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黄山市 >> 黟县 >> 碧阳镇 >> 横岗村

横岗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横岗村谷歌卫星地图)


横岗村简介

  一、地理位置
   横岗村位于县城盆地东南角,处在盆地豁然开朗地段,黟渔公路穿村而过,3公里的泊油路把村庄一分为二,是黟县南大门,距县城0.5公里,古称六都,是个以高产优质水稻生产、育种和村办企业发展为主的大村。处在宏村、西递、南屏三个旅游景点中心,距桃花园里人家——西递仅5公里。
   二、自然条件
   年平均气温15.8℃,日照时数1815h,年降雨量1759mm,无霜期240天。水源充足,黟县母亲河——漳河、西武河、古溪河把横岗村网状分割,绿地覆盖绿达85%以上,是开发绿色家园旅游和漂流旅游项目的理想地。
   三、社会经济概况
   1、 人口 全村有14个村民组,778户,人口2670人(其中农业人口2362人),劳动力1626人,其中外出务工370人左右。设立党总支1个,党支部3个。党员110名,党总支委员5名,村委会委员5名。
   2、行政区域 横岗村由六都、石山、易安、田段、沙田、东山六个自然村组成,行政区域分古岭、下村、石山、桥头、易安、田段、上门、前门、里门、三路、牌楼、塘川、沙田、东山14个村民组组成。
   3、产业 全村的产业分三块:一是农业,水稻种植面积2800亩,总产量3000万斤;油料面积1673亩,总产45万斤;蚕桑面积480亩,年产茧20万斤;茶叶170亩;林地面积3300亩。二是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加工运输服务业及劳务输出,全村个体工商户32家,其中进城8家,私营企业14家,加工服务业18家,村办(联办)企业9家,各种运输业64家。三是村办集体经济,有村办林场、木苗公司、粮油合作社、佳艺工艺厂、水泥预制构件厂、纸箱厂、砖瓦厂、装载机械工程公司等。
   4、产值 近年来,横岗村党总支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组织建设为龙头,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先后实施了“五大载体”工程和党建创新项目建设,建立了横岗高产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和水稻育种基地,成立了农机服务协会,进行了民生工程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2012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8438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769万元,工业及服务业总产值5660万院(村企业完成产值69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480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1023100 242700 -- 查看 横岗村谷歌卫星地图

横岗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横岗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郭门社区

  碧阳镇郭门社区位于县城西南端,东至漳河,北至直街,西南至环城路,辖15个居民小组,是黟县最大的社区。辖区内有古老的郭门街、横沟弦、桂墩里、杏墩里、胡家弄、成器弄、牌楼弄等,大部分新建小区也坐落在本辖区。社区户籍管理人口3530户8094人;常住人口4475户12726人。社区居委会于2003年12月30日挂牌成立,办公场所原在县城郭门街,2010年1月30日迁至惠民小区。   长期以来,社区工作人员本着“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和“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愁”的宗旨,以体制创新、特色创建、功能提升为目标,以加快社区建设步伐为重点,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扎实的开展各项工作,以最真的心、最深的情、最大的力,解民之忧、排民之难、谋民之利,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型”社区。  

北街社区

  碧阳镇北街社区地处县城西北角,东起漳河,西至中城山庄,南起直街,北至乌株林,居县城核心位置,设立党总支一个,分两个支部;辖10个居民小组,18个居民小区,56个驻区单位,174个个体私营企业。社区现有户籍人口2136户5338人,常住人口1827户4481人。    长期以来,社区以“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以创建平安社区为目标,推行“134”工作计划,先后组建了治安义务巡逻队、文明创建志愿者队伍、城市卫生监督小分队、帮教小组、调委会等十几个组织,有效维护了辖区的社会治安稳定。同时,以共驻共建为原则,社区挂牌成立了北街社区新华幼儿园、青年活动中心等一批丰富辖区居民文化生活的活动队伍。社区还建立了椰枫印刷厂、中城山庄两个就业基地。社区各项功能日趋完善,人民群众生活和谐安康。    2006年社区被评为“安徽省文明社区”、“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07年社区被评为“安徽省充分就业社区先进单位”、2008年度黄山市面上残疾人宣传文体工作先进集体、2009安徽省第三届文明社区、县科普示范社区。   

