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县汤池镇油坊村位于汤池镇南部,地形西高东低,东与城冲村、刘河村接壤,南与河棚镇泉石村相邻,西与谭岭村相连,北 与沙埂村相通,距汤池温泉约4公里,距沙埂街道1公里。
全村面积约3平方公里,山场面积约5400亩,主产板栗、油茶、茶叶等;耕地面积898亩,其中水田784亩,旱地114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全村共有12个村民组,总人口1687人,党员45名。
油坊村农业收入主要以板栗、油茶为主,全村共有板栗2800亩,板栗品种有叶里藏、粘底板等,年产板栗84吨,年收入180万元,板栗营养丰富,它含有大量淀粉、蛋白质、脂肪、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它能健胃补脾。
油坊村在原有的油茶园的基础上,引进优质油茶苗发展油茶林,现全村共有油茶1200亩,据现代医学科学研究表明,油茶油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对预防疾病、抗辐射、抗氧化、延缓衰老、润肠通便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523114 | 237000 | -- | 查看 油坊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汤池社区 |
汤池街道位于舒城县城西南30公里,坐落在情侣峰脚下,集镇西北8公里是著名风景区万佛湖。汤池街道拥有汤池老街、汤池温泉等多处名胜古迹和游览胜地,汤池老街长0.5公里,大多为砖木结构老式瓦房,古时门面、铺面诉说从前生意繁华情景,老街青石板路面,是古时舒城西南乡通往桐城县的必经古道,汤池老街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汤池镇因有得天独厚的温泉而得名,汤池温泉出水口就在汤池街道。 改革开放以来,汤池街道发展日新月异,从1992年到2005年新建了沿河大街、步行街、板栗大街、老舒河路街、民航路街、温泉大道街、三江大道街等7条商贸街共长6000多米,建商住楼房2000多间,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达1万人左右,工商经营户达8000多户。集镇内有经营干鲜农副产品、蔬菜瓜果、家禽水产、各种冷鲜肉等;繁华的农贸大市场,有建校近70年、教学质量高、风景秀丽的汤池中学,有闻名全县的中西医结合、设备先进、条件优良的汤池中心医院,隔河相望的两所小学,有2所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的乐园---幼儿园,有休闲疗养胜地民航度假山庄,有奇形怪状、叹为观止的花木盆景基地---集锦园、为板栗保鲜的万吨冷库和日夜营业的加油站。 汤池一“宝”---温泉澡,能清身、能皮疗、关节疗、消食化气、解除疲劳、伤风感冒一泡(澡)就好。清澈滚烫的温泉常年涌出,四家营业性和一家民用型大众浴池常年为过往客商和汤池人民服务。 汤池是温泉之乡,更是板栗之乡,也是安徽最大的板栗交易市场,金秋时节,板栗上市,汤池街道昼夜灯火辉煌,热闹非凡,外力栗商来到汤池,三县十八乡板栗源源不断运到汤池,上百家收购商经过筛选、装包再运往全国各地,同时十几家上档次餐馆和几十家大排档也昼夜忙碌。 汤池街道的环境卫生已告别“脏、乱、差”,建有垃圾填埋场、垃圾周转站,十二个保洁工风雨无阻,辛勤工作,确保汤池街道的卫生。 汤池街道是发展的街道,是文明的街道,是美丽繁华的街道。 |
姚河村 |
姚河村历史悠久,因姚河贯穿全境而得名,原姚河乡政府所在地。距汤池镇政府5公里,东邻胡畈村,南邻阳山村,西邻三江村,北邻方畈村,全村面积1.832平方公里,姚河村共有17个村民组,609户,人口2243人,劳动力1100人,耕地面积1240亩,山地面积267亩,人均收入2008年2600元。交通发达,汤三路、姚杜路交汇与此,扼西北咽喉,姚河大桥使天堑变通途。 姚河村各行业发展较快。一、农业基础良好,灌溉便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产量高。二、林业,拥有一个林场,森林覆盖率高,已被国家划定为公益林,板栗年产量110吨,人均创收入240元。三、牧业人均收入130元。四、渔业收入9000元。五、商业,姚河街道和姚河操场已形成两个重要商业区,商店超市林立,所有农村所需商品应有尽有。六、外出务工。随着社会的发展,姚河村每年外出人员约750人,纯收入达375万元,成为农村收入主渠道,同时也锻炼出一大批致富能手。 姚河村村容村貌现在正在逐渐改观,农户楼房已建成95%,通组公路100%,饮用水100%,有线电视覆盖率95%,姚河文化教育发达,人口素质高。小学中心校每年培养很多优秀学生。总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姚河村正向小康迈进,姚河村的明天将更美好。 |
铁铺村 |
铁铺村地处汤池镇西北角,距汤池镇政府7公里,距县政府36公里,东与姚河村相邻,西与黄巢村接壤,北与著名的三江村相邻,汤三公路自南向北穿过本村,村内三条公路连接各村民组,村部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我村共有耕地580亩,林地面积1700亩,全村共22个村民组,11个自然村庄,共1716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242人,约占总人口的14%。现有基层党员33名,村民代表45人,协助村干部处理日常村务活动。 我村拥有铁铺小学一座,方便周边及村内孩子上学,标准化村部内设有老年活动室、党员活动室、图书室等,方便村民充分利用村部这个平台去学习、去实践。村两委创立为民办事全程代理模式,在群众中反响甚佳。 村内各种资源较为丰富,其中小庄组萤矿石储量较大,有待开发;冲老组石材质地好,广泛用于建筑取材;竹元组、五房组林木资源丰富,辖区内现有一集体林场和一虬冲水库,均实行承包责任制。村内私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尤其以我村朱祖存投资的新三江大酒店,以及由朱恒存投资的屠宰厂为代表,项目初具规模,收益良好,并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发展。