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河村位于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上风口,环圩路以西,北与磨滩村相邻,南接晓南村,东与慈云村、余墩村相交界。水陆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新河村全村辖4个自然村,分别是上王、马方、新河集和新冲,共有11个村民组。总人口1070人,总户数344户,人口主要集中居住在上王及马方等村民组,另外新冲新建了拆迁安置点——新河新村,村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村域面积为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22亩,林地400亩,水域面积200亩,宅基地面积4933 6 m2,房屋建筑面积65474.5 m2 ,公共设施用地面积14446.2 m2 ,公共设施建筑面积5526.2 m2。全村没有通自来水,用水主要以使用井水为主,有线电视尚未接通,也没有下水管道。
现在已建有新农村示范点一个,位于新冲村民组 。横贯我村的花园路东进工程从2006年5月开始,村两委积极配合镇党委和政府,严格地按照镇党委、政府的要求,全面部署和安排,使得这一工作顺利进行。这次拆迁涉及到群众有42户,6个村民组,占全村人口的15%,土地涉及到8个村民组。全部搬进新村居住。
我村村域内拥有出口创汇企业——合肥市丰业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年产值2000多万元,主要生产产品销往到美国、英国等国。圩内拥有集餐饮、垂钓等休闲观光企业——华雄农庄,年营业额300多万元,还有闻名市内外的阿庆嫂鱼庄以及新河水库等自然风景带。新河村是一个以经济作物为主的村庄,其中新河冬瓜闻名省内外。建有蔬菜种植基地三个,面积约850亩;大棚蔬菜、水果162亩,其中,葡萄基地二个,面积178亩,草莓基地一个,面积90亩。小河湾休闲垂钓基地一个,面积35亩。初建花卉种植基地一个,面积50亩。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0111102 | 230041 | 0551 | 查看 新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许贵村 |
一、本村情况 许贵村位于大圩镇的西南面,南与义城镇接壤,西与骆岗街道接壤,大义路绕村而过,十五里河从村内经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现有12个村民组,人口2366人,耕地1750亩,水面面积220亩,全村区域面积大约5137亩,是包河区城乡一体化建设重点示范村,同时合肥市义务植树基地和全省最大的肉鸭孵化、养殖基地—--大圩种鸭场坐落在我村,特别是合肥市义务植树基地,优美的环境、新鲜的空气,百亩的林木、地道的垂钓场所,使每一位来此游玩的人流连忘返。 二、农业生产发展情况 过去我村主要以种植水稻和油菜为主,国家实行土地“二轮承包”以后,1978年人均收入120元左右。那时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田,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出台和中央一号文件的落实,农民对农业的投入增加了,免征农业税、取消特产税以后,种一亩水稻粮食加价增收300——400元。粮食直补、综合补贴每亩达到100元左右,自国家“优惠政策”的出台、和产业“结构调整”,义务植树基地租地356亩。去年产业结构调整我村将杨毛圩田亩调整给种植大户种植水生蔬菜,共调整土地921、45亩。今年产业结构调整土地2300亩转租给“宜和园林”公司承包种植树木面积2300亩,每亩以700斤水稻兑现群众。大大增加了群众收入,为我村绿色村庄再添新景色。大大提高了我村外在形象。这些土地给公益事业带来了生机,也给群众生活带来了实惠。全村人均收入在5100元左右,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活。 三、方向和目标 为了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投入,我村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申报区级水生蔬菜和生态林连片惠农补助。把村级生态林打造成观赏林。 |
晓星村 |
晓星村位于大圩镇北部,西边与重庆路包河工业区毗邻,东边与南斗村相邻,南边与学塘村交界,北与骆岗街道相邻。一条葛大路贯穿南北,人民大街、重庆路环抱横穿本村。晓星村占地4000多亩,辖区内十三个村民组,800多户,黄五冲、花岗、街南、街北四个自然郢,晓星村新村、晓星印务两个小区,本村人口1838人,常住人口达到3500多人。 晓星村是大圩镇得经济文化中心,新建的大圩镇卫生院2010年投入使用,村内有晓星小学、晓星邮局、晓星农业科技银行、大圩镇晓星农贸市场、大圩粮站等大小企业数十家。全村2000多米长水泥路亮化,路灯2008年开通,四个自然郢800多户户户通砂石路、2009年户户通自来水,生活配套设施完善。村级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村庄道路全部实现硬化,砖混结构房屋达到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多次受到上级好评。 |
