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公布了第一批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闪里镇坑口村名列其中。
坑口村境内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清澈秀丽、宛若玉带的文闪河,呈“s”形飘逸而过,环境优美,生物 资源、人文资源丰富。该村是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千村百镇”示范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省级百佳生态村、市级生态文明村、市“百村千幢”示范村,拥有“国保”古戏台群,被誉为“徽州古戏台之乡”。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024105 | 242700 | -- | 查看 坑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坑口村 |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公布了第一批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闪里镇坑口村名列其中。 坑口村境内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清澈秀丽、宛若玉带的文闪河,呈“s”形飘逸而过,环境优美,生物 资源、人文资源丰富。该村是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千村百镇”示范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省级百佳生态村、市级生态文明村、市“百村千幢”示范村,拥有“国保”古戏台群,被誉为“徽州古戏台之乡”。 |
文堂村 |
文堂村离政府所在地8公里,全村辖区7个村民组,275户,1127人口,现有村委会是占地90平房米,拥有党员32人。 文堂,古称浑头和横头,位于祁门闪里镇北仙寓山麓。宋属仙桂上乡昼锦里,元代改里为都,属二十都。 祁门民谚:一文堂,二渚口,三彭龙,四历口,说的便是昔日文堂在祁门西乡的位次和富甲程度。 文堂始居者为陈氏,据《陈氏家谱》载:文堂陈氏乃坑口竹阳坑始祖唐英烈侯彦文公的后裔。北宋徽宗大观3年(1109),彦文公15世孙陈嘉言由竹阳坑沿三溪河溯流而上迁居文堂,历经数代经营,室弟日增,子孙繁衍,村庄兴旺。因子孙分支多,每支一个祠堂,因而旧时村里祠堂不少,分别是仁和堂、修睦堂、光裕堂、一本堂、敦本堂、四维堂、永锡堂,此外还有支祠日新堂、新馨堂、敦宝堂、惊庸堂、本政堂等。如今这些祠堂多数已毁,只剩敦本堂、一本堂、四维堂和永锡堂4座。 文堂古可通达安庆首府,古道由清一色的石板铺筑,旧时道旁有凉亭、楼榭、庙宇等建筑。今日村头尚有一亭台保存完好。凉亭上首左向乃普护庵,庵虽已破,但雄伟气势不减当年。庵门右首的墙壁上镶嵌着一块碑,文载:伯三公坟山合议禁约。此碑的目的是为整饬乡规,规范民行,严防村口树木、塘坝遭损等。 村前遗有一人多高的石质断墙,这是文堂旧时的护村坝。若沿转水湾河畔古道继续前行百米左拐,但见一堆青条石横亘道上,这便是奎光牌坊的遗址。此坊三间四柱五楼式结构,高大恢宏,雕琢精细,其额坊、上坊、定盘坊及石柱浮饰图纹精美华丽。此坊是为明代苍崖公陈中立而建,毁于“破四旧”之时。如今青石仍在,默默地述说着历史。 村中古建筑以永锡堂最佳,这是文堂陈氏仕藻公一脉的古祠,是族人祭祖,议事,解决纠纷,规范礼制以及举行大规模活动的场所。该祠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陈舍升公之手,取名于《诗经》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句。此堂占地广阔,气势非凡。尤以一对石鼓出名,其来历传说有二:相传石台阳坑头出了个李布政司,得知家乡修谱建祠,便找人造了一对汉白玉石鼓叫手下送达阳坑头,手下人未曾听清,以为是浑头,匆匆将此物送达浑头便丢了下来,这就有了今日永锡堂的汉白玉石鼓;另一说法是明代江西一陈姓-与文堂陈氏沾亲,文堂上村筹建永锡堂时,正值0臣严嵩被抄,其家珍贵宝物汉白玉石鼓就这样被当作礼物送往文堂栖身。 文堂自古以来,学者名流,代不乏人。这座方圆不足1平方公里的小山村,古代就出举人4名,进士2人。文堂“四山人”陈氏4兄弟——向皋、向敏、向荣、向秀均是知名人物,他们出生于明代中叶,弟兄4人出入同堂,幼时同师,学成同游,宗程朱之学,娴诗礼之义,暇则潜心艺文。4人皆能诗赋,尤擅书画,名震江南,合著有《池草集》。 文堂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三溪河从村前逶迤东去,碧波粼粼,河堤杨柳青青,翠竹婆娑。村中古有十景:飞龙晓日、峡山朝云、鼓楼书静、沧溪晚歌、江村夕钓、藻潭夜月、芳洲烟树、紫溪桃浪、西峰暮雨、历山远汉。惜今已多半难觅其踪。 往日的十景虽已不复见,但流逝的岁月掩不去这里的青山、绿水,如今的文堂愈加显露出一种别致的风韵。图为文堂村两棵古香樟树相依相伴。 |
港上村 |
港上村:位于闪里镇北部,东靠箬坑乡,南接本镇闪里、文堂两村,西邻新安镇,北枕石台县。全村共辖16个村民组,有600余户2000多人。现有山场62484亩、耕地1532亩、水田668亩、茶园2366亩。村中有西峰寺遗址等旅游资源。 |
闪里村 |