下一步,我们将有其他大户相继投资建设养殖厂、种植园,为我村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我村辖区内盛产板栗、油茶、茶叶等经济作物,年产水稻800多吨,板栗50多吨,产品远销省内外,并以质量优,价格廉著称。在村两委的积极引导下,我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就业,从事建筑、房产、餐饮等行业,每年不仅为家乡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更带来了外面的先进的理念和方法。 总之,铁铺村人民正以勤劳智慧的双手,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锐意进取,奋力拼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我们相信,在镇党委、村两委的正确带领下,我村将以更加奋力拼博的姿态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
三江村 |
三江村位于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万佛湖东畔,距县城30公里,全村总面积241.15公顷,17个村民组,自然村庄26个,人口1852人,耕地面积644亩,库区移民人口778人;2008年6月被省定为库区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省级示范村。 三江村属丘岗地区,是万佛湖旅游风景区重要组成部分,环湖公路穿境而过,汤三旅游公路直通三江旅游码头,境内通往村部4米宽的水泥道路,机耕路通往各自然村庄,大半村民组居住湖边,湖岸线长,交通便捷,三江码头是联结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坐落在三江码头的“在水一方”、“太阳岛”、“望湖山庄”旅游度假村及省农家乐示范点“三江农家乐庄园”等休闲娱乐场所,都是集餐饮、娱乐、休闲、劳动为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度假的理想去处。 产业基础好,近年来种植业、养殖业发展迅猛,板栗、油茶、毛竹等经果林基地初具规模,07年发展油茶基地千亩示范片;渔业生产大户日益增多,朱街大坝可养面积约千亩,奎山库叉养鱼面积约为150亩;牛、羊均有养殖大户,主导产业的地位越来越凸显。 村两委班子4人,班子团结,想干事、能干事,近年来两委人员在引导农民发展生产,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和维护一方稳定等方面做了很多积极的贡献;村自筹资金修通了1.2公里的村部水泥路,自建了6间房屋的新村部会议室和计生服务室,改造了村小的危房校舍,通组机耕路每年进行维修,自来水管道已通村,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大部分村民组,电话覆盖全村,入户率达半数以上;群众对发展积极性很高,愿望强,为家乡建设和旅游发展工作支持力度大,觉悟高,素质好,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强,是万佛湖一面靓丽的生态景观。 |
方畈村 |
方畈村位于汤池镇西北部,离镇区8公里.是一个集山区、库区、贫团区为一体的村。东邻龙潭河,南与姚河村相连,西邻三江村,北邻康冲村,东邻龙潭河,总面积0.8平方公里,耕地685亩,其中水田615亩。辖14个村民组,458户,1618人。 方畈村现在党员28名,4个党小组,群众性组织中心户长14名,计生协会员14名,治安巡逻队员4名,村民代表30人。 方畈村盛产板栗、大米等农作物,经济发展条件较好,交通方便。近年来,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新农村建设发展较快,98%的农户住上楼房,家家通电话,家家通有线电视。 2007年修通了村主干道水泥路,方便了群众,通过方畈大堰的修整,农业灌溉、群众用水更方便、更快捷。 总之,方畈村两委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将会加倍努力,为群众多办事,办好事,相信一定能取得可喜的成绩。 |
康冲村 |
康冲村位于龙潭河西畔,东与石牌村隔河相望,西与三江村万佛湖相邻,南与方畈村相邻,北与阙店乡乔畈村接壤,全村11个村民组,405户人家,农业人口1582人,总耕地面积773亩,其中水田700亩,旱地73亩。东部沿杜姚公路三个村民组,全村11个村民组均通公路,2007年政府扶持,群众户户捐款、筹资,修建了通村部近1.3公里、四米宽的水泥路。一条长达2华里的大堰贯穿本村胜利、龙合、观山畈田中间,有效灌溉面积达400余亩;我村现有板栗面积900余亩,2002年退耕还林,新营造板栗面积14亩,目前板栗全部挂果,长势良好。全村农户90%已住上了宽敞明亮崭新的楼房,85%的农户用上了卫生水,并有多数农户安装了太阳能、抽水塔自来水。已安装电话300余部左右,手机近800部。由于政策的倾斜,我村农户发展养殖业步伐加快,已有3户发展规模养猪,两户规模发展养牛,1户发展养羊、养鸽子,效益很好。 农田水利灌溉,畈上有3个组有堰,其余8个组现有水塘25口,大部分塘能保证良田用水,水利灌溉缺口不大。 村内有一所小学,四个班级,120多师生,村部建设,2007年度对房屋进行了重修、改造,现有村部、计生服务室房屋共3间。全村两台变压器,供给农户生产、生活用电,有线电视已覆盖部分村民组。 我村经济发展正在逐年改观,两个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出现了勃勃生机。 |
石牌村 |
