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金龙潭村位于新安江畔,2008年村级区域规模调整后,汪龙坑、金滩、薛潭三村合并为金龙潭村,全村总面积为8.11平方公里,7个村民组,890户,总人口为2534余人,南深公路横贯境内,村委会设在金滩村,距离乡政府一江之隔。主要经济作物为茶叶、蚕桑、枇杷。新安江库区村、妹滩大坝建设在本辖区内。
二、历史沿革
金龙潭村清朝属于歙县三十七都,民国时属歙县薛阳镇,解放后属于薛坑口乡,1958年属于漳潭大公社薛坑口乡,1984年至今属于坑口乡。
三、经济发展
该村经济支柱产业为茶叶、蚕桑、枇杷。近年来,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茶叶由采大片茶改采文优毛峰产品,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蚕桑生产不断改良,全面实行方格簇上茧,枇杷通过不断科技传授、培训、产品更新、套袋技术运用,产量产值显著提高。全村名优茶产量达30吨,产值达180万元,蚕桑全年养蚕800张种,产量达39吨,产值55万元,枇杷面积1240亩,平均年产值达110万元,劳务输出外出务工人员达600余人,劳务收入高达800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67元。
四、党建工作
2008年并村后,村级规模扩大,本村设党总支一个,下设三个支部(即上村部、中村部、下村部)。总支现有党员109人,其中流动党员7人,对流动党员均建立了联系卡,确定联系人,并每季度进行联络一次,跟踪了解党员在外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各党支部每年进行新党员发展,对每位党员一年进行一次评议,对无职党员给予设岗定责,同时进行动态考评。
2012年在坑口乡“七一”庆祝建党周年大会上,金龙潭村中村支部荣获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汪泽林、汪培生、汪亚清荣获优秀0员称号,许宝康荣获先进党务工作者称号。
2012年,方林风同志荣获全县2010年以来创先争优优秀0员称号。
五、社会建设
一直以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下,村两委以及广大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开展民生工程项目建设,2008年,修通了梧川5华里水泥道路(2米宽),新建汪龙坑民用埠头三处,兴建金滩饮水工程,修建薛潭灌溉水堨二处,以及薛潭农民健身场所一处;2009年底,兴建薛潭饮水工程;2010年,村委会改造、村级标准化卫生院改造项目完成;梧川如来佛、石培废弃村落复垦工作正在进行中;2011年,村中垃圾池以及垃圾焚烧池项目、金龙潭村部分道路硬化修复工程以及金滩滩头滩涂未利用地复垦项目顺利竣工;2012年,金龙潭村金滩道路亮化工程以及梧川道理硬化修复工程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南深公路沿线建候车亭4处,三渡口进行了整治,建立了标准化警示牌,加强了水上安全多项措施,渡工持证上岗。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021200 | 242700 | -- | 查看 金龙潭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阳坑村 |
一、基本情况 阳坑村村距坑口乡所在地4里,人口1956人,11 个村民小组943 户3121 人,由原湖田、中磅、岑坑口、四安、长源五村合并而成,村委会驻地湖田,本村以生产茶叶、毛竹、蚕桑、菊花等为主。 二、历史沿革 阳坑村清朝属于歙县三十六都,民国时属歙县薛阳镇,解放后属于薛坑口乡,1956年属于王村区坑口乡,1959年属于漳潭大公社农岗管理区,1961年属于城关区坑口公社,1984年至今属于坑口乡。 三、经济发展 该村经济支柱产业为茶叶、蚕桑、枇杷。近年来,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茶叶由采大片茶改采文优毛峰产品,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蚕桑生产不断改良,全面实行方格簇上茧,枇杷通过不断科技传授、培训、产品更新、套袋技术运用,产量产值显著提高。全村名优茶产量达51吨,产值达306万元,蚕桑全年养蚕1288张种,产量达59.5吨,产值110万元。 四、党建工作 2010年并村后,村级规模扩大,本村设党总支一个,下设三个支部(即第一、弟二、第三)。总支现有党员125人,其中流动党员9人,对流动党员均建立了联系卡,确定联系人,并每季度进行联络一次。跟踪了解党员在外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各党支部每年进行新党员发展,对每位党员一年进行一次评议,对无职党员给予设岗定责,同时进行动态考评。 五、社会建设 不断开展民生工程项目建设,2008年修通了坑口村至阳坑村的水泥道路,2010年村委会修建、村级标准化卫生院改造项目实施完成。 六、新农村建设 阳坑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始终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同时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用党建工作新理论指导和推动新农村建设。 |
薛坑口村 |
