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埂村概况
沙埂村位于南港镇东南部,交通便捷,自然条件优越。全村共有21个村民组,812户,3092人,耕地面积1376亩,其中水田面积1276亩,茶园面积524亩,物产丰富,环境优美,人杰地灵。
近年来,沙埂村两委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带领群众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走种、养、加一体化之路,目前,已有8户养鸡专业户,3户养猪专业户,1户养羊专业户,16户茶叶经营大户遍布全国各地。
同时,村两委积极引导群众创办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智龙门业、宏图木材加工厂、大伟服装加工厂等个体企业的发展,既提高了村级经济品位,又解决了400多人的就业。
随着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环境也有了改善,村为民服务基本到位,村组公路得到维修,晴雨通车。今年4月份,村从上级增收资金35万元,修建沙埂街道水泥路约1公里,同时还加固了水利设施工程。
附上沙埂村村民小组名单:三合、六庄、龙庙、前塝、后塝、街南、中街、街东、街北、山井、果园、严庄、红榜、姚庄、千年、吴洼、洪冲、花园、阮塝、湾河、松墩。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523108 | 237000 | -- | 查看 沙埂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南港社区 |
南港街道位于南港镇中心,距舒城县城仅10公里,整个街道共有1900余户,总人口3527人,总面积1.7平方公里,206国道贯穿南北,三横三纵的街道道路使街道四通八达,便利的交通使街道成为山区村及周围各个乡镇的集贸中心。 近年来,街道两委一班人在南港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注重街道的规划建设,先后规划建设了政务区、商贸区、工业园区、居民区、休闲区、旅游开发区。镇政府、派出所、税务所等单位先后都新建了办公林楼,迁往政务区。别具江南水乡韵味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栖凤新街清新亮丽,落凤商城各种品牌的服装琳琅满目,农贸市场内是农副产品的世界,南港农贸市场是舒城县乡镇农贸市场成交额最大的综合性农贸市场,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其猪肉销售量位居全县乡镇农贸市场之首。各种新鲜蔬菜、多种多样的禽、蛋、鱼等等应有尽有。凤鸣街、滨河苑、河边家园等居民小区纷纷亮相,一派繁荣。工业园区内精米加工厂、面粉加工厂、服装厂、大理石加工厂、门窗厂、农用车生产厂等各种企业蓬勃发展,一派红红火火景象,南港街道素有“别问滩”之称,历史上姜子牙钓鱼之地就是南港街道旅游开发区内的钓鱼台,是过往宾客、游客们的必到之处。 在大力抓规划建设的同时,南港街道两委更不忘基础建设,南港卫生院在更为便利的206国道旁新建医用大楼,大大改善了居民的就医环境,南海路路况不好,南港街道千方百计多方筹资重新浇了柏油路面,大大改善了居民的出行,南港街道精心挑选聘用5名清洁工,每天全天候清扫街道,使街道整洁如新,绿化带经常性除草、修剪,使整个街道有绿色街道之称。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话入户率98%,家庭户电脑入户率达45%,居民住房向现代化公寓化发展。 我们坚信,在南港街道两委带领下,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具有现代化街道将展示在世人面前。 |
过湾村 |
湾村位于南港镇最北端,距舒城县城约8公里,东接百神庙镇,北临城关镇,地貌为平原地带,全村共有760户,人口3028人,耕地面积2000多亩,其中水田1800亩。南港河、杭埠河环绕全村,两河汇合于村尾. 过湾村拥有一支技术雄厚、人员众多的建筑队伍,主要分布在北京、山东和省内,是农户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税费取消后村两委一班人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行土地转包,引进外来种田大户,建立优质水稻种植基地,既带动了农民发展新型农业,又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大力发展传统舒席、竹器工艺加工,目前,已有80%的留守妇女从事此项工作,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村两委更是注重各项民生工程建设。2005年,在镇统一筹划下,村投资20多万元,修建了一条宽7米的柏油道路,贯穿全村;2006年,村内12个村民组耕地实行低产田改造,改善了各项水利配套,确保旱涝保收;2007年村投资10余万元兴建村部,完善村级办公设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60%农户已接上了有线电视,80%农民已装上电话,80%农户住上了功能设施较为完善的楼房,其中逾15%农民已走进城市居住。 我们坚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村两委共同努力下,过湾的明天会更好。 |
缸窑村 |
