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岗村位于李郢孜镇南李园路旁,南与园艺场连接,西与新河村接壤,地处城镇交界处,境内有李园路穿径而过,边沿合淮阜高速公路,即将新建的淮南市第二通道也出穿径而过,交通方便,全村有375户居民,人口1509人,辖6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可用耕地面积720亩,村里种植生产主要以小麦、水稻、油菜及蔬菜为主,人均年收入约3750元。全村共有党员26名。
近年来,孟岗村注重农业经济发展,区农业龙头企业六马科技公司坐落于我村北面,目前已带动5户以上群众发展养殖业,对14名无业人员进行了技术方面的培训,成立了养猪协会。孟岗村充分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优势,积极发展养殖、服务行业形成多行业齐头并进的发展局面,我村始终遵循科学发展观,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生活质量。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0404101 | 232000 | -- | 查看 孟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新工社区 |
新工社区成立于2002年6月,辖区面积 平方公里,现有27个居民小区,居民住宅楼69栋,住户1425户,常住人口4175人,流动人口42人,辖区单位3个,其中学校2个,个体商业网点20个,有志愿者队伍1支9人。 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情况;社区工作人员10名,其中专职党务工作者1名,社区党组织书记苏俊芳,38岁,女。工人身份,参加集中培训2次,任区人大代表,镇人大代表。余勇红,女39岁任镇人大代表。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由财政统一支付,月生活补贴750--900元。2003年开始购买了“三金”。 党员队伍建设情况:我社区党员总数156名,其中妇女党员10人,离退休党员149名,生活困难党员8名,党员初中以上文化62人,占百分之39%,初中以下文化94人占百分之60%,男性党员146人占百分之93.6%,女性党员10人占百分之6.4%,其中70岁以上党员45人占百分之28.8%,其中70岁以下111人占百分之71%。 |
建设社区 |
建设社区成立于2002年6月,辖区面积4.6平方公里,现有个居民2个小区,居民住宅平房162栋,楼房51栋,(其中大部分已经拆迁)住户2818户,常住人口10826人,流动人口120人,辖区单位2个,学校2个,个体商业网10点个,有志愿者队伍1支15人。 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情况:社区工作人员12名,其中专职党务工作者1名,该同志是高中文化、1965年10月出生、女性,每年都参加培训不断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并于2007年当选区、镇两级人大代表,月享受补贴900元;社区主任月受补贴900元;社区副主任月享受补贴800元,其他9名工作人员月享受补贴750元;社区工作人员都享受养老、医疗、失业三项社会保险待遇。 党员队伍建设情况:建设社区现有党员312人,其中:从性别上看,女性党员72人,占23%,男性党员240人,占77%;从文化上看,小学文化以下的党员占65%,初中文化的占25%,高中和大专文化的各占5%;从年龄上看,老年党员占94%,年轻党员占6%;社区困难党员36人,占总数的11%。 活动阵地建设情况:建设社区现有办公用房80平方米,室内活动场所20平方米。 |
春申社区 |
成立于2002年7月,住户1870户,常住人口5841人,流动人口110人,辖区单位4个,其中医院1个,有志愿者队伍1支共8人。 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情况:社区工作人员10名,其中专职党务工作者3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和街道选派到社区的1名;社区党组织书记邹德怀,男,汉族,中专学历,1967年4月出生,参加2次集中培训。社区党员总数206名,其中妇女党员8名占总数的0.04%。社区办公用房12间,活动场所面积达300平方米,房屋产权均来源于新建小区配置。 |
河西社区 |
河西社区成立于2002年6月,辖区面积32万平方米,现有1个居民小区,居民住宅楼63栋,住户1635户,常住人口5391人,流动人口60人,辖区单位17个,其中机关单位1个,医院1个,个体商业网点98个,有志愿者队伍3支17人。 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情况:社区工作人员9名,其中专职党务工作者1名,现被借调到李郢孜镇计生办任统计员;社区党组织书记和社居委主任实行“一肩挑”,该同志是大专文化,35周岁,女性,每年都参加培训不断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并于2007年当选区、镇两级人大代表,月享受补贴900员;社区副主任与副书记两人报酬同等,月享受补贴800元,其他六名工作人员月享受补贴750元;社区工作人员都享受养老、医疗、失业三项社会保险待遇。 党员队伍建设情况:河西社区现有党员226人,其中:从性别上看,女性党员28人,占12%,男性党员198人,占88%;从文化上看,小学文化以下的党员占70%,初中文化的占20%,高中和大专文化的各占5%;从年龄上看,老年党员占92%,年轻党员占8%;社区困难党员45人,占总数的17%。 活动阵地建设情况:河西社区现有办公用房138平方米,室内活动场所70平方米,室外健身活动场所4处,小区内添置了各种健身器材,房屋产权均来源于新建小区配置。 |
河东社区 |
