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佛村位于镇区办事处东约1公里处,与东楼村、建丰村及平岗办事处朱畈村、孙岗乡元东村接壤。全村总面积2500亩,总人口2607人,8个村民组,其中党员60人,下设8个党小组。辖区内建有宁西铁路叶集客运、货运站,大别山活性碳厂,思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金太阳建材商贸城、徽商锦绣城住宅小区、恒实财富广场、叶集试验区廉租房住宅区。全村主要以建筑业、个私工业、运输业为龙头。据统计,全村共有建筑工程施工队20余家,个私工业18家,从事货物运输30余户。我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务工、经商。2012年村民纯收入达7000元以上,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万佛村党支部围绕“五个好”村党支部标准,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创先争优,齐心协力,锐意进取,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定和谐,群众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正逐步形成。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522121 | 237000 | -- | 查看 万佛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胜利社区 |
胜利社区:位于史河街道北部,2014年7月由原赵郢、北关两村合并而成,其东南西北面分别与顺河社区、小南海社区、花园村、新桥村相连,西临史河与河南省固始县相望。社区面积3平方公里,人口5620余人,辖28个居民组。境内民强北路、固叶公路南北贯通。宁西高速、312国道、兴叶大道、北外环路通过境内。辖区内有太阳幼儿园、赵郢小学、皖西当代学校(小学部)、六安市第六人民医院、胜利时代广场等单位。 |
新元社区 |
新元社区成立于2005年4月。辖区面积0.4平方公里。东与瓦房村、桃园社区相邻;南与茶棚、叶南村接壤;西与古心畈村、西街社区交汇;北与南海社区相望。是镇区办的城乡结合部。现有7个居民组(无居民住宅小区),住户1712户,户籍人口5448人,常住人口4841人,流动人口597人。辖区单位11个,其中机关单位5个,学校1个,卫生室6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1个,个体商业网点31个。有志愿者队伍1支15人。居委会设在老南街道。办公用房85平米,有简单的办公桌椅板凳,有远程电教设备。社区工作人员5名,党员总数161人,其中妇女党员62人,占38%;流动党员9人,占6%;离退休党员42人,占26.5%;生活困难党员33人,占21%;老党员64人,占40%;本科2人、大专12人、高中56人、初中78人、小学13人。已建立在职党员向居住社区报到等制度,参与党员74人。2010年通过计划生育示范社区验收。2011年列为党建示范社区。 社区书记电话:13084045767 、社区主任电话;13053025850 社区办公电话;6497277、 6488631 |
小南海社区 |
小南海社区:成立于2014年7月,由原桃园社区和南海社区合并而成。社区地处叶集城区中心,史河路、民强路、皖西路、观山南路与南海路等5条城区大街纵横穿越。小南海社区东与柳林村接壤,西与花园社区相连,南与瓦房村、新元社区毗邻,北与顺河社区相接。社区总面积2.2平方公里,常住户3000余户,总人口9000余人,下设14个居民组。 |
顺河社区 |
顺河社区:位于叶集城区中心,由原老店村与彭台村合并而成。下辖25个村民组,现有人口6944人,1460余户。 |
新桥村 |
新桥村位于叶集试验区镇区办事处最北端,属岗湾结合部。全村面积212公顷,下设12个村民组,村民778户,总人口3139人,劳力1400人,五保老人46人。村支部有党员52名,分设7个党小组。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主要来源于种植、务工、经商收入。 新桥村是六安的西大门和桥头堡。北与河南省固始县接壤,东与孙岗乡为邻,南临城区,西濒史河。312国道横穿东西,史河特大桥连接豫皖两省,城区主干道民强北路高架桥直达村部、学校。 |
观山村 |
观山村位于叶集试验区最南端,金叶路两侧,与金寨县梅山镇仅一桥之隔。村内共有6个村民组,446户,总人口1862人,总面积2044亩,村民年人均纯收入4600元,农产品以水稻、油菜为主,村内现有个私企业32个,主要从事矿笆、竹编、木材加工、大理石加工等经营。全村2011年工农业总产值1800万元,人均纯收入5800元。 观山村有良好的生态条件,通过积极组织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采用山、水、田、林、路总体规划设计,观山村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生态景观凸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教科文组织及10多个国家的代表都曾来观山村参观考察。 观山村有闪光的发展轨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观山村曾先后被省委、省政府等单位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文明村、十佳生态村、村镇建设示范村等称号,曾连续三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村创建活动第一名。 