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六安市 >> 舒城县 >> 舒茶镇 >> 军埠村

军埠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军埠村谷歌卫星地图)


军埠村简介

  军埠村位于舒茶镇东北部,206国道、319省道纵横贯穿境内,交通十分便捷。全村辖14个村民组,610户,人口2500多人,耕地2350亩,退耕还林800余亩。截止2007年底,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3500万元,人均收入达4000多元,村党支部连续十多年被评为红旗党支部,是全县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
   近年来,军埠村两委一班人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经济再上新台阶的号召,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发展个私经济,全村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基础设施建设长足发展。近年来,村两委先后投资30余万元,整修了通组道路,方面了群众出行。配合交通部门投资150万元,对村东部的清水河大桥进行加宽改造。近几年村两委充分利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对全村境内的水利设置进行全面的维修和改造,确保了农田旱涝保收。2008年7月,计划对村部进行标准化改造,让广大党员、群众有一个良好的活动场所,此项工作正在实施之中。
   经济建设欣欣向荣。近几年,个私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迅猛。目前,落户军埠工业小区的企业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有2家,投资500万元以上有6家,投资300万元以上有5家,投资200万元以上有3家。随着个私企业落户我村,一方面解决了群众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全村乃至全镇二、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由于地处养殖业发展的黄金地带,发展养殖业,调整产业结构已成全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通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全已涌现20多户养猪大户,10多家养鸡大户,还有一大批人从事其它养殖业。我村是远近闻名的养猪第一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1523107 237000 -- 查看 军埠村谷歌卫星地图

军埠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军埠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舒茶社区

  舒茶社区:位于舒茶镇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7500多人。  

沟二口村

  沟二口村:位于舒城县城东南,距县城22公里。合安路、清水河穿境而过,把沟二口村分割成路东、路西两部分,东与石塘村毗邻,南接梅心驿村,西连南港镇三冲村,北邻茶园村,国土面积5.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97亩,山场3523.5亩,水域面积48亩。全村辖16个村民组,22个自然村庄,759户,总人口2556人。  

小河湾村

  小河湾村位于舒茶镇南部,206国道舒城段最南端,与桐城市毗邻,素有舒城县南大门之称。著名的革命前辈唐晓光、俞孟平就是该村人。小河湾村属山区,山峦起伏,自然景色优美,境内有付冲水库、古洞岩、大小滴水岩等著名景点。    全村有28个村民组,722户,2789人,耕地面积823亩,茶园面积1056亩,山场11560亩,板栗650亩,人均收入2400元。    近年来,村两委响应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十一五期间经济总量上台阶,再造舒城的号召,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发展经济,带领全村向小康社会迈进,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均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基础设施长足发展。2007年村投资30余万元,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扶持下,修建了5.2公里的通村组水泥路,大大改变了小河湾村落后的交通面貌。2008年付冲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正在实施当时,完工后将是全县最大的小II型水库,将给全镇的防汛抗旱和农田灌溉发挥重大作用。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1989年村投资20万元建起了全镇第一幢农村小学教学楼。2007年投资50多万元,建起了一座集教学、实验与一体的教学楼,可容纳6个教学班。    农村经济蓬勃发展。2003年,民营企业家周由胜筹资100万元,建成了一个大型采石场,带动了运输业的迅猛发展,目前形成了一支拥有各种运输车辆30多台的运输车队,年创收100余万元。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步伐加快,毛竹开发、茶园改造、香菇栽培迅速发展,全村有香菇大棚100多亩,从业人员40多人。   