缸窑村地处南港镇中西部,村级规模调整后由原缸窑、枣林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南港至春秋公路穿境而过,距离南港镇、安合公路3千米,交通便捷其东连公义村、南港河;南临河西村;西临春秋乡,北临马河口办事处。全村国土面积8.15公里,耕地面积2671.9亩,水田面积1971.65亩,旱地面积700.25亩,林地面积2760亩,辖33个村民组,自然村庄58个,1016户,总人口3616人。该村属江淮丘陵地区,淮河流域、集丘岗、山区为一体,山地面积大,林业资源丰富,主要栽植板栗、杉树、油茶等,种植业以一季稻为主,盛产玉米、油茶、茶叶。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结合村情,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一是加大了外出务工和土陶产业,每年务工人数达1000多人,村民外出务工工资达1200万元,制陶历史已有300多年,有200多人常年从事土陶产业。二是利用山场、空闲地扩大了经济林——板栗种植面积,全村种植1500亩,家家户户都有,年产板栗8.5万公斤,年利润50多万元;三是扩大了养殖业规模,全村养殖大户年养鸡2万只以上达4户,年养猪30头以上达6户。全村农业总产值1800万元,二、三产业总产值3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36元。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村两委更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2005年村投资10多万元对33个村民组道路进行整修达到晴雨通车。2006年投资10多万元新挖一口利民塘,解决1000多人用水难问题并在此年被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试点村,有了这项殊荣之后,全村两委感到压力巨大,同时精神倍增,牢牢抓住机遇,实现缸窑村的跨越式发展;2007年整修支渠3条,其中王桥支渠投资10万元修建成标准化支渠,另外争取资金20多万元对曹山洼水库进行加固除险;2008年我村在镇党委、政府支持下,积极争取申报省级生态示范村并筹措资金50多万元加上国家“村村通工程”补贴,此外共计投资80多万元修建一条约4公里长水泥路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出行。随着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平均每户均有一部电话,还有不少家庭拥有电脑,极大地加强了村民与外界的联系,加快了向现代化前进的步伐。 此后,我村将会以农业发展为根本,发展经济,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将一个有良好风气、和谐繁荣的大家庭带到世人面前,请让们拭目以待,共同关注这个正在蓬勃发展的集体。 |
益山村 |
益山村概况 益山村于1961年元月成立,北邻百神庙镇枣木桥村,东邻舒茶镇一棵印,两榜夹一冲。该村东南方处立着一坐神奇的并座山约1000米左右。相传早年地下一坐宝库被山脚下的朱翁锄地发现了金钥匙,打开了石门,原来是天庭的一座金他银库,惊动了天庭,天皇派二郎神搬来了一坐山,想挡住银库大门,从近看象一座山,远看象驼峰,因此而得名并座山,舒城县志中有记载,益山村也因此而得名。 该村有24个自然村庄,20个村民小组,520户,农村人口2180人,耕地面积2220多亩,山场面积700亩,距206国道约3公里,一条笔直的水泥路贯穿全村。 益山村不仅有山,而且有水,水面面积达200多亩的幸福水库也是全县十大水库之一。 近年来,益山村两委一班人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响应舒城县委、县政府提出十五期间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的号召,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走种植业、多种养殖业相结合的道路,大力发展红枫、板栗等经济林的种植,三黄鸡养殖大户有3户,年饲养量达到6万多只,水立养殖达到200多亩,养猪大户饲养量50多头,产值10多万元。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村两委更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俗语说,要想富先修路。2007年,村多方筹资40多万元修建西北两条水泥路,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出行,也给全村的经济带来子更大的发展。今年,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实行整乡镇推进工程,一个全新的村部将展现在人们面前,使全村面貌大为改观。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村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电话装机350多部,入户率达90%,移动电话每三人就拥有一部,全村私家车就有10多辆,村民住房条件大改善,80%农民住上了功能设施较为完善的楼房,我们相信,在益山村两委的带领下,在不久将来,一个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的益山村将展现世人面前。 |
公义村 |
公义村概况 公义村位于南港镇集镇的南部,南西路、缸窑路贵穿其中。交通便捷,自然条件优越。全村共有29个村民小组,人口3438人,耕地面积2000亩,其中水田面积1500亩,山场面积约3000亩,物产丰富,环境优雅,人杰地临,境内有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全县重点水利枢纽28—大渡漕引水蘖;有相传周朝姜子牙钓鱼遗址—钓鱼台。六十年代在此建有发电站—钓鱼台发电站;有200多亩的优质茶繁殖基地。 近年来,公义村在南港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政府的各项政策。积极引导农民脱贫致富,鼓励和帮助群众创办企业,使村内民营、个体企业不断兴起壮大。先后涌现出小伙伴制品厂、木门厂、木才加工以及采石场、大米加工厂等个体企业的发展,提高了村内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为国家增加税收。 随着群众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生活环境大大地改善,村为群众的服务基本到位,为民办实事越来越多,村组道路畅通,做到晴雨通车。2007年村筹资修建约1.4公里的水泥路工程,同时还加固了水利设施工程以及农支渠的改造。 个体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的不断出现,特色经济不断增长,群众农居乐业、一派新气象。 附上公义村村民小组名单:堰口,堰上,邓庄,下塝,东头,西头,大院,园林,马井,南湾,南巷,崔桥,长庄,三合,院东,院西,鱼台,台上,方塝,三冲,关口,马路,江塝,公义,大冲,上冲,新农村,二尖山,大尖山。 |