李郢孜河东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2年6月14日,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现有2个较大居民小区,居民住宅楼37栋,住户1679户,常住人口6102人,流动人口227人,辖区单位5个,其中机关单位4个,学校1个,个体商业网点45个,志愿者队伍1支13人。 党员总数206名,男189名,占总人数的91.7%,妇女党员17名,占党员总数的8.3%,离退休党员186名,占党员总数的90%,生活困难党员3名,占党员总数的1.5%,206个党员中大专以上的18名,高中(中专)38名,初中(中技)86名,小学以下64名;60周岁以上的党员126名,占党员总数的60.2%,60周岁以下的党员82名,占总数39.2%。 |
范圩村 |
范圩村位于李郢孜镇政府旁,交通较为便利。有四个自然村和9个村民小组,全村有1234人,耕地面积1245亩。现有耕地1245亩,受周边煤矿采煤塌陷影响,其中685亩耕地已不具备正常耕作条件,且因为地势较高,灌溉用水缺乏,种植结构以粮食作物为主,目前尚无成规模的经济作物种植。土地塌陷后,上级政府为解决塌陷区群众的生态恶化和居住问题,由淮南矿业集团出资在现址建设了统一规划、高标准建造的范圩农民新村,并于2001年建成,2003年入住。新村占地110亩,建筑面积21000㎡,迁入村民208户,共823人。 |
新河村 |
新河村位于李郢孜镇西南,东与市园艺场,南与孤堆回族乡,西与唐山镇接壤,地处瓦埠湖边,境内有合阜路和合淮阜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村有262余户,人口1065人, 6个村民小组。可用耕地面积620亩。村里生产主要以种植传统小麦、水稻、油菜为主,人均年收入3786元。全村共有党员27名,3个党小组,两委班子4人,主任书记一肩担,平均年龄36岁,是一支年富力强、团结协作的班子。省级开发区淮南工业园区坐落新河村境内,目前,竣工投产和在建的企业已达十五家。新河村正充分利用其优越的区位优势,依托园区的开发积极发展壮大运输、服务等产业,形成多行业齐头并进的经济发展局面。村始终遵循科学发展观,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新村规划建设步伐,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
孟岗村 |
孟岗村位于李郢孜镇南李园路旁,南与园艺场连接,西与新河村接壤,地处城镇交界处,境内有李园路穿径而过,边沿合淮阜高速公路,即将新建的淮南市第二通道也出穿径而过,交通方便,全村有375户居民,人口1509人,辖6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可用耕地面积720亩,村里种植生产主要以小麦、水稻、油菜及蔬菜为主,人均年收入约3750元。全村共有党员26名。 近年来,孟岗村注重农业经济发展,区农业龙头企业六马科技公司坐落于我村北面,目前已带动5户以上群众发展养殖业,对14名无业人员进行了技术方面的培训,成立了养猪协会。孟岗村充分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优势,积极发展养殖、服务行业形成多行业齐头并进的发展局面,我村始终遵循科学发展观,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生活质量。 |
北梨园村 |
北梨园村位于淮南市谢家集区李郢孜镇东部,临近李郢孜镇政府。东与山余村,南与隗店村,西与范圩村接壤,境内有山李路穿径而过,交通便利。全村有居民280户,人口1200余人,其中党员44人,辖7个村民小组,纳税地亩1405亩,村社员主要以种植小麦、水稻、蔬菜为主,人均收入约为3700元。 2011年北梨园村进行了新一届村支两委换届选举。在新一届任期内,我村将始终遵循科学发展观,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改善北梨园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
隗店村 |
李郢孜镇隗店村位于李郢孜镇东南方位,南于孤堆乡边邻,东于田家庵区边邻,是李郢孜镇土地面积最大的农业生产区,共有土地2666.26亩,其中退耕还林1009亩,主要以种植水稻、不麦、油菜为主,有6个自然村,12个村民组,总人口1826人,党员44人,7个党小组组成,现有农业科技协会和蔬菜花卉合作社各一个,并有生态农业基地一个,主要利用林间空地种植何首乌为主,目前正在进行快速育种基地和何首乌深加工工程。 |
赖山村 |
赖山村位于李郢孜城乡结合部,是清末提督杨岐珍的故乡,境内有杨岐珍、黄歇墓、赖册集清真寺、清民居等古文化遗址,春申路、李园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通讯便捷。全村辖9个村民组,其中回民6个村民组,汉族3个村民组。全村现有耕地460亩,人口2493人,其中回族人口1900余人,占全村人口80%左右,全村拥有各类私营企业50余家,主要从事豆类加工、畜禽养殖、牛、羊屠宰和清真餐饮等,从业人口430余人,农业生产以蔬菜种植为主。近几年我村紧紧围绕“打好民族牌,推进城乡一体化,强工活商兴三产,开发旅游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稳步发展,尤其是民族经济已经成为我市一个亮点。农民人均收入由2008年的6350元提高到2010年的9070元,2010村经济总收入21040万元,集体收入38万元,取得这些成绩是全村在镇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把握发展主旋律,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扎实苦干的结果。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