降的游客能在我村留下来,为建设和谐富裕的新火村而努力奋斗。目前,新火村共有农家乐7家,带动就业约25人,年收入260余万元。 第六节 新火村古迹——楼山书亭小记 在山水迤逦的牯牛降风景区,有一个莫不起眼的村庄,此村名为新火村。村内百姓沿路而建的徽派民房伴随着山水的起伏而延伸,如一道浓墨。在新火村的村口从牯牛降发源的潺潺的河流,蜿蜒汇聚成一屏碧潭,名为龙潭河。在龙潭河的南岸边有一个小山坡,上面有一座仿古书亭,它顶面呈六角形,共两层砖瓦结构,飞檐翘角,巍然屹立。此古色古香的书亭名为“楼山书亭”,又名“吴应箕书亭”。始建于明代后期,初坐落于进出牯牛降景区必经之路,原名“八角亭”,供村民进出村休憩之用。后于文革时毁于劫难,2006 年新火村村民结合牯牛降景区旅游开发之前景,自筹经费复修于原址,并为纪念当地的一位民族英雄吴应箕而更名为“楼山书亭”。 吴应箕(1594年-1645年),字次尾,号楼山,安徽贵池大演高田人(今石台大演乡),复社领袖,诗人、学者。吴应箕的一生,是在明王朝走向衰亡,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十分尖锐,动荡不安的局势中度过的,属于典型的生不逢时。因此,他虽具有旷世之才,却迟迟难得见于世,直到殉节之前,也只是区区一介“池州推官、监军”。但其之所以能为世人所铭记,为史书所篆刻,非为其政治地位及著作,而因两起惊世之举:一是《留都孔乱公揭》的主要发起人、主笔人;二是组织指挥乡民武装抗清,以身殉国。这两起惊世之举确立了吴应箕复社志士、民族志士的历史地位,彪柄史册。 吴应箕虽怀才但八试不第,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副榜入京。工书法,草书初学黄庭坚,后宗米芾、颜真卿。好与忠贞志士交往。崇祯十二年(1639年)和陈贞慧起笔《留都孔乱公揭》,历数阮大铖罪行(阮大铖依附魏忠贤阉党,崇祯朝终以附逆罪罢官为民)。弘光元年(1645年)闰六月在家乡起兵抗清,与徽州金声等义兵相呼应,一度收复皖南大部。唐王授以池州推官之职,纪监军事。十月,在贵池县泥湾山口阻击清兵,兵败灌口,退至回山,于压气培(今乌鸦培,在大演乡新农村境内)为清兵俘获,押送府城,十月十七日行至山口施松林,清兵恐引起骚动,就义于池州城外石灰冲,清兵割首而去,《池州府志》载“头入郭门如生,三日不变”。侯方域挽词:“面冷而苍,髯怒以张;言如风发,气夺电光”。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山口二秀才施士端、施士谦感其忠烈,在殉难地捐立碑石,以志纪念。吴应箕位卑微之职位,没有像其他-一样换个身份去做清朝的臣子,而是义无反顾的投笔从戎,将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融入到捍卫民族尊严的奋战中,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爱国情操,和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一起为后人所赞。 为了缅怀这位生于斯,长于斯,战于斯的英雄,新火村村民复建了书亭,并命名为“楼山书亭”,从一定角度上来说,世人皆知在飘摇动荡的朝代更迭中,醉生梦死随波逐流者有之;朝秦暮楚见风使舵者有之;见利忘义摇尾乞怜者有之。而吴应箕能挺身而出,义无反顾,慷慨赴难,视死如归,表现出对东林信念的矢志不渝,对乱臣贼子的深恶痛绝,其人格力量令人震撼。吴应箕在明史上的影响虽不及史可法、夏完淳,但其胆略、气节、风骨、精神则是相通的,作为石台这块土地上孕育成长的文人学士,在明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落日融融。楼山书亭将璀璨的夕霞洒向新火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