南斗村 |
一、 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1、南斗村位于合肥市东南部,大圩镇政府东面,全村占地总面积171公顷,东邻新河村、磨滩村,南邻学堂村、晓南村,西与晓星村接壤,北靠骆岗街道北斗村。 2、 南斗村所处地域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无霜期245天左右,全年盛行风向东北和东南风,年平均气温约17度左右,正常降雨量约1000毫米左右。全村地形地貌东低西高成梯形状。 3、我村范围内和新河村相连接自然形成的卢苇塘500多亩水面,是开发利用的好地方。 二、人口居住情况 全村由四个自然郢(黄五、岗郢、南斗 、水冲)12个村民组组成,总户数487户,常住人口1277人,暂住人口263人。大圩镇政府,包河中学处于我村区域内。 三、土地利用状况 全村现有土地171公顷:其中可耕地118.3公顷,总占地约65.4%;村庄建设用地22.5公顷,占15%;道路交通占地8.08公顷,占5.2%;水域面积27.77、占18.3%。 四、基础设施状况 1、道路 南斗村对外交通:东西走向是:人民大街(花园路)水泥路面,路幅宽102米。南北走向是:淝河南路,柏油路面,路幅宽8米。另有通往各自然郢约4米宽水泥路,村庄内部全部铺上2米宽砂石路。 2、供水 全村居民饮用自来水,其它用水以井水为主,生产用水主要靠雨水和地表水。 3、供电 全村供电,现有标准化管理台区4个,400kv变压器四台,基本满足了群众生产生活和驻村企业的用电量 五、村域经济发展状况 南斗村区域范围内现有私人小企业5家,主要有瑞星机械有限公司(为江汽集团、日立挖掘机生产零配件)、春杰工贸、富豪门业等。全村私企2010年生产值9000多万元,纳税400多万元,带动就业280多人。 六、绿化情况 南斗村是大圩旅游风景区的组成部分。我村2002年退耕还林栽植树木784亩,2011年植树造林687亩,主要品种有:栾树、马灌木、垂柳、香樟、紫薇、桂花、樱花、红叶石兰、红叶李、杨树,全村基本形成了立体绿化全覆盖。属于真正的花园式田园风光。 七、历史文化情况 南斗村域内,有一座庞大的佛教庙宇“白马寺”遗址,方圆占地数百亩,据传毁于明朝时期的“兴道灭佛”-年代。现在遗址上碎砖烂瓦到处可见,深挖一点墙基清晰可见。民间有很多流传下来的传说,老人们谈起了津津乐道。版本较多。 |
新河村 |
新河村位于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上风口,环圩路以西,北与磨滩村相邻,南接晓南村,东与慈云村、余墩村相交界。水陆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新河村全村辖4个自然村,分别是上王、马方、新河集和新冲,共有11个村民组。总人口1070人,总户数344户,人口主要集中居住在上王及马方等村民组,另外新冲新建了拆迁安置点——新河新村,村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村域面积为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22亩,林地400亩,水域面积200亩,宅基地面积4933 6 m2,房屋建筑面积65474.5 m2 ,公共设施用地面积14446.2 m2 ,公共设施建筑面积5526.2 m2。全村没有通自来水,用水主要以使用井水为主,有线电视尚未接通,也没有下水管道。 现在已建有新农村示范点一个,位于新冲村民组 。横贯我村的花园路东进工程从2006年5月开始,村两委积极配合镇党委和政府,严格地按照镇党委、政府的要求,全面部署和安排,使得这一工作顺利进行。这次拆迁涉及到群众有42户,6个村民组,占全村人口的15%,土地涉及到8个村民组。全部搬进新村居住。 我村村域内拥有出口创汇企业——合肥市丰业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年产值2000多万元,主要生产产品销往到美国、英国等国。圩内拥有集餐饮、垂钓等休闲观光企业——华雄农庄,年营业额300多万元,还有闻名市内外的阿庆嫂鱼庄以及新河水库等自然风景带。新河村是一个以经济作物为主的村庄,其中新河冬瓜闻名省内外。建有蔬菜种植基地三个,面积约850亩;大棚蔬菜、水果162亩,其中,葡萄基地二个,面积178亩,草莓基地一个,面积90亩。小河湾休闲垂钓基地一个,面积35亩。初建花卉种植基地一个,面积50亩。 |
学塘村 |