麻田社区

  碧阳镇麻田社区位于县城漳河以东,辖20个居民小区,40个驻辖区社区单位,社区户籍管理1082户2250人,常住人口6407余人,拥有多家出口型企业和多个精品住宅小区。多年来,社区以体制创新、特色创建、功能提升为目标,组建了常青乐队、中老年健身队、晨练队等多支文化体育队伍,各项设施趋于完善,文化型特色社区逐步形成,社区建设走上了全方位、多层次、快速发展的新局面。2004年被评为黄山市“社区建设先进单位”、2007年被评为“黄山市示范社区”、2005—2007连续三年被评为“镇先进党支部”、2008年被评为“黄山市社区党建工作先进社区”。  

关麓村

关麓村关麓村关麓村  关麓村,位于碧阳镇西南,距县城7公里,总面积5.13平方公里,黟县——祁门县柏溪公路纵贯全村,交通较为便捷。该村地处武亭山麓、西武岭脚,因西武岭有“西武雄关”之称,因此得名;又因过去黟县通往祁门、安庆、江西等地的主要古驿道经过村岭,故别名“官路下”。    关麓村现有古民居40多幢,景区面积3公顷,代表性建筑为宅体相通、造型精美的“八大家”住宅群,经典之作为多姿多彩、美仑美幻的“民居壁画”,2010年接待游客1.82万人次,全村现辖9个村民组,442户,人口1232人,党员59人,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全省生态村和市百佳摄影点,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走进村中,就象进入一个“中国古代私塾文化博物馆”,仅“八大家”中就有六处的宅名与书学相关,如“安雅书屋”、“临溪书屋”、“问渠书屋”、“双桂书屋”、“学堂厅”、“小书斋”等。正如村中长老所言:“我汪姓祖先是既经商,又习儒;赚钱财,培人才”。正因如此,村人汪曙、汪烈成为清代著名书画家;村人汪寿椿创立了古徽州地区第一所西医医院“汉美医院”;村人汪希直烈士成为黟县最早的0员之一,也是黟县地下党组织的创始人。    关麓村是一个以旅游为特色,以蚕桑、紫竹为支柱的综合性农业村,现有水田1176亩,桑园905亩,茶园277亩,紫竹基地近2000亩,该村气候宜人,土地宜耕,环境宜居。先后新建了旅游停车场、售票中心、旅游公厕等旅游接待设施;投入120万元新建关麓新区,投入48万元景区进行线路改造;依托“一事一议”、移民资金和发动群众自发捐款、投工投劳,投入40多万元,对鲍村、岭脚、潘村、宏田、泉川等村民组约4.3公里道路进行了水泥硬化;投资38万元新建了370平方米的村务活动中心,改善了村文化宣传、党员干部学习、图书阅览、远程教育、人口计生和医疗卫生等硬件设施。在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正确领导下,关麓人民正齐心协力,勤劳致富,共同建设关麓更加美好的明天!    关麓村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来关麓观光考察、投资兴业!   

深冲村

  深冲村座落在黟县县城北郊,距县城1.5公里,为西递和宏村之间,交通便利,区域优势明显;全村共有215户、678人,辖6个村民组;茶园面积1200余亩,每年从二月底到十一月初都有鲜叶采摘;果树10个品种面积达600余亩;三十亩水面的鱼塘一座;森林覆盖率达到98%,村中各种鸟类、动物达200余种;2007年人均纯收入5700元,村集体固定收入1.5万元;今年初深冲村被评为全省农业特色示范村和生态示范村,并被黄山市首批授予全市市级示范村荣誉称号;2008年被省旅游局授予省级农家乐旅游专业村。   近年来,深冲村努力打造江南旅游第一村品牌,在县委县政府、碧阳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并在县旅委的关心和指导下,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按照黄山市评定旅游专业村标准,严格执行并对照实施。   一、按照旅游专业村标准完善基础设施   1.全面完成了村内道路建设,新修了800米茶园观光道和600米环湖观光道。   2.村主干道全面亮化,新装了25盏太阳能路灯。   3.入口处新建了旅游标志牌、导引标志牌、指路牌、新建了一处600平方米的停车场。   4.新建了一座卫生环保的男女旅游公厕。   5.新建了80平方米的村级卫生室。   6.发展了5户农家乐接待点,共有床位32张,一次性就餐可容纳100人,且5户接待点均被市旅游委员会授予星级接待单位。   7.修建了350平方米的综合性村委会办公大楼。   8. 通讯、电视、电力等配套设施完善。   二、高规格规划科学合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1.由安徽省师范大学旅游与规划研究中心为村编制了村级旅游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   2.新建了120口沼气池并已全面点火使用,森林植被得以保护。   3.村聘请了3位卫生保洁员,每天进行保洁。   三、健全旅游管理机构,提升服务水平   1.成立了村旅游协会,制订了各项制度。   2.农家乐各项收费统一标准并明码标价。   3.制定了村规民约。   4.举办了3次农家乐从业人员培训班,涉旅从业人员培训率达到100%。   5.村集体今年用于旅游设施投入达1.5万元(政府投入不算)。   四、下步工作打算   1.按照党委政府提出的以争创3A景区为目标,加快实现深冲旅游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2.继续加强村旅游协会的制度规范和运作。   3.加快新建村茶叶市场建设并在茶园观光区配套修建休息木椅、秋千等。   4.完善村内交通设施,确保村内道路畅通并无事故发生。   

