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村位于山明水秀、环境优美的103省道南侧3公里处,属山区村,辖14个村民组, 村容村貌整洁,基础设施完善,全村710户,人口2449人,党员72人,耕地面积2567.5亩,其中:水田2326.5亩,旱地241亩;山场总面积11774亩,其中:镇林场征用725亩;林园用地11049亩,其中:用材林面积8238亩,经济林1906亩;竹林645亩,不宜造林面积260亩,蓄积量3100立方。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水资源丰富,农业主要一水稻、桑、麻。近年来涧泉村支部、村委会高度重视投资环境建设。在硬件建设上,大力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积极开展文明城镇创建,广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为投资者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在软件建设上,进一步强化村民尊商、重商、亲商意识。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
随着城镇规模日益壮大,涧泉村将努力形成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地方特色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格局,不断增强村级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村民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提升整体形象,逐步把涧泉村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实力强、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乡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723107 | 247100 | -- | 查看 涧泉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涧泉村 |
我村位于山明水秀、环境优美的103省道南侧3公里处,属山区村,辖14个村民组, 村容村貌整洁,基础设施完善,全村710户,人口2449人,党员72人,耕地面积2567.5亩,其中:水田2326.5亩,旱地241亩;山场总面积11774亩,其中:镇林场征用725亩;林园用地11049亩,其中:用材林面积8238亩,经济林1906亩;竹林645亩,不宜造林面积260亩,蓄积量3100立方。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水资源丰富,农业主要一水稻、桑、麻。近年来涧泉村支部、村委会高度重视投资环境建设。在硬件建设上,大力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积极开展文明城镇创建,广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为投资者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在软件建设上,进一步强化村民尊商、重商、亲商意识。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 随着城镇规模日益壮大,涧泉村将努力形成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地方特色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格局,不断增强村级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村民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提升整体形象,逐步把涧泉村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实力强、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乡村。 |
下东堡村 |
青阳县杨田镇下东堡村地处皖南丘陵地带,境内以砂囊土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1℃四季分明,年降水量1500 mm ,雨量充沛,无霜期228天。村域面积11平方公里,辖15个村民组,共464户,总人口1650余人。其中耕地2100亩,山场7200多亩;人力、物力资源充足;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50元,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0万元,全村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1625万元。铜汤高速公路、103省道南北向贯穿全村,距世界名山黄山、中国四大佛山教圣地九华山和风景旎旖的太平湖仅百十公里,乡村公路网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水、电条件优越。 |
仙梅村 |
仙梅村隶属杨田镇,位于镇政府西侧,S103省道贯穿全境。境内以砂囊土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1℃,四季分明,年降水量1500㎜,雨量充沛,无霜期228天。辖24个村民组,总户数933户,总人口3400人,面积20平方公里,全村有新农村示范点两个(八甲规划点和油榨埂规划点),是池州市特色养殖大村。 全村有水田4300亩,耕地1000亩,以生产水稻为主,兼产桑、麻、茶。农业特色产品主要有皖南土鸡、肉猪、中华鳖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玉海禽业有限责任公司”。设有“青阳县杨田镇仙梅养殖专业合作社”,梅花鹿养殖基地正在建设中,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5200元。 |