2012年我村被确定为全区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我村充分利用独特的山、水、田、林等自然资源和老村部大礼堂等旧址古迹,打造山水田园、农家小院游览观光景区,在整体布局上,突出“一河、两岸、三业、四点”,即以六一支渠为轴线将中心存分为两个部分,对河道进行清理整治,突出生态景观。以环村道路为纽带将南北连成一个整体,南岸以清理整治为主打造农家小院为特色的生态居住小区,北岸利用观山水库,稍加整理,保留整修原生树木。逐步打造成以生态为特色的农民公园,提升三项产业,以现代农业标准建立水稻、油菜种植基地和水产养殖基地,提升矿笆、竹编手工产业,配合观光游览提升餐饮服务行业,突出四大亮点:即村部旧址、九仙洞古迹、文化广场和田园风光。呈现宜居、宜业、宜游的旅游风景和历史文化的鲜明特色! 热忱欢迎社会各界朋友来我村观光、旅游、投资创业! |
柳树村 |
柳树村位于镇区办事处南部、史河东岸。 全村面积1.6平方公里,人口2820人,下设12个村民小组。由于位于叶集城郊,村内经济以木材加工业为主,农业主要是蔬菜种植和家庭养殖。村内有叶集最大的个私工业园区--柳树瓦房工业园,园区内有木材加工、化工、建材等企业30多家。2009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 |
东楼村 |
一、基本情况 东楼村位于镇区办事处东部,为城郊结合地区。东至站前路,西达金叶路,北与柳林村相接,南与建丰村接壤。全村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3022人,732户,下设四个村民组。村两委班子成员6人,党员79人,党小组4个。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余元,主要依托于大别山木竹市场和金太阳商贸城的建成、发展。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区、办事处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东楼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个私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东楼村个私工业发展较快,在本村经营的个私业主颇多,主要从事卷皮,木工板、建筑模板的生产加工,汽车销售、修理,生猪交易市场和板材装卸等。有效带动本地村民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 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落实。全村基本实现通公路、通电、通电视、通电讯。村上建有1个农家书屋,安装了远程卫星教育电视,全村享受农村低保户94人,五保户生活补贴32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 3450人,参合率达100%。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村两委班子共6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3人,村民委员会委员3人;全村共有党员79人,其中:男性党员69人,女性党员10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5人。 (四)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情况 村党支部结合金太阳建材市场大开发,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多方筹措资金,于2011年建起了村级活动场所和村民服务中心综合楼,服务中心集村组干部办公室、驻点干部办公室、大小会议室、计生服务室等设施于一体。村里将其中两层作为村级活动场所使用,把其余的房屋对外出租,增加了村级集体收入。 |
万佛村 |
万佛村位于镇区办事处东约1公里处,与东楼村、建丰村及平岗办事处朱畈村、孙岗乡元东村接壤。全村总面积2500亩,总人口2607人,8个村民组,其中党员60人,下设8个党小组。辖区内建有宁西铁路叶集客运、货运站,大别山活性碳厂,思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金太阳建材商贸城、徽商锦绣城住宅小区、恒实财富广场、叶集试验区廉租房住宅区。全村主要以建筑业、个私工业、运输业为龙头。据统计,全村共有建筑工程施工队20余家,个私工业18家,从事货物运输30余户。我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务工、经商。2012年村民纯收入达7000元以上,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万佛村党支部围绕“五个好”村党支部标准,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创先争优,齐心协力,锐意进取,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定和谐,群众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正逐步形成。 |
瓦房村 |
瓦房村位于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镇区东南部。东至金叶路,北至皖西路,南至沪陕铁路,西面以二道河为界。周边与柳林村、东楼村、柳树村、茶棚村、叶南村、南街社区、新园社区相接壤。村辖13个村民组,总人口2388人,耕地面积545.83亩。 本村现有党员72人,预备党员3人。 |
彭洲村 |