五里村

五里村  碧阳镇五里村地处县城西郊,距县城1.5公里,辖4个村民组、145户、499人。全村桃园面积1100亩、水田430亩、桑园320亩、林地386亩、水面55亩。近年来,五里村因地制宜,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桃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群众的经济收入逐年提高,生活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为10024,其中桃业收入占其中的64.7%。形成了以桃树种植为主,乡村旅游并举的产业格局。五里村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千佳村”、“全国农科教示范村”、“全国2A级旅游景区”、 “安徽省生态村”、“黄山市环保生态村”等荣誉称号。    近几年来,该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着力打造桃产业, 引进“安农水蜜”、 “中国沙红” “牛心桃” 等优质新品种,多次聘请省果树专家到村授课,并聘请高级园艺师吴剑权担任技术顾问,推广果树栽培管理、低产果园改造等技术,通过施用农家肥,使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提高了水果的产量和质量,生产绿色无公害水果。形成了 “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一、强化推进新农村建设。高规格编制《五里村新农村建设规划》,依托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支撑,投资600余万元,全面完成通村道路、桃花源观光步行道、园区作业道、村民活动中心大楼、旅游停车场、水果交易市场及长廊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引导村民开展房前屋后卫生整治,狠抓“三清三改”,绿化、美化、亮化人居环境,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村容村貌的整治,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二、打好“五里源”招牌,做活桃产业文章。成立五里村桃业协会,积极引导村民实施能源沼气项目,施用沼渣沼液种桃,改善桃子品质;注册了“五里源”牌桃子商标,申报了五里桃子无公害、原产地两项农产品认证,组建了桃子营销经纪人队伍;修建了2700平方米的村水果交易市场;成立了“五里源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开发出了“桃花茶”旅游产品。    三、利用城郊优势,开发农旅结合的乡村旅游,积极打造城西新区后花园,推进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一是连续成功举办三届“黟县五里桃花节及徽文化节”;二是强力推进“农家乐”乡村旅游,培育“农家乐”示范户,春暖花开时,来五里赏花踏青、写生、摄影的游客络绎不绝;三是加大乡村旅游招商引资力度,打造农村休闲、旅游、度假精品。    四、加强档案目标管理,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村级档案管理利用制度,整合档案信息资源,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强化档案服务,推动档案工作在发展中服务,在服务中发展。档案工作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目前,该村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积极引导农民围绕桃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把五里建成高标准的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优美农村观光园区。  

丰梧村

  丰梧村地处黟县西北,丰溪河畔,距县城5.5公里,黟七公路经过本村,是进入山区四乡的必经道路。在2008年区划调整中,由原来的丰口村和梧村两个村合并而来。全村拥有山场面积2.1万亩,水田1640亩,旱地310亩,桑园750亩,下辖16个村民组,总人口546户、1730人,支部党员51名。我村生产以粮食、茶叶、蚕桑、木竹为主和劳务输出,2008年人年均纯收入4284元,2009年人年均纯收入5857元 ,2010年人年均纯收入6706 元.   