一、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薛坑口村位于歙县县城东南18公里,新安江畔,是新安江山水画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自然条件 薛坑口村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区,平均海拔300米,新安江流经境内,属钱塘江水系,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物产丰富,年平均温度16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750毫米,年均日照时数约为2323小时,全年无霜期245天,土质多呈千枚岩分化成的黄红色土壤。4~9月份东南风和西南风较长。 3、资源条件 村域度地总面积1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50.6亩、其中水田865亩,茶园1125亩,桑园1579亩,枇杷园2485.5亩,山场5736.5亩。因此,我们将针本村实际特点,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产业,计划形成茶叶、果树、蚕桑、苗木等为主的产业基地,注册成立各种专业合作社。加强新良品种引进与推广,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认真做好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充分发挥县农民信箱和远程网络的作用,传播新的信息和技术,发展现代化农民,引进优质农产品,带动农民的积极性。 4、优势条件 薛坑口村是著名音乐家张曙的故居所在地,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为学生的茁壮成长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柔川组有着保护较好的古民居,对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有利于发展林牧业,还可以发展毛竹、油茶等产业。 5、存在的困难 新安江将坑口乡分隔两岸,我村位于公路对岸,没有公路直接与外界相通,只有一条村村通道路经森村乡、雄村乡通往县城。我村由于基础条件薄弱,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部分村庄公路都为村村通工程所建,路窄级别不高。我村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四周环山,无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企业,集体经济收入甚少,农业机械化和产业化程度低,农业生产抗灾能力不强。 二、历史沿革 清朝道光八年取名为薛坑口村属于歙县三十六都五图,民国时属薛坑口属于薛阳镇,解放后属于于薛阳区薛坑口乡,1955年属于王村区薛坑口乡,1959年属于瀹潭大公社农岗管理区,1961年属于城关区坑口公社,1984年至今属于坑口乡。 三、村名来历 清朝道光八年取名为薛坑口,1961年取名坑口公社,因乡驻地故沿用至今。 四、经济发展状况 1、全村分3个自然村,共24个村民组,现有居民1000余户,总人口3189人,其中全村劳动力 2250人。经济收入以传统农业为主,务工经济为辅,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达6181元。 2、村养殖业主要以猪、鸡、鸭为主,农业养猪户均1头左右。 3、薛坑口村是一个农业村,主要以茶叶、蚕桑、枇杷、捕鱼为主,辅以少量的菊花和其他农作物(油菜、水稻等)。 4、全村劳务输出量很大,外出务工人员1400余人,年创劳务收入达1500万元以上,是薛坑口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五、党建工作情况 因2008年、2010年村级区域规模调整,薛坑口村由坑口村、薛源村、勤俭村合并而成,村委会驻地坑口,乡政府所在地。村辖有10个村民组,1025户,3133人。村设党总支1个,下设2个党支部(坑口和薛源党支部),现有党员115名,其中流动党员6名。对流动党员均建立了联系卡,确定联系人,并每季度进行联络一次。跟踪了解党员在外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各党支部每年进行新党员发展,对每位党员一年进行一次评议,对无职党员给予设岗定责,同时进行动态考评。 六、基础设施建设 1、作为县级你农村建设示范村,目前村两委已经完成了护岸、码头、村级街道以及桥梁、村委会的项目建设,主要路段设置了垃圾收集想,村容村貌有了根本性的改观。 2、2009年将自来水安全饮水工程立项,在2010年底到户安装完毕,全村已经完成芳吭、瑶村、上旺、大源、薛源等村民组自来水建设,改善居民用水困状,现今卫生安全饮水率达96%。村内道路以现有道路为起点,村主干道和村内道路基本完成道路硬化,陆续对道路完成整修与维护。 3、村内排水设施正在优化改善,解决居民用水合理排放问题,不断健全排水管路网。 4、乡镇府正积极筹建从薛坑口通往南源口的县级公路,计划在十月内开工,2012年十月通车竣工,解决长久以来村民交通不便的困难,设立停车场,修建并扩大码头,积极推进薛坑口村新农村建设。 七、新农村建设 薛坑口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始终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同时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用党建工作新理论指导和推动新农村建设。 |
