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六安市 >> 霍邱县 >> 城西湖乡 >> 邹台村

邹台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邹台村谷歌卫星地图)


邹台村简介

  城西湖乡邹台村位于淮河南岸,东与碉楼、西与王台、南与双河村接邻。
  基本情况:全村拥有计税土地3270.04亩,总人口3397人,共有1021户,其中外出务工人员达到一千多人,我村有党员43名,预备党员1名,成立了四个党小组。运输车辆一百多台,大中型收割机18台,大中型拖拉机100多台,白鹅养殖户5家,总养殖5000多只,养鸡千只以上有两家,养羊50只以上2户,现有养鱼水面一百多亩,全村每年人均纯收入近4000。
  基础设施:本村五保户困难户全部住上了砖瓦楼房,通电户百分之百,通电话户百分之百,有线电视覆盖率50%以上,农业保险百分之百,合作医疗参合率占近90%,另外我村还拥有一所小学,师生共有上百人,校风端正,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高,学生尊老爱幼学习佳,一所卫生室,条件保障,设施齐全。
  交通方面:现有水泥路2条,砂石路10条,其中正在修建的有8条,计划在近三年内建设贯通全村各组所有通路,方便群众的出行。
  特色产业:本村拥有一家王志为(水蛭)特产养殖场,养殖面积为20亩,总投资150万元,该场于2009年冬修建面积10亩,投放水蛭种苗1000公斤,2010年秋季收获效益道道15万元。于是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又重新扩大养殖面积10亩,于3月份已建成投资放种苗,今年预计亩产可达到500斤。根据现在市场价格,亩产经济效益在3万元左右。由于现在水蛭价格不断上升,计划明年将继续扩大养殖面积,以全力推广水蛭的养殖面积,增加经济效益,带动当地经济产业的发展,促进养殖规模逐步发展,为本村经济企业发展树立榜样,增加新的亮点。地址:邹台村圩河截止闸西侧。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1522204 237000 -- 查看 邹台村谷歌卫星地图

邹台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邹台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汪集村

  汪集村位于城西湖乡西北部,南与本乡王台村相连,西与本县王截流乡雷李村接壤,北隔淮河,与颍上县赵集相望,全村分为汪集、汪街两个片,0党员80人,预备党员10人,全村共有人口7000多人,其中农业人口6000多人,非农业人口700多人,土地面积为3800多亩,有18个村民小组,育龄妇女有670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升入,在国家的惠民政策引导下,我村以老汪集街道为依托,在1996年度重新开展以湖心水泥至汪集老街全长为1000米的新街开发,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已建成两所学校,其中一所是汪集小学,另一所是创新学校(私立学校)。   在2007年至2010年间,我村曾两次修建了村村通水泥路,长达3000多米,给集市贸易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更好地促进了汪集的经济发展,每天赶集和参加集市贸易的人达到6万人次。   本村是以农业和经商为主,农业的产品以粮食为主,主要的农产品是小麦和水稻。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调整产业化结构,方便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在2010年和2011年间,通过“一事一议”国家奖补项目,修建了5条砂石路,总长为5000多米,既方便了群众的生活出行,同时又为汪集的今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全村文教卫设施齐全,开展正常。村卫生室医疗先进、工作人员技术到位,农家书屋分类齐全,村民活动室、计生活动室、村务公开栏等时时为村民提供新鲜的资讯、有线电视覆盖率高达80%。   本村共村干部10人,每个人工作积极、待人诚恳、思想先进。在工作上,统一协调、不断创新,在生活上,互帮互助,随时起着领导带头的作用,给村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形象。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好的乡村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间建成的,需要点滴的积累,相信汪集村,在“两委”班子的精心领导下,将来一定会有所发展,汪集村民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老滩村