碧山村

碧山村  碧山村位于碧阳镇北面,2008年由原碧东、碧西两村合并而成。全村辖21个村民组,人口2900余人。2009年1月设立党总支,下设碧山村千亩桑园示范基地党支部,种蚕繁育基地党支部和老年协会党支部,共有8个党小组,党员128人。产业布局有蚕桑种植业、肉鸡养殖业、优质茶种植和各类加工业等。    碧山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新安志》记载:隋开朝十二年(592年),改新安郡为歙州,设州治于此。境内峰峦叠嶂,山清水秀。有“三都八景”,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北宋政治家汪勃、清代书法家汪联松、近代教育家汪达之的故里。现还保存有明清时期古民居、祠堂300余处,有宋代私家园林遗址一处,清代古塔一座,是黟县摩崖石刻最多的地方。    碧山村山清水秀风光美,乡久村古民风淳。境内森林覆盖面积达70%,是漳水源头,拥有小(二)型水库三座和体现现代农业风貌的千亩桑海,处处展现悠然恬静的乡村风情。这里交通便利,通讯畅通,民风淳朴,社会治安秩序良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沓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我们热忱欢迎八方有志之士来这里观光旅游投资兴业。  

郭门村

  郭门村位于黟县城区东部,区位优势突出,文化底蕴深厚,有千年古渠--横沟弦,是典型城中村,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546户农户,总人口1164人,共有党员52名,其中女党员17名,2012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2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37元,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8万余元。    2013年,村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高标准、严要求,狠抓郭门村各项工作,按照我村的工作实际,,因地制宜,积极调整发展思路,{以商活村.依法治村.服务县城.建设郭门}充分利用我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信息畅通的优势,发展二、三产业。注重对农民专业知识和发展意识的培养和教育。搞好劳务输出,充分发挥外出务工人员接触面广、信息快、灵的优势,积极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努力做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拓宽就业渠道,村“两委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规范”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先进村创建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其他各项工作的发展,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社会风气健康向上,经济建设稳步发展,村民的收入、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南门村

  南门村位于黟县城区中西部,是典型的城中村,区位优势突出,文化底蕴深厚,国土面积1.187平方公里,全村辖5个村民组350户1020人。为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2006年至2011年配合县委、县政府征用村集体土地约670亩,现有耕地面积150余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亩。村民经济来源除传统茶、桑外,主要依靠经商和外出打工。2012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41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00元,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3.25万余元。    村班子结构完整,两委成员5人,交叉任职1人,女性1名,配备一名2012年选聘的大学生村官。现有党员39名,村民代表29名。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多,曾是市级挂名的重点整顿后进村。近几年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村两委班子的不懈努力下,已摆脱了后进村的帽子,村级各项工作都已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  

马道村

  马道村位于县城漳河之滨,东邻深冲村、南邻横岗村、西与县城交合、北邻碧山村,总面积4.32平方公里。全村共有人口2590人,858户,耕地面积2832亩,水田2332亩。其中蔬菜面积600余亩,平均年产量200万斤,产值600万元,是一个典型的“一村一品”专业村。在县、镇两级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近年来的农村建设,村庄面貌焕然一新,2011年人均收入9074元。    村两委班子由7人组成,共有17个村民组,村民组长17人,0党员71名,村民代表51人,全村村民以种植粮食和蔬菜为主,栽桑养蚕为辅。   