彭洲村位于镇区办事处最南端,其东、南与金寨县接壤,北隔马道河与叶集城区相连,西濒史河与河南省固始县陈淋镇相望。全村总面积2平方公里,人口4000多人,1000余户,是镇区办事处面积最大,全区人口最多的一个村。 彭洲村原本是一片贫瘠的史河冲积沙滩,在经过“农业学大寨”时期的全面治理后,形成了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的美丽田园风光。此前村内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是水稻、油菜双季轮作。 近年来,村内个体私营企业蓬勃发展,在村内东部创办了一个占地200多亩的非农产业园,入驻企业15家,主要是板材加工和木材半成品生产。2011年,全村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600元。 |
花园村 |
花园回民村位于叶集试验区镇区北部,南与镇区西街结合,北与赵郢村312国道交接,东与北关村相邻,西与河南省隔河相望,整个村庄紧紧依偎在史河岸旁。 我村总面积2088亩,可耕地面积709亩,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090人,其中回族人中占60%以上,党员71人,其中回民党员26人,女党员9人,下设5个党小组,全村年工农业总产值7200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6000余元,农民年均纯收入5200元,总的来说,集体经济薄弱,人均收入偏低。 近年来,花园回民村村支两委充分发挥战斗保垒作用,共同致力于村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建设,投资48万元为村内铺筑了水泥路2100余米,围绕新农村建设规划了一片非农业园区,新农村康居工程小区开始建设,总投资400万元,占地20余亩的区敬老院座落在我村,一期工程现已完工。 村支两委积极努力招商引资,为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改变落后经济面貌,从2007年开始,村“两委”在村内沙荒地上规划了一处非农产业园,先后引住30几家企业入驻经营。工业总产值突破7000万元,其中,一家大型蒸汽砖厂使用新型技术制砖,取代传统的粘土砖,这样既发展了经济,又保护了耕地和生态环境。入驻企业解决了很多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群众收入也有明显提高,三年前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现如今人均年收入已达到5200多元,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社会事业也同时获得发展,村内99 %以上的人口享受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村支“两委”认真执行国家支农、惠农政策,逐步建立了农村居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普及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免除中小学生学杂费,没有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读不起书,民生工程在村内得到了全面落实,真正实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困有所扶”。农民群众在政策中得到实惠,深深感到党的温暖关怀。 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村“两委”认真落实“村为主”工作机制,强化日常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婚育新风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转变生育观念,使计生工作多年来一直在全办保持领先。 花园回民村回汉民族和睦相处,村内有两处宗教传教场所,一个是回族伊斯兰清真寺,另一个是基督教堂,同处一个村庄,均是国家批准的法定传教点,群众们虽然信仰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但相互之间一直都能彼此尊重,和睦相处,回汉两族还相互通婚,彼此礼尚往来,和谐友好相处。 |
茶棚村 |
一、基本情况 茶棚村地处叶集城区以南,北接城区,南与柳树村搭界,东临二道河,西靠柳新支渠,宁西铁路穿村而过,属城乡结合部。全村共有4个村民组(含17个村民小组),农户814户,人口3400人,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有耕地818亩,其中退耕还林600余亩,种植蔬菜200亩。个私工业主100余家,800多人在当地从事个私工业生产,外出务工人员450人。2011年村民人均收入6000元。两委会成员5人,组干部8人,党员48人,党小组4个。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种养殖、发展个私经济、在本地和外地务工赚取。全村有小学1个,在校学生300人,教师15人。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区、办事处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茶棚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种养殖生产情况 茶棚村曾经是叶集发展郊区型农业经济的先进典型,其提出的“黑白工程”(猪-沼-菜)结合模式曾经得到省市区领导的赞扬。