石牌村位于以温泉而闻名的汤池镇北端,距镇区约8.2公里,东与春秋乡三塘村毗邻,南与郭洼村相连,西与龙潭河,北与阙店乡阙店村相邻,耕地面积1200亩,水田面积970亩,旱地面积230亩,林地面积150公顷,辖12个村民组,自然村庄17个,518户,人口2018人,劳动力1215人,该村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盛产水稻、玉米、油茶、板栗等。 近年来,在上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域经济有很大发展,2001年村集体有148亩实行了退耕还林,栽培了意杨,使村集体经济有了保障,尤其是以劳动输出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更为明显,每年有800人左右外出打工,约占劳动力65%以上,务工收入约12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67元。 石牌村基础设施初步完善,近年来,我村充分利用“一事一议”资金,对村主干道进行了全面养护,实现了砂石化,确保了晴雨通车,2005年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修通了石牌与镇区的水泥路,2007年修通了三塘至石牌路,极大地改善了交通条件,为石牌村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加固了龙潭河大坝,加固了水塘三口;通讯方面,基本实现了组组通电话,全村已安装电话303户,移动电话340部,广播有线电视覆盖全村。 群众生活条件逐步提高,为80%的农户住上了楼房,绝大部分村民饮用上了清洁卫生的地下水或山泉水。 石牌村境内有一座完小,方便了村内孩子上学,标准化的村部,内设有党员活动室、人口学校等活动场所,为方便群众村两委设立了为民办事全程代理点。 石牌村有优越独特的土地资源,2000年本村有2个能人在意杨林附近一个办起了加工厂,一个办起了油厂;2007年又吸引了外村两个老板办起了养鸡场,使石牌村成了开办企业的焦点,石牌村的明天将更美好。 |
镜石村 |
汤池镇镜石村位于汤池镇东南,全村现有人口1413人,在汤池镇属于中等村,村民小组13个,总户数为372户,全村耕地面积675亩,人均耕地面积0.47亩。现有党员20人,村民代表28个。 由于镜石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5亩,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全村属于贫困村,进入21世纪,在党的富民政策和党员干部带头作用下,全村经济迅猛发展,在以板栗、茶叶、油茶为主的主要特色经济的带动下,目前跨入富裕村行列。尤其在致富能人和党员的带动下,全村的经济更有一个飞跃的进步,致富能人杨廷信不仅发展板栗、油茶、茶叶的经济,年收入5万多元,在他们的带领下,全村加大了板栗、油茶、茶叶的栽培,加工技术提高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带动全村经济的发展,全村人均收入达到2800元。 镜石村两委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使我村跨入先进村行列。 |
胡畈村 |
胡畈村位于汤池镇两部.距汤池镇区约1.8公里,汤三公路穿村而过,车与汤池村相连,南邻郭河村,西与姚河村隔河相望,北面是倒淌河,全村面积3.11平万公里.辖28个杓民组,32个自然村庄,606户,农业总人口2270人。 我村属江淮丘陵地区,气候温和,两量充沛,盛产水稻、板栗、茶叶、油茶、棉花等。我村2005年由原胡畈和三里两村合并,现有三里完小一所,胡畈附小一所,学生入学方便。 我村现有党员48人,柯两委成员4人.村委会办公场所完 善。设有两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计生服务室、为民办事代理点。电视上网工程已投入使用。 舒城县龙河粮油分公司姚河粮点、民营企业先富针织厂座落在此。杓内有历史遗址叶墩。逋组水泥路面1.7公里,柏油路面2公里,变通方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点已建成,即将投入使用。全村现有变压器三台。 近几年在党的富民政策引导下.全杓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普,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固定电话510部,手机1380部,有线电视粮盖率100%,现有95%的农户住上楼房。 我村党支部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村人民以发展经济发中心,全面加强“三个文明”建设,推进我村新农村建设步伐,使全村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
磨元村 |
磨元村地处舒桐交界山区村之一,全村310户.总人口1062人,辖10个村民组,山场面积7343亩,其中用材林3408亩,经济林3105亩,茶叶520亩。 我村生产茶叶“磨元小兰花”声誉历史悠久,清朝时期曾为皇上贡品.至今深受广大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全村拥有能人大户30多户,千万元以上3户,百万元以上15户,50万元以上12户.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村广大农户经济收入较好,尤其是近几年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通村主干路实现硬化,信息网络便捷。 村党支部、村委会干部年富力强,支部党员43名,其中能人大户党员10人以上,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保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全村农户住房砖混结构占总户数的90%,到城区、市区购房占1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有序推进。党中央实施的民生工程使广大特困户、五保户真正得到了实惠。 新农村建设蓝图绘就,村容村貌日新月异,村两委同志重抓农村社会治安工作,全村无-事件,无-组织人员,及时化解民事纠纷,为构建社会土义和谐社会做出了更多努力. |
郭河村 |