南屏村

  南屏简介    南屏曾名叶村,因村西南背倚南屏山而得名。自元朝末年叶姓从祁门白马山迁来后,村庄迅速扩展,明代已形成叶、程、李三大宗族齐聚分治的格局。特别是清代中叶以后,由于三大姓之间的相互攀比,竞争进取,促使南屏村步入鼎盛时期。全村一千多人丁,却有36眼井,72条巷,300多幢明清古民居。且村中至今仍保存有相当规模的宗祠、支祠和家祠,被游客誉为“中国古祠堂建筑博物馆”。   位于南屏村心的叶氏宗祠“叙秩堂”,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坐东朝西,占地近2000平方米。当年大门上端挂有“钦点翰林”、“钦赐翰林”、“钦取知县”等金字匾额,门联为:“石林派衍家声远,武水澜回气象新“。大门两侧有一对用黟县青石精雕细刻的石鼓,非常威严。祠堂共由80根粗大的圆柱支撑,分上、中、下三进大厅。大厅为享堂,中厅为祀堂,下厅是吹鼓奏乐之地,也可搭台演戏。   南屏村的支祠与家祠,大都因做官、发财者而建造。建于明弘治年间的叶奎光堂,是当年叶姓祭祀其四世祖叶圭公的会堂,现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圭公名文圭,字天瑞,号南屏,明成化二年岁贡,曾任山西太原府岚县知县。李氏支祠则是祭祀晚清徽商巨贾李宗眉的。   除了祠堂林立,南屏村的古私塾园林和古民居建筑也比比皆是。位于村庄上首的“半春园”,又名“梅园”,建于清光绪年间,是村中富商叶自璋为子女读书而营造的私塾庭院。园内有三大间书屋及半月形的庭院,还有对联曰:“静乐可忘轩冕贵,清游端胜绮罗尘”。因清代著名散文家、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的《西园记》而遐迩闻名的“西园”,坐落在叶氏宗祠前,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占地近1公顷,内设牡丹园、梅竹园、山水园、松柏园四大部分,是当时村人叶君华为孩子们读书养性而修建的。惜西园现已毁坏,今只留下石雕“西园”两字大门额紧及西园溪、西园桥及古樟等遗迹。村中还有“培阑书屋”、“陪玉山房”、“梅园家塾”等。   南屏村今仍完好保存有明清古民居建筑近300幢,幢幢结构奇巧、营造别致,如冰凌阁、慎思堂、南薰别墅、倚南别墅、雕花厅、小洋楼、官厅等。高墙深巷,长短不一,拐变抹角,纵横交错,游客进村,如入迷宫,真可谓“进得去,出不来”。一位开小车的外地游客说,他走过京、津、沪的街道不曾迷过路,可来到南屏却出了洋相。这绝非夸张之语。   依山傍水的南屏村,古水口建筑尤令人赏心悦目。一座长40米的三孔石拱桥横卧武陵溪上,桥上有石柱、石栏,桥额为斗大楷书“万松桥”三字石刻,传出自文学大师姚鼐手笔。走过万松桥,迎面是雷祖殿、文昌阁、观音楼和万松亭等古建筑群;后为万松林,有数十上百株参天古木巍然耸立。林中有南阳书院,还有一泓清泉,名醴泉。昔日雷祖殿大门联曰:“有功德于民则祀,能正直而一者神”。殿中壁画造型生动、宏伟气魄,远近闻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著名景片《菊豆》在南屏村拍摄,促成了南屏旅游业的起步。相继在该村拍摄的《大转折》、《徽商》等影视片,不断提高了南屏的知名度,被称作“中国影视村”。该村先后推出了“《菊豆》故乡游”、“高墙深巷迷宫游”、“名人古迹探访游”等旅游口号,来南屏旅游的客人更是络绎不绝、与日俱增。   

