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光村基本情况
继光村位于祁门县城东效,辖个村民组,全村共有306户,总人口1092人,水田面积647亩,茶园1076亩,旱地45亩。2005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2087元。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有粮、茶、林产品收入和劳务输出,劳务经济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六成以上。
支部现有正式党员35名,发展对象1名,其中35岁以下党员3名,60岁以上党员7名,女党员6名。村两委班子成员共6人,村委支委交叉1名。村支部-阮社步,男,40岁,本科文化水平。村支部书记兼主任许秋保,男,41岁,0党员,初中文化水平。村两委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村集体年经济收入为3千元,主要来源于房屋租金。制约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原因主要是村集体没有经济实体。交通不便利,村组之间多为羊肠小道,不利于发展。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024102 | 242700 | -- | 查看 继光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金陶社区 |
金陶社区位于祁门县工业重镇金字牌镇,是祁门的东大门,皖赣铁路和慈张公路横贯其中,地理位置优越。社区内有工作人员7人,2013年8月15日成立金陶社区党总支,现有直管党员110人,设四个支部,居民2600人,十个居民小组。服务用房400平方米,内设服务大厅、警务室、计生服务室、居民议事厅、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等,与社区卫生服务站相邻。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便利。社区党支部健全组织网络,成立了社区党建联席会和党员议事委员会、居民议事委员会,组建了10支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了在职党员进社区“双关爱”活动,关注-。一支文化活动骨干队伍,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金陶社区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统领,以民生为本,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荣获黄山市司法局、黄山市民政局、黄山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的“黄山市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祁门县委宣传部、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举办的祁门县第二届广场文化艺术节“柔和经典之夜”爱国歌曲大家唱最佳组织奖;祁门县委、祁门县人民政府颁发的祁门县“祁红杯”民生工程知识竞赛组织奖;0祁门县委颁发的先进基层党组织。 |
洪村村 |
洪村村古称择墅,又名桃源,距县城6公里,处于承接城区和经济园区的核心区位,面积6.4平方公里,辖红星、河东、河西、金中、上阳和下阳6个村民组,分布在慈张沿线,黄屯高速互通口落在该村境内。全村共276户, 891人,其中劳动力648人。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051元,村域内现有7家规模企业落户,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近200人,外出务工近150人,劳务经济占农民收入的七成以上,洪村建有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雷竹示范基地和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为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起到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洪村村是市县两级政协新农村建设的联系点,联系单位还有县粮食局、公路分局和联通公司。 洪村村着重抓规划,谋布局。按照其特色定位,完成了经济发展规划、公共事业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规划定位于城郊经济型,走“工农游并举”的产业发展思路,即:立足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园区建设,抓好村民素质和技能培训,并鼓励农民发展交通运输业、餐饮娱乐服务业,着力实施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在农业生产方面,则立足自身实际,围绕“做稳农林茶,发展新产业”的目标,打造“大棚、圈舍、卫厕、沼气”四位一体的庭院经济,大力调整种养结构,充分发挥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带动作用,做大、做强鲜切花和优质苗木产业,力争将洪村打造成黄山鲜花培育第一村;抓住城郊优势,发展蔬菜二线基地;发展旅游产业,结合打造黄山鲜花培育第一村的目标,挖掘古村历史文化,展现洪村十景新魅力,形成新的旅游亮点,使该村成为祁门县城居民休闲、度假的后花园。 在推进进程中,洪村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风方面强抓落实,镇多方筹措资金100多万元,村两委自发垫资2万元作为启动资金,通过盘活土地、村民投工投劳,不等不靠,严格资金管理,树立先干事后争资思想,在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完成了200万元的工程建设。 