郭河村位于汤池镇西部距镇政府所在地约4公里,东临汤池村,西与阳山村相邻,南与沙埂村接壤,北与胡畈村相邻。全村11个村民组,317户,总人口1211人,劳动力512人,村民代表30名,党员32名。 我村有一所小学,校舍23间,有村卫生室、标准化的村部已投入使用,村两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计生服务室、计生办公室、电视上网工程已投入使用。 全村耕地总面积786亩,其中水田613亩,旱地173亩,山场面积3216亩。一棵200多年的古树枝繁叶茂,村内2.1公里水泥路,途径6个村民组,龙潭河穿村而过,整个村体被分为东西两大片,一座长65米跨度的郭河翻水桥连接两岸,彻底改变了交通环境,郭河至姚河大桥1.1公里,通村主干道,使村四通八达,交通更加便捷。 农网整改后,全村人民生产生活条件达到了改变,生产、生活用电有了保障,全村拥有固定电话216部,手机827部,有线电视覆盖全村2/3,家用轿车18辆,运输车辆42辆,摩托车85部,彩电261台,洗衣机、冰箱等家电逐渐普及到农户家中,新建、扩建楼房265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8%,有近80%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 全村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收入来源于外出务工、经商,全村常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在400人以上,人均收入达1万多元,劳务输出人员主要从事建筑、运输、安装、经商等。板栗、茶叶收入占有一定的比例。郭河村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交通便捷,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并做到和谐相处。 |
留览村 |
留览村位于汤池镇北大门,舒河路穿境而过,属于中等规模村,现有农业人口1802人,常住人口1832人,488户,17个村民组,24个自然村庄。现有正式党员44名,其中女党员6名;耕地面积1036亩,其中:水田848亩,旱地197亩,山场面积2907亩,其中划为省级公益林面积2709亩,板栗面积750亩,松杂林1200亩,现有当家塘35口,塘口面积70亩,村里有个小二型水库—建安水库,占地面积11亩,库容达7万立方,有效灌溉面积达630亩。留览村道路主要分东西、南北两大主干道,里程63公里。通组支线13条,总长度19公里,全村整体地形为长方形。 近年来,留览村两委成员和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理论和“-”重要思想,坚决贯彻党的-会议精神,积极响应镇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和要求,结合本村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大讲科技富民,科技富村,号召全村党员干部带头调整产业结构,深入开展“双培双带”、“双向承诺”,流动党员“双向互动”,既有针对性,又有实效性,充分发挥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注重发现、培养和推荐他们中间的优秀人才,鼓励和支持他们在改革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贡献力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带动和引导群众致富。 全村现有农用运输车14辆,私家轿车56辆,摩托车150辆,电瓶车100辆,中高档家用电器700台,住宅电话90部,户户接通有线电视,手机720部,已住上楼房的农户占全村总户数的95%,人均住房面积达25平米。 全村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820人,人均纯收入4800元,村级活动场所按照规范化标准建设,占地面积360平米,建筑面积180平米,其中有党员活动室、人口学校、计生服务室、村两委办公室、综治室,村部还开通了党员远程教育系统,真正使我们的党员干部思想觉悟得到提高、政治稳定,从而实现留览村人民幸福安康,社会进步的新局面。 |
鲁畈村 |
鲁畈村位于汤池镇倒淌河北部,紧于汤池镇汤池街道相望,舒桐公路穿村而过,东与九垭村相邻,南于汤池村倒淌河相隔,西于留览村相邻,北与留览村、春秋乡接壤.国土面积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82.9亩,水田面积1355.7亩,旱地面积227.2亩,林地面积4320.5亩,本辖区40个村民组,自然村庄38个,765户,总人口2742人,劳动力1730人,设一个党总支,两个党支部,7个党小组,74名党员。该村属于江淮丘陵地区,是汤池镇集镇的北大门,也是汤池温泉中心点,鲁畈村部位于村域中部,境内有六安市示范中学汤池中学一所,汤池镇中心完小一所,也是汤池镇招商引资正在开发板栗大市场重要基地,土地肥沃、地形宽阔,山清水秀,交通便捷,属于丘陵地区鱼米之村。 村域经济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其中尤以劳务输出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最为明显,07年全村外出人员93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4%,务工工资收入950万元,占全行业总产值的49.2%,2007年全村农业总产值189万元,二、三产业总产值2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67.53万元,农村基础设施初步完善,对村组主干道进行了全面养护,顾冲2.5公里机耕路路基工程07年全面修建完成为国家级4级路公路标准,08年春季我村鲁白路同时改为国家4级路标准,下半年全面铺成水泥路面。水利设施兴建有黄树、排嘴、郭大房、中湾、下湾的河边大堰5处,长约6公里,对国家级小Ⅱ型水库胡冲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清淤当家塘69口,逐步提高河、塘防洪灌溉能力。 通讯方面,基本实现组组通电话,全村已安装电话632部,移动通信用户为1680部,广播电视网络覆盖全村。农民生活条件逐步提高,全村近年新建楼房634户,占总户数87%,基本消灭了土墙草顶房,近年来通过改水改厕工程的发展,绝大多数农户已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 |