古黄村

     古黄村,距县城8公里,位于碧阳镇西南,为古代边防要塞,古名“西城”。始建于宋,于2008年由古筑和黄村合并而来。现有13个村民小组,人口2046人,面积140.6公顷。村支部现有党员94名,耕地3482亩,林地920亩,桑园1170亩,茶园420亩,小二型水库2座。特色种植业有中药材黄栀子近200亩,油茶100多亩,紫竹80亩。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为水稻、蚕桑、茶叶及劳务输出等,其中外出务工人员700多人。    村落主要以孙姓和黄姓聚族而居,明清两代经济文化尤为发达,素有“金黄村、银古筑”之称。原有“竹溪垂钓、枫林称觞、古寺夕阳、芳亭揽秀、葛社催耕、茅岗步日、霞坞横云、前山积雪”八景,并建有四角飞檐的文昌阁、独具匠心的武曲楼、涵远楼、宏伟壮观的红门祠堂、幽静典雅的集成书院(建于元朝年间,为古黟最早创立的书院,整个院落现基本完好)、赏心悦目的花园等一大群古建筑,是古黟西南旧时的风景胜地。   古筑村三面山坡簇拥,南面田野开阔、风景秀丽,远处四周青山拱秀、山峦起伏,新安江支流源头——武溪河横贯村前。自宋朝伊始,各具特色文化发展的两个古村落就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旧时的古筑街是古驿道的必经之地,在上世纪30年代仍是保留60余家店铺的繁华商业街。同时黄村至今保存一条古时宽阔的“大夫街”,优美绝伦的石雕门楼相对排列。历来崇尚文教、儒商的古黄村人才辈出,最具名望的是晚清时期的篆刻家黄士陵。   黄士陵,晚清著名篆刻家、书画家。字牧甫(一作穆甫),号倦叟,别号黟山人。黟县碧阳镇黄村人。黄士陵幼年承继家学,读书、写字、制印、绘画并举,年方20岁就已以在家乡成为知名人物。晚年归隐家乡,与艺坛很少交往。黄士陵是清代印坛的一代宗师,他突破了笼罩艺坛的皖、浙两大流派,创立了独具一格的“黟山派”。书法和绘画方面成就也很高,喜爱大篆和魏楷,运笔犀利,犹如刀刻;所绘重彩花卉和彝器,参用了部分西画技法,风格特异,自成一家,在当时就为世人所珍爱。有《黟山人黄牧甫先生印存》2卷传世。   黄士陵故居,其故居位于黄村下头园,坐西朝东,为四合院内二楼结构,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但仍保存完整。故居又因院门外的肇公祠有两株古槐树,别名“古槐邻屋”,其前有小庭院,门设左首,右侧是一间书房,餐室。正厅窗棂雕饰精美,堂前原挂有黄士陵自书篆字木联“古槐择美里,瑞行延清芬”。书房原有清代诗人黄遵宪书写的楹联:“处士节独苦,先生艺绝伦”。正厅后紧连着一幢小楼房,名为“问梅花馆”,别号“笑没草堂”是其子黄石(字少牧,晚号笑没)于民国年间建造,与故居浑然一体。   黄村的特色之一——黄金竹,素有黄金之称,其原因在于色泽上特有的金黄色。据统计,黄金竹已经为数不多,只是在黄村少量分布,可以这样说,黄金竹已经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危险。以前的黄金竹笋是人家饭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美味佳肴。竹子自古以来就有四季长青,坚韧不拔的美誉。黄金竹在黄村的呈现,正预示着黄村渊源历史的经久不衰。   悠久的历史,渊远的文化造就了黄村,也造就了黄村人,黄村历代名人辈出。除黄士陵外还有北宋村人黄葆光官至侍御史;清朝黄元治曾任云南徵江知府,擅长书法,现故宫博物馆仍有其部分藏品(黄元治:清黟县西武黄村人人、曾任云南徽江知府、康熙大理府通判。黄元治是一位黟县四邻八乡交口称颂的清官,他在西安任太守时,被当地百姓称之为“青菜太守”,年年俸禄大多资助了当地求学困难的青年,晚年归乡,孑然一身,房无半幢,四无一丘,只得借住在宗族祠堂里。“桃李园”的主人将其请到西递讲学,并将其作品永久性展示,是想让后人学习黄元治,作一个忠君受民的廉吏。著述:《黔中杂记》、《潜龙庵》等等。);村中女性黄杏仙于清光绪卅年(1906),冲破封建意识的阻挠,在西递村创办了黟县一所由女子执教的“崇德女子学堂”。   

石亭村

  石亭村地处县城北面,碧山与横山脚下,距县城约3.5公里,交通方便。石亭村被横山分为山里和山外两片,山外多为平原,俗称“石亭”,山里群山叠嶂,俗称“枧溪”。全村有13各村民组,人口1358人,党员85人,是一个以水稻、蚕桑、茶叶、林业为主的农业村,其中茶叶、蚕桑是该村的特色产业。近年来,村党支部以组织建设为抓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社会各项 事业发展,先后建立了林场、毛竹基地,进行了村党员活动室及民生工程建设,加大了村容村貌整治,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共投入200余万元,道路硬化9公里,村中建起了一个垃圾中转站和数个垃圾池,村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观。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95万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000元左右。    在石亭村,旅游业未得到开发,但村中古民居、古建筑保存较为完整,全村有古民居近百栋,保存较好的有五六十栋。松岭又做“洋楼”,分上下两层,还有地下室,村口有座“松鹤亭”是县级保护文物,西田有李家祠堂,年久失修,需要维修;村中还有清朝京中军需官(道台级)郑承中的堂屋;枧溪河道中有一巨石,上面刻有“石枧流虹”四个大字,值得参观游玩。    随着我县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来石亭村参观的人也日益增多,他们对保存完整的砖雕、木雕兴趣十分浓厚,还有许多学生在村中写生画画,外地客商也纷纷到石亭考察,准备投资开发的意向。目前,黟县正积极打造碧山文化旅游创意园项目,石亭将依托秀丽的风光和丰富的历史遗存,建设文化创意、文化交流、文化体验、民俗风情演艺和健康娱乐为主要功能的各类设施,打造成为徽文化展示、交流服务基地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随着黟县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相信石亭将会成为又一新的旅游观光休闲目的地。  