学塘村位于大圩镇政府西南面,东临一望无际的大圩圩区,西于包河工业区和人民大街相接壤。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我村现有村两委成员四人,村聘用人员叁人。全村辖四个自然郢,分别是学塘、吴蒋、刘郢和李湾,总户数582户,共15个村民组,总人口1914人,其中农业人口1688人,非农业人口226人。 现有篮球场地和乒乓球场地各一座及150平方米的村级卫生服务站,解决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和看病难、医药费用高的问题,所有公共设施面积达2675平方米。 村庄面积42公顷,宅基地82183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25504平方米。由合肥市政府投资280万元对我村范围内的省级重点文物单位大孔祠堂进行修缮,恢复原貌,现已对外开放,接待游客。我村水利设施条件优越,镇属“一干一支“渠道从我村二至四组通过。一条长达4000米,宽4.5米的水泥道路贯穿我村,并在道路两侧安装了81盏节能路灯。全村有536户接通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实现了“路通、水通、路亮”的目标。 |
沈福村 |
沈福村位于大圩镇的正南端,是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全村土地面积5110亩,460户,1988人口,人均2.55亩,全村森林面积2200亩,绿化覆盖率43﹪。圩区农田格田成方,路林交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90﹪,房屋按徽派建设标准已改造70﹪,已形成碧水小河,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独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面貌。 在“清洁家园、绿化乡村”和环境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按照“整治八乱”“六项治理”“四项改造”三项绿化“的要求,新建水泥路9800米,新建仿古桥梁一座,改造老桥五座,对百年圩西河进行清淤护砌,新建家庭三格卫生厕所和三格式污水池处理326个,建雨污分流管网1536米,50立方米沼气池3座。生活垃圾收集点16个,配备240升垃圾桶40个,村设立环境卫生保洁站,指定专人负责该项工作,并配备环卫保洁员4名。群众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村集中,镇拉运。绿化栽植草坪28000米,栽植各种高档苗木花卉12000棵,村头花园雄姿傲立,50盏节能灯擦黑闪亮460户人家,人人吃上自来水,40﹪农户购买小轿车,数字电视已进入农家,村级医疗服务站已开诊服务,科教、妇女之家、老年活动中心、体育场所都已健全并投入使用,新成立威风鼓舞蹈队每天演练,现在我村农民已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优质公共服务。 沈福村现已是省、市新农村建设和农家旅游的一个灿烂亮点,1800亩林沟龙虾养殖基地、600亩无公害设施大棚蔬菜基地、160亩苗木花卉生产基地、150亩优质水稻制种基地、300亩葡萄水果采摘园、10家农家乐休闲垂钓中心。2200亩生态杨树林和环村6200米绿色长廊,环绕村庄四周,每年接待了国内外领导贵宾和游客几拾万人次,受到各级各界好评和赞许,近几年获得安徽省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安徽省绿化先进村,安徽省卫生先进村,包河区先进党组织和合肥市平安村等光荣称号。 |
圩西村 |
大圩镇圩西村位于东大圩西岸,圩西村属于半岗半圩地形,东与新民村比邻相望,南与沈福村相接,西与许贵村、学堂村接壤,北与晓南村为邻,村域面积3.75平方公里,属于半岗半圩地形,总人口1939人,下辖12个村民组,本村交通四通八达,23路公交车直达我村,通过近几年的建设,现已形成纵横交错道路交通网,岗区: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先后进行徽派房屋改造136户,房屋粉刷出新178户,新建水泥路3公里,村庄砂石路10公里,城乡一体化规范建设,村容村貌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绿化亮化环境进一步增强,以“清洁家园 绿化乡村”为平台,开展以“六清理、三绿化”为抓手,全面开展环境治理,使圩西村环境变绿变美,村容村貌整洁,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新农村景象;圩区: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进一步加快,调整面积已占圩区总面积的95%,不仅提高了群众的收入,还极大地满足了四季游客的需求,为大圩镇的都市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晓南村 |