黄泥村 |
黄泥村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杨田镇西侧,座落广德口水库下游,距103省道1.5公里,距佛教圣地九华山15公里,区域面积4.5平方公里。全村被黄泥河、陡门河分为东、中、西三大片,杨朱公路穿境而过。全村有七个党小组,19个村民组,700户,农业人口2416人,耕地面积2786亩,其中旱地110亩,经济结构以生产水稻为主,经济作物茶、麻、桑。现有村办企业1个,私营企业6个,形成了沿河杨朱路为主的工业小区的格局。 |
缑山村 |
缑山村位于杨田镇北隅,东与酉华乡接壤,南与杨田村相接,西与仙梅村相邻,北与新中村为邻,总面积14.2平方公里,辖18个村民组,全村820户,人口2822人,党员64人;耕地面积3200亩,其中:水田2800亩,旱地400亩,山场面积6915亩,其中:用材林820亩,经济林200亩,竹林150亩,境内有丰富的方解石和铜钼矿、铅锌矿等矿产资源,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农业主要以水稻、桑蚕、苎麻为主。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开展,先后建设了300余亩的优质高产桑园示范基地,1900余亩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还有面积30亩的优质茭白供应基地,村民人均年收入2010年达到5300元。 在经济发展上,我们注重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到2010年底全村拥有企业3家,其中规模企业1家,村集体收入2010年达到8.6万元,预计2011年可达到15万元以上。在缑山村各项事业整体推进的时候,广大党员积极献言献策,能人带头,5大载体建设成效明显,个私经济蓬勃发展,现有个私经济总数120家。初步形成了一、二、三产业并重,二、三产业逐年增加的良好事态。 公益事业建设方面,建立以五房组为试点的新农村示范点。2007年和2010年先后投资近200余万元建设村级5.8公里4米宽的水泥道路,建设沼气池180口,新建人畜安全饮用水供应点1个。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 |
五梅村 |
五梅村坐落在杨田镇东南部,东与泾县毗邻,北与酉华乡接壤,西南与下东堡村东南村相邻。辖8个村民组,人口925人,其中党小组3个,党员24人,属革命老区。全村山场总面积10500亩。其中:水田耕地667亩,桑园1000余亩,毛竹1040余亩,杉木林960余亩,国家及省级公益林面积3592余亩。中药材种植是五梅的传统产业,随着中药材市场逐渐复苏,中药材有着长足的发展前景。目前拥有杜仲4000余亩,丹皮1000余亩,桔梗400余亩,枣皮、乌芋等其他药材比比皆是。2000年被池州市评为药材大村,2008年被省政府评为特色林业产业村。矿山资源十分丰富,有方解石和数亿万吨的石灰石有待开采。交通便捷,村距103省道仅4.8公里,县城13公里。村组道路畅通,杨酉公路穿村而过,是药商、资源开发商投资发展的好地方。 |
东南村 |
东南村位于县城南10公里,距镇政府2公里,东临五梅村,南依下东堡村,西靠103省道,北接杨田村,呈南北走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人口1600余人,党员41人,下辖14个村民组,总面积4.6平方公里,其中水田1650亩,山场1890亩,境内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现有方解石矿5座,铜矿1座,大理石矿山2处,选矿厂1个,形成村集体收入的强大支柱。 |
上东堡村 |
地理位置:上东堡村位于杨田镇南端,东和泾县、太平一山之隔,南和陵阳镇接壤,西与朱备镇、本镇涧泉村毗邻,北和下东堡村相连,处于"两山一湖"的旅游热线S103省道和铜汤高速贯穿全村,村域面积 28平方公里,辖25个村民组,总人口2678人。 地形地貌:上东堡村属皖南山区,东、西为山,地势南高北低,境内山水相间,地形起伏多变。 水系:境内有竹溪河、东堡河、双河、地下水丰富。 旅游资源:境内有拱桥和五成辅桥,建于明清时期。 历史沿革:上东堡村由原上东、东溪、竹溪三个行政村于2002年7月合并为上东堡村。 经济发展现状:以农业和林业为主,近几年个私企业也有长足的发展,形成了木竹加工、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商业和饮食业等方面的产业格。2010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 |
杨田村 |
我村属丘畈区,全村共19个村民组,774户,人口2548人,总面积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78亩,其中水田2649亩。 全村主要是以农业为主,种粮是主要收入,全村现有村办、个私、联户、股份企业22家,解决劳动力200多人,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达700多人,使全村人均增收200多元。 村成立了治保会、调解、治安联防队等组织,并能正常开展工作,制定了计划,采取了有效措施,落实了工资报酬,建立健全了村规民约,评比了“双文明户”“五好家庭”“遵纪守法户”。两委分工明确,实行了领导责任制,节假日两委安排值班,发现问题,就地解决,把事件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力争使我村治安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