闪里镇闪里村2008年被县定为市级新农村建设基本达标村,又是市级生态村。省级公路穿境而过,交通非常便利 。该村原为区、镇政府所在地,2003年镇政府搬迁到铜锣湾。闪里村街道总长3公里,其中商业街1公里. 全村 255户,783人,本村农村劳动力转移350人,共4个村民小组,上街、中街、下街和金家,有林场1个,茶叶初制厂1个。 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8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03元,年均增长超过20%,本村以农业行业为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产值为404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50% 。 农村基础建设方面,基本实现了“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讯、通电视”等“五通”。本村全面完成通行政村交通主干道黑色化,主干道路面宽6.5米;村内道路全部硬质化。本村有农户216户,农村有线电视209台,广播电视通达率100%。本村农户拥有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209台,入户率达100%。本村安装卫生安全自来水212户,入户率98%,卫生指标均达到饮水安全标准。 本村现村委会办公场所占地面积160平方米,现有党员28人,现任村支书陈水平,村委会主任吴更清。 |
叶家村 |
叶家村位于祁门县闪里镇西部,分别与合城村、闪里村、坑口村相接,辖7个村民组,土地总面积为246000亩,其中林业面积224835亩,耕地面积710亩,茶园面积678亩,农业人口1358人,计358户。该村经济结构以农田、茶叶、林业、食用菌等为主。 食用菌产业是叶家村近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随着一系列富民政策相继出台,食用菌产业在该村已有一定产业规模,据统计,叶家村今年从事食用菌生产有近100户,发展袋料木耳300万棒以上,并辅射周边的14个乡镇及3个外县地区360余户,种植食用菌680万棒,为从事食用菌业的农民人均可增加2600余元,已成为当地农民一项主要经济产业。 叶家村食用菌生产始于2000年下半年,在叶家村红一组农民王玉宝生产带动下,由他当年8000棒试种,于2001年下半年3.5万棒,为他获利3万元开始,发展到现今,已普及全村7个村民组近100户,生产300万棒以上。在王玉宝户的致富带动下,加上袋料木耳的市场看好和良好的发展态势,本村多数农户放弃外出务工,乐于安居家乡,主动投入了食用菌业生产,在“祁门县十佳农民经纪人”、“省市农民致富带头人”王玉宝的带动下,积极组建了“祁门县玉宝食用菌协会”,依靠协会专业技术人才带动战略,发挥了农民经纪人队伍作用,如今协会吸收会员达60人以上,实现了食用菌产业“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还创办了“王玉宝食用菌栽培技术示范培育基地”,该基地建在叶家村红一组,基地占地50亩,生产袋料木耳100万棒,并为从事食用菌业的农民提供栽培种150万棒以上,叶家村食用菌产业走上了一条“基地+协会”,带动农民共同致富,发展农村经济之路。 食用菌产业的生产原料多以加工厂废弃木料为主,既能有效利用废物,又能更好的保护资源,一个家庭年可生产1万—5万棒不等,按每棒净赚0.5元计算,每户可增加收入5000元至2.5万元,该产业有着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已成为叶家村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之一,并逐步成为叶家村的特色主导产业。 镇政府也抓住该产业特色与良好的发展态势,做好服务工作,相继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引导全镇农民发展食用菌产业,强化经纪组织建设,利用协会优势,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强对经纪人队伍的组织培训,加强经营户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为农民提供网上信息,培育农民开拓市场能力,确保食用菌产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促使该产业成为闪里镇及周边地区最具有特色的产业之一。 |
七一村 |
闪里镇七一村位于闪里镇东部,东连渚口乡罗村村,西靠本镇坑口村,北接本镇桃源村,南邻江西省。距祁门县城36公里,江西景德镇市90公里,慈张线穿村而过。 全村下辖大坑、西坑、大桥、石北、十三坞、合云、合坞七个村民组,329户,1199人,农村劳动力604人,其中外出务工182人。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74.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17万元,第二产业收入189.5万元,农民外出劳务收入21万元,其它收入18.7万元。人均纯收入3941元, 土地总面积21.9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28655亩,耕地1631亩,水田1395亩、茶园1105亩,油茶480亩,毛竹200亩。截至2005年底,全村共完成各类人工造林2469亩,退耕还林590亩,并建成了238.7亩的雷竹种植基地;区划国家公益林8982亩,长防林封山育林2340亩,建成村组级林场2个。 七一村是以农为主,林茶并举的局面,自2005年以来,通过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民转移致富能力有所增强,菌业、根雕业等二、三产业逐步形成规模。目前全村香菇、毛木耳种植户30户,从事根雕生产的近50户,从事餐饮服务业个体户14家。 农村基础建设方面,基本实现了“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讯、通电视”等“五通”。但由于各组居住分散,除沿慈张线三个组外,其余各组交通条件较差。全村农网改造现在已基本实现电力全村通,电讯铺盖率达80%左右,有线电视普及率已达70%左右。 七一村党支部现有党员38名,其中女党员2名,35岁以下5名,60岁以上8名。该村两委班子均于2008年3月进行了换届,现有支委3人,村委3人。现任村支书陈晓云,男,44岁,高中文化,村委会主任李树生,男,43岁,初中文化。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