  老滩故名“三岔河”,原是通往霍邱县城西方的码头,座落在城西湖中。在淮河没有治理前,水来成湖,水去成滩。由于高程差异,退水时先露出水面的上滩(现在的老滩一至十一组),解放前仅有西圩子(现老滩二组)、东郑家滩(现老滩十、十一组)及两处之间分布的几个小土台子,后露出水面的叫下滩(现新滩一至五组)。另外,三岔河有两个舟子,古有“大舟不大,小舟不小”之称(现城西湖乡中心学校所在地),因而称着“双舟子”。这三个地方发展至今构成老滩村。    1949年解放后,此地区属汪集乡管辖,并设有老滩、新滩、双舟三个选区,选举成立三个农会,负责人分别为邱文华、张大孝、高洪林在老滩,汪学付、张正兵在新滩、石天才、李成龙在双舟,直至1952年农会改为互助组,1955年改为初级合作社。1957年上级组建高级农业社,老滩等三个初级合作社并入双河高级农业社,张正江任主任,高洪林、穆文祥任副主任,辖现在的双河和老滩两村。1958年春,开展全民整风整社,农业社解体,双河高级社并入临淮人民公社,后改名为“七一人民公社”,社址在临淮街头,辖21个大队,其中双河大队就包括现在的老滩村。-时期实行军事化、革命化两化同步,大队改为营,高洪林、穆文祥分别任营长、副营长,以片为连,老滩片由张正会、张大其,新滩双舟片由李士谷、李成龙、汪丙举等分别负责。1962年机构改制成立了陈咀人民公社,双河与老滩分别成立了两个大队,高洪林任支部书记,蒋长树任大队长,穆文祥任副主任、民兵营长,而后经历了十年0。1979年在全村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制作制,分地到户。1980年老滩大队才正式更名老滩村民委员会,由高洪林任支部书记,穆文祥任村委会主任,刘银善任文书,郑纪良任民兵营长,梁成芳任妇女主任,陈知友任治保主任。    老滩人民的生活和整个沿淮人民的命运紧紧相连,解放后翻身农民刚想过上好日子,1954年一场大水,整个老滩遭受灭顶之灾。1960、1961、1962三年自然灾害,西湖内涝,三年无收,新滩和双舟群众-迁至东湖闸、断塘村,部分群众死于断塘。1958年整风整社多少好人遭受打击,取缔私社灶炉,开大食堂,吃大锅饭,多少群众整日处于饥饿之中。1968年西湖掘堤蓄洪,老滩又一次遭受灭顶之灾,所有房屋全部倒塌。就是1991年西湖最后一次蓄洪,老滩全村一千多户,仅有十余户的房屋没倒。1986年城西湖退垦还湖,当时的老滩背靠涛涛淮河,面对漭漭湖水,几乎与四周隔绝,物质交流十分困难。    艰难困苦,难不倒老滩人民。1991年大水刚退,老滩村就自筹资金100多万元架电,在全乡率先户户通电。1992年抗灾复校建起了花园般的小学。1995年乡中学迁入我村,正在兴建的幼儿园大楼即将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教育条件。1992年乡卫生院迁入我村,2010年村卫生室开业,彻底解决了群众看病难。1995年湖心路和霍陈路修通,不仅使我们村晴雨通车,更推动了老滩村的经济发展。1996年和2009年,我们先后建起了两座电灌站(第三座正在修筑),实现了全村农田电力排灌,旱涝保收。2005年至今,我们坚持每年都用一事一议的方式筹资筑路、修渠、修涵,整治低产田,栽植田间林网,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活生产,加速了农业发展,还使农业部的高标准粮田示范片选在了老滩村。近几年来,在党总支书记张家旺创办的西湖生态农业开发公司和徽农蛋鸡养殖合作社带领下,全村蛋鸡养殖、水产养殖、优质粮生产三大产业发展迅速。2012年又被列为首批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村内自来水正在安装,路灯正在规划实施,信用社正在建设,景观区、下水管网都已建成,美好、文明、富裕和谐的新老滩即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双河村

  双河村地处城西湖乡中部,东邻老滩村,西与邹台村接壤,南边是一望无际的农田,北隔龙窝河,与碉楼、邹台两村遥遥相望,其中湖心公路横穿我村,交通便捷、人杰地灵。   全村共有人口5218人,土地4577亩,非耕地271亩,鱼塘360亩,21个村民组,90名党员,6个党员小组,村民代表50人。   本村种植业以小麦、水稻为主,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近几年来,双河村村民在村支两委的正确引导下,大力搞好农业,发展副业,开发渔业,根据双河村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制定了科学的发展规划,使双河村村民逐步走上致富之路。   农业上,以本村“龙源米业”为龙头,采用“公司加农业”的经营模式与本村农业签订优质粮品种合同,以每公斤高出市场价0.02远进行收购,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近每亩200元,使得村民和龙源米业有限公司得到互利的双赢。   