钟山村

  钟山村位于县城南郊,东与横岗接壤,南与南屏古民居毗邻,南与淋沥山相望,北靠五里桃花源。距县城一公里,钟山村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现有耕地面积253.9公顷,山场136.33公顷,水域9.47公顷,是古黟盛产桃子的摇篮。在2008年村级区划调整中,钟山村由原来的瑶山、田川、余光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村两委成员共有9人,含选派书记一名。全村现有人口2170人,十一个自然村辖十八个村民组,党员96名。    钟山村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于传统的粮农生产和蚕桑养殖,随着这几年茶叶市场的发展,农民种植茶叶面积不断扩大,未来茶叶收入将在农民收入中占有一定比例。近三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在17%左右。    2012年度,钟山村的发展重点仍是在发展集体经济上,将充分利用县城建设延伸的机会,寻求商机,吸收资金,在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上力求发展出一个项目;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实施好各项惠民工程,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增加人均收入。建设好基础设施,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便利。还将利用,钟山村要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达标村的有利契机,针对达标村的具体标准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    钟山村是毗邻县城,交通极为便利的城边村,距离县客运中心只有300米的路程,将会成为县城发展的后花园;同时拥有广阔的非耕地面积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钟山水库将成镶嵌城镇发展蓝图上的一颗璀灿明珠,必然会带动周边生态旅游发展;余光片保护良好的明、清古民居及淋沥古战场,将是未来旅游开发的主战场;同时,钟山村丰富的山林资源也是发展特色产业的沃土。    然而,钟山村的发展遇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资金短缺,政策支持,人力缺失三大因素是关键。但钟山村的发展是必然,也是内在需要,在得到大力支持的条件下,我们将积极克服各种困难,为钟山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道路,钟山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横岗村

  一、地理位置    横岗村位于县城盆地东南角,处在盆地豁然开朗地段,黟渔公路穿村而过,3公里的泊油路把村庄一分为二,是黟县南大门,距县城0.5公里,古称六都,是个以高产优质水稻生产、育种和村办企业发展为主的大村。处在宏村、西递、南屏三个旅游景点中心,距桃花园里人家——西递仅5公里。    二、自然条件    年平均气温15.8℃,日照时数1815h,年降雨量1759mm,无霜期240天。水源充足,黟县母亲河——漳河、西武河、古溪河把横岗村网状分割,绿地覆盖绿达85%以上,是开发绿色家园旅游和漂流旅游项目的理想地。    三、社会经济概况    1、 人口 全村有14个村民组,778户,人口2670人(其中农业人口2362人),劳动力1626人,其中外出务工370人左右。设立党总支1个,党支部3个。党员110名,党总支委员5名,村委会委员5名。    2、行政区域 横岗村由六都、石山、易安、田段、沙田、东山六个自然村组成,行政区域分古岭、下村、石山、桥头、易安、田段、上门、前门、里门、三路、牌楼、塘川、沙田、东山14个村民组组成。    3、产业 全村的产业分三块:一是农业,水稻种植面积2800亩,总产量3000万斤;油料面积1673亩,总产45万斤;蚕桑面积480亩,年产茧20万斤;茶叶170亩;林地面积3300亩。二是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加工运输服务业及劳务输出,全村个体工商户32家,其中进城8家,私营企业14家,加工服务业18家,村办(联办)企业9家,各种运输业64家。三是村办集体经济,有村办林场、木苗公司、粮油合作社、佳艺工艺厂、水泥预制构件厂、纸箱厂、砖瓦厂、装载机械工程公司等。    4、产值 近年来,横岗村党总支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组织建设为龙头,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先后实施了“五大载体”工程和党建创新项目建设,建立了横岗高产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和水稻育种基地,成立了农机服务协会,进行了民生工程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2012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8438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769万元,工业及服务业总产值5660万院(村企业完成产值69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480元。   

柏山村

  柏山村位置位于县城北部,母亲河漳河西畔。上靠石亭,东靠宏村镇龙江村,东至县蚕桑场。史上柏山村为地下党组织宣传抗日及反蒋等爱国活动,其代表人物是历川的余起同志,他早年参加革命,皖南新四军三支对游击队在,解放后任黟县第一任县委书记。    柏山村已建立组织机构分别为:党支部、村委会及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有10个村民组,415户1437人,党员51名,其中流动党员6名,建党对象2名,积极分子4名,双培双带1名。    柏山村农业以蚕桑、粮油为主占40%,蔬菜、茶叶各占10%,经济收入外出务工占40%,农业收入占30%,工、副业占30%。    柏山村拥有特色藕和萝卜,素有柏山(组)的萝卜上桥(组)的藕的美誉而被黟县人民所知晓。   

