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窑社区位于淮南市东大门,依山傍水,交通便利,206国道横穿而过,是上窑镇的商贸文化中心。辖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居民2405户,5338人。社区有繁华商业一条街、饮食街、体育健身广场,有市属第十二中学、区属上窑中心小学,有省级上窑森林公园和窑河渔场。
上窑社区党支部有党员66名,党支部书记尹义玲(兼任社居委主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0402100 | 232000 | -- | 查看 上窑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上窑社区 |
上窑社区位于淮南市东大门,依山傍水,交通便利,206国道横穿而过,是上窑镇的商贸文化中心。辖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居民2405户,5338人。社区有繁华商业一条街、饮食街、体育健身广场,有市属第十二中学、区属上窑中心小学,有省级上窑森林公园和窑河渔场。 上窑社区党支部有党员66名,党支部书记尹义玲(兼任社居委主任) |
外窑村 |
外窑村位于上窑镇东部,毗邻怀远、凤阳。全村现有总人口5700人,总户数1380户,劳动力人数3320人。全村总面积660000平方米,其中耕地面积300000平方米。水面26000平方米,养殖面积24000平方米。林果地面积70000平方米。菜地面积3500平方米。奶牛30多头,黄牛200头,家禽10000只。主导农产品为小麦、大豆,年产值300万元。宅基地面积309653.5平方米。 2010年开始,外窑村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成立外窑村果蔬农业合作社,在洛河洼规划优质土地3000亩建设淮南市蔬菜标准园示范基地,发展大棚蔬菜种植。目前,一期工程500亩,200个大棚已经建成投产,效益明显。外窑村种植的果蔬等产品已获得国家绿色无公害认证。 目前,村党总支党员81人,总支书记:徐富荣;村委会主任:孙宁。 |
张郢村 |
上窑镇张郢村地处淮南市东部,上窑镇西南,沿206国道往南1公里。北靠淮南三湖之一的高塘湖,南临淮南农场,镇道窑云路穿村而过。24路公交车终点站落户村委会门口,交通便利。 全村共有4个自然村,6个村民组,总人口1320,总劳动力816人,共365户。全村总面积1.9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38亩,人均耕地1.46亩,水面面积260亩,其中集体水面约60亩,林果面积460亩,蔬菜面积90亩。村主要农业为小麦、黄豆、稻子,小麦1500亩,黄豆660亩,稻子680亩。林果460亩。蔬菜90亩,退耕还林土地400亩。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村广大干群,积极响应党的富民政策,使全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涌现出一批建筑、养殖、种植能手。张郢村有年获利5万元的奶牛养殖户1户,年出栏生猪300头的养猪大户1户,从事大棚蔬菜种植的群众15户,从事水产养殖的群众5户。有民办建筑队8各,劳动力就业180人,运输专业户5户。2009年村两委利用土地流转,招商引资,采用租赁的方式,发展花卉50亩,亩效益1.5—2万元,2012年又扩大规模。2012年底引进双孢菇种植示范园,吸纳我村劳动力50多人,亩效益3万元,2013年扩大规模到70亩,为我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党支部有党员37人,支部书记方道武,村委会主任方森年,村文书方华社,妇女主任方文忠,妇女专干李华平,支部委员程兴良,大学生村官方知。 |
云南岗村 |
云南岗村位于高塘湖畔,上窑镇最南端,毗邻淮南农场,临近淮南高铁站。全村总面积7100亩,其中耕地面积为2600亩,高塘湖水面面积4000亩,水塘养殖100亩,菜地面积100亩,宅基地面积300亩。优质粮生产、地方鸡选育孵化、水产养殖、乳鸽养殖是全村的特色经济,2012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000吨,水产品产量100吨,家禽出栏2万只,禽蛋产量2.5吨,农民人均纯收入6500元。 村庄沿高塘湖零星分布,住宅建设布局比较合理,生产和生活道路四通八达,供电、水利等基础设施齐全,南临淮南高铁站,西接城市主干道朝阳东路,交通便利,环境优美,适宜人居。 云南岗村分为1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为450户,人口1690人,劳动力1200人。2012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000万元,粮食总产量200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6500元。全村的计划生育符合率达100%,义务教育率100%,农民合作医疗参保率98.5%,自来水入户率100%,农户卫生厕所改厕率达98%,有线电视安装率93.04%,住宅电话装机率达90.9%。 村委会共计7人,村党支部委书记一名,党支部委员一名,村两委委员一名,村主任一人,妇女主任一名,计生专干一名,大学生村官一名。全村共有党员32名。 |
方楼村 |
上窑镇方楼村地处206国道南侧,与洛河镇接壤,全村总人数2139人,总户数526户,劳动力人数1138人。全村总面积3627亩,其中耕地面积3027亩,水面面积和水产养殖面积187亩,林果地面积50亩,菜地面积90亩,宅基地面积300亩。 村主导农业为小麦、水稻、大豆,小麦单产700斤,水稻1000斤,大豆300斤。村内有3户奶牛养殖户、20户黄牛养殖户、7户蛋鸡养殖户共有蛋鸡20000只左右、3户水产养殖户、7户生猪养殖户共有生猪200头。 党支部有党员47人,村支部书记方文,村委会主任方昌龙,大学生村官方贺楠,妇女主任马爱华,村会计方业君,民兵营长方守伦。 |
马岗村 |