金星村 |
金星村位于南港镇北部,东邻百神庙镇金桥村,西与城关镇马河口办事处石桥村、舒玉村接壤,南与本镇龙潭村相连,北邻本镇过湾村。全村辖36个村民组,3843人,耕地面积2330亩。村内交通便捷,县道南白公路贯穿全村,南港支渠、毛渠等沟渠相连,全村可耕土地排灌畅通,是南港镇特有的圩畈种粮产粮大村。 近年来,村两委一班人在南港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响应舒城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十五期间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的号召,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走种植业、养殖业相结合的道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私营企业。截止目前,全村上规模的养猪、养鸡场6家,私营企业12家(塑料厂),塑料贩运40家,年产值达2000万元。 与此同时,村两委注重加大水利、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投入。2005年共投资20万元,对村内的电力设施加以调整和更换,现有变压器7台,架设低压线路5000米,为私营企业用电提供了保障。2006年国家农业开发项目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对本村1500亩的土地进行大规模的低产田改造。通过近两年的时间努力,村内的大片土地形成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林成网的格局,从而为粮食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13年4月份开始,金星村进行村庄整治工作,共拆迁5个村庄,拆迁、安置农户40余户,受益群众达150余人。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更是广大村民的需求,全村拥有电视机1200台,电脑50台,电话、手机入户率达98%。村民的住房大为改善,95%农户住上了功能设施较为完善的楼房。 我们深信,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促进增产增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私营企业,鼓励和扶持有识之士和经济能人来村办厂,为金星村的共同富裕作出贡献。 |
郭店村 |
郭店村概况 郭店村位于南港镇位于南港镇南部,距舒城县城20公里左右,与本县四大名山之一-华盖山相望,地貌为山区丘岗相结合。全村420户,人口1200人,旱地210亩,水田640亩,山场6000亩, 郭店村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有着光荣传统革命老区孕育着许多英雄儿女。革命战争时期,他们满怀热情投身报国,有的献出宝贵生命。周启瑞就是他们杰出代表。烈士的纪念碑高高矗立在家乡故土。每年清明时节都有很多青年学生祭祀扫墓缅怀先烈事迹,激发爱国之情。境内有一棵百年古树——大柏树,至今仍然枝繁叶茂,它见证着我村的仓桑与变化。我们注重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目前为止,在读或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有多人。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两委多方努力,筹资一百多万元修建了贯穿全村的柏油公路,结束了本村主干道的历史,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学校重新修建,村庄有规划,居民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沿着公路两边观看,配套设施齐全,楼房错落有致,户户通电话,人人看上有线电神曲,机动车辆到达每户门口,人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近几年,本村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特色产业为板栗和茶叶,正常年份一般农户板栗收入都在千元以上甚至几千元,少数农户达万元。茶叶是本村传统经济,随着市场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随之变化。民营企业主张敦宏生产制作的皖西小花舒城兰苑,在全国茶叶名牌榜上有名,产品走出家门,远销到长三角地区。对本地区茶叶经济发展不仅有着现实意义,并将产生深远影响。 传统的经济发展也带动其它经济发展,这几年养殖业也开始兴起,主要是养鸡为主。特色种植如中药材也开始形成。 热情的人民,宽松的环境也为筑巢引凤提供了条件。