山埠村

  山埠村位于舒茶镇东南,属丘陵山区,三面环山,中贯河流,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东与庐江县汤池镇接壤,南与桐城市接壤,村域面积7.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10亩,水田面积736.1亩,山场面积8300多亩,辖18个村民组,585户,人口2113人,党员50名,外出人口854人,占总人口的48.7%,贫困户75户,贫困人口130人,占总人口数的6.3%,人均收入6800元。同时,山埠村美好乡村建设是市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之一,是县15个美好乡村建设重点工程之一。    山埠村美好乡村建设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由贫困村发展为美好乡村。山埠村是五级书记大走访市委牛书记的扶贫联系点,属于典型的山区贫困村,人均收入低,居住环境差,村民出行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如今的山埠已初步形成了村美、业兴、风正的美好局面。二是中心村的建设占线长、体量大。山埠中心村有一轴0的重点建设区域,3.31公里的建设跨度涉及到11个村民组1200人,三个点山埠组、湾子组、禾丰组由贯村河流和主干道串联为一体。三是产业富民。我们严格按照市委牛书记提出的总体发展方向和要求,按照县委金书记提出的“吃住行游购娱、春夏秋冬、山库塘宅景、田林路渠园”二十字要求,将发展乡村旅游和现代农业作为未来产业富民的基础和主导,以及“一轴、二带、两个节点”的规划思路,加大土地流转整合力度,发展现代农业,设计规划四个片区即科普区、观光区、体验区、采摘区,开发天子寨景区,修建休闲会所,开办农家乐,修建乡村旅馆,使山上山下融为一体。    自去年11月启动建设以来,在市委牛书记的亲切关怀下,在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中心村按照“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要求,从基础设施、环境整治、兴业富民三方面入手,完成了八大工程建设:一是修建了一条长6.2公里水泥路的硬化工程;二是修建公共厕所4座、垃圾回收点4个,配备垃圾桶40个和2辆保洁车的清洁工程;三是完成近8000平方米的绿化工程;四是完成了三个重点建设点的环境整治工程;五是清淤河道2100米、修饰景观塘3口、除险加固禾丰水库的饮水工程;六是修建3个文化广场,修建文化墙近300米的文体娱乐工程;七是粉饰和除险加固沿河20多座便桥的安全工程;八是支持大户发展集约农业,修建农家乐和乡村旅馆的兴业工程。    目前山埠美好乡村建设已经进入巩固提高的关键时期,我们将严格按照市委领导的总体要求,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规划和部署,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以发展乡村旅游和现代农业为建设目标;努力把山埠打造成“处处有景点、四季有特色”的美好乡村建设亮点工程。   

龙王庙村

  1、基本情况    龙王庙行政村地处舒城县东,故称舒城东乡,村级规模调整后,由原沈家岗、龙王庙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军丰路、清水河穿境而过,把该村分割成河东、河西两大块,东与庐江县毗邻,南接军埠村、西连火龙岗村、一棵印村,北邻百神庙镇,占地面积8.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4643亩(其中水田3963亩,野地680亩),林地660亩,辖25个村民组,46个自然村庄,976户,总人口3338人,属于畈区。主要盛产水稻、小麦、油菜等。    2、经济发展现状    2007年全村外出人员1500余人,占劳动力总数的80%,务工人员人均月工资收入约1500元,总收入占全行业总产值的一半。全村农业总产值约410万元,第二、三产业总产值约83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约3420元。集镇内现有常住人口820人,外来非农人口超过300人,服务业门点40多家,个私企业5家。小集镇发展初具规模,其商品集散地功能辐射作用日益增强,商业日趋兴旺。    3、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几年来,我村充分利用“一事一议”资金,对村叁座清水河大桥进行了加固。村级主干道路全部拓宽至5.5米,并实现了砂石化,确保晴雨通车,并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陆续修建了小型堰坝2处,清淤加固当家塘六口。村内基本实现组组通电话,现全村已装电话550部,建立了移动通信信号发射塔,联通通信信号发射塔,通讯质量得以大大改善。农民生活条件逐步提高,全村近年新建楼房的有740户,占总户数80%,砖瓦平房占20%。消灭了土墙草顶,土瓦结构也销声匿迹。    4、村党组织情况    龙王庙村党总支部下设河东、河西两个支部,现有正式党员108人,预备党员4人。在村两委的正确领导下,村党组织活动开展正常,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得到加强,充分发挥了党员在群众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干群关系融洽。   