邹台村

  城西湖乡邹台村位于淮河南岸,东与碉楼、西与王台、南与双河村接邻。   基本情况:全村拥有计税土地3270.04亩,总人口3397人,共有1021户,其中外出务工人员达到一千多人,我村有党员43名,预备党员1名,成立了四个党小组。运输车辆一百多台,大中型收割机18台,大中型拖拉机100多台,白鹅养殖户5家,总养殖5000多只,养鸡千只以上有两家,养羊50只以上2户,现有养鱼水面一百多亩,全村每年人均纯收入近4000。   基础设施:本村五保户困难户全部住上了砖瓦楼房,通电户百分之百,通电话户百分之百,有线电视覆盖率50%以上,农业保险百分之百,合作医疗参合率占近90%,另外我村还拥有一所小学,师生共有上百人,校风端正,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高,学生尊老爱幼学习佳,一所卫生室,条件保障,设施齐全。   交通方面:现有水泥路2条,砂石路10条,其中正在修建的有8条,计划在近三年内建设贯通全村各组所有通路,方便群众的出行。   特色产业:本村拥有一家王志为(水蛭)特产养殖场,养殖面积为20亩,总投资150万元,该场于2009年冬修建面积10亩,投放水蛭种苗1000公斤,2010年秋季收获效益道道15万元。于是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又重新扩大养殖面积10亩,于3月份已建成投资放种苗,今年预计亩产可达到500斤。根据现在市场价格,亩产经济效益在3万元左右。由于现在水蛭价格不断上升,计划明年将继续扩大养殖面积,以全力推广水蛭的养殖面积,增加经济效益,带动当地经济产业的发展,促进养殖规模逐步发展,为本村经济企业发展树立榜样,增加新的亮点。地址:邹台村圩河截止闸西侧。   

王台村

  王台村坐落在城西湖区域,北靠淮河,南至中隔堤,北与汪集为邻,界线以汪王大沟为界,东至邹台村,东西长2.3公里,南北长约3.1公里,湖心路贯穿我村。村部位于辖区中间,沿湖心路而建,村内有一所小学——王台小学,位于湖心路南边,与村部仅一路之隔。   全村共有1520户人家,4860人,村民组11个,土地面积为4665.33亩,其中党员66人,党小组7个,无职党员设岗定落实到位,党员学习按月落实。居民住宅区共有11条道路,9条砂石路,2条水泥路,二级提水站一座,坐落在汪王大沟,达到七千余亩稻田自流灌溉。   生产道路南北5条(一路两沟),上下直通,东西生产路四条(一路一渠),贯穿全村各个村民组,主要桥、涵、闸基本畅通。   近几年来,农民经济收入逐年增长,主要以科学种田,以及养殖为主,鱼塘沟达300余亩,年产鱼上万斤。   本村社会秩序稳定,文化生活丰富活跃,村部有农家书屋,书屋内有各类书报上千余本,村部还设有老年活动室、党员活动室、村民代表活动室、人口计生学校、远程教育电视等。村辖内建有村卫生室,农民治疗小病不用出村,大大的方便了广大村民。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突起,我村安装了机电井,居民区通了砂石路,水泥路,方便了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同时农民的建房也在向多层发展,照明电覆盖全村。村民种田实现机械化,全村大小收割机十几台,大中小型配套拖拉机上百余部。   

许集村

  许集村地处霍邱县城西湖沿岗河南岸,东方和南方与邵岗乡罗纡接壤,西方与同乡的枣林村接壤,是个水陆交通方便、风景秀丽、村容整洁的乡村。   全村共有十五个村民组,总人口2768人,耕地面积3078亩。我村共有45名优秀0员,两名预备党员,28名村名代表。   许集村土地肥沃,水产丰富,依靠种植小麦和水稻为主,小麦的单产量能达到每亩900斤,总产量超过2700000斤,水稻的单产每亩能达到1000斤以上,每年的总产超过3300000斤。全村养鸡4000多只,养鸭2000多只,其中有一户养猪厂,年产生猪千头左右,有水面养殖300亩,水产品出售每年都在两万公斤左右。   在许集村境内有一座轮窑厂,农闲时候在家的闲余农民可以到厂里面打工,平均年收入一万多元。2010年通过招商引资,又在我村新建起了一个大型精米加工厂,这个厂的开办将又可以解决我村在家的一部分剩余人员,让他们既可以在家搞好农业,又可以到厂里打短工,帮助他们在家乡走上致富道路。   