好华食品厂、石料开采民营企业先后花落本村,这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也为部分多余劳动力找到出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座落在本村北边的关圣洞更是远近闻名,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据有关史料记载:十九世纪中叶,有位叫何略道长来到此地,他为关公关云长威武英勇、忠贞不阿的精神所感动而创建的。百年来香火久盛不衰,-关圣洞难逃厄运,庙宇被毁,僧人被赶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恢复发扬传统,百业俱兴,关圣洞也重新得到新生,在释慧学(花和尚)法师主持下,庙宇恢复重建,他本人也归依九华山门下,关圣洞从此正式成为佛教道场。2006年,在镇村两级支持下,重新扩建道路,聘来外地僧侣重新翻建大佛殿,现在两座佛殿先后落成,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佛教事业发展,这对弘扬佛学文化,净化人们思想,引导人心向善,构建和谐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 全村人民在村两委一班人的带领下,解放思想,以新的姿态向全面小康之路迈出坚实的步伐。 |
河西村 |
河西村概况 河西村现有18个村民组,816户,2853人,其中贫困户64户,贫困人口178人。全村总面积9.09平方千米,现有耕地1270亩,山场面积6664.5亩。 2009年河西村被列入舒城县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村类型属经济发展滞后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是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另外由于交通不畅,信息不灵,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支柱产业无规模,主观上也存在农民思想观念落后,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致富本领不强,因而,缺少一条快速致富的路子。 全村现有程控电话500部,有各类运输车辆10多辆,有小学1所,在校生284人,教师10名,有村卫生室1所,医生4名。 河西村民风淳朴,多年来没有刑事案件发生,但群众文件生活比较贫乏。 |
石头村 |
石头村概况 石头村位于南港镇中南部,距县城约23公里,集山区与丘陵于一体,全村呈三角状,共有620户,人口2202人。耕地面积1150亩,板栗面积1260亩。村内有村办林场3个,小(二)型水库一座。南西路贯穿境内,与舒城四大名山之一的华盖山相连,全村森林资源丰富,1995年被国家绿化委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村可谓山青水秀,人杰地灵,风景秀丽,环境优美。 近年来,石头村两委一班人在南港镇党委政府领导下,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加快发展经济步伐,调整产业结构,依托本村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板栗、茶叶、毛竹、油茶等特色经济。境内小麦岭兰花茶以优美的造型、独特的香味和口感畅销县内外,全村茶叶收入人均500元。本村村民徐礼柱经营的舒城县小麦岭茶厂已初具规模,年产值200万元。全村板栗生产已跃上台阶,板栗产值120万元。全村养殖业已初见成效,共有10多人从事规模养鸡,年饲养量20万只,产值300万元,有5人从事规模养猪,年饲养量400头,产值80万元。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村两委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度投资4万元修建了双堰、双合两道截潜坝,解决了200多亩水田的用水问题。2007年度村投资3万元修建了和平、小岭两村民组的通组道路,实现了群众的迫切愿望。几年来,石头村两委充分利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对全村的重点塘库进行了全面整修和改造,提高了农业的抗灾抗旱能力。全村80%的农田已能旱涝保收。目前,石头村两委正在多方筹集资金,准备对全村的主干道进行一次全面整修。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电话装机550多部,入户率达90%,以线电视覆盖率达70%,洗衣机、冰箱、空调等高档电器购买率逐步提高,村民住房条件大为改善,80%农民住上了功能设施较为完善的楼房。 我们相信,在石头村两委的带领下,在不久的将来,以粮棉林为基础 ,以板栗、茶叶发展为支柱,以发展养殖业为措施,以二、三产业为导向,一个更加繁荣和富裕的石头村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
东衖村 |
东衖村基本情况 东衖村位于南港镇东南,东与舒茶镇及桐城市大关镇接壤,北与本镇樟冲村交界,西与本镇老岭、花园、石头三村毗邻,南与汤池镇相连,距南港镇仅10公里,距县城25公里,宽敞的水泥路面拉近了我们同外界的距离。全村总面积27.4平方公里,辖37个村民组,842户,3089人,村民代表50人,党员94人,村民组长37人。全村山场面积25515亩,耕地面积1352.7亩(其中水田967亩),盛产板栗、茶叶、竹木、油茶、玉米、水稻、油菜等农作物。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路子,大力发展养殖业,努力促进个私企业的发展。目前,建筑业、运输业、养殖业、种植业等个私企业20多家,年创产值1500万元。 村两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于2006年国家实施“村村通”工程之际,总投资90多万元修建了一条5.01公里的水泥路,于2008年吴总(吴正仓)投资修建长2.8公里通组水泥路,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同时,在镇党委、政府的争取和大力支持下,新建一所占地近10亩的昆山市政希望小学,大大改善了学生们的学习环境.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村拥有620多部电话,移动139基站三处,中国电信CDMA基站二处。村民住房极大改善,全村有98%群众住上楼房。 村两委班子决心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工作,为建设新农村而努力。 附村民组:幸福 糠冲 竹元 黄冲 黄岭 小河 中楼 塘拐 洪冲 小学 龙山 南洼 河边 中心 花岭 灯店 山榜 将洼 张洼 马岭 新屋 老屋 迎安 东岭 红洼 新华 油岭 桃园 小冲 方楼 湾子 团结 中心 前进 竹林 月形 欧岭37个组。 |