茶园村

  茶园村地处舒茶镇南部,距镇政府约1公里,206国道纵贯东南北,交通十分便捷。茶园村国土面积7.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32亩,其中水田面积691亩,山场面积6300亩,全村辖14个村民组,552户,人口2210人。茶园村属山区地形,林业资源丰富,板栗面积450多亩,毛竹面积1100多亩,其余山地场均被林木覆盖,主要盛产毛竹、茶叶、板栗、山芋等农作物。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一班人积极响县委、县政府提出提出的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更上新台阶的目标,在发展常规农业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展路径。一是劳务输出带来的经济效益明显。每年有500余上外出务工,主要从事制造、运输、建筑、营销、管理等行业,每年带800多万元的现金收入。二是养殖业初具规模。全村有50多人从事三黄鸡、蛋鸡及其它特种养殖,年产值达200多万元。三是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利用竹木资源丰富和茶叶资源,不断发展竹器和名优茶加工。    基础设施建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先后在清水河上新建了两座跨河大桥,对各通组道路进行全面整修,确保晴雨通车,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先后对王榜大塘进行了扩建,对冲口大土堰进行了修复,对其它塘、库、坝也都进行了维修。全村实现了户户通电,组组通电话,固定话电话入户率达93%,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三分之二。    文教福利事业稳步推进。全村境内有个体卫生诊所3家,幼儿园一所,适龄儿童无一辍学,鳏寡孤独应保尽保。我镇共有64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5人享受计划生育奖扶政策,2人享受库区移民补助。    近年来,村两委积极招商引资,先后有舒庆加油站、清泉自来水厂落户茶园村。个私企业发展迅速,截止目前,村内有7家个私企业,总投资100万元,年创产值180万多元。   

石塘村

  石塘村概况       石塘村地处舒茶镇东部,东与庐江县汤池镇毗邻,西傍清水河,北与本镇梅心驿村相连,南边是佛教名山二古尖,著名的金孔雀度假村与我村仅一山之隔。村内荷塘幽幽,渠水清清,库坝座座,茶园片片,绿树排排,繁花簇簇,山环水绕,风光如画。村委会所在地距镇政府驻地2公里,距县城20公里。现今的石塘村是2005年原旗杆村与石塘村合并而成。村党总支下设3个支部,现有党员118名,村委会辖50个村民组,共有1276户4340人,劳动力资源丰富,每年都有2000人外出。人均收入高出全镇平均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村域面积10.49平方公里,全村有山场8407亩,耕地3397亩,其中水田3300,旱地97亩。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玉米、油菜、茶叶、油茶为主,生猪、蛋鸭、商品鸡、水产养殖颇具规模,已经成为村内特色和亮点产业。    近年来,石塘村两委积极带领广大群众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注重社会矛盾排查和民事纠纷的调解,目前,石塘村呈现出“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村两委大力巩固集体企业,盘活现有集体企业,深入谋划使原有的两个茶厂:一个名优茶制作基地,一个茶叶精制基地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在全镇企业中树立了榜样。对村内两个茶林场进行低产茶园改造,栽植优质茶苗“舒茶早”,大大提高了茶叶亩产收入。村两委坚持因地制宜,以产业带动,合理流转山场种植油茶。村内山地多以黑壤为主,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矿物质丰富,是油茶种植的理想区域。目前,千亩油茶示范片已经形成,舒城县宝绿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坐落我村。该公司以油茶种植和生产为原动力,不断创造条件,发展水产、土鸡养殖以及餐饮行业,已成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村两委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养殖业,初步形成了以孙长平为代表的三黄鸡养殖生产基地,全村共有三黄鸡养殖户23户,年出售商品鸡80多万只,总产值1000多万元,是三黄鸡养殖大村。    近年来,村两委加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三年共投资100多万元,实施了5.4公里的茶石、茶汤两条主干道硬化工程,大大方便了全村群众的出行和舒城与庐江两县群众的交往,同时修通了山边大桥、教山大桥和花洼大桥,解决了11个村民组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彻底改善了交通环境,惠及了周边群众,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人们生产和生活水平,加速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各村民组均已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村内建有50米高移动塔一座,手机信号全覆盖;电信差转台一座,电视、网络宽带到村入户。村域内教育、医疗、公共卫生设施完善。现有九年制义务教育施耐德希望小学一座、标准化医疗卫生室一所。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健全了村民自治各项制度,村集体也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广大党员各尽所能,在各个领域都起到了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村域内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村两委坚持每半月排查矛盾一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坚持夜间打更巡逻,确保一方平安。  