西河村 |
西河村位于汤池镇东南方向,距汤池温泉约1公里。全村12个村民组,364户1240人,全村劳动力650人,村两委成员3人,一个党支部,党员36人。 西河村地处丘陵地区,全村耕地面积705亩(其中水田600亩),山场面积3355亩,村内拥有小二型水库一座,始建于1958年,作用于防洪蓄水和农业用水。 全村农业生产以一稻一油为主,除少数弃耕农户买粮,大部分农户均能自耕自食,全村经济作物以板栗为主,共有板栗林1200亩,基本达到3人/亩板栗,正常年份可生产板栗150多吨,产值30多万元,人均收入500元,另外还有一部分农户生产茶叶和油茶。油茶生产在我村东冲登山场多的村民组发展较快,给部分农户带来经济效益。 由于地少人多,和兄弟村一样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村的一大特点,也是村民经济来源的最大支撑。全村全年长期外出和农用短期外出劳动力达四百多人,占劳动力总数的70%,创造收入200多万元,人均收入3000多元,与此同时,因劳务输出,业造就了一大批致富能人,他们为村级经济的发展业做出了贡献。 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全村仅有一个村级林场,由于地处边远山头,山高土瘦,年收入不足2000元,村两委面对集体经济落后的状况,决心努力创造条件,以开发五龙山,发展旅游经济为龙头,发展生产、发展经济,以加深林场管理为抓手,千方百计向山场要钱,努力壮大集体经济,为新农村建设增添实力。 情侣峰位于西河村境内,可沿倒淌河而上经西河村情侣峰路驱车至山腰一块平地,然后徒步约1公里路程达峰顶。山上还有香火不断、心诚则灵的庙宇、仙米洞、周公的试剑石,登上山顶一面是绵绵望无穷尽的山脉,一面是风光迤逦的汤池鸟瞰图。奇松怪石,相映成趣;繁花似锦,绿草如茵;生机盎然,美不胜收。 |
茶亭村 |
茶树香飘飞, 落霞映亭辉。 劝君多流连, 燕雀不知归。 —汪腾峰 初来茶亭,给人便是一种世外桃源的流连往返,远离城市的喧嚣,临近自然的静谧,清澈的小溪,孤寂的石桥,纯朴的村民,演绎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动人画面。夏末秋初,茶树飘香,人们带着收获的喜悦,压籽渣油,几碟小菜,一壶烈酒,何等的舒心,何等的惬意! 村里山清水秀,风景秀丽,历史韵味也尤其浓厚。大屋祠堂便是很好的见证,它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原堂屋12间,两侧设有小堂屋,内部构造纷繁复杂,厅屋上梁间装有皇帝圣旨盒,文革时期虽被毁坏,如今通过修整,作为民间活动场所依然在被使用;卜家寨现称大寨,相传明代年间,卜小姐在这扎寨为王,她为了防御敌人入侵,修筑了长达10000多米的城墙,设有东西城门和两处瞭望哨,拥有大量兵马,设有放马场、滚木关,携地峻天险,据入侵者千里之外,传为永恒的一段佳话。来到同兴组的古茶庵旧址,让人情不自禁的便感受到那历史的沧桑,虽经岁月的洗涤,却依旧掩盖不住那过去辉煌的气势。相传这里曾是明朝的一座大寺庙,有佛殿7间,32个庵点,往返香客在此休憩试茶,故得名茶亭。 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势头下,我村人民正以极大的热情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稳步前进,锐意进取,奋力拼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茶亭人一定能够通过不懈的努力令世人瞩目! |
郭洼村 |
郭洼村位于汤池镇西部,距汤池镇政府5公里,两山夹一河(倒淌河),自然环境优美,交通方便,一条乡村主干道穿村而过,把郭洼村分成两半,村组公路畅通。郭洼村辖13个村民组,2008年全村总人口1218人,306户; 电脑宽带用户22户,电话197户,电视282户。271户已住进新建砖瓦结构楼房,全村总面积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1公里,山地面积1707亩。主要特产经济林为:板栗、油茶、意杨,农副产品:水稻、棉花;企业有养鸡场,黄粉石、砂石等。 村部设在中心村庄,中心村庄面积218亩,其中村部占地面积2.1亩,学校占地面积1.8亩,村部内设有办公楼、计生服务室、党员活动室、人口学校、老年活动室、全程代理办公室。 改革开放以来,郭洼村广大干群认真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及“-”重要思想,学习-、贯彻-、落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外出就业,发家致富,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自己的美好新家园而努力奋斗。 |
沙埂村 |
沙埂村位于舒城县西南,汤池镇以西,距离汤池温泉1公里。是城冲原乡政府旧址所在地。有舒桐公路自东向西穿越而过,南接城毛公路及各村支路。交通便捷。全村拥有23个村民组和一个沙埂街道。880余户(其中农村户口661户),3080人口(其中本村人口2422人)。党员51名。总耕地面积1223亩,其中水田1139亩,旱地84亩,山场面积4058亩。人均收入4800元。村集体有一个林场,经营面积351亩,其中杉木181亩,板栗165亩,油茶5亩。一个农科队10亩土地。本村主产水稻、油茶籽、板栗、油茶、茶叶。 全村主要以经营板栗为主,现有板栗林2800亩,板栗品种好,易储藏、深受消费者青睐。板栗营养丰富,它含有大量淀粉、蛋白质、脂肪、B族维生素登多种营养素。它能防止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骨质疏松登疾病。其次有阴洼组樱桃,七房组的香椿,墩塘、蛇形的毛竹,阴边、虎形的茶叶,三湾的梨园、尹岗、常院、蛇形、虎形的油茶籽。全村油茶林面积80余亩。目前已全部挂果。茶油是新一代高档天然营养健康食品,根据现代医学科学研究表明,茶油中所含成分是抗疾病、抗辐射、抗氧化、延缓衰老、预防癌症、润脑通便等作用。 茶叶品质优良,纯天然、无公害绿色有机茶,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 工业生产主要是板材,有4个民营水泥预制厂,村内有石材加工厂,山野菜深加工厂,小岭超能水力发电站。 养殖业有常卫平养鸡场,年产值91万元。 全村总人口33%的劳动力外出创业。 文化教育方面有一所中心小学,有一所幼儿园,每年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达20余人。村内拥有一个有线电视接收站、覆盖全村,开通远程教育系统。 境内有九九老年公寓一所,可容纳400人入住,目前已入住100多人。有同兴驾校训练基地。 沙埂村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环境优美、条件优越、交通便捷。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前来观光、商住、投资开发。 |