关嘴村

  关嘴村位于城西湖西岸,北与沿岗河为邻,西与石店镇桥岗村隔湖相望,南与本乡枣林村为邦。关嘴村现有人口3971人,承包耕地5136亩,荒地432亩,14个村民组,107名0党员,7个党小组,村民代表82人。由于关嘴村地处低洼区,被誉为是土地肥沃的“鱼米之乡”,其中主要农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   近年来,关嘴村村民在村支两委的正确引导下,大力搞好农业生产,发展副业,开发养殖业。根据关嘴村的地理环境制定了一些完美的致富计划。本村会计张传林,领头成立了生猪养殖厂,每年纯收入达到二十多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出现了小规模养殖厂20多家,不仅供应了当地的市场需求,还把生猪远销到省外。村支两委根据关嘴村地理环境,在养殖业和畜牧业上做活文章,沿村四周河边荒滩深挖渔场一百多亩,场内种有菱角、菜藕和莲子藕,承包给几十户大户,并在场梗处建房,养殖白鹅、鸭子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村民改变了经营观念,我村外出务工人数逐年递增,每年都有上千名青年外出务工,不仅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还为村里挣回了几十万的财富。   最近几年村里围绕民生工程,建立了学校、卫生室、贫困户建房等,还修建了十多公里的村级生产道路,解决了村民生产和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关嘴村地理位置优越,产业发展基础雄厚,人文环境、生态环境良好,各类资源丰富,是各界有时之士展示风采,成就伟业的理想舞台!   

枣林村

  城西湖乡枣林村南邻邵岗乡邵岗村,西有天井湖与石店镇桥岗村搭界,东位于城西湖湖畔,北邻关嘴村。全村共有16个自然村,671家农户,总人口3120人,耕地面积3497亩,1666个劳动力。   本村交通便捷,有一条贯穿全村的水泥路,总长3000米,有砂石路5条。村集体资产现有村部6间,提水站一座,可解决全村群众的人畜饮用。枣林村现有党员65名,其中预备党员两名,成立了党小组11个,共现有村干5名,其中女村干一名,支委成员3名。   走进枣林村,你会感到惊讶,村民住宅楼比比皆是,两旁花木飘香,新建的敬老院、卫生室、超市等布局合理,驻足期间,让人留连忘返,这是我乡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川流不息的水渠穿村而过,往日废弃的场地,如今已是一片绿地,灵巧雅致的石桌石椅,清澈碧透的景观渔池,增添了几分典雅风韵。这是正在建设中的枣林村的新面貌。随着村内道路的硬化,居住环境的整洁美化,休闲广场的建成,枣林村村民明显感受到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喜人变化。枣林村的硬环境在不断改善,而“文明乡风”这一软环境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近年来,我乡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大力提倡新风尚,全面开展“改陋习、易旧俗、树新风”活动,进一步教育和引导农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乡风文明。如今,诸如兄弟争相孝敬父母、左邻右舍和睦相处、婚丧喜庆勤俭节约等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谐乡村建设,早已成为我村的一部分。   激动人心的2011年已经微笑着向我们走来,新的一年,需要付出新的努力。在未来的工作中,我村“两委”班子成员必定会以十足的信心,团结同志,听取领导的教诲,发奋工作,尽职尽责,尽最大努力,建设一个和谐富裕的枣林村。  

城西湖村

  城西湖村位于城西湖乡中部,东与高塘镇公浅村相邻,西与范桥乡湖滩村相邻,南与高塘镇冀台村相邻,北与王截流村乡下楼村相邻,距离县城32公里。全村共有7个行政村民组,其中4个渔业捕捞组,有人口2680人,678户劳动力,党员64人。   我村有承包耕地1087亩,非耕地3000余亩,主要产业以渔业为主,以水为伴,以长江运输为依托,以城西湖大水面为主导产业。   城西湖村现是合并村(原沣湖村、西湖村合并),两村主先渔民,原先是城西湖国营渔捞,城镇户口,商品粮供应,1969年,顶城镇居民下放到全县各个乡镇,,于1978年把渔民全部回收组成渔业公社,后来改为霍邱县水上乡政府,乡合并后又回到了城西湖乡渔民的身份,和农民身份一样。   城西湖村有种粮人数608人,主要种植小麦和水稻,有在长江运输船只41只,118人,41户,主要船运沙石等,共2万多吨位船只,大部分人口都在城西湖捕鱼。有水面78000亩,立体化养殖,养鱼技术人员15名,都经过六安水产局技术培训,养殖大户50多户,带领广大渔民勤劳致富。在城西湖大水面养殖的有各种鱼类,沣虾,银鱼等闻名全国,水底饵料丰富,适应鱼类生长,年产值可达800多万元,是城西湖村的龙头企业。   我村有小学部教学楼2所,一至六年级在校生400多名,学前班学生200多名,年终教学考评均在全乡前列。我村有大学本科生近40多名,基本上都跨入了社会岗位。   新村部和党员活动室以及村医疗室正在筹划中,预计年底可建成。我村共有村级卫生人员6人,均有职业医生证书,大大的解决了群众就医难的问题,新农合参保率达到了90%以上,城市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60多人。   我村村级公路基本完成,又完成了组组通水泥路,今年年底还有1000米水泥路准备动工修造,6米宽的水泥路面从我村中间穿越,方便了群众出行,准备在2至3年内完成通往各组田间地头的石米子路。   新农村造建正在完善,村级党组织建设发展平衡,每月不仅有党员活动、例会、支部大会,还有听取党员好的意见和建议,为完成我村的各项任务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望湖村