落凤岗村 |
落凤岗村概况 落凤岗村位于合安路边,南港镇东部,面积约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40亩,人口3100人,23个村民组,80名党员。我村交通便捷,206国道、南周路(县级公路)、落益路(通村公路),三条公路横贯全村,给村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落凤岗村“两委”一班人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发展农村经济,走产业化结构调整的路子,发展了近500亩的优质稻示范基地,在养殖业方面,也大有进展,出现了秦家中、贾代中等养猪大户共12家,年饲养量达到2000多头,年产值达600多万元,象黄方锐等养鸡大户三家,年饲养量达到15万只,年产值达到200多万元。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村两委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2004年,村投资了12万元,对全村23个村民组的低压线路进行了改造,确保了全村能正常用电。2006年,又投资了4万元,对全村水利工程进行了维修。2007年,投资了25万元,加上国家“村村通”工程补贴款,计投资60多万元,修建了一条通村水泥路,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几年来,落凤岗村“一事一议”筹资款全部用在通组公路及水利工程上。 近几年来,我村的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以郑氏米业为龙头的大米加工厂8家,年加工量达5000万吨,产值8000多万元,解决了数百人的就业。服装加工厂2家,机械厂3家。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注重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普及义务教育,关注高等教育的升学率,目前为止,全村获得博士、硕士学位(含在读)8人,村里建有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全村共有3有卫生室,方便群众保健就医。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电话装机850多部,入户率达95%,村民住房大为改善,80%农民住上了功能设施较为完善的楼房。 我们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更加繁荣和富裕的落凤将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
老岭村 |
老岭村位于南港镇西南端,与成名已久的汤池温泉相邻,属大别山末梢,全村国土面积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7亩,水田 423亩,旱地64亩,茶园面积430亩,林地面积6800亩。辖14个村民组,自然村庄42个,316户,总人口1186人。该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盛产板栗、油茶、茶叶、毛竹和丰富的矿石资源等,南京军区二级战备路贯穿南北。 近年来,老岭村两委一班人在南港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响应舒城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十一五期间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的号召,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走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道路,大力发展板栗和油茶等特色经济。截止目前,全村年板栗和油茶收入达260万元,有5人从事三黄鸡养殖,年饲养量达15万只,产值达20万元。村域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外出务工人数达300多人,外出务工收入达300多万元。全村农业总产值1000万元,二、三产业总产值达1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00元。 在大力发展经济同时,村两委更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2006年以来,村投资15万元修通了大桥1座,大桥护栏2座,并且每年对全村大小机耕路进行全面维修,对村部进行了全面的维修和改造,现在是焕然一新。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村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电话装机280户,手机380部。村民经济大为改善,85%农民住上了功能设施较为完善的楼房,人均占地30平方米。 该村有浓厚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有大量的杉木、松树地和油茶等经济林木,全体村民勤劳纯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老岭村两委的带领下,在不久的将来,以粮、林、茶、石为基础,以养殖业为龙头,以二、三产业为导向,一个更加繁荣和富裕的老岭村将会出现在世人面前。 |