马岗村位于上窑镇东部,是淮南市的东大门,东靠本镇泉源村,南与凤阳县尹湾村接壤,全村共有耕地面积3300余亩,其分布为:洛河洼1000亩,退耕还林860亩,水稻田1000亩,其余400余亩散地在村庄左右。(注:1860亩地在全长3700米的生产围堤内),本村由三个自然村庄组成,7个村民小组,全村504户,总人口2200人,其中“五保户”11户,低保户29户,以马、林、沈、史、霍、王六姓居多。 马岗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党支部成员3人,村委2人,有区民政局选派-一名,大学生村官一名,0正式党员56名,预备党员1人,群众代表37人,两委班子比较团结,做到大事小事集体研究,各项工作开展顺利。 马岗村种植业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水稻为主,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养殖业以养猪、鸡、鱼、鸭、鹅等为主,但只有零星散户,规模较少,只有一户养鸡规模较大点,厂房20余间,蛋鸡5000只,从事渔业养殖的5户,其中承包600亩水面养殖户1户,由于马岗地处低洼,常年逢雨必淹,他们不敢贸然加大投入,无法形成精养。目前村办集体企业为零,村集体收入薄弱,村里的大部分青壮劳力出外务工经商,占全村人员的1/3左右,主要集中在上海、江浙、山西等地。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一是种植业;二是养殖业;三是外出务工经商的收入,人均年收入约为5600元。 |
马庙村 |
上窑镇马庙村坐落在景色秀丽的高塘湖北侧,206国道穿境而过。全村共有个5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常住户440户,总人口1600人,其中劳动力900人,党员40人。全村土地面积2800亩,其中湾地1560亩,岗地1240亩。 近年来,马庙村党支部在方华举书记的带领下,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新农村建设的特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现代蔬菜种植及水产养殖为主导产业,改变马庙三十几年来传统单一的种植模式,倡导蔬菜规模种植与经营,形成近五百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并逐步扩大。为了进一步提高菜农的收益,方华举书记牵头成立了集菜种采购、技术指导、蔬菜销售等于一体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进。水产养殖在促进村民增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我村有800亩水面,其中200余亩为精养塘。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马庙村党支部紧抓机遇,在着力发展特色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目前,设施齐全的三个共计4000余平米的马庙村民文化健身广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水泥路修建长度达到10000余米;安装路灯近200盏;村内道路绿化1600余米,栽种各类绿化树木共计800余株;粉刷墙体6000余平方米;修建垃圾池11个,使村庄环境得到有效净化。而且在马庙村党支部的引导下,村民依托本土文化成立了花鼓队,农闲时间在广场排练、演出,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马庙村党支部、村委会将团结一致,继往开来,为把马庙村建设成为新农村的典范而不懈奋斗! |
泉源村 |
泉源村隶属上窑镇,位于素有淮南市东大门之称的上窑镇的东部。北依上窑山脉,西面是马岗村,东、南与凤阳接壤,县级公路新武路从村前穿过,交通便利。 泉源村分为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为596户,人口2350人,劳动力1400人。 泉源村地形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地势北高南低。全村总面积4.7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面积3290亩,人均可耕地1.4亩左右;林地面积2842亩;村庄等建设用地718亩;水库等水域面积150亩。这里石灰石、紫砂、矿泉水等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应种植小麦、油菜、水稻、玉米、豆类、花生、薯类、蔬菜等多种农作物,是发展农、林、牧、副、渔生产的理想场所。 泉源村地形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地势北高南低。全村总面积4.7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面积3290亩,人均可耕地1.4亩左右;林地面积2842亩;村庄等建设用地718亩;水库等水域面积150亩。这里石灰石、紫砂、矿泉水等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应种植小麦、油菜、水稻、玉米、豆类、花生、薯类、蔬菜等多种农作物,是发展农、林、牧、副、渔生产的理想场所。 村庄沿山脚带状分布,住宅建设布局比较合理,生产和生活道路四通八达,供电、水利等基础设施齐全,森林覆盖率高,环境优美,适宜人居。 |
窑河村 |
窑河村位于上窑镇中部,紧邻206国道,毗临美丽的高塘湖,交通便捷。全村总人口2054人、总户数504户、劳动力1215人。全村总面积2252亩。耕地面积1604亩、养殖水面210亩、林果园186亩、菜地面积80亩、宅基地面积142亩、废置地30亩。村主导农业以小麦、大豆、水稻为主。年产值147.2万元。畜牧业:牛139头,其中奶牛70头、黄牛69头。 窑河村由于交通较为便利,本村运输业及餐饮业较为发达,目前全村有各种运输车辆120余台,饭店等9家,从业人员近400人,年收入超过300万元。 支部共有党员28人,支部书记王守兰,村委会主任徐之龙。 |
余巷村 |