  城西湖乡望湖村位于霍邱城关北部,东临水门公园,西临霍邱工业园区,庆发大道穿村而过,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经济发达,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望湖村辖个村民组,共有603户,人口2489人,计税耕地2207亩,全村村民代表37人,3个党小组,党员58人,其中预备党员6人。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县委县政府多次授予我村为“先进党支部”和计划生育合格村。   近年来,村支两委确立了“以农业保稳定,以工业求发展”的发展思路,利用近郊优势全面发展经济,使全村群众逐步走上了小康之路。   农业以我村“国众”农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方式统一供种、打药、施肥,全部实行机耕、机播、机收,达到了农业化。耕作区基本上达到自流灌溉,机耕路面已全部硬化,三年内全部实现路面硬化达10公里。村里为支持农业,全村农户的已交水费和农业保险中全部由村集体负担,所以每年可向国家提供优质小麦300万斤和稻谷500万斤。以我村党员穆志孝同志为首股份合作制,承包城西湖乡大水面2万多亩,年产水产品 100吨。   

望淮村

  城西湖乡望淮村位于霍邱县城北工业区,辖十六个村民小组,村里有党员96名,总人口5052人,耕地面积3678亩。      经过十八年的发展,望淮村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0年粮食产量达到606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余元,家家住上了小洋楼,按上了自来水、有线电视。望淮村村民素质高,能力强,其中有少数在外创业,资产已达到了上百万元,不仅起了带头致富的作用,同时也带动了本村的经济发展,让全村人实现共同富裕。   为突出“工业强村”,望淮村目前有建成的大中小型企业10余家,基本形成了以机械施工、交通运输、服装、电子加工三大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一方面提高了本村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同时也解决了村民就业难、劳动力多的问题,实现了双赢。   

新河口村

  新河口村地处淮河,东至临淮岗乡,西邻望淮村莫台片,风景秀丽,人杰地灵。   全村共有人口4300人,耕地面积1411亩,无固定收益地亩近2000亩,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本村的劳务输出是优势,也是我们村得立村产业。   本村现有党员58名,其中女党员4名,35周岁以下的有16名。近年来我村支部重视培养高中以上毕业学生和带头致富能人入党,党员结构越来越素质化、优势化。   全村文教卫设施齐全,运行正常。村卫生室、农家书屋、党员电教室、村民活动室、计生活动室、村务公开栏、计生宣传栏、有线电视等惠及千家,给村民们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和学习工作场所;超市里的商品门类齐全、琳琅满目,满足了村民们的购物欲望;社会稳定,近年来无刑事案件发生;人人思想活跃,勇于创新,辛勤工作,勤恳创业,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5500元。   本村共有村干部四名,其中“两委”成员3名,4个村民组,3个党小组,监督委员会成员3名,其中一名党员任主任委员。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班子成员齐心协力,尽职尽责,得到了领导的认可,群众的支持,这给了我们充分的信心,在以后的工作中,“两委”成员更是以饱满的姿态投身到人民的事业当中,继续续写新河口的宏伟蓝图。   