樟冲村 |
樟冲村基本情况 樟冲村地处舒城县南港镇南部山区,地理环境优美,全村总面积6.7平方公里,一条6米宽水泥路面主干道畅通全村南北,全村辖15个村民组,406户,1619人,男女劳动力865人,占全村人口的一半以上。全村山场面积6505亩,耕地面积659亩,茶园面积274亩,板栗面积3750亩,规模养殖户、种植户5户。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在市县各个扶贫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村两委奋力拼搏,在樟冲河上先后架起了三座大桥(即新民大桥、沿河大桥、仰冲学生便桥),解决了全村河东、河西交通难问题,形成了全村交通大连环的公路网。新建了环境优美的樟冲小学教学楼,解决了儿童上学危房后顾之忧。改善了村部办公场所,新建了贯穿南北的水泥路2公里,解决了村民出门就是烂泥路的交通之苦。 在村两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部门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在全村15个村民组修好了近7公里通组机耕路,在全村范围内基本保证了晴雨通车,大大解决了全村村民出门办事、运输难的问题。 随着我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全村95%的农户已建了崭新的楼房,80%以上的农户已装上有线电视,有线电视网已覆盖全村,全村已装固定电话386户,通信信息覆盖全村。 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在村两委一班人的努力奋斗下,在不久的将来,以林、茶、粮为基础,以养、种大户为龙头,以二三产业为导向,村级经济发展会更加迅速。 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来我村投资兴业,我们将提供良好的全方位服务,为您创业营造一个优美宽松的环境。 |
三冲村 |
三冲村概况 三冲村位于南港镇偏南浅山区,距南港街道7.6公里,全村辖区面积7.66平方公里,地貌为丘陵浅山区,全村以三条山冲呈扇形展开而得名,24个村民小组,716户,人口2413人,耕地998亩,其中水田847亩、旱地151亩、山场面积7668亩。南港至东衖通村公路贯穿其中,交通便捷,舒城县四大名山之一鹿起山位于本村东北部,是一享有较高声誉的佛教旅游盛地,三冲村以山区为主,山青水秀、鸟语花香、风景优美,是避暑游玩的理想之所。 1995年以来,三冲村两委一班人在南港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争取舒城县第二批整村推进的机遇,整合争取的扶贫资金和自筹资金近百万元,不断改造和完善村基础建设,1995年首批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有线电话装机入户率90%以上,1998年至2000年村筹集劳动力扩建福安、大冲、塘洼三个中小型水库三座,使库容量不足5万立方增加到15万立方,扩大有效灌溉面积600亩,使全村旱涝保收面积增加400亩,为山区的粮食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4年投资20万元架设义和大桥一座,解决河两岸近400人的交通生活环境。2005年~2006年投资资金近40万元分别对三冲小学校舍、操场进行改造,扩建三条通组公路,使此晴雨通车,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条件,彻底告别三冲村行路难的状况。2006年投资20万元新建山地地下水高位蓄水自流饮水工程,使全村50%的人口实现了自来水,既改善饮用水卫生,又解决了取水难的劳动强度。2007年投入资金15万元扩建和清淤斗口、黄庄、福安、檀榜四口当家塘,工程量3.2万立方,同年在国家的扶持下实施了村村通水泥工程,通过10年来的努力拼搏三冲村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初具规模,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民的生产条件、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90%的农户住上了楼房,生产逐步走上富裕。我们坚信,在上级政府的支持扶助下,通过村两委的不懈努力,全村人民共同奋斗,以粮、林、茶为基础,以养殖业为龙头,以二、三产业为导向,一个更加繁荣富裕的三冲村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
沙埂村 |
沙埂村概况 沙埂村位于南港镇东南部,交通便捷,自然条件优越。全村共有21个村民组,812户,3092人,耕地面积1376亩,其中水田面积1276亩,茶园面积524亩,物产丰富,环境优美,人杰地灵。 近年来,沙埂村两委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带领群众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走种、养、加一体化之路,目前,已有8户养鸡专业户,3户养猪专业户,1户养羊专业户,16户茶叶经营大户遍布全国各地。 同时,村两委积极引导群众创办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智龙门业、宏图木材加工厂、大伟服装加工厂等个体企业的发展,既提高了村级经济品位,又解决了400多人的就业。 随着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环境也有了改善,村为民服务基本到位,村组公路得到维修,晴雨通车。今年4月份,村从上级增收资金35万元,修建沙埂街道水泥路约1公里,同时还加固了水利设施工程。 附上沙埂村村民小组名单:三合、六庄、龙庙、前塝、后塝、街南、中街、街东、街北、山井、果园、严庄、红榜、姚庄、千年、吴洼、洪冲、花园、阮塝、湾河、松墩。 |
