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黄山市 >> 黟县 >> 宏潭乡 >> 溪下村

溪下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溪下村谷歌卫星地图)


溪下村简介

  溪下村概况
  溪下村位于宏潭乡西部。漳溪河流经全村。全村总面积29.1307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组。北部和石台县七都镇毗邻。
  溪下村居民居住分散,大都沿河而居,均是从不同年代不同地方迁居而成。
  溪下村解放前隶属太平县管辖,解放后划归黟县至今,属宏潭乡范围。解放初期曾一度与黄山乌石镇的地理溪村合并成立联合乡,后拆开。
  溪下村主要以林、茶为主要生产和生活来源。茶叶产量占全乡三分之二。毛竹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
  溪下村由于居住分散,居民往年受交通等制约,没有什么文化底蕴。但风景优美,小桥、流水、青山等自然风貌独特。其中水资源丰富。
  总人口:326户1095人。总耕地面积1863茶园面积1025山林面积40365
  村民组:西坑、河东、潘田、程家门、王家坦、溪下、东方、张家坑、陈家坑、刘下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1023202 242700 -- 查看 溪下村谷歌卫星地图

溪下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溪下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佘溪村

  佘溪村概况    佘溪村四周环山,地处宏潭乡东部,东与黄山区郭村乡交界,西连宏潭村山脉和黄山区桃源乡一角,南部与竹溪村和五溪山脉,北临塘田村山脉。全村面积15.7293平方公里。辖六个村民组219户,738人。    佘溪村因“佘水”而得名,据史料考证,明朝初年至建国前,佘溪、竹溪统称为佘溪方家,称上五都佘溪里,又称“上村”,隶属池州府石台县。解放后一九五零年五月划归黟县。    佘溪村的主导产业有粮、林、茶、桑和生猪饲养。近年外出务工也已称为村民主要收入来源。    佘溪村环境优美,自然风貌独特,宏郭公路已穿境而过,佘溪水库风景秀丽,森林保护和生态保护成效极大。自古以来佘溪村村民朴实,村风文明,文化底蕴浓厚,文物古迹保护完好。主要有保命桥,观音桥和接母亭等古建筑。   

竹溪村

  竹溪村概况    竹溪村位于黟县西北部,宏潭乡东部,距乡政府6公里,距黄山风景区40公里,全村总面积为27.19平方公里,全村共365户1165人,水田863亩,旱地394亩,茶园1630亩,桑园782亩,林地35895亩,是一个以粮、林、茶、桑为主的典型山区农业村,全村森林覆盖率89.02%,境内有五溪山省级森林资源自然保护区。    作为宏潭乡唯一一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近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该村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村内1000多米道路全部进行水泥硬化,新建跨河水泥桥一座,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连接宏潭乡政府与佘溪村的道路全部浇油硬化;开通了党员远程教育电视上网;自来水和有线电视已户户开通;聘请专职保洁员打扫卫生,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改善;围绕五溪山优美生态环境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开发生产“五溪山”牌有机茶,走“公司+协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道路,茶农收入连年翻番,“五溪山”牌茶叶也获得省级名牌称号;注册成立“五溪山旅游服务有限公司”,聘请专家教授对五溪山进行全方位旅游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抓紧组织实施。   

溪下村

  溪下村概况   溪下村位于宏潭乡西部。漳溪河流经全村。全村总面积29.1307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组。北部和石台县七都镇毗邻。   溪下村居民居住分散,大都沿河而居,均是从不同年代不同地方迁居而成。   溪下村解放前隶属太平县管辖,解放后划归黟县至今,属宏潭乡范围。解放初期曾一度与黄山乌石镇的地理溪村合并成立联合乡,后拆开。   溪下村主要以林、茶为主要生产和生活来源。茶叶产量占全乡三分之二。毛竹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   溪下村由于居住分散,居民往年受交通等制约,没有什么文化底蕴。但风景优美,小桥、流水、青山等自然风貌独特。其中水资源丰富。   总人口:326户1095人。总耕地面积1863茶园面积1025山林面积40365   村民组:西坑、河东、潘田、程家门、王家坦、溪下、东方、张家坑、陈家坑、刘下   

塘田村

  塘田村概况    塘田村地处宏潭乡东北部,南与余溪村搭界,东、西、北均与黄山区毗邻。为长江一级支流青弋江源头汇水区域,地势走向以海拔1298米的三府尖向北延伸,形成典型的山谷低山地貌特征。距县城53公里,境内及出境公路已全面实现油化。全村辖5个村民组,243户,720人。总面积33187亩,非林业用地1984亩(其中水田200亩,茶园1200亩等);林业用林地31203亩。与五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仅一步之遥。农、林等第一产业收入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50%,是一个以木材、茶叶为主导产业的农业村。   

杨林村

  杨林村位于宏潭乡西南部,乡政府所在地下游,全村总面积11.0727平方公里。相传很久以前,是一片河滩地,杨柳树成林,故得名“杨林”。民国时期归宿太平县,解放后一九五零年规划黟县。   自古以来,杨林村都是以种水稻为主。改革开放后,蚕桑、茶叶发展迅速,已占农民总收入的三分之二。近年,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增多,每年有三分之一的劳力在外务工经商。   杨林村其地理位置特殊,三面都被河流包围是一个水灾多发的地区。主要有1981年、1991年和2002年的大水,均使整个村庄被淹。1981年洪水还冲毁护岸50米长。   杨林村是一个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村庄,文物古迹较多。随着战乱和文革破坏,已幸存较少。  

宏潭村

  宏潭村为宏潭乡政府所在地,位于宏潭乡南部,东经117°51′24″,北纬30°05′37″。海拔高为230米。地处宏杨盆谷的东端。清弋江支流漳河从境而过。全村总面积20.8927平方公里,辖八个村民组。   明清年代,宏潭村属于宁国府太平县泫歌乡,清朝为太平县泫三图。民国时期属于太平县宏潭乡宏潭保。解放后的1950年划归黟县至今。   宏潭村主要汤村和胡村两部分组成,明清时期十分繁荣,有“万人镇”之称,池州、宁国、徽州三府在宏潭设有会管。   宏潭村主要以农业为主。农民主要从事粮、林、茶、桑等农业生产,部分农民也在乡办企业木胶合办厂上班或从事商贸业。随着改革开放,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已离开土地,外出务工经商。   宏潭村文化底蕴较厚,文物古迹众多。随着时间的流失和人为破坏,文物古迹幸存较少,许多民间技艺已失传。保留至今的是宏潭龙灯狮子舞,在每年春节进行表演。   总人口311户1064人总耕地面积2113蚕桑面积764茶园面积43山林面积26998   村民组:高枧、东高、红心、红旗、先锋、中心、前庄、南村  


溪下村特产大全




溪下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