西街村

  碧阳镇西街村位于古黟县西部中心城区,县委,县政府大院座落在村中,辖区气候温润,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全村居民主要以经商为主,粮、桑、茶、渔、二、三产业均衡发展。拥有农业人口571人,271户,2011年人均纯收入8311元。    村两委班子由3人组成,共有4个村民组,村民组长4人,0党员23名,村民代表30人,全村社会稳定,均无-成员。   西街村与马道村、深冲村、五里村、丰梧村、碧山村、郭门村、南门村、北街社区、南屏村、郭门社区、石亭村、钟山村、横岗村、柏山村、星火村、古黄村、关麓村、赤岭村、麻田社区相邻。  

星火村

  碧阳镇星火村位于镇政府西边,东与余光,南与南屏村,西与古黄村,北与五东殿工业园区相邻。黟西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以粮食生产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村。全村农业人口2987人,实际居住管理人口3280人。全村23个村民组,居住分散,管理范围广,不确定因素增多,由于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目前社会稳定。    2008年村级区划调整以后,经过两推一选,有6位同志担任村两委班子成员,经过几年努力我村各项事业发生了很大变化,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充分发挥工、青、妇、计划生育等部门作用,各项工作都上了新台阶。为了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开支,我村2010年民主选举产生了星火村村务监督委员会,由3位同志组成,设主任一名,委员二名,按程序审核村财务支出,使村级财务开支更加公开、透明,也使老百姓更放心。    全村共有党员113名,分为十一个小组,村党总支部委员会,下设4个支部,分别为光村党支部、安湖党支部、陈闾党支部和月唐党支部。支部书记由村两委和其他部门干部兼任。组织发展工作由支部具体实施,党总支部按程序进行考察,严格发展质量。我村在抓好粮食生产前提下,大力发展蚕桑、茶叶,全村共有桑园1300亩,茶园900亩。这两大产业直接给百姓增加很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经济支柱产业。2010年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884元,比上年增长10%,有力地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2011年我村积极争取项目,现已完成长丰村民组道路拓宽和黄泥碣坝新建工程,现已发挥效益。年内将着手实施西光片农田水沟项目和孙程村民组道路硬化工程,以上项目工程力争年底前完成。在抓好基础设施的前提下,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村计划改造老化桑园200亩,发展新式茶园300亩。抓好安川油茶基地建设,计划发展油茶100亩,涉及农户38户,现已完成70亩,占计划面积70%。为了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准备与有关村民组达成共识,确定黄泥岭40亩土地权属以后作为中草药种植基地。并动员前往实地考察,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建设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赤岭村

  赤岭村位于古黟县盆地的西南边缘,著名旅游景点南屏,关路被分东西相邻,北连古黄村,南面环山与祁门县接壤。辖区内三个自然村;玕田、赤岭、周村,六个村民组,居住着304户居民。1600余亩耕地上养育着830余人口。村民以水稻、茶叶和蚕桑作为支柱产业经济,同时发展养殖业、外出务工、农用运输、工程承包,发家致富。茶叶、蚕桑、水稻、油菜、经果林,小而全的经营方式使他们四季耕耘其间,乐在其中。五条清澈的溪流穿村而过,滋润着肥沃的土地,点缀着美丽的山川,更哺育着勤劳朴实的村民。    赤岭村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曾几何时,陶、程、胡、苏几大姓族居其中,创造着赤岭村灿烂悠久的历史。赤岭村又名陶村,是因为有了陶姓的入住。有史料证明,陶姓家族系中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之子在此居住并繁衍生息。    历史上黟县地理位置的特殊—--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与世隔绝,与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里的世外桃园相吻合,那种社会背景下的生活意境,几千年来令世人心向神往。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如今黟县交通便捷,公路四通八达,皖赣铁路傍境而过。纷至沓来的海内外游客在观赏保存完好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享受世外桃源里的风光美景时,当联想到陶渊明---世外桃园---陶村的历史渊源。如今,我村还有许多关于陶氏宗族的古迹---古居、宗谱、祖茔、古栈道,它们和已建成的陶渊明展览馆一样,都是有待旅游开发的良好资源,界时,我们将敞开胸怀,欢迎来自四方的宾朋。   


横岗村特产大全




横岗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