余巷村位于上窑镇南部,距206国道约5公里。全村总面积2938亩,其中耕地2938亩。全村总人口1983人,总户数630户,劳力1386人。林(果)面积138.2亩,菜地200亩,宅基地157.2亩。主要农业种植品种为小麦、水稻,产值273万元,水产产值26.4万元,蔬菜20万元。 余巷村紧靠高塘湖,水面养殖业较为发达,目前全村养殖户月8户,养殖水面近2600亩,年收入达100万元。 2007年以来,余巷村乘借新农村建设东风,立足本村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根据市场需求,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发展模式,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有以下几点思路: 一是需要政府推动,多方联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乡村旅游,离不开政府和旅游部门的组织和推动。穆李村的成功,是在区委、区政府、市区两级旅游局和马岭岗镇党委、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下取得的。特别是在目前农民旅游经验不足、相关知识缺乏、承担风险能力弱、从业水平低的情况下,更需要政府的支持,营造宽松的旅游发展环境。为搞好牡丹区乡村旅游的试点,区委书记尹玉明亲自抓,区委组织部具体组织实施,会同旅游、农业、林业、交通、建设、文化、体育、爱卫会、马岭岗镇等十几个部门,成立了全区乡村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尹玉明书记总指导、总调度,组织部统一协调,成员部门按照各自的分工任务具体落实,保障了整体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邀请市旅游局进行业务指导,把握发展方向,整体形成一盘棋运作,确保了乡村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是需要集体运作,农户参与。个体化经营方式,没有集体的统一运作和集中管理,只能是一盘散沙,使以后的旅游发展难以为继。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才能解决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问题,形成服务网络,使分散经营的众多农户,逐步纳入区域化、专业化经营的轨道,形成产业化格局,获得较好的群体效益。只有集体运作,没有农户参与,也就失去了乡村旅游的意义。 三是需要突出特色,营造品味。旅游项目没有特色,就没有永久的生命力。典型的田园风光、乡村风貌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依托,“三农”资源、乡村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载体。在发展中,必须牢牢把握当地农业和乡村文化特色,并不断强化特色,丰富本地乡村旅游内涵,使其文化底蕴得到保留和延续,走差异化发展的路子。 四是需要树立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观念。尤其是农村基层组织,要具有适应发展形势、认清发展趋势、把握发展机遇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开阔视野,开拓工作思路,引导推动农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有创新的勇气,才能敢于带领群众寻找新方法,探索新路子;要有服务的意识,才能团结群众顺利开展各项旅游工作,走出一条成功的道路。 |
红光村 |
上窑镇红光村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南部,毗邻洛河镇及淮南农场,全村总人口1870人,总户数446户,劳动力1080人,全村总面积3160亩,其中耕地面积2870亩(其中林果地面积800亩,菜地面积311亩),宅基地面积92亩。 村农业种植以水稻,小麦,葡萄为主,2008总产值达700万元。近年来,红光村葡萄种植发展迅速,2012年已达到1200余亩,平均亩产达1500-2500公斤,年收入达到1200万元。 村畜牧业以养奶牛、黄牛、猪、家畜为主,年总产值70万元左右。 红光村党支部现有党员32人,党支部书记姚学俭,村委会主任王宗安。(图为红光村特色葡萄种植园) 我村生态环境优良,葡萄种植园区周边没有工矿企业及大型集镇,无工业污染及城镇生活污染,空气、土壤、农业用水均符合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目前主要以种植巨峰套袋葡萄为主,年产各类葡萄3000吨左右,供应市场2400吨以上,年产值1200万以上。 2009年8月在全市葡萄大奖赛中获得“最甜果粒奖”和“综合一等奖”,同年种植协会被市科协评为“优秀农技协”,被市委组织部和市科协评为“03-07年度先进集体”。2011年被授予“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协会。 |
上窑村 |
上窑村是千年古镇——上窑镇的中心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她与怀远县和凤阳县接壤,是淮南市的东大门,毗邻上窑群山和高塘湖,206国道和窑河穿境而过。 全村总人口2840人,784户,下设8个村民小组。全村总面积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200亩,水面280亩,林果地670亩。 党组织设党总支一个,下设三个党支部,六个党小组,现有党员78名。村两委委员8人,两委班子健全。 上窑村地理位置优越,距蚌埠市仅40分钟车程,高塘湖距入淮口仅7公里之遥,水路、陆路交通极为便利。 上窑村依山傍水,水资源、林业资源、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境内有国家森林公园、3A级风景区——上窑森林公园,景区有道观,水系丰富,山泉、山涧几十个。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寿州窑遗址、新四军纪念林等风景名胜。高塘湖碧波万顷,美不胜性。境内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距市区仅20分钟车程,是休闲、娱乐、渡假的好去处。 依托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上窑村餐饮娱乐、汽配运输、农家乐、零售批发等第三产业比较发达,从业人数众多。农业产业以种植、养殖业为主,蛋鸡养殖具有一定规模,存栏量达20万只。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9700元。上窑村医疗、教学条件较好,境内有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卫生机构,市十二中、上窑中心小学、个体幼儿园等教育单位。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