鹿起村 |
鹿起村位于南港镇东部,东南与舒茶镇相连,西与南港集镇隔河相望,毗邻206国道,交通便捷。境内有舒城四大名山之首的鹿起山,鹿起因此得名。2005年,原鹿起村与原响山村合并,形成今天的新鹿起村。我村国土面积约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60亩,其中,水田2600亩,旱地360亩,茶园350亩,林地1500亩。 我村共有1100多户,3866口人,30个自然村庄,31个村民组,盛产水稻、玉米、茶叶,被学界普遍认为的国内最有可能的梁祝文化遗址座落在我村梁桥村民组境内。 近年来,村两委一班人积极引导村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村域经济发展迅速,全村农业总产值达3000多万元,二、三产业总产值达40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80元,村内规模以上养殖户24家,梅兴玉、张根胜、王习年等百头以上养猪大户20户,孙长根、陈玉江等年出栏6万只以上商品鸡养殖大户4户,规模养鱼大户2人,均在200亩以上。我村个私企业发展迅速,安徽瑞澳混凝土有限公司、安徽新荣久农业开发公司、安徽百湿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闽商投资的南康建材厂等落户我村,3家精米加工厂、2家机械厂、1家服装厂均由我村村民投资兴办。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06年建成通车的5公里长、4米宽的水泥路贯通全村,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等日常生产生活。各通组公路均得到维修,晴雨通车。水利设施配套完善,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有了很好的保障。90%以上的农户住上了楼房,95%以上家庭装有固定电话。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均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我们相信,有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有村两委一班人的务实奋斗,有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鹿起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
藕塘村 |
藕塘村位于南港镇东北部,距舒城县城约13公里,距南港集镇约3公里,地貌为丘岗,全村共有776户,2700余人,辖24个村民组,67个自然村庄。全村国土面积约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2400亩,其中水田1900亩,山地1000亩,水面面积约500亩。境内有保存完好的古针叶松1000多亩,退耕还林意杨林1000多亩,古汉墓群位于境内,县道南周公路贯穿其东西。上世纪六十年代传遍全县的“大战北风岭”、“北风岭精神”中的北风岭即位于该村东部。 近年来,村两委一班人在南港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十五期间经济再上新台阶的号召,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走种植、养殖、招商相结合的道路,大力发展养殖业,截止目前,全村有种鸽存栏1000只以上的养殖户2家,年出栏20000只以上三黄鸡的养殖户6家,其中1家年出栏50000只以上,规模养猪户6家,其中年出栏50头以上的2家,水产养殖3家,仅养殖业产值达600多万元。2011年某客商在我村投资近300万,兴建了一个农家乐园。 村两委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个私企业的发展,2001年对北风岭轮窑厂进行改制,使轮窑厂连年创佳绩,解决了40多名劳动力就业难问题。2005年村投资挖人畜饮用水、农田灌溉大塘3口,对全村道路进行全面整修,保证各村民组晴雨通车,当年招商项目益夫陶瓷厂落户本村,投资约5000多万元,解决了附近300多名劳动力就业。积极支持北风岭轮窑厂、长松精米加工厂等个私企业的发展。2007年,村级多方筹资11万元,加上国家扶贫整村推进款10万元,共投资21万元,兴建南港河翻水桥1座,兴建道路1.2公里,极大方便了西边12个村民组出行和经济发展。2010年我村利用水库后扶工程项目款10万元,修好了茶庄至小学路基工程及相关设施。2011年我村利用水库后扶资金26万元,新建茶庄至村部水泥路工程,利用“一事一议”奖扶资金8万余元及筹资所得3万多元,新建村部至小学水泥路工程。2011年我村油茶新开发面积达1000多亩。几年来,藕塘村利用“一事一议”资金对本村的道路及水利等公益设施进行了维修,基本上达到了晴雨通车,农田旱涝保收。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电话装机650台,入户率达83%以上,农民住房有了较大改善,90%农户住上了功能设施较为完善的楼房。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注重教育、文化、卫生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近几年,村级每年都有几十名学生跨入高校大门,在读博士、硕士及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已有多人。在村小设有农民文化活动中心,村内有3家卫生室,方便了群众的就医。我们相信,有上级政府的支持,有村两委及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藕塘的明天会更好。 |