东岭村

  城西湖乡东岭村位于淮河边沿,距离县城15公里,东与垦圩一桥之隔,南与老滩村一路分别,西与陈嘴村隔河对话,北邻淮堤一里之遥。   本村三个自然片,即:东岭、南岭、小舟,九个村民组(撤兵前二十一个生产队,现村民还沿袭),总人口4365人,总户数1032户,村庄呈“U”字型依序规划排列居住,饮用地下水。耕地面积4119亩,实际利用面积6500余亩,主营农业,全年稻麦轮作,水源充足,地势平坦。   古老的龙窝河环绕全村,可开发面积400余亩,现实际粗放利用面积近200亩。2009年利用村村通集资修建3.9公里水泥路,至今,全村没有不通水泥路的自然组。   本村党员人数68人(含三个预备党员),三个自然片分社三个党小组,全村49名村民代表,村务监督委员会挂牌,办公活动正常。   村干部5人(其中外调1人,任-),干部分工包组情况分别是:支部书记马士忠分工舟一——舟五自然组。村副主任卞林胜分工东一二——舟六七四个自然组,专干田开华分工东三片——东七五个自然组,文书王成新分工南岭片,即:南二——南七六个自然组,村-主抓全面负总责,未分工。   全村文教卫设施齐全,开展正常。我村拥有一所小学,在校学生达300余人,去年村卫生室建成并投入试运,农家书屋、党员电教室、村民活动室、计生活动室、村务公开栏、计生宣传栏、有线电视惠及千家。强大、红府、阳光等超市商品琳琅满目,东岭宝乐土菜馆令人称赞。社会稳定、人人思想向上,好媳妇、好婆婆、好村民数不胜数,几年来社会发案率为零。   为了彻底改变村民生产,生活条件,2000年两项“一事一议”奖补项目,改善了四个自然组居住区居住条件,硬化了道路,受益人数达1500人。2011年两项“一事一议”奖补正在实施当中,它将大大改善村民生产条件,变劣田为良田,变用水难为一锹放,受益人口达2000余人。我们深信在党的惠民政策引导下,通过全体村民共同努力,东岭村的村容、村貌、生产和生活条件将会有很大的改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指日可待。   

碉楼村

  碉楼村位于城西湖乡北部,东与陈嘴街道相邻,南至双河村龙窝河,西北靠淮河,距本霍邱县县城不足20公里。全村辖6个村民组,635户,总人口2900人,劳动力1450人,党员49人,村民代表38人,耕地2973.5亩。   碉楼村种养业发达,小麦、水稻、蔬菜等农作物品种优良,产量很高,其中种植面积超100亩的大户有5户,种植20亩以上一百亩以下的有50户。鸡鹅羊牛猪等养殖量大,技术成熟,全村养鸡3万多只,其中养鸡3000只以上的有8户,养鹅6500只,养鹅2000只以上有2户,养猪近万头以上,养猪超9000头的有一户,一百头以上的有2户。   我村民办企业较多,规模较大,村内有稻米加工企业一家,年产值近亿元,带动本地粮食价格上升2个百分点,就业50人。在外办企业近10家,其中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的有3家,500万元以上的4家。   村办公益事业蓬勃发展,2008年修建了32公里的节三节四村村通工程,2010年修建了1.5公里的碉楼路村村通工程,何家圩生产区砂石路硬化2130米,以上这些公益事业都较大的改善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2011年准备继续实施村办公益事业,修建3条渠,总长3000米左右,生产路硬化780米,村卫生室一座,村部重建等等。   

陈嘴村

  陈嘴村位于城西湖乡的西北部,北面环绕淮河;南部与老滩村隔龙窝河相望,东与东岭村毗邻;西与碉楼村友帮。村子四周被小河围绕,形成一个自然的行政村。    全村现有人口4420人,土地3163亩,河水域面积340亩,10个村民组,74名党员,党小组6个,村民代表43人。    由于陈嘴村处在湖洼平坦地区,真可畏土肥水美的鱼米之乡。主要农作物小麦、水稻,并且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近几年,陈嘴村人民在村支两委的正确指导下,大力搞好农业,发展副业,开发渔业,根据陈嘴的地理环境,制定组成了一套完美发展计划。    在开发农业上,不仅种植高产、示范农田,还大力支持和发展了大棚蔬菜,种植返季节蔬菜,开发菜地280亩,即丰富了农民菜篮子,又为菜农增添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民兵营长孙志凡,领头成立了“龙河生猪养殖合作社”。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出现了大小十多个生猪养殖户,不仅供应了当地市场需求,还把生猪远销省内外。   


邹台村特产大全




邹台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