梅心驿村

  梅心驿村位于舒茶镇东部,距舒城县城约15公里,地貌为丘畈结合,全村共有746户,人口2750人,耕地面积1800多亩,其中水田1700亩,山场面积2000多亩,206国道贯穿南北,舒庐干渠横贯东西。梅心驿原为古驿站,地名延用至今。明永乐十九年。苔州知府曾作诗《梅心驿》一首  

沙墩村

  1、基本情况    沙墩村又名小南冲,东、西、南三面环山,北面是接206国道,本村辖18个村民组,人口2477人。沙墩村属浅山区,水田面积932亩,山场3900亩,水域面积40亩,主要农作物是水稻、油菜、经济作物是茶叶、板栗等。    2、经济发展现状    农业生产:2011年全村种植水稻1300亩(含复种),单产约400公斤,总产量520吨,其它粮食播种面积300亩,总产约20吨,全年粮食总产640吨,人均占有量268公斤,经济作物主要以茶叶、板栗为主,人均收入人均约240元,薪炭林有2700亩,为保护生态环境,无直接经济收入。    养殖业:全村2011年生猪饲养量70头,家禽1.2万只,规模养鸡场二家   

军埠村

  军埠村位于舒茶镇东北部,206国道、319省道纵横贯穿境内,交通十分便捷。全村辖14个村民组,610户,人口2500多人,耕地2350亩,退耕还林800余亩。截止2007年底,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3500万元,人均收入达4000多元,村党支部连续十多年被评为红旗党支部,是全县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    近年来,军埠村两委一班人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经济再上新台阶的号召,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发展个私经济,全村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基础设施建设长足发展。近年来,村两委先后投资30余万元,整修了通组道路,方面了群众出行。配合交通部门投资150万元,对村东部的清水河大桥进行加宽改造。近几年村两委充分利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对全村境内的水利设置进行全面的维修和改造,确保了农田旱涝保收。2008年7月,计划对村部进行标准化改造,让广大党员、群众有一个良好的活动场所,此项工作正在实施之中。    经济建设欣欣向荣。近几年,个私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迅猛。目前,落户军埠工业小区的企业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有2家,投资500万元以上有6家,投资300万元以上有5家,投资200万元以上有3家。随着个私企业落户我村,一方面解决了群众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全村乃至全镇二、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由于地处养殖业发展的黄金地带,发展养殖业,调整产业结构已成全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通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全已涌现20多户养猪大户,10多家养鸡大户,还有一大批人从事其它养殖业。我村是远近闻名的养猪第一村。   