洪村村主要围绕“一河两中心”开展了村容整治活动,即以村委会为中心建设洪村文化广场,铺好了村口油路;绿化村口,新建村口徽派式牌楼;新建了篮球场、村务公开栏、科普宣传栏、露天戏台,修缮了图书室、广播室、文化技术学校,并对学校进行了徽派改建,为学生和村民提供体育锻炼的场地和文化活动场所,丰富村民文化娱乐活动。以村中心广场为中心,整修出新了村卫生室和幼儿园,修建徽派照壁和2000米的徽派围墙,展示独具特色的洪村十景图,凸现千年历史文化古村的风貌。镇村组织力量重点对村中心的桃源河进行全面整治,清淤,整修护岸、路面、桥面和碣坝,修建桃源河护栏,并投资2万元对上游的水库及周边水渠水碣进行整修,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积极组织实施“一池三改”工程,发展清洁新能源。并围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在全体村民的参与下完善了村规民约,制定了各项制度。 洪村村将通过新农村建设这个平台,创造一个让村民“走平坦路、行明亮道、喝干净水、住整洁村、就合作医、上卫生厕、看科普书、用沼气灶”的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
横联村 |
一、基本情况 横联村位于我县东端,是我县的东大门,东与金字牌镇莲花村接壤,西与石川村毗临,下辖8个村民组,人口1134人,茶园1000余亩,耕地面积737亩,林地14737亩,横联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农业生产及农民收入来源以茶叶为主,粮食基本自给自足,是典型的山区村。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横联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横联村现有耕地737亩,人均耕地面积0.67亩,全村主要是以发展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 1、从业人同分布情况。现全村共有1134人,其中:男性690人,女性444人,劳动力人口数为710人。根据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村710人劳动力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有525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3.94%;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口共185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26.05%.一般从事交通运输、批发与零售及其他行业。 2、产业结构情况。在农为产业结构中主要以“茶叶、粮食、经果”三个产业为主。2009年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00余亩,以水稻为主,油菜次之,经济作物主要是以油茶为主,以蔬菜为补充,畜牧以圈养猪、鸡为主。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村与村之间现建设有水泥路一条15公里,土路5条26公里;水利设施建设上,坝塘、水库共6个,大多水利设施老化,年久失修,塘库渗漏严重,渠道灌溉不畅,难经抵御洪涝干旱等灾害性气候。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实现村村通电、通水、通电视、通电讯。横联村建有农民文化活动室,图书资料已配,全村享受农村低保18户24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两委”班子共7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4人,村民委员会委员3人;全村共有党员51人,其中:男性党员44人,女性党员7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3-4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
莲花村 |
莲花村简介 一、基本情况 莲花村座落在祁门县金字牌镇东大门,该村共辖12个村民小组,416户,1528口人,山场20956亩,水田1531亩,茶园1200亩,主要以林业、水稻、茶叶为主要经济来源,该村有着丰富的水利资源,有一座A二型项村水库及冷水坑、小马坞、下坑及里巴坞水塘四座,全村隶属项村水库下游,水利条件优越,全村85%的土地可灌溉。旱涝保收。近几年来,该村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村镇规划为龙头,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全村呈现出了经济发展、生活安定、社会和谐的生动局面。 二、资源产业优势 莲花村交通便利,慈张公路穿境而过。该村利用连片荒山造林7000余亩,零星荒坡地通过退耕还林实行经济林发展。 三、公共设施现状及劳动力外出情况 大力发展私营企业和引进规模企业入驻,茶厂、木材加工厂、粮油厂,华业树脂有限公司和君道木业有限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企业的发展不但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解决了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 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莲花村着眼民生,改善人居环境,公路沿线都规划重建新居以徽派建筑结构为主。目前全村60%的农户用上了清洁便利的沼气,90%的农户装上了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80%,全村新农合参合率95%,真正实现了痛有所医,老有所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村容村貌卫生整洁,五分之一的外出劳工,从事经商或建筑、运输业。 共青团、妇代会、民兵、治保会等组织健全,并能很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全村无“黄、赌、毒”现象,社会治安稳定,无重大刑事治安案件和安全事故发生。 |