晓南村地处合肥市东南,现有村民500户1722口人,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态自然村。全村下辖1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749亩。村党总支由5人组成,下设协会、创业、夕阳红3个党支部,有正式党员65人。近年来,晓南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全村群众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努力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使收入不断增加,集体经济积累不断壮大,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和经济指标名列全镇前茅。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全村已形成香菇种植、草莓种植、莲藕种植三大基地,更有反映我村新农村建设面貌的农家乐旅游项目—十里渔场。使得我村成为大圩农家乐旅游的重要接待点和农产品采摘、采购点。 一、突出重点,发展村级经济 我村耕地在圩区,居住在岗区。过去,群众的经济收入主要靠从事建筑劳务以及农业收入,只能维持家庭的正常生活开支,没有过多的积蓄,无法应对突发性灾害,使得很多群众因病返贫,因病致贫。为了发展村级经济和农民增收,村两委从我村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立足大圩省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农家乐旅游,鼓励、引导群众自我调整,发展蔬菜瓜果种植。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党总支通过多方化缘筹措资金对圩内沟渠进行清淤,对道路进行硬化。截至目前,全村村庄内部道路已实现全硬化,清理圩内沟渠6000米,硬化圩内机耕路3600米,为村里经济发展和致富奔小康夯实了基础。 2、加大农业设施投入,进行农业产业化建设。我村抓住市、区对农业设施奖补的契机,从2004年开始共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建成4.5米和6.3米钢架大棚850亩,成为大圩最大的反季节、精品蔬菜瓜果种植基地。村里通过低门槛政策招商引资,引进长丰草莓户、肥东葡萄户、浙江香菇种植户和恋农公司等入住我村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大力扶持本村种植户从事反季节、精品蔬菜瓜果种植。现在我村全年都可以采摘到新鲜、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从每年的元月份开始,誉为水果之王的草莓就能上市,是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和市民踏青游玩体验农家生活的最佳方式;5月,誉为合肥“哈密瓜”的西甜瓜和精品西瓜将让合肥的市民大饱口福;如火的8月大圩最为美丽的季节,整个圩区绿树成荫,绿意盎然。洁白的、粉红的荷花在碧绿的荷叶的映衬下分外艳丽妖娆,引得游人争相摄影留恋和购买。但更能吸引游人的还是大圩又香又甜的葡萄,我村的葡萄是有多年种植经验的外地种植户种植的,果实饱满圆润、香甜可口,是采摘的上品,加之政府大力宣传和举办葡萄节,更使大圩和大圩葡萄名声在外,在葡萄节期间还有各种各样的农产品供游人采购;全年有春韭菜、莲藕、冬瓜、豆角、大萝卜和各类白菜等供市民采购和采摘,另外,我村的十里渔场可全年提供休闲垂钓、棋牌、吃农家土菜。总之,通过几年来村两委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我村正成为合肥市民放松心情、舒缓工作压力、邀友游玩的理想场所。同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丰富了合肥市民的菜篮子,维护了社会稳定,增加了群众收入。 3、重视科技兴农。我村非常重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多方努力与区农技推广中心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定期邀请安农大的教授到村里为种植户传授种植技术、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并每年争取市农委的支持,输送种植户到山东学习、深造。使得全村党员、群众都能掌握蔬菜瓜果的种植技术。 4、加大投入,积极引导,全面覆盖。村两委每年都拿出资金扶持群众从事蔬菜瓜果种植。帮助、引导种植户成立了晓南蔬菜协会和大圩果蔬合作社两家经济合作组织,合作组织不仅覆盖了全村217户种植经营户好和外来投资户,还吸收了本镇其他种植加入,做到政策共享,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使得全体种植户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加速奔小康步伐。 二、心系群众办实事 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着力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这是村两委多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近年来,随着集体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资本积累的增多,村党总支首先想到的是加大公益事业投资,为民办实事,造福后辈儿孙。