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坑村位于黟县西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2公里,距县城55公里,东靠祁门,西临石台县,北有柯翠沿线公路贯穿。东坑村系低山丘陵区,平均海拔615米,年平均降水1758mm,全年日照1810小时,年平均气温13.9℃,以东南风向主导风向,森林覆盖率达83.4%。全村分为罗家、下门、上门和方洪4个村民组,8个自然村庄。全村145户,农业户口562人。以粮、茶、猪为主导产业,农村农、林、牧等第一产业收入占经济收占55%。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023104 | 242700 | -- | 查看 东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柯村村 |
柯村村概况 地理位置:柯村村位于黟县西北部,距黟县县城55公里,与祁门、石台、黄山区交界,距牯牛降风景区30公里,是柯村乡人民政府所在地。 自然条件:柯村村系低山丘陵山区,平均海拔609米,年平均降雨量1758mm,主要降雨集中在4-6月份,尤秋多旱,全年日照1810小时,年平均气温13.8℃,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全村森林覆盖率83.5%. 社会经济状况: 1、全村257农户,总人口1205人,其中农业人口914人,党政机关、乡直单位非农业人口291人,农村劳动力359人,其中外出务工159人,大部分在省外务工。 2、柯村村是政府所在地,党政机关、卫生、教育、金融、林业、粮食、农、科、畜牧、加工等单位均设在本辖区内。 3、柯村村是著名的柯村-发源地,有皖南苏维埃政府旧址等众多红色旅游资源,革命老区的中心。 4、产业结构:由于辖区现状形成了全村以二、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村民大多数以经商、外出务工等为主的经营活动。木子坑、郑家、箬坑等村民组村民则以茶叶生产为主导产业。 5、行政区划:柯村村由郑家、柯上、柯下、竹一、竹二、方家坦、箬坑、木子坑8个村民组组成。有郑家、许家、柯村、竹柯、杨家、方家坦、箬坑、木子坑10个自然村。 6、农村经济状况: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14.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279.7万元;第二产业收入184.9万元;第三产业收入1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015元。村集体总收入13.5万元。 |
翠林村 |
翠林村位于黟县西北部,距政府所在地10公里,东靠祁门,西临石台,三县交界。翠林村系低山丘陵区,平均海拔615米,年平均降雨量1760mm,全年日照1980小时,全村森林覆盖率达83.47%。全村135户,辖4个村民组,农业人口514人,农村劳动力352人,其中外出务工150人。 翠林村是一个以粮、茶、桑、猪为主导产业的农业村,农、林、牧等第一产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56%左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转变了村民的经营观念,农民外出务工创收和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逐年增加,为翠林村的非农业主导产业。 山缘翠岭四时通 放眼嵯峨列震东,山缘翠岭四时通。 林间好鸟呼佳客,亭外香花惹醉翁。 马踏应横云影白,凤鸣渐出日光红。 定知万古形难改,来往行人兴倍隆。 ——(清)汪道然 |
江溪村 |
柯村乡江溪村地处黟县、祁门、石台三县交界处,位于黟县西北部,距乡政府1公里,距县城50公里。全村11个村民组,316户,农业人口1141人,劳动力780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200余人,大部分在省外务工。江溪村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758毫米,年均气温15.8摄氏度,年日照时数1815小时,日照率41%。全村总面积148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46.3亩,林地10643亩,园地649亩,可利用水面388亩,建筑及道路用地1156.7亩,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全村以粮、桑、生猪、茶为主导产业,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69.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285万元,二、三产业收入28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28元,村集体总收入14.97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万元。粮食种植面积1892亩,产量674吨;桑园408亩,蚕茧产量24吨,茶园面积237亩,产量9.5吨,闻名全国的皖南花猪是我村的特色产业,村里正在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建设皖南花猪养殖基地。 交通道路建设方面,随着“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江溪至黟县,江溪至祁门的县级公路实现柏油化,促进了农村商品流通,同时村委会至三村道路实现硬化,渔龙组、蛇形组支线道路水泥硬化工程正在实施当中。畅通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极大地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促进了江溪的经济发展。 |
东坑村 |
东坑村位于黟县西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2公里,距县城55公里,东靠祁门,西临石台县,北有柯翠沿线公路贯穿。东坑村系低山丘陵区,平均海拔615米,年平均降水1758mm,全年日照1810小时,年平均气温13.9℃,以东南风向主导风向,森林覆盖率达83.4%。全村分为罗家、下门、上门和方洪4个村民组,8个自然村庄。全村145户,农业户口562人。以粮、茶、猪为主导产业,农村农、林、牧等第一产业收入占经济收占55%。 |
湖田村 |
湖田村位于黟东南部,距政府所在地3公里,东美溪乡黄姑村,南临柯村村,西临三合村,北面与石台县七都镇交界。湖田村系低山丘陵区,平均海拔615米,年平均降雨量1758mm,森林覆盖率达83.39%。全村共168户,辖四个村民组,农业人口582人,农村劳动力410人,其中外出务工110人。 湖田村居住分散,有九个自然村落,沿石云河道两岸分布,沿线近4公里长,分四个村民组,即上湖、下湖、团结、杨家湾村民组。全村总面积13030平方公里,其中农业耕地234亩,林要10962亩,园地1029亩,可利用水田303亩,建筑及道路用地502亩,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该村是一个以茶、林为主导产业的农业村,农、林、牧等第一产业收入占经济收入的60%,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转变了村民的经营观念,农民外出务工创收和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逐年增加,为湖田村的非农业主导产业。 |
宝溪村 |
宝溪村位于黟县的西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0.5公里,距县城60.5公里,东靠祁门,西至石台,三县交界。属低山丘陵区,平均海拔620米,森林覆盖率达83.46%。全村333户,13个村民组,农业人口1250人。宝溪村是一个以粮、茶、桑为主导产业的农业村。农、林、牧等第一产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56%。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民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农民务工创业人数逐年增加,成了宝溪村的非农业主导产业。 |
胡门村 |
柯村乡胡门村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地黟县西北部,距黟县县城50公里。该村由胡门、沙田、程家、刘庄、王家、岭脚六个村民组组成;总户数157户,总人口581人;总面积13410亩,其中林地11182亩、农业耕地1019.9亩、园地278亩、水域325亩,建筑及道路用地605亩;村森林覆盖率达83.4%,是一个资源丰富,人口较少,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村落。村主导产业以养殖业、林业、茶叶及粮食产业为主。2008年度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26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是黄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也是我省著名的皖南花猪保种基地和省新发现畜禽遗传资源黄山黑鸡的发源地。 |
三合村 |
三合村 三合村位于柯村乡东北方向,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全村辖九个村民小组,有257户、868人口,沿漩溪河分布,全线长11公里,与石台县交界。全村总面积3.4万亩,山场面积2.8万亩,耕地面积476亩, 茶园1146亩。全村现有36名党员。 三合村是一个以茶、林业为主导经济的县级贫困村,通过村“两委”一班人及上级的支持,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村庄卫生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道路硬化、移动通讯、标准化村卫生室及村室大楼等设施建设已全部竣工,各项民生工程正不折不扣落实到村民当中。 三合村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村风朴实的山区村落,有一县级文物保护重点单位---漩溪塔,建于清乾隆年间。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