三拐村

  舒茶镇三拐村位于舒茶镇东部,军二公路(319省道)、舒庐干渠、清水河穿境而过,东与庐江县汤池镇毗邻,是舒城县的东大门。全村辖24个村民组,742户,人口2662人。三拐村属丘岗结合地区,现有耕地3019亩,林场面积410亩。    近年来,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融入省会经济圈,加快舒城跨越发展”的号召,大力招商引资,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加快民生工程建设,带领村民由温饱型小康向富裕型小康迈进,全村呈现出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群众生活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    基础设施建设长足发展。近年来,全村先后投入12多万元,对走马口支渠的险工险段进行硬化加固,维修了涵闸、沟渠等水利施,确保了农业用水。2006年投资20多万元新建清水河花山大桥,并整修了各通组道路,确保晴雨通车,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    文教卫生事业稳步推进。村现有村小一所,拥有现代化教学楼,学校教学配套设施齐全,并开通了远程教育。全村现有卫生室3所,下半年将纳入城乡一体化建设,更加方便群众就医。为了丰富广大群众的生活和学科技用科技的需求,两委正在积极筹办“农业书屋”。    经济建设欣欣向荣。全村现有村办林场一个、个私企业5家、养殖种植大户16户。其中银联采石场、万美车辆配件有限公司年产值都在千万元以上。近千人外出就业,活跃在沿海发达地区,对引进资金、提供信息、提高农民收入作出了很大贡献。   

火龙岗村

  1、基本情况    火龙岗村位于舒城县南端,离县城约30华里,属丘岗地形。本村辖22个村民组,26个自然村庄,人口2835人。全村现有耕地3376亩,其中旱地956亩,2011年底人均收入4950元。火龙岗村现有党员85人,其中预备党员3人,村党支部曾五次被舒城县委命为“创红旗支部”。    2、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火龙岗村两委一班人在舒茶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响应舒城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十二五期间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的号召,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走种植业和养殖业、加工业结合的道路,大力发展养殖业,努力促进个私企业的发展。截止目前,全村大米加工、水泥预制、运输、水产养殖、养鸡等个私企业10多家,年创产值800多万元。    3、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村两委更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近年来村投资50多万元,对所有通村民组道路进行整修;充分利用“一事一议”筹资筹政策,筹资对全村水利设施进改造成维修,并完善了相关配套设施,基本上达到农田旱涝保收。2008年底通村水泥路已修通,2009年至今又修通了通组水泥路1.5公里,大大方便群众出行。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电话装机630多部,入户率达85%。村民住房大为改善,80%农民住上了功能设施较为完善的楼房。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火龙岗村两委的带领下,在不久将来,一个以粮、林、油为基础,以养殖和食品深加工为龙头,以二三产业为导向,更加繁荣和富裕的火龙岗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棵印村

  1、基本情况:    一棵印村地处舒茶镇最北端,东邻龙王庙村,南接火龙岗村,西邻南港益山村,北邻百神庙镇,国土面积2.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07亩,水田1860亩,旱地347亩,林地70亩,辖19个村民组,全村565户,总人口2156人,党员77人,属于岗畈区,主要盛产水稻、小麦、油菜等。由于资源匮乏,加之传统的耕作方式,经济发展较慢。    2、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域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以劳务输出推动经济的发展最为明显。2005年全村外出务工人员720多人,占劳动力总数的75%,务工工资收入800万元,占全行业产值的一半。2005年,全村农业总产值210万元,二、三产业总产值69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400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施。几年来,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对涵、闸、渠等水利设施进行维修,清淤加固当家塘三口,确保农业用水。2007年修建了近4公里的水泥路,保证了各村民组晴雨通车,大大方便了群众的出行。村组基本实现组组通电话,全村已装电话310部。农民生活条件逐步提高,全村近年新建楼房420户,占总户数80%,砖瓦平房20%,土墙草顶,全村初具规模私营企业有2家。    3、现状分析    供电方面农网改造后,供电质量虽得到初步改善,但由于居住分散,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用电量增大,加之线路损耗等问题,现有的供电状况很难满足需求,农田用水水路不畅,难以确保旱涝保收,供电质量难以保证,生活供水主要依靠地下水多为一户一井,水质难以保证。    (2)村级经济基础薄弱,后劲不足。    (3)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村级发展。    (4)自然村落分散,土地利用不科学,不合理、布局零乱,环境卫生尚待改善,交通不便,基础设施配套困难。   


军埠村特产大全




军埠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