城冲村 |
城冲村概况 城冲村位于舒城县南部,距离汤池温泉4公里,是县民主政府旧址所在地。全村共辖10个村民小组,417户,1604人,党员30名。总耕地面积873亩,其中:水田697亩,旱地176亩;山场5055亩。人均收入2100元。村集体有一个林场,经营面积1700亩,其中:杉木1200亩,油茶150亩,板栗100亩,茶叶50亩。本村主产水稻、板栗、油茶、茶叶。 经济林主要以经营板栗为主,全村板栗现有林2500亩。板栗品种好,易储藏,无公害,得到了消费者的亲昧。板栗营养丰富。它含有大量淀粉、蛋白质、脂肪、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素,素有“干果之王”的美称。它能防治高血压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骨质疏松等疾病。同时常吃对日久难愈的小儿口生疮和成人口腔溃疡有益。中医认为栗子能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对肾虚有良好的疗效,故又称之为“肾之果”,特别是老年肾虚、大便溏泻更为适宜,经常食用有强身愈病之功效。板栗树全身是宝,既可入药又可用于工业原料。 近几年在原有油茶林的基础上,引进优质油茶苗发展油茶林250亩,目前已开始挂果。纯天然茶籽油是新一代高档天然营养健康食品。根据现代医学科学研究表明,茶油中所含的成分具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抗辐射、抗氧化、延缓衰老、预防癌症、润肠通便等作用。 茶叶品质优良,纯天然无公害绿色有机茶,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 |
常院村 |
常院村简介 舒城县汤池镇常院村,是全国农科教结合示范村、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六安市生态村,位于汤池镇南部,镇主干道城毛公路穿境而过,距镇区约8公里,东与毛岭村接壤,南与磨元村毗邻,西与王河村相通,北与西河村邻界。是安徽省唯一一家有机板栗生产基地。辖14个村民组,1301人,面积约5平方公里,山场面积5700亩,山地最高海拔481米,最低120米,村内外30公里无工矿企业,大气、土壤、水质未受污染,是天然的有机板栗生产区域。属江淮山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盛产水稻、玉米、油茶、茶叶、板栗、杉木、毛竹等,地形地貌复杂,矿产资源匮乏,近几年经济发展较快。 常院村共有板栗、绿茶、油茶5000亩,其中3000亩板栗已进入盛果期,年产板栗500余吨。主产品种有粘底板、蜜蜂球,其中“粘底板”是世界上独一无二之珍品,被国内乃至日本国竞相引种,板栗基地被省林业厅确定为“粘底板”“蜜蜂球”两种优良品种的原产地.“望母寨”牌板栗商标,2003年经国家商标总局核准注册。所产板栗3次通过国环OFDC有机食品认证,荣获六安市名牌农产品称号、荣获中国.万佛湖首届种子产业发展高层论坛暨县域经济名优产品展销会“地方名优品牌产品”称号。2006年申报的“建设标准化有机板栗生态园”项目,荣获首届中国发展市场一等奖,获世界银行最高3万美元小额赠款,并荣获首届中国“公益示范工程”项目奖。目前,全村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生态环境优美,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
汤池村 |
汤池村地处舒城县汤池镇西南山区,汤池集镇周围,温泉之乡所在地。东与西河村相邻,情侣峰脚下,南与王河村接壤,西与胡畈村相邻,北与鲁畈村隔河相望,舒河公路、汤三公路、汤镜公路、梅岭公路穿境而过。全村辖31个村民组,总人口2121人,耕地面积876亩,其中水田662亩,旱地214亩,全村党员45人,7个党小组,村民代表56名。村民组长25人。 汤池村现有集体林场1个,面积近500亩,现有板栗近8000棵,经济效益万元以上,专人承包,效益可观,集体收入明显增加。 |
九桠村 |
汤池镇九桠村位于汤池镇东南,全村现有人口1614人,在汤池镇属于中等村,村民小组20个,总户数为441个。全村耕地面积为804亩,人均耕地面积0.11亩。现有党员52人,村民代表30人。 由于九桠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11亩,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全村属于贫困村,进入21世纪,在党的富民政策和党员干部带头作用下,全村经济迅猛发展,在以花卉盆景、板栗经济的带动下,目前已经跨入富裕村行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九桠村的花卉盆景是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名闻遐迩,年创产值1000多万元,在党员朱学清、朱学维的带领下,目前专门搞花卉盆景生意的人越来越多,个个迈入富裕户行列,也带动了全村经济的发展。同时村里由于党的政策,实施了退耕还林、板栗栽培、油茶发展等,全村人均纯收入从600多元涨到现在的5000元。九桠村党支部也由于这几年 努力的工作,连续几年迈入先进村行列。 |
阳山村 |