村里通过争取投资80余万元修建了晓南小学教学楼和围墙、厕所,改善提高了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投资150多万元,改造了全村的低压线路,硬化了全村的内部道路;2008年,又为群众安装了数字电视,使全村实现了路、电、邮、电话、广播、有线电视“六通”。 纵观晓南村目前取得的成绩与当前基层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感到前景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村两委将认真贯彻党的-精神和“-”重要思想,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扎扎实实抓好村里各项建设、工作任务,全力发展村级经济,把我村建设成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
磨滩村 |
磨滩村位处大圩镇东北,紧邻正在建设中的合肥港码头,疏港道路直通村内。现有人口1368人,332户。村党支部下设3个党小组,共有党员41名。村委会下设10个村民组。全村总面积3890亩,其中耕地2818亩,林地438亩,水域面积131亩,住宅等占地503亩。 产业化提升农业 为快速高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磨滩村采取了力推土地流转,大力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大规模、产业化、高效益农业的做法。近两年来,磨滩村土地流转集中达1500多亩,引进了数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合肥华泰集团投资2500万元,建设了680亩高档苗木花卉基地。安徽战友双孢菇公司投资500万元,建设了150亩双孢菇生产基地,产品出口日本、韩国等地。厚道仁公司投资2000万元,建设180亩精品果蔬采摘和农业休闲观光基地。金葡萄果菜园建成100亩高档蔬菜和瓜果生产基地。中国农科院大地隆丰农业技术公司投资的210亩高档有机蔬菜基地正在紧张建设中。还形成了100亩飞麒苗木花卉基地和150亩经果林采摘基地。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磨滩村彻底改变了一油一稻的传统农业结构,实现了调强产业、调优品种、调活经营、调高效益,形成了苗木花卉、食用菌栽培和瓜果采摘三大农业产业基地。 工业化富裕农民 把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的地租收益,与原来辛苦一年种植一季油菜加一季水稻的收益一样,而且跟随粮食保护价格增长。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到城市或就地在农业龙头企业和小企业打工,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磨滩村常年在合肥市做建筑工人的有近300人,人均日工资80—100元,年务工总收入约2万元;就地在各农业龙头企业和小企业打工的200多人,人均日工资50元,年务工总收入约1万元。近两年通过务工所得加上土地流转收益,磨滩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周边村高出2000余元,已达到近7000元。 城市化改造农村 以城市化的基础设施和村容环境标准,积极进行新农村建设村庄环境整治,大力开展“清洁家园、绿化乡村”活动。对群众住房进行徽派风格改造加固126户,改水改厕200户,自来水主管网正在铺设,新修村庄内部水泥路3条1500米,砂石路3条1350米,新建垃圾房6个,党员、干群集体清洁劳动两次,清理陈年垃圾30吨,清除乱堆乱放100多处,清理墙体30处,回填废沟废塘10处2000立方,拆除乱搭乱建、危房、厕所、猪圈等200平方,全村范围清除杂草杂树。村庄绿化新植香樟、桂花等1000多棵。通过政府补贴群众3年土地收益并无偿提供树苗的方法,推动村庄边沿环圩路建设了150亩经果林采摘带。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迎河村 |
大圩镇迎河村位于大圩镇圩区村的西北部,东与黄港村相邻、南与磨滩村相接、西与工业区北斗、施河两村相连、北靠南淝河。本村土地面积4049亩,耕地面积2400亩左右。全村人口1432人,有10个村民组,5名村干部。本村西北部张生圩于2008年被征302亩用于建设合肥港综合码头,现已投入使用。本村耕地分为三大块:码头征地后剩余200亩张生圩耕地低洼,现填土规划建物流仓储;南淝河堤外滩3、4组位于本村西北有近100亩的河滩田;在本村东北南淝河堤外有近80亩的7—10组滩田;另外在本村环圩路与中心沟之间本村拥有近200亩的耕地。2010年前对外发包耕地近200亩,有特色养殖和观赏鱼养殖基地,2010年对外发包耕地1000亩:300亩大棚,700多亩苗木种植。村环圩水泥路贯穿全村,繁华大道东进延伸到本村与环圩路相接。全村有10条砂石硬化的机耕路,西井格路、磨黄路横竖贯穿我村,交通便利。水利方面,本村北靠南淝河,天然灌溉,中心沟及本村各组大沟是排灌的基础设施,旱涝保收,本村拥有400千瓦变压器两台、100千瓦变压器1台,通过几次线路改造,本村电力设施齐备,有利于农业生产,我村农产品以雪里蕻种植为主,占据合肥市半个市场。 |