金字牌村 |
金字牌村座落在镇政府所在地,辖6个村民组,总面积11平方公里。全村总人口1213人,实有劳动力838人,经济总收入3500万元,三产比重2:5:3,全村外出务工近340人,年劳务收入有350万元。慈张公路、皖赣铁路、黄祁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第三产业发展较快。 中心村建有村委会综合楼、村文化活动中心、村民健身广场、小学、医疗室、实现了村内道路硬化、亮化和净化目标,电话入户达98%,电视入户达100%。村两委班子团结务实,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
石川村 |
石川村位于祁门县城的东部,金字牌镇的中东部,距镇所在地5公里,呈带状分布,金东河横贯东西。村委会所在地由于当地北面山上石壁林立,俗称“石壁下”,因金东河穿村而过川流不息在村中心形成一马平川的平地,合而称之“石川”。村中心所在地有石川、团结两村民组杂居。古人逐水而居,依山临水结屋,形成村寨,沿路村庄随河而建,十分明显。现今村民大多依山伴路(皖赣铁路、慈张公路)而居。当地居民的建筑主要为徽派建筑风格,古代当地商铺林立,热闹非凡。 村南的两棵古树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当地的著名的景观为“孝慈池”,位于双溪流,明初,当地人许志谦充任粮长,因受牵连被判死刑,其子以泰毅然代父受刑,被押至大通,适逢皇帝降旨大赦,获赦而归。志谦感儿之孝,将屋旁水池取名孝池。同治四年(1865),安徽督学朱兰改名“孝慈池”。池上首有春台亭,徽州知府马步蟾题额:“有道之闾”。 古代这里名人众多,著名的有许试,字廷扬,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举人,先后任福建将乐、漳浦知县;许文瑾、许文玠,文瑾字在予,太学生。文玠,字帅五,文瑾之弟,善射,善韬略。清顺治二年(1645),少时从事于汪伟、金声,兄弟俩响应金声号召,起兵抗清,后同被害于江宁(今南京);许卓修,名光流,曾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秘书、少将参议、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总统府参议、-参议、总统府苟任一级秘书等职;许兆纯,0党员,蚌埠坦克学院副师级教官;许兆炉,农业银行江西省分行部稽核。 当地交通十分便捷,皖赣铁路、黄祁景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可直达南京、上海、杭州、南昌、武汉等大中城市。S326公路穿境而过,距黄山风景区约60公里、牯牛降风景区约70公里。石川村有石川、团结、双溪、牌楼、罗星、新和、新民、新辉、陈源等9个村民组,除陈源组居住在村中心地带的皖赣铁路南面以外,其余8个村民组分布于慈张公路沿线两侧。全村总面积2000多公顷,其中山场1600约公顷,耕地约80公顷,建设用地约41.3公顷。全村总户数405户,总人数1297人,农村劳动力710人,其中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160人,外出务工180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每年靠村林场、茶叶初制厂以及集体土地出租达5万余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9500元。当地陈源组出产的“陈家坞”西瓜因果瓤脆嫩,味甜多汁,口感好而远近闻名。祁门县水泥有限公司、黄山三星电器、祁门盛鹏木业等多家规上企业分布在该村区域。 石川村党总支部现有党员65名,2008年石川村党支部被市委组织部评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党支部”。2012年申报并被评为黄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市级示范村。 2013年列为市级美好乡村试点村。石川村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村广大党员和干群共同努力,着力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600亩的优质绿化苗木、百亩油茶等基地建设。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改观,近年来当地掀起村庄整治风貌热潮,该村自从2011年建起休闲广场后,每天清晨都有村民们到广场上去锻炼,然后开始一天的新生活。夜里妇女纷纷来到广场上结伴跳健身舞,形成一道美丽的夜景。村里河道内的垃圾被清理得干干净净,两边砌起石畔,摆放了垃圾桶,保洁员定时来清理,新式徽派围墙以及粉刷一新的民房,看上去非常舒适。全村通组道路基本上实现了硬化、绿化,其中对村中心的村民组进行了亮化,通过今明两年的努力,将对村庄、道路逐步实现亮化、硬化、绿化、洁化的目标。 |
继光村 |
继光村基本情况 继光村位于祁门县城东效,辖个村民组,全村共有306户,总人口1092人,水田面积647亩,茶园1076亩,旱地45亩。2005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2087元。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有粮、茶、林产品收入和劳务输出,劳务经济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六成以上。 支部现有正式党员35名,发展对象1名,其中35岁以下党员3名,60岁以上党员7名,女党员6名。村两委班子成员共6人,村委支委交叉1名。村支部-阮社步,男,40岁,本科文化水平。村支部书记兼主任许秋保,男,41岁,0党员,初中文化水平。村两委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村集体年经济收入为3千元,主要来源于房屋租金。制约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原因主要是村集体没有经济实体。交通不便利,村组之间多为羊肠小道,不利于发展。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