阳山村地处汤池镇西南角,地形三面环山,中间小河,东与郭河村隔河相邻,南与谭岭村、河棚镇余榜法华寺相邻,西邻新开、铁铺,北邻姚河村,全村面积312.77公顷,耕地面积601亩,其中水田455亩,山场面积2562亩,辖15个村民组,281户,951人;集体经济:一个林场,一个茶场,其中拥有一个20余亩的板栗园。 近年来,我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以“争经济强村”为核心,建设小康阳山为目标立足村情,依托规划,围绕“三农”做文章,借助于下派村为东风,上联下动,长足发展。尤其是劳务收入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最为明显,2007年全村外出劳务人员达400多人次,创收达1000多万元。2007年农业总产值11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1900多元。基础设施初步完善,修通了2.4公里长的水泥路,修复8道主干线。 目前阳山村已装电话165户,有线电视120户,大小车辆20余部。 |
黄巢村 |
黄巢村位于汤池镇政府的西部,万佛湖的中上游,距汤池镇集镇约7.5公里,南于河棚镇新开村相邻,西于高峰乡隔湖瞭望。全村12个村民组.364户,1298任。山地面积960亩,良田320亩。 村址坐落在村中心点,村部由砖混结构房屋8间,村两委成员3人,支部设4个党小组,共有党员28名。全村每人均收入约2000元,主要经济收入来自于劳务输出、种植业和养殖业(网箱养鱼)。90年代末在两资建校和农网整改基础建设中,我村集体留下了约10万元的债务,随着党的政策不断推进和落实,我村今年被列为全镇2个扶贫村之一,扶贫项目主要用于村级道路建设,目前债务正在逐步消化。2008年8月份,已经接通了4个组的通组水泥路,有望在上级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黄巢村各项工作将有序开展,并上新台阶。 |
谭岭村 |
谭岭村地处汤池镇西南山区,舒河公路由东向西穿越而过,直线干道全长2.5公里,全村下辖20个村民组,467户,总人口1811人,主要居住在公路两侧。我村群山环绕,风景秀丽,新农村建设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我村总面积7335亩,其中耕地面积785亩,山场面积5352亩。主产水稻、板栗、油茶、茶叶、毛竹、树木等,2007年度人均收入为3500元左右。 谭岭村现有党员40名,村民代表35人,村两委干部年富力强,“双培双带”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农村基础设施的步伐加快,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谭岭村积极执行党中央的“三农”工作和惠民政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得到有力开展,使广大特困户、五保户、受灾户能幸福生活。 谭岭村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及时妥善合理地化解民事纠纷,坚决打击-组织和封建迷信活动,为落实-的会议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了有力的贡献。 |
金盆村 |
汤池镇金盆村位于本镇最南端,与桐城市毗邻,离镇政府16.8公里,全镇辖12个村民组,306户,总人口1068人,总面积14.6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254亩,其中水田154亩。全村以林为主,育林地面积1.85万亩,是典型的山区林业大村。 我村系龙潭河发源地,境内自然环境优美,地面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人文环境丰富,有四百多年的瓢饮庵古刹遗址,有龙井亭和龙井潭的天作之美。全村1068口人,多年来接受高等教育走出去大学生近百人,其中白安祖柯昌生获得中科院博士研究生毕业,硕士研究生4人。 我村盛产茶叶、油茶、板栗、山野菜和优质木材等农产品,全村年产优质兰花茶20多吨,是我县兰花茶主产区之一;茶油年产量达15吨,年产板栗近60吨,这些丰富的绿色有机产品远销省内外,也为我村广大群众带来丰富的经济效益,2010年末人均纯收入达3800元。 我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全村三百多户,电、有线电视、电话、清洁饮用水通户率100%,移动信号覆盖率80%,全村境内公路里程11.8公里,桥梁13座,通组率100%,水泥路通村部,正在建设的宽带互联网为我村的发展将会推波助澜。全村的广大群众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
油坊村 |
舒城县汤池镇油坊村位于汤池镇南部,地形西高东低,东与城冲村、刘河村接壤,南与河棚镇泉石村相邻,西与谭岭村相连,北 与沙埂村相通,距汤池温泉约4公里,距沙埂街道1公里。 全村面积约3平方公里,山场面积约5400亩,主产板栗、油茶、茶叶等;耕地面积898亩,其中水田784亩,旱地114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全村共有12个村民组,总人口1687人,党员45名。 油坊村农业收入主要以板栗、油茶为主,全村共有板栗2800亩,板栗品种有叶里藏、粘底板等,年产板栗84吨,年收入180万元,板栗营养丰富,它含有大量淀粉、蛋白质、脂肪、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它能健胃补脾。 油坊村在原有的油茶园的基础上,引进优质油茶苗发展油茶林,现全村共有油茶1200亩,据现代医学科学研究表明,油茶油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对预防疾病、抗辐射、抗氧化、延缓衰老、润肠通便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
刘河村 |