黄港村 |
大圩镇黄港村位于合肥市东南面,毗邻南淝河,距离合肥市中心约8公里;全村下辖8个村民组,共326户,总人口1446人(其中农业人口1268人;非农业人口178人)。村党支部下设3个党小组,0党员34人,其中女党员8人。村域总面积2750亩,其中农业种植面积1736亩;入村环圩路贯穿东西,全境长1838米。全村主要以蔬菜设施栽培为主,其中蔬菜设施栽培面积约1400亩。全村人均纯收入8120元。被合肥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光荣称号。 近几年,我村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局,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精神为指导,全村上下积极贯彻国家农业产业政策,以“增加农民收入,大力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为指导思想,因地制宜,加大招商力度;通过不懈的努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得到了较大迈进,特别是种植业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全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道路硬化11.6公里,水渠砌护4.7公里,农业动力线路改造10.4公里。 |
余墩村 |
余墩村位于大圩镇东侧,南淝河岸边,面积1.87平方公里。有8个村民组,236户,1030人,其中有578个劳动力,现有耕地面积1117.23亩。村级有4米宽的水泥路横穿。 村级基础设施由于上级领导的重视,全村的8条机耕路,其中8组已经硬化成水泥路,6组沙石路已经铺设结束,剩余几条正将陆续完成。这将大大方便群众生产。 我村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群众的经济来源主要时从种植蔬菜中获取,蔬菜种植面积达500亩,其中韭菜种植面积达180亩,村级成立了韭菜专业合作社。近年来 ,随着农业不断发展,村级转包出去了200亩田用于莲藕种植,同时,村里又引进了一些新的农产品品种,如毛豆,韭菜,黄瓜等,保证质量,让群众增产增收。 2008年,由于我村种植韭菜多,品种好,很受广大市民青睐,于是我村成立了韭菜协会,启动资金5000元,协会成员25人。由于产品品种好,销量高,再加上有关领导的支持,我村的韭菜协会现在已转成韭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发展到30人,启动资金11万元。合作社由专人牵头负责,准备将产品推向各大超市。 |
慈云村 |
慈云村位于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东边,三叉河西岸、南淝河依流而过,距合肥市中心地带仅十公里。村域面积285.4公倾,耕地面积2560亩,辖10个村民小组,406户,1720人。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合福高铁专线穿越境内,包河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观荷文化园、慈云小学、水滨庄园、丰源农庄等落户慈云村,既具备了农家乐旅游节庆活动的场所,又增添了游客休闲观光的景点。 慈云村地处乡村旅游主景区,全村10条水泥道路,总长15.6公里,交通便捷;科技园路、新慈公路连接东西,环圩公路、葡萄园路贯穿南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整,三叉河电灌站及时做到涝能排、旱能灌,排灌通畅,机耕道路硬化到田间地头。田成方、路成网,600亩林地,绿树成荫,生态环境良好,一派生机盎然景象,为发展都市农业和乡村旅游,提供坚实的基础。 具有区位优势的大圩镇慈云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近几年种植户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葡萄等林果标准化栽培,突出地方特色,不断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村与安徽大学、省农科院、包河区农技服务中心等单位有着多年的良好合作关系。慈云村林果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引导农户扩大优质葡萄、桃树、苹果等种植。2007年引进蓝莓种植50亩,目前,村拥有400亩成片蔬菜、莲藕生产基地,葡萄、桃树等林果面积1200多亩,按照无公害葡萄生产要求,全面推广葡萄套袋技术。预计林果总产量200万公斤,产值可达1400万元。慈云村正着力打造千亩果园,形成“一村一品”特色,让四季瓜果飘香,人民生活富有起来。 慈云村以大圩镇争创全国文明村镇为契机,认真开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贯彻0大圩镇第一次-会提出的目标,继续围绕“建设滨湖新市镇,打造生态新园区”这一主题,坚持“跟进滨湖、突出生态、岗圩联动、和谐大圩”的发展方向,实现“农业稳镇、旅游旺镇、生态美镇、文明建镇”的目标,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实现“十二五”目标,加快新农村建设作出不懈的努力。 |