龙潭村 |
龙潭村概况 南港镇龙潭村地处南港镇集镇结合部,村级规模调整后,由原龙潭、前进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成,距县城约12公里。南港至白马宕公路穿境而过,东傍南港河,南邻集镇街道,西靠城关镇马河口办事处椿树村,北邻本镇金星村。全村国土面积7.9平方公里,水田2876亩,旱地802亩。辖39个村民组,自然村庄43个,1725户,总人口5874人。该村属圩区、畈区、丘岗区为一体,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盛产水稻、玉米、油菜、蔬菜、经济林果等,传说中梁山伯祝英台的爱情故事祝家庄就座落在龙潭村境内河沿组,有近二千年历史名城古迹亚夫城。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级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村域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有400多人常年从事精米加工、塑料制造及建筑建材业,全村农业总产值2000万元,二、三产业总产值40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近3000元。 龙潭村有浓厚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有优质粮油、无公害蔬菜、经济林果,个私经济蓬勃发展,以炉兰米业、东方米业、团结米业、前进轮窑厂、龙潭轮窑厂、立新塑料厂为龙头企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 在农业方面,村级注重引导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业、状殖业发展迅速。已有种植业规模大户7户,2010年成立的舒城县龙潭蔬菜种植合作社,现已作为村示范点。这些种植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也使村民收入增加和生活质量提高成了现实。 村级公益基础设施日趋完善。2012年龙潭村级活动场所的落成,南白路龙潭段“村村通”修建,滨河北路的改造,龙潭大道的开通,方便了群众。村里还多方筹集和充分利用好“一事一议”资金和“小农水”项目,对村内道路、水利设施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和改造。 村民生活条件逐步提高,村级集体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村部现已具备良好的办公场所和条件,据统计,村民住楼户已达1300多户,电话装机入户率已达90%以上,电脑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 新形势新变化,龙潭村正朝着美好的明天迈进。 |
花园村 |
花园村概况 南港镇花园村地处舒城县四大名山之一——风景秀丽的华盖山下,位于县西南山区,镇南麓,距镇政府14公里,西汤公路穿村而过,全村19个村民组,440户,农业人口1552人,全村国土面积8.32平方公里,山场面积6517亩,耕地面积752亩,人均山场面积4.2亩,人均耕地面积0.48亩,属人多地少,山场面积较大的山区村,在经济资源中,种植业主要以板栗、茶叶、玉米、水稻、油茶、竹木为主,其中板栗种植面积较大,养殖业以养猪、肉鸡饲养为主,并开始形成规模。 近几年来,村两委一班人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培育经济支柱,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走科技致富之路,种养结合的特色经济之路,全村目前拥有优质挂果板栗2000多亩,人均年收入500多元,其中收入超万元的达30多户。养猪业近几年发展较大,目前,全村有规模养猪大户12户,规模肉鸡养殖大户16户,年出栏商品猪2000多头,商品鸡20多万只,向茶农、栗农提供有机肥60多吨,有效保证了全地有机茶、有机板栗的生长用肥。 目前,花园村民营、私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拥有各类民营、私营企业20多家,规模最大的是国家建筑二级企业安徽华力建设集团,拥有固定资产上亿元 ,集团下设多个分公司,年纯收入2000多万元,带动家乡数百人走上致富路。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村两委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来积极争取资金20多万元对辖区水利、道路设施进行改造,落实专人维护,争取华力集团捐赠40多万元对村小危房进行改造,新建教学楼600平方米,更换了学生课桌椅和教师办公桌椅,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同时积极争取第一批、第二批农网整改工程资金,对全村低压线路进行改造,农户用电需求有了进一步保障。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全村固定电话装机330多部,有线电视覆盖全村,70%以上的村庄,320多户住上了舒适漂亮的小楼房。这里民风纯朴,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我们坚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一个更加名符其实的花园村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