村内大棚蔬菜、规模养猪农户较多。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的推行,村内土地大部分变为林地,大棚蔬菜面积有所减少。2011年茶棚村常规蔬菜种植150亩,主要集中在茶棚组、猪行组,经济效益较低。大棚蔬菜种植50亩,年产值50余万元,其中种植5亩以上4户,主要集中在南庄组。全村建沼气池203口,养猪户54户,其中年出栏生猪200头以上7户。2010年全村出栏生猪5000多头,产值550多万元 (二)个私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茶棚村个私工业发展较快,在本村经营的个私业主就达50家,主要从事卷皮,木工板、建筑模板的生产加工,年产值1000多万元。其中年产值50万元有10家。有效带动当地200多村民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 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落实。全村基本实现通公路、通电、通电视、通电讯。村上建有1个农家书屋,安装了远程卫星教育电视,全村享受农村低保户63人,五保户生活补贴29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 3370人,参合率99%。 (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村两委班子共5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4人,村民委员会委员3人;全村共有党员48人,其中:男性党员43人,女性党员5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8人。村级活动场所15间。 |
柳林村 |
柳林村位于镇区办事处中部、叶集城区东端,全村面积1.8平方公里,下设17个村民小组,人口3886人。城区柳林大道、史河东路、万寿路、皖西路纵横交织。国税局、供电局、公路局、交通局等机关单位座落该村,金谷园、柳林木质包装材料厂、四方医院、商之都等企业也在本村落户。2010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 |
史河湾村 |
史河湾村:位于叶集区西南部,安徽、河南两省交界处,与河南省固始县史河湾实验区一河之隔。史河湾村于2014年6月由原古心畈村、绳铺村合并而成,全村总面积2.01平方公里,林地面积800亩左右,耕地面积30亩左右。全村总人口3997人、1025户,下辖19个村民组。 |
叶南村 |
叶南村位于镇区办事处中部,其东西北三面分别与茶棚村、古心畈村、新元社区接壤,南临史河。宁西铁路自东向西横贯村内。全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2649人,下设11个村民组。有耕地603亩,其中退耕还林377亩。个私工业主80余家,600多人在当地从事个私工业生产,外出务工人员300人。村无集体经济收入。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发展个私经济、在本地和外。近年来叶南村个私工业发展较快,在本村经营的个私业主就达80家,主要从事豆制品加工、木材加工、挂面生产,年产值700多万元。其中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有8家。有效带动当地200多名村民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豆制品加工和挂面生产是该村的特色产业,全村有家庭豆制品加工生产户100多家,挂面生产户50多户。 随着退耕还林的推行,村内土地大部分变为林地,大棚蔬菜面积有所减少。2011年叶南村常规蔬菜种植150亩,主要集中在利华、李洼两个居民组,经济效益较低。大棚蔬菜种植50亩,年产值50余万元,其中种植2亩以上4户,主要集中在利华组。全村养猪户10户,其中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7户。 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落实。全村基本实现通公路、通电、通电视、通电话。村上建有1个农家书屋,安装了远程卫星教育电视,全村享受农村低保户63人,享受五保户生活补贴37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 2611人,参合率99%。 村两委班子共5人,其中:村党总支委员4人,村民委员会委员3人,村民监督委员会3人,全村共有党员55人,其中:男性党员47人,女性党员8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4人,约占总数的1/4。村级活动场所10间。 2012年,叶南村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在办事处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真抓实干,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树立了村干部良好形象,为民干了很多实事、好事,新建了140平方米的村级活动场所,打造了一个60多平方米的为民服务大厅,将党建、党风廉政、党风廉政风险防控等制度和为民服务事项上墙;利用一事一议项目组织修建了近1000米水泥路;在2012、2013年度综合考核中,叶南村荣获党风廉政建设先进村(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先进村(社)称号。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