新民村 |
新民村位于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东南,东临南淝河,南濒巢湖。地势平坦,格田成方,道路水系畅通、林网交错,土地肥沃,特别适合葡萄等林果业的发展。全村共设有12个村民组,总面积4.4平方公里,人口1700人,耕地面积5000亩。人均耕地2.9亩。支部下设4个党小组,其中专业党小组2个(葡萄种植党小组、白鸭养殖党小组)党员43名。通过大力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我村3000多亩的葡萄种植示范基地,年产优质葡萄900多万公斤。成为我镇最大的“无公害葡萄生产基地”。村民逐步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人均年纯收入12000元。 我村自1989年开始种植葡萄以来,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引进先进的葡萄种植技术,逐步使我村葡萄产业不断壮大,葡萄品质进一步提升,所产葡萄口味香甜独特,营养丰富,深受市民的喜爱和欢迎。1999年成立了葡萄协会,2008年成立了葡萄专业合作社,入社群众 现已达到222户,农户间互帮互助,互通信息,共同致富。2002年成功申报“大圩”品牌,“大圩葡萄”已成为合肥市民放心偏爱的无公害食品,成为驰名市内外的知名品牌。2004年,“大圩葡萄”成功通过国家农业部无公害认证,被正式授予“无公害农产品”,葡萄基地被认定为“无公害葡萄生产基地”。至2010年我村积极配合大圩镇政府成功举办了八届“绿色大圩”葡萄节,给村民带来更多的实惠,使村民的收入进一步提高。 为进一步实现了“生态果园、都市农庄”的目标,2006年在环保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葡萄农专水系和农户的生活污水进行了整治,将原有脏、乱、差的民居生活环境进行综合整治,项目内容:水系整治、村庄环境“五清、五改、五化”,使民居生活污水通过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得到净化,水质达标,从而改善环境,达到城市的居住环境和农村的生态环境有机的统一。村庄内部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治理了,当年获得安徽省环保局颁发的省级生态村称号。从而加快了新民村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和间接使农户收入大增。 |
东林村 |
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东林村位于大圩镇的东南角,东面与肥东县隔南淝河相望,南面和包河区义城镇相连,西面与本镇沈福村相接,北面与本镇新民村相通。 东林村下辖两个自然郢,十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48户,总人口803人。其中东林郢八个村民小组,190户,人口606人;西林郢两个村民小组,58户,人口197人。本村约三分之二村民在圩堤上居住,另外三分之一的村民居住在圩堤下面。一条环圩水泥路贯通全村,另外还有两条水泥路连接本镇的路网,交通方便。村民年平均收入8000多元,其中农业收入和务工收入各占一半。 东林村村域面积约2.2平方公里,属平原圩区地貌,地势平坦,其中耕地面积2200亩,水面积360亩。经过历年来各级政府对本村农业基础设施的大力投入,本村目前路网、电网、水网等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备。道路畅通,每个田块都通硬化机耕路;排灌及时,每个田块都连接一条排灌沟渠;用电方便,每个田头都有一路三相电网。 东林村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年降雨量约2000毫米,适宜多类农作物的生长。农业主导产业以莲藕、水稻种植为主,另有少量的路天蔬菜。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我村目前仍保留少量油菜,田园踏青、菜花飘香能让人平添一份闲情雅致。东林村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治安状况良好,是你休闲兴业的又一个很好的选择。 今后我村以发展种植业和打造旅游业为方向。发挥水乡特色,打造东林鱼庄,改善居住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使我村千亩莲藕基地成为大圩旅游的新亮点。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