刘河村地处汤池镇南部,镇主干道城毛路及城龙路穿境而过,距镇政府4公里,距县城35公里,东与王河村相邻,南与城冲村相连,西与油坊村接壤,北与沙埂村相连,全村面积5.8平方公里,林地面积4700亩,水田面积1246亩。全村20个村民组,14个自然村庄,共有516户,总人口1842人。村集体林场2个:赖皮洼和石头冲林场面积分别为500亩和400亩,职工3人,实行承包管理。 刘河村现有基层党员41名,4个党小组,中心户长20名,计生协会员40名,治安巡逻员5名,村民代表39名。 村固定资产30万元(村部10万元,林场和农科队20万元)。 1993年新建的刘河村小学,因合并中心校(校址在王河村)现改为汤池镇敬老院,现有职工2人,现有老人24人,他们过着幸福无忧的生活。 汤池供电所在刘河村设立3个台区,总容量为150千瓦,目前生活生产用电正常,年用电量6万千瓦时。本辖区有新兴幼儿园,不仅解决我村的幼儿入学同时解决王河村、常院村、龙眠村、中社村的幼儿就近入学提供了方便。 新兴农村合作医疗在我村建立完善、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王河街道医疗点,基本解决了群众看病难问题。 刘河村村级企业发展较快,现有常前来预制厂、章兵预制厂,年利润10万元,何书林、常卫平的大地养鸡厂,发展初具规模,年出栏商品鸡20万只,不但自己致富,而且带动了周边群众养鸡的热情,章立春在农科队养土鸡喜获成功,年出栏15000只,利润5万元。 刘河村素有板栗、油茶、茶叶之村的美誉,产品销往省内外,主要是发展板栗和油茶,年产板栗1500吨,收入135万元,油茶200吨,收入20万元。 在村两委的积极引导夏,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每年给家乡带来120万元经济收入。 总之,刘河村人民正以勤劳智慧的双手,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锐意进取,奋力拼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
中社村 |
一、地理、自然条件 中社村位于汤池镇西南部,距镇政府7.5公里,属偏僻山区,全村辖6个村民组,13个自然村庄,256户,945人,劳动力380人,村民代表30人,党员28人。耕地面积375亩,山场面积4810.5亩,该村东与金盆、磨元相依,南与龙眠村相连,西与城冲村接壤,北与刘河村相邻,著名景点龙眠寨生态观光园座落在中社村境内。四面环山,龙眠河自南至北贯穿村中,滋润着勤劳朴实的中社村人民。 二、经济发展状况 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000元,外出务工劳动力约260人,是我村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等,经济作物有板栗、茶叶、中药材等,家庭养殖以猪、鸡、鹅为主,村办企业有林场1个,年利润约3000元。 三、教育、卫生现状 全村有小学教学点一所,因学生生源太少,故撤并至中心小学,保留学校校舍20间,其中楼房14间,平房6间,全村在校中小学生共100人,其中贫困生12人。设有村卫生室4间,医生1名,医疗状况尚好。 四、生产生活条件 全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米,其中楼房占85%,土房、平房15%,全村农户拥有彩电约250台,冰箱200台,饮用清洁卫生水的人口约90%以上,享受低保人口17户,37人,占总人口的4%,享受五保人口14户,14人,占总人口1.5%。 |
龙眠村 |
龙眠村地处汤池镇西南山区,东与金盆村相邻,南与桐城市一岗分水,西与庐镇乡、河棚镇毗邻,北与中社村连届,耕地212亩,总面积27000亩,人口1860人,477户,辖14个村民组;全村共有党员54名。我村环境优美,交通便捷,水泥路穿村而过,全村人均收入5000元。我村人文历史悠久,是大画家李公麟晚年隐居作画之所,龙舒八景之一的“龙眠毓秀”跃居之首,境内自然资源丰富,万亩杜鹃遍布千山万岭,林梦蔽日,古木参天,中药材繁多,珍稀动物栖息嬉戏休闲之所,是旅游观光的绝佳圣地。盛产树木、毛竹、茶叶、板栗、油茶。兰花茶基地几千亩。是名符其实的竹木茶叶花果之乡。 |
毛岭村 |
毛岭村位于汤池镇西南,共有15个村民组,388户,1465人,劳动力850人,0党员49人,村民代表30人,全村山场面积2600亩,耕地面积760亩,人均山场面积1.8亩,人均耕地面积0.5亩,属于资源贫乏,经济贫困的山区村。 2011年人均纯收入4200元左右,人均收入1360元以下的贫困户26户,五保户16户,种植业主要以水稻、玉米、板栗、油茶、茶叶、毛竹,养殖业以养猪、牛、家禽为主,主要收入来自于外出务工。常年外出务工人数450人左右。2012年4月与汤池镇中心卫生院结成了共建单位,联合成立了党总支委员会。 |
大岭村 |
大岭村:位于汤池镇南部,镇道城毛公路、毛金公路交汇于此,距镇区约10公里,东临镜石村,南与桐城市毗邻,西与金盆村、磨元村相通,北与毛岭村临界。辖18个村民组,294户,1116人,总面积8.8平方公里,山场面积13000亩。 |
王河村 |
王河村地处汤池镇南部,东临常院、磨元村,南与龙眠山珍稀植物生态园相邻,西临中社、刘河村,北与沙埂、汤池、西河三村相邻。王河村交通便捷,梅岭公路、城毛公路、黄柏园公路先后完成拓宽改造和硬化,村民出行方便。全村面积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3亩,其中水田490亩、旱地143亩,山场面积7821亩,辖17个村民组,1576人。村集体拥有1000亩的林场和1座小型水电站。劳务收入是目前农民主要收入来源,年平均纯收入450万元,人均劳务收入2810元,占人均总收入的77.9%。 村级各类组织健全。在职两委干部4名,党支部委员3名,党员41名,村委会成员3名,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妇代会、民兵营、治保调解等各类组织健全。 城冲中心学校、城冲中学、城冲中心小学均坐落王河村内。万佛湖重要旅游景点“情侣峰”位于王河村北部,距离集镇2公里,梅岭公路直达“情侣峰”山脚。黄柏园水电站建于2004年,蓄水量40万立方,年发电量150万千瓦时,水库大坝雄伟壮观。目前水库发电、水产养殖、灌溉等经济社会效益可观。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村情,依托规划,围绕三农做文章,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农林产品生产,有机板栗、有机茶叶、有机茶油、山野菜等供不应求。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