金龙潭村 |
一、基本情况 金龙潭村位于新安江畔,2008年村级区域规模调整后,汪龙坑、金滩、薛潭三村合并为金龙潭村,全村总面积为8.11平方公里,7个村民组,890户,总人口为2534余人,南深公路横贯境内,村委会设在金滩村,距离乡政府一江之隔。主要经济作物为茶叶、蚕桑、枇杷。新安江库区村、妹滩大坝建设在本辖区内。 二、历史沿革 金龙潭村清朝属于歙县三十七都,民国时属歙县薛阳镇,解放后属于薛坑口乡,1958年属于漳潭大公社薛坑口乡,1984年至今属于坑口乡。 三、经济发展 该村经济支柱产业为茶叶、蚕桑、枇杷。近年来,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茶叶由采大片茶改采文优毛峰产品,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蚕桑生产不断改良,全面实行方格簇上茧,枇杷通过不断科技传授、培训、产品更新、套袋技术运用,产量产值显著提高。全村名优茶产量达30吨,产值达180万元,蚕桑全年养蚕800张种,产量达39吨,产值55万元,枇杷面积1240亩,平均年产值达110万元,劳务输出外出务工人员达600余人,劳务收入高达800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67元。 四、党建工作 2008年并村后,村级规模扩大,本村设党总支一个,下设三个支部(即上村部、中村部、下村部)。总支现有党员109人,其中流动党员7人,对流动党员均建立了联系卡,确定联系人,并每季度进行联络一次,跟踪了解党员在外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各党支部每年进行新党员发展,对每位党员一年进行一次评议,对无职党员给予设岗定责,同时进行动态考评。 2012年在坑口乡“七一”庆祝建党周年大会上,金龙潭村中村支部荣获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汪泽林、汪培生、汪亚清荣获优秀0员称号,许宝康荣获先进党务工作者称号。 2012年,方林风同志荣获全县2010年以来创先争优优秀0员称号。 五、社会建设 一直以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下,村两委以及广大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开展民生工程项目建设,2008年,修通了梧川5华里水泥道路(2米宽),新建汪龙坑民用埠头三处,兴建金滩饮水工程,修建薛潭灌溉水堨二处,以及薛潭农民健身场所一处;2009年底,兴建薛潭饮水工程;2010年,村委会改造、村级标准化卫生院改造项目完成;梧川如来佛、石培废弃村落复垦工作正在进行中;2011年,村中垃圾池以及垃圾焚烧池项目、金龙潭村部分道路硬化修复工程以及金滩滩头滩涂未利用地复垦项目顺利竣工;2012年,金龙潭村金滩道路亮化工程以及梧川道理硬化修复工程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南深公路沿线建候车亭4处,三渡口进行了整治,建立了标准化警示牌,加强了水上安全多项措施,渡工持证上岗。 |
瀹潭村 |
一、基本情况 瀹潭村距坑口乡所在地2里,面积4.97平方公里,人口3438人,经过2008年和2010年两次村级区域调整,由瀹岭坞村、瀹潭村、瀹源村合并而成,村委会驻地瀹潭,本村以生产枇杷、茶叶、毛竹、菊花等为主,是全国著名的“三潭”枇杷产地之一。 二、历史沿革 宋以前村名为“药潭”北宋未南宋初时方姓迁居后取名“瀹潭”, 清朝瀹潭村属于歙县三十六都,民国时属歙县薛阳镇,解放后属于薛坑口乡,1956年属于王村区坑口乡,1959年属于漳潭大公社农岗管理区,1961年属于城关区坑口公社,1984年至今属于坑口乡。 三、村名来历 村前河名瀹源。因村前新安江中有一深潭,故名“瀹潭”。 四、经济发展 该村经济支柱产业为茶叶、蚕桑、枇杷。近年来,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茶叶由采大片茶改采文优毛峰产品,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蚕桑生产不断改良,全面实行方格簇上茧,枇杷通过不断科技传授、培训、产品更新、套袋技术运用,产量产值显著提高。全村名优茶产量达19吨,产值达94万元枇杷面积1240亩,平均年产值达110万元。 四、党建工作 并村后,村级规模扩大,本村设党总支一个,下设三个支部(第一支部、第二支部、第三支部)。总支现有党员147人,其中流动党员8人,对流动党员均建立了联系卡,确定联系人,并每季度进行联络一次。跟踪了解党员在外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各党支部每年进行新党员发展,对每位党员一年进行一次评议,对无职党员给予设岗定责,同时进行动态考评。 五、社会建设 不断开展民生工程项目建设,2010年新建了农民体育建设场所。瀹潭渡口进行了整治,建立了标准化警示牌,加强了水上安全多项措施,渡工持证上岗。 六、新农村建设 瀹潭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始终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同时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用党建工作新理论指导和推动新农村建设。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